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29条犯罪主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法》第229条中规定的罪名包括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根据法条表述,两罪的犯罪主体均为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及其人员。然而,由于法律条文的表述过于模糊,随着中介组织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于哪些中介组织和人员可以构成其犯罪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给司法实践工作带来了困扰。通过对中介组织的定义、特征、范围和分类的梳理,本文认为,除了法律条文中明确列举的这六类中介组织之外,凡是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出具证明文件的职能、证明文件与市场活动相关且足以对第三人产生影响的类似中介组织及其人员都可以成为《刑法》第229条的犯罪主体,例如税务师事务所及注册税务师、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和监理公司及其专业人员等。
     此外,针对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初出台的高检发释字(2009)1号司法解释中将公证员纳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主体范围的做法,本文立足公证实践,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公证机构性质的复杂性入手,通过对公证机构、公证员职业、公证书及公证员身份的特殊性的分析,得出了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并非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主体的结论。
The crime fitted by the Article 229th of "Criminal Law" includes two crimes: Providing Fake Certificates and Issuing Certificates Highly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 According to legal provision of the Article, the subjects of the two crimes include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ersonnel responsible for assets appraisal, capital verification, verification, accounting, auditing, legal services and so on. However, as a result of vague statement of the Artic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there existed arguments in academic circles over which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nel can be the subject of the two crimes, and it brought the confusion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work. Through combing on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this thesis hold the view that except these six kinds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enumerated clearly in the article, thos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ersonnel which have the function of issuing certificates that related to the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enough to have an effect on the third party in economic activity, can become the subject of crime of the article 229th of "Criminal Law", such as tax accountant offices and certified tax agents, quality-inspecting organs, certificate authorities, supervision compani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staffs and so on.
     In addition, against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hat put the notary into the scope of subject of crime of Issuing Certificates Highly Inconsistent, issued by the Super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in early 2009,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notarial practice, us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starting with complexity of the nature of notary organs, by the analysis to particularity of notary organs, notary profession, notarial certificate and notary identit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notary organs and notaries are not the proper subject of crime of Issuing Certificates Highly Inconsistent.
引文
①万海富、王延祥、谢思军:《公证员出具公证书重大失实行为如何认定》,《检察日报》2009年2月2日第3版。
    ②陈思可:《解读“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中国公证》2009年第3期。
    ③熊远国、任卫华主编:《刑法罪名适用指南——扰乱市场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④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⑤ 王良顺:《论单位犯罪成立与成立条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3期。
    ①杜邀:《论单位犯罪过失的特殊性》,《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20卷第1期。
    ①丁邦开、丁凤楚等著:《社会中介组织法律地位》,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吴英:《论刑法对市场中介组织人员的调控》,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硕士论文。
    ③孙家骐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④于书峰:《如何界定“中介组织”》,《检察日报》2004年9月8日。
    ①周耀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②《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周耀虹著:《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51号文件)。
    ①张天虹:《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山西大学学报》2003第3期,第121页。
    ①颜茂昆等著:《刑法适用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2-1089页。
    ①熊选国、任卫华主编:《刑法罪名适用指南--扰乱市场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耀虹著:《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①孙桂娟:《关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犯罪问题的探讨》,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①段伟:《对中国公证体制基本性质以及相关问题的再思考》,《中国公证》2004年第9期。
    ②江晓亮等著:《公证实务指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页。
    ③杨荣光、田树勇:《公证制度与民事诉讼制度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司法》2009年第6期,第68页。
    ①王公义等著:《中国公证制度改革研究与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张福森:《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证制度》,《法制日报》2004年9月29日。
    [1]辛金学、刘友江主编.中国刑法的罪与非罪[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夏勇.定罪与犯罪构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马松建主编.扰乱市场秩序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5]熊选国、任卫华主编.刑法罪名适用指南—扰乱市场秩序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6]张文章主编.公证制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7]王公义等.中国公证制度改革研究及国际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丁邦开、丁凤楚等.社会中介组织法律地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周耀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0]吴在存主编.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11]高铭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2]陈斌、刘继国、蒋克斌、丁猛.渎职犯罪司法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3]胡康生、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5]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6]陈兴良.刑法疏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17]周道鸾、单长宗、张泗汉.刑法的修改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18]王胜明、段正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9]张文章主编.公证制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陈思可.解读“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J].中国公证,2009(03).
    [2]梁芬莲、程安林.浅议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及其防范[J].现代审计,2004(5).
    [3]陈浩.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主体身份辨析[J].金融法苑,2003(2).
    [4]潘经民.试谈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J].上海会计,2000(2).
    [5]吴镇琦.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之探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
    [6]蔡志敏.中国虚假按揭金额最大烂尾楼:森豪公寓骗贷案透析[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3).
    [7]彭志刚、王吉春、张晓冬.论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以最高检的批复为视角[J]. 西部法学评论,2009(6).
    [8]蔡建生、冯祥武.一起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之案例解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0).
    [9]徐媛媛.对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完善构想[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10]段伟、李全息.公证刑事责任之辩[J].中国公证,2009(5).
    [11]姚一村.关于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的法律责任[J].中国公证,2009(6).
    [12]彭志刚、李长兵、许晓娟.公证人员是否应纳入《刑法》第229条的主体范畴[J].中国司法,2009(12).
    [13]魏建明.公证改制后与公证法律责任相关的几个问题[J]. 中国公证,2005(10).
    [14]杨翔.公证正在失去平衡[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
    [15]段伟.对中国公证体制基本性质以及相关问题的再思考[J].中国公证,2004(9).
    [16]吴英.论刑法对市场中介组织人员的调控[D],华东政法大学,2001.
    [17]黄友静.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D],四川大学,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