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孟子正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焦循(1763-1820),字里堂,一字理堂,扬州府江都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中坚人物。焦氏家族累世通经学,擅为文。在先辈熏陶下,焦循弱冠之年即已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成年后,与扬州学派诸多名家交游,确立以朴学治经的学术方向;接受吴、皖两派经学思想之精义,形成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的学术取向。
     焦循成长于考据学极盛的乾隆年间。自宋代以来,《孟子》研究偏重于义理阐发,文本考释创获较少。从清初到乾隆年间,汉学家崇尚实证,反对主观臆断,《孟子》考证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为焦循撰著新疏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汉学家摒弃理学,主张探求经典的本旨,对孟子学说形成新的认知,这就为焦循重建孟子思想体系做了理论准备。
     焦循早年即爱读《孟子》,因有感于宋人《孟子注疏》粗疏谫陋,立志撰著新疏。他失意于科场,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他涉足于广泛的领域,在经学、小学、史学、算学等诸多方面都有丰硕成果,而经学则是其治学的突出重点。他的《易通释》等专著充分利用《周易》经传本身提供的材料,探索《周易》的基本理论与哲学方法,在学界独树一帜。他长期留意搜集《孟子》研究资料,关注《孟子》学的最新进展。《孟子正义》征引文献多达450种,择取当代《孟子》学要籍涉及120多家之说。当他的《周易》研究告一段落之后,便把研究重心转向《孟子》。他在人生的最后三年,殚精竭虑,撰就《孟子正义》。
     《孟子正义》对《孟子》展开全方位的考释。关于孟子事迹和《孟子》成书,焦循致力于辨疑正误,探求本真。文献所见孟子籍贯称名不一,焦循认为“邹”为本字。邹,本是古诸侯国,为楚所灭。他综合近人见解,考定孟子祖先为鲁孟孙氏。孟子生卒年,因史无明文,历来众说纷纭。焦循根据《孟子》及赵岐《孟子章句》所提供的时间坐标及区段,综合验核,推定孟子生卒年大致如元张须《孟母墓碑记》引《孟氏谱》所言,惟略早而已。其孟子之师承,以孔子、伯鱼、子思、孟子生卒年代为切入点,推断孟子不可能受业于子思。学者言孟子弟子之数,或少至数十人,多则千百人,均无确证。焦循认为其一时从者多达数百,则一生受教者“何可胜数”。
     前人考论《孟子》作者,有孟子师弟合著、孟子自著等说法。焦循综理诸说,肯定部分篇章出于孟子之手,部分篇章为弟子记录,但写定者仍为孟子,故全书作者可归结为孟子。赵岐《题辞》说《孟子》“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孙爽《孟子音义》计为二百五十九章。焦循认为陆善经删去赵岐《章指》,章数遂不可定。《孟子》全书字数,赵岐《孟子题辞》统计为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后人统计结火为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较赵说为多。焦循指出,后世传本字数多于赵岐所见本,乃是由于后人增加“孟子曰”或“孟子”二字以清眉目。这个见解较为客观可信。
     先于焦循,颇多学者从事《孟子》经注校勘,而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记》为集成之作。焦循择取阮元、李锐《孟子注疏校勘记》之文很多,但是莫不经过覆按,且有补充论证、拾遗补缺、裁断异文、订正错误等劳绩。焦循学习王念孙等前辈学者的校书经验,善于从唐以前群书引文中搜求文本资料,引为根据。并且,注意辨析旧籍引文之优劣。焦循认为,《章指》是赵岐对于《盂子》思想的阐发,且在经注体例上有创新意义,因而是《孟子章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为唐人陆善经删去。阮元、周广业等先于焦循辑校《章指》,焦循不能无取于其就,但是能补其文字之不全、整条之漏缺。.寻绎赵岐《章指》之体例或文字之古义,据以删除衍文、裁断异文,是其独到之处。《孟子》的句渎,颇有分歧。焦循厘定《孟子》句读,注重审明句式、词义、制度、出典、语境,力求归于至当。
     乾嘉学者普遍认为《孟子》缺少一部精审的注疏,主要是不满于宋人《孟子注疏》、《孟子集注》的考据训诂粗疏。焦循认为,重疏《孟子》有“十难”,而考据训诂方面则居其八,收撰著《孟子正义》时非常重视字词音义的训诂。他学习前人的治学经验,采用以字形求古义、因字音寻字义、据语境考文义等方法,举证粘切,指陈赵注之精粗是非,令人信服。焦循考释名物,最重视与民生日用相关者,且注意与弘扬孔孟仁学相结合。史地考证,以镕裁众说见长。礼制考证,于俸禄制度、祭祀礼制、职宜制度、赋税制度多有心得,《孟子》研究中疏于考礼的情况得到根本转变。
     《孟子》以直接记述圣贤思想理论而具有特殊价值,而近世学者《孟子》考证的长足进展,则要求研究重点向义理发明转移。焦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处于“古学大兴,道在求其通”的经学发展阶段,因而撰著《孟子正义》时非常重视义理阐发。他采用以圣贤之言证圣贤之言的方法,证释《周易》与《孟子》相通。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最初是受赵岐启发,但主要是深造自得的真知灼见。焦循以《易》解《孟》,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周易》“性命”论与孟子“性善”论、《周易》“仁义”观与孟子仁政沦、《周易》“通变”论与孟子的经权观的深刻联系。焦循阐释《孟子》,注意.吸收学界最新、最重要的成果,择取戴震等人的学术思想尤其充分。戴震认为孟子所谓“理”即“条理”,以此切断宋儒“天理”说的经典根据;辨析“道”之实体即“仁”,行仁的重点落在民众“日用饮食”上;辨析“性”与“情”相统一,主张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凡此,都被焦循列为孟子学说的大旨。焦循继承顾炎武以学术经世的思想,依托《孟子》文本,呼吁统治者“正已”以“正物”,爱民以安邦;提倡士大夫强化道德修养,保持正直节操。其目的在于实现子学说的当代价值。
     焦循殚精竭虑而著成《孟子正义》,在传统经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将《孟子》考释推向最高水准。这部杰作的问世,重建了《孟子》诠释的知识基础,贯注着救民济世的理论旨趣,彻底改变了《孟子》疏证落后于其他经典的局面,因而成为《孟于》学史上继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
Jiao Xun was the core member of Yangzhou School in Qing dynasty. He was born in Jiangdu village and his family had the tradition of doing academic researches. Under ancestors'influences, Jiao Xun owned good found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since young age. And he communicated with many famous scholars of Yangzhou School later on and gradually knew his research direction which was to combine textual researches and meaning analysis.
     Since Song dynasty, the researches of Mencius孟子had been mainly focused on meaning explanations rather than textual researches. This situation was changed by scholars of Han School in Qing dynasty and textual researches of Mencius made great progress which provided enough knowledge foundation for Jiao Xun.
     Jiao Xun was interested in Mencius since childhood. Because of many mistakes in Explanations of Mencius written by Song people, he decided to write new explanations of Mencius. When he failed in national examination, he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academics. He did his researches in several subjects such a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philology, history and mathematics. Study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for him. The book Explanations of Yi易通释fully used material from Zhou Yi周易to find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Zhou Yi周易Jiao Xun also spent lots of energy and time to collect related materials of Mencius. The book Commentary of Mencius孟子正义's literature citing were amounted to450kinds and selected different theories from more than120academic schools. This book was not finished until his last three years.
     Commentary of Mencius孟子正义explained Mencius in different aspects. Jiao Xun strived to clarify the exact truth about Mencius himself and the book Mencius. There had been arguments about Mencius's hometown and his age. Jiao Xun thought Zou邹was the original character. He deduced that ancestor of Mencius was called Meng Sun in Lu country. According to Mencius and The Explanations of Mencius孟子注by Zhao Qi, Jiao Xun pointed out that Mencius's age was just as Zhang Xu said in an article. Speaking of Mencius's teacher, Jiao Xun said that he could not be the student of Zi Si子思Jiao Xun also thought Mencius owned a great many students. There have been also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writer of Mencius. Jiao Xun absorbed these ideas and claimed that some parts was written by Mencius while others'by his disciples but the final book was formed by Mencius. Jiao Xun also thought that the columns of Mencius can not be counted precisely.
     Many scholars had collated Mencius before Jiao Xun. Among them, Collations of Mencius's explanations孟子注疏校勘记by Ruan Yuan阮元was the extraordinary one. Jiao Xun studied Ruan's book and made many corrections. Jiao Xun learned other experts' experiences like Wang Niansun王念孙and was likely to collect materials from ancient books which were before Tang dynasty. Moreover,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judge the qualities of different explanations. He thought Zhao Qi's赵岐book Zhang zhi章指was creative and very important in studying Mencius's thoughts, but it had been deleted by Lu Shanjing陆善经So Jian Xun adopted some of Zhao Qi's minds to do some clarification work. It was controversial about punctuations of Mencius. Jiao Xun also made it clear.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commonly thought there was no good explanation of Mencius. Jiao Xun thought there were ten difficulties of explaining Mencius and textual researches was one of them. He learned other researchers' experiences and analyzed meanings by the characters' shapes, pronunciations and discourses. When he explained texts, he also emphasized things related to social life and tried to glorify Confucianism.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t kinds of textual researches, like rites, history and geography. His rites' researches were a completely new part in Mencius's researches.
     Jiao Xun clearly knew the academic trends of classics' researches. He highly emphasized the exploration of meanings. He used sentences of Zhou Yi周易to explain Mencius. This was partly inspired by Zhao Qi at the beginning but mostly original innovation of Jiao Xun later. He found three common aspects of both two classics. Firstly, good nature theory. Secondly, humaneness idea. Thirdly, minds of changing. Jiao Xun also chose from contemporary researches, like Dai Zhen戴震.Dai's theories about reason理,Tao道and nature性were all chosen by Jiao Xun as the main principles of Mencius's minds. Jiao Xun inherited from Gu Yanwu颐炎武the thoughts of using Confucianism to save the world. So he claimed rulers to become examples for citizens, asked learners to improve morals and keep good virtues. The goal wa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Mencius.
     Jiao Xun indulged in researches of Mencius and improved the academic level of this subject. The book Commentary of Mencius孟子正义reconstructed the knowledge foundations of Mencius' explanations and was full of the though saving society. It totally changed the lagging situation of Mencius's researches, comparing to other classics. Generally speaking, following Zhao Qi and Zhu Xi朱熹,this book was another milestone in Mencius's researches.
引文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7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0页。
    1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版。
    2黄承吉《梦陔堂文集》卷五。又载《赖贵三《焦循年变新编》,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第443页。
    3于鬯《香草校书》,中华书局,1984年,第1084-1085页。
    4于鬯《香草校书》,中华书局,1984年,第1080-1081页。
    1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第321页。
    2范希曾编撰《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9-50页。
    3范希曾编撰《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4陈平原编校《章太炎卷》(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5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12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桃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维铮桃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19-320页。
    8钱穆《中国近三百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第469、455页。
    9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32-134页。
    1裴学海《孟子正义补正》,1930年12月发表于北平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论丛》第2卷第2期,1978年2月台湾学海出版社将之辑印出版。
    2林庆彰编《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第261页。
    3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9-130页。
    4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46-161页。
    5赵庆伟《清代<孟子>学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5月。
    1李畅然《清代<孟子>学史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7--301页。
    2何泽恒《焦循研究》,台湾大安出版社,1990年,第163-210页。
    3参阅赖贵三《焦循年谱新编》,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第367-434页。
    4参阅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26-361页。
    5林庆彰《焦循<孟子正义>及其在孟子学之地位》,载黄俊杰主编《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第217-241页。
    6顾迁《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注释方法和精神特色》,《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第70-73页。
    7朱松美《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第23-26页。
    8高雨《论焦循的<孟子正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11-114页。
    9周辉《从<孟子正义>看焦循对“疏不破注”成法的突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5期,第1-4页。
    10王玲娟《从焦循<孟子正义>看清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158-162页。
    11刘瑾辉《焦循<孟子正义>的疏证特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70-75页。
    12刘瑾辉《<孟子正义>:新疏家模范作品》,《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30-35页。
    13林庆彰《焦循<孟子正义>及其在孟了学之地位》,载黄俊杰主编《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第217-241页。
    1顾迁《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注释方法和精神特色》,《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第70-73页。
    2朱松美《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第23-26页。
    3高丽《论焦循的<孟子正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11-114页。
    4周辉《从<孟子正义>看焦循对“疏不破注”成法的突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5期,第14页。
    5陈居渊《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3-106页。
    6刘瑾辉《善的宣言》,《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66-69页。
    7赵阳《从<孟子正义>看焦循的义理之学》,《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
    8陈居渊《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孔了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3-106页。
    9刘瑾辉《善的宣言》,《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66-69页。
    1赵阳《从(孟子正义)看焦循的义理之学》,《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
    2任坚《(孟子正义)训诂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5月。
    3任坚《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初探》,《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84-87页。
    4郑进《焦循(孟子正义)研究》,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5月。
    5刘建明《焦循(孟子正义)训诂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4月。
    6张惠荣、周远富《焦循注疏赵岐(孟子题辞)研究》,《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74-76页。
    7任坚《(孟子正义)训诂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5月;任坚《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初探》,《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84-87页。
    8郑进《焦循<孟子正义)研究》,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5月。
    9刘建明《焦循(孟子正义)训诂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4月。
    10张惠荣、周远富《焦循注疏赵岐<孟子题辞>研究》,《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74-76页。
    1冉华芳《赵岐<孟子章句>与焦循<孟子正义>比较研究》,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5月。
    2毛子水《孟子焦疏补正》,罗列《孟子正义》疏失60余条,1968年9月发表于《孔孟学报》第16期,刊出34条。
    3刘瑾辉《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9-122页。
    4李畅然《焦循<孟子正义>曲护赵注问题辨析》,硕士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6月。
    5李畅然《辨消代客观化解经方法论同“诠释学的循环”原理之疑似——以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和焦循<孟子正义>为焦点》,《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1期。
    6刘瑾辉《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9-122页。
    7李畅然《焦循<孟子正义>曲护赵注问题辨析》,硕士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6月。
    8李畅然《辨清代客观化解经方法论同“诠释学的循环”原理之疑似——以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和焦循<孟子正义>为焦点》,《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1期。
    1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第295页。
    2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第321页。
    3赖贵三《焦循年谱新编·日次》,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第1页。
    4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目次》,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1页
    1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了年,受古书店藏版。
    2林佶编《渔洋山人精华录》,《四库禁毁书从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3林佶编《渔洋山人精华录》,《四库禁毁书从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4-65页。
    4焦循《忆书》,《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42页。
    1焦循《里堂家训》,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影印本。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3页。
    1焦循《忆书》,《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2焦循《雕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65-366页。
    1法式善等撰《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1982¨第536-537页。
    2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88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60页。
    1汪中著、田汉云编《新编汪中集》卷首,广陵书社,2005年。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407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99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3-304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4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8页。
    1阮元手札,载《焦氏遗书》卷首,道光戊子受古书店藏板。
    2阮元《雕菰楼易学序》,载《焦氏遗书》卷首,道光戊子受古书店藏板。
    3王引之手札,载《焦氏遗书》卷首,道光戊子受古书店藏板。
    4英和《江都焦氏雕菰楼易学序》,载《焦氏遗书》卷一,道光戊子受古书店藏板。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5-307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6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0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94-295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5页。
    4焦循《易广记》,载《焦氏遗书》卷一,道光戊了年受古书店藏板。
    5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421页。
    1闵尔昌《焦里堂先生年谱》,郑晓霞、吴平编《扬州学派年谱合刊》,广陵书社,2008年,第340页。
    2焦征《孟子正义》目录识语,载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页。
    3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页。
    1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域版。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78页。
    3焦循《里堂札记》,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674页
    4赖贵三《焦循年谱新编》,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第85页。
    1焦循《里堂札记》,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第624、626、626、638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75页。
    3焦循辑《扬州足征录》,广陵书社,2004年,第127页。
    4焦循辑《扬州足征录》,广陵书社,2004年,第128页。
    1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了,受古书店藏版。
    1汪中著、田汉去编《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附录第32页。
    2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版。
    3汪中著、田汉云编《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附录第32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65页。
    5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46-247页。
    6贾田祖《贾稻孙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8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86页。
    1罗振玉辑《高邮王氏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2汪廷儒编撰《广陵思古编》,田丰点校,广陵书社,2011年,第170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39页。
    4汪中著、田汉云编《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第412页。
    1黄继林《从“上苏州”说起——洪武遗民和文化交流》,《扬州文化研究论从》第六辑,广陵书社,2011年,第63-74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30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5页。
    1熊十力《原儒》上卷《原学统第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2陈居渊《论焦循易学》,《社了研究》,1993年第2期,第95页。
    1罗振玉辑《昭代经师手简二编》,转引自赖贵三《焦循年谱新编》,里仁书局,1994年,第228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7页。
    3中著、田汉云编《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第439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45-246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6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6-132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47-248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32页。
    1刘师培辑存阮元书札,见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72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5页。
    1程瑶田《程瑶田全集》第三册,黄山书社,2008年,第3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5-307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0页。
    1焦循《易余籥录》,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712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0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5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5页。
    5戴震《孟子中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第38页。
    1书名《孟子字文考证》之“考”字,据戴震原书,当作“疏”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0-301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5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5页。
    1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47-248页。
    3阮元《研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476、481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3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98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99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0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7页。
    5参见金永健《清代<左传>考证研究》,博士论文,扬州大学,2009年5月。
    6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22页。
    1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第109页。
    2阮元《研经室三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682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93页。
    4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版。
    1刘致中《焦循的戏曲理论》,《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第89-98页。
    2王国维《录曲余淡》,载《王国维戏曲论文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280页。
    1刘向辑录《战国策》附录《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96页。
    2刘向辑录《战国策》附录《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96-1197页。
    1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第278-279页。
    2顾镇《虞东学诗·以意逆志说》,见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39-640页。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第2699页。
    2陆贾《新语》,《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1页。
    3贾谊著、王洲明、徐超校注《贤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435页。
    4贾谊著、王洲明、徐超校注《贤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34、337页。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9页。
    2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81年,第166页。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9页。
    4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45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局,1987年,第11-13页。
    2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3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4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5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1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九,中华书局,1959年,第95-96页。
    2周予同著、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
    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4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73页。
    6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274页。
    7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37页。
    1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158页。
    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13页。
    3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164-165页。
    4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322页。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1186页。
    6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205页。
    1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294页。
    2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2页。
    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2页。
    1朱熹《仁说》,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542、3543页。
    2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2页。
    1《清史稿》卷八十四《礼记三》,中华书局1977年,2532页。
    2《御制孟子庙碑文》,见刘桂培编,《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齐鲁书社2001年,194页。
    3《亚圣子赞》,见刘桂培编《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齐鲁书社2001年,223页。
    1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2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上,《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3页。
    3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中,《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
    4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上,《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5页。
    5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中,《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6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下,《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2-313页。
    1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上,《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5页。
    2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下,《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8页。
    3戴震《孟子正义疏证》卷上,《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5页。
    4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02页。
    5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5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9页。
    1阎若璩《四书释地》,载《四库全书》卷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下第924页,中华书局1993年。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2页。
    2焦循《忆书》,《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1赖贵三《焦循年谱新编》,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第31页。
    2焦循《易余籥录》,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812页。
    3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版。
    4焦循《易余籥录》,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818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3页。
    2据赖贵三抄件,见赖贵三《焦循手批十三经注疏研究》,台湾里仁书社,2000年,第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1页。
    2闵尔昌《焦里堂先生年谱》,《扬州学派年谱合刊》,广陵书社,2008年,第332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8-309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7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25页。
    2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70页。
    1参阅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2据赖贵三手抄本,见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64页。
    1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99页。
    2据介绍此稿藏于中央党校图书馆,参见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泮出版社,2008年,第399页。
    3参见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99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0-1051页。
    1焦循《孟子正文》,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1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2页。
    3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版。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2页。
    1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版。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1页。
    3林庆彰《焦循<孟子正义>及其在孟子学之地位》,载黄俊杰主编《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第221页。
    4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85-286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67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0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8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65-733页。第765-777页部分文字,出自《原善》之卷中。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9页。
    2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415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27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6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3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0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5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65-773页。
    4沈文倬《点校说明》,见焦循《孟子正义》,中华局,1987年,第3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6页。
    6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29、415、4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0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77、213、528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45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3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5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5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6页。
    1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一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47、249页。
    2万斯同《孟子生卒年月辨》,载《群书疑辨》卷五,供石厅藏板。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1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0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7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4页。又见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页。
    6朱彝尊著,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补正《经义考》,第七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年,第114页。
    7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9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7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99-300页。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第2343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页。
    2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一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47、249页。
    3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2页。
    4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3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12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0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0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0-103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2戴震《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157-158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13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4-1045页。
    2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记序》,阮元编《清经解》第6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8002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6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6页。
    3《康熙字典·午集中·目部》,中华书局,1958年,第43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4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5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7-25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37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37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3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62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03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06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06页。
    5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2页。
    6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462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0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3-234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4页。
    2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记序》,阮元编《清经解》第6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8002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6-27页。
    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著、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9页。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6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4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3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04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28页。
    6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36页。
    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72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4页。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4页。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8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50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50页。
    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9页。
    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9页。
    8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62页。
    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67页。
    10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0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01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28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28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28-52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14页。
    2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4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14页。
    4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9页。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1页。
    6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84页。
    7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20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00-30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8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88-98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7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8-25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9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97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17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17页。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3975页。
    5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82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2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98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98-29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34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34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82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82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8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9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48页。
    5杨伯峻《孟子详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23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76-977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77页。
    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42页。
    2钱大昕著、陈文和编《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6-6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9-1050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9-1050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289页。
    2漆永祥编《东吴三惠诗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年,第300页。
    3戴震《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66页。
    4戴震《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页。
    5阮元《研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7页。
    6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28页。
    7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11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6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36-764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42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42页。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320页。
    2汪中著、田汉云编《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第434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35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36-637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97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97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50-95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51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9-110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0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3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5页。
    1此四字为焦循提示语,非《九谷考》原文。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3-385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3-184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9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98-89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2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21-722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3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3页。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83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8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0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1-82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39页。
    2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第55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40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40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3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39-840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40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40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6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7-38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8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8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9页。
    1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7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00页。
    3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2-463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77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77-378页。
    1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第26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0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01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01-602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02页。
    3顾祖禹《读史方与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58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2-43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6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6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7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77-681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77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3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34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34-33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50-351页。
    1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义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48页。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4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5-2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页。
    2焦征《孟子正义》目录识语,载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3何泽恒《焦循研究》,台湾大安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4陈居渊《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3-110页。
    1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36-361页。
    2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5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7页。
    4焦循《孟了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4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4页。
    6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67、525、755、904、1050页。
    7赖贵三《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8何洋恒《焦循研究》,台湾大安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9参见林庆彰《焦循<孟子正义>及其孟了学之地位》,载黄俊杰主编《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第235-236页。
    1裴学海《孟子正义补正》,台湾学海出版社,1978年,第163页。
    1参见方俊古《孟子学说及其在宋代之振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5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0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6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7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7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7-31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8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4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41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7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7-78页。
    6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18-41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1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19-220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12-11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1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8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8-31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21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4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586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95-896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19-920页。
    2另有两次征引,标注为《孟子正义疏证》,实际均出自《原善》卷中,见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65、795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73-674页。
    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73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67-768页。
    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71页。
    4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1页。
    5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9页。
    1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542、3543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4-235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5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5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1页。
    4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6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91页:又见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3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18-91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55-756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734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6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3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38页。
    4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04页。
    5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1焦循《易通释》,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8269页。
    2焦循《易图略》,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8458页。
    3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234页。
    4焦循《雕菰集》,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08页。
    5参见本文第152页。
    1焦循《易章句》,阮元编《清经解》第7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8254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58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市档案局编《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广陵书社,2009年,第304、309页。
    4陈寿祺《左海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9页。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9页。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9页。
    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26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页。
    2焦循著、刘建致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340页。
    3张鉴等撰《阮元年谱》,中华书局,1995年,第45页。
    4张鉴等撰《阮元年谱》,中华书局,1995年,第45、27-28页。
    5阮元《研经室集·释顺》,中华书局,1993年,第27-29页。
    6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06页。
    7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19页。
    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19-420页。
    2陈寿祺《左海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3张惠言《茗柯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49页。
    4张惠言《茗柯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68-169页。
    5张惠言《茗柯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48页。
    1焦循著、刘建臻编《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年,第476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01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289页。
    2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6、27页。
    1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第798页。
    2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2-213页。
    《孟子正义》,[清]焦循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焦循诗文集》,[清]焦循著、刘建臻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
    《焦氏遗书》,[清]焦循著,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板。
    《里堂道听录》,[清]焦循著,扬州:广陵书社,2002年。
    《里堂家训》,[清]焦循著,上海: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影印本。
    《论语通释》,[清]焦循著,《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剧说》,[清]焦循著,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战国策》,[汉]刘向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史记》,[汉]司马迁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汉]班固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新语》(《诸子集成》本),[汉]陆贾著,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贾谊集校注》,[汉]贾谊著,王洲明、徐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释名疏证补》,[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国志》,[晋]陈寿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哗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宋书》,[南朝梁]沈约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韩愈全集》,[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经典释文叙录疏证》,[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周易集解纂疏》,[唐]李鼎祚撰、[清]李道平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朱熹集》,[宋]朱熹著,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子语类》,[宋]朱熹著,北京:中化书局,1986年。
    《四书集注》,[宋]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陆象山全集》,[宋]陆九渊著,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黄宗羲全集》,[清]黄宗羲著、吴光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目知录校注》,[清]顾炎武著、陈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禹贡锥指》,[清]胡渭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东吴三惠诗文集》,[清]惠周惕、惠士奇、惠栋撰、漆永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年。
    《周易述》,[清]惠栋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周易集解》,[清]孙星衍著,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
    《经义考》,[清]朱彝尊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国语集解》(修订本),[清]徐元诰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嘉定钱大听全集》,[清]钱大听著、陈文和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戴震文集》,[清]戴震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戴震集》,[清]戴震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程瑶田全集》,[清]程瑶田著,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经韵楼集》,[清]段玉裁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广雅疏证》,[清]王念孙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读书杂志》,[清]王念孙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经义述闻》,[清]王引之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邮王氏遗书》,[清]罗振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新编汪中集》,[清]汪中著、田汉云编,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
    《校礼堂文集》,[清]凌廷堪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章学诚遗书》,[清]章学诚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研经窒集》,[清]阮元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江藩集》,[清]江藩著,漆永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国朝汉学师承记笺释》,[清]江藩著、漆水详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学渊源记》,[清]江藩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汉学商兑》,[清]方东树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茗柯文编》,[清]张惠言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广陵思古编》,[清]汪延儒编撰,田丰点校,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
    《刘文淇集》,[清]刘文淇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7年。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阮元年谱》,[清]张鉴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香草校书》,[清]于鬯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两汉三国学案》,[清]唐晏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经学通论》,[清]皮锡瑞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清儒学案》,徐世昌等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孟子微》,康有为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刘申叔遗书》,刘师培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国学概论》,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支伟成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十三经概论》,蒋伯潜著、蒋绍愚导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清儒学记》,张舜徽著,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清代扬州学记》,张舜徽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宽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予同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清代学术史研究》,胡楚生著,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
    《清代学术史研究续编》,胡楚生著,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
    《清儒传略》,严文郁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
    《先秦儒学》,钱逊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清代哲学》,王茂、蒋国保等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清儒学案新编》,杨向奎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朱维铮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经学史十讲》,朱维铮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清代经学史通论》,吴雁南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经学史》,吴雁南等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经学史》,许道勋、徐洪兴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近代经学史》,田汉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清儒学术拾零》,陈祖武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近代经学与政治》,汤志钧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乾嘉考据学研究》,漆永祥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清代学术探研录》,王俊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清代学术与文化》,王俊义、黄爱平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清代哲学》,王茂等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孟子研究》,董洪利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孟子重探》,李明辉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步进智、张安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孟子学说及其在宋代之振兴》,方俊吉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黄俊杰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
    《中国孟学诠释史论》,黄俊杰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焦循研究》,何泽恒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孟子正义补正》,裴学海著,台北:学海出版社,1978年。
    《江都焦里堂先生年表》,范耕研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焦循年谱新编》,赖贵三著,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
    《焦循雕菰楼易学研究》,赖贵三著,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
    《台海两岸焦循文献考察与学术研究》,赖贵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陈居渊著,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扬州学派概论》,赵航著,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刘建臻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清代<孟子)学研究》,刘瑾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清代<孟子>学史大纲》,李畅然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张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张寿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顾炎武评传》,许苏民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乾嘉者的义理学》,林庆彰、张寿安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
    《古字通假会典》,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从(孟子正义>看焦循对“疏不破注”成法的突破》,周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5期。
    《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陈居渊, 《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焦循注疏赵岐<孟子题辞)研究》,张惠荣、周远富,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从焦循<孟子正义)看清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王玲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善的宣言》,《苏州大学学报》,刘瑾辉,2005年第2期。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朱松美,《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孟子正义):新疏家模范作品》,刘瑾辉,《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初探》,任坚,《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清代<孟子>考据学综论》,刘瑾辉,《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注释方法和精神特色》,顾迁,《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焦循<孟子正义>的疏证特色》,刘瑾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论焦循的<孟子正义>》,高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清代考据孟学的演变与成就》,王雪梅,《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刘瑾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辨清代客观化解经方法论同“诠释学的循环”原理之疑似——以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和焦循<孟子正义>为焦点》,李畅然, 《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1期。
    《从<孟子正义>看焦循的义理之学》,赵阳, 《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
    《清代<孟子>学研究》,赵庆伟,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5月。
    《焦循<孟子正义>训诂研究》,刘建明,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4月。
    《焦循<孟子正义>研究》,郑进,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5月。
    《<孟子正义>训诂研究》,任坚,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5月。
    《清代<左传>考证研究》,金永健,博士论文,扬州大学,2009年5月。
    《赵岐<孟子章句>与焦循<孟子正义>比较研究》,冉华芳,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