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型零售商业建筑的生态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促进了我国现代城市大型零售商业建筑的较快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大型零售商业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活动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消费驱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商业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树立整体的系统环境观,改善大型零售商业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为商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论文的展开以商业建筑生态位的研究为起点,探索商业建筑生态位构建动力机制,对城市大型商业建筑生态位进行了应用分析,探讨生态位宽度评价体系与方法。论文内容包括:
     一,问题的提出。论文通过对商业建筑发展的背景分析,分析了现代大型商业建筑的购物中心化现象和城市商业建筑不同空间层面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其他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的借鉴,认识到商业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生态位关系,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生态位是什么。论文界定了商业建筑生态位要素组成;定义了商业建筑生态位的内涵与特征;明确了商业建筑基础生态位、实现生态位、潜在生态位、生态位势论的概念;建立了商业建筑生态位结构模型;研究了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适宜、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离等生态位结构关系和测度方法:基于生态位的理论和地理学相关内容,论文提出了商业建筑选址模型和建筑规模模型。
     三,生态位怎样形成的。论文基于商业建筑生态位构建的动态性的认识,论述了商业建筑的发展规律,城市商业空间关键要素特征以及集中、分散、供需、生态制衡、管治等构建商业建筑基础生态位的动力机制。
     四,生态位是如何运用的。论文应用生态位理论从城市空间上分析了购物中心化商业建筑发展状况,提出了发展策略;同时分析了发展引起的商业建筑生态位适宜的功能形态和规模问题。论文探讨了购物中心化城市大型零售商业建筑的生态位适宜性设计要素,尤其是自然气候要素;并提出了设计的空间模式策略。
     五,生态位是如何评价的。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等工具方法,建立了城市空间商业建筑整体生态位宽度适宜度评价体系、商业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商业建筑自然生态生态位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了生态位的综合评价法和主观生态位适宜组合评价法。
Urbanization promote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large retail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Chinese modern cities. The increased consumption level calls for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retail commercial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ctivity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consumption drive while aggrav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activity oriented commercial buildings and city environment. Hence, establishing the systematical environmental concept and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retail buildings and city environment help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with the theoretic study of commercial building niche, followed by explorations of the constructing dynamic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 analyse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niche, and finally discussions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and methods of niche breadth.
     The paper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 Background of research question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aly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uilding, the dissertation attends to 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shopping centerization in modern commercial buildings and the problem of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ity commercial building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studies in other subjects, the nic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is realized and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outline are therefore forwarded.
     2. The definition of 'niche' . The essay defines the elements of commercial buildingniche, and its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It identifies the concepts of fundamental niche, realized niche, potential niche and niche position, establishes the nic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explores the niche relationships and measuring methods of niche breadth, niche adaptation, niche overlap and niche sepa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the niche theory, architecture and geography, this dissertation advances a locating model for commercial buildings and a construction area control model.
     3. The formation of nich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niche construction dynamicsof commercial building,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al rule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the features of essential factors of city commercial space and dynamic mechanisms for building commercial building fundamental niche, namely, centrality, dispersivity, supply and demand, ecological balance, and governance.
     4. The application of niche. Shopping malls as representative commercial buildings areparticularly focu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iche theory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city spatial conditions and strategies of shopping malls and shopping centralization, exploring niche adaptation formula and adaptation design essentials of public space, functions and ecological energy saving measures of commerce building niche adap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ity space, urban public commercial space,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5. The evaluation of niche. Th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niche breadth of urbancommerce building is the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whole niche theory. Differing in levels,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th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niche breadth of urban spatial commerce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quality of commercial public space, the niche adaptation assessment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factor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finally investigates into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niche and combinatorial assessment of subjective niche adaptation.
引文
铩?.陈超.城市化进程中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业技术.2003(5):32
    2.王文洁.城市社区购物中心发展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5
    3.数据来源http://www.31xx.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ionid=4&id=34&Itemid=14
    4.数据来源http://www.31xx.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ionid=4&id=34&Itemid=14
    5.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821.htm
    6.作者不详.大城市商业郊区化机制研究.http//www.arch-world.cn
    7.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物品是稀缺的以及社会必需有效地利用资源是经济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周进博士基于这点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特点。见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7
    8.数字来源:王有为.绿色建筑付诸行动的几点思考.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9
    9.数字来源:北京市彻查Mall泡沫.2004/5/27.http://www.linkshop.com.cn/
    10.引自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http://www.tjpl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82,2006-10-23
    11.参见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协会(ULI)编著.肖辉译.购物中心开发设计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5-6。李斌.我国零售商业建筑的现状与未来-从商业建筑立意看我国零售商业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71
    12.引自[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06-107
    13.Jancks,Charles.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AcadomyEditions,1997:102-111
    14.Klaus Daniels.Low-Tech Light-Tech High-Tech.Birkhauser Publishers,1998:40
    15.Kan Yang.The Green Skyscraper: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Buildings.Prestel,1997:17-18
    16.仵宗卿等.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3,23(3)327-332
    17.参见[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8.参见肖明.产业集聚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参见Ken Jones,Jim Simmons.Location-Analyzing The RetailEnvironment.Canada:Nelson,1993:306-325
    铩?0.林耿.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3-14
    21.林耿.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
    22.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7-14
    23.王朝晖,李秋实编译.吴庆洲校.现代国外城市中心商务区研究与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4.李沛.当代全球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理论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5.刘逸等.中外CBD研究分析与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7(1)
    26.柴彦威.城市空间.科学出版社,2000
    27.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11
    28.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3)
    29.陈颖彪.北京市商业GIS模型与方法研究.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30.朱华岚,吴建平.基于组件的上海商业地理新型系统开发.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3)
    31.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2.赵祥.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3.江泓.购物中心的可识别性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4.陈皞.商业建筑环境设计的人文内涵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5.引自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等译.文物出版社,2002:93
    36.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37.王勇,李广斌.生态位理论在城镇职能体系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规划师.2002(11)
    38.陈绍愿,林建平,杨丽娟,张虹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竞争策略研究.人文地理,2006(02)
    39.江滨.论城市建设与“生态位”现象.规划师,2003(08)
    40.廖红娟,徐建华,岳文泽.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时空对比分析.生态科学.2003(4):300-304
    41.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73
    42.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4
    43.参见栗德祥.生态位理论在建筑中的应用.招商地产第三届中外绿色地产论坛发言稿.http://sz.house.sina.com.cn.2006-11-08
    铩?.韩福荣、徐艳梅主编企业仿生学.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35
    2.杨忠植.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10-13
    3.宗光跃.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44
    4.参见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4:21
    铩?.在建筑学中引入生态学时,意味着引入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方法科学,关键是两门学科在空间幅度与组织层次上的对位与尺度把握问题,生态建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于从双方学科的形而上学深处所能抽取的共性。参见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3
    6.[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2
    7.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1
    8.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1
    9.参见袁铁声.美国购物中心从郊区到中心区的转变.国外城市规划,2001(4):42-44
    10.参见Barbara Hahn.Power centres:a new retail format in the Unit States ofAmerica.Journal of Retail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0(7):225-230
    11.参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2.梁嘉骅、葛振忠、范建平.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管理科学学报,2002.5(2):34-40
    13.参见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0
    14.参见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48)
    15.参见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0-42
    16.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0-41
    17.引自达尔文.物种起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4
    18.见陈天已.生态学基础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9.参见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3
    20.王如松.高效与和谐-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1.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Biology.1957,22:415-427
    22.赵志模,郭依泉.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81-89)
    23.唐海萍,史培军,李自珍.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篙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1,25(1):6-10
    24.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中学生物学,2005(7):1-3
    25.赵惠勋.群体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13-38
    26.参见高尚玉.普通生态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7.参见高尚玉.普通生态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8.周鸿.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4-95
    29.Burns,T.and Stalker,G.M.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1961,tavistock,London.69
    30.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 文,2004:29-33
    铩?1.相关内容见 http://facuty-gsb.stanford.edu/hannan/personal_page/
    32.Baum,J A.C,and J V Singh.Organizational niche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founding.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4,Vol1.5,No.4:11
    33.张丽萍.从生态位到技术生态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23-25
    34.边敬国,孙险峰.生态位理论与企业的错位经营.统计与决策,2000,3:42-43
    35.林晓.论中小企业的钻空经营战略.现代科学管理,2002,8:51-52
    36.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29-33
    37.梁嘉骅,葛振忠,范建平.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管理科学学报,2002,5(2):34-40
    38.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6
    39.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8
    40.宗光跃.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55-56
    41.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4
    42.参见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一般系统论.林康义,魏宏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9
    43.栗德祥.应用生态位理论分析建筑现象.世界建筑.2007(4):132
    44.英文Lock-in Captial,愿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的稳定而拒绝打破原有的状态,这种状态肯定是能带来效益的,而一旦打破这种状态,原有的效益可能会变得不确定或者损失,本文在此借指生态因子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视为稳态不变的状况.参见朱喜钢.城市集中与分散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0
    4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9-111
    46.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8-110
    47.参见欧阳志云,王如松等.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
    48.C.E.奥斯古德认为,模糊语句形容词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好与坏、重要与不重要)、力量(强与弱)和行动(主动与被动)。有不少研究者对形容词的效度和区分度做过研究;也有人从数百对形容词提炼出几十对效度较佳的形容词。参见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74-179
    49.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20
    50.Dobrev.StanislavD,Tai-Young Kim,Michael T.Hannan(2001b).Dynamics of nichewidth and resonrce partitioning.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nMar2001,Vol.106,Issues
    51.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一般带有经验主义色彩。通常有主观定权法和数学分析法。前者主要依赖专家定权,后者利用数学方法严格地进行逻辑分析,尽可能地剔出主观成分,以符合客观实际。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1970年代提出 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的数学分析方法。见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5:126
    铩?2.计算权重向量的方法还有单人单准则的算法,相关资料可参考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3.Odling.Smee P J.Laland K N.Feldman MW.Niche constraction.American Naturalist1996:P147-648
    54.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C3:283-287
    55.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9
    56.参见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9
    57.参见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80
    58.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0
    59.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5
    60.[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54-67
    6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345-349
    62.[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6
    63.[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5-94
    64.详见杨吾扬.北京市零售商业与服务业中心和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地理学报,1994(1)
    65.安成谋.兰州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地理研究,1990,9(1):28-34
    66.参见仵宗卿,柴彦威.论城市商业活动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2000:20(1)
    67.顾朝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56
    68.参见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1(9)
    69.杨丽君等.基于GIS的零售业商圈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3):145
    70.[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03
    71.[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04
    72.顾馥保主编.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9
    73.龙固新主编.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2
    74.参见王文洁.城市社区购物中心发展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4。本文根据于文洁的模型进行了修改。
    铩?.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
    2.史锦梅.零售业态演变理论新假说-需求满足论.商业研究,2003(18):3
    3.零售业轮回理论是生命周期论的延伸,由麦克奈尔1958提出。参见林耿.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9
    4.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或宏观模式的参变量,它说明系统在时间的进程中会处于何种有序状态,具有何种有序结构或功能,运行在何种模式中,并且最终以何种模式存在和变化等等。一个系统的序参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序参量”由系统内部产生:②“序参量”对子系统的运动具有主导支配作用;③“序参量”是长寿的慢变量,在系统中长期存在④“序参量”是系统中极其活跃的不稳定因子,是一种变革因素;⑤“序参量”是衡量系统内有序程度的主要参量.参见刘宗超.生态协同学.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6
    5.具体可参看相关自然生态学文献,如:李博等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J.L.Chapman and M.J.Reiss(eds),"Ec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等等。
    6.参见候鑫.基于文化生态滨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由E.G.Hannan and Freeman,1977,1989;Romanelli and Tushman,1986;Peli,1997等相继提出.参见钱辉.生态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8.参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9.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生态因子要素的划分是按照系统的观点构成的,为便于论文阐述论证,只能是具有相似作用的因子要素集合.
    10.林耿,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2003(3)
    11.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产业地图-上海,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铩?2.数字来源: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5上海商业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3
    14.数字来源: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5上海商业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5.参见柴彦威,城市空间,科学出版社,2000
    16.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4
    17.数据来源: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18.数据来源: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19.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3
    20.引自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4
    21.数据来源:刘长岐.北京居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科院北京地理所博士学位论文,2003
    22.数据来源: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97
    23.王铮等.上海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
    24.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37-245
    25.参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85-86
    26.数据来源:王文洁.城市社区购物中心发展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5
    27.[英]保罗.贝尔琴等著.刘书翰,孙钰译.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28
    28.Leslie,Reimer.1999转自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72
    29.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5
    30.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7
    31.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8
    32.参见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3.参见李炎亭.论传统业态的变革.商业时代,2003
    34.葛建华.购物中心与零售业变革.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38
    35.陈蔚.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6-17
    36.引自[芬]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衰败与未来.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20
    37.参见朱喜钢.城市空间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8.朱喜钢.城市空间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4-35
    39.引自[芬]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衰败与未来.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20
    铩?0.朱喜钢.城市空间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2
    41.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出版社,1990:187
    42.朱喜钢.城市空间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2
    43.参见肖明.产业集聚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4.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2-76
    45.参见Potter R B.The Orban Retailing System,Cognition and Beharior.GowerRetailing and Planning Associates,1982
    46.参见[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44
    47.朱喜钢.城市空间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5-77
    48.[英]保罗.贝尔琴等著.刘书翰,孙钰译.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4
    49.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05
    50.参见[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06-512
    51.沈玉林.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36
    5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0
    53.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现代经济学有两个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经济)发展而来;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始人是约翰·梅纳得·凯恩斯。参见[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3,P298-300
    54.当代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提出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必须使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处于最优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
    55.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7-38
    56.我国学者王如松(1984)把城市系统看作是自然、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生活还原三功能的结构功能体系,并提出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系统动态的自我调节
    57.一些学者(Cohen,J.E.,1995:Sagoff,M.,1995;H.E.,1995,1996)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对全球承载力进行了探讨。然而无论是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抑或全球(区域)承载力地、都是一比较泛化的概念,事实上,在生态环境组成要素的各项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是无法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做更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当前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则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水和关键矿产资源方面。1949年美国的Allan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1950-19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为:在确保不 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土地的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同时,对承载力的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以各
    种资源(土地、水、气候、能源等)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承载
    力。1986年我国也开始了题为“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见曹伟.城
    市生态安全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0-112
    铩?8.比斯湖(Bishop 1974)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一书中指出.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0
    59.参见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0.Governanc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有史可考的第一次使用“管治”是在14世纪,原意主要指“控制、指导或操纵”。陈振光,胡燕.“管制”:理论角度的探讨和启发.城市规划,2001,Vol25(9):25
    61.黄骊.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5
    62.顾朝林.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城市规划,2001,Vol25(9):13-19)
    63.易晓峰,甄峰.城市开发中的城市管治研究-以汕头市南区开发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1):22
    64.参见刘筱.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业管治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5.麦德龙集团是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零售配销集团,名列世界500强,年销售额达400多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2645个连锁分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零售业的逐步开放,麦德龙国际集团选择中国作为它在亚洲发展重点,并把中国总部设立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锦江麦德龙购物中心有限公司,由上海锦江集团、麦德龙国际管理集团和长征实业总公司共同合作投资建立,是大型仓储式、会员制、连锁经营的百货零售配销中心,总投资1500万美元,占地面积66亩,营业面积16849 m~2。参见王伟强著.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6.王伟强著.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9-106
    67.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86
    铩?.参见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2.Guy于1998年,以郊区零售(out-of-town retailing)为重点,回顾了西欧在上世纪30多年里出现的新的商业空间类型,结果是由于生态位在能力维度上的商品种类重叠导致空间竞争,郊区零售商业空间布局已经逐渐被可以实现批量购买的人型商店所取代,这种零售空间种群或多或少已经影响了西欧的每一个城市化地区。在郊区购物中心出现以后,原先人们喜欢花费更多的时间到传统的市中心购物的趋势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零售空间种群取代了传统的基于城市和城镇中心的零售模式。从城市的角度看,郊区零售的出现对传统的零售空间生态元在生态位的一些维度上产生了影响。参见CliffordGuy.Controlling new retail spaces:The inpress of planning policies in WesternEurope.Urban Studies,1998(5)
    3.参见Clifford Guy.Controlling new retail spaces:The inpress of planning policiesin Western Europe.Urban Studies,1998(5)
    4.参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铩?.Charles Dennis et al.,2002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96
    6.Sim Loo Lee,Goh Soon Yong,1998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98
    7.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1
    8.Christina Tomal in and John Pal,1994.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98
    9.顾朝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6
    10.庄华强.零售业态演化规律的理论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9(7)
    11.凌志军.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55
    12.总体来看,现代商业空间种群的地位逐渐上升,而传统商业空间个体和种群在部分功能上依然占据优势。总体上,现代商业空间种群逐渐挤兑传统的商业空间,尤其是小型杂货店、小型批发市场和老城区之外的百货商店,现代商业空间对传统商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现代化”和“发展程度”有差异的城市和同一个城市中的不同空间,现代商业空间种群和传统商业空间个体和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辐射空间范围所占的比重和各自生态位宽度空间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13.顾朝林.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规划师,2002,18(2):16-20
    14.Ken Jones,Jim Simmons,1993.参见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98
    15.参见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协会(ULI)编著.肖辉译.购物中心开发设计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6.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8
    17.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
    18.数据来源:李飞.中国究竟需要多少mall,需要多大mall.经济观察报,2003,8:29
    19.数据来源:黄国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mall.商业时代,2003,10
    20.数据来源: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专业委员会著.购物中心发展报告.市场与电脑杂志专刊,2004
    21.数据来源: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专业委员会著.购物中心发展报告.市场与电脑杂志专刊,2004
    22.数据来源: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专业委员会著.购物中心发展报告.市场与电脑杂志专刊,2004
    23.数字来源《北京市彻查Mall泡沫》,2004/5/27,联商网
    24.所谓体型系数即:建筑与外界接触围护结构表面积与建筑体积之比对于给定的建筑,由于建筑面积与层高已确定,即建筑体积为定值,不同的体型系数实际上表征建筑外表面积的大小。研究体型系数与能耗的关系,也就归结为研究建筑外表面积与能耗之间的关 系。在初步方案比较过程中,体型系数可以帮助建筑师进行方案的取舍。
    铩?5.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41
    26.对于商业建筑节能的具体技术措施可以参见:宋晔皓.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以及勾玉声.商业建筑节能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7.这种关系包括:体现数量关系的面积、尺度、体量、密度等;体现空间关系方面的相位关系,如位置、方向、层次、重心、主从、序列、对位、旋转、反射等:体现量与相的比例、分割、对称、对比等关系。见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36
    28.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83
    29.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来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主要观点有:[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析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2]语言足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3]心灵足社会过程的内化,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而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且动并发展自我;[4]行为是个体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5]个体的行为受到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等。见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5
    30.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8
    31.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6
    32.参见Lynch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4-45。
    33.参见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34.转自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6
    35.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6
    36.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7
    37.由于相关内容与城市设计基本相同,本文不再赘述。相关详细内容可以参见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小版社,2006。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等专著
    38.[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2:108-110
    39.[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2:132
    40.参见[英]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67
    41.资料来源[英]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42.参见李斌.我国零售商业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铩?.值得说明的是,完整地建立一个涵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全部内涵侧面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是因为,城市空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即使对于一个城市商业空间系统--这样一个子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因而,其内部的社会、经济、自然关系错综复杂,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相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本身,我们只可能梳理出一些相对有效的相关内容来,而不可能是全部;只要这些梳理出来的相关内容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精确度意义上的有效性,我们就可以认为其是有限合理的。当然,更进一步的精确化描述是必要的,也是追求的目标。但由此而引致的问题分析复杂化反倒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SD法是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的简称,是C.E.奥斯古德1957年作为一种心理测定的方法而提出的。后在建筑领域、室内工程、商品开发、市场调查等领域倍受青睐。具体内容详见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见[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56。
    4.参见[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57-59。
    5.参见[法]勒·柯布西耶著(1923),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版):61-71。
    6.参见[日]芦原义信著(1974),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8-30。
    7.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参见[美]托伯特·哈姆林(Talbot Hamlin)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79。
    9.参见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32。
    10.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48-54。
    11.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
    12.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5。
    13.张沛.城市发展的空间经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6。
    14.张沛.城市发展的空间经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0。
    15.测度值的获取方法,详见第2章生态位宽度的计测方法等相关内容。
    16.参见张沛.城市发展的空间经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0-132。
    17.关于测度标准,具体详细见第2章内容。
    铩?.边敬国,孙险峰.生态位理论与企业的错位经营.统计与决策,2000,3
    2.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柴彦威.城市空间.科学出版社,2000
    4.陈皞.商业建筑环境设计的人文内涵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陈天已.生态学基础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7.陈蔚.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化论文,2002
    8.陈颖彪.北京市商业GIS模型与方法研究.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9.达尔文.物种起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1.高尚玉.普通生态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葛建华.购物中心与零售业变革.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
    13.葛明.生态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4.勾玉声.商业建筑节能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5.顾朝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6.顾馥保主编.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7.管驰明,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研究--以大型新兴零售业态空间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18.韩福荣、徐艳梅主编.企业仿生学.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9.候鑫.基于文化生态滨海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0.黄骊.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1.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2.江泓.购物中心的可识别性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3.李斌.我国零售商业建筑的现状与未来-从商业建筑立意看我国零售商业建 筑的设计与发展.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铩?4.李博等.“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5.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6.李沛.当代全球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理论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7.李文华.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李炎亭.论传统业态的变革.商业时代,2003
    29.林耿.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0.林晓.论中小企业的钻空经营战略.现代科学管理,2002,8
    31.凌志军.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刘长岐.北京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科院北京地理所博士学位论文,2003
    33.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4.刘筱.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业管治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5.刘宗超.生态协同学.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6
    36.龙固新主编.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7.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8.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5上海商业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40.沈玉林.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1.宋晔皓.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2.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5.王如松.高效与和谐-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6.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7.王文洁.城市社区购物中心发展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8.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铩?9.王有为.绿色建筑付诸行动的几点思考.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0.王朝晖,李秋实编译.吴庆洲校.现代国外城市中心商务区研究与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1.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出版社,1990
    5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3.仵宗卿,柴彦威.论城市商业活动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2000
    54.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5.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56.肖明.产业集聚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7.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8.杨吾扬.北京市零售商业与服务业中心和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地理学报,1991
    59.杨忠植.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
    60.张丽萍.从生态位到技术生态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61.张沛.城市发展的空间经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2.赵惠勋.群体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
    63.赵祥.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64.赵志模,郭依泉.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
    65.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产业地图-上海,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6.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专业委员会著.购物中心发展报告.市场与电脑杂志专刊,2004
    67.中国统计摘要,2003
    68.周鸿.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9.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0.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
    71.朱喜钢.城市集中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2.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3.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74.宗光跃.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铩?5.[美]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一般系统论.林康义,魏宏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76.[法]勒·柯布西耶著(1923),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版)
    77.[芬]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
    78.[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79.[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0.[英]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81.[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
    82.[美].贝利(Brain J.L.Berry)等.王德等译.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3.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协会(ULI)编著.肖辉译.购物中心开发设计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84.[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2
    85.[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6.[美]托伯特·哈姆林(Talbot Hamlin)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87.[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88.[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等译.文物出版社,2002
    89.[英]保罗.贝尔琴等著.刘书翰,孙钰译.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0.安成谋.兰州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地理研究,1990,9(1)
    91.陈超.城市化进程中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业技术.2003(5)
    92.陈绍愿,林建平,杨丽娟,张虹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竞争策略研究.人文地理,2006(02)
    93.陈振光,胡燕.“管制”:理论角度的探讨和启发.城市规划,2001,Vol25(9)
    94.顾朝林.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规划师,2002,18(2)
    95.顾朝林.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城市规划,2001,Vol25(9)
    铩?6.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97.黄国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mall.商业时代,2003,(10)
    98.江滨.论城市建设与“生态位”现象.规划师,2003(08)
    99.栗德祥.应用生态位理论分析建筑现象.世界建筑.2007(4)
    100.李飞.中国究竟需要多少mall,需要多大mall.经济观察报,2003,(8)
    101.梁嘉骅、葛振忠、范建平.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管理科学学报,2002.5(2)
    102.廖红娟,徐建华,岳文泽.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时空对比分析.生态科学.2003(4)
    103.林耿,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2003(3)
    104.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
    105.刘逸等.中外CBD研究分析与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7(1)
    106.欧阳志云,王如松等.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生态学报,1996,16(2)
    107.史锦梅.零售业态演变理论新假说-需求满足论.商业研究,2003(18)
    108.唐海萍,史培军,李自珍.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篙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1,25(1)
    109.王勇,李广斌.生态位理论在城镇职能体系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规划师.2002(11)
    110.王铮等.上海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
    111.仵宗卿等.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3,23(3)
    112.杨丽君等.基于GIS的零售业商圈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3)
    113.易晓峰,甄峰.城市开发中的城市管治研究-以汕头市南区开发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1)
    114.袁铁声.美国购物中心从郊区到中心区的转变.国外城市规划,2001(4)
    115.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中学生物学,2005(7)
    116.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1(9)
    117.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3)
    118.朱华岚,吴建平.基于组件的上海商业地理新型系统开发.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3)
    119.庄华强.零售业态演化规律的理论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9(7)
    120. Barbara Hahn. Power centres:a new retail format in the Unit States of America. Journal of Retail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0(7)
    121. Baum, J A. C, and J V Singh. Organizational niche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 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4,Vol 1. 5,No. 4
    122. Burns , T. and Stalker, G. M.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1961, tavistock,London. 69
    123. Clifford Guy. Controlling new retail spaces: The inpress of planning policies in Western Europe. Urban Studies, 1998(5)
    124. Dobrev. StanislavD, Tai-Young Kim , Michael T. Hannan(2001b). Dynamics of niche width and resonrce partitio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n Mar2001,Vol. 106, Issues
    125.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 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 1957, 22
    126. Jancks, Charles. 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cadomy Editions, 1997.
    127. J. L. Chapman and M. J. Reiss(eds), " Ec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8. Kan Yang .The Green Skyscraper: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s. Prestel, 1997
    129. Ken Jones, Jim Simmons. Location-Analyzing The Retail Environment. Canada:Nelson, 1993
    130. Klaus Daniels. Low-Tech Light-Tech High-Tech. Birkhauser Publishers,1998
    131. Odling. Smee P J. Laland K N. Feldman MW. Niche constraction. American Naturalist 1996
    132. Potter R B. The Orban Retailing System, Cognition and Beharior. Gower Retailing and Planning Associates, 1982
    133. Jancks, Charles. 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cadomy Editions, 1997
    铩?34.http://www.31xx.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ionid=4&id=34&Itemid=14
    135.http//www.arch-world.cn
    136.http://facuty-gsb.stanford.edu/hannan/personal_page/
    137.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ticle_News.aspx?ArticleId=44504
    138.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821.htm
    139.http://sz.house.sina.com.cn
    140.http://www.tjpl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