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目标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尝试运用目标管理。高校目标管理实质上就是目标管理思想理论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是领域化了的德鲁克管理实践。在高校中推行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针对特殊的管理对象实施有效激励与约束的活动。激励与约束是两种具有有机联系的活动,它通常以一种完整、统一的形式存在于高校目标管理实践之中。由于激励与约束始终贯穿于高校目标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因而高校目标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是多目标、多内容、多形式、多因素、多方法、多阶段的复杂问题,可见,对此问题专门、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必将为高校目标管理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是通过激励理论来归纳分析激励与约束存在的基础思想,从而具体地整理出激励与约束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形式,并通过访谈调查法对当前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的有效路径。论文除导论与结语之外,主体内容共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的理论基础。此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麦格雷戈的人性理论或称X·Y理论、斯金纳的行为矫正论、亚当斯的社会比较论等四种激励理论的全面阐释来解读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的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对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的关系、特点及其形式进行了探讨,旨在找出其中与一般管理激励与约束的异同之处。
     第三部分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对高校目标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举隅,从而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其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是围绕研究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作用的三条路径:围绕本质特点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的放矢、把握关键尺度构建激励与约束的和谐关系、运用多种形式追求激励与约束的内外并重。
     本论文虽然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沿袭传统的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但本文对高校目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探讨却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即深入到高校目标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对问题进行分析。
Since the 1980s, many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attempting to utiliz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 The practice is, materially, the actual utilization of MBO thought theory in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Drucker Management in some field. The Carry-out of MBO in the university, in fact, implement effective activity of driving and the restraining over the special management object. The incentive and the restraint are two kinds of movements which have the organic connections usually existing in the MBO practice by the complete and unified form. Because the incentive and the restraint lie in the links of MBO activity, thus the drive and restraint in MBO for university is a complex problem which belongs to multi-objective, multi-content, the multi-form, the multi-factor, the multi-method, the multi-stage. Obviously, the special, systematic and overall study on it, will certainly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Motive Theory and firstly explores fundamental thoughts of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secondly introduc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relationship and existing form, thirdly gives the measures of optimizing effect.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nvolves into three parts (not including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and the conclusion): The basis of theory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in MBO for university is introduced in the first part which mainly include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by Abraham Maslow, X&Y Theory by McGregor, Skinner's Behavior Correction Theory, and Adams's Society Comparison. The rel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form between and of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are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part with the purpose of discovering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general drive and restraining in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ing of MBO for university. In the third part, the above mentioned aspects are reflected from the practice. In the final part, the optimizing measures of the drive and restraining function are expressed.
     Although still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ans such a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it concentrates upon the implementation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ing in each link.
引文
[1]陈荣耀:《追求和谐——东方管理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版,第1页。
    [2]彼·德鲁克:《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序。
    [1]代霞、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一帆编著:《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
    [2]母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3]吴鹏著:《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第2页。
    [1]申爱华:《动机的目标理论对高校目标管理的启示》,《高教论坛》(维普资讯:www.cqvip.com).
    [1]郭必裕:《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1]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
    [2]韦克难编著:《组织行为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3]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64-65页。
    [1]张远凤:《管理者的德鲁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2]智然著:《大学与中国管理功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3]马建堂编著:《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远志明、薛德震:《社会与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1]参阅赵树进老师的《自然的呼唤——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管理认识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J.Maynard-Smith,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Carl Sagan,The Rules of The Game in Billions and Billions:Thoughts on Life and Death in The Brink of The Millennium.Random House,New York.1997.P180-191.
    [1]方卫渤、肖培:《管理自己》,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1]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0页。
    [1]胡爱本:《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1]宋周、何燕:《当前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述评》,《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1]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1]蒋谦:《黄金分割率的哲学意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8期。
    [2]王焱:《社会公正、黄金分割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同上,第115页。
    [1]黄志斌:《绿色和谐管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马建堂编著:《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郭咸纲、王文熙:《人力资源动力模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顾建平著:《战略薪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赵月瑟译:《有约束力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郑永扣等著:《大学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王礼平编著:《如何进行目标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叶尚志主编:《人才管理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美)加里·海尔、华伦·贝尼斯 德博拉·C·斯蒂芬斯著,王继平译:《以人为本》,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1.一帆编:《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2.黄土编译:《目标管理的要诀》,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3.(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4.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曾仕强:《管理大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赵树进:《自然的呼唤——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管理认识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郑俊田、车洪波:《管理要素的理性思考》,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
    19.远志明、薛德震:《社会与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杜栋:《管理控制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张远凤:《管理者的德鲁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2.申晓纪:《低层次需求》,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3.詹姆斯·克里斯蒂安森著:《构建创新型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4.马建堂编著:《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郑石桥、马新智著:《管理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陈荣耀:《追求和谐——东方管理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27.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赵慧军:《动力与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著:《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0.(美)彼得·德鲁克、约瑟夫·马恰列洛著:《德鲁克日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1.许鹏:《无形的链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张明洋:《四大名著看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33.钱理群、高远东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长河编:《精致管理》,地震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德鲁克:《管理实践》,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36.苏勇、何智美编著:《现代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盖勇主编:《组织行为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周文霞编著:《管理中的激励》,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9.赵振宇、田立延主编:《激励论》,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40.廖胜辉、公方彬:《奖惩之道》,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版。
    41.王祖成编著:《世界上最难的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志军:《激活你的下属》,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3.赵振宇著:《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
    44.杨建良编著:《人的动力激励》,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周群松著:《周易与领导艺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6.张一纯等编著:《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美)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韦克难编著:《组织行为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美)詹姆斯·K.范佛里特著:《激励人的十二大诀窍》,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0.(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著:《激励人心》,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1.单宝玲、辛枫冬:《管理学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胡爱本:《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母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55.彼·德鲁克:《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智然:《大学与中国管理功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7.王德清、么加利主编:《管理哲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方卫渤、肖培:《管理自己》,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59.胡铨:《互动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0.曾仕强、刘君政:《人力自动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代霞、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黄森荣:《先秦管理思想中的奖惩之道》,《船山学刊》2002年第l期。
    3.徐敏:《浅谈企业薪酬管理中激励方法和度》,《管理探索》2006年第3期。
    4.杜华民:《关于年度考核标准量化问题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2期。
    5.柯明星:《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六要”》,《职工教育》2004年第4期
    6.余兴安:《激励的广度、深度、频度、平衡度与透明度》,《管理世界》2004第3期。
    7.王映浩:《管理者合理把握激励“度”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第2期。
    8.宋周、何燕:《当前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述评》,《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9.李保强、陈辉:《<礼记·学记>中的教育目标管理思想刍议》,《管子学刊》1996年第4期。
    10.舒长兴:《E-O目标共振激励机制:管理方法论的创新》,《现代企业》2007年第2期。
    11.黄建东:《被误读的目标管理》,《中外管理》2006年第8期。
    12.谭家齐、王炎廷、曾德贤:《地方高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战略意义与平台路径——兼论三峡大学目标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3.风翔县目标管理责任制办公室:《对目标责任制过程管理的再认识和探索》,《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4.徐体高、胡效亚:《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及考核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6期。
    15.戴开富、胡水华:《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资源整合问题》,《学术交流》2007年第6期。
    16.戴开富、胡水华:《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绩效控制问题探讨》,《教育管理》2007年第11期。
    17.徐锋:《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2007年第11期。
    18.刘晓东、宋敏、罗跃纲、任长虹:《高等学校学院制目标管理模式的构建》,《理论界》2007年第8期。
    19.陈志强:《高校实行目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07年第12期。
    20.计斌、燕红波:《高等学校成本战略》,《经济师》2007年第12期。
    21.葛玉辉:《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搭建运行系统模型》,《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22.陈留根:《加强目标考核、促进绩效管理》,《宝鸡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3.郑鹏:《论高校学生工作目标管理与目标激励》,《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4期。
    24.秦在东、文大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25.薛宝志:《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契合》,《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期。
    26.孙飞:《论学校目标管理的优化》,《教育管理与评价》2007年第6期。
    27.秦更:《目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之路》,《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8.黄剑东:《目标管理:重在执行“共识”》,《中外管理》2006年第10期。
    29.黄剑东:《目标管理的精髓》,《中外管理》2006年第9期。
    30.陈留根:《关于创新完善我市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思考》,《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1.王杰法:《目标管理法在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2.叶珊:《目标管理理论在电大教师管理中的运用》,《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3.沈澜涛:《目标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中国建设教育》2007年第8期。
    34.张建玉:《目标管理中目标置换及其防范》,《商业时代》2007年第20期。
    35.杨玉峰:《浅谈组织管理中的激励模式》,《科技咨询》2008年第l期。
    36.曹林:《浅析应用目标管理思想的权变因素》,《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
    37.黄玉珍:《人本管理与高校教师的情感、需求和目标》,《学术交流》2007年第11期。
    38.任义:《试论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4期。
    39.劳家仁:《谈目标激励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运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0.麟游县目标管理责任制办公室:《在目标管NI作中如何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1.许一:《目标管理理论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9期。
    42.戴艳:《论高校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3.徐振鲁:《略论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4.徐向农、韩同远:《建立高校目标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45.郭必裕:《对高校目标管理中目标的本质探讨》,《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
    46.程利娜、侯祎:《激励理论的整合及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7.刘波:《高校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8.刘刚:《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激励方式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9.宋联可:《不同人格对按需要层次划分的激励方法偏好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60.蒋谦:《黄金分割率的哲学意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8期。
    61.王焱:《社会公正、黄金分割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1. J. Maynard-Smith.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 Carl Sagan.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 Billions and Billions: Thoughts on Life and Death in The Brink of The Millennium.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7.
    
    3. Leonard, Dorothy. Putting You Company's Whole Brain to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4. Thompson J D. Organization in A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5. Rajiv D. Banker, Gordon Potter, Dhinu Srinivasa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Incentive Plan That Includes 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0,
    
    6. Groves, T. Incentives in Team. Econometrica, 1997.
    
    7. Rosen, S. Prizes and Incentives in Elimination Tourna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8. Raffi Indijejikian, Dhananjay Nanda. Dynamic Incentives and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1997.
    
    9. Maria C. Osterraker. Measuring Motivation in A Dynamic Organization: A Contingency Approach. Strategic Change March-Appril, 1999,
    
    10. Vroom Victor H.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64,
    
    11. 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Row, 1954.
    
    12. Lasswell, Harold D. Power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48.
    
    13. Demer, Jerry,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London: Richard D. Irwin, Inc, 1977.
    
    14. Vanberg V. J. Organization as constitutional system.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5. Collins N. 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16. Rousseau, D. M.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Employee and Rights Journal, 1989.
    
    17. Gary Dess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8~(th) .The Prentice Hall, Inc,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