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建国—中国中间路线研究(1927-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间路线是一条在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上相对于国共路线而言的改良型路线,虽然说它以此旗号正式出现在抗战胜利前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但事实上它自20年代末国共相争开始就出没于国共路线的夹缝之中,并且随着时势的改变而日趋凸显。是以本文以国共之争为背景,以民主建国为主线,以中间派人士的言行为依据,运用历史学与政治学方法,对其发展脉络、相应特征、基本精神、具体主张进行比较详细的阐释和分析,并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做出应有的评述。同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说明以民主建国为主旨的中间路线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对其推崇者——中间派人士的探索精神与爱国情怀予以充分地肯定。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一方面对选题的缘起与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另一方面对当前有关中间路线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简扼的梳理和陈述;此外,在概念上对中间路线与中间派人士进行厘定的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也做了相应的介绍。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士人在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拷问上不成功的事实,以及国共因之而出现相争的局面,从而在这样一种时势的风云际会中,中间路线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而如此的出场背景,无疑既为中间路线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足够的生态空间,也为其日后淡出历史舞台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对中间路线本身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剖析。其一,以时间为经线,对中间路线的发展脉络进行详细地梳理,同时对其在不同时段所呈出来的基本特色进行分析和论证;其二,从中间路线的历史传承、根本性质、使用手段、存在背景与表现形式等五个层面对其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说明中间路线不仅是一条相对于国共路线而言的政治路线,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特质;其三,在对中间路线中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同时,还对其跟中间路线相结合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此外,也对中间路线所包含的国家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村治主义等思想进行了论述,旨在说明中间路线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四,一方面以民主和建国为基点来论证中间路线的基本政治目标,另一方面以民主与自由为视角来探讨中间路线的基本政治理念,从而在根本上达到凸显其政治主张的目的。其五,为彰显中间路线的党派立场,一则分析其与国共路线的同异,突出彼此间除却救亡这一共同的政治目标之外,在指导思想、政治手段以及党政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二则通过对中间派人士在处理跟国共关系时所扮演的矛盾角色的分析与论证,从而表明实践中的中间派人士在其路线的导引下,既充当起国民党的诤臣和诤友,也充当起共产党的对手与盟友;三则站在中间路线与国共路线的角度,对中间派人士在国共之间扮演矛盾角色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突出相互间的差异。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是讲中间派人士围绕现代化问题,在社会改造、文化与经济发展诸方面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进一步使中间路线具体化。就社会改造而言,主要以作为中间派人士重要组成部分——乡建派人士改造乡村为对象,一则对其对其改造乡村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梳理,二则对其在发展乡村经济、教育和医药卫生以及重建社会秩序方面的实践进行举证,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中间路线为了救亡与建国的需要,并非只在意于政治的改良,也在关注着社会的改造。就现代化而言,在肯定中间路线必须对文化与经济现代化问题作出回应基础上,一方面对中间派人士在传统现代化问题上出现分歧的表现与原因进行评述,另一方面对其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重心的确认上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及其原因进行论述。
     第五部分即结语,其一,从政治生态恶化的角度来论述中间路线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同时也对第一章中间路线的出场做出呼应;其二,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论证民盟十足道地的共和国方案所具有的超越性和空想性,从而借以彰显中间路线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
Relative to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Centrism is a type of improvement in response to the historical principle of "where is the proposition of China"on the relative.Although it appeared china's political arena before and after Chinese sino-Japanese arena, in fact it appeared the crack of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since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egan to dispute by the late1920s,and beginning to show as times change. so in this article the dispute of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party for a background democratic state for a main clue,the activities of in-betweens forthereunder, and Using the way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do the detail explain and analysi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ad,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 the fundamental spirit and specific proposals in detail, and do commentary at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t the same, on the one hand it stats the times value and historical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democratic nation-building principles of Centrism; on the other hand, it praises the adorer—the exploring spirit and the patriotic sentiments of in-betweens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hapter one:Introduction.on the one hand,briefly discussing the topic's reason ang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beliefly arranging and stating the ac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middle way. In addition, when the middle way and fence sitting were confirmed introduce the clue,method,creation and shorting.
     The second part, since the modern history,when Chinese troops in response to "where is the proposition of China" that was a failing historical torture and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disputed for it,centrism which was times chance appeared china's political arena.But the and this background created a ecologic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and provided legitimacy for centrism bowing out the stage of history in the future.
     The third part,that includs chapter2, chapter3, chapter4and5, it mainly and roundly analyzes centrism itself. Firstly, depending on the time line it arrangs the development clue and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different basic characteristics at each stage; Secondly, deeply analyzes centrism characteristics in five aspects,that is historical heritage, fundamental nature, using means, living background and conduct form to states that centrism was a political lin relative to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it had obvious self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proves the dominant ideas—the liberalism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s the reason that is relative to centrism,in addition discusses these thoughts that includes nationalistic,nationalthe socialist,and the village administration to states centrism tolerance and open. Fourthly, on the one hand proves centrism basic political objectives on the basis of democracy and nation-founding, on the other hand,explore the basic political ideas on democracy and freedom to arrive at the objective that shows the political opinions. Fifthly, in order to show the party stand on the one hand it's identity and differen relative to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in guiding ideology, political means and party relation and stand out the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o common political objectives—save the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shows the role playing that centrism dealed with the relaion between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states was loyalist and friend of Kuomindang,enemy and friend of the Communist Party;in addition, analyze why centrism act role between the contridiction of K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t the relation aspect of centrism and Kuomindang,the Communist Party and shows mutual contridiction
     Part fourth includs chapter6and chapter7, mainly states in-betweens'ideas and proposals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reform in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 on,and further details centrism. The first, from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mainl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etrism—the reform of the country for a reform on the one hand arrange and analyza the reason on the other hand, prove it valu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education,medical and health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o state a sense that the centrism was national salv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founding, not only in political reforms, an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in addition from moder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espose to economic and cultural modernization,on the one hand in-betweens discuss the reason to the difference of modernization;on the other hand,states the main ideas to the confirm of modernization issues.
     The fifth part is conclusion, on the one hand state the reason that centrism bow out the stage of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olitic deterioration,at the same time correlate centrism arising that has tated in the first chapter;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states Chinese Democratic League's Republic project is transcendent and fantanstic,so show the times value and historical meaning of centrism.
引文
①林红民,吴加权.近25年内战后中间路线研究述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90
    ②比如吉登斯在陈述第三条道路出场的原因时也说:“在我看来,第三条道路政治并不是要试图在控制严密(top-down)的社会主义和自由市场之间占据一个中间立场(middlw ground),而是专注于重构社会民主 主义的原则以回应同时发生的两大革命——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英)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165-166页。)
    ③欧阳景根.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54
    ①转见林波.欧美政治运动中的“第三条道路”科学决策,2004,(5):45
    ②张汝伦.第三条道路:政治世界的思想者.上海:上海书店,2009,
    ①参见林红民,吴加权.近25年内战后中间路线研究述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87-89
    ①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1946一06,(118)
    ①施复亮.何谓中间派.上海文汇报,1946-07-14
    ②中国人民大学编印.批评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4辑).1962,311
    ③中国人民大学编印.批评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辑).1962,37
    ④施复亮.何谓中间派.上海文汇报,1946-07-14
    ①周鲸文.论中国多数人的政治路线.时代批计,1947-07,4(86)
    ②王宗荣,王素梅.略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齐鲁学刊,1995,(2):35
    ③杨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间路线浅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60
    ④季羡林.胡适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15
    ①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84
    ②张东荪.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观察,1947-04,2(6)
    ③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260-261
    ①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魏源全集(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1585-1586
    ②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魏源全集(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1866
    ①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47
    ②转见蒋延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3
    ③转见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3
    ④蒋延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6
    ①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209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612卷(第6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51-152
    ②张之洞.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9
    ③冯琳.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册),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160
    ④冯琳.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册),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63-65
    ①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0
    ②章炳麟.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204
    ③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
    ①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9
    ②转引张玉发.清季的革命团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472
    ①冯琳.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册),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179
    ②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916-01,](5)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02,2(6)
    ④鲁迅.呐喊自序.鲁迅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
    ①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甲寅,1914-11,1(4)
    ②陈独秀.通信.青年杂志,1915-09,1(1)
    ③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号,1916-08-15
    ④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915-12,1(4)
    ⑤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916-01,1(5)
    ⑥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01-15,6(1)
    ①易白沙.孔了评议(上).青年杂志.1916-02,1(6)
    ②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4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36
    ③胡适.文学改良争议.新青年,1917-01,2(5)
    ④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l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30-131
    ⑤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379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
    ②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1918-04,4(4)
    ③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新青年,1918-10,5(5)
    ①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34
    ②陈独秀.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每周评论,1919-05,(23)
    ①董罗民.梁启超的国民运动思想.社会科学论坛,2005,(8):118
    ②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42
    ③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20
    ①谢文郁.启蒙的反思.开放时代,2006,(3):15
    ②李云汉.从济共到清共.北京图书馆藏,226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7,40
    ①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50
    ②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51
    ③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616
    ④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603
    ①李甄馥,徐顺教.中国近代哲学史资料简编(第四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97
    ②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725,727
    ①瞿秋白.反戴季陶的国民革命观.向导周报,1925-09
    ②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向导周报,1926-06,(157)
    ③清党运动急进会.清党运动.1927,4
    ④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37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16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旧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36
    ③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92,93
    ④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587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87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37
    ②自南昌起义爆发后到20年代末,中共又先后领导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起义有:1927年的秋收起义、琼
    崖起义、海陆丰起义、黄安、麻城起义与广州起义;1928年的戈阳、横峰起义、桑植起义、闽西起义、
    渭华起义与平江起义;1929年川东起义、商南起义、霍山、六安起义与百色起义。
    ③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324
    ①转引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04
    ①梁漱溟.梁漱溟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23
    ②胡适.<人权与约法>的讨论.新月,1929-06,2(4)
    ①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3辑).1962,4
    ②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492
    ①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524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2-3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8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26-27
    ②梁漱溟.梁漱溟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209
    ③龙显昭.张澜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07
    ④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63
    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刚成立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救国会并没有参加,直到1942年,沈钧儒、邹韬奋等才代表救国会正式加入。至此,民盟才真正成为“三党三派”的政治联盟。
    ②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出版社不详,1982,53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77-78
    ②孙宝毅.何谓中间路线.现实文摘,1948-03,1(12)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9-70
    ①根据商议,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由国共两党、民盟与社会贤达四方面组成,其中每方九人, 共三十六 人;其后,由十青年党要求以独立的单位参加政协并占取民盟席位中的五个名额,这样民盟就只有四个席位;于是为了保证民盟原有的九个席位,除增加两个名额外,共产党又主动让出了两个席位,国民党也退出了一个席位。最后,政协代表由五个方面共三十八名组成,其中民盟与无党派人士各占九席,国民党八席,共产党七席,青年党五席。
    ②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06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55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31
    ③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出版社不详,1982,128-129
    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36-137
    ⑤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04-305
    ⑥罗降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专辑(第20辑),230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38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25-326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60
    ①王芸生的第三查.中央日报社论,1948-07-19
    ②转引庞欣.总结关十“自由主义”的论争.读书出版,1948-04,3(4)
    ③胡绳.为谁“填土”?为谁“工作”?——斥大公报关于所谓“自由主义”的言论.华商报,1948-02-20
    ④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45
    ⑤转引庞欣.总结关于“自由主义”的论争.读书与出版,1948-04,3(4)
    ⑥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46
    ①施复亮.何谓中间派?.上海文汇报,1946-07-14
    ②自由主义者的信念——辟妥协·骑墙·中问路线.上海大公报,1948-01-08
    ③杨人楩:再论自由主义的途径.观察周刊,1948-10,5(8)
    ①张申府.呼吁和平.观察周刊,1948-10,5(9)
    ②梁漱溟.敬告中国共产党.上海大公报,1949-02-21
    ③马叙伦.论第三方面与民主阵线.群众,1946-12,13(10)
    ④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辑).1962.33
    ①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辑).1962,46
    ②转引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北京:三联书店,2006,392
    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辑).1962,59-61
    ①蒋廷黻.革命与专制.独立评论,1933-12,(80)
    ②俊生.中国国家社会党.再生,1946-01,(104)
    ①转引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7-48
    ②胡适.人权与约法.新月,1929-04,2(2)
    ③谢泳.罗隆基: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16
    ①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1930-02,2(12)
    ②罗隆基.专家政治.新月,1929-04,2(2)
    ③季羡林.胡适全集(第2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53-455
    ④张季鸾.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天津大公报,1936-12-18
    ①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1946-06,(118)
    ①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1947-05,1(8)
    ②杨人楩.内战论.观察周刊,1948-03,4(4)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87
    [1]周鲸文论中国多数人的政治路线.时代批评,1947-07,4(86)
    ①丁文江.再论民主与独裁.天津大公报,1935-01-25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19
    ③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492
    ④汪朝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学术月刊,2009,41(2):141
    ①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1946-06,(118)
    ①汪朝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学术月刊,2009,(2)
    ②Giovanni Sartori, "The Relevance of Liberalism in Retrospect," in Zbigniew Brzeinski et al ed., The relevance of Liberalism, Bou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78,1
    ②(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陈茅,徐力源,刘春瑞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
    ①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3
    ②Stephen Holmoes, The Anatomy of Anti liberal 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3-4
    ③D. Sptiz, The Real World of Liberali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213-215
    ②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3-127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56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述馆,1993,289
    ③ (美)汉甯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64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72-85
    ②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观察.1947-05,2(11)
    ③自由主义者的信念——辟妥协、骑墙、中间路线.天津大公报,1948-01-10
    ④贺麟.自由主义与学术.周论,1948-06,2(4)
    ⑤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周论,1948-06,2(4)
    ⑥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97
    ⑦自由主义者的信念——辟妥协、骑墙、中间路线.天津大公报,1948-01-10
    ⑧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17-222
    ⑨徐友渔.重提自由主义.二十一世纪,1997-08,(42)
    ①王栻.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14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③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6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
    ⑤高瑞泉.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36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73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67
    ③王栻.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27
    ①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01,6(1)
    ②胡适.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大公报,1947-03-27
    ③邹文渊.民主政治与自由观察,1946-11,1(13)
    ④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l11
    ⑤(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陈茅,徐力源,刘春瑞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
    ⑥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387
    ①邹文渊.民主政治与自由.观察,1946-11,1(13)
    ②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40
    ③(德)米歇尔斯.寡头铁律.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355
    ④(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3
    ⑤王栻.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981-982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44-46
    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1
    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275
    ④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29
    ⑤陈之迈.政治教育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74-84
    ①何晓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小结果实的精神之花.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聊城,2007,20-21
    ②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10
    ①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9
    闫润鱼.以立宪政治保障个人自由——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本质特征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89
    ②(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4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4-35
    ②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14
    ③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15
    ④胡礼垣.胡翼南全集·卷54.民国九年香江胡氏铅印本,12
    ⑤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34
    ⑥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97
    ①丁守和.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7l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45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66-67
    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辑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107
    ⑤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9,28
    ①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4-245
    ②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青年杂志,1915-12,1(4)
    ①储安平.中国政局.观察,1947-03,2(2)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69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1
    ②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2
    ③转见俞祖华,王国洪.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77
    ④辽宁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8册).1984,96-97
    ⑤孙了和.民国政党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81,268
    ⑥方庆秋.中国青年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53
    ①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05,l(1)
    ②陈先初.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84-185
    ③方庆秋.中国民主社会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9
    ①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再生,1932-06,(2)
    ②张君肋在《我们所要说的话》一文中提出了98条政治主张,其中从6到18条,就非常类似于这十一条原则。
    ③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再生.1946-09,(129)
    ④方庆秋.中国民主社会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69
    ⑤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再生.1946-09,(129)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
    ①粱漱溟.梁漱溟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23
    ①方庆秋.中国青年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25
    ②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4-105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协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8
    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
    ⑤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1
    ⑥胡适.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独立评论,1933-04,(44)
    ①丁文江.假如我事蒋介石.独立:评论,1933-01,(35)
    ②邹韬奋.华北问题.大众生活,1935-11,1(3)
    ③章乃器.辟一套亡国论——唯武器论和唯武器史观.大众生活,1936-01,1(9)
    ④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37-538
    ⑤杜重远.青年的爱国义愤.大众生活,1936-01,1(8)
    ①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46
    ②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52-553
    ③方直.两个极应消除的疑问.全民抗战周刊,1940-01,(103)
    ④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1946-06,(118)
    ⑤周鲸文.论中国对美苏的外交关系.时代批评,1947-10,4(93)
    ①张东荪.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再生,1946-08,(124)
    ②袁聘之.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重农重工问题之探讨.东方杂志,1935-08,32(16)
    ③赵靖.穆藕初文集.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5,129
    ④杨铃.中国能长为农国乎.申报,1923-10-28
    ⑤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再生,1932-07,(3)
    ①余定邦,牛军凯.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8
    ②辽宁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8册),1984,15
    ③梁漱溟.梁漱溟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44
    ④沈桂萍,程宇.影响20世纪中国的100封信.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226-227
    ①曾宪林,万云.邓演达历史资料.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218
    ②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评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2辑),1962,215-216
    ③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生活教育,1936-08,3(11)
    ①记者.沈钧儒等访冯阎.申报,1937-08-08
    ②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3辑),1962,5
    ③当然在国家的政治设计上,作为中间派人士中的第三党人所提出的建立平民政权的主张,尽管跟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村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足随着其领导人邓演达的遇害以及该组织与主流中间派人士的合流,此方案基本上被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所覆盖。此外,在30年代作为胡适派学人群的重要人物蒋延黻、丁文江、钱端升等人所提出的“新式独裁”方案,也具有明显反民主反共和的倾向,但十该方案并非蒋、丁、钱诸氏的政治目标,而是他们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救亡的一种手段,在他们心目I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才十所向往与追求的政治蓝图。
    ①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再生,1932-06,1(2)
    ②张君劢.民主独裁以外第三种政治.再生,1935-04,3(2)
    ①《再生》记者.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05,1(1)
    ②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评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3辑),1962,3
    ③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99
    ④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159
    ⑤再生》记者.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05,1(1)
    ⑥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再生,1932-06,1(2)
    ①《再生》记者.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1932-05,1(1)
    ②翁贺凯.“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聊城,2007,235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6-67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78-87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7-68
    ①张申府.民主的三种类型.华声平月刊,1945-05,1(5、6)
    ②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19
    ③周绶章.政治自由与经济平等.世纪评论,1947-11,(20)
    ① (美)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刘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86
    ②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马雪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6③ 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19
    ①J. Salwyn Schapiao, 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 Princeton:D. Van Nostrand Co.,1958,10
    ①王栻.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132
    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3
    ③宋教仁.宋教仁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351
    ①(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4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引书馆,1978,154
    ③转引(意)布鲁诺·莱奥尼.自由与法律.秋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31
    ④(意)布鲁诺·莱奥尼.自由与法律.秋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50
    ①Gerald C.MacCallum,Jr.,"Na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in Philosophical Review 76,No.3(1967),314
    ⑤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7
    ⑥刘军宁.公共论从·自由与社群.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08页。
    ⑦(美)约瑟大·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文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5-396
    ⑧(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3
    ⑨(日)猪口孝等.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林人民出版社,1999,5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74-75
    ②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0
    ③萧公权.说民主.观察,1946-10,1(7)
    ④周鲸文.论多数人的政治路线.时代批评,1947-07,4(86)
    ⑤吴恩裕.自由乎?平等乎.观察,1947-11,3(12)
    ①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选集(第三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6-67
    ②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21-722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6-70
    ①储安平.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1946-09,1(1)
    ②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再生,1932-06,1(2)
    ③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593
    ①章伯锋,庄建平抗日战争(第3卷·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1302
    ②转引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92
    ③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政治协商会议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82-285
    ④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的初步主张.新路周刊,194805,1(1)
    ①王造时.荒谬集.上海:自由言论出版社,1935,53-54
    ②钱端升.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东方杂志,1934-11,31(21)
    ③韩德培.我们所需要的法治.观察,1946-11,1(10)
    ④李浩培.法治实行问题.观察,1947-04,2(12)
    ①J.Salwyn Schapiao, 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 Princeton:D. Van Nostrand Co.,1958,9
    ①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1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10
    ②转引名人演说一百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3-4
    ③(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
    ④法学教材编辑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440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915-12,1(4)
    ②王栻.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27
    ①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86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7
    ③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4
    ④胡适.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大公报,1947-03-27
    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84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85
    ①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91
    ②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577
    ③蒋介石.蒋总统著作全集.台北:金川出版社,1975,166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5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1
    ⑦人民出版社.邓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44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l,796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12
    ③彭明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8
    ①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2
    ②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3
    ③转引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2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0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652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8
    ②论宪草市议——五五宪草不宜做蓝本.天津大公报,1946-02-26
    ③转引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68-369
    ④蔡尚思.中国想的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329
    ⑤毛洋东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4,134
    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385
    ②刘清波,彭国兴.陈天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14
    ③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编.蒋介石言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459
    ④清党运动急进会.清党运动.1927,4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61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9
    ④李大钊.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02,104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
    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4
    ①辽宁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3册).1984,137
    ②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台北: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5,343
    ③转引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36-337
    ④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62,346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86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合月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91
    ①转引谢泳.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3
    ②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南昌:江两人民出版社,1982,4l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
    ④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①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06
    ②谢泳.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14-115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2
    ④《再生》记者.我们要说的话.再生,1932-05,1(1)
    ⑤龙显昭.张澜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06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8-39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9
    ③总统新年在桂之演说.民国日报(上海),1923-02-23
    ④黄鸿源.民国法规集成(第二册) 合肥:黄山书社,1999,230
    ⑤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及重要决议案汇编.出版社及年代不详,402
    ①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及重要决议案汇编.出版社及年代不详,185,187
    ②灼华.胡适所著“人权与约法”之荒谬.民国日报,1929-08-09
    ③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08
    ④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1930-02,2(12)
    ⑤胡适.我们甚什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月,1929-06,2(4)
    ①《再生》记者.我们要说的话.再生,1932-05,1(1)
    ②张佛泉.民元以来我国在政制上的传统错误.国闻周报,1933-11,10(44)
    ③林纪东.关语“三民主义共和国”通信.独立评论,1933-04,(47)
    ④益世报,1936-05-09
    ⑤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新月,1930-12,3(10)
    ⑥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1929-09,2(6)
    ⑦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每周评论,1919-06,(24)
    ①政之.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国闻周报,1934-01,11(2)
    ②新闻出版法再检讨.大公报社论,1935-07-30
    ③梁实秋.论思想统一.新月,1929-05,2(3)
    ④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2(6)
    ①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0-81
    ②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再生,1932-06,1(2)
    ③全慰天.知识分子的苦闷.自由批判,1948-06,1(10)
    ④张忠栋等.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资料选编(第三册),唐山:唐山出版社,1999,136
    ①朱维铮.马相伯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902
    ②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718-719
    ③钱端升.唯和平可以统一论.观察,1947-03,2(4)
    ④胡道惟.论专制与独裁.独立评论,1934-03,(90)
    ①方庆秋.中国社会民主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18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
    ③沈云龙.民国从书·第二编(第100卷).上海:上海书店,1990,26
    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233
    ⑤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32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02。
    ②荣孟源.蒋家王朝.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51-52
    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239
    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6
    ①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1947-03,2(2)
    ②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4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258
    ①张有渔.张有渔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55
    ②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5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2-3
    ④转引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92
    ①罗隆基.专家政治.新月,1929-04,2(2)
    ②季羡林.胡适全集(第2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53-455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77-378
    ④政务,事务,技术.天津大公报,1933-09-12
    ⑤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434-435
    ⑥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436
    ⑦陈之迈.专家与政治.独立评论,1934-11,(126)
    ①蒋延黼.现今史家的制度改革观.清华学报,2(2)
    ②周天度.救国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18
    ①陶行知.与记者谈访桂计划.民国日报(南宁),1936-05-09
    ②我们的主张.民声周报,1932-02,(1)
    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救亡情报,1936-09,(9)
    ②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07
    ①王芸生.三寄北方青年.国闻周报,1937-01,14(5)
    ②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00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34
    ④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591
    ⑤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8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38-39。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46
    ③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78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胡适来往书信选(下),香港:中华书局,1979,173
    ②胡适.民权的保障.独立评论,1932-02,(38)
    ③蒋廷黻.知识阶级与政治.独立评论,1933-05,(51)
    ①章乃器.少号召多建议.申报,1937-09-01
    ②胡适.张学良的判国.大公报星期论文,1936-12-20
    ③丁文江.废止内战的运动.独立评论,1932-11,(25)
    ④蒋廷黻.欧游随笔(七),独立评论,1934-12,(133)
    ⑤翁文灏.整顿内政的途径.独立评论,1935-07,(161)
    ①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3辑).1962,4
    ②丁文江.中国的政治出路.独立评论,1932-07,(11)
    ③朱光潜.自我检讨.人民日报,1949-12-27
    ①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88,87
    ②胡适在要求言论自由时说:“高论自由了,不仅有诤臣,而且有无数的诤臣净友敢于说话,有痛苦的人可以诉苦,有冤枉的人可以宣冤,政府有不当的行为,有人敢出来批评而不致有犯罪坐牢的危险。言论自由了,政府首长才有无数的诤臣诤友,就不必再靠私人耳目,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力量。”(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7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2556页。)
    1933年胡适在婉拒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回信又说:“不是图一点虚名,也决不是爱惜羽毛,实在是想养成一个无偏无党之身,有时在紧要关头,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08页。)
    ①王造时.由“真命天子”到“流氓皇帝” 新月,1931-01,3(11)
    ②傅斯年.中国现在要有政府.独立评论,1932-06,(5)
    ③蒋廷黻.革命与专制.独立评论,1933-12,(80)
    ④毛子水.南行杂记.独立评论,1932-09,(18)
    ⑤丁文江.我的信仰.独立评论,1943-05,(100)
    ⑥刘绍贤.欧美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642
    ①章炳麟.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204
    ②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
    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2辑),1962,207-209
    ④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39
    ⑤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台北:台湾远东图书公司d,1985,377-378
    ⑥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新月,1929-09,2(6-7)
    ①吴景超.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可以分开的.新路,1948-12,2(5)
    ②立奇.共产党变更方向与人类德性之觉悟.再生,1935-06,4(9)
    ③张东荪.阶级问题.再生,1932-08,1(4)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7-78
    ⑤张君劢.中华民族之立国能力.再生,1(4)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28
    ②丁文江.评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员.独立评论,1933-05,(51)
    ①储安平.共产党与国家.客观 1945-12,(4)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1947-03,2(2)
    ①储安平.共产党与自由.客观,1945-12,(4)
    ②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新月,1930-12,3(10)
    ③杜迈之.再论中国的自由主义,文萃,1947-03,(23)
    ①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97
    ②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30
    ③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政治协商会议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69-170
    ④转引常保国.中间党派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宪政运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07-108
    ⑤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36
    ⑥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政治协商会议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46
    ①罗隆基.中国需要第三大政党.民主周刊(昆明),1945-04,1(16)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1947-03,2(2)
    ③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34
    ①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编辑组.救国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71
    ②从1939年4月到11月,国民党军队接连制造了博山惨案、深县惨案、平江惨案与确山惨案等,对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与后方工作人员进行屠杀。同年12月,在陕北又发起了对边区的进攻,先后占领了五座县城;在山西阎锡山发动了12月事变,对八路军后勤人员和抗日政权内的共产党员进行屠杀。1940年2、3月间,晋东南的太行山与冀南抗日根据地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攻。1941年l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径县茂林地区遭到了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袭,损失惨重;国民党从而把反共事件推向高潮,国共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③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42梁实秋.文艺自由.益世报,1933-10-25
    ④丁文江.评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员.独立评论,1933-05,(51)
    ①转引孙宏云.拉斯基与中国:关于拉斯基和他的中国学生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0,40(5):91
    ②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究.批判中国资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4辑),1962,344
    ③丁文江.所谓“剿匪”问题.独立评论,1932-06,(6)
    ④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新月,1930-12,3(10期,1930
    ①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24-225
    ①张佛泉.批评宪法草案以前.国闻周报,1934-03-26,11(12)
    ①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1947-05,1(8)
    ②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88
    ①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1947-03,2(2)
    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296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3卷).1056-1057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76
    ①笑蜀.历史的先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8
    ②潘梓年.学术思想自由的问题.新华日报,1944-03-06
    ③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02
    ①陈宰均.中国农业革命论.东方杂志,1921-12,18(24)
    ②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1922-08,19(16)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8
    ①黎尚思.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97-298
    ②转引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③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304-305
    ④邹枋.中国田赋附加的种类.东方杂志,1934-07,31(14)
    ⑤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三三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516
    ①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0
    ②转引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4
    ③全国商会联合会.筑路养路意见书.东方杂志,1922-07,19(3)
    ④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4
    ⑤转引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5
    ①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87-89
    ②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94-295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2
    ①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79
    ②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32-33
    ③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50
    ④梁漱溟.梁漱溟自述.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83
    ①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07
    ②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575-576
    ③张东荪.现在与将来.改造,1920-12,3(4)
    ④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3
    ①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45l-454
    ②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95-397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l-30
    ②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46
    ①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79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05
    ②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 上海:中华书局,1935,166
    ③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44-45
    ①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128
    ②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生活书店,1936,90
    ③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生活书店,1936,105
    ①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72
    ②张丽生.一年来北夏健康教育之实施.教育与民众.8(10)
    ①三年来惠北实验区工作的检视.教育与民众,8(10)
    ②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及邹平实验区概况.1936,133
    ③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258
    ④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63
    ⑤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6
    ①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乡村社会.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97
    ②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乡村社会.福州:们建教育出版社,2005,320
    ③甘导伯.三年来之黄港实验区.教育与民众,3(9-10)
    ④中央教育利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陶行知年谱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2
    ⑤余传韬.徐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上册}).台北:怂炬出版社,1997,391
    ①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92-93
    ②甘导伯.三年来之黄港实验区.教育与民众,3(9-10)
    ①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242-243
    ②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24
    ③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28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1,221
    ②章元善,许什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44
    ①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生活书店,1936,204
    ①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生活书店,1936,29
    ②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460
    ②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241
    ③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07
    ④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488
    ①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33
    ②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36
    ③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373
    ④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67
    ①钱穆.东西接触与中国文化之新趋向思想与时代,1941-03,(32)
    ②转引马克锋.近代中国文化思潮.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6
    ③张立文.传统学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33-334
    ②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61
    ③张之洞.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
    ④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634-636
    ①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147
    ②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坟(第l卷).上海:光华书店,1948,58
    ③樊锥.樊锥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11-12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24
    ①张之洞.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9-60
    ②张之洞.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
    ③吴必.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04,(4)
    ④杜亚泉.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2-83
    ①孙尚扬,郭兰芳.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1
    ②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14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151
    ①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55-256
    ②罗荣架.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48
    ③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7
    ①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1
    ②张枏,上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77,209
    ③赵清等.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5
    ④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0,403-404
    ①罗荣架.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71-372
    ②余定邦,牛军凯.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8-9
    ①余定邦,牛军凯.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8
    ②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5
    ③罗荣去.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60
    ④胡适.分世界化雨全盘西化.天津大公报,1935-06-21
    ①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天津国闻周报,1935-04,12(12)
    ②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天津国闻周报,1935-04,12(12)
    ③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天津国闻周报,1935-04,12(12)
    ④余定邦,牛军凯.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3
    ⑤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天津国闻周报,1935-04,12(14)
    ①王青云.论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济南通俗日报,1935-04-21
    ②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87
    ③吴景超.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独立评论,1935-02,(139)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294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38
    ③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0
    ①陈继俨.论中国拘于迂之儒小足以言守旧.知新报,1898-05-30
    ②鲍风,林青.周作人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327
    ①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1922-01,(1)
    ②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613-614
    ③张崧年.文明或文化.东方杂志,1926-06,23(24)
    ④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97-398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25
    ①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天津国闻周报,1935-06,12(23)
    ②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文化建设月刊,1935-06,1(9)
    ③鲍风,林青.周作人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329
    ④鲍风,林青.周作人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327
    ①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99
    ②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615-616
    ③张君劢.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东方杂志,1922-02,19(3)
    ④张君劢.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东方杂志,1943-09,40(17)
    ①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86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8l-382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60-361
    ①穆超.再论“全盘西化”.广州国民日报,1934-07-10
    ②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98
    ③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611
    ①陈序经.为全盘西化的辩护.独立评论,1935-07,(160)
    ②。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18
    ③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96,5
    ①方立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26
    ②张太原.评陈序经的“文化圈围”理论与“全盘”西化观.河北学刊 2002,22(6):139
    ③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战略与管理,1996,(5):6
    ④常乃德.中国民族与中国新文化之创造.东方杂志,1927-02,24(24)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漆琪生.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东方杂志,1935-04,32(10)
    ②张之洞.张文襄公奏稿(卷29).26
    ③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5
    ①赵靖.穆藕初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9
    ②龚张斧.农化蠡测.甲寅周刊,1925-12,1(19)
    ③孙倬章:农业与中国东方杂志,1923-09,20(17)
    ①杨铨.中国能长为农国乎.中报,1923-10-28
    ②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815
    ③晏阳初.开发民力,建设乡村.上海大公报,1948-08-14
    ①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844-845
    ②黄克剑,王欣.梁漱溟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263
    ③ (美)艾恺.梁漱溟传.郑大华等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80
    ④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809
    ⑤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独立评论》第125号,1934年11月。
    ①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独立评论》第125号,1934年11月。
    ②吴知.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出路.天津大公报,1936-07-15
    ③袁聘之.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重农重工问题之探讨.东方杂志,1935-08,32(16)
    ①周宪文.中国不能以农立国——漫谈农本.时代精神,1939-12,1(5)
    ②李紫翔. “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07,(72)
    ③王子建.农业与工业.天津益世报,1934-12-08
    ④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909
    郑林庄.我们可走第三条道路.独立评论,1935-01,(137)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909
    ①张培刚.第三条路走得通吗?”.独立评论,1935-02,(138)
    ②漆琪生.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东方杂志,1935-04,32(10)
    ③周宪文.中国不能以农立国——漫谈农本.时代精神191919-12,1(5)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28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11册)南京: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1958,
    ①中共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②转引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325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75
    ④中国党派.南京:中联出版社,1948,23
    ①储安平.中国政局.观察,1947-03,2(2)
    ②论宣传休战.大公报社评,1948-05-30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83-284
    ②转引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北京:三联书店,2006,401-402
    ①(美)J·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377-378
    ②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5 ①储安平.中国政局.观察,1947-03,2(2)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献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83
    1邱钱牧等.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史(第二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39
    2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205
    ①(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l12
    ② (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290
    ③常保国.中间党派与中国20世纪40年代宪政运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35-336
    ④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13
    ①E. H. Carr, The New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1951,76
    1许纪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回顾.开放时代,1998,(4):19-20
    [1]田武恩:《试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
    [2]沙健孙:《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87年第3期
    [3]齐卫平:《论施复亮与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4]徐山平:《战后中间路线评议》,《上海大学学报·哲社》,1996年第2期
    [5]宋亚文:《试析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社》,2003年第1期
    [6]林林:《论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历史演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卫春回:《四十年代中后期自由主义学人与中间路线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8]王宗荣,王素梅:《略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9]王卫华:《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评析》,《天中学刊》,1995年第2期
    [10]《独立评论》
    [11]《再生》
    [12]林红民,吴加权:《近25年内战后中间路线研究述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3](英)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14]欧阳景根选编:《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5]林波:《欧美政治运动中的“第三条道路”》,《科学决策》,2004年第5期
    [16]张汝伦著:《第三条道路》,《政治世界的思想者》,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
    [17]《文汇报》
    [18]中国人民大学编印:《批评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1-4辑),1962年
    [19]《时代批评》
    [20]杨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间路线浅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年第3期
    [21]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22]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1-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1《观察》
    [24]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
    [25]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魏源全集》(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26]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魏源全集》(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27]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8]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9]梁启超著:《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0]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12卷》(第6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31]张之洞著:《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2]冯琳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册),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
    [33]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4]章炳麟著:《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35]邹容著:《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6]张玉发编著:《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37]《青年杂志》
    [38]《新青年》
    [39]鲁迅著:《鲁迅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40]《甲寅》
    [41]《晨钟报》
    [42]胡适著:《胡适文存》第1集4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
    [43]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44]蔡元培著:《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5]鲁迅著:《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6]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47]《每周评论》
    [48]董罗民: 《梁启超的国民运动思想》, 《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
    [49]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50]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1]谢文郁:《启蒙的反思》, 《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52]李云汉著:《从溶共到清共》,北京图书馆藏
    [53]胡绳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54]王功安、毛磊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年
    [55]李甄馥,徐顺教等编:《中国近代哲学史资料简编》(第四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56]《向导》周报
    [57]清党运动急进会编印:《清党运动》,1927年
    [5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59]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6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6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62]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1-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3]梁漱溟著:《梁漱溟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64]《新月》
    [65]周天度,孙彩霞编:《救国会史料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66]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
    [67]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
    [68]龙显昭等编:《张澜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69]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印:《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出版社不详,1982年
    [70]《现实文摘》
    [71]张忆军主编:《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72]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专辑》,第20辑
    [73]《中央日报》社论,1948年7月19日
    [74]《读书与出版》,第3卷4期,1948年4月
    [75]《华商报》
    [76]左玉河:《最后的绝唱:1948年前后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四川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年第4期
    [77]马叙伦:《论第三方面与民主阵线》,《群众》,第13卷10期,1946年12月
    [78]刘统著:《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79]闻黎明著:《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80]谢泳主编:《罗隆基: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81]《时与文》
    [82]梁漱溟著:《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3]章元善,许仕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84]汪朝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85]Giovanni Sartori, "The Relevance of Liberalism in Retrospect," in Zbigniew Brzeinski et al ed., The relevance of Liberalism, Bou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78
    [86](英)安东尼·德·雅赛著:《重申自由主义》,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7]李强著:《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8](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9]Stephen Holmoes, The Anatomy of Antiliberal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0]D. Sptiz, The Real World of Liberali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91]顾肃著:《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92](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中译本,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93](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钲
    [94](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9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96]贺麟:《自由主义与学术》,《周论》,第2卷4期,1948年6月
    [97]朱光潜:《自旧主义与文艺》,《周论》,第2卷4期,1948年6月
    [98]胡适:《自由主义》,《创进》,第1卷13期,1948年10月9日
    [99]徐友渔:《重提自由主义》,《二十一世纪》,第42期,1997年8月
    [100]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01]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02]高瑞泉选编:《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03]鲁迅著:《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4]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5]张东荪:《内阁制之精神》,《庸言》,第1卷19号,1913年9月
    [106](英)安东尼·德·雅赛著:《重申自由主义》,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7]许纪霖著:《许纪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8](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109]高瑞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0](德)米歇尔斯著:《寡头铁律》,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1](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12]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1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4]陈之迈著:《政治教育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115]《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聊城,2007年11月
    [116]闫润鱼:《以立宪政治保障个人自由——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本质特征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
    [117](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8]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9]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0]何启、胡礼垣著:《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1]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2]李大钊著:《李大钊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3]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4]俞祖华,王国洪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25]孙子和编:《民国政党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126]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127]陈先初著:《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8]方庆秋主编:《中国民主社会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129]《大众生活》
    [130]方直:《两个极应消除的疑问》,《全民抗战周刊》,第103期,1940年1月1日
    [131]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2]《东方杂志》
    [133]杨铨:《中国能长为农国乎》,《申报》,1923年10月28日
    [134]余定邦,牛军凯编:《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5]沈桂萍,程宇编著:《影响20世纪中国的100封信》,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36]曾宪林、万云编:《邓演达历史资料》,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7]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生活教育》,第3卷11期,1936年8月1日
    [138]记者:《沈钧儒等访冯阎》,《申报》,1937年8月8日
    [139]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
    [140]张申府:《民主的三种类型》,《华声半月刊》,第1卷5、6期合刊,1945年2月
    [141]潘光旦著:《自由之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42]周绶章:《政治自由与经济平等》,《世纪评论》,第20期,1947年11月
    [143](美)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刘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144](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45]J. Salwyn Schapiao, 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 Princeton:D. Van Nostrand Co.,1958
    [146]宋教仁著:《宋教仁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7](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著:《民主》,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8](意)布鲁诺·莱奥尼等著:《自由与法律》,秋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9]Gerald C. MacCallum, Jr., "Na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 in Philosophical Review 76, No.3(1967)
    [150]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1]刘军宁等编:《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52](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3](美)杜威著:《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154](日)猪口孝等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5]潘乃谷,潘乃和选编:《潘光旦选集》(第三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56]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3卷·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7]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8]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政治协商会议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9]《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的初步主张》,《新路》周刊,第1卷l期,1948年5月
    [160]王造时:《我们为什么主张宪政》,《荒谬集》,自由言论出版社,1935年
    [161]J. Salwyn Schapiao, 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 Princeton:D. Van Nostrand Co.,1958
    [162]《名人演说一百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
    [163](英)弥尔顿著:《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164]法学教材编辑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编:《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165]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66]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167]张其昀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
    [168]蒋介石著:《蒋总统著作全集》,台北金川出版社,1975年
    [1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0]人民出版社编:《邓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173]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74]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
    [17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77]《毛泽东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8]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编:《蒋介石言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7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共同编辑:《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184]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5]《总统新年在桂之演说》,《民国日报》(上海)1923年2月23日
    [186]黄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187]灼华:《胡适所著“人权与约法”之荒谬》,《民国日报》1929年8月9日
    [188]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9]全慰天:《知识分子的苦闷》,《自由批判》第1卷10期,1948年
    [190]《国闻周报》
    [191]张忠栋等编:《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资料选编》(第三册),唐山:唐山出版社,1999年
    [192]朱维铮编:《马相伯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93]荣孟源著:《蒋家王朝》,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94]张有渔著:《张有渔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195]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6]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97]周天度编:《救国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98]陶行知:《与记者谈访桂计划》,《民国日报》(南宁),1936年5月9日
    [199]《我们的主张》,《民声周报》第1期,1932年2月13日
    [200]《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救亡情报》第9期,1936年9月14日
    [201]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2]张军民著:《中国民主党派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0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香港:中华书局,1979年
    [204]章乃器:《少号召多建议》,《申报》,1937年9月1日
    [205]朱光潜:《自我检讨》,《人民日报》,1949年12月27日
    [206]刘绍贤主编:《欧美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7]吴景超:《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可以分开的》,《新路》第2卷5期,1948年12月
    [208]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209]杜迈之:《再论中国的自由主义》,《文萃》第23期,1947年3月
    [210]常保国:《中间党派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宪政运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1]罗隆基:《中国需要第三大政党》,《民主周刊》(昆明)第1卷16期,1945年4月
    [212]梁实秋:《文艺自由》,《益世报》,第48期,1933年10月
    [213]孙宏云:《拉斯基与中国:关于拉斯基和他的中国学生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科)2000年第5期
    [214]宋恩荣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2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216]笑蜀编:《历史的先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7]潘梓年:《学术思想自由的问题》,《新华日报》,1944年3月6日
    [218]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19]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220]章元善,许仕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221]李文海等编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22]章元善,许仕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223]梁漱溟著:《梁漱溟自述》,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
    [224]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生活书店,1936年
    [225]张丽生:《一年来北夏健康教育之实施》,《教育与民众》第8卷10期
    [226]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及邹平实验区概况》,1936年出版
    [227]姚惠泉,陆叔昂著:《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
    [228]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22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编:《陶行知年谱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230]余传韬编:《徐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上册),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231]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1年
    [232]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
    [233]钱穆:《东西接触与中国文化之新趋向》,《思想与时代》,1943年3月,第32期
    [234]马克锋著:《近代中国文化思潮》,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
    [235]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36]罗荣渠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7]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38]樊锥著:《樊锥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39]《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240]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第4期,1922年4月
    [241]杜亚泉著:《杜亚泉文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42]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243]费孝通著:《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
    [244]杨深主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5年
    [245]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
    [246]赵清等编:《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247]王青云:《论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济南通俗日报》,1935年4月21日
    [248]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49]陈继俨:《论中国拘于迂之儒不足以言守旧》,《知新报》,1898年5月30日
    [250]鲍风,林青选编:《周作人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251]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252]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53]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9期,1935年6月
    [254]穆超:《再论“全盘西化”》,广州《国民日报》,1934年7月10日
    [255]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256]方立克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7]张太原:《评陈序经的“文化圈围”理论与“全盘”西化观》,《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258]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259]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奏稿》,卷29
    [260]张謇著:《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
    [261]龚张斧:《农化蠡测》,《甲寅周刊》第1卷19号,1925年12月
    [262]杨铨:《中国能长为农国乎》,《申报》,1923年10月28日
    [263]黄克剑,王欣编:《梁漱溟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
    [264](美)艾恺著,郑大华等译:《梁漱溟传》,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265]周宪文:《中国不能以农立国——漫谈农本》,《时代精神》第1卷5期,1939年12月
    [266]李紫翔:《“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第72期,1935年7月20日
    [267]王子建:《农业与工业》,天津《益世报》,1934年12月8日
    [268]《中国党派》,南京:中联出版社,1948年
    [2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270](美)J·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1995年
    [271]邱钱牧等:《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史》,第二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72](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著,孙荣飞等译,《民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3](美)悉尼·胡克著:《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274]E. H. Carr, The New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1951
    [275]许纪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回顾》,《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