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意味的生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什么能传达出丰富的审美意味?这历来是中外美学力图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本文力求回答的问题。
     本文将艺术意味界定为一种审美情绪体验,根据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思路,本文提出审美情绪本身具有将自身客观化的潜在“赋形”因素:(一)情绪的感性色调;(二)记忆之“象”;(三)情绪的韵律。这些因素提供了通过艺术符号的形式描绘、暗示、传递情绪意味的可能。为解决“艺术意味的生成”的课题提供了立论的基础。
     其次,本文从分析一般符号入手,揭示了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和表现人类情感的独特方式:艺术符号以迥异于一般符号的逻辑方式,采用诗意逻辑的方式去应接审美情感的赋形因素,从而使审美情感得以完美地表现。
     这一过程的成功实现意味着艺术符号转化为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当文本的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形成的时候,也就是艺术意味完满生成的时候。
     由此,艺术意味的生成不再是一个不可言说的问题。
The dissertation undertakes to answer a question: why excellent artistic works can convey rich aesthetic implications'7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have been following it with intense interest but fail to give a satisfactory answer.
    Artistic signification is defined in the dissertation as a kind of aesthetic mood experience .In the light of Ernst Gassier cultural philosophy, the dissertation advances that aesthetic emotion possesses in itself potential self- objectivilized form-giving factors. I. Perceptive tone of emotion ;II Image of memory; HI. Rhyme of emotion The factors make it possible to describe, suggest, convey emotion implications and give an argumentative foundation to solve the issue of the creation of an artistic signification.
    In the second place, by analyzing average signals, the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 uniqueness of artistic signals and ways to express human sentiment. Unlike the logic of average signals, artistic signals adopt poetic logic to absorb form-giving factors so that aesthetic feelings can find perfect expressi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process means that artistic signals are transformed into vivid and fresh life forms. When the vivid life forms of text come into being is the point when artistic implications come into full existence.
    Therefore, the emergence of artistic signification is no longer unconceivable.
引文
论文部分:
    1、毕加索:《与泽沃的谈话》,《世界美术》1981年,第1期。
    2、王公:《情绪历程中的情感首因与认知首因》,《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3期。
    3、梁承谋:《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左衍涛:《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心理学动态》1997年,第2期。
    5、黄敏儿、郭德俊:《情绪的早期哲学思想》,《心理学探新》1999年,第3期。
    6、敏泽:《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及东方艺术之美》,《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7、南帆:《文学话语的维度》,《文艺评论》1994年,第6期。
    8、钱谷融:《论节奏》,《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6期。
    9、张目:《现代诗学:三维架构的文本世界》,《文艺争鸣》1995年,第1期。
    10、[美]G·D·阿特克斯:《作为差异结构的符号》1995年,第2期。
    11、李幼蒸:《从符号学看中国传统文化》,《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12、杨俊亮:《认识、情感、价值范式的整合》,《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13、王烟生:《色彩的审美文化意味》,《江淮论坛》1995年,第6期。
    14、徐岱:《暖昧的真实——论美感的发生机制》,《浙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5、王明居:《中和与和谐的中西比较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16、张德明:《诗歌意象的跨文化比较》1997年,第2期。
    17、陈圣生:《诗意结构的比较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18、赵宪章:《形式美学:中国与西方》,《文史哲》1997年,第4期。
    19、徐岱:《论神秘》,《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20、徐岱:《论美感的生命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21、嵇山:《感情和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22、谭德晶:《艺术感觉状态试析》,《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5期。
    23、殷国明:《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24、张柠:《情感的修辞学》,《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25、[加]J·O·扬《艺术与科学的探究》,《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6、[美]R·沃林:《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7、袁忠:《建筑艺术的符号、意义与价值》,《华中建筑》1998年,第4期。
    28、林兴宅:《论艺术活动的特殊本质——形式表现》,《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9、萧俊明:《文化的语境与渊源》,《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30、萧俊明:《文化与社会结构》,《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4、5期。
    31、童庆炳:《文学语言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32、[比]J·达米留:《中国绘画的现象学一瞥》,《哲学译丛》1999年,第1期。
    33、王一川:《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34、张锡坤:《“气韵”范畴考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5、萧俊明:《文化与符号》,《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6、蒋寅:《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37、吴炫:《艺术性:对现实本体性否定的程度》,《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38、高小康:《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9、高小康:《中国近古艺术观念:从有法到无法》,《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
    40、吴洁敏 朱宏达:《汉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1、林江:《符号是创作的情感沸点》,《艺术界》2001年,第3期。
    著作部分:
    
    
    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全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全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
    4、霍松林校注,《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7、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2、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13、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张卫中:《母语的魔障》,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集》第一、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7、季广茂:《异样的天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8、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音乐与其他艺术之比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21、劳承万:《审美的文化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4、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5、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6、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8、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叶维廉:《寻找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
    31、王文生:《论情境》,上海出版社2001年版。
    32、乐黛云、陈珏主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3、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4、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5、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音乐家·文艺家·美学家论音乐与其他艺术之比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38、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39、《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0、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1、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2、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43、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4、[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5、《情感·意志·个性》,鹭江出版社1988年版。
    46、[美]K·T·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7、[美]J·A·沙弗尔:《心的哲学》,三联书店1989年版。
    
    
    48、[英]大卫·贝斯特:《艺术·情感·理性》,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4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5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5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2、[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3、[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
    5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55、[美]艾伦·温诺:《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6、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57、[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58、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西方音乐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德]埃德蒙特·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0、[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2、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63、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64、[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5、[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6、[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7、康定斯基:《论艺术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8、[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69、[苏]A·H·鲁克:《情绪与个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
    70、[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1、[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和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2、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的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5、《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6、[法]R·巴特:《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7、[法]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79、《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80、[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文部分
    1.Carl R. Hausmam, Metaphor and A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Paul Ricoeur, The rule of metaphor. London Routledge and Keyan Paul,1978.
    3.Frake Charles O., Language and cultural descrip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 1980.
    4.Giglioli, P.P,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Penguin Books, 1979.
    5.Trilling James, Meaning' and meanings in ornament: In search of universals, Raritan, spring93, Vol.12 Issue4.
    6.Pringle Heather, Sign of the seers, Texas Monthly, Mar96, Vol.24 Issue5.
    7.Rampley Matthew, From symbol to allegory: Aby Warburg's theory of art, Art Bulletin, Mar97, Vol.79 Issue1.
    
    
    8. Lopes Dominic M.Mciver, From language of Art to Art in Mind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Jan2000, Vol. 126 Issue5.
    9. Lakke J. P. W. F, Artful Imaging of the Brain,From Logo to Metaphor,ahout Michelangelo and Kiefer, Archives of Physiology & Biochemistry,Feb99,Vol.107 Issuel.
    10. Radford Mike , Making sense in Art Lesson, Journal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Criticism, Oct2000, Vol. 19 Issue3.
    11. Rollins Mark,77z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Jan2001, Vol. 59 Issue1.
    12. Levinson Jerrold,Truth in Music,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Dec81, Vol. 40 Issue2.
    13. Taylor Darid G,, The Aesthetic Theories of Roger Fry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Sep77 ,Vol. 36 Issuel.
    14. Mclaughlin Thomas M.,Clive Bell's Aesthetic: Tradition and Significant Form,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Jun77, Vol. 35 Issue4.
    15. Anderson Douglas;Hausman Carl R,The role of aesthetic emotion in R.G. Collingwood's conception of creative activity,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Fall92 ,Vol. 50 Issue4.
    16. Hagberg Garry, Creation as Transl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Dec87,Vol. 46 Issue2.
    17. Hubard Guy, Artistic eyes, Arts & Activities, Feb97,Vol. 121 Issue1.
    18. Persaud Raj, Multimedia Review: Ar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05/20/2000, Vol.320 Issue7246.
    19. Stecker Robert, Expressiveness and Expression in Music and Poetry.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Jan2001,Vol. 59 Issue1.
    20. Mau Lind, Poetic Clay,Ceramics Monthly, Mar2001,Vol.49 Issue 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