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多元多变的时代。不确定性、相对性和新颖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化背后,是人类永远无法触摸灵魂、抚慰心灵的深深忧虑。科技带来的巨大繁荣和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使人类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之中,教育作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关照人的精神生活的事业,理应担负起这一时代的重任。然而,我们的教育以一种附庸的形态出现,使我们对它产生了种种质疑。我们无数次的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生命体验作为生命最直接的存在方式使人更加切近生命本身,并体现着生命的独特性和超越性。关涉人的心灵世界的教育就必须从生命体验出发,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和理解生命。
     论文从分析时代背景出发,认为理性主义时代必须终结,走向生命哲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教育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生命体验是21世纪凸显的时代强音。以关怀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就必须关注人之独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这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要将生命体验引入教育,就必须首先对生命体验作一认识和了解。在论文第一部分“识读生命体验”,首先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对中西方文化中的体验和生命的理论予以梳理,感悟时代变迁和文化、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然后就中国特有的直觉体悟的圆融思维方式在现代背景中的发展予以分析,认为“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既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又可避免类似西方精神危机的选择。因此,以引导人的精神建构和关涉人的灵魂的教育应以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为行动的方向。在这部分的最后明确界定了本论文中生命体验的内涵:生命体验是一种生命历程,是将自然空间和自然时间创造成生命时间和生命空间的过程;生命体验是不断处于生成中的内心形成物;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确认和生命意义感。
     论文第二部分在对生命体验理论梳理和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教育视野中的生命体验的本体地位,并剖析了生命体验在现实教育中缺席的种种原
    
    因,为生命体验教育的理想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首先,综合哲学、美
    学、心理学等学科对生命体验的阐释,认为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育中的
    生命体验是一种具有累积性和非连续性的生命个体建构自己精神生命的独特历
    程,它将引导着人走向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更加广阔的可能生活。然后,从三个
    方面论证了生命体验是教育的本体:生命体验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是生命
    体验产生、表达、凝聚的过程;教育应该指向人的智慧的获得,天人合一生命境
    界的形成。并用理论对现实问题予以观照,认为当前教育对生命体验的遗忘主要
    有以下方面:知识、技能的堆积造成生命意义的迷失和生命体验的缺失;教育的
    极端科学化对人的生命情感的漠视和对生命意义的遮蔽;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
    生命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遗忘等三个方面。由此得出,以生命体验为本体的教育是
    良好的教育的本真内涵,现实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对教育的理念做出反思和建构。
     论文第三部分在以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的进行了理论
    建构。主要从引导学生在体验“生命”和思考“死亡”中感受生的欢乐与幸福、
    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知识让位于生命发展的课程理念,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
    结合的教育形式三个方面来论述。
     在结语部分笔者提出,只有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才能使人从对知识的膜拜走
    向对智慧的渴求,才能使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We are striding to a various changing era. The uncertainty, relativity and novelty have become the main melody of this era. Behind these endless varieties, it's serious anxiety that human will never communicate with his spirit. The prosperity brought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piritual crisis which human beings is facing has made him involve in abyss which can't be pulled out by himself. Education as a cause of promoting human'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value of existence, of concerning the spirit of human should take the strong responsibility. However, the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time is far too perfect. We ever asked ourselves for countless times, " What is education?", "What is education for?". Life experience as a direct existing style of life makes people closer to life itself and reflects the life's uniqueness and transcendence. Education as a cause of concerning human's soul must begin with life experience and has a good command of life wholly.
    On the ba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time, the thesis firmly thinks that approaching the education of life philosophy and Hermeneutics is the ultimate choice, the era of the rationalism must be ended. Therefore, life education is the strong sound in the 21st century. Concerning life -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fe experience of individuality. This is the strong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aper. The first part is "know life experience". The author recalls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ies on experienc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advancing of China's characteristic way of thinking - the original 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in our modern time.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post subjectivity of the 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ideal choice of avoiding the spiritual crisis in the west. So education aimed at reconstructing spi
    
    
    
    and concerning their soul should insist on the life realm of " 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as the guide. Last part defines the life experience: life experience is the process of life as creating the natural time and space into lifetime and space; life experience is the forming object in the heart without stopping as well as the justifying of self-exist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systematically and proves the life experience lies in the state of thing-in-itself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put also analyses various reasons for the absence of life experience in the actual education, which afford a film base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First, the author points out life experience will guide to transcend itself towards the broad possible life. Secondly, the author explores that life experience is the thing-in-itself of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essences of ideal education must base on life experience. Moreover, the actual problems in education require us to reconsider and reconstruct the ideal concept of current educ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pproaching life experience a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ing problems. We should instruct students to appreciate happiness and purse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through experiencing the life and reconsider death. Hence, knowledge should be taken place by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 curriculum; the consecu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should combine with non-consecutive ones.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guiding students to purse wisdom from state of admiring knowledge is the holy obligation of education approaching life experience.
引文
1.[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美]约翰·杜威著 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英]怀特海著 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德]O·F·尊尔诺夫著 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美]波伊尔著 王晓平等译:《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金一鸣著:《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刘济良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金生铉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9.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28.刘济良:《生命教育论》,浙江大学2003年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9.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0.刘慧:《生命道德教育——基于新生物学范式的建构》,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198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2.[德]雅斯贝尔斯著 余灵灵等译:《存在与超越》,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33.[德]胡塞尔著 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34.[德]威廉·狄尔泰著 艾彦 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35.[德]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 马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6.[德]伽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7.[法]昂利·柏格森著 刘放桐译:《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8.[法]昂利·柏格森著 肖聿译:《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9.[德]马克思·舍勒著 陈泽环译:《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40.[德]霍克海默著 渠东 付德根等译:《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41.[德]叔本华著 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2.[德]费迪南·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3.[美]埃·弗罗姆著 杨慧译:《占有或存在——一个新型社会的心灵基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4.[美]马斯洛著 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5.[美]马斯洛著 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法]埃德加·莫兰著 陈一壮译:《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苏]瓦西留克著 黄明等译:《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8.殷鼎著:《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9.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50.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1.张世英著:《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52.张世英著:《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3.方东美著:《科学哲学与人生》,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54.洪汉鼎著:《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冯沪祥著:《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李超杰著:《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57.李文阁著:《生命冲动——重读柏格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孙正聿著:《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9.孙利天著:《死亡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0.贺来著:《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1.程亚林著:《悲剧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2.高消海著:《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64.张曙光著:《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5.韩庆祥 邹诗鹏著:《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董德福著:《生命哲学在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7.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周国平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9.周国平主编:《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0.宋耀良著:《艺术家生命向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71.潘知常著:《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腾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3.腾守尧著:《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崔文良著:《审美人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5.封孝伦著:《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6.周国平著:《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7.陆有铨:“学校教育的新使命”,《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3期。
    78.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79.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80,王建军 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81.本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82.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83.金生鈜:“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为教育的应然研究做一个哲学辩护”,《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84.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变”,《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85.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86.刘济良 岳龙:“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
    87.刘济良:“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灵魂的重构”,《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6期。
    88.刘济良:“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消解及其教育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89.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90.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91.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9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93.文雪:“生命教育论”,《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94.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95.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范在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6.冯建军:“生命化教育与生活”,《教育评论》2003年第6期。
    97.冯建军:“简论学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98.冯建军:“教育即生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1期。
    99.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00.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01.文雪 扈中平:“复杂性视域里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02.李朝东:“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103.靖国平:“论教育的知识性格和智慧性格”,《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0期。
    104.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05.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106.尹艳秋 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07.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108.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09.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110.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111.刘慧 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112.刘慧:“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2期。
    113.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14.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15.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116.刘铁芳:“教学的‘意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117.甘剑梅:“班级:一个可能的生命世界——论班级形态的发生和现代转换”,《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1期。
    118.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体验的生成——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建构”,《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19.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120.郭元祥:“论课堂生活的重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
    121.刘志军:“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122.张华:“体验课程——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上、中、下)”,《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12期。
    123.肖川:“全面地理解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2期。
    124.肖川:“体验: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11期。
    125.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6.李琼华:“狄尔泰教育观初探”,《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27.赖瑞云:“‘体验’理念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体现”,《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128.沈健:“体验性:作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2期。
    
    
    129.吴蕙青:“体验:活动类课程的价值追求”,《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130.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131.辛继湘:“论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132.石鸥 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133.钱旭生:“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系统”,《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134.曹石珠:“论课堂教学的体验缺失及其矫正”,《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135.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3期。
    136.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137.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新华文摘》2001年第7期。
    138.韩庆祥 邹诗鹏:“当代哲学的主题何以是人学?”,《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139.张曙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5期。
    140.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期。
    141.李文阁 于召平:“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
    142.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143.高清海:“论人的本性——解脱‘抽象人性论’走向‘具体人性观”’,《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144.袁祖社:“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45.邹诗鹏:“生存论转向与当代生存哲学研究”,《求是学刊》2001年第5期。
    146.王文科:“哲学视野中的死亡超越”,《学术交流》2002年第2期。
    147.贺来:“入学研究的三个辨证层次”,《求是学刊》2001年第1期。
    148.班秀萍:“海德格尔与禅宗生命体验论比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49.伍香平 李华中:“论柏格森的直觉体验哲学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0.王小章:“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社会》200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