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得失及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产力问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依靠科技生产的现代社会,各个时期无不围绕“生产力”问题而展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确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远古向现代一路走来,特别是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人类主体改造自然的更深、更广的层面,使人类主体以技术为主导的能力突显成一种自然力无法比拟的巨大力量,客观上拓宽了人类实践的领域。从哲学层面上讲,形成了一种主体优越感和胜利感。但在另一方面,在人们醉心于自己征服自然的胜利的同时,也无意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人类在片面追求生产力高度增长的同时,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气象异常等等问题也日益困扰着人们。人类主体逐渐面临着自掘坟墓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处境。痛定思痛,我们不禁要思考,人类能否再这样继续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生态系统内部的限制?生产力能否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无所限制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马克思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相当乐观的。本文一方面肯定其进步意义,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局限性的分析,让人们理解和认识到生产力不仅受到生产关系的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界本身的限制,就算是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后盾,情况也不容乐观。最后本文试图努力寻求解决生产力增长与自然有限性方面矛盾问题的可行途径。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ity is a perpetual topic in human history, From the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primitive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no time does not develop through productivity. Surel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does promote our human history to go from old periods to modern time, especially the after the World War Two the productivity promo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aused great changes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made variations from day to day in our lives. On one hand such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has made people alter the nature on a high level, that is to say, it has made the human-being a kind of subject who appears as a power that led by technology, with which the nature can never compare. It widens the field in which people practise in the object sense. In the philosophy sense, this causes a kind of sense of superiority and domination of the subject. While on another han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drunk by the victory we get over the nature, we also open‘the Pandora’s devil box’. In pursu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problem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the energy’s getting less and less, the species’dying out and the climate’s getting uncommon, and so on. The subject of human-being is confronted with danger of being self-buried and homeless. When suffering from the pain, we have to think about these problems. Can we go on pursu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partially, while disregarding the limitation of ecology system? Can productivity develop without any limitation as hoped? These issues are all worth our speculation. Marx is optimistic at the issue of productivity. This essay affirms what Marxian theory has done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history, I also want to let people realize and understand that the productivity is not only defined by the relationship in which people practise but also defined by the nature itself to a great extent by analysing the limitation of Marxian theory of productivity. Though we have science as a powerful resort, we should not be too optimistic 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t last, I would like to look for an advisable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ity, precisely speaking, the contradi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limity of the nature in this essay.
引文
1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490页
    2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498-499页
    1参阅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397-398页
    2参阅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403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第152页
    
    1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61-26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3-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第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第61-6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第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80-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3页
    1转引自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43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8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第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4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926-927页
    1参阅(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第7页
    2转引自(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17-2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19-220页
    1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第17-18页
    2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第18页
    3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19页
    1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22页
    2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26页
    1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28页
    2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第29页
    1 (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第89-90页
    2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第33页
    1 (美)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第72-73页
    2 (美)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73页
    1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第94页
    2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第75页
    1 (美)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第142页
    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第304--305页
    2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转引自(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233页
    3参阅周海林.《可持续性发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601页
    1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第194--195页
    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6页
    1 (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34页
    2 (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104页
    1 (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6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72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5] (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6] (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7]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美)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9] (美)艾伦·杜宁(Alan Durning).多少算够.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 (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戴星翼,张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
    [11] (美)唐奈勒·H·梅多斯,丹尼斯·L·梅多斯,约恩·兰德斯.超越极限.赵旭,周欣华,张仁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
    [12] (美)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李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13] (英)埃里克·诺伊迈耶.强与弱.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14]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年
    [15] (联邦德国)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16]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7] (美)特德.霍华德,杰里米.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8] (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9]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0]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1]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2]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辨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马寅初.新人口论.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9年
    [26]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7]徐刚.伐木者,醒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8]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的结合的理论先声.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李星学,王仁农.还我大自然—地球敲响了警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郝永平,冯鹏志.地球告急—挑战人类面临的25种危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
    [31] 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1966
    [32] 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Oxford,1978
    [33] C.Merchant. 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in the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 Harvard Univ.Press,1980
    [1]张元洪,王强.论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观”.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1(9)
    [2]陶秀璈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理论探索, 2005(9)
    [3]余谋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山东大学学报,2005(6)
    [4]李万古.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成都行政学报,1999(3)
    [5]肖巍.关于“人类中心”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辨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2(1)
    [6]张来仪.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述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7]陈芬.在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3)
    [8]于世刚,孙洪梅.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与当代生态学思路的一致性——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诘难谈起.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1998(10)
    [9]刘冠军.两维视角的统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
    [10]王凤才.关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9(11)
    [11]林兵.环境论理学中的“人”观——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人是中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2001(10)
    [12]郝峰,刘志峰.当代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兼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2001(5)
    [13]镡鹤婧.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界, 2005(5)
    [14]王国聘.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对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考察.现代哲学, 2001(2)
    [15]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周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2004(4)
    [16]肖中舟.论马克思的自然观.武汉大学学报, 1997(1)
    [17]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 1994(3)
    [18]徐元华.为了地球上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3)
    [19]司晓莉.从实现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20]王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性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5(12)
    [21]解保军.马克思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体会.学术交流, 1999(1)
    [22]陶志刚.人的自然观与人化自然理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2(9)
    [23]敬志伟.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时间理解.齐鲁学刊,2001(1)
    [24]薛鑫良.建设中华生态文明刻不容缓.民主,2006(1)
    [25]安永锋.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辐射防护通讯,2003(4)
    [26]董武娟,吴仁海.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4)
    [27]张永清,杨静宏.浅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1)
    [28]刘奇,王化可.以科学发展观认识生态环境和谐问题.能源与环境,2005(4)
    [29]韩彦东.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生产力研究, 2005.12 53~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