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副题名:以世界红卍字会道院为重心的考察(1921-1937)
  • 作者:陈明华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 学位年度:2010
  • 导师:冯筱才
  • 学科代码:060107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10-10-20
摘要
十九世纪末的欧美社会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宗教团体,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宗教运动。在中国,类似的情况发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产生了不少新的宗教团体,它们以扶乩作为主要的宗教仪式。其中,一些团体发展迅速,并吸引了大量官员、士绅和商人的加入。那么,这些新宗教团体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它们发展出了一套怎样的教团制度呢?
     为解答以上问题,笔者将以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新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道院为个案,以西方新宗教的发展过程为参照,探讨民国时期中国新宗教发展的内在理路。同时,本文将以世界红卍字会道院的发展为主线,讨论四个问题,即红卍字会兴起的原因、扶乩仪式制度化、跨区域慈善救济网络构建及其与党国政体的关系。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民国初年一些新宗教的勃兴与北洋官绅维护社会秩序的意愿密切相关。一批官绅试图将新宗教团体作为教化民众的组织基础,因而大力支持和参与各类宗教团体,而大批的精英加入到新宗教团体中来也加速了新宗教的制度化,不过,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政府汲取社会资源能力的有限,这种制度化并不完全。
There was an emergence of many new religious group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 then has become a New Religious Movement by the 1960s. Similar development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20s in China. The rise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religious groups with Fuji activities was observed in the early 1920s. Some of them had rapid development attracting a multitud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gentries and merchants. We must ask why those new religious groups expand so quickly? Moreover, what institution have they formed in practice?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one religious group named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was selected for a case study. The Red Swastika Society was the largest new religious group of its time. By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eligious group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author wants to-(explore?) the inner logic am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eligious group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reover, four issues will be examin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d Swastika Society:the origin of the society,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Fuji activ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ns-regional network of its charity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ngle-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of the new religious groups and the wish of the ruling clas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the Bei Ya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gentries supported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religious groups. They made use of those groups to educate the mass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elites also resulted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new religious groups.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process was not completed due to the then political climate and the limited cap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deploy social resources.
引文
1《圣母训示美博士李佳白》(1922年4月30日),《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3期;《吕祖著天命人圣是三位同体合解并示博十李仕白》(1922年3月2日),《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3期。
    2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龙口道院刊印,1938年,第66页。
    3 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4,(March 1923),p139。
    1《燕大十绅参观红卍字会》,《庸报》1935年5月7日,第2版。
    2兴亚院宗教协会:《华北宗教年鉴》,新民印书馆,1941年,第485、505、521、540页。
    3梁启超:《评非宗教同盟》,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0页。
    4 DuBois, Thomas," The Sacred World of Cang County:Religious Belief,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2001.
    1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黄剑波、高民贵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4-242页。
    2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常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30页。
    3清末以来在华基督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1920年,全国的受餐信徒达到366524人,比1889年的37287人增加了近882%。而差会总堂达到693所,全国五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除18个城市外,均有基督教宣教事业。参见乐灵生(Frank Rawlinson):《近二十 年来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改革与进步(1900-1920)》,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别委员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上卷),蔡咏春、文庸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26、130、139-140页。
    1这些新宗教情况多元,有的可能与较为久远的民间宗教组织有渊源,关于此点笔者在后面会作进一步的解释。
    2这是最近的研究数字,先前政法界一般认为有300种(其中包括同一组织的许多变名),学界则认为至少超过1000种,参见赵嘉珠主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2页、“概述”第1页。
    3例如济南基督教会人士对道院在当地快速发展,甚感惊恐,他们将道院的负责人侯延爽斥之为堕落者,将道院的扶乩活动视为魔鬼的传言,宣称道院的活动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有些教会人士甚至发誓不经过道院的围墙,与侯延爽断绝来往。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4,(March 1923),p143.
    4 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Ⅰ,"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5, no.5(September 1925),pp.463—482; 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Ⅱ," The Journal of Religion,vol.5, no.6(November 1925),pp.595-606; Y.Y.Tsu (朱友渔) "As Shown Outside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To-day,"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6,(March 1925),pp.778-782.Frank Rawlinson (乐灵生),"Chinese Answer to Christianity,"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8,(January,1927),pp.40-51,110-120。
    5 Y.Y.Tsu(朱友渔)"As Shown Outside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To-day," The Chinese Recorder, p778; Frank Rawlinson,"Chinese Answer to Christianity," the Chinese Recorder,p120;
    1 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 The Chinese Recorder.. pp. 133一144.
    2 Lewis Hodous,"The Chinese Church of the Five Religions", The Journal of Religion,vo1.4, No.1,(January,1924),pp.71-76; 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pp.463-482; Y.Y.Tsu (朱友渔) "As Shown Outside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To-day," The Chinese Recorder,pp.778-782.
    3马洪武、干德宝等编:《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4末光高羲:《支那の秘密结社とむつ慈善结社》,满洲评论社,1933年。
    5#12
    6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220页。
    1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页。
    2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廖世德译,文殊出版社,1987年,第206-213页。
    3《华东公安》1952年第1期。
    4“会道门”本系“会门”和“道门”的合称,主要包括民间的宗教结社和有宗教色彩的帮会团体。1950年代以后,中共将其合称为“会道门”,不少学者受此影响,直接将不少宗教团体和帮会团体称作“会道门”。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梁家贵:《利用、控制与取缔: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教门、帮会的控制策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操纵山东会道门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邵雍:《日寇利用中国会道门侵华述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苏阳扬:《从常州地区会道门的兴衰看地方权力体系之演变》,《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8月第26卷第4期:邵雍:《会道门在上海的传播与衰亡》,《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奚卫华:《抗战时期的会道门与乡村社会控制——以山东省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4月;朱心明:《抗日根据地治理会道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6年4月;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第五卷)《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第211页。
    2酒井忠夫:《民国初期之新兴宗教运动与新时代潮流》,张淑娥译,(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第34-35页。
    3焦大卫(David K. Jordan)、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周育民泽,宋光宇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4扶乩的具体功能参见接下来“扶乩仪式的分析”部分。
    5 Frank Rawlinson."Chinese Answer to Christianity," the Chinese Recorder,p48。
    1关于扶乩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的广泛影响,参见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丁仁杰:《社会分化与宗教制度变迁:当代台湾新兴宗教现象的社会学考察》,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第162-164页。
    3焦大卫、欧大年:《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第10页。
    4 Graeme Lang and Lars Ragvald, Spirit-wri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s, Sociology ofReligion,vol.59(Winter,1998),p326。
    5张家麟:《现代鸾堂发展困境与策略》,《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第七辑)》,台湾内政部编印,2005年,第10-15页。
    1 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5, no.5(September 1925),pp.475—482。
    2郭大松、李光伟:《缘起齐鲁走出国门之数位一体宗教慈善组织论略》(未刊稿),2009年;郭大松:《道院之道德社考实》(未刊稿),2009年。
    3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8年,第70-75页。
    4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35、76-77页
    5 David A. palmer, Heretical Doctrines, Reactionary Secret Societies, Evil Cults:Labeling Heterodox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n Mayfair Mei-Hui Yang,eds., Chinese Religiosities Affictions of Modernity and State Form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p117.
    1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74页。
    2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等译,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页。
    3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2页。
    4李佳白:《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译,收录于郭大松、田海林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查资料选》(下册),新星出版社,2004年,第307-311页;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pp.463—482; Paul de Witt Twinem, "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pp.595-606。
    1赵爱宝:《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1期;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赵爱宝:《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论述》,《社会科学家》2007年3月第2期;李光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教育活动述论——以山东省为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医疗活动探析——以山东省为例》,《东方论坛》,2009年第1期;李光伟:《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暨恤养院历史初探》,《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年第2期: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5年;高鹏程:《双重视域下民国南通红卍字会运作的实态分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2期: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王见川:《道院·红卍字会在台湾的发展及其慈善活动(1930-1960):兼谈其与战后日本新兴宗教的互动》(未刊稿),2009年9月。
    2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77-79、127-132页;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24-28页。
    3宋光宇:《十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1998年第6期,第189、220、222页。
    1王见川:《清末民初中国的济公信仰与扶乩团体:兼谈中国吉生化的由来》,《民俗曲艺》2008年第162期,第139-169页。
    2王见川:《山东烟台同善分社资料(1919-1920)》,《民间宗教》1995年第1期,第203-209页;小武海樱子:《同善社与慈善事业——以合川会善堂慈善会为例》,(台湾)“民间儒家与救世团体”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第365-384页;
    3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第337-338页。
    4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年第3辑,第110-111页;宋光宇:《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1998年第6期,第184-190页;宋光宁《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万字会为例》,《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97年第46期,第257-258页;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233页;邵雍:《中国会道门》,第163页。
    5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操纵山尔会道门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5月第33卷第3期。邵雍:《日寇利用中国会道门侵华述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年第3辑,第123页。
    2 Yoshiko Ashiwa and David L. Wank,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4。
    3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111-112页。
    4《内政部关于查禁道院及悟善社等迷信机关致国民政府秘书处复函(1928年10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1-492页。
    5 David A. palmer, Heretical Doctrines, Reactionary Secret Societies, Evil Cults:Labeling Heterodox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n Mayfair Mei-Hui Yang,eds., Chinese Religiosities Affictions of Modernity and State Formation, pp.118-119.
    6梁家贵:《利用、控制与取缔: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教门、帮会的控制策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56-57页。
    7#12 年8月。
    1 Gary Seaman, Temple organization in a Chinese vi//age,Taipei: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1978. 2 Yoshiko Ashiwa and David L. Wank,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pp.2-4。
    3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年第3辑,第123-124页;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110-111页: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1928)后的动向》,《民间宗教》1997年第3辑,第227-232页。
    1 Lorne L.Dawson,New Religious Movements, in Robert A.Segal,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pp.369-371。
    2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高师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宗教的未来》,第275页。
    3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2页
    4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29页。
    1罗国辉:《近十年来秘密社会史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19页。
    2陆仲伟在考察一贯道时简单提及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有一套迎合迷信心理的道义道规。2、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3、重视培养办道骨十。4、重视商道合一。5、骗人手法多种多样。6、寻找政治靠山,受到庇护。参见陆伸伟:《民国会道门》,第337-338页。
    3焦大卫、欧大年:《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第13页。
    4钟国发将民国时期活动的新宗教划分成明清型和民国刑两种,其依据在于是否保持明清教派的传统。但是在我们对于每种新宗教的具体运作没有全面而切实的了解之前,并不能明确确定这一点,不少明清教派发展而来的新宗教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发生变异,因而笔者则将当时所有主流宗教外规模较大的团体称作新宗教。
    1当时的一些外国学者称这类宗教为New Religion,Syncretic Religion,如 Paul de Witt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pp.463—482; 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The Chinese Recorder, pp.133—144.
    《国运衰弱与宗教观念》,《顺天时报》1921年8月18日,第2版。。
    2 Yoshiko Ashiwa and David L. Wank,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p8。
    3 David A. palmer,Heretical Doctrines, Reactionary Secret Societies, Evil Cults:Labeling Heterodox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n Mayfair Mei-Hui Yang,eds., Chinese Religiosities:Afflictions of Modernity and State Formation,pp.117-118.
    4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35页。
    5它们更多地以慈善团体、文化团体、甚至戒烟团体立案。甚至它们并不称自己为宗教,这也是世界其他地区膜拜团体所共同的现象。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41页。
    1本文所指的道院为1922年1月获得北洋政府立案的新兴宗教团体,由于其最先在济南成立,在势力尚未遍及全国时有人亦称“济南道院”,同时由于其宣扬“五教合一”之说,亦有国外学者称其为“五教道院”。道院中原设专负责慈善救济事务的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国民政府曾于1928年10月左右下令各地取缔道院,在道院领导层的活动之下,1929年国民政府仅同意道院以慈善团体“世界红卍字会”的名义立案,此后为了便于活动,“世界红卍字会”为道院对外活动的名称。
    2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58页。
    3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余万居译,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226页。
    4一贯道在建国后的档案资料可能超过道院,但是由于政治原因,相关资料的寻找和阅读都面临巨大困难。
    1H.F.MacMair,eds.;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1951,pp.18-20.转引自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22页。
    2胡适:《名教》,《胡适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3这些说法当然有其当时的语境,我们不应该仅仅按其字面意思理解。按杨庆堃的解释为这种说法有两层原因:一方面这些知识精英受到当时全球世俗化潮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庄经济和政治上都趋于劣势,中国的知识精英试图通过强调中华文明为理性文明的伟大,满足一种心理需求。参见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24页。
    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172、270页。
    2 Vincent Goossaert, "1898: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1.65,(May,2006),pp.307-336.
    3高万桑:《近代中国的国家与宗教:宗教政策与学术典范》,黄郁琁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4期,第173页。
    4范玉秋:《清末民初孔教运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中国佛教的复兴》,王雷泉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6-162页。
    5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323-324页。
    1 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54,(1923),pp.133-144;《国运衰弱与宗教观念》,《顺天时报》1921年8月18日,第2版
    2在杨氏研究的时期,当时西方学术界对于各种教会外的宗教团体概念比较模糊,笼统以教派(sect)称之。因此杨氏也可能以此词笼统指代当时各种民间宗教运动。但随着关于宗教社会学的不断推进,学者对于各种宗教运动给予更为清晰的分类,教派(sect)仅仅指从原有的教会母体中分裂出来的偏离常规的宗教团体,而那些吸收新元素(可能它的信仰价值观、象征和各种活动中的许多宗教文化成分为人熟知)或者从外部输入的偏离常规的宗教团体统称为膜拜团体(cult)。Cult因为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因此以后又用新宗教运动(New Religious Movements,简称NRMs)替代,同时因为其中有些团体并未形成大规模宗教运动,故而对这些团体仅称New religion。因为中国并无欧洲教会般高度独立、具有完整神学体系的制度化宗教,因此很多被称为教派的宗教团体其实也可以归入新宗教行列。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29页; Lorne L.Dawson,New Religious Movements, in Robert A.Segal,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pp.470-471.
    3笔者在使用“巫术”一词时,并不带有某种价值判断。巫术只是一种技术或仪式,并不表示它比宗教或科学低等、缺乏道德等。
    4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第107-113页;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5期,第99-136页。
    5这里我对宗教一词的内涵采用罗德尼·斯塔克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宗教是主要从事提供以超自然假设为基础的一般补偿物的人类组织。其中主要强调三个要素,一需要有超自然因素,二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三需要提供一般补偿物。因此那些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教派、膜拜团体等都属于宗教范围。参见《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5-6页。
    1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278-279
    2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2页
    3这个比例本身也有所变动,在一些教派兴起初期官员和十绅的比例较高,到后期商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4钟肇鹏:《求事斋丛稿(下册)》,巴蜀书社,2001年,第1127页。
    1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1页。Chao Weipang,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Fu Chi," Folklore Studies, Vol.1,(1942),pp.9-27.老圃:《今日之左道》,李斡忱:
    《破除迷信全书》,上海:美以美会全国书报社,1924年3月初版,1926年1月再版,第462页。
    2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第7页。
    3胡孚琛主编:《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32页。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70页。
    5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0页。
    6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第21页。
    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69-70页;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弯堂运动》,第119页。
    8李斡忱:《破除迷信全书》,第462页。
    1刘平:《清代教门的神1秘语言文化研究》,张捷夫主编:《清史论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100-103页。
    2欧大年:《中国民间教派研究》,第63页。
    3“乩坛”一词可以指称为扶乩设立的坛,也可以指代以扶乩为主形成的宗教结社,又称鸾堂,荷兰传教十高延(de Groot)在福建沿海地区调查时曾用儒坛来指称弯堂,而一些台湾学者称其为“儒宗神教”。参见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台湾)《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263-264页。
    4刘平:《清代教门的神秘语言文化研究》,张捷夫主编:《清史论丛》,第100页。
    5李斡忱:《破除迷信全书》,第462页。
    6《中华传世法典——大明律》,怀效峰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88-389页。
    1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H。第266-267页。
    2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71、282、408、505页。
    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68-69页。
    1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267页。
    2包天笑:《训影楼回忆录》,第68-69页。
    3陈其元:《庸阅斋笔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4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408页。
    5陈其元:《庸阅斋笔记》,第17页。
    6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0、505页。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222页。
    2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第56-59页。
    3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240-241页。
    4王稼句点评:《苏州旧闻》,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5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第32-35页。
    1陈其元:《庸阅斋笔记》,第279页。
    2杨庆壁:《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240-241页。
    3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71页。
    4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第61页。
    5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1 Graeme Lang and Lars Ragvald, Spirit-wri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s, Sociology of Religion,p312。
    2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的善书研究》,第52页。
    3薛福成:《庸庵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第68页。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1页。
    3四川群英堂:《救生船·序》,山西瑞文书局重刻本,1878年。转引自范纯武:《清末L心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第115页。
    4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1页。
    5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2页。
    6《达县志》卷九《礼俗门》,1938年,第19页。转引自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第115页。
    1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第129、144-145页。
    2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为》,第278页。
    3 Margaret Murray, The 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A Study in Anthropolog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21,pp263-268.
    4 Margaret Murray, The 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A Study in Anthropology, p248.
    1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278-279页。
    2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第129-130页。
    3膜拜团体与教派是新宗教中的两大类型,在罗德尼·斯达克的定义中,它与周边社会的张力较教派为高,且并非从教会母体分裂出来。同时按照组织水平膜拜团体又可分为三类,即:受众型膜拜团体(audience cult)、客户型膜拜团体(client cult)、膜拜运动(cult movements)。受众型膜拜团体组织最为松散,最缺乏组织形式。这类团体的成员时常因偶然性活动聚在—起,但是这些活动并不存在形成组织的迹象。而在客户型膜拜团体中,教义传播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类似客户与顾客的关系,不过客户中则几乎没有组织存在。膜拜运动则完备的宗教组织形态,旨在努力满足皈依者的一切宗教需要。具有其他信仰的双重性成员资格是不存在的。企图通过使其他人改宗来引起社会变迁,是这类团体关注的中心问题。因此道院此时已经较为接近膜拜运动的形象。参见罗德尼·斯达克、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宗教的未来》,第31-35页。
    4罗德尼·斯达克、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宗教的未来》,第467页。
    1 Vincent Goossaert,"1898: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5,pp.307-336.
    2当然各种超自然力量的体验也是不少精英加入的原因之一。在宗教团体中不乏用扶乩写经的例子。道教中的历代道书中不少都由扶乩降笔。而后为被归入佛教经典《续藏经》中不少佛经也是由扶乩书写。各宗教如此采用扶乩可能与扶乩书写所能带为的宗教狂热有关。连续扶乩降经的形式往往会激起信众的宗教热情,激发他们对乩坛的信仰。济南刘绍基所主持的乩坛传出要降经典《太乙北极真经》的训谕后,信众热情高涨。在持续的传经过程中新一波的信众也纷纷要求加入。其中多数都是在济南活动精英,他们主要包括旅居济南的官员和商人,当然也有部分当地人十,具体名单如下:何善济、陆福烨、曾书源、熊麓云、张修如、郝静存、李松龄、杨福坦、高复玄、杜默靖、李洁慈、刘仁性、曹妙虔、巴凤标、郭法源、陶际光、杜无凡、张秋舫、杜朴存、田华善、车果行、胡果修、张济真、张无华、黄脱凡、左法根、刘善尘、郑性缘、张思虔、唐默渊、丁真初。参见:杨圆诚编:《世界红卍字会道慈研收所讲义》第一册《道慈纲要·大道篇》(以后简称《道慈纲要·大道篇》),沈阳卍字新闻印刷部,1932年,第55页;钟肇鹏著:《求是宅丛稿(下册)》,第1132-1139页;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第268-270页。
    3于圆观(于之凤):《覆徐统监素一书》(写于1924-1925年之间),氏著:《大道抉微》,1941年,世界红卍字会台湾总主会,1988年重印,第7页。
    4童锡梁:《观化一巡》,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转引自王见川:《同善社早期历史(1912-1945)初探》,(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第70页,注28。
    1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0页。
    2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大道篇》,第52-53页。
    3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第111页。
    4新文化运动其实很难确定确切的开始时间,但至少在1898年前后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已经
    大规模引入西方思想和制度。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60页。
    5王见川:《同善社甲.期的特点及在云南的发展(1912-1937):兼谈其与“鸾坛”、“儒教”的关系》,“民间儒教与救世团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台湾)佛光大学历史系,2009年6月,第749-750页。
    1任真:《段止元与道德学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内江市委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2004年,第38页。
    2邵景康、赵仁雄:《道德学社内幕》,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社会卷》,《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第268页。
    3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丛书》第一种《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上海广学会,1927年,“中国古代宗教丛书缘起”,第1-2页。
    4经亨颐:《经亨颐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18、21、33、62、85、96、165页。
    1于圆观(于之凤):《覆徐统监素一书》(写于1924-1925年之间),氏著:《大道抉微》,1941年,世界红卍字会台湾总主会,1988年重印,第7页。
    2黄庆澜:《先室张夫人(民国十二年往生)》,《近代往生传》,青莲出版社,1996年,第198-199页。
    3黄庆澜:《瓯海观政录》,文海出版社,1976年,第598页。
    4周太玄:《宗教与中国之将来》,《少年中国》1921年第3卷第1期,第23页。
    5于圆观(于之凤):《提倡道院意见书》(写于1924-1925年之间),氏著:《大道抉微》,1941年,世界红卍字会台湾总主会,1988年重印,第7、16页。
    6这种打造新宗教的想法也有西方思想资源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也出现 严重的社会危机,一些人提出用新宗教救世的方法。他们认为一战以后“精神需要日亟,国家社会之破绽日露”,需要宗教加以挽救。不过如以“纯粹宗教家论宗教不免有偏见,其言难征信。”因此主张新造一种宗教,“其教要简单,普及易晓,不定为耶教、回教或佛教。亦不定须有此种特别形式,但要清洁(pure)、高尚、友谊,适于人事自性恕谅”。此种言论包含着反对基督教一教独大的诉求,正好符合中国精英们的民族主义情感,另外不分门派的倡议也与中国三教合一的宗教倾向相符合,因而在一战之后很快被介绍到中国。参见灵华:《新世纪由非宗教入新宗教之趋势与佛化》,载《佛音》1925年10/1班2合刊,“特载”第3-5页。
    1西方灵学思潮传入中国或许有多种渠道,除了一些诸如《东方杂志》等报刊介绍和转译欧美灵学著作外。日本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大约在187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受到英国灵学会研究会风气的激励,开始研究“催眠民术”(hypnotism)、“传气术”(mesmerism)等,并将psychical research泽为“灵学”。东京帝大的井上圆了(1858-1919)曾组织“不可思议研究会”,并在1895年出版《妖怪学讲义》;此外,福为友吉(1869-1952,心理学家)、高桥五郎(1856-1935)等人也是心灵研究的先驱人物。这些学者的研究又影响到当时留日的中国学生,他们接受了“灵学”的译名,再将之传入中国。陶成章、余萍客、刘玉墀等留日学生都有学习催眠术和灵学的经历。后两者与郑鹤眠、唐新雨、居中州等人,还创办了“中国心灵俱乐部”,同时研究“心灵学”和“催眠术”。至1911该会改名“东京留日中国心灵研究会”,1918年,该会在上海成立分会。同时,日本人也主动到中国兜售各种催眠术。中国一些诸如《东方杂志》等报刊也开始直接介绍和转译欧美灵学著作。参见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5期,第105-107页:郑国:《“新颖之科学”:民初知识界对灵学的吸纳和传播——以<东方杂志>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第97-102页;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0页。
    2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0页。
    3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5期,第110-111页。
    1伍廷芳:《明道会要旨》,载《近代史资料》第93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48-250页。
    2张鸿藻:《乩辩》,《哲报》1924年第3卷第1期,“要著”第1-2页。
    3其实这种对于灵学的引入也是选择性的。西方世界对于灵学既有一部分支持者,认为其有科学依据。但也有很多反面的批评,如威廉·巴莱特(William Barret)爵十曾说过很重要的话:“所有易激动或不稳定的头脑都需要被告诫远离那些可能会引起(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引起)精神错乱的事物。”伯纳德·沃恩神父说道:“招魂术经常意味着健康的受损、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缺失。”参见Margaret Murray, The 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A Study in Anthropology, p225.
    4《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1期。
    5张鸿藻:《乩辩》,《哲报》1924年第3卷第1期,“要著”第1-2页。
    1《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3期,“附录”第8页。
    2《慧真人临各院训·京兆道院(癸亥三月十九日)》,《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3期,第15-16页。
    3所谓的“庚子阐教”系指道光二十年四川武胜(定邑)龙女寺开始的扶鸾阐教救世活动,由于道光二十年是庚子年,所以教内称此为“庚子阐教”。这次的扶鸾活动不同以往扶鸾有二点:1、明确传教意识;2、有一套救世论述。这套救世论述是这样:相传嘉庆丙子(1816)飞鸾教化已十年,但人心不转,依然腐败,上帝激怒,欲降下水火兵等灾势,灭绝人类。关帝联合观音等诸神,哀恳七日,方得到上帝允准由关帝等飞鸾传教拯救世人,此即关帝救劫的缘由。王见川:《同善社早期的特点及在云南的发展(1912-1937):兼谈其与“鸾坛”、“儒教”的关系》,“民间儒教与救世团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第753-754页。
    4李仕白:《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泽,收录于郭大松一田海林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查资料选》(下册),第307页;酒井忠夫:《民国初年之新兴宗教运动与新时代潮流》,张淑娥译,(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第12页;王见川:《同善社早期历史(1912-1945)初探》,(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第64-65页。
    5《道院院纲》,《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1期,“专件”第4页。
    1邵雍:《中国会道门》,第167页。
    2邵景康、赵仁雄:《道德学社内幕》,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社会卷》,第276页;酒井忠夫:《民国初期只新兴宗教运动与新时代潮流》,张淑娥译,(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第23页。
    3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第63页。
    4邵雍:《中国会道门》,第170页。
    5《灵学要志缘起》,《灵学要志》1920年第1卷第1期。
    1郑婴芝:《红卍字会缘起》(1940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120-4-1。
    1钱能训(1869-1924),字斡丞(或斡臣),浙江嘉善人,1889年戊戌科进十,历任湖北、广东乡试考官,广西学政,刑部主事,员外郎等职。1903年应经济科特考,后升监察使丞。1906年任巡警部左参赞,1908年实授,后升顺天府尹。1910年任陕西布政使。1911年7月一度以布政使署理巡抚,武昌起义,西安光复,出走潼关。1913年任北京政府内务次长,1914年3月任约法会议议员,5月任袁世凯总统府政事堂右丞,7月任礼制副总裁,1915年1月,袁世凯授为中卿,10月署理平政院院长,兼任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16年4月出任平政院院长,7月辞院长职,9月免去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17年12月任内务部总长,1918年2月以内务部长代理国务总理,12月为国务总理,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6月辞总理职。11月北京政府任为督办江苏太湖水利工程事宜。1921年8月与熊希龄等发起华盛顿会议中国后援会,人主席,1924年6月5日病逝北京,享年55岁。参见徐有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0页。
    2江朝宗(1861-1943),字宇澄,道号大中,安徽旌德人。早年为淮军刘铭传部帮带。1912年,署北京步军统领衙门统领。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筹备“登极大典”,任大典筹备处处员。1917年6月,暂代国务总理,被任为京师宪兵总司令;7月,参与张勋复辟活动,被免去步军统领之职。1920年,任正黄旗满洲都统。1925年5月,任临时参政院参政。抗战爆发后任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1943年病逝于北京。徐有春:《民国人物大辞典》,第401页。
    3王芝祥(1858-1930),名瑚,字铁珊,直隶通县人。1909年乙酉科举人,曾任河南省知县,后调任广西省知府、监司,1906年任广西按察使。1911年任广西布政使。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广西副都督,后为陆荣廷所迫,遂以广西援鄂司令名义,率广西军赵恒惕旅开往湖南。1912年3月,任第三军军长,并任南京留守府军事顾问,后改任南方军宣慰使,同年为统一共和党干事,后合并于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理事。1924年任京兆尹,12月任北京政府侨务局总裁,后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晚年寓家乡,1930年7月病逝,享年72岁。徐有春:《民国人物大辞典》,第55页。
    4王十珍(1861-1930),字聘卿,号冠儒,河北止定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入淮军充任军官。辛亥革命时,为袁世凯内阁陆军部大臣。1914年,北京政府授陆军上将衔,任命为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坐办、模范团筹备处处长。1915年8月,任陆军总长。1916年4月,任总参谋长。1917年11月,任国务院总理;同年6月至7月、11月至12月,兼任陆军总长。1920年12月至1921年1月,任苏皖赣三省巡阅使。1925年2月,任善后会议会员,军事整理委员会委员长。1926年5月,被推为京师临时治安会会长,京师救济联合会长。1928年7月,复被推为京师治安维持会会长,议政大臣。1930年7月1日逝世于北平。终年69岁。徐有春:《民国人物大辞典》,,第61页。
    1王人文(1863-1941),字采臣(或采丞),云南大理人,1883年癸未科进十,历任贵州湄潭、贵筑、开泰县知事,广西南宁平乐府、奉天锦州府知府,广西票桂平梧道,广东按察使、提学使,陕西布政使,四川布政使,护理四川总督,川滇边务大臣。1912年,加入初组的中国国民党;同年4月,任川滇宣慰使。1913年,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后脱离国民党。国会解散后,离开北京。及国会重开,遂入京,任仍参议院议员。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任参议院议员。1941年逝世。终年78岁,著有《辛亥四川路事罪言》。徐有春:《民国人物大辞典》,第60页。
    2李仕白(Gilbert Reid,1857-1927),美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传教十。1882年为华,在出东烟台、济南地区传教。1892年返美,因意见不合脱离长老会。1894年返华后,积极在上层活动,结识李鸿章和翁同龢等政要,附和维新运动,参加强学会。1897年在京筹组尚贤堂,1903年在沪正式成立,自任总理。1917年因反对中国参加一战,触怒协约国公使、侨民,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1921年再度为华,在京恢复尚贤堂,发刊《国际公报》,对共产主义表示反对。1925年,指责五卅运动为“过激”行为。1927年卒于上海。参见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5页。
    3陶菊隐:《政海轶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18、37页。
    4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8页。
    5林开明等编:《北洋军阀史料·徐世吕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35-937页。
    6通电人十有熊希龄、张謇、蔡元培、王宠惠、庄蕴宽、孙宝琦、周自齐、王家襄、张一麐、谷钟秀、丁世峄、徐佛苏、文群、汗有龄、王克敏、王祖同、梁善济、藉忠寅、李肇甫、王芝祥、王人文、林绍斐、由宗龙等二十四人。沈云龙:《徐世吕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98页。
    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7页。
    2《各要人加入红卍字会》,《顺天时报》1922年9月3日,第7版。
    3《熊凤凰又想组阁耶》,《顺天时报》1922年1月17日,第2版;《熊凤凰再起之条件》,《顺天时报》1922年1月18日,第2版;《研究系活跃观》,《顺天时报》1922年1月25日,第3版;《某系之野心勃勃》,《顺天时报》1922年2月2日,第2版;《熊凤凰回京之活动》,《顺天时报》1922年7月18日,第2版。
    4《王芝祥救世箴言》,《顺天时报》1923年4月4日,第3版
    5《和平统一会职员表》,《顺天时报》1923年11月12日,第2版。
    6《中国之永久和平与世界之永久和平》,《顺天时报》1924年5月24日,第2版。
    7罗志田认为民初的几年政治实践似乎证明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条件尚不成熟,五四以后礼教、佛教法西斯和社会主义各种学说的流行都或多或少是对这种失败的反应。不少文治派官绅也有此种心态,认为辛亥以为的政治改革失败,只有从人心入手,因此倾向于借重宗教团体。罗志田:《西方的分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26页。
    1同善社则是唯一的例外。王芝祥和杜秉寅等人虽曾参加,但是后来都被除名。这可能与同善社与安福派关系密切有关。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5页。
    2罗志田:《西方的分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26页。3《汤尔和致胡适》,1929年9月29日,《胡适为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45页。
    4《公言报》社论,1919年6月27、28日,转引自邓野《王揖唐的“社会主义”演说和“问题与主义”论战的缘起》,《近代史研究》1985年6期。
    5夏明玉:《民国新兴宗教结社——万国道德会之思维与变迁(1921-1949)》,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十论文,2001年6月,第34页。
    6任真:《段正元与道德学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内江市委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第40页。
    1郑婴芝:《红卍字会缘起》,1940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120-4-1。
    2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4页。
    3《同善社章程》,天华善书馆印,1924年12月,第1、18、19页,转引自陆仲伟:《邪教同善社》,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论邪教——首届邪教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4页。
    4《戊午年传单第一号》,《同善总社传单汇编(1917-1923)》,同善总社印行,第1页
    5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15页
    6《丁年传单第一号》,《同善总社传单汇编》,第1页。
    1《灵学要志》1921年第1卷第9期,“记事”第9页。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201页。
    3《老祖世界红卍字会开会训》,《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6期。
    4《世界红卍字会大纲》,《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6期,“专件”第3页。
    5《南京道院筹备之经过》,南京道院编:《南京道院癸甲二周合刊》,1927年,第5-7页。
    6《灵学会将举行祈祷》,《时事新报》1924年4月28日。
    1世界红卍字会编:《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报告书(1922-1929年)》,1934年重印,第7页。
    2《白十字济生队出发》,《时事新报》1924年9月3日:《白十字会救济忙碌》,《时事新报》1924年9月8日;《济生会救济妇孺》,《时事新报》1924年9月10日;《灵学会组救济队》、《济生会救济难民》,《时事新报》1924年9月11日。
    1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为》,第9、472-473页。
    2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十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6-320页。
    1兴亚宗教协会:《华北宗教年鉴》,第485、505、531页;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第206-209页。
    2本文所指的道院为1922年1月获得北洋政府立案的新兴宗教团体,由于其最先在济南成立,在势力尚未遍及全国时有人亦称之为“济南道院”,同时由于其宣扬“五教合一”之说,亦有国外学者称其为“五教道院”。道院中原设专门负责慈善救济事务的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国民政府曾于1928年10月左右下令各地取缔道院,在道院领导层的活动之下,1929年国民政府仅同意道院以慈善团体“世界红卍字会”的名义立案,此后,“世界红卍字会”成为道院对外活动的名称。因此在资料中两者的名字有时会混用。同时道教中已有道院的名称,故论文题口中特标出“世界红卍字会道院”,以示区别。
    3 Lewis Hodous, "The Chinese Church of Five Religions," The Journal of Religion,,p.71.
    4 如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pp.463—471;Paul de Witt Twinem, "Modern Syncretic Religious Societies in China II,"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pp.595—606;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 The Chinese Recorder, pp133—139;Lewis Hodous, "The Chinese Church of Five Religions, "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p71.
    5张家麟:《宗教仪式感受与宗教教义实践——以鸾堂之扶乩仪式为焦点》,《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台北)2004年第6辑,http://203.208.37.132/search?q=cache:PsFojjbaZTsJ:www.au.edu.tw/ox_view/edu/religious/8/reli gion%2520and%2520affiliated%2520theories/religious%2520social%2520science/張家麟,2004.07,<宗教儀式感受與宗教教義寅践—以鸞堂之扶鸞儀式為焦點>,《台湾宗教學會年會
    發表%2520、内政部宗教論述專辑第八辑》。.pdf+以鸾堂之扶乩仪式为焦点&cd=1&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_aG4vY6OEt8zGeONLunfUxTpO2hA,第15-23页,2009年9月10日。
    1郑国:《民国时期迷信问题研究(1912-1928)》,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03-105页。
    2 David K. Jordan and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p.148.
    3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第40-42,311-315页。
    4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226页。
    5李光伟:《民国道院扶乩活动辨正》,《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第42、54页。
    1 Graeme Lang and Lars Ragvald, Spirit-wri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s, Sociology of Religion,p315;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282-283页。
    2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470页;汤伟康,杜黎:《沪城风俗记》,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年,第67-68页。
    3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大道篇》,第64-65页。
    4吴幼琴(即吴福林)、刘眠僧(即刘绍基)撰:《尚大仙碑文》,1917年11月,载《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2期,“附录”第2页;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大道篇》,第47页。
    1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第96页。
    2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大道篇》,第47-48页。
    3吴幼琴(即吴福林)、刘眠僧(即刘绍基)撰:《尚大仙碑文》,1917年11月,载《道德
    杂志》1922年第2卷第2期,“附录”第3页。
    4吴颐吉生年不详,卒于光绪元年(1875)。字少溪,江苏阳湖人(一说武进人)。博览文史,通晓星历。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常州,奔走他乡,尽以所见揉入诗歌。此《仙蝶楼诗存》四卷,其子詠相编,光绪二十六年刻,常州市图书馆藏。又有民国五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首都图书馆藏。见柯愈春:《清人诗文总目提要(中册)》,第1582页。
    5《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2期,“附录”第8页。
    6《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2期,“附录”第7页。
    7《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2卷第1期,“附录”第1页。
    8《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1期,“附录”第9页。
    1《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3期,“附录”第8页。
    2《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1期,“附录”第5页。
    3《滨坛纪要》,《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2期,“附录”第7页。
    4这个可能有技术层面的原因。因为刘绍基等人采用的是二人操作的扶乩,如采用该方式还需一人抄录沙盘上的文字,因此需要三个配合默契的人共同操作。在滨县时扶乩时主要由刘绍基、洪十陶和周锡德三人合作。此时刘绍基和周锡德调职济南,其他人并未相随,可能仅能找当地人十临时参与,但可能因为彼此配合不够好,导致请乩不太顺利。这也解释了为何洪士陶到达济南后,刘绍基等人的乩坛再次活跃。
    5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大道篇》,第50页。
    6《通启三致各社事务所》,1923年10月7日,《同善总社传单汇编》,天华善书馆,第13 页。
    1杜秉寅,字宾谷,江苏淮安人,清朝时在临清等地任职,历任知县、候补道台等职,又为华庆面粉公司股东兼董事长,与徐世光同为山东候补道。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2页;路遥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00页;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2年,第137页。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4页。3《济南道院授经人齿录》,《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2期。
    4《郑婴芝先生演讲录·红卍字会缘起》,1940年,Q120-4-1,上海市档案馆藏。
    5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3-194页。
    6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第100页。
    7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4页。
    1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第101-105页。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5页。
    3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述》,第232-233页;《郑婴芝先生演讲录·红卍字会缘起》,1940年,Q120-4-1,上海市档案馆藏。
    1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大道篇》,第70-71页。
    2每个道院内部组织分为五院,即统院、坐院、经院、慈院与宣院。各院详细功能及职位设置可参考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237-240页。
    3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9页。
    4石鑫三遗稿:《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蒋又新、马砚农整理,山东省淄博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山东省淄博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第109页。
    5母坛有多个,刘绍基在济南家中的乩坛为第一母坛,其他凡老祖亲临判训的地方乩坛,依次成为第儿母坛,具体参见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72-73页。
    6宋光宁:《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考古人类学刊》(台湾)2001年第57期,第8页。
    1按照《道院纲则》地方只有满36人才能设立寄修所,因而最少也不会低于36人。
    2《济南道院甲子年立春大会报告》,《道德杂志》1924年第4卷第2期,“附件”第1页。
    3当然这个数字只包括了男性的求修者,而未包括女性成员。道院后来专门设立女道德社,其人数不在男性之下,因此道院信众的实际数量可能要大许多。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62页。
    4《曹承虔先生自订年谱》(手抄本),1925年条,第12页。
    1《京兆署之新潮》,《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3日,第7版;《京兆尹王芝祥不安于位》,《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8日,第7版。
    2段光路:《道院与今日的宗教》,《哲报》1924年第3卷第5期,“要著”第58页。
    3 David K. Jordan and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P.147—148.
    4《科文汇录农历壬中五月十五日孚圣训》,1932年6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120-4-43。在道院内与扶乩有关的人都称为“纂”,执乩笔的止扶乩手称为“纂止”,报唱乩笔所写字的副扶乩手为“纂附”,抄录乩训的为“纂襄”,监督扶手的为“纂掌”与“纂监”。
    5《尚真人述纂识要义》,《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2期,“杂言”第6页。
    1《济南纂识学社简章》,《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期,“专件”第1-2页。
    2《苏仙乩理浅说》,《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9期,“杂言”第1页。
    3石鑫三遗稿:《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蒋又新、马砚农整理,山东省淄博市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08页。4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大文史哲学报》1997年第46期,第260页。
    5《老祖临各院训·武吕道院》,《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6期,第5页。
    6《尚真人中告纂方》,《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0期,“杂言”第2页。
    7《老祖临各院训·武吕道院》,《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6期,第5页。
    1《慎选纂才宜规定审查办法以便永久施行谨拟办法六条》,1932年,Q120—1—18,上海市档案馆藏。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9页。
    3《拟撤纂识学社案》,1935年5月,Q120—4—78,上海市档案馆藏。
    41927年以后,道院对外称世界红卍字会,每个地方道院按不同级别在后面加“某地主会”、“某地分会”和“某地支会”等。
    5《卢庄支会原函》,1932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6《卢鹤福等人函件》,1932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7《呈如皋县政府文为声明原委仰祈俯准备案给示保护由》,1932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8《卢庄支会原函》,1932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1《黄桥道院壬中年端阳节戌刻坛训》,1932年6月8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2《陶道开先生调查卢庄纠纷报告》,1932年10月30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3《拟撤纂识学社案》,1935年5月,Q120-4-78,上海市档案馆藏。
    4《济南道院职籍表》,《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2期,“附录”第1-8页;《济南道院名誉职籍表》,《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3期,“附录”第1-4页。
    5何澍,字仲起,浙江绍兴人。其父辈游宦齐鲁,定居益都。曾任山东各县刑漕,继入山东巡抚幕,历办山东河工。辛亥鼎革后弃官归隐。与杜秉寅友善。杜任母院统掌时,介绍其加入道院,从此专心道务,杜秉寅皈道后,何澍继任母院统掌,兼世界红卍字会会长。于1941年6月16日皈道,享年72岁。参见《世界红一字会上海道院各道院修方皈道后传略及三灵室公祀祝文》,1942年,Q120-3-157,上海市档案馆藏。
    6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第121-122页。
    7《请设母总联合办事处于天津以和人灵而展道慈案》,1932年,Q120-4-68,上海市档 案馆藏。
    1宗坛设立了一套新职位系统,该套职位系统按等级排列大致如下:世界道慈宗主、副宗主宗掌、副宗掌、宗监、副宗监,正宗、副宗,左仪各止宗、副宗,右仪各止宗、副宗,宗宣、宗赞、宗参、宗助、宗秘等辅助和具体工作职位。宗主与副宗主由神担任,而宗掌以下则由人担任。参见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73页。
    2《道院宗坛训录》第2册,1927年8-12月,ZQ012-6-74,北京市档案馆藏。
    3《为道院系统紊乱提请划分清晰以利大道之进行俾固道基于永久案》,1932年Q120-4-68,第81页;《请设母总联合办事处于天津以和人灵而展道慈案》,1932年,Q120-4-68,第40页。
    4《东南淞沪代主院、济南母院及各地院会关于人事调配及养纂津贴问题的函办法》,1944年,QQ120-3-112,第20—24页。
    5《请设母总联合办事处于天津以和人灵而展道慈案》,1932年,Q120-4-68,第41页。
    1《同善社之怪传单》,《顺天时报》1923年7月26日,第7版。
    2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1928)后的动向》,《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第227-228页。
    3宋光宇:《十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
    史学报》(台北)1998年第9期,第230-231页。
    4《妖巫拘办》,《时报》1930年7月1日,第2张第4版:《杨行镇查封灵慈会》,《时报》1931年6月16日,第2张第7版。
    5《老君乩语》,《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4期,“杂言”第3-4页。
    6《岳圣临各院训·杭州道院》,《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0期,第17页。
    7《尚真人中告纂方》,《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0期,“杂言”第2页。
    1据初中池的说法,何澍提议废除扶乩有两个意图,一方面希望徐世光早点让出济南母院统掌之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震摄各地扶乩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209页。
    2《科文汇录·农历壬中五月十七日济佛训》,1932年6月20日,Q120-4-43,上海市档案馆藏。
    3《保送纂方三名列日请判案》,1932年,Q120-4-68,上海市档案馆藏。
    4《尚真人中告纂方》,《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0期,“杂言”第2页。
    5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149页。
    1《历年遵训举办重要道务宜追加纲则案》,1932年,Q120-4-68,第50页。
    2《老祖临北京道院训词》,《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期,第5页。
    3《请派阐道员赴乡镇讲演道慈以广道化案》,1932年,Q120-4-68,第167页;《请速设世界道慈大学以养专门人才而宏化度案》,1932年,Q120-4-68,第116页;《今后布道行慈宜设四大学院以宏教化案》,1932年,Q120-4-68,第118页。
    4《慎选纂材以重道化》,1932年6月,Q120-4-43,第146页。
    5《拟请优待纂方切实考察以肃纂纪案》,1932年,Q120-4-68,第103页。
    1《老祖临北京道院训词》,《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1期,第4-5页。
    2《上海道院农历癸酉正月十八日第二期道慈会议记录》,1933年2月12日,Q120-3-22,上海市档案馆藏。
    3《慎选纂才宜规定审查办法以便永久施行谨拟办法六条》,1932年,1120-4-68,上海市档案馆藏。
    4《慧仙临各院训·济南道院》,《道德杂志》1923年第2卷第5期,第14-15页。
    1《慎选纂材以重道化》,1932年6月,Q120-4-43,上海市档案馆藏。
    2《中华东南各会联合办事处常监临时会议记录》,1933年8月24日,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3《东南各地院会道院巡证表》,1937年6月,Q120-4-90,上海市档案馆藏;《苏北各会联合办事处纂方调查表》,1943年,Q120-2-12,上海市档案馆藏。
    4《苏北各会联合办事处纂方调查表》,1943年,Q120-2-12,上海市档案馆藏。
    5《济南道院致上海道院函》,1944年3月4日,Q120-3-112,上海市档案馆藏。
    6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第139页:何俊洲:《新立屯红卍字会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第197页:虞卜磐、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3年,第62页。
    1《黄桥特会致东南主会函》,1941年7月,Q120-3-127,上海市档案馆藏。
    2《拟请优待纂方切实考察以肃纂纪案》,1932年10月,Q120-4-68,上海市档案馆藏。
    3李世瑜:《世界红卍字会史料汇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2008年,第42-43页。
    4《上海道院农历壬申年四月十二日道慈会议议事录》,1932年5月25日,Q120-3-22,上海市档案馆藏。
    1《济南道院致上海道院函》.1944年4月1日,Q120—3—112,上海市档案馆藏。
    2《苏保果、王民含两会长致济南母院函》,1946年4月15日,Q120—3—46,上海市档案馆藏。
    3《慎选纂材以重道化》,1932年6月,Q120—4—43,上海市档案馆藏。
    4《华悟致袁善净函》,年代不详,约为1940年代,Q120—3—165,上海市档案馆藏。
    1兴亚宗教协会:《华北宗教年鉴》,第487、529页。
    2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227页。
    3 David K. Jordan and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pp.180—181.
    4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宗教的未来》(The Future of Religion),第9页;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第20页。
    宋光宇:《十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1998年第6期,第189、220页;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考古人类学学刊》2001年第57期,第21-26页。
    1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32-33页。
    2杨庆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302-304页。
    3在近代,一些寺院基本通过信众的捐献、田租及自耕获取经费。而一些大型的寺院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财产管理体制,寺院有专门管理财务的机构和人员,而有的寺院每月月底举行“财政人员会议”,各部门主管与方丈及银钱衣钵聚合,报告该月的账日,由银钱衣钵对照大帐而作审核。留在各部的少数现金也核对清楚,应与大帐之总数相符。关于近代佛教的经费收入及其管理的详细内容请参看: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第18-24、291-304页。
    4邱丽娟:《来生富贵:清乾隆嘉道时期华北地区民间秘密宗教的经费来源与流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上册),1999年,第249页。
    1《道院纲则》,《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1期,“专件”第5页。
    2郑婴芝:《红卍字会缘起》,1942年,Q120-4-1,上海市档案馆藏。
    3虞卜磐、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3年,第60页。
    1石鑫三遗稿:《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第99页。
    2邹霁澄:《世界红卍字会泰兴县分会历年慈务工作报告书》,1949年4月,Q120-2-15,上海档案馆藏。
    3《济南道院办理各项慈业及慈善报告书》,《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8期,“专件”第2页。
    4在晚清义赈中,民间各慈善团体在筹募捐款中大量使用“愿”捐手法。该方法即是将每一“愿”定为一个数目不大的钱数,再随人发若干“愿”许捐。这种做法其实也隐含民间发愿的宗教色彩,捐款便是为了积累福德。晚清义赈中民间团体通过“愿”捐方式筹款的具体情况参考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山版社,2006年,第173-175页。 1932年,Q120-3-22,上海市档案馆藏。
    1《癸酉年七月廿九、九月十八日本院籍职修联席会议》,1933年,Q120-3-22,上海市档案馆藏。
    2《维母基金应共同协助案》,1932年,Q120-4-43,上海市档案馆藏。
    3《曹承虔先生自订年谱》,手稿本,1931年条。
    4《卍慈崇善堂董事会关于本堂各神位暂移新址问题的请示单》,1946年1月,Q120-1-6,上海市档案馆藏。
    1中华总会提:《拟请各会造报会员数日并整顿会员入会费及照章实行提成补助总会案》,1934年6月,Q120-4-76,上海市档案馆藏。
    2天津分会提:《提议普通会员应即通知登记换证清理徽章案》,1934年6月,Q120-4-76,上海市档案馆藏。
    3王中廷、李子琇、田复生供稿:《潍县红卍字会与道院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第145页。
    4虞卜磐、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政协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1963年,第62页。
    5蔺光涛:《世界红卍字会徐州分会概况》,政协徐州市郊区、铜山县文史委,《(铜山)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第49页。
    6林振声:《我和宜吕红卍字会》,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萃·民族宗教·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4页。
    1无锡院会提:《拟请公定各院会经费划一办法案》,1932年10月,Q120-4-68,上海市档案馆藏。
    2济南道院编印:《癸酉展庆研坐会议事录》,1933年,第13-14页。
    3济南母院提:《各地职修年纳院费如何规定实行案》,1934年,Q120-4-78,上海市档案馆藏。
    4《道院巡证表》,1937年6月,Q120-4-90,上海市档案馆藏。
    1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第140页。
    2李忠禹:《红卍字会在汉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汉中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1990年,第164页;王中廷、李子琇、田复生供稿:《潍县红卍字会与道院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第145页。
    3《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各分会概况调查表》,1945年,Q120-4-16,上海市档案馆藏。
    4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第51页。
    5张泰求:《济宁道院和红卍字会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济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128页。
    6于文龙:《张家口的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民族宗教专辑》,1989年,第307页。
    7李忠禹:《红卍字会在汉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汉中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第164页;王中廷、李子琇、田复生供稿:《潍县红卍字会与道院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第145页:刘志为:《解放前敦化卍字会概况》,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8辑,1997年,第125-126页。
    1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165页。
    2《老祖判示安贫教丐会办法》,1922年4月11日,《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3期,第49页。
    3《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6期,“专件”第11页。
    4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9-320页。
    1《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办事处劝募兵灾助赈启事》,《中报》1924年10月13日。
    2《红卍字会通电募捐,为救济灾民之用》,《世界日报》1926年5月4日第3版。
    3上海分会提:《卍会应注意宣传案》,1932年,Q120-1-18,上海市档案馆藏。
    4周幼瑞:《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中报)》,上海书店《中报》影印组编印:《<中报>介绍》,1983年,第37-39页。
    5《世界红卍3字会天津主会鸣谢各界捐助水灾赈款露布》(1-22),《庸报》1935年12月1日-31日。
    6《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办事处第四次敬谢诸大善十慨助江浙兵灾各项捐款》,《中报》1925年2月22日:《民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第六次鸣谢》,《中报》1932年3 月12日。
    1《世界红卍字会无锡分会敬谢》,《锡报》1928年2月15日,第1版。
    2《世界琐闻·卍字总会的筹赈游园大会》,《世界日报》1927年8月24日,第7版:《世界琐闻·红卍字会招待新闻界》,《世界日报》1927年8月26日,第7版:《世界琐闻·红卍字会的游艺会》,《世界日报》1927年9月3口,第7版。
    3《剧场消息》,《世界日报》1928年11月30日,第7版。
    4《宣化红卍字会演戏筹赈》,《庸报》1934年10月4日,第8版。
    5据安邦瀛回忆烟台道院内部所有统掌以上人员均是烟台工商界名人或地方重要士绅,无此身份也当不上统掌。卍字会与道院二位一体,职司也一身二任。统掌即为会的理事,事务掌监们则系会的常务理事,揆诸各地院会的情况也大致与此相符。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第135页。
    6《曹承虔先生自订年谱》,手稿本,1928年条。按诸史实刘张战争发生在1929年,曹先生此处纪年有误。
    1虞卜磐、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第58页。
    2《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各分会概况调查表》,1945年,Q120-4-16,上海市档案馆藏;虞卜磐、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第60页。
    3《老祖临各院训·天津道院》,1922年5月25日,《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4期,第14页。
    4《新办道生银行今日开幕》,《顺天时报》1922年12月18日。
    5《济南道院甲子年立春大会报告》,《道德杂志》1924年第4卷第2期,“专件”第6页。
    6《创办安徽道生银行消息》,《时事新报》1924年5月6日。
    7《京兆道生银行营业广告》,《卍字日日新闻》1924年3月1日第1版。
    8《济南道院甲子年立春大会报告》,《道德杂志》1924年第4卷第2期,“专件”第6页。
    1《济南道院甲子年立春大会报告》,《道德杂志》1924年第4卷第2期,“专件”第2页。
    2《道院试行院则》,《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3期,“专件”第11页。
    3《卍慈银行招股章程》,《道德杂志》1923年第3卷第2期,“专件”第1页。第一条:本银行以调剂社会金融辅助慈善事业为宗旨,定名口卍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4李友志等:《现代彩票》,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5《世界红卍字会永远赈济基本券发行通告》,《卍字日口新闻》,1924年1月1口,第1版。
    6《广告》,《卍字日日新闻》,1924年1月1日,第1版;《广告》,《卍字日日新闻》,1924年1月8日,第1版。
    7《世界红卍会永远赈济基本券事务所通告》,《中报》1925年1月1日。
    8《世界红卍字会总会永远赈济基本券驻沪事务所紧要通告》,《中报》1926年1月3日。
    1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例外,1932年镇江地区还有道生钱庄,镇江红卍字会道院的负责人陆小波为其经理。见《道生劫案》,《新江苏》1932年9月30日第4版。
    2《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各分会概况调查表》,1945年,Q120-4-16,上海市档案馆藏。
    3《青岛院会发展史略》,B63-1-440,青岛市档案馆藏;《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年5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皆转引自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130页。
    1《北京慈济印刷所广告》,《卍字日日新闻》1924年3月1日,第6版。
    2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129页。
    3《红卍字会第一贫儿工作所广告》,《卍字日日新闻》1924年3月1日,第6版。
    4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认为寺院经济收入紧张在1927年变得很明显,而且因十年后日本入侵而大为加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寺院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开辟财源,僧人进行商业交易、开办“工读中心”和参加生产都是其不同表现。参见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中国佛教的复兴》,第219-210页。
    1《道院董事已推定》,《时事新报》1924年4月1日。
    2松江道院并非上海道院,后者成立与1922年。
    3《鲁军南路在蚌埠附近,张宗吕昨日为电报告》,《世界日报》1927年8月14日第2版。
    4赈务委员会总务组编:《赈务月刊》1930年第1卷第11期,第42-43页。
    5赈务委员会总务组编:《赈务月刊》1932年第3卷第4/5/6合期,第52页。
    6《民国二十年救济机关统计》,12-6-2155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各分会概况调查表》,1945年,Q120-4-16,上海市档案馆藏。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第263页。
    2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74页。
    3濮文起:《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25卷第2期,第92页。
    1在此我将那些管辖大量下属院会和办事处的院会和联合办事处统称为高级院会,因为世界红卍字会道院的办事处基本都附设在一个区域性的重要院会中。
    2济南道院:《各院临时维持母院费延不照缴本院经费支绌挪欠甚巨宜如何维护案》,济南道院编印:《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1928年,第24页。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124页。
    3《临时维系母院经费案》,1933年,Q120-4-44,上海档案馆藏。
    4这种合法性不但是对于社会而言,而且也有来自内部的压力。在世界红卍字会道院的系统中,各地院会也存在着竞争,尤其母院、宗坛和总会三者都对领导权有所争夺,还不时爆发之际的矛盾,他们需要赢得内部的合法性和实际管理权,而大力举办各项慈善事业便是其争夺各地院会认同的一种方式。在曹承虔的年谱中有一段话:“四载以来余遵训留总,协助扩大赈救并奉训创设慈口筹备处,护世模范队,卍字中学及旗徽印章管理所,度训意所在,无非为世界卍总固其基础,以便将来遇有违反统系者则有事实为之代辨也”,便可清除表明举办这些慈善事业为的是“以便将来遇有违反统系者则有事实为之代辨”。《曹承虔先生自订年谱》,手稿本,1936年条。
    5《中华东南各会联合办事处第二届第二次常务监理会议议事录》,1933年1月7日, 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1济南母院:《请各会查照公会议决案维助总院经费法》,1935年,Q120-4-47,上海市档案馆藏。
    2《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常监临时会议纪事录》,Q120-4-49,上海市档案馆藏。
    3《本处科文·济佛祖训》,1933年8月19口,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4各组所推举常监如下:沪苏南宝为张乾妙、胡化易、田修本、罗道悟;杭明嘉虞澄太为陈民正、何乾仁;锡常镇宁为谢冠能、华启道、陆志奇;江北一组为杨道清、黄南润;皖北一组为倪笃慈、唐灵慈;皖中一组为周根净、李开让。参见《变更组织办法》,1933年10月13日,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5《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工作报告》,1935年,Q120-4-7,上海市档案馆藏。
    1《总处经费问题》,1933年10月,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2《监理大会议事录》,1933年秋,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3夫马进认为在清代一些善堂因为受国家政策影响而变为官营,此类善堂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经济援助,但同时管理者要负责弥补经营赤字,因而出现了徭役编审那样强制富户轮流担当管理者的情形。充当善堂的管理者成为一种类似服徭役的情况。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437-445、507-515页。
    4陆福烨提:《陆福烨辞主会总办事处常监请改推案》,1933年,Q120-2-4,上海市档案馆藏。
    5《十月初一日本处常监监理会临时联席会议记录》,1933年,Q120-4-44,上海市档案馆藏。
    1《本处成立缘起》,1937年,Q120-4-6,上海市档案馆藏。
    2大会公推陈民正(陈子式)、华启道(华艺三)、吴和光(吴仲炎)、胡弘澹(胡巽臣)、陆福烨(陆小波)、姚化吉(姚文敷)、张乾妙(张兰坪)、赵赞须(赵聘三)、唐灵慈(唐少侯)、罗道悟(罗步洲)、江乾人(江廷干)等位常务监理,刘度来为总监理。见《通函各分会报告成立》,1934年,Q120-4-5,上海市档案馆藏。
    3《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工作报告》,1935年,Q120-4-7,上海市档案馆藏。
    4《各地分会、监理意见》,1934年,QQ120-4-11,上海市档案馆藏。
    5目前笔者收录了总办事处1933年11月至1934年6月、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以及1936年7月至11月的收支报告。其中地方各会及常监实际缴纳的经常费分别为:洋3630元、洋2488元、洋4404.5元、洋2528元。虽然缺乏1933年7月至11月的数据,不过这两年间捐助额度变化不大,我们可以用1936年7月至11月的数据2508元作一近似的代替。通过数据的拼合我们可以此得到1933年7月至1934年6月和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两个财政年的经常费收入情况,两组数据分别为:6158元和4404.5元(后者未包含了特别费2000元)。而1933年1月至1936年12月总办事共收到各分会和监理的捐助为25712.5元(各监理捐助17252元,各会捐助8360.5元),每年平均达到6428元左右。而将1934年10至1936年11月的数字拼接,监理和各分会共捐11400.5元,年平均不到4000元。看来上面1933年至1936年的收入统计包含了2000元的特别费。如果加上该特别费,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分会和监理的捐助基本稳定在6000元左右(包含2000元特别费)。数据参考:《本处收支报告》,1934年,Q120-4-50;上海市档案馆藏;《二十三年度本处经常费收支各款数目清册(1934年10月-1935年6月)》,1935年,Q120-4-147,上海市档案馆藏;《二十四年度本处经常费收支各款数日清册(1935年7月-1936年6月)》、《本处经常费收支款目清册(1936年7月-11月)》,1936年,Q120-4-52,上海市档案馆藏:《经常费收支总目(1933年11月至1936年12月)》,1937年,Q1120-4-22,上海市档案馆藏。
    1《道院纲则》,《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1期,“专件”第5页。
    2《道院试行院则》,《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2期,“专件”第5页。
    3《北平总主道院简章》,1936年,Q120-4-2,上海市档案馆藏。
    4上海分会便在1932年的道慈会议中向成员报告:“辛未年征信录已印好,请诸君随时可以取阅”。《七月十二日道慈会议议事录(三次)》,1932,Q120-3-22,上海市档案馆藏。
    1《卢庄道院坛辛来八月十九日社统坛训文》,1931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2《道院试行院则》(续),《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3期,“专件”第11页。
    3李光伟对目前存世的世界红卍字会征信录做过具体统计列表,参见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第133-141页。
    4《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各分会概况调查表》,1945年,Q120-4-16,上海市档案馆藏。
    5《款目核实以昭大公》,1932年,Q120-4-43,上海市档案馆藏。
    6《老祖关于宗享大典提度及提度职证费收支数目请鉴核的训示》,1932年9月,Q120-4-180,上海市档案馆藏。
    7中华总会:《世界红卍字会赈救工作暨征信录第三次报告书》,1934年,Q120-4-76,上海市档案馆藏。
    8《各院会职修方助总院会经费在母院春会决定简约》,1936年,Q120-4-47,上海市档案馆藏。
    1《管理私立慈善机关规则》,1928年5月,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卷,黄山书社,1999年,第9-11页。
    2《致东南各会·慎重对外以消障惑》,1933年10月5日,Q120-4-113,上海市档案馆藏。
    1李世瑜:《世界红卍字会史料汇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2008年,第32页。
    1庄吉发:《清代秘密社会的财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上册),第222页。
    2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5页。
    3陆仲伟:《一贯道内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
    4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5页。
    5邱丽娟:《来生富贵:清乾隆嘉道时期华北地区民间秘密宗教的经费来源与流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上册),第249页。
    6陆仲伟:《一贯道内幕》,第182页。
    1《坚决打击反动会道门在农村中的破坏活动》,《人民日报》1955年7月7日,第3版。
    2《山西有重点取缔会道门,八万一贯道徒自动退道》,《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第1版;《北京市人民政府布告严厉取缔一贯道》,《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9日,第4版;《坚决取缔一贯道》,《人民日报》1950年12月20日,第1版:《摧毁一贯道的思想影响——介绍东北华北各地教育受骗道徒的经验》,《人民日报》1950年12月23日。
    3目前关于民国时期卍字会成员贪污的资料仅有一例:1931年安徽发生水灾,世界红卍字会派员进行救济。其间有一职员贪污救济资金。但该该员的贪污事项是由世界红卍字会上海总办事处起诉追究的,由此反而可见卍字会对内监管的严厉。曹步萧:《安福系与合肥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合肥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肥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第181页。
    4《世界红卍字会的情况与处理意见》,1952年,223-1-350,北京市档案馆藏。
    1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邓止来等译,2002年,第690页。
    2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172页。
    3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192-193页。
    4欧大年:《中国民间教派研究》,第44页。
    5欧大年:《中国民间教派研究》,第38-39页。
    1邵雍:《中国会道门》,第162-163页。
    2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年,第132-133页。
    3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第123页。
    1杨庆堕:《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177-178页。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92-193页。
    3《济南道院授经人齿录》,《道德杂志》1921年第1卷第1期。
    4先前一般文献中仅仅提及杜秉寅与徐世光的关系,实则吴福森(及吴幼琴)早年也与徐世光有交往。1929年徐世光逝工时,吴福森曾撰写悼文,其中述及自己与徐世光为“三十年文字知己”,可见两人交游自清末已开始。《坚基真人(即徐世光)悼文》,1929年,Q120-4-180,上海市档案馆藏。
    5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第134页。
    6《京兆尹王芝祥不安于位》,《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8日,第7版。
    7《道院一览表》,《道德杂志》1922年2卷4期;《道院一览表》,《道德杂志》1922年2卷11期。
    1《王芝祥赴陕》,《顺天时报》1924年3月3日,第3版。
    2《南京道院筹备经过》,南京道院编印:《南京道院癸甲二周合刊》,1927年,第1-3页。
    3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第114页。
    4《世界红卍字会的情况与处理意见》1952年,J23-1-350,北京市档案馆藏。
    5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1期,第94页。
    6甘孺辑述:《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4页。
    7郑婴芝:《红卍字会缘起》(1940年),Q120-4-1,上海市档案馆藏。
    1宋光宁:《十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台北)1998年第9期,第280页。
    2虽然在学理上“迷信”与“宗教”之间是需要加以区分的,但是在实际运动中,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存在,“迷信”成为任意粘贴的标签。
    3《乡村教师运动决议案》,1925年12月23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457-458页。
    4费范九:《复黄智海书》,载《净业月刊》1928年1月第21期,“书牍”,第8页。
    5三谷孝:《秘密结社和中国革命》,李恩民、五红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6《北平公安局取缔扶乩儿》,《顺天时报》1928年7月27日,第7版。
    7《梁家园悟道社自行停办》,《顺天时报》1928年8月14日,第7版。
    1《呈请中央执委会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查禁道院》,476-2-7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1928)后的动向》,《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第227-228页。
    2《内政部关于查禁道院及悟善社等迷信机关致国民政府秘书处复函(1928年10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1-492页。
    3河北省政府秘书处第四科公报股:《民政厅令各县查封各迷信机关由(附原呈)》,《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92期,“命令”第4页;山西省民政厅:《山西民政汇刊(一)》(1931年),“公牍”第3-4页,收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733)》,台湾文海出版社,1993年。
    4《红卍会概况报告农》,1937年,Q120-4-90,上海市档案馆藏。
    5末光高羲:《支那の秘密结社とむつ慈善结社》,第208-209页。
    1《吕平灾民流亡载道,红卍会拟设收容所》,《世界日报》1927年7月28日,第6版。
    2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编印:《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报告书(1922-1929年)》,第13页。
    3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卍慈篇》,第98页。
    4《红卍字会在芜湖设后方医院,皖北卍联会救济队已由南京赴九江》,《世界日报》1926年11月11日,第6版。
    1《红卍字会的追悼死难会员大会》,《世界日报》1926年11月30日,第6版
    2《孙宝琦已由津南下》,《顺天时报》1927年2月21日,第7版。
    3熊希龄:《北京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呼吁南北息争公开信(1927)》,《熊希龄先生遗稿(五)》,第4627-4627页。
    4杨圆诚编:《道慈纲要·卍慈篇》,第100-101页。
    5《世界红卍字大会昨天闭会,各会代表讨论会务》,《世界日报》1927年5月22日,第7版。
    6《鲁军南路在蚌埠附近,张宗吕昨日为电报告》,《世界日报》1927年8月14日,第2版。
    7《胡建春先生为社会事业而牺牲》,《新江苏》1934年4月4日,第6版。
    8《道院巡证表》,1937年,Q120-4-90,上海市档案馆藏。
    1《事略稿本》(1927.9-1928.3),(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第177-178页。
    2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1928)后的动向》,《民间宗教》1997年第3辑,第229页。
    31926年7月7日公布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规定,不仅前方接战地域军、民、财政、交通和外交各项大权得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设立的战地政务委员会负责,而且后方非战地域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亦得服从并服务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指挥的前方军事行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并未改变此种-情况。1927年4月29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84次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和5月2日第86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亦继续承认此种态势。参见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2-3页。
    4《叶家宝呈请保护世界红卍字会》,1-54132-1,台湾国史馆藏。
    5《道院巡证表》,1937年,Q120-4-90,上海市档案馆藏。
    6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211页。
    1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2《阎锡山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蒋介石电》,见该书编委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8年1-6月卷,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年,第1084-1085页;杨天石:《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页。
    3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28页。
    4《中国慈善联合会将成立》,《世界日报》1928年5月27日,第7版。
    1宋光宇:《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第230-231.
    21928年阎锡山第三集团军首先进入北京,蒋介石任阎锡山为平津卫戍总司令,阎命李庆芳接办《晨报》,改称《新晨报》。参见翟品三:《李庆芳略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囊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襄垣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第109页;孔昭恺:《我在北平做记者——旧大公报“坐科”回忆片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33辑,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69页。
    3宋光宇:《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台北)1998年第9期,第282-283页。
    4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后的动向》,《民间宗教(第3辑)》1997年12月,第230页。
    1《前天国庆盛典经过详情》,《世界日报》1928年10月12日,第7版。
    2天津道院统掌为徐世光。徐为道院主要发起人,在杜秉寅死后,他在道院地位最为显赫,当时被封为道院“宗掌”,对道院重大事务都有管理职权,因而天津道院在道院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
    3杨圆诚:《道慈纲要·大道篇》,第91-92页。
    4国民党对于天津控制也较弱,同时天津道院设于日租界之内,徐世光与日本方面也有较好的关系,因而国民党势力不容易插足。
    5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后的动向》,《民间宗教(第3辑)》1997年12月,第230页。
    6三谷孝:《秘密结社和中国革命》,第181页。
    7沈云龙主编:《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台湾)联经出版社,1976年,第267页。
    1《直鲁赈灾委员万辟抵北京代表许世英与蒋作宾接洽一切》,《世界日报》1928年6月25日,第3版。
    2孔庆泰等(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1、240页。
    3《世界红卍字会上海道院各道院修方皈道后传略及三灵室公祀祝文》,1934-1946年,Q120-3-157,上海市档案馆藏。
    4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中华佛教文化馆,1974年,第507页。
    5《朱庆澜谈冬赈》,《世界日报》1929年11月17日,第3版。
    1《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1928年11月5日,257-74,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宋光宇《十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卍红字会”》,第231页。
    2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后的动向》,《民问宗教(第3辑)》1997年12月,第231页。
    3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出版社,2004年,第1520页。
    4《道院一览表》,《道德杂志》1924年3卷12期。5邢鉴泉:《日伪统治徐州若干问题回忆》,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6辑《伪淮海省专辑》,1986年,第106页。
    6蔺光涛:《世界红卍字会徐州分会概况》,政协徐州市郊区、铜山县文史委,《(铜山)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第47页
    1郭景山:《杨树诚与徐州宝兴面粉厂》,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13辑,1993年,第154页
    2徐人:《淮海省成立的前后》,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6辑《伪淮海省专辑》,1986年,第92页;邢鉴泉:《日伪统治徐州若干问题回忆》,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6辑《伪淮海省专辑》,第106页。
    3《谨将徐州红卍字会与徐州女中实验小学争执旧道署火药库房基一案并将经过事实逐条缮请公鉴》,1932年8月14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4仝菊圃、王祥甫:《张勋在徐州事略》,《徐州文史资料》第8辑,1987年,第6-8页;董献吉等编著:《徐州百年大事记》,复口.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13页。
    51927年,江苏省试行中学与师范合一制,第三女子便改称江苏省立徐州女子中学。1928年8月义因江苏省试行大学区制,校名又改为江苏大学区徐州女子中学。1929年9月,大学区制废除,校名又恢复为江苏省立徐州女子中学。张兴朝主编:《百年徐师》,地质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1《谨将徐州红卍字会与徐州女中实验小学争执旧道署火药库房基一案并将经过事实逐条缮请公鉴》,1932年8月14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949页。
    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628页。
    4邓毓庢、李银德主编:《徐州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3页。
    5这里的寺庙并非特指佛教的僧庙,而是泛指各类宗教的观、庵、祠、堂等活动场所。
    6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丙编),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5页。
    7《蔡元培致国民政府呈》,1928年6月12日,1-1-176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8《薛内长对破除迷信之解释》,《薛内长复佛教会函》,《海潮音》1928第4月第9卷第4期,“佛教史料”第3页。
    1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第235、301页。
    2《谨将徐州红卍字会与徐州女中实验小学争执旧道署火药库房基一案并将经过事实逐条缮请公鉴》,1932年8月14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3《省会各界纪念总理就非常大总统职大会陈和铣报告》,《新江苏》1930年5月7日,第5版。
    4《徐州分会致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1932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5《红卍字会红十字会中训部令各省市遵照改组办法》,《新江苏》1931年2月7日,第4 版。
    1《蒋主席嘉奖红卍字会》,《新江苏》1930年5月25日,第3版。
    2《谨将徐州红卍字会与徐州女中实验小学争执旧道署火药库房基一案并将经过事实逐条缮请公鉴》,1932年8月14日,档案号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3《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驻京办事处呈财政部文稿》,1932年,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4该委员会由傅秉常、焦易堂、史尚宽、林彬、郑毓秀(后由王用宾继任)担任委员,另外聘请司法院长王宠惠、考试院长戴传贤、法国法学家宝道(Padoux)为顾问,参见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口.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3页。
    5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4-55页。
    6《为承领院基被学校侵夺请公议办法以资应付案》,1932年6月,Q120-4-43,上海市档案馆藏。
    1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39册,黄山书社,1999年,第366页。
    2《卍会驻京办事处向财政厅呈文》,1932年7月4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3《江苏省财政厅批》,1932年7月14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4《谨将徐州红卍字会与徐州女中实验小学争执旧道署火药库房基一案并将经过事实逐条缮请公鉴》,1932年8月14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5《徐州分会致上海总办事处》,1932年8月26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1《东南各会联合办事处调查表》,Q120-4-90,上海市档案馆藏;蔺光涛:《世界红卍字会徐州分会概况》,政协徐州市郊区、铜山县文史委,《(铜山)文史资料》第11辑,第50页。
    1中华总会编刊:《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及其他事业概要》,1934年。
    2《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东南淞沪代主院1947年道慈工作报告书》,Q120-3-101,上海市档案馆藏。
    3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33页。
    4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考古人类学刊》(台湾)2001年第57期,第15-16页。
    5一贯道在1930年和1940年便拒绝向政府立案,其理由可能也与合法化所需的成本相关。
    1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1期,第94页。
    2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尔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212页。
    3《世界红卍字会的情况与处理意见(草稿)》,1952年,223-1-350,北京市档案馆藏。
    4《渝院道训汇编》1938-1943年,世界红卍字会台湾总主会,1979年再版,第25、32页
    5 F.S.Drake, "The Tao Yuan:A New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stic Movement, " The Chinese Recorder,p133.
    1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227页。
    2济南院编印:《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1937年,第15页。
    1李世瑜:《世界红万字会史料汇编》,第4页。
    2《道院立案文件集录》,1935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Q120-1-47。
    1陈独秀:《独秀文存》,第831页。
    3朴庵(橘朴):《与周氏兄弟对话》,《京津日日新闻》1923年1月12日、1月13日。转引自孙江:《在中国发现宗教——日本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结社之研究》,“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第195页。
    3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第10-13页。
    4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第15页。
    5杨圆诚:《道慈纲要·大道篇》,第67-68页。
    6这方面与一贯道和世界红卍字会道院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贯道并不追求立案。
    1《上海总办事处通布各院会为黄县党部区执行委员会报称卍会宣传不当济分会函布查照慎重由》,1932年9月,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2《徐州分会致东南各统掌》,1932年8月17日,Q120-4-126,上海市档案馆藏。
    3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中国佛教的复兴》,第216-218页。
    上海档案馆藏档,Q114-1、Q120-1、Q120-2、Q120-3、Q120-4。北京档案馆藏档,J23-1、ZQ012—6。
    台湾国史馆藏档,1-51810、2-080200、2-08010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257-74、476-2。
    郭大松、田海林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查资料选》(下册),新星出版社,2004年。
    李世瑜:《世界红卍字会史料汇编》,世界红刑字会中华总会,2008年。
    林开明等编:《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路遥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天津市档案馆:《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赵嘉珠主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1901-1920)》,蔡詠春、
    文庸、段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道德杂志》
    《庸报》
    《灵学要志》
    《时事新报》
    《顺天时报》
    《时报》
    《卍字日日新闻》
    《世界日报》
    《杭州民国日报》
    《新江苏》
    《少年中国》
    《佛音》
    《哲报》
    《净业月刊》
    《海潮音》
    The Chinese Recorder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兴亚院宗教协会:《华北宗教年鉴》,新民印书馆,1941年。
    (民国)李恭简修,魏俊撰:《续修兴化县志》,1944年铅印本
    《曹承虔先生自订年谱》(手抄本),1925年条,第12页。
    《近代史资料》第93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事略稿本》(1927.9-1928.3),(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
    《同善总社传单汇编(1917-1923)》,同善总社印行,无出版年。
    《中华传世法典——大明律》,怀效峰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
    《宗坛训录》(1936-1937年),1977年,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重印。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39册,黄山书社,1999年。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陈其元:《庸阅斋笔记》,中华书局,1989年。
    胡适:《名教》,《胡适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黄庆澜:《瓯海观政录》,文海出版社,1976年。
    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2年。
    教育教研室编:《教育社论选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9年。
    经亨颐:《经亨颐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
    李幹忱:《破除迷信全书》,美以美会全国书报社,1924年3月初版,1926年1月再版。
    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梁启超:《评非宗教同盟》,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龙口道院刊印,1938年。
    南京道院编印:《南京道院癸甲二周合刊》,1927年。
    三谷孝:《秘密结社和中国革命》,李恩民、王红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编印:《取缔反动会道门宣传参考资料(第一辑)》,(内部参考物出版信息),1953年
    沈云龙主编:《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台湾联经出版社,1976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733)》,台湾文海出版社,1993年。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编印:《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报告书》(1922-1929年),1934年重印。
    释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汤伟康,杜黎:《沪城风俗记》,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年。
    陶菊隐:《政海轶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王稼句点评:《苏州旧闻》,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79-380页。
    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五)》,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杨慧镜:《近代往生传》,青莲出版社,1996年。
    杨圆诚编:《世界红卍字会道慈研收所讲义》第二册《道慈纲要·卍慈篇》,沈阳卍字新闻印刷部,1932年。
    杨圆诚编:《世界红形字会道慈研收所讲义》第一册《道慈纲要·大道篇》,沈阳卍字新闻印刷部,1932年。
    于圆观:《大道抉微》,世界红卍字会台湾总主会,1941年初版,1988年重印。
    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丛书》第一种《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上海广学会,1927年。
    镇江市润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润州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社会卷》,1995年。
    山东省淄博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
    政协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
    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徐州文史资料》第6辑《伪淮海省专辑》,1986年。
    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徐州文史资料》第8辑,1987。
    政协徐州市郊区、铜山县文史委编:《(铜山)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33辑,北京出版社,199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22辑《政坛浮生录——林知渊自述》,198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第32辑,198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196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襄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襄垣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内江市委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200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
    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等译,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
    芮沃寿(Arthur Frederick Wright):《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常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三谷孝:《秘密结社和中国革命》,李恩民、王红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中华佛教文化馆,1974年。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政与危机(192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杨天石:《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钟肇鹏:《求事斋丛稿》,巴蜀书社,2001年。
    宗教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总览》,东方出版社,1993年。
    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曹新宇:《传统中国社会的“灾难信仰制度”与秘密教门的“灾难神话”》,《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杜博思(Thomas Dubois):《慈善团体与政治活动:道院红卍字会二三十年代的
    演变》,《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大学,2009年。
    杜景珍:《略论道院遭禁(1928)后的动向》,《民间宗教》(台北)1997年第3辑。
    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高鹏程:《双重视域下民国南通红卍字会运作的实态分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2期。
    高万桑:《近代中国的国家与宗教:宗教政策与学术典范》,黄郁琁译,《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4期。
    何孔蛟:《义和团运动后的民间秘密结社与反洋教斗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5期。
    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年第3辑。
    酒井忠夫:《民国初期之新兴宗教运动与新时代潮流》,张淑娥译,(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
    孔祥涛:《论清代华北民间教门长期延续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李光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形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年。
    李光伟:《民国道院扶乩活动辨正》,《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
    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教育活动述论——以山东省为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李光伟:《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暨恤养院历史初探》,《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年第2期。
    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1期。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操纵山东会道门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
    梁家贵:《利用、控制与取缔: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教门、帮会的控制策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刘平:《论清代教门的“反清复明”思想》,《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
    刘平:《清代教门的神秘语言文化研究》,张捷夫主编:《清史论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路遥:《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陆勇:《晚清秘密教门与近代社会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陆仲伟:《邪教同善社》,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论邪教——首届邪教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罗国辉:《近十年来秘密社会史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2期。
    罗志田:《西方的分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欧阳恩良:《神权与王权的交结——民间教门本质特征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濮文起:《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25卷第2期。
    秦宝琦:《明清时期秘密教门信仰体系与基本教义的形成与发展》,《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邵雍:《会道门在上海的传播与衰亡》,《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
    邵雍:《日寇利用中国会道门侵华述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考古人类学刊》(台湾)2001年第57期。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
    宋光宇:《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1998年第6期。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万字会为例》,《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97年第46期。
    苏阳扬:《从常州地区会道门的兴衰看地方权力体系之演变》,《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8月第26卷第4期。
    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
    孙江:《在中国发现宗教——日本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结社之研究》,“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王见川:《道院·红卍字会在台湾的发展及其慈善活动(1930-1960):兼谈其与战后日本新兴宗教的互动》(未刊稿),2009年。
    王见川:《清末民初中国的济公信仰与扶乩团体:兼谈中国吉生化的由来》,《民俗曲艺》2008年第162期。
    王见川:《山东烟台同善分社资料(1919-1920)》,《民间宗教》1995年第1期。
    王见川:《同善社早期的特点及在云南的发展(1912-1937):兼谈其与“鸾坛”、“儒教”的关系》,“民间儒教与救世团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台湾)佛光大学历史系,2009年。
    王见川:《同善社早期历史(1912-1945)初探》,(台湾)《民间宗教》1995年第1辑。
    奚卫华:《抗战时期的会道门与乡村社会控制——以山东省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夏明玉:《民国新兴宗教结社——万国道德会之思维与变迁(1921-1949)》,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小武海樱子:《同善社与慈善事业——以合川会善堂慈善会为例》,(台湾)“民间儒家与救世团体”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
    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张国刚:《(佛说诸德福田经)与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4月第2期。
    张家麟:《宗教仪式感受与宗教教义实践——以鸾堂之扶乩仪式为焦点》,内政部编印:《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台北)年第6辑,2004年。
    张家麟《现代鸾堂发展困境与策略》,《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第七辑》,2005年。
    赵爱宝:《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论述》,《社会科学家》2007年3月第2期。
    赵爱宝:《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郑国:《民国时期迷信问题研究(1912-1928)》,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钟国发:《民国时期新兴宗教扫描》,《当代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朱心明:《抗日根据地治理会道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出版社,2004年。
    胡孚琛主编:《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孔庆泰等(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徐有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董献吉等编著:《徐州百年大事记》,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该书编委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8年1-6月卷,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年。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Mayfair Mei-Hui Yang, eds., Chinese Religiosities Affictions of Modernity and State Form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Robert A.Segal, 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Yoshiko Ashiwa and David L. Wank, eds.,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Prasenjit Duara,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David K. Jordan and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DuBois, Thomas, The Sacred World of Cang County:Religious Belief,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2001.
    Graeme Lang and Lars Ragvald, Spirit-wri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s, Sociology of Religion, Vol.59 (Winter,1998).
    Vincent Goossaert, "1898: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5, (May 2006).
    Chao Weipang,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Fu Chi, Folklore Studies, Vol.1, (1942).
    末光高義:《支那の秘密结社とむつ慈善结社》,满洲评论社,1933年。
    #12
    远藤秀造《道院と世界红卍字会》,红卍学会,1937年。
    大山彦一:《道院·红卍学会の研究》,建国大学研究院研究期报第三辑(建国十周年慶祝记念号の内),满州国新京,1942年。
    酒井忠夫:《近代中国にゎけみ宗教结社の研究,东亚研究所,1944年。
    橘樸選著、中野江漢編註:《道教と神話伝說—中国の民间信仰》,改造社,1948年。
    #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