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的发展依靠教育,社会发展也依靠教育,教育乃国家必须完成之事业。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来,教科书是国家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文本体现,它不仅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和参考;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教科书则是国家机器巩固统治,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可见,教科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在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背景下,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已经不再是国定制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是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个版本的中小学教科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科书审查作为教科书质量把关和准入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国民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若审查制度合理合法、科学有效的运作将会大大提升教科书质量,进而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反之,则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加强教科书审查制度的科学研究,进而促进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科书审查的研究中,存在着三种取向,即质量取向、社会学取向和政治取向。目前诸多研究者大多侧重于从超越了社会性的“工艺学”角度对教科书质量的评定和衡量的标准、方法、模式等进行演绎性的描述;从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等角度对教科书内容做量化的分析;或是从日常工作体验中提炼一些有关我国教科书审查的体会。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研究忽视了教科书审查自身所具有的“把关”和“准入”的属性以及其结果所特有的官方色彩,将教科书审查片面化了。这些研究缺乏对“教科书审查”的学理性思考,教科书审查的制度建设成为了研究的一种空白地带。
     在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笔者试图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涉及教科书审查的多个领域,建立在教育社会学、课程评价学、教科书理论等多种理论基础之上,取向于教科书审查这一教育现象的本身属性和规律,基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科书开发和建设的现实背景,探讨教科书审查的理论基础、原则、具体操作方式、程序等内容。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分三大部分,共计六章。
     第一编主要探讨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已有研究成果及教科书审查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进行阐述,提出了本研究致力解决的基本问题,选定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观察、质化访谈等方法。随后对已有的有关教科书、教科书审查的研究进行了掠影式的简单梳理和述评。再次递进地探讨了教科书、教科书审查、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三个基本概念。最后对教科书审查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教科书审查通过对送审教材的质量把关和政治解读能够完成教育学、社会学所要求的双重使命。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发展得力于教科书发展中的两对基本矛盾,即教育自由与国家控制的矛盾;学习自由与教科书社会学属性的矛盾。这也是教科书审查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推手。
     第二编探讨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各项具体内容,包括审查原则、审查模式、审查主体、审查方法、审查内容、审查程序等方面。教科书审查可分为完全不审、地方审查和过渡模式,我国实行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两级审定模式;教科书审查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地方也可以是主体缺失的不审定形态,我国教科书审查的主体分别是全国和地方两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教科书审查可以通过审读讨论、通讯审查、展示听证、中介审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我国采用分散审查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审查方式;教科书审查主要从质量评价、意识形态应道和特殊群体平衡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表现为各国(地区)所制定的教科书审查标准,我国的审查标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教科书的审查程序一般包括申报送审、资质评定和受理、审查(定)、结果批准和认定等几个环节,我国目前教科书审查实行二审制,注重送审材料的实际使用效果。最后,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教科书审查制度的梳理和探讨发现,世界教科书审查呈现出钟摆交流、严格审查、形式多样的特点,我国的教科书审查制度具有公平公正、严格把关与积极扶持相结合、注重三性平衡(思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和更倾向于关注教科书评价等特点。
     第三编建议部分,主要通过前述研究,充分思考当前世界教科书审查尤其是我国教科书审查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力图抛砖引玉,对实践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尽快将教科书的管理和审查纳入法制轨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审查队伍建设;扩大审查群体范围,建立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渠道;建立审查中介机构;健全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教材质量跟踪和提高机制等部分。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和实证研究,本文对教科书审查及其制度建设的原则、审查模式、审查主体、审查方式、审查内容、审查程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教科书审查的未来发展趋势加以了展望。立足当前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分析和探讨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为我国的教科书审查及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Human'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education, while social's development also depends on educ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pulsory of an enterprise.
     When it judges from pedagogy view, text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of national curriculum content, it's not on ly help teachers design and implement teaching activities,but also helps students learningn; When it comes to sociological view, textbook is important way confirmating domination. Obviously, textbook has the un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with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xtbook diversification policy, the publication of textbooks was no longer "monopolizes". Particularly in the New Cur riculum Reformi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textbooks of each edition expand rapidly as mushroom, it is also provided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to the balancing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 Textbook censor takes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xtbook quality check and the admittance. In practice, if the review mechanism runs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the science effective operation will promote the textbook quality greatly; Otherwise, it will then cause serious adverse consequences. Strengthen textbook review mechanism'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n the promotion textbook examination legal regime's construction consummation, becomes a question which in the current scien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urgently awaits to be solved.
     In the research of textbook censor, there are three tropisms; they are quality tropism; Sociological tropism and political tropism. Presently, researchers mostly stress on regarding textbook compilation quality and social studies, that's the evaluation of textbook quality beyond "technology" view or the experiential summing-up on our own textbook censor. These researches neglected the prper attribute of textbook censor, such as "admittance" and "checkout". Textbook censor is simply equated into textbook appraisal. This also becomes the blank region of researches.
     In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e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I attempt to expatiate from both pedagogy and sociological angle, establishes on educational sociology thoey, curriculum-evaluation thoey, textbook theory and so on,and by the background of our current textbook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se dissertations concrete research content minute three major parts, total six chapters.
     First arranges mainly discusses basic concept, foregone results and the elementary theory.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methods as literature search, field observation, materialization interview, etc. Then progressively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textbook, textbook-censoring and textbook-censoring legal regime. Finall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textbook examination's rationale. Econd arranges discusses on actual content of textbook censor mechanism, including principle, pattern, method, content, audit program, etc. Finally, through to the worldwide scale in textbook review mechanism's combing with the discussion discovery, the world textbook examination presents the clock pendulum exchange, the strict examination, various characteristic, our country's textbook review mechanism has fair fair, the strict check and supports positively unifies,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balanced (ideological nature,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 and favors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attention textbook appraisal.
     Third arranges the suggestion part, mainly through the fore-mentioned research, the full ponder current world textbook examination particularly our country textbook review mechanism construction's actual situation, proposed that some pointed suggestions, try hard to offer a few ordinary introductory remarks so that others may offer their valuable ideas, has certain help function to the practice. These suggestions mainly concentrate in as soon as possible integrate the textbook manage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the legal system track, the formulation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s the examination troop construction; The expanded examination community scope, establishes each opinion full expression the channel; Establishment examination Facilitating agency; Perfect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and supervising mechanism; The perfect teaching material quality follow-up and enhances parts and so on mechanism. And through examines and approves committee member's interview to our country textbook and obtains some consummation textbook examination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 compilation work field observation the concrete operations sugges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empirical study, this article to textbook contents and so on examina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s principle, examination pattern, examination main body, examination way, examination content, audit program carried on has combed, simultaneously has performed the forecast to the textbook examination's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oothold current textbook review mechanism's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foundation also proposed a series of related suggestion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oposals for our country's textbook examination and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引文
[1]教科书是教材的子集。教材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不仅课堂上使用的课本(学生用书)和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同时还包括课外材料、电子书包、其他课程资源等,这时,教科书等同于教材;狭义的教材,仅指课堂上所使用的课本(学生用书)。本论文所取的就是教材的狭义概念,即不包括教学用书、教学挂图和其他教学材料,而仅指课本(学生用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研究者习惯用并不严格的“教材”的概念来代替“教科书”概念。因此,行文中可能会出现本论文与“引文”中使用的概念在称呼不一致,实际所指却是一回事的现象。故此,在引文中出现的“教材”,如无特殊说明,均取“教材”的狭义概念,即“教科书”之意,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1]A.Graham Down,Preface,in Harriet Tyson-Bernsterin,A Conspiracy of Good Intentions:American's Textbook Fiasco.Washington,D.C.:The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1988:8.
    [2]张行涛,统摄、驱动与社会控制——教科书评审的社会学意义[J],教育科学1999(4):28-32.
    [1]黄显华 霍秉坤,寻找课程论语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8.
    [2]尚伦,建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
    [1]潘慧玲,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1.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
    [1]主要工作集中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四平市抗战纪念博物馆、重庆市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馆、东北抗战文献图书馆等。
    [1]钟启泉 崔允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8.
    [1]钟启泉 崔允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9.
    [2]范印哲,教材涉及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
    [3]王婷,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0(1):68-72.
    [4]臧爱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建设的现状及相关政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2(9):20-23.
    [5]李志涛 商发明等,教科书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改革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2(5):20-23.
    [6]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管理现状调查[J],教育研究,2005(12):51-55.
    [7]袁春艳 陈恩伦,关于建立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新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7(4):60-62.
    [8]张恰,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8):21-23.
    [1]王嘉义,中小学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和若干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20.
    [2]张东娇,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5):27-29.
    [3]王婷,我国教科书选用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4):34-37.
    [4]陈静,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臧爱珍主编,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管理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张悦群,海外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用[J],中学语文2007(12):63-64.
    [7]康长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选用制度[J],大学出版2001(3):59-61.
    [8]沈晓敏,世界各国教科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9):66-71.
    [1]王向红 康长运,影响美国教科书选用因素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56-59.
    [2]何成刚 康长运,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69-74.
    [3]王婷,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7):30-32.
    [4]谭赟,美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和选用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46-49.
    [5]潘丽娜 蔡敏,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评价—以佛罗里达州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0):59-61.
    [6]张东娇,中美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77-80.
    [7]刘欣,美国、印度、日本教科书制度发展史及其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0-125.
    [8]高峡,日本的教科书制度[J],课程·教材·教法1999(4):59-61.
    [9]杨艳梅,日本教科书制度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3(1):32-34.
    [10]唐磊,日本教科书制度对我国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68-73.
    [1]张天明 胡知武,日本教科书的管理及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124-126.
    [2]周丽华 胡劲松,德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审批和选用制度—以黑森州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75-78.
    [3]汪莹,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制度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0(9):49-51.
    [4]Michael F.D.Young主编 谢维和 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5]黄忠敬,阿普尔及其课程文化观[M],上海教育2003(3):34-35.
    [6]M.Apple L.克里斯蒂娜-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7]M.Apple,官方知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8]林晖,阿普尔教育哲学思想中的合法知识与意识形态的问题[J],2007(3):43-47.
    [9]葛春 吴永军,官方知识的政治——阿普尔的课程改革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6(8):18-20.
    [10]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1.
    [12]J.Eggleston,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R.K.P.(1977):13.
    [13]D.Lawton,Class,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R.K.P.(1975):6-7.
    [1]P.W.Musgrave,Knowledge,Curriculum and Change,Angus & Robertson(1973):2.
    [2]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转引自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OL],http://club.beelink.com.cn/dispbbs.asp?boardid=168&id=188526:142注释.
    [5]陈雨亭,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3):40-42、46.
    [6]陶百强,我国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6).
    [7]李云霞,课程改革前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8]张三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5(5):9-12.
    [9]魏运华 李俏,我国中小学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7(8):
    [10]陈月茹,国际教科书研究要素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6)
    [1]孔凡哲,基础教育教科书质量保障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6):36-42.
    [2]郑毓信,教材编写与理论研究的密切结合—由几篇硕士论文引出的话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4(4):98-99.
    [3]高凌飚 庄兆声 余进利,关于义务教育教材的特色的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4):42-45、52.
    [4]《中小学教科书评价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J],教育学报2005(8):46-50.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6-128.
    [6]《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项目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初步分析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2(9)
    [7]丁朝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1998(7):43-46;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心理运演[J],课程·教材·教法2000(9):36-38.
    [8]李慧君,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定[J],课程·教材·教法1996(3):13-16.
    [1]高凌飚,义务教育教材分析评估方案[J],教育科学研究2000(5):25-33.
    [2]朱正平,课程教材评价与地区差异[J],课程·教材·教法1996(3):22-23.
    [3]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臧爱珍,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9(4):31-33.
    [5]韩冬云,中小学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7):16-18.
    [6]尚伦,建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
    [7]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23-324.
    [8]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的国家介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32-140.
    [9]胡军,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7-11.
    [10]吴履平 王宏志,关于小学社会教科书编写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1999(11):4-6、37.
    [1]王占春,教材审定委员会体育学科组审定体育教材的几点经验[J],学科教育1999(11):9-10.
    [2]陈旭芬,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与改革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2(9):12-15.
    [3]汪莹,祖国内地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制度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0(9):49-51.
    [1]吴瑞祥,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7.
    [3]陈静,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1]孙智昌,德国的教科书国际对话[J],比较教育研究2000(4):28-31.
    [2]曾天山,教材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3.
    [1]孔凡哲 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发展的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6(6):27-30.
    [2]M·Apple L.克里斯蒂娜-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1.
    [1]布鲁诺·莱奥尼,自由与法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41,48.
    [1]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9.
    [1]在现实情境中,我国的教科书审查制度还尚提留在一些部门规章文件的表述上,因此“法律”一称并不完全科学。但为了论述方便,文中概而称之。特此说明。
    [1]张义清,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8):10-12,28.
    [2]李恩慈,论中国教育法律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102-1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9-10.
    [1]孔凡哲,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2]孔凡哲 王郢,提升教师教科书评价意识保障教科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58-62.
    [1]宋乃庆 李光树,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及其思考[A],新起点—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97
    [1]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9-11.
    [1]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概览[J],国外社会科学1992(10):23-26.
    [2]赵长林 林巧婷,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视域[J],当代教育科学2007(9):21-23.
    [1]W·阿普尔著 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
    [2]麦克·F·D·扬著 谢维和 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6.
    [3]赖特·米尔斯著 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1.
    [4]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简论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1997(7):8-13.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4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转引自安东,国家权力控制论[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
    [3]程宗章,论国家教育权的若干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1):3-7.
    [4]秦惠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教育权作用的再认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法学家,2000(2):41-45.
    [1]布尔迪约 帕斯隆著 刑克超译,在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
    [2]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研究2000(4):20-22.
    [3]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9-331.
    [1]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1]劳凯声著,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6.
    [2]劳凯声著,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7.
    [3]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89.
    [4]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13-19.
    [5]茹宗志,论教育主权的当代[J],教育评论,2004(1):4-7.
    [1]许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4(2):10-15.
    [2]张娜,教育分权的限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4):68-70.
    [3]以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为例,取其平均数。转引自高水红,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8):35-37.
    [4](日)文部省.初中学习指导要领[S].东京:行政株式会社,1989转引自高水红,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8):35-37.
    [1]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5(5):64-68.
    [2]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J],《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J],新闻大学2002(春季刊):54-58.
    [4]王本陆,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97-103.
    [1]陈建华,论知识/权力关系及其对教育知识价值取向之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6(3):15-20.
    [1]武晓伟,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差异的课程社会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B):70-74.
    [2]欧用生,课程改革[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2000):181转引自刘丽群,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6.
    [1]M.W.Apple,Culture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London:RKP.1982:146.
    [2]刘丽群,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4-127.
    [3]M.Apple.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
    [4]200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佛学区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所属学校在讲授进化论的同时也传授“智能设计论”,但11名学生家长联合反对这一做法,他们认为“智能设计论”只是神创论改头换面后的产物,因此,这种做法是试图在公立学校传播宗教,违反了美国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
    [1]S.Aarons,Lessons in Law and Conscience:Legal Aspects of Textbooks Adoption and Censorship,in S.deCastell,A.Luke,and C.Luke,eds.,Language,Authority and Criticism,p.213.
    [2]M.Apple.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8.
    [3]刘德华,20世纪前后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3(1):87-89.
    [1]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585.
    [2]冒荣 赵群,学术自由的内涵与边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7(7):8-16.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1-106.
    [4]黄爱华 别敦荣,论学习自由与弹性教学管理[J],高教探索2001(4):54-58.
    [1]丁玉祥,http://www.xici.net/b134779/d11618753.htm
    [2]http://www.tsedu.net/leting/04zycb/neirong/33zxwl/ae00031.htm
    [1]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34.
    [2]孔庆东,世纪末的尴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5.
    [1]Pierre Bourdieu,“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od.Jerome Karabel and A.H.Halsey(New Yo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487-510;Geoff Whitty,“Teachers and Examiners,”in Geoff Whitty and Michael Young,eds.,Explorations in the Politics of School Knowledge(Driffield,Eng.:Nafferton Books,1976).
    [2]余秀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9-95.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6.
    [4]张志军,当代中国领导干部管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93-95.154-156.
    [1]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1]谢小剑,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99-231.
    [2]叶皓,西方国家权力制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
    [3]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28-1030.
    [1]http://tieba.baidu.com/f?kz=161443094
    [1]王英杰,比较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3.
    [1]即建立以天皇为顶点的日本大家族的民族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使日本国民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必须无条件服从”的国民道德规范。
    [2]步平,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历史考察[OL],http://jds.cass.cn/Article/20060228161004.asp.
    [3]孙智昌,德国的国际教科书对话[J],比较教育研究2000(4):28-31.
    [1]王祖发主编,教材管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46.
    [2]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管理制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1]何成刚 康长运,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69-74.
    [1]谭赟,美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及选用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46-49.
    [1]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管理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4.
    [2]维希政府(R(?)gime de Vic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成立的傀儡政府。正式国号为法兰西国。统治大约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二战法国即将战败时,一战英雄贝当任副总理,他要挟总理让位给他,向德国投降。随后在维希举行国会投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使国会选举他为元首,改国号,实行法西斯独裁。国会成为咨询机构。在1944年盟军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次年垮台。
    [1]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8.
    [1]金学方,坚持多样化方针做好教材审查工作[A],载《春光里的一片绿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1]胡军,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4):7-11.
    [1]M.Apple著 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
    [1]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9-11.
    [1]法国国民教育部1986年3月14日颁布的第86-133号文件(DC2-5/6办公室;DAGEN4),转引自《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管理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2-74.
    [1]王晓玲 杨福学,韩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之争[J],世界知识2009(1):29-31.
    [2]李承晚(1875-1965)原名李承龙,号雩南,大韩民国第一至三任总统(1948年-1960年),坚持反共第一主义路线,极度好战,以“北伐统一”为号,并引起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战时肆意处决“政治犯”。
    [1]吴广义,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J],日本学刊2003(3):47-62.
    [2]#12
    [1]钟严,日本教科书问题的由来与实质[J],日本学刊2001(4):41-56.
    [2]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23-324.
    [3]刘明光,审查地理教学图像应注意的问题[A],春光里的一片绿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1-205.
    [1]除了靖国神社、历史问题之外,韩日之间最大的现实利益之争,或许就是这块面积仅为0.2平方公里的岛屿了。虽然韩国实际控制独岛,但日本一直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自1954年以来,日本每年都向韩国政府递交外交抗议文件。小泉纯一郎在任的时候,日本还曾在岛屿争议上强硬出击。
    [1]吴履萍 王宏志,小学社会教科书审查中想到的几个问题[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6-91.
    [2]Pierre Bourdieu,“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ed.Jerome Karabel and A.H.Halsey(New Yo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487-510;Geoff Whitty,“Teachers and Examiners,”in GeoffWhitty and Michael Young,eds.,Explorations in the Politics of School Knowledge(Driffield,Eng.:Nafferton Books,1976)
    [2]图片分析法即是记录下每张图片中的人物,以性别、种族和生理是否健全来对他们进行分类;文选分析法即是记录下教科书每个故事中主角与配角的种族、性别和残疾状况;文选分析法即是记录下教科书每个故事中主角与配角的种族、性别和残疾状况;人物分析法即是记录下教科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人物的种族和性别,这主要用于对自然科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类教科书的分析;语言分析法即是考察教科书中有无性别歧视的语言,记录包含种族或性别刻板印象的文字,同时还要记录那些导致观念模糊或是局面发生冲突的短语或文字。
    [1]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1):37
    [2]Matteoni and Sucher,Can It Be?
    [1]Eunn et al.,Rough and Ready.
    [2]Herbert M.Klieband,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1893-1958,(New York: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6)以及 National Coalition of Advocates for Students.Barriers to Excellence:Our Children at Risk (Boston:Author,1985).
    [1]Hyder and Brown,The World and Its people,p.433.
    [2]King and Anderson,America:Past and Present,p.167.
    [1]Jack Goody,The Logic of Writ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Chap:1
    [1]千禧年主义是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学说之一,认为世界末世前基础将亲自为王,治理世界一千年。
    [1]《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第137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752页。
    [3]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18.
    [4]法律程序以司法程序为典型形式,并且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不仅是因为法律程序起源于诉讼程序,还因为司法程序中存在着关于“诉答”(pleading)和证据的完整制度。
    [1]顾颉刚先生通过史料研究认为,“黄帝、尧、舜用历史科学来考察,肯定是没有的。禹,可能有,可能没 有”(顾颉刚口述 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9)。1923年,顾颉刚在他著名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指出上古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的时代才虚构出了尧和舜;至于黄帝、神农,那是到了战国时才被想象出来的;所谓的“三皇”,是秦以后才有的概念;我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则更是到了汉代才发明出来的。顾颉刚这封信一经发表,即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后期,顾颉刚以《古史辨》为题,将论争结集出版。
    [1]阿斗,一件比蒋桂战争还重要的事情[A],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80
    [2]阿斗,一件比蒋桂战争还重要的事情[A],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81
    [3]顾潮,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72
    [4]王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M],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87),转引自刘超,学术与政治:《现代本国史》教科书案[J],史学月刊,2006(7):95-99
    [5]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J],新月1929(2):6,转引自刘超,学术与政治:《现代本国史》教科书案[J],史学月刊,2006(7):95-99
    [1]教育杂志[J],第四卷第七号,1912年10月转引自杨禾丰,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制度与出版[J],兰州学刊2006(6):42-43.
    [2]钟启泉 崔允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8.
    [1]教科书管理制度要变了(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3日第4版。
    [2]刘占彦,建国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实验[D],河北大学(2006):24.
    [1]任长松,新中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18条经验(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37-42.
    [1]肖毅,论立法原则中的伦理意蕴[J],求索2005(8):106-108.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论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9.
    [3]谭宗泽 王学辉,新编行政法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138.
    [1]德力格尔 乌兰娜,我国图书馆立法原则探识[J],前沿1996(5):43-45.
    [2]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2.
    [1]郁蕾,试论加强继续教育法制建设[J],继续教育1999(1):17-20.
    [1]春光里的一片绿叶[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3.
    [1]曹侠,严格把关 积极扶持,载《春光里的一片绿叶》[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0-55.
    [1]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17.
    [1]高凌飚 张廷凯,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
    [2]丁朝蓬,教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1998(7):43-46.
    [3]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科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7):19-24.
    [1]冯致光,教材建设与教材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86(1):35-39.
    [2]王爱菊 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反思—教材审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3-18.
    [1]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3
    [1]何易,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69435.shtml
    [2]金学方,坚持多样化方针 做好教材审查工作[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要求,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且须首先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或重点高等院校组织审查通过的,方能送至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1]吴铎,完善基础教育教材评审制度的几个问题[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6-133.
    [1]胡军,对进一步完善教科书审查和管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3):7-11.
    [1]上海市教育评估考察团,国外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分析与借鉴—美国、加拿大教育评估考察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8):29-33.
    [1]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9-35.
    [2]D.Mann,Participation,Representation,and Control,in J.D.Scribner,ed.,The Seventy-Six Year 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 Ⅱ: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68.
    [1]孔凡哲 王郢,提升教师教科书评价意识保障教科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58-62.
    [2]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2):39-41.
    [3]M.Apple,The Politicology of Textbooks,2~(nd),ed.,Bost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90:73-74.
    [1]胡军,中小学教材选用机制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54-56.
    [1]王爱菊 徐文彬,“新课程”批判与反思:教材的选用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05(8):29-31 49.
    [1]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管理现状调查.教育研究.2005.(12)
    [2]陈磊.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概念与要素.辽宁教育研究.2005.(8)
    [3]陈建华.论知识/权力关系及其对教育知识价值取向之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6.(3)
    [4]陈雨亭.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3.(3)
    [5]陈旭芬.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与改革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2.(9)
    [6]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1)
    [7]陈月茹.国际教科书研究要素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7.(6)
    [8]程宗章.论国家教育权的若干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1)
    [9]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科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
    [lO]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心理运演.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11]丁朝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课程·教材·教法.1998.(7)
    [12]高凌飚.义务教育教材分析评估方案.教育科学研究.2000.(5)
    [13]高凌飚 庄兆声 余进利.关于义务教育教材的特色的问题的思考—沿海版教材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教育研究.2000.(4)
    [14]高水红.教科书话语呈现的蒙太奇—作为一种整体性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
    [15]高水红.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8)
    [16]高峡.日本的教科书制度.课程·教材·教法.1999.(4)
    [17]葛春 吴永军.官方知识的政治——阿普尔的课程改革观.上海教育科研.2006.(8)
    [18]韩冬云.中小学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7)
    [19]何成刚 康长运.美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0]胡东芳.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主要国家课程权力分配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5.(3)
    [21]胡军.中小学教材选用机制之我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22]胡军.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3.(4)
    [23]黄爱华 别敦荣.论学习自由与弹性教学管理.高教探索.2001.(4)
    [24]黄忠敬.阿普尔及其课程文化观.上海教育.2003.(3)
    [25]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2003.(1)
    [26]《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项目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初步分析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2.(9)
    [27]君岛和彦.日本新的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特色.教育评论.1994.(3)
    [28]康长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大学出版.2001.(3)
    [29]孔凡哲 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发展的趋势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6.(6)
    [30]孔凡哲.基础教育教科书质量保障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6)
    [31]李恩慈.论中国教育法律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32]李慧君.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定.课程·教材·教法.1996.(3)
    [33]李建平.用什么教材谁说了算.中国教育报.2002.(10)
    [34]李其龙.从德国教科书看当代教学论思想.全球教育展望.2001.(3)
    [35]李志涛 商发明等.教科书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改革对策.教育科学研究.2002.(5)
    [36]林晖.阿普尔教育哲学思想中的合法知识与意识形态的问题.2007.(3)
    [37]刘超.学术与政治:《现代本国史》教科书案.史学月刊.2006.(7)
    [38]刘德华.20世纪前后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评论.2003.(1)
    [39]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40]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2)
    [41]刘琪.日本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和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选用战.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42]刘效仁.对教科书腐败莫止于“直陈”要掀起治理风暴.南京晨报.2006.8
    [43]刘欣.美国、印度、日本教科书制度发展史及其启示.宜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44]冒荣 赵群.学术自由的内涵与边界.高等教育研究.2007.(7)
    [45]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简论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课程·教材·教法.1997.(7)
    [46]潘丽娜 蔡敏.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评价—以佛罗里达州为例.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0)
    [47]乔梁.祖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研讨会召开.课程·教材·教法.2000.(7)
    [48]秦惠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教育权作用的再认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2
    [49]茹宗志.论教育主权的当代.教育评论.2004.(1)
    [50]上海市教育评估考察团.国外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分析与借鉴—美国、加拿大教育评估考察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5.(8)
    [51]沈晓敏.世界各国教科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1.(9)
    [52]石笃强.好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课程·教材·教法.2003.(1)
    [53]石笃强.教材多样化简论.课程·教材·教法.2000.(9)
    [54]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大学.2002.(春季刊)
    [55]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3.(2)
    [56]孙霄兵 黄兴胜.关于《义务教育法》修订背景及主要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2000.(8)
    [57]孙智昌.德国的教科书国际对话.比较教育研究.2000.(4)
    [58]任长松.新中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18条经验(上、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59]谭赟.美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和选用的特点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
    [60]唐建新.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的普适性与严肃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4)
    [61]唐磊.日本教科书制度对我国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62]王爱菊 徐文彬.“新课程”批判与反思:教材的选用机制.当代教育科学.2005.(8)
    [63]王本陆.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64]王嘉义.中小学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和若干模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5]王婷.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2.(7)
    [66]王婷.我国教科书选用问题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1.(4)
    [67]王婷.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0.(1)
    [68]王向红 康长运.影响美国教科书选用因素浅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69]王晓玲 杨福学.韩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之争.世界知识.2009.(1)
    [70]王占春.教材审定委员会体育学科组审定体育教材的几点经验.学科教育.1999.(11)
    [71]汪莹.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制度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0.(9)
    [72]魏运华 李俏.我国中小学研究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7.(8)
    [73]吴广义.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日本学刊.2003.(3)
    [74]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教育研究.2000.(4)
    [75]吴履平 王宏志.关于小学社会教科书编写的几个问题.学科教育.1999.(11)
    [76]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概览.国外社会科学.1992.(10)
    [77]武晓伟.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差异的课程社会学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11B)
    [78]肖毅.论立法原则中的伦理意蕴.求索.2005.(8)
    [79]谢艺泉.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及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80]许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教育研究.2004.(2)
    [81]杨禾丰.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制度与出版.兰州学刊.2006.(6)
    [82]杨艳梅.日本教科书制度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03.(1)
    [83]郁蕾.试论加强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继续教育.1999.(1)
    [84]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85]俞吾金.阿尔杜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4.(3)
    [86]余秀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7]袁春艳 陈恩伦.关于建立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新思考.基础教育参考.2007.(4)
    [88]臧爱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建设的现状及相关政策.网络科技时代.2002.(9)
    [89]臧爱珍.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9.(4)
    [90]张恰.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8)
    [91]张行涛.统摄、驱动与社会控制——教科书评审的社会学意义.教育科学.1999.(4)
    [92]张东娇.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3.(5)
    [93]张东娇.中美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3.(2)
    [94]张娜.教育分权的限度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4)
    [95]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5.(5)
    [96]张三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述评.教育科学研究.2005.(5)
    [97]张天明 胡知武.日本教科书的管理及改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98]张义清.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8)
    [99]张悦群.海外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中学语文.2007.(12)
    [100]赵长林 林巧婷.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视域.当代教育科学.2007.(9)
    [101]郑毓信.教材编写与理论研究的密切结合——由几篇硕士论文引出的话题.数学教育学报.2004.(4)
    [102]《中小学教科书评价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教育学报.2005.(8)
    [103]钟严.日本教科书问题的由来与实质.日本学刊.2001.(4)
    [104]周丽华 胡劲松.德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审批和选用制度—以黑森州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105]朱正平.课程教材评价与地区差异.课程·教材·教法.1996.(3)
    [106]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0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8]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9]丹尼斯·朗.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1]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2]方晓东等.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113]高凌飚 张廷凯.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14]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15]顾颉刚口述 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1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17]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118]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日本今日教育改革.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19]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20]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2]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3]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24]黄显华 霍秉坤.寻找课程论语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2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26]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2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27]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8]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改革之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29]课程教育研究所.义务教育教材的研究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30]孔凡哲.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31]孔庆东.世纪末的尴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132]劳凯声著.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13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
    [134]李连宁.学校教育法制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35]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8]刘树范等.五国普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39]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40]M.Apple L.克里斯蒂娜-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1]M.Apple.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2]M.Apple.官方知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3]Michael F.D.Young.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4](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5]潘慧玲.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6]彭梵得著 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4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49]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0]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春光里的一片绿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51]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管理制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53]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4]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5]谭宗泽 王学辉.新编行政法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156]W·阿普尔著 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7]王逢贤.优教与忧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8]王桂.日本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159]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60]王英杰.比较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1]王祖发.教材管理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162](美)威廉F.派纳等 张华等译.理解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3]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65]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6]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67]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8]臧爱珍主编.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管理制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69]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7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71]钟启泉 崔允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73]安东.国家权力控制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174]陈静.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6
    [175]何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76]李云霞.课程改革前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比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77]廖鹰.教科书如何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8]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的国家介入[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79]刘占彦.建国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实验[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大学.2006
    [180]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的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181]孟凡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82]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83]尚伦.建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
    [184]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185]陶百强.我国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6
    [186]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187]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8]吴瑞祥.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89]Graham Down.Preface.in Harriet Tyson-Bernsterin.A Conspiracy of Good Intentions:American's Textbook Fiasco.Washington.D.C.:The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1988
    [190]J.Eggleston.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R.K.P.(1977)
    [191]D.Lawton.Class.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R.K.P.(1975):6-7
    [192]P.W.Musgrave.Knowledge.Curriculum and Change.Angus & Robertson(1973)
    [193]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OL].http://elub.beelink.com.cn/dispbbs.asp?boardid=168&id=188526:142
    [194]L.Althusser.Essays on Ideology.l.ondon:Verso Press(1976):20
    [195]Anne.S.S.Politics of Gramsci.London:Today Borgon's Press(1980):9
    [196]M.W.Apple.Culture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London:RKP.1982:
    [197]S.Aarons.Lessons in Law and Conscience:Legal Aspects of Textbooks Adoption and Censorship.in S.deCaste11.A.Luke.and C.Luke.eds..Language.Authority and Criticism.p.213
    [198]Pierre Bourdieu.“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ed.Jerome Karabel and A.H.Halsey(New Yo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487-510;Geoff Whitty.“Teachers and Examiners.”in Geoff Whitty and Michael Young.eds..Explorations in the Politics of School Knowledge(Driffield.Eng.:Nafferton Books.1976)
    [199]#12
    [200]Matteoni and Sucher.Can It Be?
    [201]Eunn et al..Rough and Ready.
    [202]Herbert M.Klieband.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1893-1958.(New York: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6)以及National Coalition of Advocates for Students.Barriers to Excellence:Our Children at Risk(Boston:Author.1985)
    [203]Hyder and Brown.The World and Its people.p.433
    [204]King and Anderson.America:Past and Present.p.167
    [205]Jack Goody.The Logic of Writ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Chap:1
    [206]D.Mann.Participation.Representation.and Control.in J.D.Scribner.ed..The Seventy-Six Year 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 Ⅱ: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68
    [207]M.Apple.The Politicology of Textbooks.2~(nd).ed..Bost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90:73-74
    [208]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问答—教科书的选用方法.2001年3月,http://www.mext.go.jP /a-menu/shotou/kyoukasho/gaiyou/010301f.htm.2001/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