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经典概括。完整地理解这一原则,须看到大机器生产方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简化了劳动,使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别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另一方面,它提高了效率,使物质财富得以充分涌流。因此,在马克思语境中,“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在高效率基础上的大公平。然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已实现了从生产资料向劳动者的历史性转移,劳动者能否“各尽所能”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马克思“按需分配”的起点,人们的消费需要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就成为现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倡,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赋予其以新的内涵:其一,需要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推动需要扩大,按需分配是无限发展目标;其二,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按需分配首先是满足人们生存消费的需要。当代资本主义在消除经济危机和缓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的主客观条件,只能选择市场经济,通过利益差别所形成的激励机制实现各尽所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按需分配的当代指向是对个性化需要的肯定,一方面需要社会财富的更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个人能力的逐步趋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需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政府的调节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逐步建立平等的教育体系,使每个人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当前,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有效遏制资本和权力对资源占有的不公现象,创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from each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ones work "is the basic concept,is put forward by Marx about the ideal society, also it should be realized about the key of production mode by big machinery so that full understanding can be comprehended. For on thing, it simplified work and diminishes the difference of capability of individuals as well as result in determine meanings can not be judged by work capability. One the other hand, social resources can be transferred thoroughly results from efficiency enhancement.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work" is pretty fair on the base of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ccording to Marx's demonstration. Nevertheless, intermedium of technology processes social recourses historically and have achieved already, the premium of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is judged by determinative productivity of workman. As of developed country, social elf are system have achiev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from each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in certain aspect, and consumption is ought to be developed personally. The concept of "from each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work" should be explained further under current situation so that it becomes new subject of modern socialist consequently.
     "from each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ones work" is advocated by utopian socialist firstly, theory of 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is demonstrated by Marx with his new explanation:First, it bases on the human productivity and it will multiply as well as results in distribute based on demand for final goal. Second, distribute based on demand will satisfy the initial demand-surviving condition. During the conflict period between eliminate financial crisis and ease class struggle, establish relative perfect welfare system. As a result, it satisfies the surviving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 However,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m, factual condition can not satisfy those requirement mentioned above, and market economy is the only option can be selected so that stimulate all kinds of requirement by interest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inally.
     Distribute based on demand is the modern direction and has confirmed individually, for one aspect, it requires more social resources accumulation. On another side, it asks for the equality of individuals. While activates workman capacity under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it demands more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adjustment and control ability, intensify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progress through certain scope, let each develop well by the equal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ment. Currently, social welfare system need to spread over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strict all kinds of unfair circumstance of abuse and occup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create the perfect socialistic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consequently.
引文
①莫尔:《乌托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58——64页、70页。
    ②康帕内拉:《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23页。
    ③摩莱里:《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9——62页。
    ④马布利:《马布利选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6、49页。
    ⑤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5页。
    ⑥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5页。
    ⑦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3页。
    ①欧文:《欧文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9页。
    ②约翰·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2页。
    ③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74页。
    ④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页。
    ⑤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26——628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改横排版,第89页。
    ③冉清文:《按劳分配原则的历史定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1页。
    ①韩云川:《“按需分配”理论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第2930页。
    ②刘建军:《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第71——75页。
    ③王晓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探索》2005年第6期,第13——16页。
    ④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第31——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王兰垣、余金成:《空想社会主义比较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3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①[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蔡鸿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24页。
    ②[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蔡鸿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24页。
    ①[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蔡鸿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24页。
    ②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58——259页。
    ③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193页。
    ④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⑤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193页。
    ⑥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193页。
    ⑦[法]J.阿尔德伯特:《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492页。
    ⑧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1987年5月版,第258——259页。
    ⑨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193页。
    ①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80页。
    ②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199页。
    ③[苏]A.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294页。转引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④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79——280页。
    ⑤[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王春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⑥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199页。
    ①陈振昌:《德意志帝国》,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②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80页。
    ③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3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4——495页。
    ④[苏]A.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293——294页。转引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⑤[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⑥[英]艾瑞克·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4页。
    ⑦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4——495页。
    ①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②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③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④[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8页。
    ⑤[苏]A.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293——294页。转引自: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⑥[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⑦[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⑧[苏]A.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293——294页。转引自: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⑨[英]艾瑞克·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2页。
    ⑩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①王荣堂、姜德昌主编:《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70——271页。
    ②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③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99页。
    ④[英]艾瑞克·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3页。
    ⑤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⑥[英]艾瑞克·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3页。
    ⑦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⑧[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⑨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①[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03页。
    ②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④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⑤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⑥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5页。
    ③[英]狄更斯:《雾都孤儿》,何文安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④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⑤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⑥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
    ⑦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⑧“这几次经济危机在性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可是,这几次经济危机还不是周期性的、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它们具有过渡性的危机,因为波及的范围是局部性和地方性的;危机间隔的时间长短不一,周期各阶段也不是有规律的更替。”引自:刘淑兰: 《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①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七三届工农兵学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7页。
    ②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页。
    ③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④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⑤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⑥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页。
    ①1825年的经济“危机和以前6次危机完全不同,它具有普遍性、周期性的特点;危机波及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危机周期的各个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又是有规律的按期重演。”引自: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③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七三届工农兵学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8页。
    ④[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75页。
    ⑤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七三届工农兵学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第8页。
    ⑥武汉钢铁公司工人理论组、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危机研究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第111页。
    ⑦武汉钢铁公司工人理论组、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危机研究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第111页。
    ⑧武汉钢铁公司工人理论组、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危机研究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第111页。
    ⑨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⑩勒斯库尔:《总危机与周期性危机》,法文版,第38页。转引自:韩承文:《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①《纪念1848年革命一百周年论文集》,第155页。转引自:韩承文:《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②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③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④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⑤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⑥韩承文:《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⑦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⑧[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59页。
    ⑨武汉钢铁公司工人理论组、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危机研究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第111页。
    ①[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59页。
    ②[法]巴札尔等:《圣西门学说释义》,王永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0页。
    ②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1页。
    ③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3页。
    ④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9页。
    ①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页。
    ②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7页。
    ③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30页。
    ④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36页。
    ⑤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74页。
    ⑥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6页。
    ⑦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67页。
    ⑧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2页。
    ①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44页。
    ②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1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3页。
    ③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3页。
    ④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7页。
    ⑤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6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⑦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
    ⑧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2页。
    ⑨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页。
    ①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页。
    ②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4页。
    ③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6页。
    ④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3页。
    ②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6页。
    ③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6页。
    ④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6页。
    ⑤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0页。
    ⑥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70页。
    ①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77页。
    ②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5页。
    ③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72页。
    ④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2页。
    ⑤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2页。
    ⑥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0页。
    ⑦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6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08页。
    ①有的翻译成《什么是所有权》,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②有的翻译成“财产就是赃物”,参见《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页。
    ④许征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
    ⑤参见《蒲鲁东给马克思的信》,转引自: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2页。
    ②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5——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⑦王全宇:《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30——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页。
    ⑥《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0——38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5页。
    ⑧《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①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5——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5——5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⑤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5——2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7——6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46页。
    ①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②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275页。
    ①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②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①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88——4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29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5页。
    ①Rees Coronwy,The Great Slump Capitalism in Crisis 1929——1933,London Publish Press 1970,p2.
    ②《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7页。
    ①W. Woodniff. Impact of Westem Man. New York,1966,p.154.
    ②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王春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③C·L·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1898——194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④C·L·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1898——194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① 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王春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216页。
    ①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②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③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①League of Nations, The Process and Various Phase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Geneva.1931.pp.27——29.
    ②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598页。
    ③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601页。
    ①李五四、孔详馆:《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看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当代世界与经济》,1997年第1期,第21——25页。
    ②康元非:《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理论与探索》,1992年第2期,第5页。
    ①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姜守明、耿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②姜守明、耿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③谢圣远:《社会保障发展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55页。
    ②同上,第155——156页。
    ③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
    ①莱斯特·瑟罗:《得失相等的社会》,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页。
    ①胡宜安:《论弱势群体与底线公平》,《特区经济》,2004年第9期,第75页。
    ①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7——208页。
    ②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
    ③戴文标:《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缺陷》,《绍兴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75页。
    ④宋晓林:《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第1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3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
    ①[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83—284页。
    ②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参见《变动中的工人阶级》,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2页。
    ①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②《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2——253页。
    ③《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35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⑥六项扣除是: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 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5页。
    ②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1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3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5——9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4页。
    ①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1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②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⑥《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58——4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④唐少杰:《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学海》2006年第6期,第22——24页。
    ⑤罗伊:《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1——102页。
    ②[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页。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4页。
    ②[日]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胡企林、沈佩林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③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6页。
    ④[美]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马建堂、马君潞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2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②冉清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青海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第1页。
    ①李亚楠、冉清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自由放任经济》,《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第6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
    ①[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77——78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4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④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⑤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⑥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8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44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①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6页。
    ①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 Decent Work (87th session, 1999).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5页。
    ②蔡日方、都阳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0页。
    ③欧文:《欧文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页。
    ④[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06页。
    ①康宏:《效益与公平:教育的两难抉择》,师道gdjy. edu123. com.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美]亨利·莱文:《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教育决策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②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①《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版1995年。
    [3]《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0——1990年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莫尔:《乌托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11]康帕内拉:《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2]摩莱里:《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3]马布利:《马布利选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4]傅立叶:《傅里叶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5]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欧文:《欧文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7]约翰·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8]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2、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9]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1]王兰垣、余金成:《空想社会主义比较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蔡鸿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3]王荣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修订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4]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5][英]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贾士衡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26][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王春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陈振昌:《德意志帝国》,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28]刘淑兰:《资本主义经济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英]狄更斯:《雾都孤儿》,何文安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31]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七三届工农兵学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2]韩承文:《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3]高德步总编:《世界经济通史》,上、中、下卷,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版。
    [34]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5]王斯德:《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美]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潘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37]吴友法等:《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英]艾瑞克·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39]荣长海、董四代:《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0·][法]巴札尔等:《圣西门学说释义》,王永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1]许征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3]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王春
    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C·L·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1898——194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7]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49]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
    [50][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1][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李德伟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52,][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4]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5]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6][英]艾瑞克·霍布斯邦:《资本的年代》,张晓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57][俄]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叶林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58][英]克莱登·罗柏兹:《英国史》,贾士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59]齐世荣:《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60][美]C·E·布莱克:《二十世纪欧洲史》,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翻译组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61][英]W.N.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2]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63]姜守明、耿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谢圣远:《社会保障发展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65]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6]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7]莱斯特·瑟罗:《得失相等的社会》,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8]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69][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总结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70]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71]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72]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7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74]阎孟伟:《社会有机体的性质、结构和动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6]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6]罗伊:《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77][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8][日]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胡企林、沈佩林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9]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0][美]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马建堂、马君潞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81][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82][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83]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84]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5]郭宝宏:《论人的需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按劳分配学说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87]徐节文:《论按劳分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88]湖北财经学院、武汉大学编写组:《按劳分配有关范畴的分析》,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9]候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俞可平:《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2007年版。
    [91]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92]郑杭生、洪大用:《中国社会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徐崇温:《论按劳分配的性质》,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94]张一兵:《西方人学第五代》,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95]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6]陈先达:《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总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7][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98][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0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蔡日方、都阳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2][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03][美]亨利·莱文:《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教育决策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04]辛慧丽:《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与特征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4月。
    [105]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6]League of Nations, The Process and Various Phase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Geneva.1931.
    [107]W. Woodniff, Impact of Western Man. New York Publish Press,1966.
    [108]Rees Coronwy, The Great Slump Capitalism in Crisis 1929—1933,London Publish Press 1970.
    [109]Martin Feldstein, Privatizing Social Secur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110]James S. Coleman,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Westview Press, 1990.
    [111]Barr, N.,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12]Blair M.M., 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
    [1]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韩云川:《“按需分配”理论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3]刘建军:《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4]王晓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探索》2005年第6期。
    [5]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6]武汉钢铁公司工人理论组、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危机研究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7]冉清文:《按劳分配原则的历史定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8]王全宇:《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9]李五四、孔详馆:《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看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当代世界与经济》1997年第1期。
    [10]康元非:《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理论与探索》1992年第2期。
    [11]荣长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7期。
    [12]戴文标:《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缺陷》,《绍兴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13]宋晓林:《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14]唐少杰:《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学海》2006年第6期。
    [15]李亚楠、冉清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自由放任经济》,《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6]胡宜安:《论弱势群体与底线公平》,《特区经济》2004年第9期。
    [17]靳辉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18]余金成:《劳动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纲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3期。
    [19]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学术月刊》2002年11期。
    [20]于语和、刘晓纯:《从凯恩斯到萨缪尔森》,《政法学刊》2001年第5期。
    [21]金愈庆、王兰垣:《关于对资本主义再认识的几点思考》,《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22]赵家祥:《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
    [23]荣长海:《怎样理解列宁笔下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4期。
    [24]许征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曲折思想行程》,《高校理论战线》1996 年第1期。
    [25]李延明:《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两种含义》,《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26]曹海玲:《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主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7]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8]何小民:《扩展共同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课题组:《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上)》,《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3期。
    [30]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吉林: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1]金卫星:《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2]舒晓、刘小宁:《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平等权及其实现方式》,《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33]陈潭、胡晓:《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4期。
    [34]刘复兴:《审视教育政策选择的新视野》,《科学咨询》2003年第4期。
    [35]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36]张战生:《千年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37]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 Decent Work (87th session,1999).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
    [38]Shipman,William,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Journal of Investing, VoB, Winter 1999, no.2.
    [39]Jorn Henrik, Harmo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 the EC revisited, (European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9,1991.
    [40]Alex zander Davidson, Two model of Welfare:the Origins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and New-Zealand 1888-1988, Stockholm,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