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簪银钗探遗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清代女性头饰为研究对象,并以满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女性头饰和以汉族为代表的平民阶层女性头饰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文章从设计学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图像与实物的相互比对,认为清代女性头饰是在满汉文化冲突、相互交融,以及西风东渐的背景中形成并发展,并着重从头饰的样式风格、工艺技术、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全文由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构成。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时段的具体划分、头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探讨,同时又回顾了有关头饰研究的学术史,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视角。第一章主要就清代女性头饰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头饰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论述:首先将清代女性头饰细分为冠饰、额饰、发饰、发型、耳饰、项饰六类;其次,针对清代满族女性头饰的形成与满族先祖时期头饰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最后,就清代汉族女性头饰的形成与汉族传统头饰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主要对满汉文化碰撞下的清前期女性头饰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女性头饰从满汉服饰乱象中走向规范;其次,论述了传统习俗与礼仪等级交织中的满族贵族女性头饰;最后,论述了汉族传统文化与时代风尚影响中的汉族女性头饰。第三章主要就满汉文化交融中的清中期女性头饰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清中期女性头饰交融发展的社会背景;其次,论述了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中,满、汉各自独立发展的女性头饰;最后,论述了满、汉两族女性头饰相互融合的成因和表现。第四章主要就西风东渐背景中的清晚期女性头饰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论述了西洋东渐对清晚期社会发展的影响;其次,论述了西风东渐影响中,满汉女性头饰的持续发展;最后,论述了西洋风对清代女性头饰设计风格的直接作用。第五章主要就清代女性头饰设计中的观念与女性头饰所承载的人文思想进行了探讨:首先就礼制观念影响中的满族女性头饰的设计风格、礼仪制度、思想观念进行了论述;其次,就民俗观念与时代变迁中的汉族女性头饰的设计风格、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进行了论述。论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指出不同类型的清代女性头饰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满汉各异的女性头饰是清前期民族文化冲突的体现;相互借鉴的女性头饰是清中期满汉两族文化交融的体现;清代女性头饰中的西洋元素反映了西洋文化对传统中国的影响。最后指出:清代女性头饰源于满汉两族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承袭,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创新发展,同时也吸收着西洋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共融的清代女性头饰设计格局。
In this paper, the headdress of Qing Dynasty Manchu, Han ethnic women is studied,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women headdres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this period. With experiencing the conflict of Manchu and Han culture, interacting witheach other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impact from western culture on China has also beenstrengthened after the Opium War, these factor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yle ofthe Qing Dynasty women headdress style, technology, cultural connotation.this text isconstituted by the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epilogu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described in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the object of study, Specificdivision of the study period, the headdress concept, also recall the headdress researchacademic history, providing a perspectiv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First chapter it discuss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Qing Dynasty women headdress and headdress classificationproblems: first,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 Han women headdress and Han traditionalheaddress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is discussed;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of the Qing Manchu women headdress and the Manchu ancestors period headdress iscarding; Finally, the Qing Dynasty women headdress is subdivided into crown decoratedfrontlet, hair accessories, hair, earrings, pendant six categories.
     The different Manchu and Han women headdress design of early Qing Dynasty isstudied in Chapter two:Firstly, the design environment for Man-Han cultural conflictwomen headdress is discussed; Secondly, Manchu aristocratic women headdress withInterleaving of Manchu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etiquette class is discussed; Finally, Hanfemale headdress influen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ashion of the time is studied. Themiddle of the Qing female headdress with Man-Han cultural blend is studied in Chapterthree: Firstly, discuss the foundation of middle of the Qing the women headdress blend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of Manchu and Han ethnic women headdress with the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blending is disserted; Finally, it discuss the causes andmanifestations of the Manchu and Han ethnic women headdress merging.The womenheaddress of Late Qing period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Western culture and Eastern culture fusion is systematic discussed in Chapter four: Firstly, it discuss the new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ate Qing women headdress influenced by west culture; thendiscourse the persistence of women headdress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background;Finally, it discuss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women headdress design style bywestern cluture, Chapter five,it discuss the the Qing Dynasty women headdress designconcept and the humanistic ideas carried by the women headdress: the ritual systemconcepts of Manchu women headdress design style, etiquette system of ideas is discussedat first;then it study the design style moral values and ideology.of Han women headdres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oncepts and times.
引文
①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第294页.
    ①就梁氏本人的观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他也曾经将清代划分为四个阶段,但综合其观点,最后仍旧是以三段论为主,详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
    ②详见: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清代卷上)[M].济南:齐鲁书社,2000.
    ③详见: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2.和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④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①(晋)司马彪.后汉书·舆服下(第1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3661页.
    ②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辞源(修订本)第四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3438页.
    ③对于周代首服的解释,郑玄谓:"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编,编列发为之,其遗象若今假紒矣,服之以桑也。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髢也,服之以见王。王后之燕居,亦纚笄总而已。追犹治也,诗云'追琢其璋'。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惟祭服有衡,垂於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紞悬瑱。诗云'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是也。笄,卷发者。外内命妇衣鞠衣襢衣者服编,衣褖衣者服次。"
    ④(东汉)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4页.
    ⑤(东汉)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3页
    ⑥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386页.
    ⑦扬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J].考古与文物,2006,(4):79-91
    ⑧详见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⑨(东汉)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1页.
    ⑩详见张道一、保彬编.古代首饰.1974.同时还有黄能馥等学者均持此观点。
    ①关于头饰名称的分类,本文参考: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第9页.
    ②详见包铭新:中国服饰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176页.
    ①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全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15页.
    ②(汉)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1页.
    ③(晋)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3661页
    ①吴荣光撰.吾学录初编.卷八.(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②(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第1288页.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16页.
    ①(清)福格撰.汪北平点校,听雨丛谈.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48页.
    ②吴山主编.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第207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2364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2364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621-1622页
    ①徐珂.清稗类鈔[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96页
    ②管彦波.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175页.
    ①(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3页
    ②林淑心.史物丛刊3衣锦行[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第29页.
    ③李永祜主编.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714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80页
    ②详见江功举《关于<阅世编>作者叶梦珠的生卒年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月)以及陈宝良《叶梦珠生卒年》(《读书》杂志1985年8期)。
    ③丁世良,赵放主编;张军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第751页.
    ①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第608页.
    ①(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3页
    ②(宋)高承,(明)李果撰;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42页.
    ③(晋)崔豹撰;焦杰校点;(五代)马缟撰;李成甲校点;中华古今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9页.
    ①(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3676-3677页.
    ②孙机著.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第87页.
    ③(东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4页.
    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358页
    ⑤孙机著.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第87页.
    ⑥林淑心.史物丛刊3衣锦行[M].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第32页.
    ⑦(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①王政著.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的艺术美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第145页.
    ①(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4页.
    ②(晋)司马彪撰.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3668页.
    ①(明)董含.三冈识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②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第489页.
    ③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续1[M].故宫博物院院刊,第57页.
    ④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46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1-26页.
    ②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文物:1979,(11):第52-55页.
    ③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J].考古,1984,(8):第760-761页.
    ④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编.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0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431页.
    ⑤(晋)司马彪撰.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3676页
    ⑥(东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5页.
    ⑦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98页.
    ⑧(东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5页.
    ①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414-424页.
    ①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414-424页.
    ②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98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31页
    ②孙维昌.从福泉山发掘看良渚文化玉器[J].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论文专辑[C].台湾:2001.第339-353页.
    ①栾晔.试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朝珠[J].满族研究,2009,(2):第118-123页.
    ②(清)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14页
    ③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222页
    ④辽宁大学历史系.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M].1978.第43页.
    ⑤(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五,舆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38页.
    ⑥(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五,舆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41页.
    ⑦(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五,舆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41页.
    ⑧(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五,舆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42页.
    ①关于满族、满洲等名词以及与满族源流的考证,可参看孟森.满洲开国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②《满洲源流考》记载:“金国本名珠理真。谨案:‘本朝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与珠理真相近,但微有缓急之异,实皆肃慎之转音也。’”
    ③周成王时“肃慎来贺”(《尚书·序》);周景王曾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④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第2-6页.
    ⑤在辽、元时期,女真一度因避辽兴宗讳宗真而称女直。《元史·地理志》“古肃慎之地……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号女真,后避兴宗讳,改曰女直。”
    ⑥关于满族、满洲国、后金国等概念的区分,史学界有着诸多观点,民国时期冯家昇称“汉字之“满洲”或起于太祖努尔哈齐、太宗太宗之间,满音之‘满洲’必早见于太祖以前,决无可疑者也。”王锺翰亦持此观点。
    ⑦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天聪九年十月庚寅
    ①郑天挺.满族的统一[J].南开学报,1982,(5):381.
    ②王锺翰.满族在太祖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102-103页.
    ③太祖统一各部落的过程,也是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其城由苏子河畔佛阿拉迁转到了沈阳城,也是满族一步步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过程。详见:(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44-49页;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第136-163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M].1974.第2534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M].1974.第2535页.
    ③(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2813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M]..1974.第2535页.
    ⑤(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M].1965.第2813页.
    ⑥(宋)洪皓.松漠纪闻[M].李澍田编.松漠纪闻扈从东巡日录启东录皇华纪程边疆叛迹[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第166页.
    ⑦(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220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78页.
    ②(元)脱脱等.金史.第3册.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978页.
    ③(元)脱脱等.金史.第3册.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979页.
    ④(元)脱脱等.金史.第3册.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979-980页.
    ①(元)脱脱等.金史.第3册.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651页.
    ②(元)脱脱等.金史.第3册.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986页.
    ③(元)脱脱等.金史.第3册.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986-987页.
    ④(宋)洪皓.松漠纪闻[M].李澍田编.松漠纪闻扈从东巡日录启东录皇华纪程边疆叛迹[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⑤(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57-259页.
    ⑥(宋)宇文懋昭.金志.转引自《中华野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第320页.
    ⑦(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64页.
    ⑧(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985页.
    ⑨中华野史编委会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第4740页.
    ①(明)卢琼.东戍见闻录.转引自杨旸袁闾琨.明代奴儿干部司及其卫所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第260页.
    ②王钟翰辑.清初史料丛刊第七种.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M].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第118页.
    ③有关于入关前满族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在社会阶段划分上,诸多史学家各有不同观点:已故史学家尚钺认为清入关前包括太祖及其以前,满族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莫东寅也持此观点;另一类看法认为入关前处于奴隶制阶段,代表者有史学家范文澜,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出这一观点,王锺翰也持此观点;第三类认为处于封建社会,以郑天挺为代表;本文采用郑天挺先生的观点,认为入关前满族社会经历了封建社会阶段。详见郑天挺.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J].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404-415页,以及王锺翰.谈清入关前满族社会的分期问题[M].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674-678页.
    ④关于明代女真人的社会演进及现状,详见: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五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11-16页;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生存状况,详见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第37-52页.
    ⑤王锺翰.满族在太祖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J].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101页.
    ①中华野史编委会编.中华野史卷6辽夏金元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第4740页.
    ①潘呣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472页.
    ②王钟翰辑.清初史料丛刊第七种.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M].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第?页.
    ③转引自段梅著.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引宁安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115页.
    ④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1-33页
    ⑤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21页
    ⑥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38页
    ⑦有披肩领朝衣和无披肩领朝衣是后金政权初期服饰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对后金政权服饰制度等级性体现最具说服力的有力证据之一。基于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女性头饰,故仅对满族男性冠服制度对女性冠服的影响作出必要的分析,王云英在其《再添秀色——满族官民服饰》一书中对此亦有详细论述,另外,对于太宗时期冠服制度的建立,郑天挺在其著作《清史探微》中亦有详细论述,故本文仅对涉及到女性冠服制度的建立的相关史料做出梳理,而对涉及男性冠服的史料不作为主要论据来支撑论点。
    ⑧满文老档.太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184页
    ①满文老档.太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8897页.
    ③(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二,本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7页.
    ④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71页.
    ⑤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王文奎条陈时事奏》[M].北京:北京图书馆藏,第18页.
    ①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75-176页.
    ②满族又俗称红缨满族,冠顶缀红绒丝线,具有悠久的历史,《建州闻见录》中就有“一团红毛大饰”来形容太祖时期满洲人的冠饰。
    ③清实录(第二册)·太宗实录·卷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④汉译满文老档拾零故宫周刊
    ②(清)伊桑阿等修纂.大清会典(康熙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第2305页.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第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J].考古,1992,(1):1—26.
    ③陈戍国撰.四书五经校注本2·商书·太甲中[M].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1050页.
    ①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13页
    ①黄能馥,苏婷婷.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3页.
    ②特髻,又叫做荻髻,以金银丝为骨架,或者黑纱编制,上插金银簪钗等饰品。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第1621-1622页
    ②(清)王家桢.研堂见闻杂录[M].北京:中国书店,1982.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页.
    ②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45页.
    ③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第170-175页.
    ④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第230-237页.
    ①孔定芳.清前期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第104页.
    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太宗本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60页
    ③(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709页.
    ①(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圣祖本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155-166页
    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14页
    ③(清)伊桑阿.大清会典(康熙朝)卷四十八冠服[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第2305页.
    ①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45页.
    ②清实录.太宗实录,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93-194页.
    ③(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11册,3034页.
    ④(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册,8897页.
    ⑤(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后妃[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册,8897页.
    ①清实录(第三册)世祖实录.顺治九年.壬辰.夏四月(庚申)十九日[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编.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第660页.
    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1卷顺治朝.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第267页.
    ④清世祖实录.卷五二.顺治八年正月辛未[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412页
    ⑤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第84页.
    ③(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九十三.志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①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第85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一七.顺治二年六月丙寅[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49页
    ③清初史料丛刊第三种.清太宗实录稿本[M].十四卷.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87.第7页
    ④清世祖实录.卷五.顺治元年五月辛亥[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0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一七.顺治二年六月丙寅[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51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一七.顺治二年六月丙寅[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51页.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长洲徐汧沉虎丘后溪[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255页.
    ④(清)江日栤撰.台湾外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第111页.
    ⑤清世祖实录卷七八.顺治十年十月戊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14页
    ⑥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诺望传.第七章[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第221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1350-1352页.
    ②(清)福格著.汪北平校点.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7页.
    ①辽宁大学历史系.清前期史料丛刊第八、九种.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M].1978.第43页
    ②〔清)福格著.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47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①(清)福格著.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页.
    ①(清)允禄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6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656-418页.
    ①.(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39页.
    ②(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57页
    ③(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41页.
    ④(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42页.
    ⑤(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92页
    ⑥(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02页
    ⑦(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03页.
    ⑧(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51页.
    ⑨(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52页.
    ⑩(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13页.
    11(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15页
    ①(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52页.
    ②(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2054页.
    ①(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19页.
    ②(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48页.
    ③(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57页.
    ④(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68页.
    ①(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396页.
    ②(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07页.
    ③(清)允禄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第六五六册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6-421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535页.
    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页.
    ③(元)宇文懋昭.金志,中华野史(6).泰山出版社,2000.第320页.
    ④辽宁大学历史系:清前期史料丛刊(八、九)[M].沈阳:辽宁大学编.1978.第43页.
    ⑤[清]叶梦珠: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8页.
    ⑥刘明新.解读满族服饰习俗的文化内涵[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5):127.
    ①周迅、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342页.
    ②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342页.
    ①(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M].沈阳:辽宁大学,1978.第43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①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第298页.
    ②徐珂.清稗类鈔.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46页
    ②(元)脱脱等著.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第2364页.
    ③(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页.
    ④徐珂.清稗类鈔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96页.
    ⑤孙机著.中国古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第164页.
    ⑥瞿宣颖纂辑.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第103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页.
    ②(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80页.
    ③张美林,韩月波著.扬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301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②周汛等著.中国古代服饰风俗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235页.
    ③(清)董含撰;致之校点.三冈识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222页.
    ④(清)邓之诚.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28清诗纪事初编8卷[M].明文书局,1985..第222页.
    ⑤(清)邓之诚.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28清诗纪事初编8卷[M].明文书局,1985..第342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②(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27--154页.
    ①交城县志编写委员会编.交城县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第735页.
    ②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徵[M].北平:商务印书馆,1937.第233页
    ③(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①(清)李渔著.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29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②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785页.
    ③(清)李渔著。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9--133页.
    ④(清)石金成编著.李惠德点校.福寿鉴.俚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13页.
    ⑤(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59页.
    ⑥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第1284页.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②(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3--182页.
    ③(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53页.
    ①李华.康熙对汉族士大夫的政策.载康雍乾三帝评议[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第74页.
    ②方行.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第181-183页.
    ①(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13-3014页.
    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3页.
    ③荣宪公主,清圣祖圣祖次女,薨于雍正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享年五十六岁。而文中荣宪公主所戴头饰应该最迟造于雍正六年四月,由于尚未有更加确切资料可以推断其是否为更早时期所造,故本文将其断代为雍正六年,也就是说,此头簪的制造下限为雍正六年,而并非绝对为雍正六年,鉴于后文中头饰类似情况依然存在,所以本文所出现类似情况,亦均遵循此例。
    ④项春松.内蒙古白音尔灯清代荣宪公主墓[J].文物资料丛刊[D].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7):第123页.
    ①项春松.内蒙古白音尔灯清代荣宪公主墓[J].文物资料丛刊[D].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7),第123页.
    ②清实录.第六册.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二百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469页.
    ③(清)希元,祥亨等.荆州驻防八旗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第230页.
    ①周耀明.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第230页.
    ②朱家溍选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第220页
    ①刘东瑞,刘浩编;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编.文物鉴赏丛录玉器2[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51页.
    ①单士元.管理宫廷生活的清代内务府组织机构及其档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21-25.
    ①魏明孔主编,李绍强、徐建青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53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康熙)长洲县志卷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第30页.
    ③(清)许治沈德潜.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4.乾隆元和县志.卷一六[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04页.
    ④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0.乾隆吴江县志(二)卷三八[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57页.
    ⑤(清末民初)陈作霖,(民国)陈诒绂撰.金陵琐志九种(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第186页.
    ①清实录.第十四册.高宗实录(六)卷四四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清实录.第十四册.高宗实录(六)卷三零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③清实录.第九册.高宗实录(一)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雍正十三年十月乙酉条
    ④清实录.第九册.高宗实录(一)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雍正十三年十月乙酉条
    ⑤都志通、姚宗仁,清中期玉雕设计师,曾当值养心殿造办处,从事琢制玉器的设计与创作工作,在雍正、乾隆年间以设计制作玉雕饰品著名。
    ①成积春.从乾隆时期满族文化传统的迅速转变看汉文化的影响[J].齐鲁学刊,1997年(4):20-124.
    ②Michael Marmé, Suzhou: Where the Goods of AIl the Provinces Conver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45.
    ③(清)姜顺皎、叶长扬.乾隆吴县志卷23..苏州:苏州图书馆藏.1745,第1页.
    ④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179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63页.
    ⑤清实录.第六册.高宗实录(四)卷二百八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乾隆十二年四月
    ⑥清实录.第五册.高宗实录(三)卷一百七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5页.乾隆七年八月
    ①徐珂编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46页.
    ②朱诚如主编,孟宪刚卷主编.清朝通史12大事记分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第264页.
    ③清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第32册5卷302-卷374)[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37页.
    ④所谓文化认同:“是指在不同民族成员交往联系的过程中,突破民族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彼此认可、承认对方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民族文化的共同之处、共享之点和民族间的亲近感,逐步构成不同民族间利益共同体的现象。”详见余梓东: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82-87页
    ①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七十七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五至六十二年.第4044-4045页.
    ②清实录,第三册,世宗宪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雍正八年。庚戌。六月。戊戌朔
    ①(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80页.
    ①朴趾源著.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20-22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一﹒后妃[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30册,第8916页.
    ①《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九:“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二十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庶子。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从总督明山出关勘屯田,调安肃道。擢陕西按察使。……屡署总督。”清史稿36册.第10976页.
    ①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334页.
    ②(明)张溥编;(清)吴汝纶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88页.
    ③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88页.
    ④(日)中川忠英;清俗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325页.
    ⑤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478页.
    ①张宇澄编辑.香艳丛书·吴门画舫续录纪事.第9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第185页.
    ②张宇澄编辑.香艳丛书·吴门画舫续录纪事.第9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第185页.
    ③李罗力等编著.中华历史通鉴第2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第1852页.
    ④高春明著.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18页.
    ⑤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第110页.
    ①(日)中川忠英.清俗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324页.
    ②(清)林苏门撰;董伟叶著;林溥撰.邗江三百吟·扬州竹枝词[M].扬州:广陵书社,2003.第249页.
    ③(清)林苏门撰;董伟叶著;林溥撰.邗江三百吟·扬州竹枝词[M].扬州:广陵书社,2003.第249页.
    ④王鸿著.扬州散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第249页.
    ⑤(清)李斗撰.扬州画舫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第139页.
    ⑥尤振中等编著.清词纪事会评[M].合肥:黄山书社,1995.第565页.
    ⑦(清)林苏门撰;董伟叶著;林溥撰.邗江三百吟扬州竹枝词[M].扬州:广陵书社,2003.第377页.
    ⑧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第1341页.
    ②《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职役考》
    ①(清)昆岡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光绪版,卷九十八.
    ②故宫博物院编.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第126页.
    ③(清)昆岡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版,卷一千一百七十四.
    ④活计档原档3318
    ①(清)昆岡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版,卷一千一百七十三
    ②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J].历史档案.1991(04):79-89
    ③造办处各制作机构从开始筹建时期的较少几个机构,到乾隆前期归并、消减到28作,再后来增加到42作,内设机构清代均有所变化,本文主要针对与女性头饰设计相关的机构做出表述。关于造办处的机构可参看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J].历史档案1991(4):第79-89页.
    ①《清档》雍正五年闰三月初三日
    ②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1辑雍正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第217页.
    ③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1辑雍正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第33页.
    ①淑人为清代命妇的一种称谓,三品命妇称“淑人”,奉国将军妻也称“淑人”,春潭祝府君生卒年尚无考证,而此画像被认为是乾隆、嘉庆年间所绘。详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图十三。
    ②(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97页.
    ①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1辑雍正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第217页.
    ①清中期以来,头饰制作工艺空前发展,各种工艺的综合运用成为了头饰部件设计当中的最常用的工艺技法,关于各种表现技法的详细论述,可参看《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第88-95页.
    ①朱维铮,从乾隆到嘉庆[A]载音调未定的传统[C].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第147页.
    ②详见方行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第181-183页.
    ③郑曦原.《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上册增订本[A].帝国的回忆[C].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08.
    ①咸丰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
    ②(清)昆岡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光绪版,卷三零七礼部册封.
    ③(美)马士.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第83页.
    ①何哲.清代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02):17-25.
    ②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968页.
    ③(清)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M].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0.
    ①(明)莫旦撰.弘治吴江志[M].中国方志丛书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第239页.
    ②(清)叶梦珠.阅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78页
    ③关于“苏式”,本文特指苏州地区的头饰手工艺等等的形式特征,关于“苏式艺术”可参看郑丽虹,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与传播[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4
    ④徐珂.清稗类鈔.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6211页.
    ⑤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编.上海方志资料考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7.12.第80页.
    ⑥(清)江峰青修,顾福仁纂.重修嘉善县志卷8,《典秩志》下,风俗[M].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⑦王韬,瀛壖杂志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9页.
    ②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91页.
    ②岁除论[N].申报,1880-2-8.
    ③描写上海人的时髦[N].申报,1897-7-14.
    ④周武,吴桂龙.晚清社会[C].熊月之.上海通史[A]卷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92页
    ①卞向阳.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J].上海: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26-32
    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下编)卷3.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第431页
    ③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166页
    ①僮,英语呼僮曰百宁,广语呼曰细崽。烟卷儿,英语呼烟卷儿曰司个儿。来新夏,津门杂记[M]下卷“衣兜烟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1第一版.第137页.
    ②关于十三行的名字:《粤海关志》卷25《行商》记述:“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
    ③(清)屈大均.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8页.
    ①雍和明,罗振跃,张相明.中国辞典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333页.
    ①(清)夏仁虎.旧京琐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986.第71页.
    ②(清)得硕亭.《草珠一串诗》北京竹枝词[M].
    ③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M].台北:中国旗袍研究会出版,1975.
    ④载涛、郓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A].晚清宫廷生活见闻[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⑤刘潞.清宫词选[M]吴士鉴,两把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第104页.
    ①庞志阳.满族舞蹈寻觅[A].裘琉麟.清代轶闻[C].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06.第114页.
    ①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第477页.
    ①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499页.
    ①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第210页.
    ②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343页.
    ③周讯,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第80页.
    ④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第623页.
    ①鄞州区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编.鄞县通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②赵春晨,李勤德,刘汉东.岭南物质文明史[M].广东:广州出版社,2000.第301页.
    ①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27页.
    ②金百捱,金陵竹枝词(抄本)[M].
    ①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32页.
    ②林苏门.续扬州竹枝词雷[M].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第二册《苏沪》.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第1341页.
    ③周广业.过夏杂录卷6,草帽花,[M].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218页.
    ①(清)福格撰.汪北平点校.听雨丛谈[M]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48页.
    ②(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33-34页.
    ③清同治大婚典礼红档,卷四.毛立平.清代嫁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①章乃炜,王蔼人.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第676页.
    ②(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33-34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第335页
    ②(清)查嗣璨著.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第33页.
    ①转引自: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第405页
    ②《绣服奇观》,引自《游戏报》庚子九月十三日,1900年11月4日,第1202号,礼拜日,第二版
    ①卞向阳.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J].上海: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26-32
    ①蔡玫芬.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6第156页
    ①李心峰.中国三代艺术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1(4):48-54
    ①以上数据采集来源为《皇朝礼器图式》(乾隆朝)台北:文海出版社.
    ①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全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第1614页
    ①左丘明传.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全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第638页
    ②王先谦:乾隆朝东华录》卷八御制文渊阁记》
    ①清实录(第四册)·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07页
    ②清实录(第九册)·清高宗实录·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517页
    ③(清)允禄.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皇朝礼器图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1页.
    ①(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2485页
    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2615页.
    ③(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2657页
    ①(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2673-2674页
    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0,第2689页
    ③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570页
    ①清实录(第三册)·太宗实录·卷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404页
    ②清实录(第三册)·世祖实录·卷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③清实录(第三册)·世祖实录·卷一二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④(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⑤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J].北京:清史研究,2000,(2):24-35
    ①葛兆光.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J].上海:复曰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
    ②天聪朝臣工奏议[M].辽宁:辽宁大学历史系本,1978.第1页
    ③诸葛铠等.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第145页
    ①唐绪祥等.中国传统首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第321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17页
    ②萧放等.中国民俗史明清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45页
    ①任聘.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97一98页
    ②(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1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第139页
    ③(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2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第272页
    ④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6166页.
    ①顾炳权主编.上海洋场竹枝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23页
    ②申报,1898-4-22
    1、(东汉)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晋)崔豹撰,《中华古今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9、(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0
    1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清实录(第二册)太宗文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清实录(第三册)世祖章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清实录(第四册)圣祖仁皇帝实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清实录(第六册)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清实录(第七册)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清实录(第九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清实录(第一二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清实录(第三二册)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明)莫旦撰,《弘治吴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22、(清)江峰青修,顾福仁纂,《重修嘉善县志卷》,1898
    23、(清)姜顺皎、叶长扬,《乾隆吴县志卷》,苏州:苏州图书馆藏,1745
    24、(清)希元,祥亨等,《荆州驻防八旗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5、(清)许治、沈德潜,《乾隆元和县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9
    26、(清)陈荀纕等,《乾隆吴江县志》(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7、(清)祝圣培修,《(康熙)长洲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8、交城县志编写委员会编,《交城县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
    29、鄞州区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编,《鄞县通志》,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30、(清)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0
    31、(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32、(清)伊桑阿等修纂,《大清会典(康熙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33、(清)允禄等,《大清会典(雍正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34、(清)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5、(清)允裪等,《钦定大清会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36、(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图》(光绪重修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37、辽宁大学历史系:《重译满文老档》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本,1978
    38、辽宁大学历史系:《天聪朝臣工奏议》,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本,1978
    39、辽宁大学历史系: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本,1978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
    41、中华野史编委会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宋)高承,(明)李果撰;《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宋)洪皓,《松漠纪闻》,李澍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元)宇文懋昭,《中华野史金志》,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5、(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北京:中华书局,1988
    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明)张溥编;(清)吴汝纶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9、(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沈阳:辽宁大学,1978
    10、(清)吴荣光撰,《吾学录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37
    11、(清)王家桢,《研堂见闻杂录》,北京:中国书店,1982
    12、(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3、(清)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4、(清)叶梦珠,《阅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清)江日升,《台湾外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7、(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明文书局,1985
    18、(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清)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清)查嗣璨著,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21、(清)李渔著,《闲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2、(清)董含,致之校点,《三冈识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3、(清)顾禄,《清嘉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
    24、(清)林苏门撰;董伟叶著;林溥撰,《邗江三百吟》广陵书社,2003
    25、(清末民初)陈作霖,《金陵琐志九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26、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张宇澄编辑,《吴门画舫续录纪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28、来新夏,《津门杂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29、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0、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绣服奇观,游戏报,1900
    2、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11)
    3、郑天挺,满族的统一,南开学报,1982,(5)
    4、何哲,清代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02)
    5、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4,(8)
    6、陈宝良,叶梦珠生卒年,读书,1985,(8)
    7、单士元,管理宫廷生活的清代内务府组织机构及其档案,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
    8、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历史档案,1991(04):79-89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1)
    10、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续1,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03)
    11、成积春,从乾隆时期满族文化传统的迅速转变看汉文化的影响,齐鲁学刊,1997年(4)
    12、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北京:清史研究,2000,(2)
    13、李心峰,中国三代艺术的意义,文艺研究,2001(4)
    14、卞向阳,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上海: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
    15、刘明新,解读满族服饰习俗的文化内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5)
    16、栾晔,试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朝珠,满族研究,2009,(2)
    17、葛兆光,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上海:复曰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8、项春松,内蒙古白音尔灯清代荣宪公主墓,文物资料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7)
    19、扬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考古与文物,2006,(4)
    20、余梓东,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徵》,商务印书馆,1937
    2、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诺望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
    3、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5、瞿宣颖纂辑,《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6、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台北:中国旗袍研究会出版,1975
    7、张道一、保彬编,《古代首饰》,1974
    8、王钟翰辑,清初史料丛刊第七种,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杨旸、袁闾琨,《明代奴儿干部司及其卫所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2、载涛、郓宝惠,晚清宫廷生活见闻[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编,《红楼梦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
    17、刘潞,《清宫词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18、王鸿著,《扬州散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9、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
    20、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1、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编,《上海方志资料考录》,上海:上海书店,1987.12
    22、丁世良,赵放主编;张军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23、郑天挺,《清史上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24、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25、章乃炜、王蔼人,《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26、(美)马士,《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27、潘呣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8、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9、孟森,《满洲开国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0、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31、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2、李永祜主编,《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3、朱维铮,载音调未定的传统[C],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34、尤振中等,《清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
    35、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36、周迅、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37、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38、王云英,《再添秀色——满族官民服饰》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39、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40、李罗力等编著,《中华历史通鉴第2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41、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编,《文物鉴赏丛录玉器》(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2、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3、方行,《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44、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5、熊月之,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6、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7、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48、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清代卷上),济南:齐鲁书社,2000
    49、赵春晨、李勤德、刘汉东,《岭南物质文明史》,广东:广州出版社,2000
    50、中华野史编委会编,《中华野史卷6辽夏金元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51、(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52、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3、李燕光、关捷,《满族通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54、孙机著,《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5、孙维昌,从福泉山发掘看良渚文化玉器,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论文专辑,台湾:2001
    56、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57、李之檀编,《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58、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9、周汛等,《中国古代服饰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0、(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1、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62、(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3、孟宪刚编,《清朝通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64、包铭新,《中国服饰这棵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65、段梅著,《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66、任聘,《中国民间禁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7、唐克美、李苍彦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
    68、周耀明,《汉族风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9、王锺翰,《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
    70、魏明孔主编,李绍强、徐建青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71、庞志阳,裘琉麟,清代轶闻,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06
    72、管彦波,《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3、王政著,《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的艺术美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74、(日)中川忠英,《清俗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6
    75、洪军主编;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1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6、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77、雍和明、罗振跃、张相明,《中国辞典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
    78、张美林、韩月波著,《扬州民歌史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9、孔定芳,《清前期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80、诸葛铠等,《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81、毛立平,《清代嫁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83、萧放等,《中国民俗史明清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4、唐绪祥,《中国传统首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5、郑丽虹,《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与传播》,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4
    8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7、故宫博物院编,《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88、黄能馥、苏婷婷,《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
    89、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10.4
    90、吴山,《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1、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2、紫禁城出版社编,《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3、张晓凌,《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穿戴编·服饰卷·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4、《金翠流芳: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饰物》,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9
    5、南京博物馆编,《明朝首饰冠服》,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吴有如,《吴有如画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7、唐绪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饰物卷》,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8、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9、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织绣全集4》历代服饰(下)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0、杨伯达,《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1》,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11、杨伯达,《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2》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12、宗凤英,《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织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北京文物鉴赏委员会,《北京文物鉴赏明清金银首饰》,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14、杨新,《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肖像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5、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历史图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熊玉莲,《海外藏中国元明清时期瓷器》,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17、莫华剑,《莫家三代珍藏》,沐文堂美术出版有限公司,2009
    18、严勇,《清宫服饰图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19、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唐绪祥,王金华,《中国传统首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1、三峡博物馆,《皇室珍宝:故宫藏御用金银器特展》,2009
    2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丰台王佐遗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3、蔡玫芬,《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