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风的主观论在胡风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体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特殊性,也是界定胡风文艺思想的重要依据。在不同时期,胡风对创作中作家主观作用的强调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关注的是20世纪40年代胡风主观论问题的提出,试图通过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潮和论争的研究,在一个历史的框架内重新来理解这一问题。
     40年代胡风等人的“主观论”的提出是为了反对左翼阵营中的教条主义,在文艺上的直接对立面是姚雪垠、沙汀、茅盾等的文学创作,而在思想和学术上,另一个对立面则是郭沫若的儒墨研究,后者在现有的胡风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主观论”在反对教条主义问题上的某种限度。同时,“主观论”与“才子集团”的“生活态度论”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主观论”的提出跟“生活态度论”有很大的关系,但在1948年的“香港批判”中,“才子集团”是批判“主观论”的主要力量。现有的胡风研究在涉及“生活态度论”时,往往局限于执守与背叛这样一个框架,没有对“生活态度论”和“香港批判”本身的观点和动力作更多的研究,而缺乏这种视角,我们就不能理解“才子集团”从“生活态度论”到“香港批判”的转变,也不能理解相对而言胡风的执守究竟意味着什么。
     “主观论”提倡主观和感性并不是偶然的,这跟民族主义等思潮诉诸人们的情感、用“民族的”标准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的、国际主义的标准的挤压有关,是左翼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努力,试图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主体性的、情感性的一面,是国统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努力中的组成部分。马恩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著作和鲁迅以来的本土革命文艺传统构成了他们的理论资源。没有这样一个背景,单纯从胡风文艺思想本身出发,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感性对象”等概念在这一时期胡风思想中的出现,也无法对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传统中的地位作出合理评价。
Hu Feng’s theory of Subject, which represents the features of his literary theory, and by which his literary theory is defined, has always been a key point in the studies of Hu Feng. Though Hu Feng paid attention to author’s subject in literary creation in his whole life, the emphasis varied in different times. What my dissertation concerns about is the appearance of problem of Subject in Hu Feng’s theory in 1940s. I try to re-explain its appearance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the studies of various corresponding thoughts and debates.
     During the 1940s, Hu Feng and his Friend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Subject to battle against the dogmatism in the left wing, taking Yao Xueyin, Sha Ting and Mao Dun’s literary creation as dogmatic in one side, and Guo Moruo’s studies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Mohism in the other. But there is still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the influence of Guo Moruo’s studies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ory of Subject. Therefore, I think, without this perspective, we cannot properly understand Hu Feng’s theory of Subject in its limit in the problem of anti-dogmatism. Meanwhile, the theory of Subject has complex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heory of Attitude to Life put forward by Caizi Group. The theory of Subject got inspir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Attitude to Life in its beginning. However, Caizi Group became the main force to criticize the theory of Subject in the Critique from Hong Kong in 1948.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 Feng’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Attitude to Life has always been carried out in a binary frame of faith and treachery,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heory of Attitude to Life, let alone its historical motivations. I think that such studies cannot fully explain the transition of Caizi Group’s theory of Attitude to Life to their points of views in Hong Kong’s Critique, and they cannot explain what Hu Feng’s persistence means either.
     It is not accidental that Hu Feng’s theory of Subject put great emphasis on subject and sensibility. It is a theoretical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left wing to consciously develop the subjective and sensible factors in Marxism and to go against the nationalist thoughts derived from popular sensibility, which attempting to use nationalist criterion to substitute for class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Marxism. It is also a component part of the sinolization of Marxism, based on Marx and Engel’s works on ideolog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literary tradition formed by Lu Xun and other writers afterwards. If we simply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Hu Feng’s literary thought While neglecting this background, we can neither fully underst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cepts such as the Sensible Object in Hu Feng’s thought in this period, nor properly estimate the value of his literary theory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引文
1代表性的文章有《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等,和这些文章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舒芜的《论主观》等文章,胡风:《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见《抗战文艺》,1944年第9卷第3、4期合刊;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2胡风:《胡风评论集·后记》,《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3页。
    3鲁贞银:《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0年,第79页;也参见鲁贞银:《鲁迅的“主见”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
    4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胡风:《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抗战文艺》,1944年第9卷第3、4期合刊。
    6胡风:《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抗战文艺》,1944年第9卷第3、4期合刊。
    7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8关于新时期以来的研究,参见本节第5部分《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中的论述,见本论文第14-20页。
    9黄药眠:《读了<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以后》,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23页。
    10黄药眠:《读了<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以后》,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29页。
    11黄药眠:《读了<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以后》,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28页。
    12黄药眠:《读了<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以后》,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22页。
    13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14黄药眠:《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3页。
    15黄药眠:《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5页。
    16黄药眠:《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15-16页。
    17黄药眠:《论文艺创作上的主观和客观》,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1948年版,第100页。
    18黄药眠:《思想和创作》,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79页。
    19黄药眠:《文艺之政治性、艺术性及其他》,见《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第87页。
    20黄药眠:《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求实出版社, 1949年版,第6页。
    21黄药眠:《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求实出版社, 1949年版,第7页。
    22黄药眠:《论诗歌工作上的几个问题》,见《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求实出版社, 1949年版,第51页。
    23黄药眠:《论诗歌工作上的几个问题》,见《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求实出版社, 1949年版,第50页。
    24黄药眠:《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求实出版社, 1949年版,第11页。
    25这6辑分别为:《文艺的新方向》、《人民与文艺》、《论文艺统一战线》、《论批评》(此册亦以《鲁迅的道路》印行)、《论主观问题》、《新形势与文艺》。
    26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见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万同林:《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们》,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27《新形势与文艺·编后》,《大众文艺丛刊》,1949年第6辑。
    28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29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胡绳:《评姚雪垠的几本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30《论批评·编后》,《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31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32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统区是以《论文艺问题》为名1944年1月1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后来又以同名结集出版单行本,所以茅盾用这一名字来称呼它。本论文所用的版本是《论文艺问题》,新华书店,1949年上海版。
    33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63-64页。
    34史笃:《反对歪曲和伪造马列主义》,《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第二集,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101页。
    35《致路翎的公开信·编者按》,《文艺报》,1952年9月26日第18期。
    36舒芜:《参加胡风文艺思想讨论座谈会日记抄》,《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胡风:《胡风家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37转引自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38分别为《文艺报》1953年第2期和第3期,林默涵的文章被《人民日报》1953年1月31日转载。
    39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文艺报》,1953年第2期。
    
    40何其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文艺报》,1953年第3期。
    41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文艺报》,1953年第2期。
    42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文艺报》,1953年第2期。
    43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文艺报》,1953年第2期。
    44《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前言》,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1页。
    45周扬:《我们必须战斗》,《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15-18页。
    46周扬:《我们必须战斗》,《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22-23页。
    47 1955年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6卷本《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辑出版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就是这一运动的产物。
    48《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前言》,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1页。
    49参见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5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4页。
    51鲁贞银:《关于“胡风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访谈录》,《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4期。
    52舒芜:《致路翎的公开信》,《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第二集,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131页。
    53钱理群:《胡风与五四文学传统》,《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4 1988年“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座谈会发言和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杂志1988年第5期;1989年“首届胡风文艺思想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胡风论集》,文振庭、范际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5朱寨:《胡风文艺思想的几个重要内容》,《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也参见朱寨:《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56刘再复:《给胡风的文艺思想以科学的评价》,《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7严家炎《教训:学术领域应该“费厄泼赖”》,《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8如温儒敏:《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体系》,见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曾凡解:《悖论中的胡风——胡风文艺思想内在矛盾剖析》,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59支克坚:《胡风与中国现代文艺主潮》,《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支克坚:《胡风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周勃、达流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见周勃、达流:《胡风与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见《胡风论集》,文振庭、范际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0页。
    60钱理群:《胡风与五四文学传统》,《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范际燕:《胡风文艺思想的源脉与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范际燕:《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旷新年:《胡风文艺思想研究》,《作家》,2001年第3期;刘忠:《胡风的“五四”新文艺观与现实主义理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张光芒:《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61陈思和:《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建设的贡献》,《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类似的评价见刘成友:《现实主义思潮中的胡风和路翎》,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徐文玉:《胡风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6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贞银:《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0年;张业松《胡风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2年。
    63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相似的研究还有张国安:《论胡风文艺思想和外国文学的关系》,载《胡风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向远:《胡风与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64例如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第四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比如,史景迁的叙述:“(胡风和冯雪峰)这两个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也都是鲁迅的生前好友,抗战期间他们主要生活在重庆,当时他们批评延安的共产党人企图操纵文化,并创办了一份杂志反对这种倾向。”《天安门》,第34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苏云中也认为,主观论产生的背景之一是要反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Yunzhong Shu, Buglers on the HomeFront: The Wartime Practice of the Qiyue School,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P. 19。
    66 Theodore Huters,“Hu Feng and the Critical Legacy of Lu Xun”, in Lu Xun and His Legacy, Leo Ou-fan Lee,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151-152.
    67 Kirk A. Denton, 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P. 86.
    68 Kirk A. Denton, 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P. 5.
    69 Kirk A. Denton, 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P. 68.
    70参见《希望》、《呼吸》、《泥土》等杂志上路翎等对姚雪垠、沙汀、茅盾等人的文学创作的批评,也参见本论文第4章第2节“在混乱里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第83-95页。
    71对教条主义的分析,见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也参见胡风1943年9月11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473页。
    72见本论文第3章《“才子集团”的“生活态度论”》中的分析,冯雪峰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一文中称之为“革命的宿命论”,见《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1、2、3期。
    74 Yunzhong Shu, Buglers on the Home Front: The Wartime Practice of the Qiyue School,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P. 19;类似的研究参见黄曼君:《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75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丽丽:《胡
    76胡风:《关于<七月>和<希望>的答问》,《胡风全集》,第7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78万同林:《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们》,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79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80胡风:《关于乔冠华(乔木)》,《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页。
    81胡风:《关于乔冠华(乔木)》,《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页。
    82胡风:《关于乔冠华(乔木)》,《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504页。
    
    83胡风:《关于乔冠华(乔木)》,《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
    84陈铨:《民族文学运动》,《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1期。
    85陈铨:《民族文学运动》,《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1期。
    86林同济:《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一个历史形态的看法》,程国勋记,《大公报》,《战国》副刊,1942年6月17日。
    87陈铨:《五四运动与狂飚运动》,《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3期。
    
    88林同济:《廿年来中国思想的转变》,《战国策》,1941年第17期。
    89陈铨:《感情就是一切》,《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4期。
    90陈铨:《恋爱崇高化》,《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3期。
    91《第三国际正式解散》,《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2期。
    
    92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九周年纪念》,《大公报》,1943年2月19日。
    93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1期。
    94钱穆:《引论》,见《国史大纲》(上),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2页。
    95李长之:《五四运动之文化的意义及其评价》,《大公报·星期论文》,1942年5月3日。
    96舒芜:《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页。
    97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1943年第8卷第15期。
    98郭沫若:《秦楚之际的儒者》,《中苏文化》,1944年第15卷第2期。
    99郭沫若:《孔墨的批判》,《群众》,1945年第10卷第3、4期合刊附册。
    100舒芜1943年10月27日致胡风信,见舒芜:《舒芜致胡风信》(上),《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第137页。
    101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02《编后》,《群众》,1943年第8卷第1、2期合刊。
    103胡风:《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座谈会记录》,《胡风全集》,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104《我们对于现阶段文化建设的意见——代发刊词》,《文化杂志》,1940年第1卷第1期。
    105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93页。
    106冯友兰:《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10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
    108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14页。
    109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12页。
    110郭沫若:《蒲剑、龙船、鲤帜》,《中苏文化》,1941年第8卷第6期。
    
    111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47页。
    112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3郭沫若:《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4郭沫若:《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5郭沫若:《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6郭沫若:《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7侯外庐:《屈原思想渊源底先决问题》,《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8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1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20侯外庐:《屈原思想渊源底先决问题》,《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1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2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3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4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5侯外庐:《申论屈原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6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80页。
    127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28郭沫若:《屈原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29郭沫若:《屈原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3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293页。
    131郭沫若:《屈原思想》,《中苏文化》,1942年第11卷第1、2期合刊。
    133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3-134页。
    134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3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5-6页。
    136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68页。
    13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294页。
    138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69页。
    139参见侯外庐在《韧的追求》一书中的叙述,《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44-149页。
    
    140郭沫若:《屈原思想》,《中苏文化》,第11卷第1、2期合刊。
    141侯外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年版,第5页。
    142郭沫若:《屈原思想》,《中苏文化》,第11卷第1、2期合刊。
    143郭沫若:《屈原思想》,《中苏文化》,第11卷第1、2期合刊。
    144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1页。
    145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1943年第8卷第15期。
    146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47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63页。
    148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2页。
    149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3页。
    150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7页。
    151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1943年第8卷第15期。
    152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1943年第8卷第15期。
    15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15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35—236页。
    15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36—237页。
    156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57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58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第1页。
    159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160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54页。
    
    161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62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63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64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1943年第8卷第15期。
    165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1943年第8卷第15期。
    166郭沫若:《我是中国人·海涛集》,《沫若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9页。
    167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76页。
    168舒芜:《舒芜口述自传》,徐福芦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9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7页。
    170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4页。
    171郭沫若:《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1页。
    172胡绳:《论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的关联》,《胡绳全书》,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173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74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75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76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67页。
    177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67页。
    178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75页。
    179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101页。
    180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101页。
    181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82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83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84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85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1945年第1卷第5、6期合刊。
    186《编者按》,《读书与出版》,1946年第3期。
    187曹艳红:《试述郭沫若的<孔墨的批判>的得失》,《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2期。
    
    188郭沫若:《关于墨子思想的一封信》,《中国哲学》,1983年第九辑。
    189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5页。
    190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1参见胡风致舒芜的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舒芜致胡风的信,见《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4期;舒芜:《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舒芜:《舒芜口述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2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193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194胡风:《希望·编后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195参见《中宣部关于<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的工作问题致董必武电》,《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140页。
    196茅盾、于潮等著:《方生未死之间》,东南出版社,1944年版。嘉梨:《生活的三度》,文章原名为《人民不是一本书》,发表于《新华日报》副刊1943年3月17日。其他文章都发表于《中原》杂志,依次为创刊号:《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第1卷第2期:《论所谓生活的三度》;第1卷第3期:《方生未死之间》、《论艺术态度与生活态度》。
    197史任远:《方生未死之间·序》,《方生未死之间》,小雅出版社,1947年版,第3页。
    198嘉梨:《人民不是一本书》,《新华日报》副刊,1943年3月17日。
    199嘉梨:《人民不是一本书》,《新华日报》副刊,1943年3月17日。
    200于潮:《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中原》,1943年创刊号,原文注明写作时间为1943年3月4日。
    201于潮:《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中原》,1943年创刊号。
    202茅盾:《论所谓生活的三度》,《中原》,1943年第1卷第2期。
    203茅盾:《论所谓生活的三度》,《中原》,1943年第1卷第2期。
    204茅盾:《论所谓生活的三度》,《中原》,1943年第1卷第2期。
    205茅盾:《论所谓生活的三度》,《中原》,1943年第1卷第2期。
    206于潮:《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中原》,1943年创刊号。
    207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08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09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0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1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2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1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15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6乔冠华:《口述自传》,《那随风飘去的岁月》,乔冠华、张含之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217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8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19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20不过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开给年轻人讲过关于1943年他写这2篇文章和受到内部批判的事,见《程门立雪忆胡绳》,郑惠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也参见龚育之:《送别归来琐忆》,《思慕集——怀念胡绳文辑》,郑惠、姚鸿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274页;也参见舒芜的回忆《舒芜口述自传》,许福芦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221胡绳:《自序》,《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22胡绳:《序言》,《理性与自由:文化思想批评论文集》,华夏书店,1946年版,第1页。
    223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24胡绳:《评冯友兰<新世训>》,《文化杂志》,1942年第2卷第6号。
    
    225胡绳:《评冯友兰<新世训>》,《文化杂志》,1942年第2卷第6号。
    226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27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28胡绳:《评冯友兰<新世训>》,《文化杂志》,1942年第2卷第6号。
    229胡绳:《评冯友兰<新世训>》,《文化杂志》,1942年第2卷第6号。
    
    230胡绳:《评冯友兰<新世训>》,《文化杂志》,1942年第2卷第6号。
    231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32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33胡绳:《评冯友兰<新世训>》,《文化杂志》,1942年第2卷第6号。
    
    234沈友谷(胡绳):《这就算是批评么?》,《群众》,1943年第8卷第17期。
    235沈友谷(胡绳):《这就算是批评么?》,《群众》,1943年第8卷第17期。
    
    236沈友谷(胡绳):《这就算是批评么?》,《群众》,1943年第8卷第17期。
    237沈友谷(胡绳):《这就算是批评么?》,《群众》,1943年第8卷第17期。
    238参见沈友谷(胡绳):《是圣人还是骗子》,《群众》,1944年第9卷第12期。
    239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40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41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42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43项黎(胡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1943年创刊号。
    244李勃(胡绳):《墙》,《新华日报》,1943年4月10日。
    245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46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47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48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49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0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1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2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3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4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5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6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7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8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59沈友谷(胡绳):《论中国民族的新文化的建立》,《群众》,1943年第8卷第12期。
    260沈友谷(胡绳):《论中国民族的新文化的建立》,《群众》,1943年第8卷第12期。
    261见董必武:《关于检查<新华日报>、<群众>、<中原>刊物错误的问题致周恩来和中宣部电》,《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26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263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64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65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66万同林:《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们》,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67董必武:《关于检查<新华日报>、<群众>、<中原>刊物错误的问题致周恩来和中宣部电》,《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
    268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69胡绳:《胡绳全书·第一卷引言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270《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138页。
    271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2-603页;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139页。
    272见茅盾:《论所谓生活的三度》,《中原》,1943年第1卷第2期;邵荃麟:《伸向黑土深处》,《文艺杂志》,1945年新1卷第1期;邵荃麟:《我们需要“深”与“广”》,《邵荃麟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
    273董必武:《关于检查<新华日报>、<群众>、<中原>刊物错误的问题致周恩来和中宣部电》,《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
    274于潮:《方生未死之间》,《中原》,1944年第1卷第3期。
    275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276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77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78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79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80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281恩格斯语,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28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283洪索:《爱与憎》,《新华日报》,1943年3月3日。
    28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285洪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新华日报》,1943年10月19日。
    28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287乔木:《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288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289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290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291胡风:《文学与生活》,《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292胡风:《张天翼论》,《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293胡风:《张天翼论》,《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8页。
    294胡风:《张天翼论》,《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295胡风:《一个要点备忘录》,《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3页。
    296胡风:《文学与生活》,《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297胡风:《自然主义倾向的一理解》,《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页。
    298胡风:《文艺笔谈·第三次排字后记》,《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99胡风:《自然主义倾向的一理解》,《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424页。
    300胡风:《罗曼·罗兰断片》,《罗曼·罗兰》,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版,第12页。
    301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02胡风:《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303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04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1页。
    305胡风:《胡风评论集·后记》,《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4页。
    306见舒芜1944年2月29日致胡风的信和他自己为这封信所作的注,《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第141页。
    307胡风:《从实际出发》,《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2页。
    30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309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10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11胡风1944年3月16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页。
    312舒芜:《论温情》,《泥土》,1948年第5辑。
    313胡风:《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希望》,1946年第2集第4期。
    314胡风:《青春的诗》,《逆流的日子》,《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315胡风:《关于抽骨留皮的文学论》,《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316胡风:《罗曼·罗兰断片》,《罗曼·罗兰》,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版,第8页。
    317 R.盖诺德:《知识分子与法国的复生》,宗玮、芦蕻译,《希望》,1946年第2集第4期。
    318 K. Chukovsky:《伊里亚·列宾及其作品》,何家槐译,《希望》,1946年第2集第4期。
    319胡风:《编后记》,《希望》,1946年第2集第4期。
    320胡风:《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180页。
    321胡风:《从冬天想起的》,《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322路翎1942年3月30日致胡风信,见路翎:《致胡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323胡风1942年4月15日致路翎的信,见胡风:《致路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
    324路翎:《论主观·附录》,《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25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26孔翔(朱谷怀):《空谈及其他》,《泥土》,1948年第6辑。
    
    327鲁芋:《蒋纯祖的胜利》,《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119页。
    328胡风:《罗曼·罗兰断片》,《罗曼·罗兰》,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版,第20页。
    329胡风:《编后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30胡风:《关于创作发展的二三感想》,《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331胡风:《逆流的日子·序》,《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173页。
    332冰菱(路翎):《淘金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4期。
    
    333冰菱(路翎):《淘金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4期。
    334冰菱(路翎):《淘金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4期。
    335冰菱(路翎):《淘金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4期。
    
    336冰菱(路翎):《市侩主义底路线》,《希望》,1945年第1集第3期。
    337冰菱(路翎):《市侩主义底路线》,《希望》,1945年第1集第3期。
    338冰菱(路翎):《市侩主义底路线》,《希望》,1945年第1集第3期。
    339冰菱(路翎):《市侩主义底路线》,《希望》,1945年第1集第3期。
    340冰菱(路翎):《谈“色情文学”》,《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341冰菱(路翎):《市侩主义底路线》,《希望》,1945年第1集第3期。
    342冰菱(路翎):《谈“色情文学”》,《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343阿陇:《从飞碟说到姚雪垠的歇斯底里》,《泥土》,1947年第4辑。
    344胡风:《从冬天想起的》,《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345路翎:《求爱·后记》,上海海燕书店,1946年版,第203页。
    
    346嘉木(路翎):《评茅盾底<腐蚀>兼论其创作道路》,《蚂蚁小集》,1948年第5集。
    347胡风:《关于结算过去》,《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76页。
    348嘉木(路翎):《评茅盾底<腐蚀>兼论其创作道路》,《蚂蚁小集》,1948年第5集。
    349嘉木(路翎):《评茅盾底<腐蚀>兼论其创作道路》,《蚂蚁小集》,1948年第5集。
    350嘉木(路翎):《评茅盾底<腐蚀>兼论其创作道路》,《蚂蚁小集》,1948年第5集。
    351嘉木(路翎):《评茅盾底<腐蚀>兼论其创作道路》,《蚂蚁小集》,1948年第5集。
    352嘉木(路翎):《评茅盾底<腐蚀>兼论其创作道路》,《蚂蚁小集》,1948年第5集。
    353路翎:《求爱·后记》,上海海燕书店,1946年版,第204页。
    354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355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356胡风:《人生·文艺·文艺批评》,《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357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264页。
    358胡风:《答文艺问题上的若干质疑》,《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359胡风:《答文艺问题上的若干质疑》,《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360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361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362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363路翎:《求爱·后记》,上海海燕书店,1946年版,第204页。
    364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365胡风:《人生·文艺·文艺批评》,《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366路翎:《求爱·后记》,上海海燕书店,1946年版,第204页。
    367舒芜:《求友与寻仇》,《泥土》,1947年第4辑。
    368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辑。
    369邵荃麟:《饥饿的郭素娥》,《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370邵荃麟:《饥饿的郭素娥》,《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371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372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上),《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1期。
    
    373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374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375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376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377胡风:《关于结算过去》,《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378胡风:《〈蜕变〉一解》,《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379胡风1945年1月23日致路翎信,见胡风:《致路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380未明(路翎):《王贵与李香香》,《泥土》,1947年创刊号。
    
    381冰菱(路翎):《对于大众化的理解》,《蚂蚁小集》,1948年第2集。
    382路翎:《在铁链中·后记》,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版,第298页。
    383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598页。
    384胡风1943年9月11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3页。
    385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79页。
    386胡风1943年9月11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473页。
    387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2页。
    388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页。
    389舒芜1944年2月29日致胡风的信和舒芜所作的注,见《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
    390舒芜:《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舒芜:《回归五四·后序》,见《回归五四》,第598页。
    391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92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93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94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9页。
    395舒芜在《回归五四·后序》中提到,他的这些批评是针对陈家康他们的观点的,见《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396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97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98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399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400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401舒芜:《论主观》,《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402舒芜:《论中庸》,《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403舒芜:《论中庸》,《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404舒芜:《论中庸》,《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405舒芜:《论中庸》,《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406胡风:《编后记》,《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407胡风1944年10月9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
    408胡风:《论主观·附录》,《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409胡风1944年11月1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页。
    410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3页。
    411胡风1944年11月1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490页。
    412胡风1944年11月5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页。
    
    413胡风1944年11月4日致路翎信,见《致路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414路翎:《论主观·附录》,《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415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6页。
    416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7页。
    
    417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辑。
    418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辑。
    419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辑。
    420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辑。
    421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22舒芜1948年11月28日致胡风信,见舒芜:《舒芜致胡风信》(下),《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4期。
    423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1期。
    424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1244页。
    425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26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27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28陈闲甚至把国统区统一战线右倾的源头追溯到30年代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认为在那个时候左翼就在原则性问题上作了让步。见陈闲:《论右倾及其它》,《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3辑。
    429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6页。
    430郭沫若《斥反动文艺》,《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其他对这部分文艺思想的批判,参见乃超:《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荃麟:《朱光潜的怯懦与凶残》,《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绀弩:《有奶便是娘与干妈主义》,《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3辑。
    431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32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33默涵:《评臧克家的<泥土的歌>》,《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34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35胡绳:《评姚雪垠的几本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436冰菱(路翎):《谈“色情文学”》,《希望》,1945年第1集第2期。
    437胡绳:《评姚雪垠的几本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438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39 A.科尔瑙:《论西欧文学的没落倾向》,秦似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文章原来的标题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没落》。
    440 A.科尔瑙:《论西欧文学的没落倾向》,秦似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41孔翔(朱谷怀):《空谈及其他》,《泥土》,1948年第6期。
    442见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评姚雪垠的几本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443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44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45默涵:《评臧克家的<泥土的歌>》,《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46如《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文艺的新方向》中的:《联共中央关于音乐艺术的决定》、《论西欧文学没落的倾向》、《共产主义、思想与艺术》,《论主观问题》一辑中的《现代主义及其克服》等,这些文章中的观点并不是一般介绍性的,而是和当时中共所主张的文艺政策相一致的。
    447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的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期。
    448孔翔(朱谷怀):《空谈及其他》,《泥土》,1948年第6期。
    449参见初犊;《文艺骗子沈从文和他的集团》,《泥土》,1947年第4期,当时革命文艺阵营对这一类文艺的批评是很一致的,最有影响的当然是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450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451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452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期。
    453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页。
    454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475页。
    455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52页。
    
    456胡风:《关于乔冠华(乔木)》,《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3页。
    457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58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59《泥土·编后记》,1948年第7期。
    460胡风1947年9月9日致阿垅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461胡风1948年4月15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462路翎1947年9月15日致胡风信,见路翎:《致胡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 2004年版,第157页。
    463荃麟:《论马恩的文艺批评》,《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464荃麟:《论马恩的文艺批评》,《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465《论批评·编后》,《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466萧恺:《文艺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3辑。
    467姚雪垠:《论胡风的宗派主义——<牛全德与红萝卜>序》,《雪风》,1947年第3期。
    46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858页。
    469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43页。
    470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471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72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73鲁迅:《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6页。
    474胡风:《以<狂人日记>为起点》,见《五四谈文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1948年编印,第17页。
    475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76舒芜:《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希望》,1946年第2集第4期。
    477胡绳:《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478胡绳:《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479胡绳:《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4辑。
    480关于“胡风派”的鲁迅研究与主流派的鲁迅研究之间的区别,参见吕东亮:《“胡风派”的鲁迅研究及其与主流派的歧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481胡风:《以<狂人日记>为起点》,见《五四谈文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1948年编印,第21-22页。
    482胡风:《以<狂人日记>为起点》,见《五四谈文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1948年编印,第22页。
    483胡风:《从实际出发》,《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8页。
    484胡风:《编后记》,《希望》,1946年第2集第2期。
    485胡风:《从实际出发》,《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8页。
    486胡风:《编后记》,《希望》,1946年第2集第2期。
    487胡风1948年10月26日致舒芜信,见《胡风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3-534页。
    488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89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490《泥土·编后记》,《泥土》,1948年第7期。
    491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49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856页。
    
    493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494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495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496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页。
    497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530页。
    498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499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0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1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2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3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4乔木(乔冠华):《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5乔木:《文艺创作与主观》,《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2辑。
    506参见舒芜:《参加胡风文艺思想讨论座谈会日记抄》,《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
    507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508胡风:《关于乔冠华(乔木)》,《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页。
    509怀潮:《论小资产阶级》,《泥土》,1948年第7期。
    
    510胡风:《从实际出发》,《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0-741页。
    511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2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3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4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5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6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7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年第1集第1期。
    518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19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20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论文艺问题》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参见本论文第10页注释520。
    52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52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8页。
    523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0-521页。
    524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1页。
    525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3页。
    526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1页。
    527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2页。
    528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2页。
    529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页。
    530胡风:《为了明天·校后附记》,《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页。
    531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写在后面》,《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2页。
    532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3页。
    53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53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535荃麟:《论主观问题》,《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5辑。
    536严家炎:《教训:学术领域应该“费厄泼赖”》,《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37徐文玉:《胡风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538魏绍馨:《人文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论——胡风文学思想评议》,《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88年第4辑。
    539梅琼林:《胡风现象: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540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7-290页。
    541如Benjamin I. Schwartz: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中国人的“权利“概念》,《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2期。
    542 Slavoj Zizek, Introduction of On Practice and Contradiction, Verso: London and New York, 2007, P. 1-2.
    543徐文玉:《胡风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544陈思和:《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建设的贡献》,《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545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46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47舒芜:《辞“理想”》,《呼吸》,1946年创刊号。
    548路翎:《财主底儿女们·题记》,《财主底儿女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49萧一山:《爱、恨、悔的辩证道理》,《大公报》,1943年5月10日。
    550林同济:《请自悔始》,《大公报》,1943年4月18日。
    551林同济:《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一个历史形态的看法》,程国勋记,《大公报》,《战国》副刊,1942年6月17日。
    552《第三国际正式解散》,《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2期。
    553陈铨:《感情就是一切》,《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4期。
    554《第三国际正式解散》,《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2期。
    555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31页。
    556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74页。
    557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558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559陈铨:《民族文学运动》,《民族文学》,1943年第1卷第1期。
    560余约(夏衍):《我们还要大胆地摄取》,《群众》,1943年第8卷第10期。
    561陈家康:《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群众》,1943年第8卷第16期。
    562胡风:《逆流的日子·序》,《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173页。
    563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群众》,1943年第8卷第10期。
    564蔡仪:《理论、论争·序》,《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二编,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565蔡仪:《艺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中原》,1943年创刊号。
    566胡风:《青春的诗》,《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567苏光文:《大后方文学论稿》,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568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1946年第1卷第2期。
    569胡绳:《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林默涵:《评臧克家的〈泥土的歌〉》,《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
    570路翎1948年3月23日致胡风的信,见路翎:《致胡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571路翎1949年11月20日致阿垅的信,见路翎:《路翎书信集》,张以英编注,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119页。
    《大公报》(重庆)
    《大众文艺丛刊》
    《读书与出版》
    《工作与学习》
    《郭沫若研究》
    《呼吸》
    《荒鸡小集》
    《抗战文艺》
    《抗战文艺研究》
    《蚂蚁小集》
    《萌芽》
    《民族文学》
    《民主与科学》
    《泥土》
    《七月》
    《青年文艺》
    《群众》
    《思想与时代》
    《文化先锋》
    《文化杂志》
    《文哨》
    《文艺先锋》
    《文艺杂志》
    《文艺阵地》
    《希望》
    《新华日报》
    《雪风》
    《战国策》
    《中国文化》
    《中苏文化》
    《中央周刊》
    《中原》
    《中原、希望、文艺杂志、文哨联合特刊》
    阿垅:《阿垅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阿垅:《后虬江路文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阿垅:《垂柳巷文集》,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阿垅:《南京血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阿垅:《第一击》,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阿垅:《人和诗》,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
    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仪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二编,《理论·论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陈立夫:《唯生论》(上),正中书局,1947年版。
    陈立夫:《生之原理》,正中书局,1945年版。
    陈铨:《陈铨代表作》,于润崎选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陈铨:《野玫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大东书局,1946年版。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丁玲:《魍魉世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张泉译,新星出版社, 2006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郭沫若:《沫若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佚文集:1906-1949》,王锦厚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郭沫若研究学会(乐山)、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合编:《抗战时期的郭沫若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郭沫若研究学会编:《郭沫若与儒家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译,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版。
    胡风:《胡风全集》(十卷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风:《胡风家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风:《致路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胡风:《胡风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风:《罗曼·罗兰》,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版。
    胡风编:《民族形式讨论集》,华中图书公司,1941年版。
    胡绳:《胡绳全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胡绳:《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胡绳:《理性与自由:文化思想批评论文集》,华夏书店,1946年版。
    胡绳:《在重庆雾中》,重庆生生出版社,1946年版。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
    侯外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年版。
    黄乔生:《鲁迅与胡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敏兰:《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黄药眠:《论约瑟夫的外套》,人间书屋, 1948年版。
    黄药眠:《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求实出版社,1949年版。
    黄药眠:《黄药眠口述自传》,蔡彻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季进、曾一果:《陈铨:异邦的借镜》,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新中国书局,1949年版。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
    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列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列宁论作家》,吕荧辑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
    林同济:《时代之波》,大东书局,1946年版。
    刘成友:《现实主义思潮中的胡风和路翎》,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贞银:《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孙立新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路翎:《致胡风书信全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路翎:《路翎文集》,朱珩青编选,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路翎:《路翎书信集》,张以英编注,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路翎:《燃烧的荒地》,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路翎:《路翎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路翎:《战争,为了和平》,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路翎:《朱桂花的故事》,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路翎:《英雄母亲》,上海泥土社,1951年版。
    路翎:《在铁链中》,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版。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上海希望社,1947年版。
    路翎:《求爱》,上海海燕书店,1946年版。
    路翎:《青春的祝福》,南天出版社,1945年版。
    路莘:《人在文坛:耿庸纪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绿原、牛汉编:《白色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吕荧:《文学的倾向》,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1950年版。
    吕荧:《人的花朵》,上海新新出版社,194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马克思:《艺术的真实》,郭沫若译,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论文艺问题》,新华书店,1949年版。
    茅盾、于潮等著:《方生未死之间》,小雅出版社,1947年版。
    茅盾:《腐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梅志:《胡风沉冤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梅志:《胡风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编著:《重庆抗战文化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聂绀弩:《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乔冠华、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荃麟、胡绳等著:《批评论文选集》,新中国书局,1949年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编:《国统区抗战文艺研究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抗战文艺研究室编:《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续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沙汀:《困兽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沙汀:《淘金记》,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沙汀:《还乡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0年版。
    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舒芜:《挂剑集》,海燕书店,1947年版。
    舒芜:《回归五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舒芜:《舒芜口述自传》,许福芦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舒芜:《碧空楼书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史景迁:《天安门》,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苏光文:《大后方文学论稿》,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谭洛非编:《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5年版。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1954年版。
    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凡西:《双山回忆录》,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王明:《中共50年》,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大明等编:《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万同林:《殉道者》,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温儒敏、丁晓萍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文天行:《国统区抗战文学运动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文振庭、范际燕主编:《胡风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吴伯箫编:《郭沫若在重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吴福辉编:《沙汀日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吴腾凰、杨连成:《美的殉道者:吕荧》,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年版。
    无名氏:《北极风情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晓风主编:《我与胡风》(增补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晓风、晓谷、晓山著:《我的父亲胡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谢冕、杨匡汉主编:《中国新诗萃:50年代——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徐文玉:《胡风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徐庆全:《知情者眼中的周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许纪霖,李琼编:《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姚雪垠:《长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姚雪垠:《记卢熔轩》,怀正文化社,1947年版。
    姚雪垠:《牛全德与红萝卜》,怀正出版社,1947年版。
    姚雪垠:《重逢》,东方书社,1947年版。
    姚雪垠:《春暖花开的时候》,现代出版社,1946年版。
    姚雪垠:《戎马恋》,大东书局,1946年版。
    姚北桦等编:《姚雪垠研究专集》,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杨淡以编:《杨荣国教授学术论文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力(贾值芳):《人生赋》,海燕书店,1947年版。
    叶启良:《论七月派小说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
    殷克琪:《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洪天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臧克家:《泥土的歌》,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6年版。
    臧克家:《臧克家回忆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张定华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张业松:《胡风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2年。
    张业松编:《路翎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曾凡解:《悖论中的胡风——胡风文艺思想内在矛盾剖析》,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郑惠:《程门立雪忆胡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惠、姚鸿编:《思慕集——怀念胡绳文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支克坚:《胡风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左联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侯外庐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胡风文艺思想批判》,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编:《五四谈文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1948年。
    周健强:《聂绀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周扬:《周扬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正中书局,1942年版。
    朱珩青:《路翎传》,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六卷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Denton, Kirk A. 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Hsia, Tsi-an. 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Lee, Leo Ou-fan, ed. Lu Xun and His Lega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Schwartz, Benjamin I.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Shu Yunzhong. Buglers on the Home Front: The Wartime Practice of the Qiyue School,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Zizek, Slavoj. Introduction of On Practice and Contradiction, Verso: London and New York, 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