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旅游业发展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经济学、
    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政治学、心理学、规划学、法学等多种学
    科都涉猎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涌现出一批可喜的成果。作为旅游
    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就如何开发利用
    好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方面的课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注。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的工作环节有
    待进一步完善,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
    段,所见成果多属概述和介绍性质。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又因为植根
    于民族地区而具有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多
    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既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
    平的必要途径,也是缩小地区差距、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禀赋较高,有效利用发
    挥好这一资源优势,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在开发利用的
    同时,如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
    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专门从法律保障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
    探讨目前尚不多见。因此,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的研究在
    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对于加强民族地区旅游
    资源的立法保护工作,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业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在实践中,对于明晰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现状、分析当前立法工作得失、展望今
    后立法趋势以及解决具体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本文以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法律保障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民
    族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等5个民族
    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等5个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
    省份;“旅游资源”大致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划分。在写
    作中,综合运用了民族经济学、旅游资源学、法理学等多学科理论,
    以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相融合,通过对多种法律法规及实践案例的分
    析总结·,结合民族地区工作实践,努力实现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由于目前学术界尚未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法
    律保护问题展开专门研究,因此这一工作可以为正在蓬勃兴起的民族
    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论文详细梳理和分
    析了旅游资源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保护现状,并就如何对民族地区旅游
    资源保护工作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从理论和实践环节提出了具体
    明确的意见。虽然研究尚显粗浅,但它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为
    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在论文正式写作之前,笔者就论文中的相关
    内容,如中国旅游法制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问题、旅游资源
    开发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问题都做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学术
    论文,同时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实践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
    论文的写作。
     全文除绪论外,共由五章组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写作的研究背景、理论方法、实践意义、
    相关思路和研究动态,并介绍了木文研究的特色以及为此研究所做的
    社会调查及资料搜集工作。
     第一章主要在分析总结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基本内涵和整体优势
    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工作的必要性。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国际及国内旅游资源法律保护工作的回顾和
    总结,分析当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立法保护工作现状。
     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实
    践的分析,总结这些实践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启示。
     第四章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在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法律保障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构建的相关理论框架。
     第五章论述了在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体系的过
    程中,必须从横向、纵向法律建设,发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营
    造良好社会环境诸方面着手,使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旅游业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旅
    游资源保护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民族
    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如果不加以有效保护,就容易使这一资源优势
    逐步丧失。因此,以严格有效的法律保障形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是保障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理论,实践
The study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new area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many kinds of subjects, such as economics, administration, geography, ecology, politics, psychology, law are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work, and there are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is. As the key ele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quite obvious and important, and the subject of how to utilize tourism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just started in recent years, lots of work such as protection for tourism resources need improve, the research of related aspects is just initiated, and there are only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are general and introductory.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have bot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some specific ones due to its national features. In a multi-nationality country like China, co-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nations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minimize the disparity of different regions,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and to keep long term stability in China.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have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 to utilize that effectively c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regions. Meanwhile, it is still to be solved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for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 impro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but the research work on this deeply from the point of legal guarantee is still rare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legislation protection for tourism resources of minority region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theory,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prote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way of tourism in minority regions, has its leading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mportant to see explicit legal
    
    guarantee work, analyse the lessons learnt of legislation for the present, the trend of legislation in futur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met in practice.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legal guarantee for tourism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Minority regions refers to Inner Mongolia,Xinjiang,Ningxia,Guangxi,Tibet,Yunnan,Guizhou,Sichuan,Gan su,and Qinghai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t tries to achieve the analysis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and dimensions, using economics, jurisprudence ,law etc synthetically, with the studies the legal guarante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integr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documentations,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sorts of laws,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i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rticle is that, the research work of 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 can be referenced by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osperous tourism in minority regions because there is no specific research work in academia at present; and this article works up and analyzes the der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aws, provides its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for tourism resources in minority region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 research shows a new dimension and can be a referenced to later work although it is a little plain and simple. The author specially studies related contents in the article before its formation, such as legal construction for tourism in our country, legal problems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lso published some articles. finished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referencing quantities of documentation and doing lots of investigations.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5 chapters besides of preference: In preference, it clarifies the background,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related thoughts, the trends of related research, it also introduce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tudy work and the collection of
    
    documentation with investigation.In Chapter 1 wit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s and integral advantage in minority regions, the
引文
[1] (美)艾博特.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王旭,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
    [2] (法)阿莱格尔.城市生态,乡村生态.陆亚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白光润,主编.生态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 (英)波斯蒂(Poustie,M.)等.旅游业法学原理与案例.潘晶,马静波,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 蔡家成.西部旅游开发理论与实务:黔东南旅游开发与发展实证研究.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6] 陈琳,编著.旅游可持续发展承载力.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7] 陈福义,范保宁,主编.中国旅游资源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8] 陈永申.发达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9] 《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组,编.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海 洋出版社,2001.
    [10]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21世纪法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1] 陈庆德.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12] 《常用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编选组.常用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北京:人民法院 出版社,2000.
    [13] 成涛.旅游法比较.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4] 丁季华,主编.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5] 董玉明,王雷亭,主编.旅游学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6] 邓爱民,刘代泉,编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7] 端木美.瑞士文化与现代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18] 东人达,陈孝胜.重庆民族经济文化资源开发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 版,2002.
    [19] 方慧,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0] 方立,主编.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21] 甘枝茂,马耀峰,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2] 郭来喜,主编.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社,2003.
    [23] 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 国家旅游局,主编.中国A级旅游区(点)名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5]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编.旅游法规规章汇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 社,2002.
    [26]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旅游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3.
    [27]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编.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纲要.北京:中国 旅游出版社,2002.
    [28]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 规范.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29]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外国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 社,1995.
    [30] 葛全胜,徐继填,魏小安.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2.
    [31] 高鸿钧等.法治:理念与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2] 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3]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4] 韩玉灵,主编.旅游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5] 黄健英.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6] 黄昌瑞.意大利文化与现代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37] 罗明义.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8] 罗明义,主编.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2001.
    [39] 罗明义,主编.旅游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0]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1]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 .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2]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3]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4] 李永文,主编.旅游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5] 李锦,罗凉昭,等.西部生态经济建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6] 李善同,主编.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7] 李光玉,宋子良,主编.经济环境法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8] 李占荣.民族经济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9] 李光坚,主编.旅游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0] 李竹青.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51] 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52]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53] 刘永佶.民主中国 法制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4] 刘永佶.中国现代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55] 刘卫东,等.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6] 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7] 梁彗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8] 雷喻义.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9] (法)罗贝尔·郎加尔.旅游经济.董明慧,谭秀兰,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8.
    [60] (德)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1]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主编.旅游资源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2] 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3] 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4] 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5] (美)派普斯.财产论.蒋琳琦,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6] 戚罗琦,主编.旅游政策与法规.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7] 求是杂志评论编辑部,编著.党员干部关心的25个科学发展观问题.北京:红 旗出版社,2004.
    
    [68]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69] 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编.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汇编.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70]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编.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汇编.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71] 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72]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73] 施正一.施正一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4] 宋才发,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5] 宋才发.中国市场经济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6] 宋才发.中国: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北京: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1.
    [77]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78] 孙子文,主编.旅游法规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79] 孙钢.旅游经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80] 孙非亚,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81] (美)瑟厄波德,主编.全球旅游新论.张广瑞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
    [82] 孙文昌,主编.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
    [83] 四川旅游地学研究会,编著.旅游地学研究与旅游资源开发.成都:四川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7.
    [84] 唐学锋,苟世祥.中国西部旅游发展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85] 唐洪广,孙逸民,主编.中国旅游景区精品建设探索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2.
    [86] 滕星,胡鞍钢,主编.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40余位博士、教授、研 究员对西部的思考与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7]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
    
    [88] 王怀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21.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9] 王健,编著.旅游法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90] 王健,编著.旅游法原理与实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1] 魏小安,张凌云,主编.共同的声音:世界旅游宣言.北京:旅游教育出版 社,2003.
    [92] 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93] 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州:广东旅游出 版社,1999.
    [94] 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北京:中国旅 游出版社,2003.
    [95] 王文长,拉灿.西藏经济.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96] 王文长.开发经济学.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97] 王文长,李曦辉,李俊峰.西部特色经济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8] 王天津.西部环境资源产业.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9] 王兴斌,主编.21世纪旅游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管理全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 社,2001.
    [100] 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101] 王利明.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02] 王蕴,忻海,编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103] 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
    [104]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5] 吴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106] 吴大华,徐杰.西部大开发的法律保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7] 吴大华,主编.国外开发不发达地区法律法规汇编.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1.
    [108] 王洪滨,主编.旅游学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09] 王世勋.经济法律保障机制及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10] (塞尔维亚和黑山)翁科维奇.旅游经济学.达洲,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111] 王昆欣,王长生,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112] 王德刚,等.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13] 肖扬,总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114] 肖星,严江平,编著.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115] 肖晓,黄世礼.中国西部旅游经济.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116] 肖笃宁,杨桂华,主编.生态旅游透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17] 夏林根,编著.旅游经营资源概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118] 许春晓.旅游规划新论:市场导向型旅游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9] 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主编.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1998.
    [120] 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 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1] 谢望礼,彭武汉,编著.中国市场经济导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22] 杨紫煊、徐杰,编著.经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3] 鄢志武,主编.旅游资源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4] 喻学才,主编.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25] 杨文棋,编著.旅游资源管理法规概要.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26] 杨寿川,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127] 杨桂华等,编译.生态旅游的旅游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8] 袁正新,主编.旅游法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29] 杨慧等,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0] 杨冠雄.西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布局.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31]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32] 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编.云南省法规规章全书.北京:中国法制出 版社,2003.
    [133] 阎友兵.旅游开发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4] 云大平,葛志强,编著.中国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3.
    [1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编.邓小平论旅游.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0.
    [136]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主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 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7]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 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8]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 测(No.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9]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0] 张广瑞,主编.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1] 张广瑞,主编.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
    [14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3.
    [143]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4]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45]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46] 张建萍.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147] 周珂.生态环境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8] 张丽君,李澜.西部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2.
    [149]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0] 张晓辉,主编.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1994.
    
    [151] 张梓太,吴卫星,编著.环境与资源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2] 张晓,郑玉歆,主编.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1.
    [153]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旅游卷.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54] 张培民,编著.旅游业与法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155] 张海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4.
    [156] 邹统钎,主编.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7] 张俐俐,编著.旅游行政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旅游年鉴编辑部.中国旅游年鉴.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2003) .
    [159] 张梓太,吴卫星,编著.环境与资源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0] 张景群,主编.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 社,2003.
    [161] 张华容,主编.现代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162] Deborah McLaren:Rethinking Tourism and Ecotravel:The Paving of Paradise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top It, Kumarian Press, 1998.
    [163] C. Michael Hall and Alan A. Lew: Sustainable Touris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ongman, 1998.
    [164] Lars Aronsson: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Continuum, London and New York, 2000.
    [165] John Swarbrooke: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CABI Publishing, 1998.
    [166] John Tribe, Xavier Font, Nigel Griffiths, Richard Vickery and KarenYale: Environmentat Management for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 CASSELL , London and New York, 2000.
    [167] Edited by Salah Wahab and John J. Pigram: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1997.
    
    [1] 王俊敏.经济文化类型的相互影响与各民族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大学学 报,2000年1期.
    [2] 李兵.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3期.
    [3] 李保林.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文化结构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4 期.
    [4]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年6期.
    [5] 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中国旅游研究14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 态势.旅游学刊,2001年1期.
    [6] 黄海坤.论民族政法工作.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1期.
    [7] 张锡盛.试论西部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问题.思想战线,2001年1 期.
    [8]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思想初探.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1期.
    [9] 毛公宁.关于西部大开发中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1 期.
    [10] 吕一飞,郭颖.论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旅游学刊,2001年1期.
    [11] 康银劳,伍前红.论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1 期.
    [12] 窦群.区域旅游产业定位的理论困惑及其影响.旅游学刊,2001年1期.
    [13]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
    [14] 张炜.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旅游业发展研究.西部发展评论,2001年2期.
    [15] 潘建民,杨昌雄.广西发展特色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全方位思考.广西社会 科学.2001年2期.
    [16] 钟进文.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 2期.
    [17] 黄剑波.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困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2期.
    [18] 刘兰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自然生态观的重新整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年2期.
    [19] 夏勇.论西部大开发的法治保障.法学研究,2001年2期.
    
    [20] 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 例.旅游学刊,2001年3期.
    [21] 陆光晶.我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与持续发展.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 报,2001年3期.
    [22] 张利群.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民族艺术,2001年3期.
    [23] 戴斌.旅游中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活动--论旅游经济学学 科体系的构建.旅游学刊,2001年4期.
    [24] 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旅游学刊,2001年 4期.
    [25] 孙学华.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法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思想战线,2001年4 期.
    [26] 朱景文,程虎.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4期.
    [27] 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旅游学刊,2001年5期.
    [28] 陈宜.民族区域自治与西部大开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5期.
    [29] 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 发.旅游学刊,2001年5期.
    [30] 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5 期.
    [31] 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5期.
    [32] 石美玉.提高中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旅游调研,2001年6期.
    [33] 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 族学院学报,2001年6期.
    [34] 杨俭波.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旅游学刊,2001年6期.
    [35]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加入WTO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旅游调研.2001年9 期.
    [36] 项镜泉.迎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时期.旅游调研,2001年11期.
    [37] 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1期.
    [38] 金炳镐,熊坤新.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南民族学 院学报,2002年1期.
    
    [39] 黄健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 1期.
    [40] 来仪.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2002年1期.
    [41] 杨慧.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
    [42] 黄泽.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思想战线,2002年1期.
    [43] 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 年2期.
    [44] 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旅游学 刊,2002年3期.
    [45] 赵新民.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旅游学刊,2002年3期.
    [46] 文正邦.论西部开发法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3期.
    [47] 宋蜀华.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贵州民族研 究,2002年4期.
    [48] 杨景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法制建设.中国法律.2002年4期.
    [49] 崔成勇.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经济学思考.民族研究,2002年4期.
    [50] 杨振之,马治鸾,陈谨.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兼论西 部民族地区风景资源管理.旅游学刊,2002年4期.
    [51] 朴今海.贯彻实施自治法,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满族研究,2002年 4期.
    [52] 贾生华,邬爱其.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旅游学 刊,2002年4期.
    [53] 刘旺,张文忠.对构建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探讨.旅游学刊,2002年4期.
    [54] 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 年4期.
    [55] 钟勉.试论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旅游学刊,2002年4期.
    [56] 聂蒲生.略论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区位优势.贵州民族 学院学报,2002年5期.
    [57] 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 旅游学刊,2002年6期.
    
    [58] 罗莉.试论“藏区旅游经济圈”的建立与协作.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6 期.
    [59] 田黎萍,杨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云南民族学 院学报,2002年6期.
    [60] 温军.入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软科学,2002年6期.
    [61] 余小军.对广西盘阳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调 研,2002年7期.
    [62] 王雪梅,甘丽.发展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对策建议.天府新论,2003年 1期.
    [63] 吴殿廷.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旅游学刊,2003年1期.
    [64] 张建萍.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利益--肯尼亚生态旅游成功经验分析.旅游 学刊,2003年1期.
    [65]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旅游学刊,2003年2期.
    [66] 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旅游学刊,2003年2期.
    [67] 陈鹰,任福民.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统一论的若干商榷意见.旅游学刊,2003年 2期.
    [68] 张建雄.滇西北旅游业发展中的隐忧与对策.旅游学刊,2003年3期.
    [69]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改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旅游学刊,2003年3期.
    [70] 张丽君.立足优势,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旅游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 年4期.
    [71] 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 旅游学刊,2003年4期.
    [72] 陈亚艳.塔尔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述论.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4 期.
    [73] 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 年5期.
    [74] 黄平.我区旅游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绿色旅游,2003年5期.
    
    [75] 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 诸葛、长乐村为例.旅游学刊,2003年6期.
    [76] 彭德成,潘肖澎,周梅.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旅游学 刊,2003年6期.
    [77] 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旅游学 刊,2003年6期.
    [78] 申葆嘉.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旅游学刊,2003年6期.
    [79] 肖星,李亚兵,侯佩旭.21世纪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研究.旅游学刊,2003 年6期.
    [80] Julio Aramberri,谢彦君.中国旅游研究的多维视野--对国内与国外相关 文献的评述.旅游学刊,2003年6期.
    [81] 范冕.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红河,2004年1期.
    [82] 肖朝霞,杨桂华.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香格里拉碧塔 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旅游学刊,2004年1期.
    [83] 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 年1期.
    [84] 于定明.旅游规划法律问题探析.旅游学刊,2004年4期.
    [85] 张朝枝,保继刚,徐红罡.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 视角--兼遗产资源管理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4年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