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交通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痛疾。如何重新定义与发展城市交通,成为现代文明下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此情形下,从国外将“绿色交通”引入中国正切合了实际的需要。
     本论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有关城市交通实践与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生态学特别是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绿色交通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论文提出了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生态问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有社会学与生态学思想指导的观点。走绿色交通之路体现的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
     2、论文认为,以宽马路与高架桥为特征的中国城市交通环境特色体现的是一种“车本位”思想,要创建一个人本化绿色交通环境,必须形塑“新人文”与“新生态”,从“心”出发回归生态理性。
     3、论文提出,要解决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必须立足“国情”。尽管“轿车进入家庭”的愿望充满诱惑,但并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且可能导致从“囚徒困境”走向“公地悲剧”的结局。
     4、论文在剖析了“轿车交通”的危害后,提出交通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要将宝贵生命从无情的车祸中解救出来,必须改变价值观念,建立人性化的绿色交通方式。
     5、论文通过对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体系的设想。
     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并对所涉及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展望。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process, urban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major cities of China. Therefore, how to re-define and develop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 this situ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Green Transportation”from abroad into China meets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ety.
     This thesis, on the bases of in-depth studie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es related with urban transportation home and abroad, by the use of sociology, ecology, especially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systematical analysis,will make in-depth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transportation.
     1.In author’s opinion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not only a social problem, it is a question of socio-ecology, and the paper further stated that sociology and ecology should be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solving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 And taking the road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represents the turning of direction.
     2.After analyzing the guiding concept of“car-based”characteristics with wide roads and viaducts in China, the paper proposed to build a healthy and green urban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with people as a core, to re-shape the“New Humanism”and“New Ecology”of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to start from“heart”and return to ecological rationality.
     3.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we must take China’s national reality into consideration fully. Despite the temptation of“car into the family”, it actually goes against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may lead to the“Prisoner’s Dilemma”to the“Tragedy of the Commons”.
     4.After analyzing the harm of“car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thought that transportation safety is related to millions of families and social harmony. Even more, if we want to rescue precious lives from traffic accidents, we must change our values and establish a user-friendly mode of transportation , that is , the green transportation.
     5.By analyzing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s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building future-orien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transportation.
     Finally, in the concluding part summed up the conclusions drew from the studies and made a further outlook about the issues involved.
引文
[1]世界银行著,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改革之优先课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美]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6。
    [3]王国聘,生存的智慧—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4][英]J·M·汤姆逊著,倪文彦等译.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5]杨涛主编.城市交通:挑战与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沈添财.绿色交通与空气质量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9]张学孔.永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台湾:经济前瞻,2001.(76)
    [10][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
    [11][英] Mike Slinn.Peter GuestPaulm matthows著.交通工程设计—原理与实践(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2][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1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5]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美]莫什·萨夫迪著,吴越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7][美]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8][英]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9]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交通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北京出版社,1984
    [20]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1]何玉宏.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2]何玉宏.私家车浪潮冲击下的城市交通.中国国情国力,2006 .(12)
    [23]何玉宏.“轿车进入家庭”:“囚徒困境”抑或“公地悲剧”.社会科学家,2009.(2)
    [24]何玉宏.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5.(1)
    [25]何玉宏.城市交通领域的人本主义.现代城市研究,2004.(9)
    [26]全永燊,刘小明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7]赵小云.绿色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2002.(9)
    [28]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①1991年美国通过的《交互模式地面交通效率法案》(ISTEA),经常因为发音被称作“冰茶(ice tea)”法案,参见[美]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16。
    ①参见:劳伊德·赖特.无小汽车发展,有改动。http://www.chinautc.com/information/newslunqita.asp?classid=137 ,P25。
    [1]赵小云.绿色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2002.(9):(13~14)
    [2]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
    [3]沈添财.绿色交通与空气质量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1~7
    [4]张学孔.永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台湾:经济前瞻,2001.(76):116~121
    [5]建城[2003]169号: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考核标准(试行)说明.
    [6]参见:白雁,魏庆朝.创建绿色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综合运输.2005.(5):(53~56);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 (10~14)
    [7]赵小云.绿色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2002.(9):(13~14)
    [8]杨晓光等.绿色交通基本理论和目标. [EB/OL].http://www.chinautc.com/hot/green/014.asp/.2005~10~13.
    [9]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现代城市研究,2003.(1): (60~63)
    [10]何玉宏.城市交通领域的人本主义.现代城市研究,2004.(9)年: (66-69)
    [11]项贻强,王福建,朱兴一.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华东公路,2005.(4): (83~87)
    [12]李晓燕,陈红.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79~82)
    [13]王如松.以五个统筹力度综合规划首都生态交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 (4) :32~34
    [14]世界银行著,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改革之优先课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0~41
    [15]陆化普等.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问题、挑战和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研究,2006.(5): (91~96)
    [16]袁华,许安宁.可持续交通的概念、原则及发展策略.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5): (11~13)
    [17]潘纯,左玉辉.可持续交通.环境保护科学,2004.(126): (68~71)
    [18]郑先佑.从“生态”的观点谈台湾的“永续运输”,“迈入台湾高速运输时代——分享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19]沈添财.绿色交通与空气质量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1~7
    [20]单力.2006绿色交通,我们最需突破什么?.环境,2006.(3): (20~23)
    [21][英]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8。
    [2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87
    [23]Donald Appleyard. Livable Street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 a Press .1981.
    [24]Newman ,P.和Kenworthy.J.可持续和城市:客服汽车依赖性.华盛顿:岛屿出版社,1999.
    [25]宋永昌等主编.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26]王如松.北京应向“生态交通”方向发展.光明日报:2004.9.2
    [27][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许广明校.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28]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29]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0][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31][英] Mike Slinn,Peter Guest,Paulm matthows著.交通工程设计——原理与实践(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
    [32]Geoff Vigar ,Reappraising UK Transport Policy 1950-1999: the Myth of‘Mono-Modality’and the Nature of‘Paradigm Shifts’.Planning Perspectives.2001.(16)
    [1]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24
    [2]曹钟勇.城市交通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97
    [3][英]J·M·汤姆逊.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0
    [4]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
    [5][美]赖特·米尔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0
    [6]J·E·Nordskog等著.社会问题分析.纽约,1956
    [7]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商务印书馆,1947.167~253
    [8]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3.544
    [9]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0
    [10]轩明飞.试论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取向与现实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6)
    [11]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3
    [12]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
    [13]江美球等.城市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24
    [14][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63
    [15][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31
    [16]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3
    [17]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91
    [18]何玉宏.城市交通:一道跨世纪的难题.新东方,2000.(1): 53~58
    [19]徐巨洲.理性看待中国21世纪城市发展.城市规划,1998.(2)
    [20][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 93
    [21][美]L·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26
    [2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36~337
    [23]何玉宏.城市交通:一道跨世纪的难题.新东方,2000.(1):53~58
    [24][美]莱斯特·布朗著,余慕鸿等译.环境经济革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I999.61
    
    [1][美] Wirth. L.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三联书店, 2007. 4~7
    [2][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29,36。
    [3]Hugh Barton. Design formovement. Clara Greed &Marion Roberts,Introducing Urban Desig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8
    [4]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王缉宪.易达规划:问题、理论、实践.城市规划,2004.(7) ): 70~74
    [6][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35
    [8]左衡.都市中的街景感悟.《城市文化评论》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6
    [9][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29
    [10][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59
    [11][英]玛夫·史密斯,约翰·怀特莱格,尼克·威廉姆斯著.绿色可持续人工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P153
    [12]王蒲生著.轿车交通批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4
    [13]丁良川、金勇,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社会学分析,城市问题2005.(2)
    [14]Banham,R.(1973)Los Angeles: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 Penguin. Harmond sworth
    [15]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7日
    [16]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50043010005gq.html [2008/2/5]
    [18]何贤芬,邱建.城市高架道路景观尺度的层级控制探讨.规划师,2008.(7): 83
    [19]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1~75
    [20]马强,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218—219。
    [2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4页.
    [22][美]新都市主义协会编,杨北帆、张萍、郭莹译,新都市主义宪章,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61
    [23]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P421
    [24][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562
    [25][英]简·汉考克著,李隼译,《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重庆出版社,2007,P23。
    [26]卢风,绿色与汽车,《群言》2005.(4):34~35
    ①新中国成立后,共进行了四次国土面积测量工作。1956年进行首次测量工作,量算出国土面积959万平方公里;1963年量算为953万平方公里;1984年第四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为1045万平方公里。目前仍沿用96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
    ②这7个资源大国中的另6个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的排序为:澳大利亚(第3位)、加拿大(第5位)、巴西(第15位)、前苏联(第20位)、美国(第27位)、印度(第110位),参见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编著:《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①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朱晓东教授一直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以带头做好环保。不久前,他骑自行车到双门楼宾馆参加政协会议,门卫就是不让进。朱晓东愤怒地说,“宾馆酒店不让自行车进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会病态的反映,是一种歧视。”参见:《江苏政协委员骑车参会被拒会场外》,共产党员, 2008年05期。
    ①参见:伦敦市长骑单车上班,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8-05/10/content_7848433.htm[2008-05-10]
    ②BFC是自行车友好社区(Bicycle Friendly Community)的简称,也是美国骑自行车者联盟(League of American Bicyclists)所采取的一个对那些积极支持自行车发展的城市市政当局进行认证的奖励项目。参见:苏建忠,魏清泉,游细斌,美国的自行车友好社区及其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6第3期。
    [1]童星.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P2
    [2]李鹏.中国的能源政策.求是,1997.(11)
    [3]边艳菊.《中国资产新闻》报,1997年4月23日
    [4]何玉宏.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中国软科学,2005.(12) :(67~75)
    [5]周大地.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6]隋舵.国际石油资源博弈与中国的石油外交战略.学习与探索,2005.(3):27﹒
    [7]资料来源:《中国国情国力》,转引自童星,《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南京出版社,1998. P5
    [8]魏后凯.走可持续协调发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9]迈克尔·P·达罗.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0]潘家华,胡怀国.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加入WTO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叶汝求,David Runnalls.中国加入WTO环境影响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11] Brown,L.2001 World Automobile Production. World-watch Institute,Washington DC.
    [12]孟悦.轿车梦酣——“平等”而“发达”的沥青幻境[A].《视野》第三辑[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58~72
    [13] [美]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4]中国科学协会主编.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2~183
    [15]何玉宏.轿车进入家庭的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生态经济,2005.(12) :(57-60)
    [16] [德]FSB.吴晓东,翁端译.人类需要多大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P61
    [17] [英]克莱夫·庞廷著.王毅,张学广译.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4~355
    [18]王家枢.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P5
    [19]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global hectare),即“全球性公顷”,并非通常的土地面积公顷(hectare),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公顷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20] [奥地利]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1] [美]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7~18
    [22]何赛·卢岑贝格著,黄凤祝译.自然不可改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2~53
    [23] [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7~128
    [24]陈友芳.可持续的梦想:环境与经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5] [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7~128
    [26]何玉宏.“轿车进入家庭”:“囚徒困境”抑或“公地悲剧”.社会科学家,2009.( 2) . 43~46
    [27]潘天群.博奕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奕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13~15
    [28]王蒲生:轿车交通批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26
    [29]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1997.P 312
    [30]郑也夫.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P157
    [31] [美]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公地的悲剧.科学162,1968年12月13日,1243~1248
    [32]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P389
    [33] [美]莫什·萨夫迪著,吴越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P 112
    [34]郑也夫等.轿车文明批判.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5]汪丁丁.中国的汽车文明与中国人的汽车文化.读书,2003.P8
    [36]何树青.我们的生活将会毁于汽车吗.新周刊,2004.(189)
    [37]国际能源署.面向未来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实现可持续交通模式.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P18
    [38]郭继孚,徐康明等译著.国内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4
    [39]郭继孚,徐康明等译著.国内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P34
    [40]管驰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城市规划,2003.(10): (39-43)
    [41][英]K. 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2]王炜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P 112
    [43]顾尚华.自行车在未来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交通与运输, 2008.(4): (15-16)
    [44]石忆邵等.我国大城市自行车道发展的困境及其政策取向.现代城市研究,2006.(10): (82-86)
    [45]潘熙磷.中国不能骑着自行车进入21世纪.改革纵横,1995.(11)
    [46]张钦楠.城市应当如何开发?.读书,2007.(12):P5
    [47]叶祝颐.继续复制自行车免费租赁的绿色交通思路.观察与思考,2008.(22)
    [48]郑也夫.自行车族成员的呐喊.博览群书,2000.(2)
    [49]杨涛,陈艳玲,拒绝还是共赢?——对携带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争议的探讨,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0-134)
    [1] Paul M.Grown-Brown.“Always Crashing the Same Car”.in P.M.Graves-Brown ed.Matter,Materiality and Modern Culture,London:Routledge,2000
    [2]张旭东.交通事故等于每天掉下一架飞机.社会科学报,2003.(11):6
    [3]何玉宏.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中国软科学,2005.(12) :67~75
    [4]王蒲生.轿车交通批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
    [5]何玉宏.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中国软科学,2005.(12) :67~75
    [6] [美]莱斯特·布朗著,余慕鸿等译.环境经济革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l999:55
    [7] [美]莫什·萨夫迪著,吴越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
    [8] [美]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46
    [9] [美]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暴永宁等译.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11~222)
    [10]王声湧.道路伤害是可预知和可预防的.光明日报,2005年7月14日
    [11]王蒲生.“车祸泛滥的哲学反思”.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5)
    [12] Lewia Mumford,The American Way of Death.R.S.Baker,P.L.Van Osdol ed.The World on Wheels.Allyn and Bacon.Inc.Boston,1975:375 [13 ]E.弗洛姆著,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91
    [14] [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56
    [15]张生瑞.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3
    [16]李硕,杨运平.试论城市交通应遵循公平原则.城市公共交通, 2006.(5): (31~34)
    [17]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9-261
    [18]王蒲生.轿车交通批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0
    [19]王蒲生.轿车交通批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3
    [20] [英] J·M·汤姆逊.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35
    [21] [英] J·M·汤姆逊.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38
    [22]何玉宏.城市交通领域的人本主义.现代城市研究,2004.(9):66~69
    [23]汤潇.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三思.城乡建设, 2004.(7):37~38
    [24]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编写.钱振东,陆振波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中城市政策制定者资料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7
    [25]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编写.钱振东,陆振波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中城市政策制定者资料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1
    [26]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编写.钱振东,陆振波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中城市政策制定者资料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2
    [27]何玉宏.以人为本: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改革与开放,2001.(11): :25
    [1]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P52
    [2]鄢丹.论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80~83)
    [3]杨晓光等.绿色交通基本理论和目标. http://www.chinautc.com/hot/green/014.asp/.2005-10-13. [EB/OL]
    [4] [英]J·汤姆逊著,倪文彦等译.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8~9
    [5]王缉宪.易达规划:问题、理论、实践.城市规划,2004.(7): 70~74
    [6] [英]J·M·汤姆逊.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P83
    [7]仇保兴.中国城市交通模式的正确选择.城市交通,2008.(2): (6~11)
    [8]王受之.当车比人多的时候——趣谈美国的人车文化.[EB/OL]. http://auto.sina.com.cn/news/2005-11-16/1503150810.shtml[2005-11-16].
    [9]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3~84
    [10] Robert Cervero .The Transit Metropolis—A Global Inquiry[M],Island Press,1998
    [11]管驰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城市规划,2003.(10): (39~43)
    [12]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7~118
    [13] [美]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暴永宁等译.B模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4]孙启宏,王金南.可持续消费.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15]申金升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软科学, 1997.( 7) : 113~119
    [16]姜燕玲,刘应宗.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07~112)
    [17]何玉宏.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P132
    [18]引自:International Mayors Forum, OP. Cit .note17: L .Fulton and L. Schipper, Bus Systems for Future: Achieving Sustainable Transport Worldwide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2)
    [19]世界银行著,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改革之优先课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07
    [20]何玉宏.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35~138
    [21]黄肇义.《面向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0
    [22]何玉宏.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38~140
    [23]刘京华.《像控制人口一样控制私车》.见梁从诫,康雪主编.走向绿色文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4] S·斯岱尔斯,刘志.《中国城市机动化:问题及对策》.见:李晓江,阎琪,赵小云等编译.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25]叶海平,陶希东编著.大都市公共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183
    [1]世界银行著,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改革之优先课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
    [3] [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英] Mike Slinn.Peter GuestPaulm matthows著.交通工程设计—原理与实践(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 [英]J·M·汤姆逊著,倪文彦等译.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7]马强.“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詹运洲.城市客运交通政策研究及交通结构优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9]黄建中.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1] Newman ,P.和Kenworthy.J.可持续和城市:克服汽车依赖性.华盛顿:岛屿出版社,1999
    [12] Donald Appleyard. Livable Street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 a Press .1981
    [13]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5]王国聘,生存的智慧—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16]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英]克莱夫·庞廷著.王毅,张学广译.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 [英]简·汉考克著.李隼译.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重庆出版社.2007
    [20] [美]彼得·S.温茨著.宋玉波,朱丹琼译.现代环境伦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1]宋永昌等主编.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童星.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24]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5]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
    [26]何玉宏.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7]江美球等.城市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28]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9]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0]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
    [3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2]王蒲生著.轿车交通批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3] [美]巴里·康芒纳,侯文蕙译.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4] [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
    [35] [美]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6] [美]艾伦·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7]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8]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39] [奥地利]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0] [英]玛夫·史密斯,约翰·怀特莱格,尼克·威廉姆斯著.绿色可持续人工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1] [德]FSB.吴晓东,翁端译.人类需要多大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2]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3]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4] [巴西]何赛·卢岑贝格著,黄凤祝译.自然不可改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5] [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6] [美]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7] [美]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暴永宁等译.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北京:东方出版社
    [48] [美]莱斯特·布朗著,余慕鸿等译.环境经济革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l999
    [49]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0] [美] 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1]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2] [美]罗伯特·瑟夫洛.公交都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3] [美]莫什·萨夫迪著,吴越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4] [英]K.J.巴顿著.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4
    [55] [日]饭田恭敬编著.卲春福,杨海,史其信等译.交通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56]叶汝求,David Runnalls.中国加入WTO环境影响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57] Arnulf Grubler著.关晓车,赵宏生,翁瑞译.技术与全球性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8] [英]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9] [英]玛夫·史密斯,约翰·怀特莱格,尼克·威廉姆斯著.王占忠,王海银,崔丹丹译.绿色可持续人工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60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
    [61]联合国人居中心(生境)编著.沈建国,于立,董立等译.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2]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1997
    [63]国际能源署.面向未来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实现可持续交通模式.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4]黄肇义:面向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0
    [65]潘天群.博奕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奕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66]陈友芳.可持续的梦想:环境与经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7]郑也夫.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8]郑也夫等.轿车文明批判.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69] [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编著.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70] [美]何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 2003
    [71] [英]保罗·切希尔主编.应用城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2]郭继孚,徐康明等译著.国内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3]王炜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74]王炜等.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75]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6]钱振东,陆振波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中城市政策资料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77]叶海平,陶希东编著.大都市公共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8]张耀平编译.21世纪初美英澳运输与物流战略.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79]孙启宏,王金南.可持续消费.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80]荣朝和编著.西方运输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1]金经元.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霍华德、格迪斯、芒福德.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82]黎德扬等著.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83]王雅林等著.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4]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85]陈清泰,刘世锦,冯飞等.迎接中国汽车社会:前景·问题·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86]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7]梁从诫,康雪主编.走向绿色文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88]李晓江,阎琪,赵小云等编译.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89]中国科学协会主编.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0]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9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2]陈敏豪编著.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93]廖福霖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94]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5]董宪军著.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96]张生瑞.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97]顾朝林.集聚与扩散.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8]李明华等著.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99]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0]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97
    [10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2]劳伊德·赖特.无小汽车发展, http://www.chinautc.com/information/newslunqita.asp?classid=137
    [103] World Bank , 1997.China in 2020:Development Challengees for the New Century. World Bank.(Chinese version published in 2002 by 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
    [104] [法]艾德加·莫兰,阎素伟.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5] [英]麦克·费塞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106]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7]李俊.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8]王慧炯等.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9]丁立民.道路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10]杨涛主编.城市交通:挑战与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1]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商务印书馆,1999
    [112]杨贵庆编著.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113]徐康宁.文化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4]全永燊,刘小明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15]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编.私人轿车与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16]周牧之.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117]赵民,陶小马编著.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8]潘海啸,杜雷编.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1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120]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1] [法]尚·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2]菲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23]王宁.消费社会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12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5]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126]张鸿雁.侵入与接替.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27]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交通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8]王健.交通美学: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29]王国聘.现代生态思维的价值视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130]王国聘.论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与城市观的更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131]沈添财.绿色交通与空气质量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132]沈添财.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中国城市绿色交通研讨会,2000.(11)
    [133]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现代城市研究,2003.(1)
    [134]张学孔.永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台湾:经济前瞻,2001.(76) [135 ]申金升.奥运与建设北京绿色城市交通.北京社会科学,2002.(4)
    [136]杜飞龙.绿色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态经济,2004.(7)
    [137]郑先佑.从“生态”的观点谈台湾的“永续运输”,“迈入台湾高速运输时代—分享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138]陆化普等.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问题、挑战和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研究,2006.(5)
    [139]李晓燕,陈红.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40]项贻强,王福建,朱兴一.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华东公路,2005.(4)
    [141]王如松.北京应向“生态交通”方向发展.光明日报:2004-9-2
    [142]王如松.以五个统筹力度综合规划首都生态交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4)
    [143]王如松,王丰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1.(2)
    [144]袁华,许安宁.可持续交通的概念、原则及发展策略.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5)
    [145]潘纯,左玉辉.可持续交通.环境保护科学,2004.(126)
    [146]赵小云.绿色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2002.(9)
    [147]卜建清,牛学勤.关于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交通科技与经济,2002.(4)
    [148]熊晓冬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广州大学城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学刊,2005.(4)
    [149]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50]白雁,魏庆朝.创建绿色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综合运输.2005.(5)
    [151]管驰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城市规划,2003.(10) [152]申金升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软科学, 1997.( 7)
    [153]何玉宏.轿车进入家庭的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生态经济,2005.(12)
    [154]何玉宏.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与生态性.现代城市研究,2002.(3)
    [155]何玉宏.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中国软科学,2005.(12)
    [156]何玉宏.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5.(1)
    [157]何玉宏.“轿车进入家庭”:“囚徒困境”抑或“公地悲剧”.社会科学家,2009.(2)
    [158]何玉宏.在管理创新中实现城市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管理.2008.(5)
    [159]何玉宏.城市交通领域的人本主义.现代城市研究,2004.(9)
    [160]何玉宏.私家车浪潮冲击下的城市交通.中国国情国力,2006 .(12)
    [161]何玉宏.城市交通:一道跨世纪的难题.新东方,2000.(1)
    [162]何玉宏.论汽车消费的社会代价.甘肃社会科学,2006.(1)
    [163]何玉宏.城市交通的运行、特性及其功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164]何玉宏.交通社会学研究.理论月刊,2004.(12)
    [165]徐巨洲.理性看待中国21世纪城市发展.城市规划,1998.(2)
    [166]李林波,杨东援,熊文.大公共交通系统之构建.城市规划学刊,2005.(4)
    [167]焦朋朋,陆化普.快速公交: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综合运输,2004.(9)
    [168]汤潇: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三思.城乡建设, 2004.(7)
    [169]毛寿龙,卢海燕.城市公交公益化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的多元战略.城市管理,2007.(3)
    [170]汪丁丁.中国的汽车文明与中国人的汽车文化.读书,2003
    [171]石忆邵等.我国大城市自行车道发展的困境及其政策取向.现代城市研究,2006.(10)
    [172]丁良川,金勇: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社会学分析,城市问题2005.(2)
    [173]冯震,苏艺,王娜.交通环境的法律治理与道德约束.交通环保.2003.(5)
    [174]郑也夫.自行车族成员的呐喊.博览群书,2000.(2)
    [175]仇保兴.中国城市交通模式的正确选择.城市交通,2008.(2)
    [176]鄢丹.论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5)
    [177]姜燕玲,刘应宗.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78]王缉宪.易达规划:问题、理论、实践.城市规划,2004.(7)
    [179]胡润州.绿色奥运与绿色交通.城市交通,2005.(2)
    [180]建城[2004]38号.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城市交通,2004.(2)
    [181]赖亚娜·焦尔基.社会科学视野中的可持续移动:挑战、机遇和冲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4.(2)
    [182] [美]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公地的悲剧.科学162,1968年12月13日,1243~1248
    [183] 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
    [184]The World Bank Group Website. Urban Transport Strategy Review-Draft. Strategy Paper. Discussion Area,2000
    [185]Edited by Rodney Tolley.The Greening of Urban Transport.Edition II.John Wiley and Sons, 1997
    [186] Robert Cervero .The Transit Metropolis—A Global Inquiry[M],Island Press,1998
    [187]SustainableTransport: ASourcebookforPolicy-makersinDeveloping Cities Division 44 in Project“Transport PolicyAdvice”. GTZ,2003
    [188] Brown,L.2001 World Automobile Production. World-watch Institute,Washington DC.
    [189] Geoff Vigar.Reappraising UK Transport Policy 1950-1999: the Myth of‘Mono-Modality’and the Nature of‘Paradigm Shifts’.Planning Perspectives,2001.(16)
    [190] International Mayors Forum, OP. Cit .note17: L .Fulton and L. Schipper, Bus Systems for Future: Achieving Sustainable Transport Worldwide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2)
    [191] Banham,R.(1973)Los Angeles: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Penguin.Harmond sworth
    [192] Hugh Barton. Design formovement. Clara Greed &Marion Roberts,Introducing Urban Desig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