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性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女性词史的重要一环,同时又是中国文学主潮转换期中的重要一环,民国女性词本身即具有不可忽略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民国女性词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女性词史链条中的空白,使从唐宋延续至今上千年的女性词史能够以一种更加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还原整个女性词的发展轨迹,亦可以帮助后世窥见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固守于传统文学阵营的知识女性这一独特群体复杂的文化心态。
     本文试以民国时期众多的女性词人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探讨在民国时期新旧交杂、中西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女性词的发展新貌以及在整个女性词史上的艺术价值及地位;结合民国时期诸多女性词人复杂的生活经历与多元的人生选择,透视她们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态以及超越于前代女词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世界;并通过具体分析民国时期女词人的作品,来从微观上认识和把握民国女性词多样化的风格及其取得的成就。
     论文拟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民国女性词的总体论述,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民国女性词生存的背景。无论是从维新变法运动延续至五四运动的女性解放思潮,还是易代剧变和内忧外患的惨祸给人心造成的失望与痛苦,抑或是新型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对文学的介入,都或直接或潜隐地影响着民国时期女性词的面貌。这一部分就以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女性词如何能够在新文学的猛烈冲击下仍然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甚至在词这一古老的文体创新空间日益狭窄之际依然能够长出新枝的原因。
     第二部分是民国女词人的身份变迁。在民国三十年新旧文化与思想激烈冲撞与交织的背景下,此一时期的女性词人生存状态与前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在时代的推力下,或改变或挣脱了传统的家庭身份,又努力以一重崭新的社会身份独立于世,并以她们的词笔鉴证着中国女性由古典到现代的蜕变过程。这一部分主要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在民国的复杂背景下顽强生存的女性词人的人生经历之上,透视她们家庭身份以及社会身份的双重变迁,探究她们迥异于前代女词人的独立自由之人生态度与文学精神。
     第三部分是民国女性词的发展概貌及特点。虽然民国只有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的时变刺激,而造成了民国女性词的激变,许多女词人的词作内容与风格在抗战前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以1937年为界将民国女性词划分为前后两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国难当头对世道人心的刺激,看到时变对文学的影响,从而对民国女性词总体的发展概貌有一个更加清晰地把握。而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民国女性词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女性词的新特点,通过对民国女性词的特点加以分析,可以对民国女性词在整个女性词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进行更加准确地定位。
     下编是关于民国女性词具体的作家论。第一部分是女杰兼词人的代表——吕碧城。清末民初,大批女性解放的先觉者同时亦精于治词,她们以女杰的身份拉开了民国女性词的序幕。这一部分主要以女杰词人中词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吕碧城为代表,以其词作及其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究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多侧面的自我塑造,并通过对其词学渊源及词作内容的分析,把握她在民国女性词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具体了解作为民国初年女界精英的词人超越于普通女性的人生选择及其笔下不同以往的词学世界。
     第二部分是画家兼词人的代表——陈小翠。民国时期,以画家身份兼而治词的女性词人不在少数。而画家的身份带来的充满艺术气息的交际圈以及画家特有的风流才情与气质,使得她们的诗词作品相对于其他女词人而言往往表现出独特的风韵,成为民国女词人中别具风格的一个群体。陈小翠正是民国时期能诗擅画的名媛词人的翘楚。她的词作中充满了艺术家特有的灵性和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虽然陈小翠没有站在时代政治的前端,但仍然逃不出动乱时势的滋扰,尤其是中年以后经历的家国沦丧更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所以她的词作在诗情画意与儿女之情中也自然地融入了兴亡之感,在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同时也时有吟咏时代风云的变徵之声,婀娜与刚健交融在一起。
     第三部分是学者兼词人的代表——沈祖棻。在民国词坛,存在着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引人瞩目的新式学人型女词人。她们的作品往往有着更深的文化积淀和更多的理论自觉,同时折射出身为知识分子博大的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中沈祖棻便是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她以血泪写成的《涉江词》悲辛满纸,典丽词句中渗透出无尽的家国之恨、故土之思,是词人身历世变流亡多年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华民族在战乱屈辱中艰难前行的真实写照,既扩大了词的创作内容,提高了词作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又从多个侧面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极具词史意义。
     第四部分是边缘女词人的代表——丁宁。除上述三类女词人以外,在民国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虽然没有引人瞩目的社会身份,但却凭借词作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她们是万千普通女性中的一员,她们的经历与情感,更带有普适性,也更能代表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现状。其中,丁宁便是经历了旧式女性到新女性的痛苦转变的典型代表。因“屡遭家难,处境日蹙”而以词遣愁寂的丁宁,将平日不愿言不忍言者寄之于词,以词抒发无尽飘零之感。这一部分便从丁宁的生平经历,词作内容及审美意趣几方面出发,对丁宁及其《还轩词》进行全面地分析把握,以求更加真实地了解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夹缝中曲折生存的万千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境界。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emale poetry and transitionperiod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emale poet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self has theresearch value can not be ignored. During the research of that, we can largely to fillgaps in the history of female poetry chain, make the history of female poetry lastedthousands of years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now with a more completefeature show in front of the world, rever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history offemale poetry.At the sametime, it also can help us to peek the complex culturalmentality of the women with the new knowledge sticking to the camp of thetraditional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female poets and their work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new look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the female poetry, andthe artistic value and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entire female portry from the macrolevel under the context historical background with old and new cultures mixed.Combination of the complex life experiences and diversity of life choices of manyfemale poets, to perspective their special mind state in a special context and theirideological level and emotional world which going beyond of the previousgeneration of female poets. By specifically analyzing the female poetry of theRepublic of China, we can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variety of styles and theachievement of 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micro.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overall discourse of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is about the survival background of the 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Whether the women's liberation thought continued from the Reform Movement to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r disappointment and pain caused to the people by thewar, or the intervention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the literature, they all affect the face of the 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irectly and potentially. As thebackgrou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his chapterexplores the reasons that how could female poetry be able to survive violently underthe tenacious impact of the new literature, even grow new branches in the case ofinnovation space about the poetry increasingly narrow.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identity changes of the female poets in the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old and new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collideintertwined during the three decad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living condition offemale poets in this period had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over previousgenerations. Under the thrust of the times, they changed or got rid of the traditionalfamily identity, effort to be independent in the world with new social identity,forensiced the metamorphosis of Chinese women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by theirpoetry. The attention of this chapter focuse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female poetstenacious survived under the complex background of the Republic. Perspect thedouble changes of their family status and social identity, explor their independentand free life attitudes and literary spirit quite different from of the previousgener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overview and fe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female poets.Although the Republic is only a short time in thirty years, but because oftime-varying stimulation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in1937, caused the intensechanges in the 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manyfemale poetry had occurred distinc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Divided femalepoetry of the Republic into two parts with1937, we can see more clearly thestimulation of national crisis to the hearts of mankind, see the impact of time-varyingon the literature. Then we can have a clearer grasp of the general developmentoverview of the 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Because of the special background,female poetry in the Republic clear demonstrat the new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thetraditional female poetr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femalepoetry, we can more accurately locat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public offemale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tire female poetry.
     The next part is on specific writers of the Republic of female poetry.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eroine and poetess-Lv Bicheng. In the late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illuminati of women'sliberation were also expert in poetry. They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female poetryof the Republic with the identity of heroine. This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LvBicheng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achievement of them. According to Lv Bicheng’sworks and her unusual experiences,this chapter discusses her self-fashioning aboutdiverse angle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and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alyzes herpoetry origins and content, then generally holds her inimitabal value in literature,history and society by defining her multiple identity.Then we can specific knowledgeof their life choices and poetry world beyond the ordinary women as the heroine andpoet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secong chapter is about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tist and poetess-ChenXiaocui.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female poets also were artists. Because ofthe artistic circle and unique romantic talent and temperament with the identity of thepainter, their poetry works relative to the other woman poets were often manifestedin a unique charm. They became a special group of the Republic of female poetswith unique style. Chen Xiaocui just was the representative good at painting and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r works are full of artists' unique spirituality andthe quest and sentimen for beauty. Although Chen Xiaocui hadn't stand on the frontof the era and politics,but she still couldn't escape from the nuisance of the troubledtimes. Especially the bankrupt of home country in her middle age caused a strongimpact on her mind. So her works 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sense of the rise andfall. Whi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personal emotional world,she also recited thesituation of the times with the voice of change levy.She made the graceful andenergetic blend together.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cademic and poetess-ShenZufen. There were a number of highly educated, eye-catching modern scholar-poetsin the field of the Republic of female poetry. Their works tend to have more deepercultural heritage and more theoretical conscious,reflact their broad feelings and highlevel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intellectual. Shen Zufen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with the most prominent creative achievements among them.”She Jiang Ci” which written in blood and tears full of sadness, penetrate endless hate of the country andhomeland thinking through beautiful words.It’s her true record about exile for manyyears and experience of time-varying, and a true portray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he war of humiliation difficult forward. It expands the creative content of the poetry,improves the depth and breadth to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and preserve the truth ofhistory from multiple sides for us.
     The fo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rginal poetess-Ding Ning.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three types of poetes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asstill a considerable part of women, although they had no compelling social identity,but had left imprint by virtue of Ci in the history. They are one of thousands ofordinary women, their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were more universal, and morerepresentative of the female survival status quo of that era.Ding Ning is a typicalrepresentative experiencing the painful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women to the newwomen. According to her life experiences, content and aesthetics of poetry, we make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grasp about Ding Ning and her works. In order to trulyunderstand the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emotional state of thousands of ordinarywomen tortuous survival in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modern times.
引文
②刘梦芙:《近百年名家词话》,《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①汪辟疆:《近代诗人小传稿》,《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①刘梦芙:《女词人二十二家》,《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②曹辛华:《论民国词的新变及其文化意义》,《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
    ③郭延礼:《南社作家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及其诗学观》,《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④刘梦芙:《飞将词坛冠众英》,《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①王中禄:《论吕碧城的词风及心态演变》,《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刘洁:《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吕碧城文学创作的矛盾性之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
    ③刘庆云:《沈祖棻先生词学观念探视》,《长江学术》2009年第4期。
    ①江汇:《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3期。
    ②吴志达:《沈祖棻的生年及其他》,《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③邓小军:《现代诗词三大家——陈寅恪、马一浮、沈祖棻》,《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
    ④姜艳:《民国女词人徐自华词作简论》,《文教资料》2008年第28期。
    ⑤刘梦芙:《二十世纪传统文学的玉树琪花——陈小翠作品综论》,《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
    ⑥颜运梅:《陈小翠诗词曲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①秦燕春:《情深而文明——张默君的乡邦记忆与诗骨清刚》,《书屋》,2011年第4期。
    ②刘峰:《晚清女性作品中的英雄气力与慧心抒写——以女杰张默君诗词为个案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③施议对:《当代十词人述略》,《当代词综》(前言)《百年词学通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④刘梦芙:《怀枫词人丁宁及其词》,《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⑤郑春松:《堕冰白璧激琮琤——重读逸女刘蘅《蕙愔阁集》,《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
    ⑥刘荣平:《何振岱寿香社词作评论》,《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①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96页。
    ②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08页。
    ④(清)汪启淑《撷芳集》卷二十八,清乾隆五十年(1785)古歙汪氏飞鸿堂刊本。
    ⑤(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5页。
    ⑥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①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88页。
    ②经元善:《上海女学会演说》。
    ①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中国女报》第1期,1906年12月。
    ①《尚侠女学代表薛素贞上陈都督书》,载《申报》,1911年11月13日。
    ①吕碧城:《舟过渤海口占》之一首,全诗刊于《女子世界》第2年,第4-5期,1906。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第三册第20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钱虹编《庐隐选集》上,第31页。
    ①李大钊:《现代的女权运动》(1922年),转引自盛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第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1页。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③况周颐《莺啼序》(音尘画中未远)词小序,见《蕙风丛书》第六册《菊梦词》集,清光绪丁未(1907年)白门刻本。
    ①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序》,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23页。
    ③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年版,第1441页。
    ①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年版,第1441页。
    ②冯煦:《阳春集序》,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③出自况周颐《蕙风词话》。
    ④叶恭绰:《广箧中词》,见《御选历代诗余》,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9页。
    ⑤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3页。
    ①张尔田:《彊村语业序》,见《彊村语业笺注》,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页。
    ①徐晋如:《为旧体诗词注入全新的生命》,《全国第十四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5月版。
    ①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创刊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②吴梅:《霜崖词录·自序》,见《霜崖词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夏敬观:《霜崖词录·序》,见《霜崖词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五四运动在天津—历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①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见《王鹏运研究资料》,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页。
    ②王鹏运:《刻〈姜尧章白石道人词集〉》,见《王鹏运研究资料》,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①王鹏运:《味梨集跋》,见《王鹏运研究资料》,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②王鹏运:《庚子秋词序》,见《王鹏运研究资料》,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③朱祖谋:《半塘定稿序》,见陈乃乾辑《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10册。
    ④况周颐:《半塘老人传》,载《词学季刊》1936年9月三卷三号。
    ⑤王鹏运:《南宋四名臣词集跋》,《南宋四名臣词集》,光绪十八年四印斋本。
    ⑥龙榆生辑:《彊村老人词评三则》,载《词学季刊》1933年4月一卷一号。
    ⑦张尔田:《彊村语业序》,见白敦仁笺注《彊村语业笺注》,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①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台大出版中心2003年版,第166页。
    ②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①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卷四十五(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②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④吴梅:《吴梅讲词》,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⑦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8页。
    ⑧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8页。
    ②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61页。
    ③吴梅:《吴梅讲词》,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④陈匪石:《声执·比兴说》,见钟振振校点《宋词举》(外三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⑥汪东:《唐宋词识语》,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78页。
    ⑦汪东:《词学通论》,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61页。
    ⑧詹安泰:《论寄托》,载《词学季刊》1936年9月三卷三号。
    ⑨施议对:《当代词综·前言》,见《当代词综》(一),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①施议对:《当代词综·前言》,见《当代词综》(一),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②刘永济:《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页。
    ③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97页。
    ④刘永济:《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页。
    ⑤龙榆生:《论常州词派》,载《同声月刊》1941年9月一卷十号。
    ⑥龙榆生:《论常州词派》,载《同声月刊》1941年9月一卷十号。
    ①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沈祖棻:《〈风雨同声集〉序》,见《涉江诗词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①陈去病:《笠泽词征序》,《笠泽词征》上海国光书局1915年铅印本。
    ②王蕴章:《秋平云室词话》,见《云朱外楼集》,上海中孚书局1934年版,第151-152页。
    ③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见《弢园文集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71页。
    ④转引自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①孙玉声:《报海前尘录》,转引自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②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1906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①雷琦:《申报馆过去之现状》,见《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版,第452页。
    ①陈灨一:《本志出世之微旨》,《青鹤》1932年11月一卷一期。
    ②陈灨一:《本志出世之微旨》,《青鹤》1932年11月一卷一期。
    ①秋瑾:《敬告姊妹们》,《秋瑾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116页。
    ②(清)骆绮兰:《听秋馆闺中同人集·序》,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页。
    ①冼玉清:《广东女子文艺考自序》,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51页。
    ②(宋)晁补之:《有竹堂记》,见《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三十,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③《宋史·李格非传》,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校勘本。
    ④见(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上,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⑤(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⑥(清)钱谦益撰,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转引自朱萸《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此为幼时能诗的劳蓉君语,见《晚晴簃诗汇》(十),第8524页。
    ②(明)叶绍袁《亡室沈安人传》,(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5页。
    ③(明)沈自征:《鹂吹集序》,(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页。
    ⑤(明)叶绍袁《百日祭亡室沈安人文》,(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1页。
    ①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见《饮冰室合集·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②金天翮:《女界钟》,转引自《女报》,1899年第3期。
    ①梁启超:《致梁思顺》,《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②梁启超:《致梁思顺》,《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页。
    ③陈小翠:《羽仙歌》小序,《翠楼吟草》卷十二《绿梦词续》,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页。
    ④陈蝶仙在《翠楼吟草序》,见《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2页。
    ⑤陈小翠:《羽仙歌》后记,《翠楼吟草》卷十二,《绿梦词续》,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①陈小翠:《羽仙歌》后记,《翠楼吟草》卷十二,《绿梦词续》,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②沈兼士:《儿童公育》,《新青年》1919年第11期。
    ①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①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②张默君:《二十八年己卯四月十四日滇南哭翼如夫子先烈冥诞公死三矣,前章未所哀再哭十六截句》自注,见《张默君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第293页。
    ①见左舜生《吕碧城及其〈晓珠词〉—中国近代史话二集》,香港文艺书院1969年版,第201页。
    ②见刘纳《吕碧城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页。
    ③吕碧城:《予之宗教观》,《吕碧城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80页。
    ④郑逸梅:《郑逸梅选集》第三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4页。
    ①陆晶清:《从谋事说到做事———给职业妇女》,载《妇女月刊》1941年第2期,第26到28页
    ②姚雨原著,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卷九,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6页。
    ③邓颖超:《姊妹们起来呦》,《邓颖超与天津早期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①《民律亲属编草案》第三章,1915年法律编审会编印,转引自王奇生:《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②见王奇生《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第170、169页。
    ③见梁惠锦:《婚姻自由权的争取及其问题(1920~1930)》,载吕芳上主编《近代中国的妇女与国家1600~195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08页。
    ①黄素仪:《恋爱结婚之真义》,载于《妇女杂志》第八卷第七号,1922年7月1日。
    ①严复著,王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9页。
    ②严复著,王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9页。
    ①(明)钟惺编:《名媛诗归》卷十五,内府藏明末刻本。
    ②(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第五部第十九章,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①(明)姜绍书:《无声诗史》,转引自(清)厉鄂《玉台书史》,清道光十三年刻昭代丛书本。
    ②施闰章:《黄氏皆令小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6页。
    ③毛奇龄:《黄皆令越游草题词》,《西河集》卷五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23页。
    ④钱谦益:《士女黄皆令集序》,《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三,明崇祯瞿氏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3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
    ⑤毛奇龄:《闺秀王玉映留箧集序》,《西河集》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0页。
    ①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1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①转引自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五,康熙四十四年六峰阁刊本。
    ②(明)黄媛介:《离隐歌序》,转引自周勒山《林下词选》卷一一,清康熙刻本。
    ③(清)施闰章:《黄氏皆令小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6页。
    ①梁启超:《倡设女子学堂启》,见《饮冰室合集·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②《女学会书塾开馆章程》,《女学报》第9期,1898年10月。
    ①Y.D.:《职业与妇女》,载《妇女杂志》第七卷第11号,1921年11月。
    ①彭醇士:《张默君先生传略》,《张默君先生文集》,台湾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第2页。
    ①彭醇士:《张默君先生传略》,《张默君先生文集》,台湾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第2页。
    ①曾德昭著、何高济译:《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②(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新文丰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③注: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商夫人有二媳四女,咸工诗,每暇日登临,则令媳女辈载笔妆砚匣以随,角韵分题,一时传为盛事。而门墙院落,葡萄之树,芍药之花,题咏几遍。过梅市者,望之若十二瑶台焉。”
    ①(清)徐乃昌撰录《闺秀词钞》卷一,宣统元年(1909)小檀栾室刊本。
    ②(清)王昶《明词综》卷十二引《竹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①沈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妇女杂志》第六卷第二号,1920年2月。
    ①刘文桥:《近代化对中国家庭婚姻关系的影响》,《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7月第5卷第4期。
    ②彭贵珍:《民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城市婚姻纠纷》,《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③陈文联:《“五四”时期“自由恋爱”思潮述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2003年11月第34卷第6期。
    ④英敛之:《〈吕氏三姐妹集〉序》,转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4页。
    ⑤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⑥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转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7页。
    ①樊增祥:《七绝》八首,《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1a页。
    ②樊增祥:《鹧鸪天》词,《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1b页。
    ③樊增祥:《手书二则》其二,《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2a页。
    ①费树蔚:《信芳集序》,转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附录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2页。
    ①见施议对:《当代词综·前言》,施议对《当代词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①见曹辛华:《民国词史综论》,见《2006年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曹辛华:《民国词史综论》,见《2006年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夏仁虎:《武进赵公椿年暨元配吕夫人合葬墓志铭》,见卞教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①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①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①引自刘梦芙编《二十世纪名家词选》(下),2008年版,第1737页。
    ②引自刘梦芙编《二十世纪名家词选》(下),2008年版,第1810页。
    ①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②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③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④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①(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0页。
    ②(清)张惠言:《词选序》,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17页。
    ③章念祖、章念驰、章念翔校订、汤国梨著:《影观词》,载于《文教资料》2000年第4期,第90页。
    ④夏承焘:《章夫人词集题辞》,见《影观词》,《文教资料》2000年第4期,第43页。
    ⑤引自刘梦芙编《二十世纪名家词选》(下),2008年版,第1765页。
    ①引自刘梦芙编《二十世纪名家词选》(下),2008年版,第1781页。
    ②汪东:《寄庵随笔·涉江词》,见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页。
    ③(清)况周颐:《玉棲述雅》,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13页。
    ①(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51页。
    ②(清)况周颐:《玉棲述雅》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06页。
    ③(清)况周颐:《玉棲述雅》,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09页。
    ④(清)况周颐:《玉棲述雅》,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11页。
    ⑤(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51页。
    ⑥(清)况周颐:《顾春东海渔歌序》,见顾太清《东海渔歌》,西泠印社活字本。
    ①刘梦芙:《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②陈兼与:《读词枝语》,见刘梦芙编《近现代词话丛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78页。
    ③刘梦芙:《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翟涤尘,李冰若:《栩庄诗词集》,内部印本。
    ②张默君:《红树白云山馆词》,见《张默君先生文集》,台湾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第390页。
    ③汤国梨:《影观词》,刊于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0年第4期,第64页。
    ①李保民编著:《吕碧城年谱》,《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67页。
    ②李保民编著:《吕碧城年谱》,《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67页。
    ①李保民编著:《吕碧城年谱》,《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69页。
    ②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③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④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⑤注:本文所引吕碧城词作均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英敛之:《〈吕氏三姐妹集〉序》,转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4页。
    ②吕碧城:《北洋女子公学同学录序》,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①吕碧城:《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2b页。
    ①吕碧城:《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载《大公报》第705号第2版,1904年6月13日。
    ②吕碧城:《敬告中国女同胞》,载《大公报》载《大公报》第685号第2版,1904年5月24日。
    ③吕碧城:《论提倡女学之宗旨》,载《大公报》第682号第1版,1904年5月21日。
    ④吕碧城:《敬告中国女同胞》,载《大公报》第685号第2版,1904年5月24日。
    ①吕碧城:《论提倡女学之宗旨》,载《大公报》第681号第2版,1904年5月20日。
    ④吕碧城:《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载《大公报》第705号第2版,1904年6月13日。
    ⑤吕碧城:《兴女学议》,载《大公报》第1299号第3版,1906年2月18日。
    ①吕碧城:《论提倡女学之宗旨》,载《大公报》第681号第2版,1904年5月20日。
    ④吕碧城:《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载《大公报》第705号第2版,1904年6月13日。
    ⑤吕碧城:《兴女学议》,载《大公报》第1299号第3版,1906年2月18日。
    ⑦吕碧城:《兴女学议》,载《大公报》第1301号第2版,1906年2月20日。
    ⑧吕碧城:《兴女学议》,载《大公报》第1301号第2版,1906年2月20日。
    ⑨吕碧城:《兴女学议》,载《大公报》第1307号第3版,1906年2月26日。
    ①小野合子著,高大伦编译:《中国女性史─从太平天国到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②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女界近况杂谈》,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①李保民编著:《吕碧城年谱》,《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页。
    ②李保民编著:《吕碧城年谱》,《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女界近况杂谈》,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①薛海燕著:《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②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③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④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①吕碧城:《浣溪沙·莪蓼终天痛不胜》篇末自注,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②马克思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欧阳竟无著、黄夏年编:《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太虚著:《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①何建明:《中国近代的佛教女众教育》,《佛教文化》1999年第6期,第59页。
    ②于凌波著:《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08页。
    ③吕碧城:《欧洲漫游录义京罗马》,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④吕碧城:《欧洲漫游录与西女士谈话感想》,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①吕碧城:《谋创中国保护动物会缘起》,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北京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②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医生杀猫案》,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北京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③吕碧城:《香骔历险记》,《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94页。
    ④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与西女士谈话感想》,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北京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②吕碧城:《赴维也纳琐记》,《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128页。
    ③吕碧城:《在维也纳之演说》,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①吕碧城:《摸鱼儿·绕孤丘》小序,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页。
    ①吕碧城:《各国保护动物近讯》,《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19页。
    ②吕碧城:《使人种恶化之科学》,《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83页。
    ③吕碧城:《伦敦蔬食会》,《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64页。
    ④吕碧城:《赴维也纳琐记》,《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129页。
    ①吕碧城:《前言》,《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第2页。
    ②吕碧城:《在维也纳之演说》,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①英敛之:《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①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辞》,《中国女报》第1期,1907年1月。
    ②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①秋瑾:《满江红》词,《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①吴宓著:《空轩诗话吕碧城女士》,《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8页。
    ②吴宓著:《空轩诗话吕碧城女士》,《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8页。
    ③樊增祥:《手书二则》其二,《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2a页。
    ④易顺鼎:《集卷中句》,《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3b页。
    ⑤易顺鼎:《手书一则》,《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4a页。
    ⑥陈浣:《沁园春》小序,《吕碧城集》卷2,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4b页。
    ⑦吕碧城:《〈晓珠词〉自跋》,转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附录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6页。
    ①钱仲联著:《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09页。
    ②孤云:《评吕碧城女士信芳集》,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92期。
    ③朱庸斋著:《分春馆词话》,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5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④孤云:《评吕碧城女士信芳集》,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92期。
    ⑤吕碧城:《答铁禅书》,转引自李保民编注《一抹春痕梦里收——吕碧城诗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荷莱坞诸星之宅墅》,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荷莱坞诸星之宅墅》,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②孤云:《评吕碧城女士信芳集》,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92期。
    ①吴宓:《信芳集序》,《吴宓日记》第5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3页。
    ①吕碧城:《〈晓珠词〉自跋》,转引自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附录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7页。
    ①李维桢:《昌谷诗解序》,《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25页。
    ①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页。
    ①缪钺:《论李义山诗》,《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②林庚白:《孑楼随笔》,《丽白楼遗集》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国立机关应禁用英文》,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②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女界近况杂谈》,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③张炎著:《词源·序》,《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④张炎著:《词源》,《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①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女界近况杂谈》,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①吴梅:《乐府指迷释序》,《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2页。
    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③刘纳:《吕碧城评传:特立独行才人奇性》,《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①李清照:《词论》,《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57页。
    ②张炎著:《词源》,《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①陈兼与:《读词枝语》,见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80页。
    ②施蛰存:《读〈翠楼吟草〉得十绝句殿以微忱二首赠陈小翠》,《北山楼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①陈栩:《翠楼吟草序》,见《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2-273页。
    ②王钝根:《天虚我生小史》,1924年1月5日《社会之花》第1卷第1期《本旬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转引自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
    ③陈栩:《翠楼吟草序》,见《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3页。
    ④注:本章所引陈小翠诗词皆出自《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
    ①《浙江商务》第一卷第三期,1936年3月。
    ②注:陈栩在临终前曾留下遗言:“平生只有两愿未了:一、《天虚我生全集》尚未刊行;二、必归葬我于桃源岭。”见陈定山《我的父亲天虚我生》,《大成》第130期,香港,1984.9.1。
    ①陈栩:《翠楼吟草序》,见《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3页。
    ②陈栩:《翠楼吟草序》,见《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3页。
    ③陈小翠:《画馀随笔》,《大陆》,1941年第2期。
    ①龙骚:《女子书画展印象》,《申报》,1935年5月10日。
    ②《中国女子书画会誌》,《申报》,1934年4月30日。
    ③李唐:《四家的书画》,《大陆(上海1940)》,1941年第2期。
    ④陈小翠:《第二届四家书画展覧会序言》,《大陆》,1941年第2期。
    ⑤李唐:《四家的书画》,《大陆(上海1940)》,1941年第2期。
    ⑥郑逸梅著,朱孔芬编选《郑逸梅笔下的文化名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⑦转引自刘梦芙《二十世纪的玉树琪花—陈小翠作品综论》,《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7页。
    ①见陈定山《十年诗卷定山词合刊》,转引自宋浩《陈小翠的〈翠楼吟草〉》,广东《粤海风》杂志2003年第4期。
    ①(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49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页。
    ①转引自陶咏白、李湜著《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①(宋)张炎:《词源》,《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①(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27页。
    ②(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二,《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3页。
    ③(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75页。
    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58页。
    ⑤(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7页。
    ⑥(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①(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7页。
    ②(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16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4页。
    ①陈小翠:《齐天乐·乱后回杭州》自注,《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4页。
    ①见《金缕曲·寄候佛影居士病中》自注,《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360页。
    ①陈小翠:《羽仙歌》后记,《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②罗宗强:《嵇康的心态及其人生悲剧》,《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一期。
    ③陈小翠:《〈西溪归隐图〉记》,《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8页。
    ④陈小翠:《隐居》题序,《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02页。
    ①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
    ①(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1页。
    ①尉素秋:《词林旧侣》,台湾《中国国学》第十一期,1984年9月。
    ①程千帆:《岁暮怀人并序》笺注,《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②沈祖棻:《岁暮怀人并序》,《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①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见《微波辞》(外二种)—书札拾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①沈祖棻:《至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见《微波辞》(外二种)—书札拾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229页。
    ②沈祖棻:《至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见《微波辞》(外二种)—书札拾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①程千帆:《涉江诗稿跋》,见《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②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71页。
    ④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105页。
    ①汪东:《词学通论》,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59—460页。
    ②汪东:《唐宋词选识语》,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72页。
    ⑤沈祖棻:《〈风雨同声集〉序》,见《涉江诗词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⑥沈祖棻:《〈风雨同声集〉序》,见《涉江诗词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①(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0页。
    ②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见《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③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见《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①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见《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②沈祖棻:《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④沈祖棻:《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⑤沈祖棻:《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④沈祖棻:《八声甘州》序,见《涉江诗词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⑤沈祖棻:《八声甘州》序,见《涉江诗词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①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90页。
    ②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128页。
    ③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二,见《微波辞》(外二种)—书札拾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④沈祖棻:《致卢兆显书》,见《微波辞》(外二种)—书札拾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⑤程千帆:《鹧鸪天》(极目江南日已斜),《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①舒芜:《沈祖棻创作选集序》,见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
    ①沈祖棻:《浣溪沙》十首序,《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②汪东:《寄庵随笔涉江词》,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页。
    ①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3—1644页。
    ②刘永济:《微睇室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转引自《王沂孙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第352页。
    ④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
    ⑤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4页。
    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09页。
    ①张惠言:《词选》,《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16页。
    ②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4页。
    ①汪东:《唐宋词选织语》,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78页。
    ②汪东:《唐宋词选织语》,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73页。
    ③夏敬观:《梦秋词题词》,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页。
    ④唐圭璋:《梦秋词跋》,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94页。
    ⑤程千帆:《梦秋词跋》,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95页。
    ⑥沈祖棻:《唐宋词赏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①(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8页。
    ①沈祖棻:《唐宋词赏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②汪东:《唐宋词织语》,见《梦秋词》,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74页。
    ③程千帆:《望江南题乐府补亡》笺注,《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④沈祖棻:《唐宋词赏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①黄庭坚:《〈小山集〉序》,见《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35页。
    ②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
    213页。
    ③晏几道:《〈小山集〉自序》,《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29页。
    ④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⑤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二,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①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②沈祖棻:《致卢兆显书》,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③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二,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④黄庭坚:《〈小山集〉序》,见《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35页。
    ①夏敬观:《小山词跋尾》,见《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341页。
    ②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6页。
    ①汪辟疆:《汪方湖先生答书》,见《微波辞》(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①劳祖德点校《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丁宁《临江仙》其一,《还轩词》补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②蔡文锦:《著名女词人丁宁年谱》,文教资料1994年第5期。
    ①丁宁:《〈还轩词〉自序》,《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丁宁:《〈还轩词〉自序》,《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①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①丁宁:《〈还轩词〉自序》,见《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施蛰存:《北山楼钞本跋》,见《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①丁宁《〈还轩词〉自序》,《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转引自吴昭谦《丁宁传》,《图书馆工作》,2004年第2期。
    ①周子美:《〈还轩词存〉初校跋》,《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②施蛰存:《〈还轩词北山楼钞本〉跋》,《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③周子美:《〈还轩词存〉初校跋》,《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①丁宁《〈还轩词〉自序》,《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丁宁:《〈还轩词〉自序》,《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④丁宁:《重印〈还轩词〉序》,《还轩词》,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油印本。
    ①张中行:《归》,《负喧三话》,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7页。
    ①转引自刘海粟《读还轩词》,《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①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②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③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页。
    ①转引自徐寿凯《丁宁先生与诸大家》,《江淮文史》,2010年第6期。
    ①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51页。
    ①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页。
    ①郭沫若:《郭沫若答丁宁书》,《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①(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80页。
    ①施蛰存:《北山楼钞本跋》,见《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30页。
    ①刘梦芙:《怀枫词人丁宁及其词》,《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1](宋)张炎:《词源》,《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明)钟惺编:《名媛诗归》卷十五,内府藏明末刻本。
    [4](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5](清)朱彝尊:《明诗综》,康熙四十四年六峰阁刊本。
    [6](清)周勒山:《林下词选》,清康熙刻本。
    [7](清)徐乃昌辑:《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台湾富之江出版社1997年版。
    [8](清)汪启淑《撷芳集》,清乾隆五十年(1785)古歙汪氏飞鸿堂刊本。
    [9](清)陈廷焯:《词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0](清)况周頣著、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1]徐自华:《徐自华诗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2]陈家庆:《碧湘阁集》,见《湖南女士诗钞》,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吕碧城:《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4]吕碧城:《吕碧城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5]吕碧城:《吕碧城集》,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
    [16]吕碧城:《欧美之光》,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版。
    [17]张默君:《张默君先生文集》,台湾党史出版社1983年版。
    [18]汤国梨:《影观词》,载《文教资料》2001年特辑。
    [19]刘蘅:《蕙愔阁诗词》,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20]陈小翠:《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版。
    [21]丁宁:《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2]何曦:《晴赏楼诗词稿》,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3]沈祖棻:《涉江诗词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4]沈祖棻:《沈祖棻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黎兑卿:《棣华楼诗词》,淮川诗社编辑。
    [26]李祁:《李祁诗词全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7]张珍怀:《飞霞山民诗词》,黄山书社2009年版。
    [28]冯沅君:《冯沅君创作译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9]盛静霞:《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2年版。
    [30]王兰馨:《王兰馨赏析唐宋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1]王兰馨:《将离集》,北京著者书店铅印本1934年版。
    [32]冼玉清:《碧琅玕馆诗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罗庄:《初日楼稿》,1957年油印本。
    [34]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5]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黄山书社2008年版。
    [36]叶恭绰编选:《广箧中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7]叶恭绰编选:《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年版。
    [38]毛谷风编选:《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9]梁令娴编选:《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0]朱庸斋编选:《岭南历代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福建诗词》,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2]刘逸生编选:《岭南诗词选》,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43]杨子才编选:《民国五百家词钞》,线装书局2008年版。
    [44]龙榆生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5]胡晓明、彭国忠主编:《江南女性别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
    [46]沈泽棠等著,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
    [47]王英志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48]王幼安等校订:《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谭正璧:《女性词话》,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
    [50]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51]《沈祖棻研究文论集》,海盐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52]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54]王忠和:《吕碧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55]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
    [56]刘纳:《颠踬窄路行世纪初:女性的处境与写作》,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56]光铁夫编著:《安徽名媛诗词征略》,黄山书社1986年版。
    [57]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
    [58]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9]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60]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2]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社会科学文献1994年版。
    [63]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4]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5]艾治平:《清词论说》,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6]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7]吴宓:《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8]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9]吴宓:《吴宓日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
    [70]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2),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992年版。
    [71]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2]吴梅:《吴梅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3]汪东:《梦秋词》,齐鲁书社1985年版。
    [74]陈栩园编:《文艺丛编栩园杂志》,家庭工作社1920年版。
    [75]何振岱辑:《寿香社词钞》,1942年刻印本。
    [76]施议对:《当代词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7]何振岱:《何振岱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8]马亚中、陈国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版。
    [79]胡文楷编著、张宏生等增订:《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80]华钟彦编:《五四以来诗词选》,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1]程光炜、孔庆东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郭志刚、王富仁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3]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85]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7]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0]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1]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2]朱孝臧著、白敦仁笺注:《彊村语业笺注》,巴蜀书社2002年版。
    [93]张正吾等编:《王鹏运研究资料》,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94]陈乃乾编:《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95]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台大出版中心2003年版。
    [96]《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9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9
    [98]吴梅:《吴梅讲词》,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99]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
    [100]刘永济:《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1]王弢:《弢园文集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02]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秋瑾:《秋瑾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版。
    [104]朱萸:《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5]梁启超:《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06]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7]郑逸梅:《郑逸梅选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8]严复著,王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9]《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0]《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1]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2]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13]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4]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115]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6]欧阳竟无著、黄夏年编:《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7]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8]施蛰存:《北山楼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9]郑逸梅著,朱孔芬编选:《郑逸梅笔下的文化名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12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1]陶咏白、李湜:《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24]高献红编:《王沂孙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
    [125]王强编:《周邦彦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
    [126]王双启编:《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
    [127]张中行:《负喧三话》,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8]刘梦芙:《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29]《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30]《词学研究论文集》(1949-1979),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31]盛英、乔以钢:《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33]林玫仪:《词学论著总目(1901一1992)》,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
    [134]杜海华:《二十世纪全国报刊词学论文索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35]缪钱、叶嘉莹:《词学古今谈》,岳麓书社,1993年版
    [136]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7]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岳麓书社,1990年版。
    [138]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9]叶嘉莹:《清词丛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0](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曹辛华:《论民国词的新变及其文化意义》,《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
    [2]曹辛华:《民国词社考论》,2006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3]曹辛华:《民国词史综论》,2006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4]彭玉平:《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初探》,《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彭玉平:《民国时期的词体观念》,《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6]彭玉平:《从〈论寄托〉到“专言寄托”—评詹安泰先生〈花外集笺注〉》,《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
    [7]杨柏岭:《近代上海词人及词籍考略》,《文献季刊》,2004年第4期。
    [8]杨海明:《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9]朱惠国:《论传播媒介对词学研究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朱惠国:《民国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1]欧明俊:《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2]宋路霞:《现代词人龙榆生及其词学贡献》,《文学遗产》,1990年第4期。
    [13]谢桃坊:《梁启超与近代词学研究》,《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
    [14]孙克强:《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15]孙克强:《晚清及民国词学家的南北宋之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6]王兆鹏:《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历程》,《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17]白贵、李世前:《词话与女性词的保持和传播》,《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18]叶嘉莹:《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第2、3期。
    [19]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之美感特质的演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20]邓小军:《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
    [21]郭瑞敏:《抗战前女性职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2]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3]郑亚锋:《民国词史著作专题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4]求洁:《民国词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词学季刊》,龙榆生主编,1933年4月创刊至1936年9月停刊,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
    [2]《同声月刊》,龙榆生主编,1940年12月创刊至1945年7月停刊。
    [3]《青鹤》,陈灨一主编,1932年11月创刊至1937年7月停刊。
    [4]《词学》,施蛰存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创刊。
    [5]《中国韵文学刊》,中国韵文学会编,湘潭大学出版社。
    [6]《女子世界》,陈栩园编,1914年中华图书馆刊印。
    [7]《妇女杂志》,王蕴章编,1915年商务印书馆刊印。
    [8]《中国女子书画会刊》,陈小翠编,1934年出版。
    [9]《大公报》,英敛之,1902年创刊。
    [10]《万象》,陈蝶衣编,1941年7月创刊至1945年6月停刊。
    [11]《宇宙风》,林语堂等编,1935年创刊至1947年停刊。
    [12]《小说月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创刊至1932年停刊。
    [13]《小说海》,黄山民编,1915年1月创刊到1917年12月停刊。
    [14]《申报》,1872年4月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有《自由谈》等副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