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不仅给中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受到教育水平、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课业负担监测制度。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现状与进程进行了梳理,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文献综述,说明了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概况及功能的概述。首先对课业负担、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接着说明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最后阐述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功能;第三章是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列举了重庆市渝中区、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黑龙江哈尔滨市、四川省成都市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情况,并归纳了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不足之处和原因所在;第四章是对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包括课业负担监测应遵循的原则和配套措施等。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 living heavy academic burdens is a long time chronic problem that bother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not only caused large influence to the grow up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ed the enforc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Reducing the heavy burden of assignment for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the voice of massed. 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lanning programs" is issued by the Party Central and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in 2010, which is the first time that our government writes "setting up a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tuden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Framework".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tuden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relatively lat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perfec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is e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education level,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ystem.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cess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tuden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ease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ample analysis, the feasibility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tuden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lso analyzed, at last,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tuden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rovid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presents the topic selection backgrou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ubject of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summarize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in our country. First, schoolwork burden,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and related concepts are illustrated; Second, the theory basis tha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s stated; Last, the basic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presented. The third chapter carries on case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lists that of yuzho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ShanYangXian towns in Shaanxi province, Harb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engdu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summarizes the disadvantages and reas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fifth chapter present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and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hat schoolwork burden monitoring should be followed as, and so on.
引文
①杨四耕:《基于常识与理性的判断——上海二期课改观察报告》,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10期。
    ①陈如:《当前学生心理负担成因与对策》,载《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②参见浙江省教育厅网站http://www.zjedu.gov.cn/gb/indexl.html。
    ③雷转运:《关十青少年成长与网吧影响的调查思考和应对建议——以渭南市为例》,载《新西部》2010年第18期。
    ④孔宗雪:《努力实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载《宁夏教育》,2001年第3期。
    ⑤陈晓荆:《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①王红:《对当与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一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载《人民教育》,2001年第9期。
    ②摘自《环球时报》,2006-04-28,第19版。
    ①李协京:《日本对课外补习规范管理》,载《教育》,2011年第27期。
    ②任宝贵,陈晓瑞:《美国家庭作业政策及其启示》,载《教育科学》,2010年2月第26卷第1期。
    ①李继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l期。
    ②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③王厥轩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载《上海教育情报》1995年第2期。
    ①夏征农:《辞海》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王珊:《论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年第2期。
    ①摘自2012年3月13月日光明网-《光明日报》http://politics.gmw.cn/2012-03/13/content 3751530.htm.
    ②陈传锋,陈文辉,董国军:《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167页。
    ①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组编:《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及法律文件要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②参见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575/201006/90032.html。
    ①张文海、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压力、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摘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汤林春、傅禄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自《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①谢详清:《素质教育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①摘自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督学行为准则》。
    ②黄葳:《教育督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192页。
    ①岳德亮:《浙江: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学校不得评优评先》,摘自《成才之路》2010年笫27期。
    ②见福建省教育厅网站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3/388_71435.html。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4]金一鸣:《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萧宗六等:《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一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陈传锋,陈文辉,董国军:《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汤勇:《素质教育突围》,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1]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
    [12]山东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感悟美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刘俊峰:《解密学业负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美)厄本,(美)瓦格纳著,周晟,谢爱磊译:《美国教育一一部历史档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赵勇:《迎头赶上,还是领跑全球: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唐彩斌,张影:《零距离英国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17](美)何亚伟著,刘天路,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8]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9]田慧生,(日)田中耕治:《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一中日学者的观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于洪波:《日本和美国教育问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谢祥清:《素质教育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洪煜亮主编:《教育督导及教育督导评估》,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严存义:《学生减负须动真格》,载《甘肃教育》2011年第3期。
    [2]杨明洋:《让“电子书包”真正成为减负的一剂良药》,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2期。
    [3]张丽芬:《以减负增效为导向构建高效化学作业管理系统》,载《化学教学》2011年第1期。
    [4]完利梅:《高中课程增效减负的整体设计》,载《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第2期。
    [5]韩宏让:《合理减压减负,轻松迎战中考》,载《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1期。
    [6]吴群芳:《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途径》,载《新课程研究一基础教育》2011年第1期。
    [7]李自伟,杨梅玲:《减负增效要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载《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期。
    [8]陈玉琴:《谈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载《阅读与鉴赏学术版》2010年第12期。
    [9]周加胜:《谈“减负”的社会性》,载《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0]方展画:《学校为何要减负》,载《浙江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
    [11]尤淑梅:《谁来为孩子减负》,载《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10年第8期。
    [12]阴国恩、李勇:《学习负担的压力理论与对策》,载《天津教育》2004年第10期。
    [13]董亦频:《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几点思考》,载《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4]陶能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社会深层原因分析》,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5]吴乔:《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良方》,载《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第1期。
    [16]褚远辉:《学生课业负担的特点及其对“减负”的启示》,载《天津教育》,2001年第1期。
    [17]张书义、张义华、李慧:《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载《天中学刊》,2001年第6期。
    [18]闫江涛:《建国以来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政策应对及启示》,载《平项山学院学报》,2007第1期。
    [19]刘万伦,蔡明兰:《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叶俊杰:《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状况透视》,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1]胡伯用:《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的原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2]刘克汉:《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载《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23]张建锋、张芳群:《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原因》,载《陕西教育》2004年第6期。
    [24]吴卫民:《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载《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25]张社字:《我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3期。
    [26]刘承煜:《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教师心理误区》,载《教育探索》2002年第3期。
    [27]张磊:《“三变一突出”——减轻课业负担的几点做法》,载《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第4期。
    [28]张春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种认知负荷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
    [29]姜丽华:《中日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的比较研究》,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0]田慧(整理):《美国的素质教育》,载《国内外教育文摘》2000年第2期。
    [31]张天宝:《关于“减负”的几点理性思考》,载《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7期。
    [32]叶忠:《“减负”与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载《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7期。
    [33]盛群力:《“素质教育”四种属性之探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34]李帅军:《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载《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6期。
    [35]黄威:《我国教育督导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载《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36]2010年第12期。
    [37]李胜芳:《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8]任宝贵,陈晓瑞:《美国家庭作业政策及其启示》,载《教育科学》,2010年2月第26卷第1期。
    [39]汪丌寿:《江泽民关于”减负”问题论述的创新价值与指导意义》,载《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0]王希永:《教育部部长周济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8期。
    [41]王志宇:《素质教育刍议》,载《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
    [1]邵春丽:《大连市普通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王依超:《现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3]易丌春:《关于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4]杨槿:《小学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现状、成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刘珍珍:《关于初中生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明娟:《初中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邓志详:《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曾祥春:《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教师成长监测指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赵慧莉:《Y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邱斌:《伦理视阈中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1]汤永军:《新旧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比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李春玲:《理想的现实建构: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徐敏:《小学生减负的教育政策设计-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为为视角》,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鄂继晶:《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政策三十年回顾与评析》,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5]孙健:《我国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凌飞飞:《新中国省级教育督导制度研究——以湖南省当代教育督导制度为例》,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靳丹:《贵州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樊秀丽:《儿童休闲的缺失与弥补一家庭教育的角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9]付生宝:《农村中小学生休息权缺损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0]刘贵丽:《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外作业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龙岳华:《教育的沉重——由"减负’所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22]李欣茹:《就近入学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颁布实施的有关政策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3]佘绍扬:《学校管理中的短期行为的表现及防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24]史炜:《中小学素质教育思想创新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5]谢玮:《“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低、中年级作业有效设计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McMullen, Steven:Two essays on students' homework time in high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bEconomics.2008.
    [2]Wormeli, Rick.. Summarization in any subject:50 techniques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M]. Potomac:Phoenix Lieb press,2005.
    [3]Lee, Steven W. (Steven Wayne). Encyclopedia of school psychology[M]. salt lake city:Godin Lyttle press,2005.
    [4]Joyce McLeod, Jan Fisher, and Ginny Hoover. The key element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managing time and space, student behavior,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M]. Potomac:Phoenix Lieb press.
    [5]Garcia-Penalvo, Francisco Jose. Advances in e-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methodologies[M]. Fresno:Witerwo of Inc,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