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学的审美回归—钱谷融文艺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谷融先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一个时代坐标。因上世纪50年代特殊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他撰写并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长篇论文,明确提出“文学以人为中心为目的”的审美诉求,坚持人道主义美学立场,质疑当时文学场域所谓主流话语“工具论”、“阶级论”,遭到了全国性的批判讨伐。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执着文学研究的学者钱谷融先生一以贯之坚持人道主义审美信念,在60年代,立足人的维度解读文学中的人性、感情、形象……坚持并体现在《雷雨》人物系列和鲁迅研究。物转星移,大浪淘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些坚硬的东西烟消云散了。虚拟的政治意识形态强加给文学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坚硬的东西”——“阶级斗争”也淡出了理论视域。“文学是人学”的人道主义审美观,自然得到了人们重新认识和大力肯定。钱谷融先生的所建构的“文学是人学”的审美理论,配合思想大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广泛共鸣,先生的文艺思想也回归了文学史上应有的理论地位和学术价值。
     钱谷融先生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一路走来的理论研究跨越新世纪,新著有《艺术?人?真诚》、《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等,同时主编或合编一批高校文科教材。新时期以来,消费文化兴起,研究“人学思想”所面对人的异化、欲望书写,文学研究范式转向文化研究,直面精神影响和触动心灵的文学关照的大众文化审美,追问文学终极价值倡导的依然是树立“对人的信心”,构建“诗意的生活”。即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文艺思想在新世纪仍然存在应有的理论研究价值。
Mr QianGurong harmony is unavoidable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an era coordinates. Because of the 1950s special soci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e wrote and publication " literaure ,it is the study of man "long papers, explicitly proposed" literature for the artificial center for the purpose of aesthetic appeal, insist on "humanitarian aesthetic standpoint, questioned when literature field so-called mainstream discourse" tool theory ", "class theory", by the national critical jihad. Commendable, as persistent literature research of scholars QianGurong harmony of economics-conflicts designation insist Mr Humanitarian aesthetic belief, in the 1960s, based on one dimension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nature, feelings, literary image... Insist and reflected in "thunderstorm" lu xun's research. Characters series and Things turn star move, sweep, in the late 1970s, some hard stuff vanished. Virtual political ideology imposed on literature can't bear the heavy "hard things" -- "the class struggle" also fading away from theoretical horizon. "Literature is man theory "humanitarian aesthetics, natural got people to recognize and vigorously affirmation. Mr Qian Gurong constructing "literature is man theory" aesthetic theory, cooperate the thought fully emancipated, produced positive influence and wide resonance, Mr QianGurong literary thought also returned to the literary history due theoretical status and academic value.
     Mr QianGurong harmony theory with the theory of growth along the way across the new century, the new research has "Yi SHu ? Yen Sheng?ZhengCheng", "Wen Xue de Mei Li", "San Dan Ren Sheng" etc.,and editor of liberal arts college textbooks or cooperation. The new period, consumer culture, the "humanistic" up facing human dissimilation ideological literary writing, lust, research paradigm to the cultural research, face to face with spiritual influence and touch mind literature attention, advocates is to establish "still to the person's faith", construct "poetic life". Mr QianGurong that " literaure ,it is the study of man " still exist in the new century due theoretical research value.
引文
①[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页。
    ②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总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②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①汪国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7页。
    ③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05页。
    ④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191页。
    ⑤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8,337,147页。
    
    ①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②王晓明.艺术·人·真诚——钱谷融论文自选集?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高尔基.论文学续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85页。
    ②钱谷融.以简代文——致李岭同志的一封信[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①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③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A].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4.页。
    ④周作人.人的文学[A].唐金海等编.新文学里程碑·评论卷[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茅盾.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J].小说月报(11卷).1920年,第1号。
    ②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新时期的文学潮流[J].红岩.1980年,第3期。
    ③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④钱理群.沈从文<看虹录>研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
    ⑤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页。
    ①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9页。
    ①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6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①[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108页。
    
    ①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②朱广贤.文艺创造三位一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页。
    
    ①杨扬.钱门求学记——说说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J].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①曾利文,王林主编.淡泊宁静精雕细刻——小记钱谷融教授.钱谷融研究资料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19页。
    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①艾以.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C].曾利文,王林主编.钱谷融研究资料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②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①巴人.论人情[J].新港.1957年,第1期。
    ②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③艾以.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C].曾利文,王林主编.钱谷融研究资料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①李怀宇.茶馆里泡出学问漫谈中教出高徒[N].南方都市报·副刊.2006年5月17日。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③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①钱谷融.雷雨人物谈[J].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94页。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②转引自王智量.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文学研究集刊(第四册) [C].第123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821页。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①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②钱谷融.艺术·人·真诚——钱谷融论文自选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钱谷融.钱谷融论学三种[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①刘心武.艺术个性问题浅谈[J].福建文艺.1981年,第1期。
    ②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J].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③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谢有顺.身体修辞[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①殷国明.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J].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
    
    ①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4日。
    ②钱谷融.散淡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③同上。
    ①于德山.文化产业原动力与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生态[J].新闻界.2005年,第3期。
    
    ①钱谷融.散淡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②钱谷融.论学三种[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①[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①钱谷融.论学三种[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139页。
    ②赖大仁.当代文艺学论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47期。
    ①刘军宁等.自由与社群[C].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4期。
    ②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49页。
    ③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④张婷婷.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①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①何西来.对于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发展态势的几点认识[N].文论报.1986,年6月1日。
    ①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②郭郁烈.审美与确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③朱广贤.文艺创造三位一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④罗洛·梅.人寻找自己[M].冯川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第600页。
    ⑤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第环宁.气势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②张天佑.专制文化的寓言:鲁迅与卡夫卡解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③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N].光明日报.2006年,7月5日。
    ④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1]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钱谷融.艺术·人·真诚——钱谷融论文自选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钱谷融.文学的魅力[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4]钱谷融.闲斋书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钱谷融.散淡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钱谷融,殷国明.中国当代大学者对话录·钱谷融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9]徐燕,李红霞.钱谷融文艺思想初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曾利文,王林主编.钱谷融研究资料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郭郁烈.审美与确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2]朱广贤.文艺创造三位一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13]第环宁.气势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4]张天佑.专制文化的寓言——鲁迅、卡夫卡解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15]张天佑.革命文化的寓言:20世纪文学中的身体、死亡叙说[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16]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赵澧徐京主编.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9]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0]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2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3]蔡仪.文学概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4]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7]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陈望衡.20世纪中国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9]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0]汪民安等.从福柯到赛义德——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1]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4][德]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M].丰陈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5][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 .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36][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7][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38][匈]卢卡奇.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40][德]黒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4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2][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1.
    [43][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M] .丽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6][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想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7][美]罗洛·梅.罗洛·梅文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1]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03).
    [2]陈伯海.破人性之禁域探艺术之奥区——重读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J].上海文学, 1980(11).
    [3]钱中文.文学理论三十.——从新时期到新世纪[J].文艺争鸣,2007(03).
    [4]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评论,2006(03).
    [5]殷国明.人道主义的魅力——重读钱谷融先生[N].文艺报,2000-10-24.
    [6]殷国明.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关于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文汇读书周报[N].1997-2-1.
    [7]殷国明.钱谷融先生的魅力[J].中文自学指导,2003(05).
    [8]季进曾一果.钱谷融的文学思想述论[J].文学评论,2005(02).
    [9]张景超.钱谷融文学评论的特色[J].新文学论丛,1981(03).
    [10]张婷婷.文学是人学:一个辉煌的命题——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J].文史哲, 1999(01).
    [11]张群.对自我的尊重对人的信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
    [12]杨剑龙.众声喧哗中的独特见解——被批判的钱谷融、蒋孔阳的理论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13]殷国明.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钱谷融先生谈话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14]李世涛.文学是人学——钱谷融先生访谈录[J].新文学史料,2006(03).
    [15]陈永志.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J].上海作家,2007(03).
    [16]马旷源.钱谷融先生的“平常心”[J].云南当代文学,1997(04).
    [17]王一川.中国文学理论美学化和学理化的丰碑[N].中华读书报,2006-6-28.
    [18]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01).
    [19]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新时期的文学潮流[J].红岩,1980(03).
    [20]朱立元.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再阐释[J].探索与争鸣, 2008(09).
    [21]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03).
    [22]王元骧.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J].文艺争鸣,2007(11).
    [23]范玉刚.现实的人:马克思文艺学的基石[J].人文杂志,2008(03).
    [24]董学文.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六十.[J].文学评论,2009(05)
    [25]田智祥.从情感的角度谈文学是人学[J].菏泽师专学报,2003(02).
    [26]张先飞.发生期新文学科学“人学”观念的建构[J].文学评论,2006(03).
    [27]朱首献.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28]吕周聚.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人学观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29]苏永旭.文学是美的人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1(04).
    [30]廉永杰周家荣.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8(04).
    [31]杜吉刚.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32]李俏梅.中国当代中的文学和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1(04).
    [33]陆贵山.马克思主义和新人本主义——对两者人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比较分析[J].文学评论,1998(02).
    [34]王一川.论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3(03).
    [35]白烨.新世纪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课题[J].文艺争鸣,2006(4).
    [36]李建军.像蝴蝶一样飞舞的绣花碎片[J].南方文坛,2003(02).
    [37]陶东风.全球化、后殖民批评与文化[J].东方丛刊,1999(01).
    [38]王宁.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2(01).
    [39]瑞恩·赛格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J].载跨文化对话,1999(02).
    [40]陈太胜.文化研究:文艺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J].文艺报,2000(06).
    [41]程金城.传统文学原型的置换:“五四”文学意象新解[J].兰州大学学报, 1994(02).
    [42]刘俐俐.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笔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2(01).
    [43]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03—4.
    [44]蒋红.哲学的人学之路在哲学和人学之间[J].学术探索,2004(04).
    [45]于德山.文化产业原动力与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生态[J].新闻界.2005(03).
    [46]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N].光明日报,2006—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