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曾经强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①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马克思主义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又是一个在实践中必须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了,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所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在党诞生之时,以至于在以后的实践中都是要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对这一课题的回答正确与否,直接关联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本论文以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以来为时间起点,较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基本内容、发展规律、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回应等重要问题。
     论文序言部分作为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阐述了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充分掌握并正确分析以往大量研究成果为素材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现状,归纳出以往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阐明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新意和不足之处,介绍了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论文第二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相关基本问题。本章以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和基本观点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观的两个层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讨,从狭义和广义、一般原理和个别论断等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提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在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观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分析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几种错误做法,包括虚假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否定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这些错误做法侵蚀着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文第三章着重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是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将其定位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理论源泉;二是归纳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的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同时阐明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观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三是通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分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是现实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呼唤着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自觉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向前发展;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程度也客观地检验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性的实现程度。
     论文第四章在方法论上以历史分析法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历史演进,通过分别研究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背景,总结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脉相承的,并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正确应对挑战,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
     论文第五章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要求和内在规律,以及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对于在苏东剧变后推动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文第六章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实现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要以苏东剧变为戒,必须时刻把加强把马克思主义观的建设作为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挑战,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政策措施,对于未来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结束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理论前提。结合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说明马克思主义观是一个需要持续优化的过程,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继续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同时要超越历史,这就是历史和现实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arxism, Engels has stressed: people should takesocialism as a science since becoming science, that is to say, it needs studying. whichmeans that requires people to have to build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Theso-called view of Marxism is the basic ideas and basic views of Marxism. Marxistview is not only a major problem in theory in relation to Marxism vitality and vigor;but also important issues to be focused on in the long-term in practice, which is inrelation to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king Marx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thevanguard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Marxism is writtenin his own flag since the date of birth. The party's all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based onthe basis of Marxism. So,"what is the Marxism, how to treat Marxism" are majorissues to be answered since the party was born, so much the practice in the future.Whether the task answer is correct or not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party's enterprise'sprosperity or decline, success or fail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view of Marxism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the research object, doe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time starting point, systematically combed such important issues as the formationcondition, basic content, development law,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response etc. of Marxist vie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opening up.
     The preface a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origin of the thesis, and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of view of Marxism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research material, inmastering and analyzing a large of research results, summarized the domestic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is problem,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and shortages having been achieved, expounded the writing new ideas and deficiency,introduce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paper described basic problems of view of Marxismrelated. This chapter took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basic point of Marxism asthe basis, theoretically discussed two levels “what is the Marxism”,“how to treatMarxism”,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m from narrow to broad, from general principle to individual thesis,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standpoint to Marxism is tokeep the unite of adhering and development; clarified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intheory between Marxism and view of Marxism and understood th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ocusing on analyzing several wrong practices in thetreatment on the issue of Marxism, including the false type to Marxism, the dogmaticstyle to Marxism, the negative type to Marxism, put forward these wrong practicesero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et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The third chapter demonstrated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Marxist view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analyzed anddiscussed thi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istory and reality. Thefirst is combing the view of Marxism of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including Marx,Engels and Lenin), locating the theoretical source for Marxist view formation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econd issummarizing MAO Zedong's view of Marxism as sanitization of Marxism’s founder,put forward the MAO Zedong's view of Marxism is Marxism theoretical sourcedirectl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expounded both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ailure lesson of MAO Zedong in creatingMarxist view, and whatever experience and failure is our party's precious wealth; thethird is analyz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practice. The Marxist view generate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period is real need,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ll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et up the scientific Marxist view, From thetheoretical awareness into practice consciousl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ushe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development degre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in practice tests realizationdegree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per of the fourth chapter, with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ethodology, studied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ough the forming background of the Deng Xiaoping,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s Marxist view, the main content of Marxist view issummari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shows that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is the same strai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on the basis of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change, and it correctly deals with challenges, keeps pacewith the time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and to realize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paper reveals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the internal rules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up the scientificview of Marxism in aspects of helping crea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theory system, opening up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ing the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significance to other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ole to push the Marx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communist movement development after the Russian disintegration.
     From the era of Angle the sixth chapter of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ifficultiesand challenges facing 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arxism implementing of t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ith the Russian disintegration to quit, we must be thetim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xist view as the important segment of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re is important era significanc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The central party with comrade Hu 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put forward policiesand measures continuously pushing Marxism era, China, popularity, building Marxistpolitical party learning for further solidify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Closing part is to summary the full tex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at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scientific Marxist view is theoretical premisepromot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of the Soviet Union, it shows that theMarxist view is a need to continue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In the process of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oretical results having beenmad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d be beyond history, this is our profound lesson ofhistory and reality.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34页。
    ①刘鈞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页。
    ③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求是杂志》,2009年第23期。
    ④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求是杂志》,2009年第2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2页。
    ①刘长军:《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标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本书编写组:《划清四个重大理论界限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①吴慧:《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曹富雄、郭淑兰、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曹富雄、郭淑兰、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④侯树栋:《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理论品质的对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⑤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论纲》,《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期。
    ①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②周向军、陈家付:《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几个问题》,《理论学刊》,2010年第7期。
    ③刘长军:《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性质及判断标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④宋一:《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略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启示》,《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吴江:《关于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若干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②张翼星、严邦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③郝贵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9期。
    ①宋萌荣等著:《开创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2页。
    ②郝文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③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
    ④田心铭:《略论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⑤吴建伟:《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人民日报》2009—10—15。
    ②石仲泉:《近九十个春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③田心铭:《略论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④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顾玉平:《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②常宗耀:《走进马克思走出马克思发展马克思——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创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③吕世荣、周宏:《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①郝文清、张亚:《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②秦正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东岳论丛》,2009年第5期。
    ③郑洁:《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者》,《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
    ④周向军:《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理论学刊》,2003年第8期。
    ①宋朝光:《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理论月刊》2006年第3期。
    ②曲延春:《列宁是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探索》,2006年第6期。
    ③倪德刚:《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④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论坛》,2009第2期。
    ①朱进有、曹富雄:《科学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
    ②陈其胜:《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论析》,《党史文苑》,2010年第6期。
    ③郭淑兰、曹富雄:《发生学本质说价值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逻辑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求索》,2010年第2期。
    ④曲延春:《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历史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刘歌德:《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2期。
    ②李印、赵守运:《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③梁树发:《邓小平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④周向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⑤王立平:《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意义》,《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⑥周向军、孙世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于拓展——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①王庆仁:《江泽民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②周向军、孙世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于拓展——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③赵存生:《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江泽民文选〉》,《求是杂志》,2009年第20期。
    ④马明、王燕晓:《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求实》,2010年第2期。
    ⑤张士海、施秀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史论》,《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①常宗耀:《走进马克思走出马克思发展马克思——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创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刘芳:《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学刊》,2011年第9期。
    ②包心鉴:《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6期。
    ③张富文:《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维度》,《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④商红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理论探讨》,1995年第4期。
    ⑤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①敬再平:《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
    ②曹蓉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解答》,《求实》,2009年第12期。
    ③苏星鸿:《现代性诉求与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逻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郭淑兰、曹富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演变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⑤满益勇、符原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陈波、王坤伦:《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常宗耀:《走进马克思走出马克思发展马克思——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创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①张翼星、严邦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②张翼星、严邦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③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新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5页。
    ①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杨春贵:《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光明日报》,2009—01—13。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②赵存生:《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求是杂志》2009年第20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④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⑤余金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12—1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东西方政党和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苏共的失败及教训》,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页。
    ②秦宣:《对马克思主义几种诘难的回应》,《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②Robert Antonio ed, Marx and Modernity: Key Readings and Commentar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3,P2.
    ③[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④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①《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7—5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①《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7页。
    ⑤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6页。
    ①《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①《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②《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⑤《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⑥《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①高里科夫等:《列宁是怎样写作的》,刘循一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5页。
    ②《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⑤《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①《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①《毛泽东文选》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33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9页。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①《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③[英]乔纳森沃尔夫著,段忠桥译:《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8页。
    ①《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6—83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⑥《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9页。
    ③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①刘燕明:《亚季诺维也夫谈后苏联意识形态环境》,《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6期。
    ②靳辉明:《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
    ①[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求是》,2004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④[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12—19
    ③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①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②《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②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2页。
    ③[俄]若列斯麦德韦杰夫:《不是军备竞赛毁灭了苏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1期。
    ①[美]S.M.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2页。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12—19。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林进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九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年第6期。
    ①《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①周新城:《围绕改革问题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0页。
    ②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8年第1期。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5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7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36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①谭培文:《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③刘云山:《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求是杂志》,2008年第2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田心铭:《略论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①《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4页。
    ①《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页。
    ③《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①《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9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6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④《毛泽东文选》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15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学习——重要论述选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7页。
    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7—02。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①高原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路径探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①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人民日报》,2002—12—27。
    ②高原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路径探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③[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9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⑥[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②《列宁选集》第2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文集(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英]彼得·沃斯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M].铁省林,许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孙继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论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许征帆.时代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方章东.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5]胡瑾,陈璐达.《马列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释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7]本书编写组.划清四个重大理论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8]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1)(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0]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学习——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2]周尚文,郝宇清等.合法性视角下的苏联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4]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6]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7]金春明,许全兴,陈登才,郭德宏.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8]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9]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英]乔纳森·沃尔夫著.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1]杨永志,寇清杰,赵美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2]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3]李会滨.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靳辉明.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5][美]约翰·罗默.对马克思的理解[M].余文烈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7]周新城.围绕改革问题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8]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9]张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语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0]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汪亭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的统一[J].政治学研究,2011(1).
    [2]高放.当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断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3).
    [3]薛德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3).
    [4]万奎,杜鸿林.胡锦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述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田旭明,沈其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2).
    [6]秦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探索和回答——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J].前线,2009(3).
    [7]秦宣.我们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J].高校理论战线,2011(2).
    [8]秦宣.对马克思主义几种诘难的回应[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9]陶文昭.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5).
    [10]张新.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11]李楠.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60年来中国共产党里路理念创新之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12]刘长军.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标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4).
    [13]王宜秋,葛洪泽.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14]董德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求索[J].理论前沿,2009(24).
    [15]张士海,施秀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史论[J].社会主义研究,2009(4).
    [16]张正光.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1(6)上.
    [17]侯树栋.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理论品质的对话[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
    [18]刘芳.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理论学刊,2011(9).
    [19]康渝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进路及实践坐标[J].教学与研究,2011(9).
    [20]赵曜.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9(10).
    [21]赵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论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2]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求是杂志,2010(18).
    [23]周向军,陈家付.论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刊,2010(7).
    [24]杨燕,周向军.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理论学刊,2011(3).
    [25]周向军,李慧芬.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4(8).
    [26]周向军.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J].理论学刊,2006(8).
    [27]周向军,孙世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J].理论学刊,2003(5).
    [28]郝文清,丁长青.定义“马克思主义”时的理论困境及其破解[J].科学社会主义,2010(2).
    [29]田旭明,沈其新,彭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J].理论导刊,2010(4).
    [30]吴建伟.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J].科学社会主义,2010(5).
    [31]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教学与研究,2009(7).
    [32]钟哲明.马克思恩格斯谈自己的理论和著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33]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34]田心铭.略论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35]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上)[J].高校理论战线.2010(1).
    [36]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下)[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37]田心铭.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8]宋一.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略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9]朱进有,曹富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J].学术论坛,2009(10).
    [40]曹富雄,郭淑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求索,2009(4).
    [41]曹富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求索,2008(6).
    [42]何红彬,曹富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特点视域下的问题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
    [43]朱哲,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4]肖贵清.“四个分清”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
    [45]曹蓉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解答[J].求实,2009(12).
    [46]宋朝光.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J].理论月刊,2006(3).
    [47]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48]徐崇温.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49]李崇富.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50]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品质[J].理论学刊,2009(7).
    [51]曲延春.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时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5).
    [52]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习论坛》,2009(2).
    [53]倪德刚.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3).
    [54]常宗耀.走进马克思走出马克思发展马克思——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创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5]曲延春.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历史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56]梁树发.邓小平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8).
    [57]陈其胜.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论析[J].党史文苑,2010(6).
    [58]卞敏.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6).
    [59]谭采萍.略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唯实,2007(4).
    [60]刘先春,杨志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理论学刊,2011(2).
    [61]郝文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2]郝文清、张亚.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J].科学社会主义,2011(2).
    [63]张冬冬.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之科学方法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4]包心鉴.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65]商红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J].理论探讨,1995(4).
    [66]张建祥.理论·实践·价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2).
    [67]樊青青.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必须划清的主要界限[J].兰州学刊,2011(9).
    [68]梁树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的概述[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9]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6).
    [69]陈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研究述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四)学位论文
    [1]刘吉余.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2]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