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异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边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意义上看,都远离大众的视野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相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边地无疑是一片令人陌生的“异域”;而边地小说完成的恰恰是关于“异域”的想象、描述和呈现,边地在文明世界面前以一种“想象的‘异域’”的方式敞开。新时期以来的边地小说已经成长为一支颇具实力的文学流脉;关于边地小说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而呈现在我们面前。本论文试图探寻和回答的就是新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边地小说蔚为大观的缘由及其价值和意义。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论文在研究方法上融合了生态美学、宗教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存在主义美学、文化研究以及新批评等多种批评范式,力求在内容、形式和精神价值维度等各个方面恰如其分地把握新时期边地小说的独特面貌,梳理出其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意义取向和价值追求,从而为当下中国的文化复苏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
     论文首先在导论部分分析了选题的依据、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初步揭示出新时期边地小说创作的兴盛既是时代发展和意识形态内在要求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文学自身逻辑发展和历史延续的必然要求。
     论文的第一章,完成的是对边地小说概念内涵的明确界定,为新时期边地小说研究的对象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我们知道,新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期,更是小说这种文体真正在当代文坛逐步走向成熟与辉煌的时期。明确地界定出边地小说的概念和内涵既有利于廓清边地小说的文本范围,使论文的阐述有的放矢,不至于陷入无物之阵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也有利于总括新时期边地小说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领略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和对当下演变的细密梳理得出,边地概括来说指的是一种以地理意义为基础、以文化意义为旨归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载体;而边地小说便是扎根生长在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并经由这里的文化、历史、宗教、审美情趣和民族艺术思维方式等培育和熏陶而成的艺术奇葩。第一,就客体而言,边地小说所叙述描写的必须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神话传说、渗透在这片土地上的气质魅力,抒发的是关于这片土地的情感思绪和爱恨情仇;第二,就创作主体来说,他们必须曾经脚踏这片广袤的土地,与边地的地气息息相通、血脉相连,他们在这里成长、生活、奋斗过,边地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身在何处,其心灵的深处总是潜藏着有关这片土地的气息、声音、品质和情思,这里是他们血脉的发源地和梦幻的回归处,无论天涯何处、无论贫贱富贵,他们都将永远处于这片土地的包围和抚慰中。
     论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生态、存在和宗教文化的视角展开了对新时期边地小说主题内容的范式化研究,以探求其不同于其他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适当融入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剖析,探究边地小说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具体情况。第二章,新时期边地小说中的生态之美,主要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郁郁葱葱的生命之美”和“亘古如斯的大地崇拜”三个方面阐述了边地小说中蕴含的生态和谐观念,以及在这种和合之美的包蕴下人及万物生灵蓬勃自由的生命状态。然后重点发掘这种生态整体观对人类复归自然和文学回归本真的重大启示与意义: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疯狂肆虐之后,人类终于认识到其与自然之间相依相亲、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人向自然生成”成为当下有识之士的主动选择,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生态书写以文学的方式开启了中国“后启蒙”时代的到来;而在文学本体的意义上,生态书写则促成了文学向其本真状态的回归,从文学版图的完整和文学感受的丰富两个层面完成了文学整体观的实现。第三章,新时期边地小说中的存在之真,则从“存在之真”与“存在之痛”两个方面展示出边地人生真诚单纯的人物群像、真挚严肃的叙事情感、原汁原味的生活之流以及在这种真实生存底片上凸显的天灾人祸之痛、日常生活之痛和本体存在之痛。然后在存在书写的启悟下,发掘出其对日常生活经验解蔽和真实生命关怀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存在书写打破了本质主义的重重阻碍,为现实生活敞开了多层面的真实世界,无论是日常生活现实,还是隐秘的心理潜意识世界,亦或深邃奇奥的精神象牙塔,都在存在之真的书写中显露出来,并且日益丰富而充盈;另一方面,存在书写冲出物质的围剿,打破人为物役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生命关怀的重提和对物质侵蚀的拒绝,赋予当下的文坛一种难得的生命真气和生命厚度。第四章,新时期边地小说中的宗教之善,首先从时间和意义两个维度梳理了宗教文化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兴起与流变,展现出新时期边地小说中宗教文化由形式渲染到注重精神的整体特色。然后,从表现形态和精神诉求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边地小说因宗教文化而呈现出的神性光辉和信仰伟力,为当下整个民族新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异常珍贵的精神元素,如仁慈、宽容、坚韧、谦逊、敬畏等。最后,结合当下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时代困境,论证了宗教书写对当下文坛完成从经验写作到心灵写作飞跃的重要价值,边地作家以一种精纯的理想和坚执的信念抵抗虚无主义的侵蚀和物质主义的吞噬,直面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有无,以文学的方式追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探寻和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血脉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为民族精神的重建和腾飞提供了可能;并进一步探讨了回归心灵的写作对小说这种有些固化的文体在思维方式、思维空间及表现手法等领域的有效开拓。
     完成了对边地小说主题精神和艺术特征的总体论述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跳出具体的文本分析,站到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来估量新时期边地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因此,论文第五章从现代性的角度展开对新时期边地小说的总体评判,确定其应有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主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边地小说与现代性之间交融杂糅的关系,首先论述的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急剧膨胀在边地小说中的隐秘呈现,分别从“边缘化的焦虑与大国的想象”、“民族文化交融与民族性格重塑”和“意识形态的隐秘整合”三个视角展开,以边地小说的创作再次证明了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无法割裂、藕断丝连的密切关系,并且透视出全球化时代中,文化殖民的锐不可挡与大国价值观构建的重大意义,有利于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梳理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置身在后工业时代的生活镜像中,如何以清醒的头脑反思并超越现代性将变得异常重要。论文通过对边地小说文本的解析,从政治理想国的破灭和技术全能主义的失败两个层次揭示出启蒙理性失败的宿命,并倡导一种以批判为旨归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当然,边地小说并非完美无瑕,尤其在当下市场经济时代里,物欲与金钱引领着消费一切的世俗化浪潮不可避免地造成泥沙俱下的情形,边地小说也不例外。因此,余论部分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展开对新时期边地小说的批判,揭示出它在主题形式方面的模式化倾向和内容书写中的玄秘性渲染,希望引起边地小说创作者的警醒和反思,期待着他们能够以真诚而沉潜的心智面对写作,为当下的文坛和读者大众带来更好的作品。
     总之,边地小说家们各自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审美风尚,塑造出一个迥异于文明世界的遥远的文学王国,形成了一种充满野性与神秘魅力的“异域”风情,引得我们心旌神摇。本论文的创新在于,首次以“边地”为研究视角对新时期小说进行地域性研究,既剖析呈现出新时期边地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又从多个层面和角度阐释了它在当下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在具体论述之后,明确了新时期边地小说不可或缺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本论文阐述的边地在某些层面上恰似新时期之初的中国大地,甚至可以说是广袤中国的一个微型缩影,是微观地缘上的中国镜像;象征着经济、政治与文化原初状态的边地也许恰恰能够很好地为我们提供观察、研究和反思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宝贵资源和经验,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我们认为中国新时期边地小说与现代性问题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当下意义和前瞻价值。
The so-called borderland, in terms of political, economic or cultural sense, is far away from public views and then full of mysteries. Instead of the stereotyped pattern of life caused by globalization, it undoubtedly remains the unacquainted "foreign lands". The borderland novels exactly undertake its imagination, description and presentation. So the borderland, as the pattern of foreign lands in imagination, opens its door towards the civilized world. Borderland novels of New Age have matured into one influential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its research has already become one urgent project presented before us. Since New Age, especially the Nineties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se novels has become a magnificent sight, so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define its cause, value and meaning. Around this core issue, this thesis combines different paradigms of Criticism, such as Ecological Aesthetics, Religion Cultur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existential aesthetics, cultural studies New Criticism, etc., so as to perceive, in terms of content, form and spiritual values, the unique aspect of borderland novels in New Age, and comb out its special aesthetic features, pursuit of mean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finally provides som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reference for Chinese cultural recover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analyzes its basis, value and mea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of research, and reveals that the thriving of borderland novels in New Age of China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requirements of ideology, together with the descending and growth of literature and civilization.
     Chapter one explores the conception of borderland novels and defines the research scope of New Age. As is known to all, New Age is not only the boom period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ra, but also the times of progressive mature and prosperity. Therefore, the definition of its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not just benefits the clearness of the scope of text and setting up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thesis, and also account for the art features of borderland novels in New Age to display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significance. In this sens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historic review and combing of its present evolution, finds that borderland, in conclusion, is the carrier of special patterns of life and mode of think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meaning and guided by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en the borderland novels take root and grow in this special region, which is affected and nurtured by the culture, history, religion, aesthetic sentiment and artistic mode of thinking of nation, into unique Art Gallery. Firstly, referring to the objects of this genre, borderland novels should narrate the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rooted tales and legends, disposition and charm, feelings and affections, which has happened here. Secondly, speaking of its subjects of creation, they must take root in this vast land, interrelate and interconnect each other, and have ever lived, grown, and struggled in here. Therefore, borderland has become the indivisible part of their life,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the local breath, voice, quality and affection are deeply hidden in the heart. So this land is their cradle of life, and recurrence of dreams, wherever they are, however poor or wealthy they become, they will forever be surrounded and nurtured by this land.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from the views of ec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cultural religion, respectively explore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the contemporary borderland novels in order to pursue the artistic features differing from other novels, properly blend the analysis of forms and linguistics, and probe into its perfect harmony between forms and content. In chapter two, the ecological beauty of contemporary borderland novels, which is narrated from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the un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vital beauty of life, and original worship of mother earth, represents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harmony and unrestrained vital state of universe. Meanwhile, this holistic view of ecology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enlightment and meaning of returning naturalism from human and regressing purity from literature:after the crazy persecu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uman beings finally come to realize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nature gives birth to man" becomes the initiative choice of minds of insight. In social sense, ecological writing, in its literal ways, determinates the coming of Chinese "post-enlightment" age. In the sense of literature, this writing presses the returning purity of literature, practice the completeness of literary scope and prosperity of literary experience. In chapter three, the truth of existence, from "truth of existence" and "pain of existence", presents their honest and pure images, sincere and serious narrating feelings, true currents of life, and their true sufferings of grief. Enlightened by the writing of existentialism,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daily experience and concern of true life:on the one side, it breaks the obstacles of essentialism and uncovers the multi-dimensional reality of life, which presents with the daily life, hidden subconscious world and the profound tower of ivory, to enrich and manifest itself. On the other side, it rushes out of the siege of matter, breaks down the embarrassment of enslaving matter, and accomplishes, to a great extent, protruding the concern of life and refusal of eroding matter, and endows the current literary arena one truth and sincerity of life. In Chapter four, the kind-heartedness of religion, review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meaning, presents the rise and evolving of relig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New Age, and displays the spiritual features evolving from rendering forms to emphasizing spirit. And then this paper, from these two points of view, discusses the sacred glory and firm beliefs, and provides precious spiritual factors for the whole national value systems, such as kindness, mercy, fortitude, humility, reverence, etc.
     Finally, the part of conclusion, combining the dilemma of material desire and lost spirit,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writing progressing from experience writing to spiritual writing. So the writers of borderland novels, stick to the pure ideality and firm faith to resist the eroding of nihility and engulfing of materialism, confront their spiritual pursuit and belief, seek for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strive to unearth or search its mental tradi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also investigates how the writing of internal spirit reclaim and improve the sluggish genre, especially in the dimensions of approaches and space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ve methods. After the brief narration of its theme and artistic features, we need to escap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ext and evaluate, from the point of epoch and history, its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Therefore, chapter five describes, around the point of modernity, the general evaluation of borderland novels.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al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borderland novels and modernity. First of all, it narrates, during the course of pursuing modernity, how nationalism rapidly inflates in borderland novels and debates it the point of "marginal anxiety and fancy of a power", "blend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ersonality" and "secrete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Therefore, the creation of borderland novels proves again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and reveals undeniable cultural colony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valu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nation and world. Secondly, placed in the post-industrial images of life, how to remain sober and go beyond the modernity become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rderland novels, shows the breaking up of political utopia and failure of omnipotent technique, which reveals the destiny of failure in the logos of enlightment, and then advocates the rise of romanticism guided by criticism.
     While the material desire and money, especially in the epoch of market economy, lead the consumption, which inevitably causes the stark juxtaposition of valuable and valueless content, borderland novels are not so perfect. Thus, the part of conclusion, from the views of dialectic and development, opens up the critique of borderland novels of New Age, reveals its tending of stereotype in theme and feature of mystery in content, hope to spark the awareness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se writers, and awaits them to treat writing with their honest and humble pa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works for the literary arena and readers.
     In conclusion, the writers of borderland novels, with their uniqu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have shaped the far-away literary kingdom differing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 and formed one "foreign land" feelings, which is filled with savagery and mystery.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following:first of all, it researches the territoriality of these fictions with the view of borderland, reveals the unique theme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borderland fiction. What's more, after the concrete narration, it defines the indispensable literary value and position. As is pointed out, the narrated borderland, in some sense, seems like the land of China in New Age, and might even be regarded as the miniature of expansive land of China. So these borderlands, which signify the primary state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precisely provide the valuable resources and experience when we observe, research and recollect the Chinese road of modernity. As a whole, we think that the Chinese borderland fiction of New Age and 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 reveal its important present and future meaning and value.
引文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②《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边地中国——边地是不是桃花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8页。
    ③郭德榜:《边地叙事与异域性文化想象——以藏区文学为例》(引言),东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论文。
    ①《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边地中国——边地是不是桃花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页。
    ①《韩非子·亡征》篇有“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见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版,第302页。
    ①《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边地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41页。
    ①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64页。
    ①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87页。
    ②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91页。
    ①俞吾金:《生存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3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0页。
    ①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06页。
    ①张承志:《金牧场》,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页。
    ①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353页。
    ①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16页。
    ①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27页。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②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③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①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09页。
    ②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13页。
    ①郜元宝:《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8页。
    ①郜元宝:《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9-50页。
    ①红柯:《敬畏苍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26页。
    ②雪漠:《我的文学之“悟”——代后记》,《猎原》,北京十月出版社,2003年版,第481页。
    ①苏童:《关于迟子建》,见《微风入林·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②迟子建:《女人的手》,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①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选·代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页。
    ②雪漠:《谈作家的人格修炼》,《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代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页。
    ①雪漠:《谈作家的人格修炼》,《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代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6页。
    ②吴义勤:《迟子建论》,见《彼岸的诱惑》,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87页。
    ③雪漠:《文学:流淌的灵魂——关于文学的对话》(代跋),《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25页。
    ④红柯:《敬畏苍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40页。
    ①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0页。
    ①郑万隆:《生命的图腾》,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313页。
    ②丁扬:《迟子建:写我所爱乐此不疲》,《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4日。
    ①李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67页。
    ②李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85页。
    ①张承志:《金牧场》,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71页。
    ①张承志:《黑骏马》,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页。
    ①红柯:《敬畏苍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89页。
    ②红柯:《敬畏苍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09页。
    ③红柯:《敬畏苍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01页。
    ④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6页。
    ①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①卢红等:《宗教:精神还乡的信仰系统》,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4页。
    ①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25页。
    ②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62页。
    ③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74页。
    ①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52页。
    ②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53页。
    ①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9页。
    ②荣格、凯伦伊:《论神话的起源和基础》,《外国美学》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39页。
    ①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92页。
    ②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③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④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②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①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②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③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逢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52页。
    ①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6页。
    ②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史铁生:《宿命的写作》,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①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②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①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②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①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①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①张爱玲:《流言》,花城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74页。
    ①红柯:《太阳发芽》,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9-30页。
    ②红柯:《太阳发芽》,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21页。
    ①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①逢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60页。
    ①赵德明:《试论神奇因素的艺术价值》,《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主题的变奏曲》,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①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6月版,第8-9页。
    ①马尔库塞等:《审美向度》,引自《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②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345页。
    ①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323页。
    ①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6月版,第524-525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267-268页。
    ②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6月版,第518页。
    ①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②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6月版,第370页。
    ①奥尔特加·加赛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0页。
    ①刘宗坤:《等待上帝,还是等待戈多?》,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6页。
    ②刘宗坤:《等待上帝,还是等待戈多?》,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52页。
    ①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59页。
    ①杨光祖:《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的缺失》,《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①杨光祖:《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的缺失》,《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①王绯:《魔幻与荒诞:攥在扎西达娃手心儿里的西藏》,小说集《西藏,隐秘岁月》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95页。
    ①杨志军:《藏獒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②杨志军:《藏獒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③杨志军:《藏獒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①杨志军:《藏獒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杨志军:《随心所欲》,山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杨志军:《大悲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杨志军:《敲响人头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版。
    阿来:《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阿来:《格萨尔王》,重庆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阿来:《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阿来:《月光下的银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红柯:《老虎,老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红柯:《大河》,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红柯:《西去的骑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红柯:《乌尔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红柯:《咳嗽的石头》,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红柯: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版。
    红柯:中短篇小说集:《金色的阿尔泰》,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红柯:《跃马天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版。
    红柯:《黄金草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红柯:《吉尔图荒原》,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元月版。
    红柯:《莫合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红柯:《野啤酒花》,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红柯:《太阳发芽》,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
    红柯:《敬畏苍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董立勃:《白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立勃:《白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董立勃:《乱草》,花城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董立勃:《清白》,春风文艺出版,2003年5月版。
    董立勃:《米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立勃:《骚动的下野地》,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董立勃:《静静的下野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版。
    董立勃:《烈日》,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董立勃:《远荒》,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董立勃:《烧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2005年第6期。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迟子建:《女人的手》,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
    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姜戎:《小狼小狼》,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冉平:《蒙古往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海南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张承志:《金牧场》,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王蒙:《在伊犁新大陆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雪漠:《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雪漠:《猎原》,北京十月出版社,2003年版。
    张贤亮:《绿化树》,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郑万隆:《生命的图腾》,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版。
    梅卓:《太阳石》,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8月版。《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边地中国——边地是不是桃花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俞吾金:《生存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郜元宝:《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吴义勤:《迟子建论》,见《彼岸的诱惑》,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苏雪林:《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卢红等:《宗教:精神还乡的信仰系统》,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逢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史铁生:《宿命的写作》,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爱玲:《流言》,花城出版社,1997年3月版。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6月版。
    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刘宗坤:《等待上帝,还是等待戈多?》,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3月版。
    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路晓冰编选:《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温奉桥、李萌羽:《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许纪霖主编:《现代性的多元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韦建国、灵孝成:《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西北多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纪新、朝金戈编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陈永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丁扬:《迟子建:写我所爱乐此不疲》,《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4日。
    赵德明:《试论神奇因素的艺术价值》,《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杨光祖:《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的缺失》,《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夏冠洲:《论王蒙的西部小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吴炫:《宗教否定:英雄性与存在性——论张承志》,《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
    李建:《<尘埃落定>的神秘主义叙事与藏族苯教文化》,《齐鲁学刊》,2008年第5期。
    贺绍俊:《从宗教情怀看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李勇:《论红柯小说创作新变》,《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
    李勇:《完美生活,不完美的写作》,《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
    朱云:《浪漫视野中的“底层写作”——评红柯的两部中篇小说》,《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11期。
    李丹梦:《文学的生态抉择——论红柯的中短篇小说》,《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
    陈静:《追寻绝域之大美——红柯西部小说论》,《名作欣赏》,2009年第4期。
    余琪:《评红柯长篇小说<乌尔禾>》,《文艺争鸣》,2008年第10期。
    于京一:《神性照耀乌尔禾——评红柯的长篇新作<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何清:《生活在别处的精神世界里——关于红柯及其小说》,《当代文坛》,2007年第1期。
    杨莉:《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红柯小说中的人与自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肖楠:《想象与梦幻中的故事——论红柯的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王本朝:《语言感觉与想象的无限可能性——关于红柯的小说》,《红岩》,1999年第1期。
    丁燕:《冰凉的温暖——董立勃创作风格论》,《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5期。
    成湘丽:《女性视野下的董立勃小说批判》,《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
    刘慧:《董立勃西部系列小说的诗化叙述模式》,《文学教育》(下),2007年第7期。
    李从云:《论董立勃的长篇小说文体》,《小说评论》,2006年第5期。
    程雅丽:《权力反讽与欲望叙事——对董立勃<白豆>与<米香>的解读》,《当代文 坛》,2006年第3期。
    胡沛萍:《董立勃小说的意义》,《当代文坛》,2005年第6期。
    阎晶明:《野性·权力·戏剧——我读董立勃小说》,《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
    闫作雷:《精神还乡与宏大梦魇——评阿来<空山>》,《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南蛮子:《合唱的“空”难——读阿来<空山>三部曲》,《南方文坛》,2009年第5期。
    曹霞:《现代性进程中的民族悲歌——论阿来的<空山>》,《艺术广角》,2009年第2期。
    邵燕君:《“纯文学”方法与史诗叙事的困境——以阿来<空山>为例》,《文艺争鸣》,2009年第2期。
    尚义玛:《关于一个村落的传说——解读阿来小说<空山>的文化内涵》,《天府新论》,2008年第2期。
    陈晓明:《小说的心理特权与历史化的紧张关系——阿来小说阅读札记》,《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谢慧英:《论小说<尘埃落定>的“复调”特征》,《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3期。
    唐红梅:《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身份认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泉:《论阿来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民族论坛》,2008年第5期。
    袁盛勇:《未曾落定的言说与存在》,《文艺争鸣》,2008年第2期。
    杨玉梅:《民族视角:对阿来小说的一种解读》,《民族文学》,2000年第9期。
    贺绍俊:《说傻·说悟·说游——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4期。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当代文坛》,1998年第3期。
    南帆:《美学意象与历史的幻象——读阿来的<空山>》,《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姜飞:《可持续崩溃与可持续写作——从<尘埃落定>到<空山>看阿来的历史意识》,《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孔占芳:《神话和传说:小说虚构中族群文化的隐显——读阿来的<尘埃落定>》,《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王永茂:《单向度的人的寓言——阿来<尘埃落定>的寓意》,《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
    黄海阔:《历史的谎言与民间精魂的重塑——范稳<水乳大地>解读》,《小说评论》,2004年第4期。
    叶永胜:《大地史诗·人性画卷·文化寓言——评范稳<水乳大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王春林:《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评杨志军长篇小说<藏獒>》,《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徐阿兵:《论新世纪小说创作的“事件化”倾向》,《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王锐:《谈藏獒的叙事艺术》,《名作欣赏》,2007年第14期。
    赵树勤:《新世纪生态小说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王军宁:《无法返归的自然——对<藏獒>的生态批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王春林:《论近年长篇小说对边地文化的探索》,《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孙德喜:《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刘中顼:《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磐——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
    周玲玲:《温情之殇——迟子建论》,《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5期。
    何平:《重提作为“风俗史”的小说——对迟子建小说的抽样分析》,《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4期。
    韩玉洁:《童年生境与生态乌托邦——论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2期。
    韩春燕:《神性的证明:解读迟子建小说的“原始风景”》,《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
    梁海:《历史向着自然返回——迟子建小说的诗性建构》,《文艺评论》,2009年第1期。
    汪树东:《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前沿》,2009年第5期。
    王学谦:《<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何同彬:《文明与野性的畸态和解——关于<狼图腾>的文化症候》,《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陈庆:《扎西达娃的小说:一种魔幻现实主义?》,《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丁增武:《“消解”与“建构”之间的二律背反——重评全球化语境中阿来与扎西
    达娃的“西藏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
    (美)R·W·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马尔库塞等:《审美向度》,引自《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美)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主题的变奏曲》,汪民
    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许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田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西)奥尔特加·加赛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瑞士)荣格、凯伦伊:《论神话的起源和基础》,《外国美学》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日)今道友信等著:《存在主义美学》,崔相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俄)列·舍斯托夫:《旷野呼告——克尔凯郭尔与存在哲学》,方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法)萨特:《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法)萨特:《生活·境遇》,秦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法)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