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幸福与高尚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价值祈向。然自近世以降,世俗“幸福”诉求的至上化,拒斥了道德高尚这一人成其为人的归本性价值,把人(类)导向了一种人格式微、尊严论丧、意义消解的非人境况。这无疑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根基,造成一种普遍性的生存危机。这危机,究其实,是人自身的危机,即人性人心的危机,人之为人的危机。因而,化解危机的关键在于救人,救人之本在于救心,即教化人心、改变人自身。基于此,本文依据马克思所诲示的“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以及“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把社会、历史归诸于现实的人,以“人”的眼光把握人自身及其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从而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基点,对曾深刻影响国人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孔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人学思想作一尝试性的会通式的研究,而非比方人物以较短长、争高下。鉴于二者都是一种主张通过人的自我改变和提升,以及改变生存环境使之合乎人性,从而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生命实践之学,因此,对孔子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昭示并恢弘其生命义理,其旨就在于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提供生存智慧,以唤醒人的生命自觉,使人自育其心、自化其性、自成其德,由是开辟出属己的内在人格世界,而臻于自身的完美和高尚,实现人成其为“人”。这一主旨具现为论文的三章,即:一、人何以为人的人性之哲思;二、人为何为人的价值之探寻;三、人如何为人的实践之躬行。
     第一章主要讨论孔子与马克思的人性思想及其会通。人自有其本性,这即是人性或人的本质。这人性,孔子把它贞立为“仁”,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认为“仁”是为己的生命确证而非外在的知识道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即“仁”是人作为生命根源的人性。所谓“仁者,人也”是也。马克思把它确证为“自由”,提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的性质——自由,即“人的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为一个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非感性的、直观的生命活动形式本身。但无论把人性确证为“仁”还是“自由”,二者皆是立足于人,从人本身即从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上、而非生物学意义的食色之性上所贞认的人的本质;并且,“仁”和“自由”都表征着人之所以为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性状或自由自觉的精神状态,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
     第二章主要讨论孔子与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及其会通。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人的价值并不止于人的社会效用,而根本上是在人性所指示的方向上,人对自身本质实现的追求和祈向,即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并完成人的“人格自我”。由是,每个人都是自身生命价值的主体。“君子人格”是孔子所冀望于人的生命价值,这一价值寄托着孔子毕生的理想和终极关怀。他不仅以君子自警自励且躬行以率之,而且倡导“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生命志求,诲示杀身成仁、“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精神,垂教依于仁而志于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君子风范。马克思是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他所祈向的人的价值理想,提出人的共同目标就是追求“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使自身和社会变得高尚,因而主张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就其会通而言,(一)、“君子人格”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基于现实的人的不堪的生存境遇即“人而不仁”和“人的完全丧失”的非人境况而提出的价值理想,因而皆体现着孔子和马克思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二)、君子人格内蕴着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发展涵淹有君子人格的旨趣,并以人格的发展为根基。(三)、二者皆以人自身的完美和高尚、人格和尊严为价值旨归。
     第三章主要讨论孔子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性生成的思想及其会通。孔子人学是一种实践性人学,其工夫论包括五点,即:为仁由己、反求诸己、忠恕之道、孝悌为本、学而为己等。而马克思的实践论为:建立“真实的集体”、个人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人的自我改变等。其会通体现为:(一)、孔子和马克思都推重生命的实践,倡导在躬行做人的生命活动中达致人的生成,因而都是一种实践人学。(二)、孔子和马克思皆强调为人“由己”的践行即人的自律性提升,以实现人的自我改变,从而把生命引向更加美好的生存境地。(三)孔子和马克思都主张通过改变“使人不成其人”的社会境况,建立合乎人性的、良善的社会,实现天下有道,由是天下归心、心归于仁,而人成其为“人”。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人成其为“人”对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意义。每个人的人格与尊严都由每个人自己去创造,每个人的精神与境界都由每个人自己去提升。人有了人格和尊严,就可使自己首先作为一个人站立起来,固守做人的底线而做到“行己有耻”,从容、淡定地面对各种人生遭际,并勇于自觉地担当使命、担负责任,而“仁以为己任”。人有了精神与境界,就可以养成自己的风骨、气节、情志、意趣及生命意境,并开辟出内在的人格世界和精神家园,从而更好地调护和安顿自己的生命,实现安身立命。
Happiness and nobleness are human being's eternal pursuance. However since modern history the infinite pursuance of happiness spurned the pursuance of nobleness, the ultimate value that ensures human being be themselves. That resulted in the plight of non-human being in which human being lost their personality, life dignity and life meaning. It will undoubtedly jeopardize subsistence base of human being, resulting in a comprehensive existence crisis. In fact it is the crisis of human being themselves, a crisi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heart of human, a crisis of human being as a human being. Therefore the key to the settlement of this crisis lies in saving people, and the ultimate way of saving people lies in saving heart, viz. cultivating the heart of people so as to change human being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Marx's sagacious principle of'It is human being who act as the nature and foundation of all activity and relation of human beings'and'the root of human is human being themselves',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attribute to real-life human beings and the human being themselves and real-life world where human beings live in must be understood from the eye of'human beings'. Beginning with 'human being themselves', the thought and their overlap of human be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Marxism which have deeply influenced Chines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s tentatively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Of course there is no judgment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thoughts. Both of them are doctrines featuring life practice because they propose human beings must be as themselves through changing existence surrounding and self-transformation and progress of human beings to accord with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 The thought of human beings in Confucius and Marxism is summarized and studied so as to reveal and glorify the principle of life. The aim is to provide some existence wisdom of settling down so as to awaken life consciousness, to cultivate their soul, transform their nature, to fulfill their virtue for modern human being, to inaugurate an inner humanity world with perfection and nobleness, viz. human beings as themselves. There are three chapters as following in this paper: Chapter 1, T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human nature which about'according to what, does a man become a real man'; Chapter 2, The value speculation on how human being should be a real man; Chapter 3, The practical activity on how human being should become a real man.
     The thought on human nature in Confucius'and Marx's doctrine and their overlap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One. As a human being, he owns his nature viz. humanity or human nature. This humanity is benevolence ('Ren') in the context of Confucius and freedom in the context of Marx. Confucius said:'Is benevolence far away from yourself? No. If you commit yourself to benevolence, then you could achieve it.''People need more benevolence than water and fire'. Confucius regarded benevolence as not a knowledge but a life existence for oneself and the inner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s themselves. That is, it is benevolence that serves as the nature of life root of human beings, just as the Confucius' well-known saying showed:'Benevolence is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Marx put forward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 lies in the nature of lif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 viz. freedom. He said,'the genus character of human being's just lies in free and self-conscious activity'. Thus the genus character of human beings lies in not the form of perceptual life and activity but the nature of life and activity. Both' benevolence' and 'freedom' indicate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fundamental definition of human beings as themselves, but not on biological nature such as dining and sex. And both 'benevolence' and 'freedom' also show a free and self-conscious life status and spiritual status of human beings.
     The thought on the value of human nature from Confucius'and Marx's doctrine and their overlap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Two.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 does not mean his social utility but the pursuit of realization of his essence viz. achieving selfhood in the direction of nature of human beings. Thus everyone is subject of his life value. Confucius confirmed 'man of honor' as his value aim for human being, an all-life ideal and ultimate care of Confucius. He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man of honor but also advocated the life aspirations of 'You must not be a Confucian as a villain but one as a gentleman', the spirit of human dignity of 'sacrificing his life to achieve humanity e' and 'a man cannot be deprived of his will'; the gentleman demeanor of committing oneself to Tao and holding benevolence and 'Only in cold winter does one know that the pine and the cypress are the last to shed their leaves'. Marx confirme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s his value aim for human being. He believed the aim of human being should be getting nobler whether for the whole human being or for himself and one must commit himself to pursu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whole human beings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human beings'. He asserted the real dominate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 through human being and for human be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reversion for human being themselves according with humanity that confronts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The overlap of the two are as following:the first, both 'personality as gentleman'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everyman' are value aim that aimed at resolving the plight of non-human beings such as 'human beings without benevolence' and 'completely lost of personality'. So both of them attach importance to ultimate value care. The second, personality implie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veryman and vice versa. The third, Both of them aimed to the perfection and nobleness of human beings,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The thought on the practical activity of human nature from Confucius' and Marx's doctrine and their overlap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Three. Confucius's thought on human being was a practical one and five outlines in the practical methodology as following:the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lies in oneself; self-reflection; filiality-oriented; learning for himself. Marx's theory on practice are listed as following:establishing 'real collectivity'; the existing productivity summation should be processed by individual; the self-transformations of human being and so on. The overlap of the two are as following:the first, Confucius and Marxism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of life, advocating the finding of human beings in the course of conducting oneself. So they are a thought of human beings featuring practice. The second, both Confucius's methodology and Marx's one emphasize the practice 'by oneself' viz. self-disciplined progr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self-transformation of human being and make life of human beings better. The third, both Confucius and Marx argued a good society that comforts with personality must be realized through changing the plight of 'human beings are not human beings' so that everything will be functioned according with Tao and the world is united by benevolence and all people could feel they are real human beings.
     In the part of 'Summary' modern meaning on how to settle down and get on with one's pursuit is elaborated. Everyone's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should be created by himself and everyone's spiritual dominance be evaluated by himself. With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one could feel the existing as a human being and conduct himself holding base line viz.'conducting oneself with a sense of shame'. Only this one could be leisurely confronted all kind of life sufferings and bravely and self-consciously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and 'practice benevolence as his own obligation'. With spirit one could own his moral integrity, sentiment and life dominance and perfect his inner personality and spirit world so as to better maintain his life and manage to settle down and get on with his pursuit.
引文
①《论语·卫灵公》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④《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26页。
    ⑤《论语·宪问》
    ⑥《论语·季氏》
    ⑦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5、447页。
    ⑧ 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⑨ 爱尔维修:《论精神》,《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65、5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3页。
    ① 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9-80页。
    ③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05-706页。
    ①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夏镇平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42-143页。
    ②黄克剑:《两难中的抉择》,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③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4页。
    ③卢梭:《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6-147页。
    ④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133页。
    ②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孙依依译,三联收店1989年版,第2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9-80页。
    ①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1-04/18/content 22380703.htm
    ② 转引自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页。
    ① 《荀子·劝学》
    ② 米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28贞。
    ① 绍村:《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纪要》,《哲学动态》,1996年第3期。
    ② 参见阮青:《儒学与与克思主义关系研究观点述评》,《理论前沿》,1998年第12期。
    ① 李一氓:《李一氓给蔡尚思教授的一封信》,载《文汇报》1990年12月26日。
    ② 司马孺:《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教义》,《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3期。
    ③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学术研讨会述要》,《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①参见阮青:《九十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②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4),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③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而临的问题》,台湾《鹅湖》第170、171期,1989年8、9月。
    ④ 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保守主义思考》,http://www.confuchina.com/08%20xiandaihua/kangxiaoguang/nihua.htm。
    ①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3-54页。
    ②参见阮青:《九十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③李景林:《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哲学动态》,2007年第5期。
    ④ 方朝晖:《文明重建、中西学术与儒学的转型——论当今儒学转型的三个条件》,《哲学动态》,2007年第5期
    ⑤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①姜林祥:《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儒学》,见《儒学与廿一世纪》(上),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② 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③王杰、顾建军:《2008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参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述要》,《哲学动态》,1999年第8期。
    ②参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述要》,《哲学动态》,1999年第8期。
    ③ 贾红莲:《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的现状》,《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④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⑤李鹏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中西文化关系》,《哲学动态》,2000年第9期。
    ⑥余乃忠、苏国辉:《儒学的当代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⑦参见王杰、顾建军:《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
    ⑧ 张冠湘:《使命:马克思主义本上化与儒学世俗化》,《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① 参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述要》,《哲学动态》,1999年第8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页。
    ④ 参见吴乃恭:《儒学道德与21世纪育人》,《儒学与廿一世纪》(上),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⑤ 参见王杰、顾建军:《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① 张舜清:《当代儒学的重构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② 王永祥、潘志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儒学与廿一世纪》(上),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③ 王杰、顾建军:《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④ 王杰、顾建军:(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① 《论语·颜渊》
    ②《论语·述而》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4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贞。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论语·尧曰》
    ③ 张岱年:《心灵与境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④《孟子·公孙丑上》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②《论语·公冶长》
    ③ 《论语·述而》
    ④《论语·雍也》
    ⑤ 《论语·阳货》
    ①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李景林:《教养的本原》,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贞。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页。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5贞。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贞。
    ⑥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5页。
    ① 《孟子·尽心下》
    ②《孟子·尽心上》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贞。
    ① 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0页。
    ②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④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⑤《孟子·公孙丑上》
    ①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②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序言第1页。
    ③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贞。
    ④ 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3页。
    ① 《孟子·离娄上》
    ② 《论语·八佾》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1页。
    ④ 《论语·里仁》
    ⑤《论语·泰伯》
    ⑤《孟子·尽心上》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版,第87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③《论语·阳货》
    ④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6页。
    ⑤《论语·公冶长》
    ① 班固:《汉书》,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988-989页。
    ①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56页。
    ② 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③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8-69页。
    ④ 《论语·泰伯》
    ⑤《论语·先进》
    ⑥《论语·子路》
    ⑦ 《论语·季氏》
    ⑧ 《论语·阳货》
    ①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0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9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④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105页。
    ⑤ 杨一峰:《孔子言天、命、天道、天命臆测》,见高明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论集(一)》,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97页。
    ⑥ 金景芳:《孔子的天道观与人性论》,见吕文郁编:《金景芳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⑦ 李景林:《教养的本原》,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2页。
    ①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贞。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①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199-201页。
    ②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6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7页。
    ② 《论语·雍也》
    ③《论语·颜渊》
    ④ 《论语·子路》
    ⑤《论语·颜渊》
    ⑥ 《论语·颜渊》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述而》
    ⑨《论语·颜渊》
    ① 《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卫灵公》
    ③ 《论语·八佾》
    ④ 《论语·学而》
    ⑤ 杜维明:《孔子《论语》中的‘仁’》,《东西方哲学》,1981年第31期。
    ①"Jen is a mystic entity" Analects of Confucius,Arthur Walley.
    ② "Jen is surrounded with paradox and mystery in the Analects". Herbert Fingarette(1982),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Harper & Row P.37
    ⑥冯友兰:《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⑦ 《论语·宪问》
    ⑧ 《论语·阳货》
    ①《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里仁》
    ③《论语·卫灵公》
    ④ 《论语·述而》
    ⑤《论语·颜渊》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学而》
    ④ 《论语·泰伯》
    ⑤《孟子·离娄下》
    ⑥《孟子·尽心上》
    ⑦《荀子·大略》
    ⑧邢昺:《论语注疏》卷十二
    ⑨ 尚明:《中国古代人学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 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版,第21页。
    ② 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版,第11-12页。
    ③ 《论语·学而》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阳货》
    ③《论语·宪问》
    ④《礼记·儒行》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颜渊》
    ① 《论语·微子》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贞。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页。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公冶长》
    ④《论语·公冶长》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4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③转引自杜那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纽约,1958年英文版,第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9页。
    ①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7贞。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⑦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⑧ 陈新夏:《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
    ②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9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贞。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7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2页。
    ②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文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2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④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4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5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贞。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贞。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 黄克剑:《人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2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① 《孟子·告子上》
    ②《论语·颜渊》
    ③ 《论语·述而》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贞。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页。
    ①宋恩荣编:《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181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③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④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1页。
    ① 《孟子·尽心下》
    ②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①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吕梁山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①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② 《荀子·王制》
    ③ 班固:《汉书》,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104贞。
    ④ 转引自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中介》,《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⑤ 高清海:《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①潘光旦:《寻求中国人的位育之道》,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 卡西尔:《人论》,廿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①参见弗洛罗夫:《人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
    ②参见《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第90页。
    ③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6、1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9页。
    ③涂德钧:《价值与人的价值》,《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②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③ 高清海:《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9贞。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7-4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9页。
    ①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贞。
    ②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4页。
    ③ 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①休漠:《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④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① 郭静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② 韩东屏:《“价值是人”及其意蕴》,《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①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5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7页。
    ①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1页。
    ④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1-62页。
    ⑤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5页。
    ⑥《毛诗·关雎序》
    ①《论语·八佾》
    ② 《论语·八佾》
    ③ 《论语·阳货》
    ④ 《论语·八佾》
    ⑤《论语·先进》
    ⑥ 《孝经·圣治》
    ⑦ 《礼记·祭义》
    ①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 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①《论语·颜渊》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8页。
    ③ 转引自[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④《孟子·滕文公上》
    ①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 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④《论语·子罕》
    ⑤《论语·卫灵公》
    ⑥《论语·公冶长》
    ⑦ 《论语·述而》
    ①《论语·阳货》
    ②《论语·卫灵公》
    ③ 《论语·里仁》
    ④ 《孟子·离娄上》
    ⑤ 《论语·子罕》
    ⑥ 《论语·学而》
    ① 《孟子·尽心下》
    ②《论语·里仁》
    ③ 《论语·阳货》
    ④ 《论语·宪问》
    ⑤《论语·学而》
    ⑥ 《论语·学而》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为政》
    ④ 《论语·述而》
    ⑤《论语·季氏》
    ⑥参见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9页。
    ⑦ 《论语·子罕》
    ⑧ 《论语·述而》
    ⑨《论语·卫灵公》
    ①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雍也》
    ⑥《论语·泰伯》
    ⑦《论语·为政》
    ⑧《论语·颜渊》
    ⑧《论语·宪问》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宪问》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7页
    ④张恒寿:《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孔丘》,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15页。
    ⑤任继愈:《孔了与儒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页
    ⑥《论语·里仁》
    ① 《论语·颜渊》
    ② 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③ 《论语·坐仁》 ①《论语·卫灵公》
    ② 《论语·阳货》
    ③ 《论语·为政》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颜渊》
    ⑦《论语·子路》
    ⑧《论语·卫灵公》
    ⑨《论语·述而》
    ⑩《论语·泰伯》
    11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2 《论语·述而》
    ① 《论语·里仁》
    ② 《论语·子路》
    ③《论语·宪问》
    ④ 《论语·宪问》
    ⑤ 《论语·宪问》
    ⑥ 《中庸》
    ⑦《论语·公冶长》
    ⑧ 《论语·泰伯》
    ⑨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49页。
    ①《孔子家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荀子·非十二子》
    ③ 《论语·里仁》
    ④ 《庄子·让王》
    ⑤《论语·卫灵公》
    ⑥ 《论语·泰伯》
    ⑦ 《论语·述而》
    ⑧ 《论语·雍也》
    ① 《论语·八佾》
    ② 《论语·里仁》
    ③《论语·卫灵公》
    ④ 《论语·阳货》
    ⑤ 《论语·微子》
    ⑥ 《论语·里仁》
    ⑦ 《论语·宪问》
    ⑧ 《论语·里仁》
    ①《论语·子张》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先进》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公冶长》
    ⑥ 《论语·述而》
    ⑦ 《论语·述而》
    ⑧ 《论语·述而》
    ⑨《论语·子路》
    ① 《论语·季氏》
    ② 《论语·阳货》
    ③ 《论语·泰伯》
    ④ 参见黄克剑:《论语解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页。
    ⑤ 《论语·学而》
    ⑥ 《论语·学而》
    ⑦ 《论语·子罕》
    ⑧ 《论语·雍也》
    ⑨ 《论语·宪问》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① 转引自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见《西文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③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
    ④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文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① 黄克剑:《人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93贞。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94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6贞。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贞。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9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贞。
    ⑦ 郝敬之:《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③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4贞。
    ④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贞。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①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贞。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2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贞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贞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⑦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5页
    ⑧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贞。
    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③ 马克思思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贞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⑧《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贞。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⑦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7-7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贞。
    ② 俞吾金:《“人的全而发展”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8期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贞。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贞。
    ①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4页。
    ①《论语·卫灵公》
    ② 《论语·八佾》
    ③ 《论语·子张》
    ④ 《论语·八佾》
    ① 《论语·卫灵公》
    ② 《论语·阳货》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贞。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⑧《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4-3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⑤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4页。
    ①《论语·述而》
    ② 《论语·颜渊》
    ③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
    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⑤ 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页。
    ⑥ 《论语·里仁》
    ⑦《论语·卫灵公》
    ⑧《论语·卫灵公》
    ⑨《论语·述而》
    ⑩《论语·子路》
    11 《论语·为政》
    12 《论语·子路》
    13 《论语·颜渊》
    14 《论语·里仁》
    ①《论语·季氏》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①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雍也》
    ④ 《论语·宪问》
    ⑤《礼记·经解》
    ① 《论语·述而》
    ②《论语·阳货》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为政》
    ⑤ 《论语·八佾》
    ⑥《论语·学而》
    ⑦《论语·泰伯》
    ⑧《论语·雍也》
    ⑨《论语·学而》
    ⑩ 《论语·先进》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贞。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①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②M arx, Ma rx Eng els G e sam tausga be, Ⅰ, Bd.2, Dietz Verlag Berl in,1982, S.434.
    ③M arx, Ma rx E nge lsWerke, Bd 3, D ietzV erlag B erlin,1959, S.26.
    ② 李文堂:《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④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贞。
    ⑤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982年版,第5页。
    ①黄克剑、王欣编:《梁漱溟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485贞。
    ②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③ 《论语·述而》
    ④ 《论语·颜渊》
    ⑤《孟子·尽心上》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林光存:《儒家中国的形成》,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 《论语·雍也》
    ②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③ 《论语·颜渊》
    ④ 《中庸》
    ⑤ 米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91贞。
    ① 《论语·八佾》
    ① 《老子》
    ②见东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③《论语·子路》
    ④ 《论语·里仁》
    ⑤ 《论语·子罕》
    ⑥ 《孟子·尽心上》
    ①《中庸》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③ 《孟子·离娄上》
    ④《论语·里仁》
    ⑤ 《论语·子张》
    ⑥ 《论语·述而》
    ⑦ 《论语·学而》
    ①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9页。
    ②《论语·公冶长》
    ③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④ 《论语·学而》
    ⑤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⑥《论语·公冶长》
    ⑦ 《论语·述而》
    ⑧ 《论语·述而》
    ⑨ 《论语·学而》
    ⑩ 《论语·里仁》
    11 《论语·宪问》
    12 《论语·卫灵公》
    13 《论语·学而》
    ①《论语·里仁》
    ②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03页。
    ③程树德:《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1页。
    ④ 《论语·述而》
    ⑤ 《论语·季氏》
    ①《论语·里仁》
    ② 《论语·雍也》
    ③ 《论语·颜渊》
    ④《论语·卫灵公》
    ⑤《中庸》
    ⑥《论语·公冶长》
    ⑦ 《大学》
    ①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②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③《论语·颜渊》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子路》
    ③ 《论语·颜渊》
    ④米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⑤ 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②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 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31-132页。
    ① 《论语·学而》
    ② 《论语·学而》
    ③ 懋庸:《论语稽》,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页。
    ④ 米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6页。
    ⑤《传习录上》
    ⑥ 《传习录中》
    ① 《论语·为政》
    ② 《荀子·非相》
    ③ 《礼记·坊记》
    ④ 《论语·为政》
    ⑤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14页。
    ⑥ 《论语·里仁》
    ①参见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9页。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颜渊》
    ④ 《孟子·离娄下》
    ⑤ 《荀子·劝学》
    ⑥参见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26贞。
    ⑦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86贞。
    ①《淮南子》,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6页。
    ② 钱逊:《儒家圣典<论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贞。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④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⑤邓球柏:《论语新解》,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⑥丁纪:《论语读诠》,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27-228页。
    ⑦《论语·公冶长》
    ⑧《论语·阳货》
    ⑨《论语·先进》
    ① 《论语·雍也》
    ②丁纪:《论语读诠》,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④ 李维武:《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贞。
    ⑤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⑥ 《论语·学而》
    ⑦ 《论语·学而》
    ⑧ 《论语·述而》
    ⑨ 《论语·阳货》
    ① 《论语·公冶长》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⑥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贞。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贞。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贞。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②参见黄克剑:《人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贞。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贞。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贞。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219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贞。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2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⑤参见黄克剑:《人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⑧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1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2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0贞。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5-456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③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4页。
    ④ 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1页。
    ⑤ 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2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5-4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4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 参见史蒂文·卢克斯:《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袁聚录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 《论语·微子》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
    ③ 《中庸》
    ④ 《论语·颜渊》
    ⑤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8贞。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⑦ 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卫灵公》
    ⑤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5页。
    ⑥ 《论语·子路》
    ⑦《论语·泰伯》
    ⑧《中庸》
    ⑨《孟子·滕文公上》
    ⑩《礼记·哀公问》
    11《孝经》
    ① 《论语·八佾》
    ② 《论语·先进》
    ③《论语·微子》
    ④ 《论语·颜渊》
    ⑤《论语·学而》
    ⑥ 《论语·里仁》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2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贞。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页。
    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贞。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① 《礼记·礼运》
    ② 《论语·颜渊》
    ①《孟子·告子上》
    ②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贞。
    ③ 《论语·子罕》
    ④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⑤ 《论语·里仁》
    ⑥《论语·公冶长》
    ⑦《论语·卫灵公》
    ⑧ 《孟子·万章下》
    ⑨ 《论语·子罕》
    ① 《论语·述而》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① 黄克剑:《人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5-45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 克尔凯郭尔:《关于我作为一个作者的作品之两则注解》,转引自W.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0-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④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⑧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6-67页。
    ① 《程氏易传·坎传》
    ②《论语·阳货》
    ③ 《论语·阳货》
    ④ 《论语·为政》
    ⑤《论语·先进》
    ⑥《论语·先进》
    ⑦《论语·公冶长》
    ⑧《论语·颜渊》
    ⑨《论语·先进》
    ① 《论语·先进》
    ②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184页。
    ③ 《论语·先进》
    ④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⑤《传习录》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9-8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③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贞。
    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77贞。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③ 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贞。
    ① 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③杜维明:《东业价值与多元代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④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⑤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
    ① 《论语·宪问》
    ②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9页。
    ④ 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①罗曼·罗兰:《卢梭》,改进出版社1944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8页。
    ③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④《孟子·公孙丑上》
    ①见朱熹:《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342页。
    ②《荀子·非相》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唐君毅全集》(卷3),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第37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唐君毅全集》(卷3),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第5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贞。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① 《论语·泰伯》
    ②《论语·颜渊》
    ③黄克剑:《<论语>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贞。
    ④朱熹:《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⑥《孟子·告子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9-80页。
    ②《孟子·滕文公下》
    ③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①http://wenku.baidu.com/view/elf73837ee06eff9aef80734.html.
    ①《孟子·离娄上》
    ②《论语·泰伯》
    ③ 张居正:《张居正讲解<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⑤《孟子·告子上》
    ⑥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②参见《也谈名人的社会责任》,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2364271.html。
    ③http://www.999mu.net/GT/view/id-15002。
    ① 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特质》,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30页。
    ③托马斯·黎黑:《心理学史》(上),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贞。
    ④ 伊安·G·巴伯:《科学与宗教》,阮炜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⑤ 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第5页。
    ①《论语·卫灵公》
    ② [法]帕斯卡尔:《思想家》,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贞。
    ①《孟子·告子下》
    ②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1页。
    ⑤ 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l页。
    ①《论语·阳货》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①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吉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6贞。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③ 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5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①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57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页。
    ④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贞。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1、米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2、《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4、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黄克剑:《<论语>疏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8、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9、《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1、黄楠森主编:《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3、上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8、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刘黎明:《先秦人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1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5、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7、尚明:《中国古代人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肖万源,徐远和主编:《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0、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21、徐儒宗:《人和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23、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张建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7、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30、蒙培元:《心灵超越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中国人学学会编:《人学与现代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3、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4、孙正聿:《属人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孙正聿:《崇高的位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6、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德]卡西尔:《人论》,廿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5、[美]E·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见《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于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英]史蒂文·卢克斯:《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袁聚录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美]R.W.米勒:《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历史》,张伟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美]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张云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
    2、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
    3、陈志尚:《人学:21世纪的显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一一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4.
    5、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求是,2003,(19).
    6、陈志尚:《现实全面地把握人性》,北京大学学报,1990,(1).
    7、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8、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学术月刊,1996,(2).
    9、黄克剑:《“个人自主活动”与马克思历史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5).
    10、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哲学研究,2005,(11).
    11、上锐生:《现代性、马克思的人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学术研究,2005,(10).
    12、上锐生:《21世纪马克思人学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1,(1).
    13、徐锦中:《论孔孟儒学的人学思想》,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4、杨春梅:《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5、于欣:《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探析》,兰州学刊,2004,(6).
    16、庄穆:《孔子人学思想体系的发掘与评价》,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17、吴光:《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文史哲,1999,(3).
    18、刘辉:《儒家理想人格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5,(4).
    19、倪东:《孔子“仁”的人学意义》,社会科学,1997,(9).
    20、欧阳祯人:《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孔子研究,2000,(3).
    21、赵映林:《<论语>所反映的“人学”》,文史杂志,1999,(3).
    22、刘恒健:《关于孔子人学本体论的反思》,文史哲,1996,(3).
    23、邵俊峰:《孔子人性观新论》,齐鲁学刊,2004,(3).
    24、陈科华:《孔子人性论新议》,益阳师专学报,1996,(4).
    25、曹刚,唐凯麟:《儒学为什么是人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儒学的特质》,唐都学刊,2000,(4)
    26、戴春爱,黄薇:《孔子人学思想探微》,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27、庞卓恒:《历史学·发展学·人学》,史学理论研究,1995,(3).
    28、上善和:《要认识你自己——孔子的人学管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2).
    29、沈有珠:《孔子在中国重人远神文化中的导向作用》,贵州社会科学,1999,(5).
    30、丁原明:《孔子儒学的人学本质及其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1995,(3).
    31、邵汉明:《儒家人学研究二十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2、刘泽华,刘丰:《礼学与等级人学》,北学刊,2001,(4).
    33、裴传永:《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文史哲,2004,(4).
    34、吴乃恭:《略论孔子人学》,东北师大学报,1989,(5).
    35、王杰:《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孔子研究,2001,(4).
    36、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6).
    37、于福存:《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齐鲁学刊, 1999,(4).
    38、骆锦芳:《论孔子的人格精神》,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39、陈德述:《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研究,1997,(1).
    40、钱逊:《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几个问题》,孔子研究,1992,(3).
    41、唐雄山,黎红雷:《孔子人性思想新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1,(1).
    42、郭广银:《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江海学刊,1996,(4),
    43、艾振刚:《先秦儒家人学思想的几个特点》,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4).
    44、李晓虹:《从孔子之志看人的生存样态和伦理意义》,吉首大学学报,2007,(4).
    45、董伯庸:《孔子育人思想的价值目标—“君子”》,合肥学院学报,2007,(1).
    46、马恒民:《人自身和谐发展语境下的孔子人性论》,道德与文明,2006,(6).
    47、许淑杰:《孔子天人观刍议》,船山学刊,2006,(3).
    48、王新春:《邵雍天人之学视野下的孔子》,文史哲,2005,(2).
    49、上志义:《孔子的教育与人的道德生成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50、余泽浩:《人的主体凸显—孔子对鬼神祭祀文化的承化》,兰州学刊,2005,(1).
    51、秦维红:《孔子人的发展理论的现代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04,(10).
    52、陈邦建,李纯蛟:《述论孔子关于人的修养的思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4).
    53、温克勤:《孔子的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4、毕宝魁:《<论语>“忠”“恕”本义考》,清华大学学报,2009,(6).
    55、林剑:《人学研究若干问题综论》,江海学刊,1997,(1).
    56、韩震:《人学研究的历史学转向》,江海学刊,1997,(2).
    57、韩庆祥:《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1,(2).
    58、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闸释》,济南大学学报,2005,(5).
    59、朱康新、吴文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相通的根本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60、王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审视及反思》,哲学研究,2010,(1)
    61、谈育明:《个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宁夏大学学报,2007,(6).
    62、杨鲜兰:《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湖北大学学报,2004,(9).
    63、赵汀阳:《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世界哲学,2004,(6).
    64、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2004,(6).
    65、辛子:《实现人的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社会科学战线,2003,(1).
    66、许全兴:《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点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67、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哲学研究》,2005,(8).
    68、池忠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折与哲学革命》,学术论坛,2003,(5)
    69、陶富源:《哲学、人学与人》,哲学研究,2003,(11).
    70、范履冰:《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哲学意蕴和当代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71、韩庆祥、郭立新:《马克思的人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4).
    72、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73、齐波:《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74、张洪春:《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
    75、秦延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76、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哲学研究,1997,(10).
    77、王勤:《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系统阐发》,求实学刊,1997,(3).
    78、陈平:《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实现》,湘潭大学学报,2005,(1).
    79、龚天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三重转向》,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80、孙正聿:《人的解放旨趣、历程和尺度一关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1).
    81、俞吾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2002,(8).
    82、何中华:《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语境》,学术月刊,2002,(1).
    83、韩庆祥:《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像》,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3).
    84、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2,(4).
    85、程广云:《生命人学论纲》,江海学刊,1999,(2).
    86、叶险明:《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学术界,1992,(1).
    87、叶险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与现实》,教学与研究,2002,(9).
    88、陈新夏:《以人为本的人学意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1).
    89、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哲学研究,2004,(2).
    90、陈新夏:《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二重维度》,学习与探索,2005,(1).
    1、David A.Duquette:Marx's Idealist Critique of Hegel's Theory of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51, No.2.(Spring,1989).
    2、"Jen is surrounded with paradox and mystery in the Analects". Herbert Fingarette(1982), 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Harper & Row P.37.
    3、"Jen is a mystic entity" Analects of Confucius, Arthur Walle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Vol.46, No.l.(Sep,1999).
    4、Annping Chin:《Confucius:A Life of Thought and Pol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9).
    5、Herbert Fingarette:《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Waveland Press (June 1998).
    6、Leszek Kolakowski:《Main Currents of Marxism:The Founders-The Golden Age-The Breakdown》, W. W. Norton & Company (January 17,2008).
    7、Robert L. Heilbroner:《Marxism:For and Against》, W. W. Norton & Company (December 17,1980).
    8、Cary Nelson:《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October 1988).
    9、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