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关系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必然受到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疆具有重要地缘意义的区域——北疆,民族关系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新疆北疆基层地区当代民族关系为视角,从历史与现状、区域政治与区域文化、中心与边缘等多个角度透视建国以来新疆北疆民族关系的发展,通过三个场域内的六大民族关系的表现方面来对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对比出北疆民族关系的特点,根据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构建模式。
     全文共计七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做以界定,其次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基本情况做以说明。第二章主要对北疆田野点进行了概述。第三章梳理了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内北疆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从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遇到的问题说起,来共同回忆那段时期里对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第四章是借助田野调查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北疆基层民族关系在农区、牧区、城市三个不同场域内的构建进行分析,通过对居住格局、语言交往、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族际通婚以及交往中的个体行为和态度六大方面的表现来展现北疆民族关系的状况。第五章是站在全球化视角下,对社会转型期影响北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如: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影响民族关系的信息贫困问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缩小经济的贫富悬殊还应消除民族间知识与信息的鸿沟。第六章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归纳出新疆北疆民族关系的七大特点,其中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北疆民族关系的巩固是互为前提的,北疆民族关系的易修复性特点的形成是由北疆特殊的人文历史背景和良好的民族关系基础所决定。第七章是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构想,发展经济促进民生的同时,应培养一种包容并举的开放性多元民族文化,营造良好民族关系的环境。
     我们认为,对边疆多民族基层地区开展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能够剖析影响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方法。
As a kind of special social relation, ethnic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thnic problem, it i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a given social situation, Since1949, ethnic relation in north Xingjia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regional politics and culture、center and edge etc. The thesis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thnic relation in north Xingjiang since1949.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ethnic relation in north Xingjiang through six major indicators in three fields. thereby summarized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mode in accordance with factors influencing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hip.
     The thesis consists in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contains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relevant concepts、literature review etc. Three field sit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history memory since libera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rt traces back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dealing with ethnic relations in that period on the basi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conomy、culture and social life. With the help of field work and comparison study,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relation in north Xingjiang in the field of farming area、pasturing area and city. Through six indicators that are living patterns、language communication、customs、religious life、 intermarriage、individ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This part presents the situation of ethnic relation in north Xingjia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e fifth chapt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north Xingjiang ethnic rel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information poverty may influence ethnic relations. Therefore, it's very important to eliminat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gap as well 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ing,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author sums up seven features of ethnic relations in north Xingjiang. in which all-rou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nteractive factor with the consolidation of ethnic relations,it is the special human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orth Xingjiang that restrict the easy-repairabilities of ethnic relation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 mode and put forward an all-r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ion. Whe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all-embracing and diverse ethnic culture should be cultivated, thus to create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political atmosphere.
     Carrying out deep-empirical study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enables us to analyz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thnic relations, and then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s of ethnic relation.
引文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11.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
    ①马曼丽.论民族关系的实质与当代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A].见:杨建新、崔明德主编.中国民族关系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15.
    ②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6.
    ①徐黎丽.再论民族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1(3).
    ①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17.
    ①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
    ②转引张世青.出生性别比失衡治理的制度整合[J].学习与实践,2011(4).载: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2.
    ①张琢.中国基层社区组织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4).
    ①赵建军、贾东海.民族关系的定义研究[M].黑龙江民族从刊,2006(4).
    ②廖杨、覃卫国.民族关系问题简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③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从刊,2006(3).
    ④陈永龄.民族词典[M].L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9.
    ⑤余梓东.民族关系辨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4).
    ①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6.
    ②彭英明.再论民族问题的含义[J].民族研究,1993(1).
    ③杨荆楚.对<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一文的向点不同意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2).
    ④杨堑.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意见[J],民族研究,1986(4).
    ⑤王希恩.当代的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2002:8.
    ①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719.
    ①刘先照.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1-2.
    ②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2.
    ③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①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②马宗保、金英华.银川市区回汉民族居住格局变迁及其对民族间社会交往的影响[J].回族研究,1997(2).
    ③马宗保.试析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J].宁夏社会科学,2000(3).
    ④段继业.青臧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关系[J].民族研究,2001(3).
    ⑤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1-17.
    ①徐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4(3).
    ②廖杨.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多维透视—以广西为考察中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
    ③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
    ④徐黎丽.论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
    ⑤刘有安.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5).
    ⑥斯琴高娃.民族语言现象与民族关系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⑦马平.西部大开发对当地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1(3).
    ①吴琼.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的变动及原因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4).
    ②乌小花.试论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利益调整下的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1).
    ①翁独健.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
    ①闫丽.民族工作的社区化:城市化进程中协调民族关系的一种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②张继焦.城市中的人口迁移与跨国民族交往[J].云南社会科学,2005(1).
    ③曹菁轶.试论当前新疆民族关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
    ④中共新疆区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新疆民族问题的调查报告[R].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2).
    ①马艳.汉维回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单菲菲.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6).
    ③王基建.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01(1).
    ④王次福、苗志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汉民族关系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①张索绮.浅谈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吐鲁番族际通婚调查报告[J].昌吉学院学报,2005(1).
    ②房若愚.新疆族际通婚圈的文化成因[J].西北人口,2007(3).
    ③李晓霞.新疆民族混合家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④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②吉平、高丙中.新疆维汉民族交融诸因素的量化分析[A].见:马戎、潘乃谷、周星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86.
    ③李建新、蒋丽蕴.新疆维汉关系研究---吐鲁番艾丁湖乡调查[A].见:马戎、潘乃谷、周星 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86.
    ④孟建国、朱健.新疆地区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关维吾尔族与汉族交往的一份问卷调查与分析[A].见:毛公宁主编.新疆研究论文选(第二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59-177.
    ⑤袁金刚.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研究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2007(5).
    ①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②Dorian · James. P.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china,emerging energy、Economic and Ethnic Relations. Central Asia Survey.1997 (4).
    ③Dru Gladney "Making Culture matter、Symbolic、Spatial and social Boundaries Between Uyghurs and han Chinese Asian Ethnicity 2002. (9).
    ①[美]米尔顿·M.戈登.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A].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55.
    ①[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4、66.
    ②Rudelson juston. Oasis Identuty:Uygh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 Colu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Vol.7.
    ③Moneyhon ·Matthew · D. "Taming China's Wild West: Ethnic conflict in Xinjiang" peace、conflict and Development.2004(5).
    ④Mamet Rizvan.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Beijing and Xinjiang.1990.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5(3).
    ①肖映霞.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8).
    ②星星峡:新疆东部隘口,北山因风蚀作用形成的乾谷,它是由河西走廊入东疆的必经之处。素有新疆东大门“第一咽喉重镇”之称。星星峡是雄踞于丝绸古道上的险关要隘,四面峰峦叠嶂,一条S形的山路蜿蜒其间,两旁危岩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不仅是新疆和甘肃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两种不刚文化风格的分水岭。对于新疆人而言星星峡就是一堵院墙,过了院墙就算是出疆了。
    ③新疆动态工作网:www.xa.zjtddc.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等单位编:中国西部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79.
    ①朱志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考察——对农七师130团三角庄地区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9(2).
    ②李玉华.试论兵团人对兵团精神的实践与创新[J].福建党史月刊,2011(4).
    Milton M. Gordon提出衡量民族关系的7个变量即:文化、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实质性的渗入)、通婚(Intermarriage)、意识(ehnic identity)、偏见(prejudice)歧视(discrimination)、权力发配(Power allocation)引自于Milton M.Gordon: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②马戎提出影响民族关系的15个因素分布是:人口因素、体制因素、经济结构因索、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文化因素、心理、宗教、人文生态、历史、偶发事件、传媒、外部势力、政策因素、只留族群对其他族群的宽容度。
    ①张豫芳、杨德刚、张小雷等.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4).
    ②刘春燕.天山北坡城市化发展研究[D].华东示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
    ③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7.
    ①厉声.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术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
    ①数据源主要参照:国家统计局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89.
    ①数据源于新疆统计年鉴(19801999).
    ②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③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A].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75.
    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2011).
    ①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5.
    ①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
    ①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互动百科网:www.hudong.com.
    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志[G].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27-30.
    ③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互动百科网:www.hudong.com.
    ④沿桥城市(地州)巡礼(博州篇)--西部灵壤博尔塔拉[J].大陆桥视野,2005(10).
    ①武立德.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发展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3:85-86.
    ①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5.
    ①相关数据来源于笔者2010年8月在博州政府统计局采集。
    ①徐晗.石河子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研究[D].新疆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007:27.
    ②黄登来.农八师垦区石河了市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3.
    ①黄登来.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3.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编撰委员会.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第37卷:975.
    ①谭新之.中国少数民族新貌[M].上海:上海书局,1980:84-85.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21.
    ②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和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③LewisA. coser. 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 in one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2.
    ①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
    ②陈玉屏.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与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③[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35.
    ④春秋左传正义.卷11.
    ①同上书.卷29.
    ②陈玉屏.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构建的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①龚方.历史记忆与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34.
    ①王建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疆民族社会关系及其调适[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②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48.
    ①郝时远、罗贤佑.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86.
    ②宋月红.邓小平的西藏发展观[J].中国藏学,2004(5).
    ①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A].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2.
    ②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历史研究,1980(1).
    ①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gb.com.cn发布日期:2011-06-08.
    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8、29.
    ③任一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M].沈阳:辽宁民族图书出版社,2011:3.
    ①苗圃生.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J].西域研究,2008(4).
    ②资料来源于自治区档案馆:关于周恩来总理和政治局首长接见新疆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的文件(1971年2月24日和27日)。
    ③张崇根.中国民族工作历程(1949~1999)[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520.
    ④资料来源于自治区档案馆:中共关于执行民族政策的指示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印于二兵团政治部1950年8月9日。
    ①资料来源于:新疆自治区档案馆.中央办公厅第二十二号卷宗,党政卷21.
    ①口勤:勤读、勤问、勤讲;眼勤:勤看书、勤看笔记、勤看维文新文字标语、勤看老师发音的口型;耳勤:勤听老帅讲课、勤听维族同志讲话、勤听其他同学对话;手勤:勤记笔记、勤做作业、勤练字母和单词。调查资料于2010年在乌鲁术齐老干所采访。
    ②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70.
    ③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74.
    ①2010年8月笔者在昭苏种马场田野调查资料。
    ②2011年6月笔者在乌鲁木齐老干所居民社区田野调查资料。
    ①谭新之.中国少数民族新貌[M].上海:上海书局,1980:73.
    ①陈玉屏.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的反思[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①谭新之.中国少数民族新貌[M].上海:上海书局,1980:29、64.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4748.
    ①注释:所谓的“宗教四化”,即政治化、年轻化、教育化、社会化。
    ②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04-305.
    ①金冰镐.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93-29.
    ②注释: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晚上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伊斯兰世界及其狂热者劫持4架民用航空客机撞击美国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
    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合订本6-10辑)[M].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6号)1990:695-696.
    ①马克思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5-2003)(下卷)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7.
    ③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8-159.
    ④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⑤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28.
    ①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0.
    ①雷勇.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
    ①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量化分析[A].吴晓萍、徐杰舜.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238.
    ②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J].民族研究,2007(6).
    ①雅思贝尔斯.现时代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7.
    ②金炳鎬.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
    ①师巧梅.以牧民定居助推现代畜牧业发展[N].新疆日报,2008-07-06.
    ②王一新.牧民定居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J].当代畜牧.2009(3).
    ①李劲松.塔城地区牧民定居增长快质量高[N].新疆日报,2008-04-09.
    ①周亚成.哈萨克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J].民族研究,2000(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CD].北京:中国统计出社,2006.
    ①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128.
    ①方忆.塔什艾日克乡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社会文化功能及作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1).
    ②刘正江.南关:一个商业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91.
    ①金炳鎬.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19.
    ②李静、戴宁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回汉民族“十亲交往”—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0(5).
    ③张仲英.哲学视域下的现代交往和人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7.
    ①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2-63.
    ②马宗宝.试析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J].宁夏社会科,2000(4).
    ③马戎.西藏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430.
    ①马戎.西藏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430.
    ①李吉和.武汉市民族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①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银川:宁夏民族出社,2002:78.
    ①丁建刚.草原惊开新世界[N].新疆日报1999年9月7日.
    ①数据资料源于笔者2010年8月在昭苏76团实地调查。
    ②资料源于笔者2010年8月在伊犁昭苏76团一连采访哈萨克族群众记录。
    ③资料源于笔者2010年8月在伊犁昭苏76团九连采访汉族群众记录。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5.
    ① Blau. peter M. terry C. blumand schwartz. "Heterogenerity and intermarriage" [J]. 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1982:vol.47、54.
    ①徐黎丽.接触与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量化分析[A].吴晓萍、徐杰舜.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241.
    ①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M].人民出版社,2005:25.
    ①吴霭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57.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新疆民族语言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85.
    ①热扎克·买提尼亚孜.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244.
    ①王泽民.近代新疆维汉语言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5:144.
    ②资料来源于2007年7月25日在石河子乡沙依巴克村村口商店的访谈实录:××,女,回族,回族移民第一代子女。
    ①王泽民.近代维汉语言的学习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78.
    ②刘志宵.维吾尔族历史(中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70.
    ③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①朱志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考察——对农七师130团三角庄地区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9(2).
    ②天山网http://www.tianshannet.com.cn.
    ①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②李洁.新疆南疆地区汉族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24.
    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44-45.
    ①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2005(2).
    ①熊坤新、严庆.我国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族关系发展与调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①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66.
    ② SimponG. E. and Yinger. J. M. 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five)plenum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1985.:296
    ③Gordon, milton,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80
    ④Blaw, Peter M. Carolgn beeker, and kevin M. Fitzpatrik. intersecting social alfiliations and intermarriage [J] social force,1984:6.
    ①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L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95.
    ②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39.
    ③同上书.393.
    ①工次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汉民族关系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①笔者在76团随机抽样,发放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份,抽样样本得出数据。
    ②汪静.哈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以紫泥泉种羊场三连为例[J].中共伊犁州党校学报,2010(1).
    ①李晓霞.新疆民族混合家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①李吉和:武汉市民族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①丁文.家庭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58.
    ②房若愚.新疆哈萨克人口规模变迁及分布[J].新疆大学学报,2005(4)
    ①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
    ①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J].民族研究,2007(6).
    ②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
    ①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109.
    ①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
    ②资料来源于2010年8月笔者在七十六团团部的实地调查。
    ①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
    ①刘有安、张俊明.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6(2).
    ②注释:“撒拉姆里克”意思足“老天赐福给你”。
    ③刘有安、张俊明.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6(1)
    ④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6.
    ⑤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75.
    ①李洁.新疆南疆地区汉族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24.
    ①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37.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2011.73.
    ①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5.
    ②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
    ①李宁主编.宁夏吊庄移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9.
    ②费孝通.中国人口迁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
    ③郑振铎.西行书简[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95.注释:东蒙的季节工,来回运输一般都坐大车,通铁路后又坐火车,在开发区地形条件好,用马或骡子牵引,在非开发区,仍用牛车,速度慢。
    ①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M].太原:山西出版社,2012:21.
    ①叶友琪.乡村人口之移动性[A].摘译自P. A. Sorkin, C. C. Zimmerman, C. J. Galpin:A systematic Source Book in Rural Sociology[J]农业周报,1933(14).
    ①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①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6.
    ①金炳鎬.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7.
    ①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0.
    ②陈毕业.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科技发展规划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06.
    ①郭宁.新疆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5.
    ①J.G.威廉姆森.区域不平等与国家发展过程[A].尼德尔曼.区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英文版):155.
    ①斯大林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00-201.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③余振、汰哇才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2003:16-17.
    ④唐鸣.地区差距的存在和扩大与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的经济原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6).
    ⑤ 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6-47.
    ①郭宁.新疆城乡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5.
    ②王小强、百南风.富饶的贫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85.
    ①费孝通.费孝通谈缩小差距[M].民族团结,1986(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①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②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7.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17.
    ②数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0年-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推算。
    ③阿班·毛力提汗等.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2-63、316.
    ①王建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疆民族社会关系及其调适[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①Louis L. Snyder, Macro-nationalisms-A H istory of the pan-movement, London,1984:5.
    ①彭克宏等.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0.
    ②[意]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刘北成、许虹编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149.
    ③同上.167.
    ①Hunter, A. "Local Knowledge and Local Power:Notes on the Ethnography of Local Community Elites". InHertz, Rosanna, and Jonathan B. Imber, eds.,Studying Elites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1995:151.
    ①周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4.
    ③杨筑慧.民族精英与社会改革——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
    ①[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M].邱泽奇,张茂元,等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0-42.
    ②王海霞、杨圣敏.新激昂库车民族关系调查与试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7(2).
    ③朝戈金.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8.
    ①郑茜、牛志男.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一定越快越好---对话著名人类学家杨胜敏教授[J].中国民族,2011(3).
    ①[美]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73.
    ②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J].南开学报,2008(5).
    ①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编写组.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49.
    ①徐黎丽.论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2005(2)
    ②同上.
    ③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9.
    ④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①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7.
    ①陈旭.论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多元生成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②(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103.
    ③陈旭.论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多元生成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④吴福环.新疆的历史及民族与宗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0-131.
    ⑤陈旭.论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多元生成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①新辐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CD]. 北京:中国统计出社,2010.
    ②李亦员.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4.
    ③[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R].戴侃、辛未译.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
    ①西域:新疆的古称,有广义、狄义之别,侠义的西域仅指西域都护管辖下的诸小国,而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西域各国在内,文中使用的“西域”属于狄义范畴,专指我国境内的新疆地区。
    ②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5:150.
    ③陈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民族文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④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
    ⑤木拉提·黑尼亚提.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研究[J].新疆大学,2011(4).
    ①Leonie Sandercock. Towards Cosmopolis:Planning for Multicultural Cities[M]. John Wiley&Sons, 1998:1-2.
    ②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2002(1).
    ① Smith, Anthony D. National Identuty[M]. 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20.
    ②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6-10.
    ①黄秉生.广纳文化根系与壮族的文化生态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4).
    ①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①王玲宁、张国良.我国农村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J].新闻记者,2003(11).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ets.gov.cn.
    ①马天剑.从“知沟”现象看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①Law, Carolin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ism:An analytical Model on Economic Growth to Social Prefrence and PartySystem[J]. Nebula,2005(1).
    ②②张践.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0.
    ③龚学增.论宗教与民族[A].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所、新疆中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和谐共进首届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与会论文[C].2005:26.
    ①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2.
    ②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的选题与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
    ③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王春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19.
    ④Malthijs Kalmijn. trends in black/white intermarriage[J]. social force september 1993.
    ①曹兴.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民族宗教冲突出路的反思[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01.
    ①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7、95.
    ②(法)阿兰·图雷纳著,程云平译.现代性与文化特殊性[A].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
    ③陈衍德.贫困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动乱[J].世界民族,2006(2).
    ④李红杰.论多民族国家及其选择的多样性[J].民族研究,2003(5).
    ①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3.
    ②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3.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
    ①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1.
    ①张贤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77.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
    ③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三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1980:20.
    ④张建华.十六大之后:关注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M].北京:经济时事出版社,2003:293-295.
    ①吴福环.新疆少数民族发展报告[R].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82.
    ①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05.
    ②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6.
    ①高亚雄.新疆民族问题现状与发展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4:89.
    ①转引自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
    ①郭家骥.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时候搜狐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426.
    ①方忆.塔什艾日克乡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社会文化功能及作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1).
    ①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8.
    ①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
    ①费孝通.西部开放中的文化资源问题[J].文艺研究,2001(4).
    ①郑信哲.走向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的韩国现状及对策[J].世界民族,2010(3).
    ②费孝通.反思、对话、自觉[A].载于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53.
    ①张继焦: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J].广西民族研究,2005(1).
    ①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74.
    ②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12.
    ①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2.
    ②注释:族际间文化的共享指的是两个、多个乃至数个民族共同拥有一种文化的现象,文化共享根据共享内容的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1)他民族文化为本民族所知晓,从而成为本民族的知识;(2)他民族文化被本民族的成员付诸于实践,成为本民族生活的一种新现象;(3)他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已经习以为(?)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再到各个民族,从作为只是到作为尝试,直到作为习惯,文化共享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个发展过程。
    ③高炳中: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族际文化共享[A],载: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0-131.
    ④张雄.少数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13.
    ①张金鹏.多民族地区乡村民族社区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②资料来源于: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①金炳鎬.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66.
    ②同上183.
    ③金炳鎬.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261-266·
    ④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14.
    ①廖杨、覃卫国.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①李世勇.国际视角下的中国西北边疆稳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78.
    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阿德力汗.从游牧到定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阿班·毛力提汗等.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奥格尔斯.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法)阿兰·图雷纳著,程云平译:现代性与文化特殊性.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5.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志.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美]巴菲尔德.危险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曹菁轶.试论当前新疆民族关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
    陈玉屏.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构建的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陈建樾、周竞红主编.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太原:山西出版社,200.
    陈旭.多元背景下的新疆民族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陈建樾、周竞红主编: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曹兴: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民族宗教冲突出路的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陈衍德.贫困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动乱.世界民族,2006(2).
    段继业.青臧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关系.民族研究,2001(3).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丁建刚.草原惊开新世界,《新疆日报》1999年9月7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伟志.当代“城市病”.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历史研究,1980(01).
    费孝通:反思·对话·自觉,载于马戎、周星主.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费孝通.西部开放中的文化资源问题,文艺研究,2001(4)
    房若愚.新疆哈萨克人口规模变迁及分布.新疆大学学报,2005(4)
    费孝通.费孝通谈缩小差距,民族团结,1986(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中 国民族人口资料.(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郭宁.新疆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郭家骥.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时候搜狐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南开学报,2008(5)
    龚学增.论宗教与民族,2005年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所、新疆中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和谐共进首届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与会论文.
    高炳中: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族际文化共享,载: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高卫华.民族文化传播与地方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武汉:崇文书局,2011.
    胡必亮.关系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黄登来.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哈萨克简史》编写组编:哈萨克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郝时远、罗贤佑.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胡必亮.关系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民族研究,2005(3)
    哈斯木·马木提.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新疆的发展稳定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新疆日报,2004.
    黄秉生.广纳文化根系与壮族的文化生态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4).
    胡敬萍: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现状、前景、问题及对策---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调研报告之一.广西民族研究,1999(1)
    黄光学、施联朱.新中国的民族关系,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载于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江泽民.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金炳鎬.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J.G.威廉姆森.区域不平等与国家发展过程[A],尼德尔曼主编:区域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4)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
    刘先照.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刘有安.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5)
    刘春燕.天山北坡城市化发展研究.华东示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厉声.新疆历史与现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雷勇.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
    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民族研究,2007(6).
    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2005.
    刘志宵.维吾尔族历史(中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李洁.新疆南疆地区汉族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李晓霞.新疆民族混合家庭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李文.家庭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李吉和:武汉市民族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李宁主编.宁夏吊庄移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贵州民族研究,2003(2)
    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柳建文:经济转型时期的新疆民族关系与政府调控——基于伊宁的实证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2).
    李红杰.论多民族国家及其选择的多样性,民族研究,2003(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李晨光、郭宁.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以新疆石河子乡东桥村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刘雪梅.大众传媒发展知沟现状刍议,当代传播,2003(4).
    马曼丽.论民族关系的实质与当代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见:杨建新、崔明德主编.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西北民族研究,2001(4)
    马平.西部大开发对当地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宁夏社会科学,2001(3)
    马艳.汉维回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美]米尔顿·M.戈登.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马戎:西藏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马宗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勇.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石嘴山市惠农区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的选题与思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美]欧文·拉兹洛编.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戴侃、辛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彭英明.再论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研究,1993(1)
    潘蛟.族群认同和民族主义理论.(讲义提纲打印稿),2002-2003(下学期)
    彭克宏等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意]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许虹编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意]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许虹编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7.
    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潘乃谷、马戎主编:边疆开发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齐清顺.新疆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美]乔治·E·马尔库斯、开米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三联书店,1908.
    任一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沈阳:辽宁民族图书出版社,2011.
    热扎克·买提尼亚孜主编.西域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斯琴高娃.民族语言现象与民族关系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单菲菲.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6).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斯大林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谭新之.中国少数民族新貌[M].上海:上海书局,1980.
    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02(1).
    唐鸣:中国现阶段民族矛盾的经济原因分析,余振、汰哇才让主编: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民族出版,2003.
    王友文:西部大开发伊犁的定位.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王希恩.当代的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王建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疆民族社会关系及其调适.兰州大学学报,2003(3).
    吴晓萍.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吴福环.新疆少数民族发展报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吴琼.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的变动及原因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4)
    吴琼.新疆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调适.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乌小花.试论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利益调整下的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1)
    翁独健主.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王次福、苗志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汉民族关系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和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5)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吴霭宸.历代西域诗钞.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王泽民.近代维汉语言的学习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王次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汉民族关系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汪静.哈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以紫泥泉种羊场三连为例,中共伊犁州党校学报,2010(1).
    王玲宁、张国良.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新闻记者,2003(11).
    王海霞,杨圣敏.新疆库车民族关系调查与试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7(2)
    [美]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吴福环主编.新疆的历史及民族与宗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韦以明:民族自治权与国家机关的领导与帮助,吴大华主编,民族法学讲座,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徐黎丽.再论民族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01(3).
    徐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4(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社,2006.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新疆大学学报,2005(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2011.
    谢晋宇.当代中国乡村-城市迁移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徐黎丽.论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西北师大学报,2005(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社,2010.
    徐杰舜主编.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徐黎丽.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当代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三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杨荆楚.对<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一文的向点不同意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2).
    杨堑.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意见.民族研究,1986(4).
    闫丽娟.民族工作的社区化:城市化进程中协调民族关系的一种视角.贵州民族研究,2006(1)
    雅思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新疆民族语言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叶友琪.乡村人口之移动性.摘译自P. A. Sorkin, C. C. Zimmerman, C. J. Galpin:A systematic Source Book in Rural Sociology[J],农业周报1933(14).
    杨筑慧.民族精英与社会改革——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
    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编写组.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杨建新,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余太山.西域文化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5.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余振、汰哇才让主编.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沈渔村等.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
    张琢.中国基层社区组织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4)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等单位编:中国西部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张豫芳、杨德刚、张小雷等.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6(4).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武立德.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发展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张崇根.中国民族工作历程(1949~1999).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郑振铎.西行书简.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周崇经主编.中国人口·新疆分册.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1990.
    张贤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朱晓明、沈桂萍.爱国宗教力量建设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0(7).
    周星.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张践.宗教、政治、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张建华.十六大之后:关注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北京:经济时事出版社,2003.
    张贤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郑信哲.走向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的韩国现状及对策.世界民族,2010(3).
    张继焦.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广西民族研究,2005(1).
    朱志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考察——对农七师130团三角庄地区的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09(2)
    张雄.少数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 Dorian·James.P.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china,emerging energy、Economic and Ethnic Relations.Central Asia Survey.1997(4).
    2. Dru Gladney "Making Culture matter、Symbolic、Spatial and social Boundaries Between Uyghurs and han Chinese Asian Ethnicity 2002.(9).'
    3. Rudelson juston.Oasis Identuty:Uygh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Colubia University Press.1997.Vol.7.
    4. Moneyhon·Matthew-D."Taming China's Wild West:Ethnic conflict in XinJiang"peace、conflict and Development.2004.(5).
    5. Mamet Rizvan.Ethnic intermarriage in BeiJing and XinJiang.1990.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5(3).
    6. LewisA.coser.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in one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2.
    7. 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u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20
    8. Blau.peter M .terry C.blum,and schwartz 1982"Heterogenerity and intermarriage",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vol.47,P5
    9. simpon,G.E.and Yinger,J.M.1985.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five)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296
    10. Gordon,milton,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80
    11. Blaw,Peter M.Carolgn beeker,and kevin M.Fitzpatrik.1984"intersecting social alfiliations and intermarriage"social force.6.
    12. Louis L.Snyder,Macro-nationalisms-A H istory of the pan-movement,London,1984.5.
    13. Hunter,A.,"Local Knowledge and Local Power:Notes on the Ethnography of Local Community Elites", InHertz,Rosanna, and Jonathan B.Imber, eds.,Studying Elites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1995.151.
    14. Hunter,A.,"Local Knowledge and Local Power Notes on the Ethnography of Local Community Elites", InHertz,Rosanna, and Jonathan B.Imber, eds.,Studying Elites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1995.151.
    15. Leonie Sandercock,Towards Cosmopolis:Planning for Multicultural Cities[M],John Wiley&Sons,1998.
    16. Law, Carolin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ism:An analytical Model on Economic Growth to Social Prefrence and PartySystem[J]. Nebula,2005(1).
    17. Malthijs Kalmijn 。 1993.trends in black/white intermarriage social force september 1993.
    18. Simpson.G.E and Yinger J.M,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New York.Harper.1958.312.
    19.Wirth.Louis.the problem of minority groups in Iinton Ed,The science of man in the world crisis.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57.117.
    20.Herney.R.(Ed.)(1984),Toronto's People,Special Issue of Polyphony[J],The Bulletin of the Multicultural HistorySociety ofOntario,Spring/SummerVol.6:1.
    21.Herney.R.(Ed.)(1984),Toronto's People,Special Issue of Polyphony[J],The Bulletin of the Multicultural History Society ofOntario,Spring/SummerVol.6: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中国网http://www.china,coin,en/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index.htm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http://www.chinapop.gov.cn/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http://www.scac.gov.cn/新华网www.xinhuanet.com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新浪网http://www.people.com.cn/搜狐网http://www.sohu.com/中华网http://www.china.com/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msn中文网http://cn.msn.com/凤凰网论坛http://bbs.ifeng.com/新华网论坛http://forum.home.news.cn/index.jsp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强国社区http://bbsl.people.com.cn/ 乌鲁木齐在线http://www.wlmqwb.com
    天山网http://www.tianshannet.com.cn/
    新华网新疆频道http://www.xj.xinhuanet.com/
    新疆平安网http://www.xjpeace.cn/
    亚心网http://www.iyaxin.com/
    新疆网http://www.xinjiangnet.com.cn/
    新疆好地方http://www.huaxia.com/xj-tw/index.html
    新疆语言文字网http://www.xjyw.gov.cn/Web/Home.aspx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http://www.xjbt.gov.cn/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与社会保障网http://www.xjbt.lss.gov.cn/
    新疆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网http://www.xjmzw.gov.cn/structure/index.htm
    新疆建设网http://www.xjjs.gov.cn/index.aspx
    伊斯兰之窗tp://www.ys1ze.com/
    国家统计局档案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档案处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档案处
    农八师石河子档案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