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计与乡村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往有关根据地的研究对政府行为和群众组织关注较少,忽视了政府、群众组织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探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表明: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边区以农民的生计问题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组织为主体,政府和群众组织相互协作,通过对各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调整,构建了新的乡村治理结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政民关系的健康发展。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的是边区抗战前和抗战期间的农民生计问题,重现了边区农民的生活实态,探讨了农民生计困难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述了边区政府对农民生计问题的治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通过“除恶”,维护农民生计安全,增添了农民生活的安全感;通过“多予”,提供农民谋生条件,开通了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少取”,减轻农民负担,避免了农民遭受剥削阶级和行政力量的“多取”;通过“搞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开了农工商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通过“救助”,体恤农民基本生活,表现了政府对受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第三部分是群众组织对农民生计问题的治理,主要表现在协助政府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救济互助改善民生。这些措施不仅使政府和群众组织协调起来,还促进了群众组织的壮大,发展了农村经济,从而缓解了农民的生计问题。第四部分论述了边区农民生计问题治理的成效,即农民生活初步改善、农民经济地位提高、农民拥护边区政权和农民积极支持抗战。最后阐发的是农民生计问题治理的启示:农民生计问题的解决需要善治的政府,需要健全的群众组织,需要政府与群众组织的有机合作。只有行政性治理和社会性治理有机结合,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使“政府——群众组织——农民”三种力量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生计问题。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areas governed by CCP show little concern to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mass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easants is largely ignored. The history of Jinchaji areas indicates clearly that:put in the setting of national war, the Jinchaji governed areas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warfare of peasants.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der is led by the government, as the mass organization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cooperate with government actively, as a result of which, the peasants'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asants are healthily facilitated through adjustment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peasants'warfare issues in the Jinchaji areas before and during the resistance wartime period.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asant's warfare,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through combating and exterminating the evil and landlord class, the peasant's security is much improved; through "giving more to peasants",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a better living for peasants, and paves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rough "demanding less", the government manages to relieve peasants' burden, and protect them form the excessive demanding by exploiting class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s; through " being flexible", peasants'have more flexible methods of increasing incomes,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are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giving aids", the government shows concern to the fundamental living levels of peasants, which demonstrate its human concern to weaker groups and those suffer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how the mass organizations deal with peasants'welfare issue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assist government in improving welfare, develop economy to improve welfare, and mutually help each other to improve welfare. These strategies not only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ss organizations, but als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organizations, which helps in the end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improving the welfares.
     The fourth part explores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peasants'welfare, 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ving standard, the boosting of their economic status, the advocating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passionate support in revolution.
     The final part deals with the hints that we get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ir welfare: the settlement of peasants'welfare issues requires a well-run government, full-fledged mass organizations, and the organic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ss organizations. Only when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is intrinsically combined with social administration, can the social layout of " small government, big society" co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the three forces of "government,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easants" can be mutually facilitated, and improve their welfare considerably.
引文
1 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弘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2 李金铮:《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的构想》,《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3 李金铮:《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4 郭贵儒、戴建兵:《河北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3-664页。
    5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7 (美)拉尔夫·撒克斯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农民生计问题的解决》,《中国抗日根据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461页。
    8 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比较》,2004年第2期。
    9 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87页。
    10 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以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1 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183页。
    12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63页。
    13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84页
    1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是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15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页。
    16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17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18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业所农报社:《农报》第5卷第7期,1937年。
    19 河北省阜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20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21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72页。
    22 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定县农民生活的考察》,《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3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9页。
    24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关系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5 宋劭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0页。以下简称《晋察冀》。
    26 《望都县志》(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596页。
    27 河北省井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井陉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5页
    28 陕缨:《平西根据地的环境》,《晋察冀》(农业编),209页。
    29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3页。
    30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96页。
    31 方草:《中共土地政策在晋察冀边区之实施》,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47页。
    32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97页。
    33 《抗战以前北岳区农村经济与阶级关系》,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10页。
    34 《抗战以前北岳区农村经济与阶级关系》,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12页。
    35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43页。
    36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页。
    37 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0-194页。
    38 《晋察冀边区的识字运动》,《新华日报》,1940年7月5日。
    39 魏宏运:《抗战以前北岳区农村经济与阶级关系》,《晋察冀》(农业编),第2页。
    40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537页。
    41 《八年中敌伪抢掠和损失与边区人民生产成绩统计》,《北方文化》第2卷第3期,1946年7月1日。
    42 林采:《如此“经济战”》,《晋察冀日报》,1941年12月14日。
    43 水生:《八年来晋察冀怎样战胜了敌祸大灾》,《北方文化》第2卷第3期,1946年7月1日。
    44 《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720页。
    45 水生:《八年来晋察冀怎样战胜了敌祸大灾》,《北方文化》第2卷第3期,1946年7月1日。
    46 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942页。
    47 《走到救灾生产的阵线去》,《战线》,第105期,1943年3月15日。
    48 河北省阜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396页
    49 水生:《八年来晋察冀怎样战胜了敌祸大灾》,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736页。
    50 周立波:《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立波文集》(第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51 孙犁:《老胡的故事》,《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52 《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722页。
    53 《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723页
    54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第160页。
    55 《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723页
    56 《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724页
    57 王稼祥:《晋察冀边区的财政经济》,魏宏运:《晋察冀》(总论编),第574页
    58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页。
    59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文献选编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976页。
    60 彭真:《在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
    61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第21页。
    62 《晋察冀边区目前的施政纲领》,魏宏运:《晋察冀》(总论编),第85-86页。
    63 (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64 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政权》,《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65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66 谢忠厚:《河北抗战史》,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67 《日伪在华北的毒化行为》,《解放日报》,1943年12月1日。
    68 《新解放区游击区生产总结》,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499页。
    69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第86页。
    70 《晋察冀寿榆等地区发展生产严禁烟毒》,《解放日报》,1944年7月3日。
    71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647页。
    72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73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90页。
    74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扩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423页
    75 谢忠厚,李昌远:《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76 陈克寒:《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新华日报》1938年9月2日。
    77 《晋察冀边区垦荒单行条例》,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245页。
    78 吴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350页。
    79 《晋察冀边区银行生产贷款办法》,魏宏运:《晋察冀》(财政金融编),第760页。
    80 刘奠基:《晋察冀九年来的农业生产运动》,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370页。
    81 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0-194页。
    82 张帆:《晋察冀边区的农林建设》,《晋察冀日报》,1943年1月17日。
    83 水生:《八年来家曾经怎样战胜了敌祸天灾》,《北方文化》(第2卷第3期),1946年7月1日。
    84 水生:《八年来家曾经怎样战胜了敌祸天灾》,《北方文化》(第2卷第3期),1946年7月1日。
    85 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0页。
    86 《一九四一年三月至六月贸易工作布置大纲》,魏宏运:《晋察冀》(工商合作编),第536页。
    87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273-274页。
    88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页。
    89 潘强恩、俞家宝:中国农村学(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874页。
    90 《修正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20-22页。
    91 《晋察冀边区租佃债息条例》,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36页。
    92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234页
    93 《晋察冀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日报》,1944年8月3日。
    94 周而复:《晋察冀行》,阳光出版社,1946年版,第77页。
    95 财政科学研究所:《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134页。
    96 清庆瑞:《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97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59页
    98 财政科学研究所:《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第135页。
    99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62页。
    100 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205页。
    101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68页。
    102 延安解放社:《解放》,第55期,1938年10月。
    103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69页。
    104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69-170页。
    105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8页。
    106 仓夷:《一九四零年边区实业建设的成就》,《晋察冀日报》,1941年1月8日。
    107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关系之研究》,第39页。
    108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312页。
    109 《冀中土布产销调查表》,魏宏运:《晋察冀》(工商合作编),第211页。
    110 《灵井纺织业开展》,《晋察冀日报》,1943年3月2日。
    111 赵北克:《边区工业发展的报告稿》,魏宏运:《晋察冀》(工商合作编),第289页。
    112 《晋察冀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日报》,1944年8月3日。
    113 刘奠基:《晋察冀九年来的农业生产运动》,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369页。
    114 刘奠基:《晋察冀九年来的农业生产运动》,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369页。
    115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11页。
    116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236页。
    117 《涞水岭西等村完成耕三余一计划》,《晋察冀日报》,1946年2月10日。
    118 《涞水岭西等村完成耕三余一计划》,《晋察冀日报》,1946年2月10日。
    119 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0页。
    120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第200页。
    121 《边区通知各县改良卫生设施》,《晋察冀日报》,1942年3月20日。
    122 谢忠厚:《河北抗战史》,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123 谢忠厚:《河北抗战史》,第261页。
    124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优待抗属的指示》,魏宏运:《晋察冀》(财政金融编),第571页。
    125 宋劭文:《一九四四年大生产运动总结及一九四五年的任务》,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480页。
    126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第102页。
    127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文献选编下),第974页。
    128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页。
    129 《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纲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382页。
    130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72页
    131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243页。
    132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第270页。
    133 宋劭文《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回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回忆录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134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 361页。
    135 《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609页。
    136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26页。
    137 河北省顺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平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7页。
    138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74页。
    139 《晋察冀边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工作纲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261页。
    140 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651页。
    141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225页。
    142 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晋察冀日报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143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48页。
    144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48页。
    145 刘洪奎:《晋察冀边区的合作事业》,《合作经济》,1985年,第9期。
    146 刘奠基:《晋察冀九年来的农业生产运动》,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369页
    147 河北省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州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第645页
    148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第619页。
    149 盛伟元:《晋察冀边区的纺织业》,《新华日报》,1943年6月16日。
    150 《北岳区的妇女纺织业》,《解放日报》,1943年8月24日。
    151 《阜平高街劳动互助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发展》,《晋察冀日报》,1945年5日3日。
    152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与具体政策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153 (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154 《晋察冀边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工作纲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261页。
    155 王稼祥:《晋察冀边区的财政经济》,《群众》第9卷3、4期,1944年2月25日。
    156 辛渐愚:《一年来晋察冀边区工运概况》,《中国工人》,1940年12月1日。
    157 河北省顺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平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83页。
    158 李候森:《介绍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社》,《解放日报》,1945年3月14日。
    159 宋劭文:《一九四四年大生产运动总结及一九四五年的任务》,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446页。
    160 李候森:《介绍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社》,《解放日报》,1945年3月14日。
    161 河北省定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兴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435页
    162 《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617页。
    163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第341页。
    164 《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618页。
    165 《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第619页。
    166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第342页。
    167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文献选编下),第988页。
    168 宋劭文:《关于晋察冀边区的政府建设和经济建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文献选编下),第772页。
    169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8页。
    170 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
    171 刘奠基;《晋察冀边区九年来农业生产运动》,《北方文化》第2卷第3期,1946年7月1日。
    172 《晋察冀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日报》,1944年8月3日。
    173 刘宏:《晋察冀边区的棉纺织业》,《河北学刊》,1988年1期,第89页。
    174 《今年阜平的大生产运动》,《晋察冀日报》,1944年12月17日。
    175 《拔工互助遍及游击区》,《解放日报》,1944年5月20日。
    176 李学通:《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抗日战争》(经济篇),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0页。
    177 《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45年5月17日),《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916页。
    178 宋劭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晋察冀》(总论编),第298页。
    179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85页。
    180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与具体政策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68页。
    181 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则政经济史稿》,第342页。
    182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第123页。
    183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7页。
    184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18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回忆录选编),第123-124页。
    186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第111页。
    187 冀中行署:《冀中五年来水利工作总结》(1943年4月22日),魏宏运:《晋察冀》(农业编), 第344页。
    188 《晋察冀寿榆等地区发展生产严禁烟毒》,《解放日报》,1944年7月3日。
    189 赵鹏飞:《龙华劳动英雄葛存从贫困中翻身》,《晋察冀日报》,1945年1月14日。
    190 (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第9页
    191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991年版,第]38—139页。
    192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第579页。
    193 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莒南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194 《聂荣臻传》编写组:《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195 刘锦章:《战斗的回忆》,长征出版社,1997年,第96页。
    196 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的复归》,《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197 邓拓:《晋察冀边区战时经济建设问题》,魏宏运:《晋察冀》(总论编),第239页。
    198 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199 宋劭文::《关于晋察冀边区的政府建设和经济建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文献选编下),第758页。
    200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3页。
    20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202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203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11页。
    204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4期。
    205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93页。
    20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20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208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第163页。
    209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与具体政策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210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84页
    211 (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1112页。
    212 谢忠厚:《河北通史》(民国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213 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第214页
    21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215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
    216 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58—661页。
    217 《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218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219 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页。
    220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221 李惠:《中国政企治理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
    222 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3页。
    《晋察冀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北方文化》、《群众》等。
    1 河北省阜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2 《望都县志》(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3 河北省井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井陉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 河北省顺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平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6 河北省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州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7 河北省定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兴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1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普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7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8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1 郭贵儒、戴建兵:《河北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 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6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 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9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关系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12 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14 周立波:《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立波文集》(第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5 孙犁:《老胡的故事》,《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8 谢忠厚:《河北抗战史》,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9 谢忠厚,李昌远:《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 潘强恩、俞家宝:中国农村学(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1 周而复:《晋察冀行》,阳光出版社,1946年版。
    22 财政科学研究所:《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23 谢忠厚:《河北抗战史》,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24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 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26 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莒南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7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 谢忠厚:《河北通史》(民国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 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0 《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31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 (美)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4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5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 (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7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38 (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39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41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42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43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 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弘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2 李金铮:《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的构想》,《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3 李金铮:《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4 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定县农民生活的考察》,《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6 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比较》,2004年第2期。
    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是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8 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以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9 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的复归》,《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10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