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共青团作为实施主体来考察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青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者,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青年将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群体的政治素质与政治人格关系到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未来,在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是亟需推进的时代主题。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践与政治社会化的相关理论相观照,考察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历史轨迹,分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战略选择。论文以文本解读的方法阐明政治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梳理中国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论文提出,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历史经验主要有,坚持以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构建青年的思想基础,适应形势要求和时代特征,及时调整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注重发挥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作用,广泛组织引导青年,坚持引导青年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影响青年;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主体间互动,坚持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政治参与与政治认知、政治认同的良性转化。论文提出,当前青年政治社会化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问题,一些青年政治认识模糊、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意识淡薄,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和政治冷漠倾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有待于加强,参与的不平衡性突出等,问题成因包括青年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客观因素。自身因素主要有文化教育程度不足,欠缺实践历练,不能有效实现“知行转化”等。外在因素主要有,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信息化带来意识形态的斗争暗流涌动,青年思想和价值观多样性趋势,社会转型和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待于创新,网络管理的规范性不足,政治参与渠道有待于拓展等。论文进一步分析当前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青年为本,坚持科学化和不断创新的实践原则;新时期共青团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在具体措施上应竭诚服务青年,促进青年对团组织的情感认同,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引导各类青年,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有效引导各类青年组织,打造青年政治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在保障机制上,要构建引导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组织基础,努力完善工作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文化氛围。
Take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s the main body,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n inquiry into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blems of youth based o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Political caliber and personality of the young peop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any nation. Therefore, it is an urgent task to promote the theme of the times--the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y summarizing the basic contents of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irstly and excavating the Marxist concept of youth and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Marxis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mainly covers the following points:insistence on the leadership of communist party, build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young people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localized Marxism theor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djusting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 and way of working promptly, stressing on the media's function of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rganizing the young people broadly and insist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guiding and caring for the young people, using the 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to influence the young people. A number of ways are adopted to guide the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cluding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participation, training of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systematical arrangement for the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state affairs, typical guidance and exemplary demonstration.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s guidance to the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to achiev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through activity carriers'interaction and insistence on Dialectical Unity of self-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a new time strategy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guidanc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new era guidance proposition, that is,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the league organizations, to build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to guide the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with sound services and good mobilization to young people. Emotional identity of the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promoted for the young people to guide different levels of youth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should also be taken fully to expand the means of yout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o as to guide all kinds of youth organizations effectively, and to create the benign operation of the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引文
①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①E.克劳斯和J.芬德里奇:《美国和日本成年人的政治社会化》,《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②赵乃斌:《关于南斯拉夫政治社会化的理论》,《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4期。
    ③艾萨克:《政治社会化理论》,《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期。
    ①杨隽靖:《转型时期政治社会化困境及其对策》,《前沿》,2006年第8期。
    ②张雪梅:《关于我国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③陈祥贵:《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与激发》,《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④周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对象性前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①周贺:《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互动分析》,《长白学刊》,2002年第3期。
    ①团中央办公室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8页。
    ②团中央办公室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55页。
    ③胡锦涛:《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团干部队伍》,《团校学报》1984年第4期。
    ④团中央研究室编:《青年工作调研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5页。
    ①黄志坚:《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和方法》,《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②任飞:《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思想的路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③冯志明、吕建军:《共青团对网络自组织的引导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1期。
    ④石国亮:《共青团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⑤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参见李斌:《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当然,本研究中的“青年”,不仅是年龄阶梯的一个类别,同时也是社会寄予这个年龄阶段的角色期待的集合体。此外,14-18周岁青年一般处于中学中职教育时期,在此不予探讨。
    ②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③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①(苏)A·B·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②参见[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系统》,《政治学杂志》,1956第3期。
    ①李元书:《政治社会化的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②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
    ③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④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7页。
    ⑤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③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④邱柏生、张怡:《思想政治教育新解》,《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①参见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以及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④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⑤竹立家:《美国的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年第8期。
    ①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思想教育研究》,1990年第5期。
    ②张双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③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④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⑤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228页。
    ⑥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8页。
    ①参见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①《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①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②何芳、马和民:《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理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2期。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④[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①洪涛:《政治文化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②参见阎宏斌:《试析政治社会化功能与运作模式——从比较政治的角度看政治教育》,《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②[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①[美]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绪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①阎宏斌:《试析政治社会化功能与运作模式》,《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①曹影:《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苏霍姆林斯基:《让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页。
    ②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美]班杜拉:《社会心理学》,郭占基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7页。
    ②《列宁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7页。
    ⑤团中央青运史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324页。
    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⑨《学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4页。
    ④《列宁选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⑤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中国青年》1959年第9期,第3页。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1,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6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页。
    ③胡锦涛:《胡锦涛在团十六大座谈会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5日。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人民出版社,第287页。
    ②李晨:《中国共青团产生、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思考》,《中国共青团七十年理论探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8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⑤《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561页。
    ①团中央办公厅编:《青年工作文献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第103-107页。
    ②本书编写组:《共青团十六大报告》,红旗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④参见郑长忠:《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版第138—139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8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①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续领导参与社会科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成效卓著。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4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田杰:《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①参见袁银传、韩玲:《马克思关于理论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其时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①《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95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④《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7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10页。
    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⑦《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1页。
    ⑧《列宁文稿》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1页。
    ⑨《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③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6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⑦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页。
    ⑥《胡锦涛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政工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①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19日。
    ②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4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41-642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3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33页。
    ①李玉琦主编:《中国共青团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57页。
    ②团中央办公厅编:《团的文件汇编》(1953年7月-1955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第7页。
    ①李玉琦主编:《中国共青团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230页。
    ①团中央办公厅编:《团的文件汇编》(1953年7月-1955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05页。
    ②这次会议决定正式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且,“将改名以后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过去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历次代表大会相衔接,依照次序加以排列,把下一次团的代表大会定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转引自李玉琦主编:《中国共青团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242页。
    ①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八大新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1期。
    ①共青团中央编:《团的文件汇编(197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17页。
    ①马韶晖:《时代潮流与团的改革进程》,《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4期。
    ①《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0年12月20日。
    ①团中央办公室主编:中共“六大”《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第153页。
    ②任弼时:《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③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六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4日。
    ④唐宝林:《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其活动》,人民日报,1984年3月14日。
    ①石国亮:《共青团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②参见黄启钧:《关于共青团改造的几个问题》,《青运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①任弼时:《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③团中央办公厅编:《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709页。
    ①团中央办公室编:《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国青年运动历史文件选编》1954年版,第122页。
    ②何启君编著,《青年团重建史料集萃》,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52页。
    ③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4页。
    ①团中央办公厅编:《团的文件汇编》(1953年7月-1955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05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②团中央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5),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第513页。
    ③李晨:《中国共青团产生、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思考》,《中国共青团七十年理论探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①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②《列宁文稿》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1页。
    ③《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④胡克实:《1949—1966:中国共青团的历史经验》,《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3期。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2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109页。
    ①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②匡和平:《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理论导刊》,2009年第6期。
    ①邵庆祥:《论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①刘布光:《改革开放30年共青团工作经验探析》,《中国青运史辑刊》,2009年第1期。
    ②参见孟庆国:《青年学概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③[法]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⑤何启君编著:《青年团重建史料集萃》,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⑥[法]迪韦尔热:《政治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52页。
    ②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20页。
    ③胡克实:《1949—1966:中国共青团的历史经验》,《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3期。
    ①《胡锦涛在团十六大座谈会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5日。
    ①参见周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对象性前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②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②吴建新:《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的忧思与对策》,《中国电子教育》2006年第2期。
    ①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①李小鲁:《反思与重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型构建》,《学术研究》,2011年第7期。
    ②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③邹静琴、武玉坤:《农民工政治参与:理性选择与机制构建》,《理论学刊》,2007年第7期。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85页。
    ①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①胡献忠:《网络政治与意愿表达》,《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①张体魄:《论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②参见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8页。
    ②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8页。
    ①张琳等:《青少年权益保护视阈下和谐社会之构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②杨亚:《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山西农业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①于昆:《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与对策》,《理论前沿》2008年第22期。
    ①胡锦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报,2000年7月1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③张雪梅《关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0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②李小鲁:《反思与重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型构建》,《学术研究》,2011年第7期。
    ①郗杰英、刘俊彦主编:《共青团工作12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6-927页。
    ①《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18/content_12076251.htm
    ②参见沈健平:《试论共青团的政治文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3页。
    ①徐玉生:《试论党的集约化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①沈杰:《公正化和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青年发展》,《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①《胡锦涛强调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3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①Castells, M.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Blackwell,1996:469
    ①[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①田杰:《回顾与展望;中国青年运动80年》,《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②《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4日。
    ③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①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②艾理生:《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②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第3期。
    ③吕晨飞:《正确的青年观与新时期青年工作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①胡锦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报,2000年7月11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青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8、杨长征.网络时代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郗杰英、刘俊彦.共青团工作12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0、刘吉发.政治实践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视角[M].人民出版社,2010
    1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15、申群喜.政治观念文明与人的发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16、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8、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本书编写组.共青团十六大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
    21、何贻纶、陈永森、俞歌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王德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4、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6、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7、吕福春.中国复合社团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8、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人民出版社,2007
    29、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1、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2、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4、柴宇平、陈永森.政治科学导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5、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6、苏振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郑传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9、董雅华.知识、信仰、现代化: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高等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0、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1、李良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2、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程竹汝等.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4、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5、陈义平.政治人:模铸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分析[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4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7、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8、田杰.青年工作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9、赵渭荣.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0、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1
    5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3、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7、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8、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9、黄志坚.世纪之交论青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60、熊建生.青年学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61、张明澍.中国“政治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62、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青年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3、赵德生.中国共青团七十年理论探索[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64、张宝顺.马克思主义团学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2、任飞.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思想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2)
    3、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J].社会科学,2012(1)
    4、李斌雄,谌启航.如何促进当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J].人民论坛,2011(2)
    5、张宇鑫.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特点及其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姚桓、吴桂韩.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J].理论探索,2011(4)
    7、刘博.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4)
    8、张耀灿.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
    9、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10、张耀灿.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7)
    11、龚志伟.新时期青年团员在村级选举中的政治参与心理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12、刘平.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调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3、李小燕,孔凡建.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三十年述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14、贾绘泽.毛泽东对我国政治社会化机制的探索[J].桂海论丛,2011(4)
    15、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16、赖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最好的学习型组织[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17、刘芳.网络时代的青年社会参与和公共精神培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18、沈卫星.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及其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19、冯志明、吕建军.共青团对网络自组织的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20、张华.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21、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22、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23、邱伟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1(8)
    24、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5、李小鲁.反思与构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型构建[J].学术研究,2011(7)
    26、邱柏生.论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7、曹一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29、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再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30、石书臣.时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4)
    31、钱光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3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 (4)
    33、苏振芳.论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34、张耀灿.化解瓶颈制约推进科学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北京教育.德育,2010(4)
    35、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6、郑永廷等.论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的紧密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2010(10)
    37、刘云林.应然性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38、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39、黄志坚.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和方法[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0、曹彦鹏.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41、王海稳.论全球化时代青年政治理性的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42、高芸.网络场域中的青年动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43、王勇、韦杰.网络舆论监督政治社会化功能及其路径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44、陶娟.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困顿及应对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45、孙光辉.试论网络传媒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6、杨群.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规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8)
    47、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48、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求是,2009(5)
    49、彭淑媛.中美政治社会化方式之比较分析[J].学理论,2009(24).
    50、刘戈、张耀灿.网络政治中现代公民人格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51、石国亮.共青团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52、陈桂蓉、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
    53、苏芳芳、王媛媛.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4).
    54、于昆.网络视阈下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55、于昆、王春玺.网络视阈下的青年政治社会化路径选择[J].理论前沿,2009(24)
    56、苏振芳.把握先进文化方向,推进和谐文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57、苗红娜.欧美政治社会化研究五十年述评[J].理论界2009(10)
    58、范树成.西方国家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59、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60、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61、茹克娅、曹李海.青年政治社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8(2)
    62、朱飞.青年文化与青年政治社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3(4).
    63、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8(7)
    64、孙自强.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政治社会化[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8(3)
    65、苏振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1)
    66、于昆.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8(22)
    67、蔡冬梅.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
    68、李辉、练庆伟.国外青年组织发展的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08(7)
    69、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2008(23)
    70、赵麟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发展释论[J].闽江学院学报,2008(6)
    71、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72、邱柏生、张怡.思想政治教育新解[J].思想教育研究,2002(9)
    73、何贻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世界[J].唐都学刊,2007(1)
    74、王全印.网络社会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新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75、陈婧.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7)
    76、马红霞.当代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77、李建平.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06(1)
    78、王岗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79、李斌.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3(2)
    80、潘吉平.青年政治社会化障碍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
    81、周玉琴.“第四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浅析[J].前沿,2006(5).
    82、郑又贤.关于当前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83、张耀灿、周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人本意蕴[J].理论探讨,2005(2)
    84、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J].理论与改革,2005(6)
    85、韦如梅.从政治社会化看公民政治素质的培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5(6)
    86、杨立英.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
    87、竹立家.美国的政治社会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8)
    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
    7、[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93
    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9、[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李朝祥:《背离与整合:公民政治意识与国家意识形态》,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
    3、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郑长忠:《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孔德永:《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6、林青:《中国政治团体与政治文明发展》,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人民网理论版http://theory.people.com.cn/
    2、新华网理论版http://www.xinhuanet.com/theory/
    3、中国共青团网站及各地网站群http://www.ccyl.org.cn/
    4、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
    5、中国政治学网http://chinaps.cass.cn/
    6、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
    7、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http://szjy.hrbust.edu.cn/
    1、David Easton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1965
    2、D Easton. J Dennis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1969
    3、Dawson. Prewit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v1969
    4、David Easton Stephen Hess The Child's Political World 1961(06)
    5、Lany Diamond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1994
    6、Rod Hague. Martin Harrop. Shaun Breslin Polotic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