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批评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它是把生态学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批评的逻辑前提,在生态人文主义关怀的推动下,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重构。生态批评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文学与自然这一关系的切入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今西方生态批评已颇具规模,我国的生态批评研究也已经起步。然而其关注点主要在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而生态批评的实践也多集中在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领域。因此结合文本来分析新时期文学中自然观和生态意识的演变,无疑是中国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挑战。这种尝试不仅可以拓宽当前这方面研究文本视阈的狭窄(如仅以新时期生态文学中的非虚构文学为主),而且可以克服当前生态批评在文本选择上轻慢当下的弱点(多侧重西方文学和古代文学的解读,轻慢现当代的文学文本,或只关注生态文学),把重心放在一些重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中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上。作为生态批评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初步实践,结合文本分析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在研究上仍存在着极大的空间。例如伤痕和反思文学中对自然的表现存在怎样的缺失,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也因此存在怎样的偏狭?改革文学所弘扬的改革精神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不计生态代价的发展观?我们的战争文学中是如何处理人与环境的问题?“荒原”为何能够超越地域意义而成为西部诗人的精神家园?寻根文学作家在追寻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为何纷纷将目光投向自然?新时期以土地为主题的作家怎样在生态危机的焦灼中表达对大地的回归和诗意栖居的向往?都市小说中城市的生态危机与精神生态危机之间存在怎样的隐秘联系?新时期文学如何以森林、以狼为证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相依共荣的生态伦理关系?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新时期文学中自然与女性有着怎样崭新的叙述和表达?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的探讨,由此揭示出生态批评的应用价值,为新时期文学的研究敞开一个绿色的窗口。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六部分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交待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将从文化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态整体观出发,简述新时期文学所处的生态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以及文学环境的嬗变。第二章简要概述影响新时期文学的生态思想,分别从西方、传统两个向度分析这些思想以及创作实践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第三章从文化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响切入,重审新时期文学对自然的再现,反思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本章借鉴西方学者对经典的修正重构策略,来分析和解读新时期以来一些引起普遍关注的非生态作品,包括伤痕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市小说以及动物小说等。从中捕捉其非生态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章试图挖掘新时期以来自然写作的传统。研究内容包括在生态批评视野中对表现出一定自然情怀的非生态文学作品的重新评价以及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提升。其中包括昌耀、张承志、阿城、张炜、刘亮程、苇岸、徐刚、郭雪波、姜戎等人的一些经典作品。这部分作品比较多,因此采用场所意识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及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等方法来展开评析,揭示自然、文化以及性别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旨在传达文学研究视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建构一种生态危机时代的绿色经典。
The ecocriticism is an issue of universal concern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ommunity, thanks to the promotion by eco-humanism concern,it takes ecological value orientation as preexisting in literary criticism to read text and re-construct.The ecocriticism with a more prosperous future provides a means of cutting in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in relation to nature .While being already prospering in the western, ecocriticism has already found its counterparts in China. While It focus on ecological literature scienc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the ecocriticism practice also focus goals: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Thus, it is no doubt a great challenge for China's ecocriticism to analyse the changes of nature-views an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text.This attempt not only can broaden narrow text vision in this field just now(for example,based solely on not fanciful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but also can shrug off the present weaknesses of ignoring current texts in ecocriticism(concerned with reinterpreting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with a cavalier attitude toward the tex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or concerned only with eco-literature),the emphasis should be on re-reading canons of some important literature tendency and literature phenomena.As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in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ecocriticism also has great research capabilit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for example what flaw in "trauma literature" and "ntrospection literature" have to the natural performance, its initiates how being narrow-minded the humanitarianism also therefore does have?What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discriminate mean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cology contain behin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Reform Literature?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kind and environment in war literature?Why the wilderness can surmount the region significance to become western china's poets 'spiritual home? why the authors of "Root-Searching Literature" only keep their eyes on depicting nature while track down the roo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How the authors who are skillful at land themes express yearning for returning to earth and poetic residence with the ecological crisis of anxiety?what secre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crisis of the spiritual ecology in metropolis novel?How does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about the subject of the forest and the wolf express the co-prosperity and co-existence ecology ethics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How there be brand-new narration and expression about nature and woman in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t criticism?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se questions one by 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because of this,it not only can reveal the practical value of ecocriticism,but also give us an green access to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parts: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 i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ing content, the researching significance, and the main means of study and so on.Chapter one briefly introduces changes of in which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is the serious ecology crisis society background, the humanities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from a perspective of ecology.The second chapter's concentration is on the ecology thought which affects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to analyze these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the creation practice's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separately from two Angles of the west and the tradition.Chapter three is concerned with the ecocritical research on the images of nature in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This chapter intends to discuss culture influence on the nature an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o introspect cultural crisis.This chapter analyze and re-read some non-ecology works which attracted general attention since the new period, analyze non-ecology thoughts or the non-ecology value orientation in texts throught drawing on the strategy of western scholars' re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the literary canon.These include "trauma literature" and "ntrospection literature", reform literature, metropolis novel as well as animal novel and so on. Chapter four intends to study the tradition of nature writing since the new period. It includes the re-examination of non-ecology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prototype of nature" and the shifting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of nature.These include many typical texts such as those written by Chang Yao,Zhang Chengzhi, A Cheng,Zhang Wei,Liu Liangcheng, Wei An,Xu Gang,Guo Xuebo,Jiang Rong and so on. Therefore i use the place consciousness analysis, the literature ethics criticism,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feminism to analyze these texts, and reveal the close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culture and gender,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literary ecological vis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harmonious 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construct a green canon in the time of ecological crisis.
引文
[1]转引自斯洛维克:《生态批评三人谈》,《中国艺术报》第565期2006-06-30。
    [1][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2]Mark Sagoff,The Economy of the Earth,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2.
    [1]Lawrence Coupe,Green 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London & New York,Roufledge.2000.P4.
    [2]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3][美]S.R.凯勒特:《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王华等译,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4]Cheryll Glotfelty,Haroi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ⅩⅨ
    [1]鲁枢元:《百年遗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81页
    [2][阿根廷]海因兹、迪德里齐:《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徐文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2]Daniel B.Botkin,Our Natural History:The Lessons of Lewis and Clark,New York:G.P.Putnam,1995,pp.270.张春美译。
    [3]Vernard Eller,Thc Simple Life:The Christian Stance Toward Possession,Grand Rapids,MI:Eerdmans,1973,pp.35陈澄译。
    [1]Cheryll Glotfelty,"Introduction," in Cheryll Giof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Ecology,p.ⅹⅷ.
    [2]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文化研究(生态批评研究二)》,2004-05-09。
    [3]Kate Rigby,"Ecocriticism"in Julian Wolfreys ed,Ii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Centur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p.155
    [4]Laurence Coupe,Green 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New ork:Routledge,2000,p.223.
    [1]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Dialogics",in Laurence Coupe ed.,Green 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Routledge,2000,pp.193-194韦清琦译。
    [1]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Rosendale Steveo.The Greening of Literary,hip:Literature,Theory and En Scholar vironment.Jowa University Press,2000.X
    [2]William Howarth,"Some Principles of Ecocriticism"in Cheryll Gi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s.,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p.69宋丽丽、韦清琦译。
    [1]凯特·里格比:《生态批评》,引自《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2]林恩·怀特:《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1967),载格洛费尔蒂与弗罗姆所编文集(1996),第12页。
    [3]约瑟夫·米克:《生存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1972版。
    [4]约瑟夫·米克:《生存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1972年版,第42-43页。
    [1]乔纳森·贝特编:《绿色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研究中特殊问题》,1996版,第440页。
    [1]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2]于坚:《云南这边》,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98页。
    [1]《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1]二月河:《致读者》,《卧龙论坛》,1993年第4期。
    [1]参见甘阳:《80年代文化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载《文化:世界与中国》(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2]Schweitzer: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trans.By A.B.Lemke,Henry Holt and Company Publishers,1990,p.130.
    [3]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4]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2]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3]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4]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页。
    [5]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1]Edward O.Wilson:On Human Natu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17
    [2]弗雷泽:《金枝》,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4]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
    [5]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6]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1]转引自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2]弗罗姆则:《占有或存在》,杨慧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53页。
    [3]霍克海默、阿尔所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4]霍克海默、阿尔所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6]Murray Bookchin,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Ecology:Essays on Dialectical Naturalism,Black Rose Books,1990,pp.163-164.
    [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页。
    [2]戴利、汤森编:《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马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9页。
    [3]韦伯:《新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8页。
    [4]梅乐斯等:《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页。
    [5]梅乐斯等:《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
    [6]弗罗姆则:《占有或存在》,杨慧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7]弗罗姆则:《占有或存在》,杨慧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1]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页
    [2]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64页。
    [3]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4]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5]库尔茨编:《21世纪的人道主义》,肖峰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6]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9页。
    [7]Anthony Weston(ed.):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56-57.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页。
    [1]徐刚:《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2]詹克明,《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散文月报》2002年第2辑,第11页。
    [3]苇岸:《一个人的道路》,《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版,第235页.
    [4]李青松:《我说徐刚》http://www.wetland.gov.cn/slwx/zpxx.aspx?id=84
    [5]徐刚:《长江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9页。
    [1]李青松:《东北林区:告别了伐木时代》http://www.wetland.gov.cn/slwx/zpxx.aspx?id=85
    [2]张平:《生存智慧》,《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3期。
    [3]龚静:《敬畏生命》,《世界科学》2000年第1期。
    [4]张全民:《敬畏生命》,《读者》2004年第14期。
    [5][美]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1]孟子:《孟子·离娄上》。
    [2]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3]董仲舒:《春秋繁露·立之神》。
    [4]张载:《正蒙·转称》。
    [5]张载:《正蒙·乾称》。
    [6]程颢:《遗书》卷二上。
    [7]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8]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十一、卷三十六
    [1]方东美:《生生之德》,黎明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277页。
    [2]刘培育编:《道、自然与人》(金岳霖英文论著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9页。
    [3]老子:《老子·二十五章》。
    [4]老子,《老子·五章》
    [5]老子,《老子·四十二章》
    [6]老子,《老子·五十一章》
    [7]老子,《老子·六十四章》
    [8]庄子,《庄子·齐物论》
    [1]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1]转引自邱仁宗主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251-252页。
    [2]孔子:《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
    [1]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2]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
    [3]毕飞宇:《人类的动物园》,《读者》1996年第5期。
    [4]莽萍:《动物园——人类道德的一面镜子》,《中国青年报》1996年6月11日。
    [5]列子:《列子·说符》
    [1]Donald Worster: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p.27.356.
    [2]刘再复:《论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3]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下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1]祝兴义:《抱玉岩》,《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
    [1]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与活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323页。
    [1]席扬、吴文华著《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版306页。
    [2]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页。
    [3]Edward Abbey:Desert Solitaire:A Season in the Wildemess,Landscapes and Language,ed.by Cutchin,Rottweiller,and Du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74
    [1]竹黄:《从阿Q到冯幺爸——读<乡场上>随想》,《文艺报》1980年第11期。
    [2]何士光:《乡场上》,《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98页
    [3]张一弓:《黑娃照相》,《小说月报》1981年第9期,第45页
    [4]张一弓:《黑娃照相》,《小说月报》1981年第9期,第47页
    [5]张一弓:《黑娃照相》,《小说月报》1981年第9期,第50页
    [1]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第12页。
    [2][德]海因兹·迪德里齐等著:《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徐文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威廉·莱斯著:《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2][美]欧文·佩基著:《进步的演化》,蔡昌雄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序言第1页。
    [2]江家驷:《“人类纪”孕育新文明》,载《文汇报》2004年8月29日。
    [1]张鹰:《从<穿越死亡>到<音乐会>——军旅作家朱秀海访谈录》。中华文苑网http://www.chinaculture.com.cn/zj/ft/36.htm
    [2]同上。
    [1]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同上。
    [3]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4]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1]Erick Fromm:The Sane Society,New York,
    [2]P·迪维诺:《生态学概论》(1974),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美]阿尔·戈尔著:《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导论,陈嘉映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邱华栋:《手上的星光》,选自周介人,陈保平主编:《手上的星光——新市民文丛小说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版,第55页。
    [4]邱华栋:《城市战车》,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5]邱华栋:《都市新人类·环境戏剧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5页。
    [6]邱华栋:《城市战车》,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页。
    [1]楚尘:《行走在天上》,《芙蓉》杂志2000年第4期,第71页。
    [2]徐坤:《热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175页。
    [3]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85页。
    [4]徐坤:《女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1]邱华栋:《都市新人类·环境戏剧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2]邱华栋:《手上的星光》,选自周介人,陈保平主编:《手上的星光——新市民文丛小说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版,第85页.
    [3]邱华栋:《闯入者·哭泣的游戏》,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4]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1页。
    [5]朱文:《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邱华栋:《手上的星光》,选自周介人,陈保平主编:《手上的星光——新市民文丛小说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版,第94页。
    [2]邱华栋:《都市新人类·环境戏剧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论理学》,杨通进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1][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链条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
    [2]邱华栋:《手上的星光》,/周介人,陈保平主编:《手上的星光——新市民文丛小说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0页。
    [3]邱华栋:《都市新人类·环境戏剧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4页。
    [4]邱华栋:《都市新人类·环境戏剧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5][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页。
    [6][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1]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1]李冰:《杨志军:质疑狼文化独爱獒精神》,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6/3804699.html
    [2]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3]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1]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3]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4]引自王诺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第2页。
    [1]引自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杨志军:《随心所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版,第190页。
    [3]同上
    [4]同上
    [5]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72页。
    [2]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3页。
    [3]杨志军:《藏獒是一种文化还是一次炒作》,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5-11-09/1823192315.shtml
    [4]郑媛:《杨志军〈藏獒〉并非跟风〈狼图腾〉》,北京青年报 2005-11-13。
    [5]李冰:《杨志军:质疑狼文化独爱獒精神》,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6/3804699.html
    [1]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89页。
    [2]杨志军:《远去的藏獒》,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版,第187页。
    [1][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涉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51页。
    [2]Linda Hogan,"What Holds the Water,What Holds the Light",in Lorraine Anderson,Scott Siovic &JohnP.O'Oray,eds.,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Longman,1999,p.176 张春美译。
    [1]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62页。
    [2]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23页。
    [3]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西川主编《海子诗全编》,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915-916页。
    [4]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94页。
    [5]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99页。
    [1]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2页。
    [2]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7页。
    [3]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7页。
    [4]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9页。
    [5]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16页。
    [6]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55页.
    [7]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53页。
    [8]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14页。
    [9]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38页。
    [10]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36页。
    [1]昌耀:《昌耀抒情诗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129页。
    [2]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52页。
    [3]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33页。
    [4]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34页。
    [5]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2页。
    [6]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88页。
    [1]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页。
    [2]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79-181页。
    [3]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82页。
    [4]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52页。
    [1]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483页。
    [2]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82页。
    [3]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155页。
    [4]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82页。
    [5]同上
    [6]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527页。
    [7]昌耀:《请将诗艺看作一种素质》,《绿风诗刊》,http://61.243.91.75/cgi-bin/GInfo.dll?DispInfo&w=lfsk&nid=1534.
    [8]昌耀:《诗人写诗》,《绿风诗刊》,http://61.243.91.75/cgi-bin/GInfo.dll?DispInfo&w=lfsk&nid=780.
    [9]林染:《在天蝎星座下(组诗)》,《诗刊》 1993年第1期。
    [1]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pp.173
    [2]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111页。
    [3]邓晓芒:《灵魂之旅一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页。
    [1][奥地利]赖纳·马利亚·里尔克:《艺术家画像》,张黎译,花城出版社 1999年版,第16页。
    [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第73页。
    [1]季红真:《宇宙·自然·生命·人》,《读书》 1986年第1期。
    [2][日]中野孝次:《清贫思想》,邵宇达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年,第175-176页。
    [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版,第129-130页。
    [1]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当代》 1983年第2期。
    [1][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6页。
    [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13页。
    [3][德]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 2000年版,第126页。
    [1]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Fitzroy Dearlmrn Publishers.1998.p.145.
    [2]张承志:《草原印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36页。
    [1]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2]谢建文:《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追求——〈九月寓言〉浅析》,《平原大学学报》 24卷第1期,第89页。
    [1]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 1996年版,第6、11、13、8、11、11、10页。
    [2]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第117、27、28、72、118页。
    [1]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25页。
    [2]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105页。
    [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213页。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第25、30、38、73、75-76、26、65页。
    [2]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 1996年版,第14、15、15、16、19页。
    [3]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25页。
    [1]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162页。
    [2]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20、14、41、51、52、59页。
    [1]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 1996年版,第440、17、13、5、18页。
    [2]苇岸:《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年版,第7页。
    [3]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97、170、173页。
    [4]彭程:《回归大地——怀念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第194页。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第221、228、229、143、156页。
    [2]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版,第80页。
    [1]李玫:《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同上
    [3]同上
    [1]参见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47页。
    [2]包泉万:《民族文化也要建立生态保护区》,《中国文化报》 2001年3月7日。
    [1]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Fitzroy Dearlmrn Publishers.1998.p.144-145.
    [2]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Fitzroy Dearlmrn Publishers.1998.p.145.
    [3]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ak.Chicago:Fitzroy Dearlmrn Publishers.1998.p.144.
    [1]郭雪波和崔道怡:《关于银狐的对话》 http://book.sohu.som/20060120/n241535490_3.stml
    [2]同上
    [3]李玫:《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引文均出自徐刚:《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美]福克斯:《深层素食主义》,王瑞香译,新星出版社 2005年版,第87页。
    [2]康拉德·劳伦兹:《动物家世》,胡小兵译,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8年版。
    [1][美]S.R.凯勒特:《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王华等译,知识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8页。
    [2]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450页。
    [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213页。
    [2]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48页
    [3]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6页。
    [1]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29页。
    [2]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149页。
    [3]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16页。
    [4]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364页。
    [5]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5页
    [1]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267页。
    [2]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40页。
    [3]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03页
    [4]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9页
    [5]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6页
    [6]Schweitzer: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trans.By A.B.Lemke,Henry Holt and Company Publishers,1990,p.130.
    [1]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24页。
    [2]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153页。
    [3]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143页
    [1]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40页。
    [2]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259页。
    [1]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205页。
    [2]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355页。
    [3]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355页。
    [4]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356页。
    [5]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252页。
    [1]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408页。
    [2]转引自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67页。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24页。
    [1]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 2000年版,第8页。
    [2]铁凝:《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3]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 2001年第3期第15页。
    [1]胡殷红:《与迟子建谈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文艺报》 2006年3月9月第二版。
    [2]张抗抗:《打开自己那间屋的门窗》,《中国青年报》 2001年10月11日。
    [3]张抗抗:《作女》,华艺出版社 2002年版,第62页。
    [1]刘湛秋主编:《泰戈尔文集·Ⅳ》,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110页。
    [2]转引自马云:《男性叙事话语中的孕妇情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第7期。
    [3]铁凝:《孕妇和牛》,选自《铁凝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年版,第114页。
    [4]迟子建:《逝川》,选自《迟子建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第047页。
    [1]张抗抗:《作女》,华艺出版社 2002年版,第76页。
    [2]迟子建,阿成,张英:《温情的力量》,《作家》 1999年第3期,第51页。
    [1]迟子建:《阿央白》,载于《假如鱼也生有翅膀》,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第108页。
    [2]张抗抗:《打开自己那间屋的门窗》,《中国青年报》 2001年10月11日。
    [3]张抗抗:《作女》,华艺出版社 2002年版,第355页。
    [1]张抗抗:《作女》,华艺出版社 2002年版,第115、129、129、130、130页。
    1、祝兴义:《抱玉岩》,《安徽文艺》 1978年第7期.
    2、竹黄:《从阿Q到冯幺爸——读〈乡场上〉随想》,《文艺报》 1980年第11期.
    3、何士光:《乡场上》,《人民文学》 1980年第8期.
    4、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人民文学》 1980年第2期.
    5、张一弓:《黑娃照相》,《小说月报》 1981年第9期.
    6、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当代》 1983年第2期。
    7、昌耀:《昌耀抒情诗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与活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季红真:《宇宙·自然·生命·人》,《读书》 1986年第1期。
    10、方东美:《生生之德》,黎明图书公司,1987年版。
    11、甘阳:《80年代文化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载《文化:世界与中国》(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学出版社,1988年.
    13、刘再复:《论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14、铁凝:《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15、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二月河:《致读者》,《卧龙论坛》,1993年第4期.
    17、林染:《在天蝎星座下(组诗)》,《诗刊》 1993年第1期.
    18、邱仁宗主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
    19、朱文:《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20、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21、马云:《男性叙事话语中的孕妇情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第7期.
    22、刘湛秋主编:《泰戈尔文集·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3、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24、徐坤:《热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25、毕飞宇:《人类的动物园》,《读者》 1996年第5期.
    26、莽萍:《动物园——人类道德的一面镜子》,《中国青年报》 1996年6月11日.
    27、邱华栋:《手上的星光》,/周介人等主编:《手上的星光——新市民文丛小说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8、邱华栋:《都市新人类·环境戏剧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9、徐刚:《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邱华栋:《哭泣的游戏》,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1、邱华栋:《城市战车》,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2、西川主编:《海子诗全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苇岸:《我与梭罗》,《世界文学》 1998年第5期.
    37、王洪、舒晋瑜:《中国环境文学如何走出困境》,《中华读书报》 1999年6月30日版。
    38、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9、张全明、王玉德:《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下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迟子建,阿成,张英:《温情的力量》,《作家》 1999年第3期。
    42、鲁枢元:《文艺生态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徐刚:《长江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徐坤:《女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杨志军:《随心所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版。
    49、龚静:《敬畏生命》,《世界科学》 2000年第1期。
    50、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苇岸:《一个人的道路》,《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版.
    52、苇岸:《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53、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54、张抗抗:《打开自己那间屋的门窗》,《中国青年报》 2001年10月11日.
    55、彭程:《回归大地——怀念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56、包泉万:《民族文化也要建立生态保护区》,《中国文化报》 2001年3月7日.
    57、席扬、吴文华著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8、王宁:《新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9、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0、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 2001年第3期.
    61、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张皓:《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63、鲁枢元主编:《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64、皇甫积庆,《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意识透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65、余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6、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7、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 2002年第3期。
    68、于坚:《云南这边》,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69、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0、詹克明,《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散文月报》 2002年第2辑.
    70、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张抗抗:《作女》,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72、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张平:《生存智慧》,《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3期。
    75、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7、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张全民:《敬畏生命》,《读者》 2004年第14期.
    79、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文化研究(生态批评研究二)》,2004-05-09.
    80、江家驷:《“人类纪”孕育新文明》,载《文汇报》 2004年8月29日.
    81、徐坤:《北京以北》,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293页。
    82、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李玫:《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6、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美]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刘培育编:《道、自然与人》(金岳霖英文论著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89、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90、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91、张承志:《草原印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93、铁凝:《铁凝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94、迟子建:《迟子建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5、胡殷红:《与迟子建谈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文艺报》 2006年3月9月第二版.
    96、张华著,高旭东主编:《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华书局,2006年版。
    97、杨素梅,闫吉青:《俄罗斯生态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100、杨志军:《远去的藏獒》,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01、杨志军:《藏獒是一种文化还是一次炒作》,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5-11-09/1823192315.shtml
    102、郑媛:《杨志军〈藏獒〉并非跟风〈狼图腾〉》,北京青年报 2005-11-13。
    103、李冰:《杨志军:质疑狼文化独爱獒精神》,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6/3804699.html
    104、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白才儒:《道教生态思想的现代解读——东方古代哲学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6、斯洛维克:《生态批评三人谈》,《中国艺术报》 第565期。
    107、鲁枢元:《百年遗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 2007年第1期.
    108、张鹰:《从〈穿越死亡〉到〈音乐会〉——军旅作家朱秀海访谈录》,中华文苑网http://www.chinaculture.com.cn/zj/ft/36.htm
    109、昌耀:《请将诗艺看作一种素质》,《绿风诗刊》http://61.243.91.75/cgi-bin/GInfo.dll?DispInfo&w=lfsk&nid=1534.
    110、昌耀:《诗人写诗》,《绿风诗刊》,http://61.243.91.75/cgi-bin/GInfo.dll?DispInfo&w=lfsk&nid=780.
    111、孟子:《孟子·离娄上》。
    112、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113、董仲舒:《春秋繁露·立之神》。
    114、张载:《正蒙·转称》.
    115、张载:《正蒙·乾称》.
    116、程颢:《遗书》卷二上。
    117、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18、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十一、卷三十六
    119、老子:《老子·二十五章》。
    120、老子,《老子·五章》
    121、老子,《老子·四十二章》
    122、老子,《老子·五十一章》
    123、老子,《老子·六十四章》
    124、列子:《列子·说符》
    125、庄子,《庄子·齐物论》
    126、孔子:《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
    127、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128、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
    129、谢建文:《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追求——〈九月寓言〉浅析》,《平原大学学报》24卷第1期.
    1、梅乐斯等:《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链条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弗雷泽:《金枝》,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P·迪维诺:《生态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韦伯:《新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7、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弗罗姆则:《占有或存在》,杨慧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9、[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马树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12、霍克海默、阿尔所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3、威廉·莱斯著:《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5、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日]中野孝次:《清贫思想》,邵宇达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7、[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美]阿尔·戈尔著:《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导论,陈嘉映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9、[美]欧文·佩基著:《进步的演化》,蔡昌雄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库尔茨编:《21世纪的人道主义》,肖峰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1、康拉德·劳伦兹:《动物家世》,胡小兵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版.
    22、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孟样森、钱永样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3、[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奥地利]赖纳·马利亚·里尔克:《艺术家画像》,张黎译,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2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德]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8、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9、[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31、[美]S.R.凯勒特:《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王华等译,知识出版 2001年版。
    32、[阿根廷]海因兹、迪德里齐:《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徐文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3、戴利、汤森编:《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马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4、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涉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美]福克斯:《深层素食主义》,王瑞香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Edward O.Wilson:On Human Natu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Mark Sagoff,The Economy of the Earth,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Murray Bookchin,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Ecology:Essays on Dialectical Naturalism,Black Rose Books,1990.
    4、Donald Worster: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6、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Fitzroy Dearlmrn Publishers.1998.
    7、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Fitzroy Dearlmrn Publishers.1998.
    8、Anthony Weston(ed.):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Lawrence Coupe,Green 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London &New York,Roufledge.2000
    10、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Dialogics",in Laurence Coupe ed.,Green 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Routledge,2000,pp.193-194 韦清琦泽.
    
    11、 Rosendale Steven.The Greening of Literary,hip: Literature, Theory and En Scholar vironment. Jowa University Press,2000.
    
    12、 Kate Rigby,"Ecocriticism"in Julian Wolfreys ed,Ii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p.1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