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人类有相近的自然生活环境和条件,也有相近的社会现象。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但文化又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创造的,因而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就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又具有相对的个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词汇作为在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文化词语除了字面义之外,还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意义,这些意义有的在词典上是查不到的,有的是被教师或教材所忽视的,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即使是一个普通词,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把握它的内涵意义。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模式的差异,尤其是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迁移作用,这种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会起到不同作用。一般来说,正迁移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理解和运用目的语及其文化,而负迁移则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就阅读中的文化词语而言,如果对汉语中的这部分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没有掌握,那么在阅读理解中,很可能会出现障碍。
     文化词汇就是从某一个或几个层面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方面的词汇。文化词汇首先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它不是附加的,文化意义正是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中的反映和体现。其次,通过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进行审视,有利于我们在判别一个词是否具有文化意义,并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义。
     在进行文化词语教学时,对不同的文化词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尤其需要从异文化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汉文化,找出哪些是学生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文化迁移”现象的词语。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和汉文化模式相对应的异文化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文化词语就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因其文化模式的不同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文化模式的差异,使得汉语学习者因为思维模式和学习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习得、文化习得顺序和过程。
     正确理解不同文化模式的特点,相互尊重,以充分发挥文化模式中的积极影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尊重、接触和发展。同时也促进语言的学习。学习第二语言并运用第二语言,是与异质文化的交流,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led the linguistics research not only beyond language forms but moreover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a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Language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culture, which shows that languages of different nations can not only reflect and record the culture patterns of different nations but also different culture patterns can restrict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to some degree and at some level.
    Viewing from a macro-perspective, human beings have almost the similar natural environments, living conditions, and also some similar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have resulted in the commonness of the human culture. However, the human culture is also created 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that have formed different cultur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nations, that is to say, different culture patterns. Different culture patterns have some commonness to some degree and also the individuality relativel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only a kind of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so a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 learners, who have already grasped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formed a set of native culture ideas, have to study and accept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glossary has been the most positive and active part of the language system, which can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vicissitude and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directly and also function as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 among the language components. In this way,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perform the culture lead-in in the form of glossary teaching, especially in Chinese, which has an innumerable number of glossaries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Cultu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ways have their own deep connotation beyond the word meaning, which cannot be looked up in the dictionary and even often be ignored by language teachers or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ers. Meanwhile, the culture word and expressions are hard to be grasped for the learn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r lacking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context knowledge.
    From the view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e patterns, especially differences from learner's native culture, can have some effect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is kind of transformation will be of use to some degree in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can greatly benefit the learners in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lso its culture, but the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can result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ion. In this way, not grasping of the cultu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possibly hinders the comprehension in reading.
    The cultu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e those that can reflect the social condition, religious belief, manners and customs, 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psychological
引文
1.C.Ember & M.Ember,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2.F.Plog & D.Bates,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吴爱明、杜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3.阿正编著,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C】,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5.白林、崔健,汉朝语对比和常见偏误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6.常宝儒,汉语语言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7.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陈建民、谭志明主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9.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12.崔永华主编,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14.戴庆厦主编,跨境语言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15.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
    1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17.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
    19.《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20.《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
    21.《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22.《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3.《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4.《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北京地区第一届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7.菲利浦·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研究[M],夏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8.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9.冯志伟编著,现代语言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30.阜新平,宗教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3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32.顾嘉祖、陆异主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33.顾嘉祖主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3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36.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3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8.黄建华、章宜华主编,亚洲辞书论集(一)【C】,亚洲辞书学会,2001年。
    3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40.克拉克·韦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41.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2.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43.李亦园,信仰与文化【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年。
    44.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45.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46.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柳英绿、金基石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
    48.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49.陆锡兴,汉字传播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
    5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5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言出版社,1993年。
    52.吕必松主编,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C],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53.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54.马勒茨克(德),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5.彭聃龄主编,汉语认知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56.沙莲香等著,中国社会文化心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57.尚会鹏、徐晨阳,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的事例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58.劭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59.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60.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增补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63.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6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6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66.谭汝为主编,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67.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
    68.王福祥、吴汉樱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9.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0.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71.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72.王树英编,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73.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74.维多利亚·弗洛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M],沈家煊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75.吴格言,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
    76.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
    77.吴侃,日语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78.吴丽君等著,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9.吴友富主编,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8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81.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2.许美德 潘乃容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3.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8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85.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和实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
    86.阎国利,阅读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87.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8.杨文秀,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89.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90.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91.俞理明编著,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93.张德鑫主编,中外语言文化漫议[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94.张德鑫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95.张德鑫、李晓琪主编,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牛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96.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97.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98.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99.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00.张亚军,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
    101.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2.赵金铭,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103.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年。
    10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5.《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106.《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107.《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108.《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
    10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10.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1.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2.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3.周小兵、宋永波主编,对外汉语阅读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4.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15.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6.邹嘉彦、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17. Carter, R, Vocabulary: 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1987.
    118. McCarthy, M. J. Vocabul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9. Allen, V. 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120. Nation,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York: Newbury House/Harper Row, 1990.
    121.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2.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22.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毕继万,“‘礼貌的语用悖论’与礼貌的文化差异”,语言建设,1996(6)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3、曹慧,从留学生作文谈篇章层面的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2,(2).
    4、陈光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5、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陈光磊,从“文化测试”说到“文化大纲”,世界汉语教学,1994,(1)7、陈贤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学改革构想——词语的集中强化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9,(4).
    8、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汉语学习,1992,(2).
    9、戴曼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当代语言学,1997,(4).
    10、邓浩、郑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教学刍议”,汉语学习,1991(5)
    11、高一虹,“对‘同志’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理解——词义的文化差异与演变调查”,陈建民、谭志明主编,《语言与文化多科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2、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词汇结构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世界汉语教学,2003,(2).
    13、傅瑞华,论词汇教学中的意识增进,世界汉语教学,2003,(2).
    14、葛中华,“文化考察的新视角: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汉语学习,1994(3)
    15、顾英华,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汉语教学模式,语言与翻译,1997(3)。
    16、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
    17、胡明扬,语法意义和语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汉语学习,1992,(1)。
    18、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
    19、胡鸿、褚佩如,集合式词汇教学探讨,世界汉语教学,1999,(4)。
    20、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2(3)
    21、黄振远,文化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22、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汉语学习,2001,(4).
    23、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24、江新,词汇习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25、李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26、李丽娜,关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调查报告,汉语学习,2004,(03)
    27、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28、李庆祥,日语助数词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02)
    29、刘镰力,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文建设,1994(7)。
    30、刘颂浩,阅读课上的词汇训练,世界汉语教学,1999,(4).
    31、柳燕梅,生词重现率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32、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33、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外语界,1996(4)。
    34、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陈建民、谭志明主编,语言与文化多科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35、齐春红,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其认知理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6、钱旭菁,词汇量测试研究初探,世界汉语教学,2002,(4).
    37、钱玉莲,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38、乔印伟,汉语阅读教学任务及其量化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1,(2).
    39、翟英华,从第二语言教学谈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40、邵菁,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
    41、石毓智,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区别和联系,汉语学习,1992,(1).
    42、苏向丽,跨文化交际中多元互动的语言文化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4)。
    43、孙新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
    44、田卫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多维性,世界汉语教学,1997(4)。
    45、万艺玲,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46、王德春,“国俗语义学略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7、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8、王宏印,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概念与文化观点,陕西师大学报,1994(3)。
    49、王建勤,“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学习者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50、王若江,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3).
    51、王世静,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冲突——关于“文化型语言课程”的思考与讨论,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2、王希杰,“关于词义的层次性问题的思索”,汉语学习,1995(3)
    53、王小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初探,清华大学学报,1995(4)。
    54、王又民,中外学生词汇和汉字学习对比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2(4)。
    55、吴平,浅谈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3)。
    56、吴平,汉语的时间表达与中国文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3)。
    57、吴平,误解类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2)。
    58、吴平,外国留学生的阅读偏离与得体性,得体修辞学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
    59、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汉语学习,1999,(03)
    60、吴平,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2001年
    61、赵旭、吴平,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系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62、吴平,韩国学生写作偏误分析以及应对策略,崔健、曹秀玲主编,对韩(朝)汉语教学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吴平,浑沌学和文化语言学:方法论的思考,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吴平,对修辞学与对外汉语关系的几点看法,陈汝东主编,修辞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5、吴平,汉民族文化心理与外来词,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学术版1。
    66、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2000,(1).
    67、吴世雄,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启迪,语文学刊,1999,(4).
    68、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69、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2002,(6).
    70、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9,(4).
    71、徐子亮,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世界汉语教学,2004,(4).
    72、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3)。
    73、许威汉、徐时仪,“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
    74、许先文,英汉数词文化意义论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75、杨国章,“文化教学的思考与文化教材的设计”,世界汉语教学,1991(4)
    76、杨惠元,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实验设计),汉语学习,2000,(6).
    77、杨惠元,强化词汇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78、杨平,“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对比分析”,外语教学,1996(4)
    79、杨欣欣,本族语对第二语言词汇记忆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S1).
    80、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世界汉语教学,1998,(1).
    81、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3).
    82、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
    83、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世界汉语教学,1996,(03)(64-73)
    84、张公瑾,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汉语学习,1991年(4)。
    85、张公瑾,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民族语文,1992年(6)。
    86、张公瑾,混沌学与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87、张捷鸿,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山东师大学报,1996(5)。
    88、张明林,九十年代语言习得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启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89、张莹,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模式比较和策略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5)。
    90、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91、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92、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93、赵新,李英,关于编写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94、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95、赵伟礼,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数词比较,外语教学,1995,(3).
    96、周前方,方位称谓词的语言文化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5,4(46-51)
    97、周思源,“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98、Hector Harmerly,词汇教学,国外外语教学,1989(1)。
    99、谢米纳斯(俄),汉语词汇教学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1、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上海师范大学,2005。
    2、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暨南大学,2005
    3、陈文慧.HSK名词的图片可表达性和表达方法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4.4、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北京语言大学,2005。
    5、郭胜春.汉语语素义在留学生词义获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6、何涛.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7、胡国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2003。
    8、黄霞,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色彩词的影响,内蒙古大学,2004。
    9、刘畅.论课外阅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10、刘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刘小兵,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暨南大学,2002。
    12、苗娟,人本主义教学: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模式,首都师范大学,2002。
    13、任秋兰.中国教育背景下的语境与外语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4
    14、王斌华,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2003。
    15、王薇薇,语言与跨文化交际,首都师范大学,2003。
    16、王秀文,文化和外语教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17、肖宁宁.词汇教学与文化.山东师范大学,2004
    18、鄢胜涵,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3。
    19、杨卿,从英汉文化空缺词看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空缺现象,武汉理工大学,2005。
    20、章铭,如何在外语学习中充分调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2005
    21、赵文源,文化词语的翻译,中国海洋大学,2005。2005。
    22、邹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四川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