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耳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块、耳珰、填(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饰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其在历史上的兴衰起伏是所有首饰中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就已兴起崇玉文化,玉块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饰,出土实物遍及中国南北。但历史步入先秦后,随着礼学的发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饰在汉族地区就变得极为罕见,因为中国古人注重保持身体的全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耳饰的发展在汉族地区很快跌入谷底,这种状况从先秦一直延续至盛唐。但在这期间,汉族人发明了一类特殊的耳饰,称为“填”。填不是佩戴在耳垂上的,而是系于簪首,悬挂于耳旁的一种礼仪用品,早年为男子冕冠上的佩戴之物,后也一度成为宫廷上层女性朝服的必配之物,流行于汉晋时期,称为“簪珥”,以提醒用此者谨慎自重,勿听妄言,成为一种极具华夏礼制特色的耳饰。穿耳之饰在中国汉族中真正风行的时代始于宋,并进而很快和缠足一样,作为男女有别的重要标志,成为女性不得不为之事,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关系。最初流行的是各种款式的耳环,因其不若耳坠般随意晃动,显得端庄又不失华贵。晚明之后,随着心学的普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再加上满清贵族对繁缛装饰的喜好,耳坠才开始风行。穿耳在民国时期也有余续,但在接受西式教育的新女性中,已呈逐渐抽离之势,出现了夹钳的耳饰新品种。而在当代,是否穿耳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自主地选择。由此可见,在看似小小的耳饰上,其宠辱兴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的演变。
     本文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附着其上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Ear ornaments in ancient China are classified as one category of ancient Chinese jewelry, which mainly include seven types:Jue, ear Dang, Tian, earrings, eardrops, ear-nails and ear clamps.Ear ornaments, worn on either side of the head, were designed with great ingenuity and made of exquisite material, which boasted not only the esthetic value, but also the wearer's status and taste as well. Small and light though they were, ear ornaments did not prevent the workers from exercising their amazing craftsmanship to the full, hence,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ear ornaments could represent the finest mosaic of gold, jade and gems of that time. Meanwhile, the most fascinating of ear ornaments studies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n, and even with the times of their emergence.
     As one category of jewelry, ear ornaments have undergone the sharpest rise and fall in history. Jade worship culture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s early as the Neolithic Age, making jade Jue the earliest known form of ear ornaments in history, the unearthed articles of which have been found throughout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However, as history wheeled to the pre-Qin period, wearing earrings soon sank into oblivion in the Han ethnical region becaus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fluenced by the Ritual Study, refused to pierce their ears. They held to the belief that people should keep their body intact---"the body, hair and skin, given by parents, should not be harmed." Con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ear ornament soon fell into the valley. Such a situation continued until the prime days of the Tang Dynasty. Whereas during that period, the Han nationality invented a special type of ear ornament "Tian", which were not worn on the earlobes but attached to a hairpin."Tian" originally served as a decoration on men's crown, later graduated int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official costumes for upper class court ladies. It prevailed in the Han-Jin period and was then called "Zan Er", the pronunciation of which was to remind its wearer to be cautious, self-respecting and away from heresies. Eventually,"Zan Er" established itself as someth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social institution. Ornaments for pierced ears gained their popularity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were soo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like foot binding,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symbol of femininity.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were very complicated and might involve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Earrings first came into fashion in the Song Dynasty for they did not dangle wantonly like eardrops, thus making them gorgeous, stylish and more graceful. Eardrops did not evolved into a vogue until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a result of the prevalence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the movement against anti-asceticism of the Song scholars and the Man nationality' preference for elaborate decorations. The practice of piercing ears still continu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1-1949), but became less trendy for women with western education, who would opt for new types of ear ornaments---ear clamps. In modern times, whether to pierce ears or not has completely become a matter of one's own. H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pparently small ear ornaments can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life.
     This article employs such methods as antiques examin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naming, categories, material, design, manufacture, technology, wearing style and decorative pattern of ear ornament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article also ventures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vogue for ear ornaments throughout the times, interpret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attached to them, and unfurl the beauty therein.
引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P 865-873;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又获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05-01.
    1四川省文化厅.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选[M].巴蜀书社,1992.图版八-十四.
    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P157,图七九.
    3张长寿.记澧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J].考古.1987,(5).P470.图一
    4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4,(4).P326,图二七.此玉雕人头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腰部,据香港科技大学林继来先生在《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玉器》(《考古与文物》2001年06期P71)一文中分析,根据其戴耳环等造型特征分析,应属新石器时代龙山-石家河文化时期遗物,而非春秋时期遗物。
    5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文物出版社.1980.图十一.其身份应该是奴隶。
    6英国人威廉亚历山大著《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F的乾隆盛世》P97中便有这样的记述,并配有其亲眼所见之插图:“中国的刑罚中有用各种锐器来刺穿犯人的耳朵的。有一个人因对马嘎尔尼勋爵使团中的一位随员傲慢无礼,而被判挨50下鞭挞或竹板,此外还要用一根铁丝把他的手跟耳朵穿在一起。”
    1(清)徐珂《清稗类钞》:“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2(汉)刘熙.释名[M].“释首饰”条.商务印书局.1939.
    3孔子《大戴礼 劝学》
    4《三国志 吴志 卷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1以上四条引述均摘自《奁使 钗训门 耳环》
    1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P154.
    2陈来.宋明理学[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1.P10.
    3高克勤.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宋代文学通论读后[J].学术月刊,1998,(8).
    4(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二)[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5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1陈来.宋明理学[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1.P14.
    2(汉)刘熙.释名[M].商务印书局,1939.
    1(元)脱脱.宋史 石守信传[M].中华书局,1977.
    2(清)徐士銮.宋艳 奇异[M].
    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1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J].考古.1961,(9)期;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J].河内.1963.
    2以上三条引述均摘自(清)王初桐:《奁史 钗钏门二 耳环》,据清嘉庆二年伊江阿刻本影印。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卷二,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P20.
    1邓聪.东亚玦饰四题[J].文物.2000,(2)期.
    2郭敏.先秦首饰习俗探析[D].2005.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42.
    3邓聪.东亚块饰的起源与扩散[C].东方考古(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邓聪.东亚玦饰的起源与扩散[C].东方考古(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巴东县银盘墓群发掘报告[J].南方文物.2009,(4).
    3吴大澄:《古玉图考》(中华书局,1948年):不少学者讨论块字含义,有建议用珥或瑱取代块字。本文从现今一般使用玦饰之意.以如环而缺为玦饰.
    4李芽.块考[J].史物论坛.台北:历史博物馆编辑出版.2012,(12),总第15期.
    1《说文玉部》中写:“玦,玉佩也。”《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佩块。”均已表明了玦在有文字记载后的文明社会中其主要用途已由耳饰逐渐转化为一种佩饰。其实这种转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第4层和凌家滩87M8:16中,均出现一些未完全切断的玦饰,这可能就是耳饰逐渐转化为坠饰的一种表现。另外,在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过1对大小相当,直径5.2厘米,出土位置位于墓主左腿侧的块1,其应该是因做为佩饰佩于腰间故而悬垂于腿侧的。块做为佩饰,既可单独佩戴,也可与璜、管、珠等一起组合佩挂。例如良渚文化出土的块尽管数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于早中期阶段。但除了少量作为耳饰外,其余所发现的玦多于缺口相对一边肉上钻有系孔,出土时或位于腕部作为腕饰,或位于胸腹部位作为串挂玉件。如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地M14出土过这种玉块饰,报告称之为“块式圆牌”。这件块式圆牌便是与玉璜及玉管伴出,显然和它们一样做为佩挂饰物来用。
    2如属于马家浜文化的浙江省余杭市良渚镇梅园里遗址M6出土2对玉玦,直径3.3-7.8厘米、孔径1.3-6厘米。小的2件位于死者头部两侧,应为耳饰,直径较大的2件位于死者两侧手腕部,发掘者指出这应是臂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P 50。
    3《字汇玉部》:“玦,射者首于右手大指以钩弦者亦谓之块。”《诗 卫风 芄兰》:“童子佩韘”。毛传:“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礼记内则》:“右佩块。”李调元补注:“块,即《诗》‘童子佩糕’之韘。韘,块,半环也,即今之扳指,成人所佩也。”这种块的材质,《说文》中称:“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即多为象牙或骨制成,以皮绳系于右拇指上。学者常光明先生有一观点很有新意,他认为“块”作为“勾弦射具”,与“韘”完全不同,实为射箭勾弦之“彄块”,并不是套在手指上,而是握于掌心的。射箭时,左手持弓,右手握“块”,将弓弦通过“缺缝”引入“块”的中心圆孔,旋转“块”的角度,使“缺缝”垂直于弓弦,以便勾住弓弦,然后拉满弓弦。放箭时,右手略微旋转“块”的角度,使弓弦由“缺缝”迅速滑出,这便是“开弦”放箭。远古渔猎时代,生产与生活主要靠射猎,作为射猎必需用具的“玉块”,游牧先民均须随身携带,所以有的“玉块”还钻有“穿孔”,以穿绳系于手腕,既方便使用又免于遗失。进入夏商以后,不再经常射猎的贵族官员,便会将“玉块”系于腰间,此后就逐渐演变为装饰性的“如环佩玉”了
    4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发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时,发现了一具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的女孩尸骨,在其头骨的右眼眶内,发现嵌有一件玉玦,故提出“以玦示目”的说法
    5杨建芳.耳饰玦的起源、演变与分布:文化传播及地区化的一个实例[c].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台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1.P139-167;邓聪.环状玦饰研究举隅[C].东亚玉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P86-101.
    6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器初论[C].东亚玉器(第一册)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P128-139.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97.
    2邓聪.东亚玦饰四题[J].文物.2000,(2)期.
    3 Junaidi Payne, Gerald S. Cubitt and Dennis Lau, THIS IS Borneo, New Holland(Publishers),1994.图片摘自李世源、邓聪.珠海文物集萃[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0.P196.
    4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M].文物.1987: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4-1995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发掘[C].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M].文物出版社.2006.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良诸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M].文物出版社.2005.
    7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竹理委员会.邱承墩[M].科学出版社.2010.
    1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J].东方博物.2006,(3)期.
    1喻燕姣.略论湖南出上的商代玉器[J].中原文物.2002,(5)期.
    2邓聪.从《新干古玉》谈商时期的玦饰[J].南方文物.2004,(2)期.
    1周迅、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97.
    2吴沫,丘志力.广东博罗横蛉山先秦墓地出土玉器探析[J].东南文化.2005,(3)期.P20-27.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P198.
    1张剑、赵世刚.河南省浙川县下寺春秋楚墓[J].文物.1980,(10).
    2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8,(7)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基[J].考古学报.1978,(2)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田东县发现战国墓葬[J].考古.1979,(6)期.
    6 Finn,Daniel. Archaeological Finds on Lamma Island nea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衢州西山西周土墩墓[J].考古.1984,(7)期.
    2干小莉.从凸纽型玦看环南海区域土著文化的交流[J].南方文物.2008,(2).
    1郭大顺.龙山辽河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P36.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P84.
    2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上)[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P122
    1周庆基.说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邓聪.从河姆渡的陶制耳栓说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3.
    4同2
    5赵福生.平谷县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C].中国考古年鉴198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8)期.
    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9,(11)期.
    7费玲伢.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玉耳珰初探[J].东南文化.2010,(2)
    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M].文物出版社.198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4-1995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发掘[C].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M].文物出版社.2006.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M].文物出版社.2005.
    4李世源、邓聪.珠海文物集萃[J].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0.P196.
    5同4,P197.
    1费玲伢.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玉耳珰初探[J].东南文化.2010,(2).
    2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文物出版社.1999.
    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 [M].北京:文物出版杜.1997.
    4刘云辉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陕西卷[M].科学出版社.2005
    5吉琨璋.山西曲沃羊舌发掘的又一处晋侯墓地[C].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6.
    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7同6.
    8同6;徐红霞.玉器文明: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赏析[J].收藏家.2008,(10).
    1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P98.
    2李世源、邓聪.珠海文物集萃[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0.P196。
    3同2.
    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J].考古学报.1978,(2);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P124.
    1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计略[J].文物.1961,(11).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郭大顺,方殿春,朱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J].考古学报.1978,(2)
    5同3.
    6同2
    7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计略[J].文物.1961,(11)
    1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报告[J].考古学报.1988,(4)期.
    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等.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J].考古.1976,(1)期.
    4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3,(10)期.
    5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报告[M].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77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1993,(4)期.
    6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J].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6.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近十年来文物考古新发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M].文物出版社.1991.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J].考古.1992,(5).
    4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1993,(4)期.P311-323.
    5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P249.
    1天律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3,(10)期.
    2崔岩勤.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器简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1996.P190.
    4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宝蕴迎祥——承训堂藏金[M],2007.
    5同3.
    6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1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P249.
    2关善明,孙机.中国古代金饰[M].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有限公司,2003.
    3但也因在一具头骨旁出土此类饰物的数量有的可达3件、4件、6件或8件之多,固有学者认为也不排除用作冠帽周围装饰的可能。
    4郭政凯.山陕出土的商代金耳坠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1988,(6).
    5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6,(5)期.
    6杨绍舜.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J].考古.1977,(5)期.P355-356.
    7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J].文物.1962,(4)、(5)期.
    1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J].文物.1960,(7)期.
    2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同2.
    4问2.
    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01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05期。
    4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J].考古学报.1976,(1)期.
    5同1.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古代民族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孙机.步摇 步摇冠摇叶饰片[J].文物.1991,(11).
    2王滨.略谈临淄商王村战国墓出土的金耳坠[J].管子学刊.1998.(3)期.
    3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小版社,2004.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古代民族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1).P252.
    3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J].考古.1991,(5)期.
    1此线图摘录于齐东方庸代金银器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杨美莉.中国古代玦的演变与发展[J].故宫学术季刊.1993,(11)卷第1期.
    3高至喜.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代铜器和遗址[J].文物.1963,(12)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工农兵群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J].文物.1972,(1)期.
    4同2.
    5喻燕姣.湖南宁乡出土商代玉玦用途试析[M].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社.2006.P157-165.
    1有一些学者认为,以物塞耵,是不合情理之事,故不应如此解读。如扬之水《诗经名物考证》一书347页认为:“(充耳)若作为礼服之一,则庙堂之上,塞耳无闻,更大悖于情理。”
    2(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P8.
    3《礼记 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身上佩带的玉相互撞击,应该发出合乎音律的声音。
    1据《大明会典》载:冕服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旦、冬至、圣节时所穿,祭社稷、先农和举行册拜时也穿冕服。可见冕冠主要是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佩戴。
    4《大明会典 冠服》
    1如扬之水先生《诗经名物新证》P344-347对“允耳琇实”之解释.
    2《论语 八佾》
    1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汉广陵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P60.
    2其中吴主孙权冕冠没有耳瑱。
    3明鲁荒王为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其墓葬是洪武年间亲王陵寝修筑时间最早的,为典型的明初墓葬。墓中出土冕冠只有一青玉珠(黈纩),虽不是帝王冕冠,但可以旁证明初冕冠耳瑱使用的习俗。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P203。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梁庄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P139-142.梁庄王为明仁宗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册封为梁王。
    2金维诺.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3同2.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梁庄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P139.
    1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
    2(汉)刘熙.释名[M].商务印书局,1939.
    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汉诗卷七,中华书局,1983.P198.
    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汉诗卷五,中华书局,1983.P165
    2乐府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P13.
    3同1.P387.
    4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汉广陵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
    5刘云辉.陕西出土汉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
    6同5.
    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同1.
    3刘云辉.陕西出土汉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
    4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5同4.
    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汉广陵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摘自(日)原田淑人.汉六朝の服饰[M].东洋文库刊行,昭和12年12月25日发行.
    2摘自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玄应音义》卷八,清乾隆年间武进庄忻刊行本。
    4《后汉书》卷九十,中华书局1965年版,P3676。
    5唐际齐,释甲骨文“q”[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
    6(清)王初桐.奁史[M].据清嘉庆二年伊江阿刻本影印,P215.
    7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汉诗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P283.
    1(清)王初桐,奁史[M].据清嘉庆二年伊江阿刻本影印,P215.
    2(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影印本)[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6.P188.
    3《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 仪饰部六 珰五十六.(文渊阁四库本)
    4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晋诗卷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P1065.
    5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魏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P387
    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魏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P2201
    7《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 仪饰部六 珰五六.(文渊阁四库本)
    8《太平御览》卷第七埂一十八 服用部二十 珰珥
    9(清)王初桐.奁史[M].据清嘉庆二年伊江阿刻本影印,P215.
    10郑君雷、赵水军.从汉墓材料透视汉代乐浪郡的居民构成[J].北方文物.2005,(2)期.
    1邓聪.从河姆渡的陶制耳栓说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期.
    2如: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等。
    3林巳奈夫.春秋战国时代の金人と玉人[M].P100、101.
    4刘伟杰.由汉代妇女离异与再婚的状况看汉代人的贞节观[J].民俗研究.2007,(1)期.
    1耳珰也是一种耳饰,多作腰鼓形,一端较粗,戴的时候以细端塞入耳轮的耳孔中,即《释名 释首饰》所谓:“穿耳施珠曰珰。”但汉代的耳珰多为空心筒状,其中心可穿线系以坠饰,也有将坠饰横系在珰腰之中的。耳珰所垂坠饰使称为“珥”。《苍颉篇》亦载:“耳珰垂珠者曰珥”。故此,可知“珥”和“瑱”在造型上一样,都是一种垂珠。
    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M].文物出版社,197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P143.书中原注为“两着步摇家属”,笔者分析应为“着簪珥贵族家属”更为准确。
    4见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J].文物.1991,(11).
    1汉晋以后的其它朝代,《舆服志》中簪珥遂不见记载,但各种形式的步摇簪、步摇钗出上却很多,到晚清依然有余续。笔者认为,各种形式的步摇,其也以珠玉做成各种造型悬垂于耳畔,应该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簪珥的男一种演变形式。
    2如:《交史 魏神元皇后窦氏列传》:“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三曰尚胀,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亚;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这里的“簪珥花严”应该是首饰的总称。另如:《宋史 列传第二百一十九》:“朱氏,开封民妇也。家贫,卖巾屦簪珥以给其夫。”《明史 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孝义 》:“寡妇尺脱簪珥,得白金十二两,畀寄。”
    1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J].考古,1961,(9);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M].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1982.
    2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4,(6).P48.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朝阳王了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97,(11)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4,(2)
    5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J].考古.1966,(5).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鲜卑葬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1.P151.
    7同6.P28-29.
    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2002,(6).
    9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P23.
    1马莉.宁夏固原北朝丝路遗存显现的外来文化因素[J].丝绸之路.2010,(6).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P151.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P60.
    4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5同4.
    1乌兰察布博物馆.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C].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出版社,1994.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额乐古纳右旗拉布达林鲜卑墓群发掘简报[C].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3同2.
    4雷云贵,高士英.朔县发现的匈奴鲜卑遗物[C].陕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5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6潘玲.完工墓地的年代和文化性质[J].考古.2007,(9)
    7梁志龙,王俊辉.辽宁桓仁出土青铜遗物墓葬及相关问题[J].博物馆研究.1994,(2)·
    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田耘.西岔沟古墓群族属问题浅析[J].北方文物,1984,(1).
    3关于老河森汉墓的族属问题,《榆树老河深》一书中认为其中层遗存属东汉初期的鲜卑族墓葬,但林沄先生在《西岔沟型铜柄铁剑与老河深、彩岚墓地的族属》(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一文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认为老河森汉墓应是夫余文化遗存,故在此选用后者的族属结论。
    4田立坤.关于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几个问题[C].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P33
    2同1.P28-29
    3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J].文物,1960,(8-9合刊).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P 57-58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4,(2).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
    2郭珉.吉林大安后宝石墓地调查[J].考古,1997.(2).
    3雷云贵,高士英.朔县发现的匈奴鲜卑遗物[C].陕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内蒙古博物馆.卓资县石家沟墓群出土资料[C].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2).
    5同1.P77-78
    6同1.P28-29
    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97,(11).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P167、159
    2同1.P161-162
    3同1.P166.
    1韩巍.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种系类型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5.
    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J].考古学报物.1974,(2).
    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年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97,(9).
    2周金玲.营盘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J].文博,1999(5).
    3同3.
    4刘谦.辽宁义县保安寺发现的古代墓葬[J].考古.1963,(1).据此文推侧该墓时代应属汉代末年,可能早于北票房身晋墓。由于出土物的作风具有当时少数民族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可能为东胡族乌桓人的墓葬。
    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2,(8).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J].考古.1966,(5).
    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J].考古学报物.1974,(2).
    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年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97,(9).
    2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搬.1975,(2).
    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P11.
    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P208.
    2同1.
    3晋宁县文化体育局.古滇王都巡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精粹[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P166.
    2同1.P169.
    l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
    2原书中的这段译文与笔者的理解有些不同,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3雷闻.割耳(?)面与刺心剖腹——从敦煌158窟北壁涅盘变王子举衰图说起[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
    1(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P872.
    2见翰堂典藏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卷八十一宣宗[三)
    3黄正建.唐代的耳环[C].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3辑),三秦出版社,2006.
    1冯恩学.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J].华夏考古,2011,(1)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1陈寅恪.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c].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巴东义种地墓葬发掘报告[J].汉江考古.2009,(4).
    3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李炳武.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徐良玉,李久海,张容生.扬州发现一批唐代金首饰[J].文物.1986.(5).
    1田华.敦煌莫高窟唐时期耳饰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三国志 吴志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DB].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
    1田自秉菜.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P172.
    1常州博物馆编.常州博物馆50年[M].文物出版社,2008.p177
    2(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一十五 礼十八[M].中华书局,1977.
    1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P175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宋)周密 云烟过眼录[DB].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
    3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郊北宋墓[J].考古.]982,(4).
    4(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译注[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具会.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发掘报告[J].考古.1964,(11).
    2蔡玫芬.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器物卷[M].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99年.
    3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同3.
    5同3.
    1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镇下王村宋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8,(4).
    2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同2.
    4蔡玫芬.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器物卷[M].“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年.
    5同2.
    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长安区郭杜镇清理的三座宋代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J].文物,2008,(6).
    1詹祥生.蝥源博物馆藏品集粹[M].文物出版社,2007.
    2蔡玫芬.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器物卷[M].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99年.
    3同3.
    4陈燮君.上海考古精粹[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同1.
    1(元)脱脱等.辽史[M].卷五十二,中华书局
    2埃玛 邦克.辽代首饰[C].金翠流芳——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饰物.P215.
    1岑蕊.摩竭纹考略[M].文物.1983,(10).P78-80;莫家良,辽代陶瓷中的鱼龙形注[J].辽海文物学刊.1987,(2);曾育.鱼龙变[J].故宫文物月刊.1984,(2)卷3期;徐英.摩竭造像的原型与流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6).P45-51.
    2《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
    1《辽史卷二太宗本纪下》
    2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织绣服饰全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张景明.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M].文物出版社,2005.
    1该墓出土两件摩羯形金耳环,一件为无角龙首,口大张,露尖齿,圆眼外凸,鱼身蜷曲,胸尾有鳍,有环钩从龙首的鼻前伸出
    2上海博物馆编.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M].上海:上海博物馆,2000年.
    3王秋华.惊世叶茂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项春松.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二号辽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据此文作者分析,二八地辽墓是目前国内已经发现的契丹(辽)墓中时代较早的墓葬,比叶茂台辽墓在时间上还要早。此墓出土金耳环6件,分三式:Ⅰ式2件,半圆三棱体,实心,上端 用细金丝作穿耳,侧附一蘑菇状装饰,通高3.7厘米;Ⅱ式2件,作兽形,中空.通高3.5厘米:Ⅲ式2件,作鱼形,中空,鱼首向上,尾部弯曲呈半圆形,通高3.2厘米。
    1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辽墓[J].考古.1987,(10).P889-904.据该文作者推断,从出土的器物和墓葬形制观察,应属于辽代早期。
    2刘谦.辽宁锦州市张扛村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4,(11).P992.墓中出土镪耳饰1副。银质鎏金,但鎏金已退去,平面作钩状,钩上有圆形突.钩侧有一扁圆突饰。据该文作者推断,该墓年代属于辽代早期,相当中原五代时期.
    3赵文刚.天津市蓟县营房村辽墓[J].北方文物.1992,(3).P36-41.墓中出土铜鎏金耳环2件。出于耳部.为半圆三棱体,实心,上端用细铜丝作穿耳,侧附一蘑菇状装饰,下部似鱼状。通长4.3、直径0.7厘米。据该文作者推断,该墓较多地具有北方草原地区辽代早期墓葬的特征。
    4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编着.敖汉文物精华[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1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编着.敖汉文物精华[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同1.
    3朱天舒:《辽代金银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4李霖:《河北承德县道北沟村辽墓》,《考古》1990年12期,P1141-1142。该墓出土“U”形银耳环2件。完好,鎏金。略似新月形,中起脊,边缘呈圆柱状,在连接边缘的银片上饰鱼鳞纹。前端接出一半椭圆的圆帽,上有一环钩,直径约2.3。
    1朱天舒.辽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P29.
    2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王秋华.惊世叶茂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许晓东.辽代玉器研究[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3.
    1据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书中注载:摘自《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3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图录称之为“”,笔者认为应是耳环,只是其环脚已被拉直。
    4朱天舒.辽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P32。
    1朝鲜文人李民寏,1619年,做为元帅姜弘立的幕僚,在随其攻打努尔哈赤的都城赫图阿拉时,曾战败被俘于建州,亲眼见到后金女真服饰风俗,获释后回国写了《建州闻见录》,文载:“(女真),插以金银珠玉为饰。耳挂八九环。
    2赵评春等.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8.P8.
    3胡秀杰,田华.黑龙江省绥滨中兴墓群出土的文物[J].北方文物,1991,(4);彩图摘自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4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新香坊墓地出土的金代文物[J].北方文物,2007,(3).
    1参考扬之水先生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一书中的定名,P128-130。
    2唐彩兰.辽上京文物撷英[M].远方出版社,2005.P133.玉叶长3.2厘米,最宽处2厘米,背有穿孔。
    3赵评春等.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8.P38: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赵评春.黑龙江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小北街金代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2006,(11).彩图摘自杨海鹏.别样风情的女真金耳饰[J].收藏家.2009,(4),P42-44.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绥滨永生的金代平民墓[J].文物.1977,(4)P50-53.
    1冯恩学.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J].华夏考古,2011,(1).
    2国家文物局主编.1998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从出土文物看黑龙江地区的金代社会[J].文物.1977,(4)P30.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松花江下游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的金代墓群[J].文物.1977,(4)P56-62.;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3胡秀杰,田华.黑龙江省绥滨中兴墓群出土的文物[J].北方文物,1991,(4).彩图摘自杨海鹏.别样风情的女真金耳饰[J].收藏家.2009,(4),P42-44.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松花江下游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的金代墓群[J].文物.1977,(4)P62.彩图摘自周汛,高春明.中国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方明达,王志国.绥滨县奥里米辽金墓葬抢救性发掘[J].北方文物.1999.(2).原报告中称其为金头饰。
    3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新香坊墓地出土的金代文物[J].北方文物,2007,(3);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4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新香坊墓地出土的金代文物[J].北方文物,2007,(3).
    1冯恩学.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J].华夏考古,2011,(1).
    2渤海国是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因此,渤海墓葬中出土此类耳饰附件,应说明粟末、黑水靺鞨两部族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3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新香坊墓地出士的金代文物[J].北方文物,2007,(3)P56.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赵评春.黑龙江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同1.
    3同1.
    4冯恩学.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J].华夏考古,2011.(1).
    5同1.
    6同1.
    7阎景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J].北方文物,1990,(2)P38.
    8蒋文光,夏晨.中国古代金银器珍品图鉴[M].知识出版社,2001
    9胡秀杰,田华.黑龙江省绥滨中兴墓群出土的文物[J].北方文物,1991,(4).
    10胡秀杰.黑龙江省绥滨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墓群出土文物[J].北方文物.1995,(2).
    1杨玉斌.春水玉赏析[J].收藏家.2009,(9).
    1马可 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曼纽尔 科姆罗夫英译,陈开俊等合译.马可 波罗游记[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宋岘.“回回石头”与阿拉伯宝石学的东传[J].回族研究.1998,(3).
    1(明)宋濂,王祎.元史[M].中华书局.1976.
    2(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206
    1何高济译.鄂多立克东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P74.
    2(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247.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八飞云渡.
    2(明)宋濂,王祎.元史舆服志[M].中华书局.1976.
    3(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206
    4孙悟湖等.元代宗教文化略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5)
    1李焘.续资治通鉴元纪十五,(卷197)[M].
    2拉都.藏传佛塔的起源及其象征[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6).
    3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33.
    4俄军.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M].三秦出版社,2006:269.
    1中国历代帝后像[M].民国有正书局珂罗版影印本.
    2引自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M].紫禁城出版社,2010:220-22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35.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P131.
    2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16-217.
    3同1.P135.
    4同1.P131.
    1(元)佚名.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七年.P42.
    2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4-60.
    3同1.P 43.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2-153.
    2同1.
    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三)[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同2.
    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2-153.
    5郑金生.南宋珍稀本草三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7.
    6任爱农.高邮“天茄”考[J].江苏中医.1988,(2).
    l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清理记[J].文物.1961,(9):58-61.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及墓葬[M].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大百科全书出版设.1987:705.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宁智标塔[M].科学出版社,2006:116.与此耳饰一同出土的还有一银葫芦耳饰.
    4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注销土金镶松石耳坠,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战国时期2号匈奴墓出土金穿绿松朽耳饰,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出土金穿绿松石耳饰,宁夏固原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上金嵌松石耳环等。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155.
    2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9-151.
    3刘冰.赤峰博物馆文物典藏[M].远方出版社.2007:211.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后太保村史氏家族墓发掘报告[C].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彩版五.7、8.
    5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三)[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1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9-151.
    3同2.P140-148.
    4同2.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9-151.
    2同1.
    3同1.
    4同1.
    1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P168.
    2同1.P176-177.
    3同1.P88.
    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8-119.
    1金帐汉国的珍宝[M].圣彼得堡:斯拉夫出版社.2001.P5.
    2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P162.
    3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中华书局,2010.P138.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中华书局,2010.P139.
    2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P172-173.
    3同2.P218-219,286.
    1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内蒙古凉城县后德胜元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4(10):10-18.
    3陈有旺.西安玉祥门外元代砖墓清理简报[J].文物.1956,(1).
    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及墓葬[M].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05-708.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及墓葬[M].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大百科全书出版设.1987.P705-708.
    2同1.1987.P705.
    3东乌珠穆沁旗文物保护管理所.锡林郭勒盟东鸟珠穆沁旗哈力雅尔蒙元时期墓葬清理简报[J].草原文物.2012,(1).
    4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三)[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5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具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5,(6).
    6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P129-130.
    7同4.P12.
    1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J].民俗研究.2010,(2).P38.
    2同1.P39.
    1(日)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0.
    1(明)王圻等编的《三才图会》在“内外命妇冠服”一项画出“环”的式样,即耳环。
    2《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玉楼带的是环子,金莲是青宝石坠子。”
    3《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里便写:“第二件是耳上的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时所戴”
    1《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玉楼带的是环·子,金莲是青宝石坠子。”
    2(明)《客座赘语》:“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
    3(明)天水冰山灵[M].知不足斋丛书
    1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海南陵水明墓中出上的一对莲花纹金丁香,耳饰部位呈五莲瓣花纹,原镶有的料珠己脱落掉,环钩呈弯钩形。通长2厘米,与其颇为相似。
    2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同2.
    1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J].文物.1982,(8)P23.
    1《明史 舆服志》所载略有不同,为:“皇妃受册、助祭、朝会礼服……梅花环、四珠环各二。”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4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2徐湖平.金银器——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三)[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0.P7
    5同4.P75.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0:78.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0:7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96-198.
    3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4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织绣服饰全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样市博物馆.梁庄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同2.
    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 [M].北京:中华书局,2010:77.
    5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三)[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6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1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墓发掘报告[J].文物.1973.(3)P33-45.
    1(清)李渔.闲情偶寄[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2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3摘自卫泳《悦容编》,原文载于(清)虫天子.香艳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杨新.明清肖像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同4.
    1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2林建.明代肃王研究[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1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同1.
    3同1.
    4同1.
    1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3同1.
    4同1.
    5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 [M].北京:中华书局,2010.P74.
    1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墓发掘报告[J].文物.1973,(3)图版肆: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P201.
    3同2.P197.
    1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江西卷)[M].科学出版社,2005.
    2(元)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煑海(第二折).元曲选(中华书局重印本).
    1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文物[J].文物.1959,(1):48.
    1徐湖平.金银器——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01.
    4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5同2.
    1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0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00.
    1清朝通典 卷七十七
    1赵评春等.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明宜祖实录》71卷“南部主簿申忠一书启”
    1(清)隆英额《吉林外纪》“东珠”条,收于《清朝藩属舆地丛书》,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6,册2,卷7,页15.
    1(明)茅瑞征《东夷考略》之“建州女真考”,页18;“女真通考”,页3.收于《玄览堂丛书初辑》.台北:中正书局.1981.册23,页23-163、23-015.
    2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3《大明会典》“皇帝纳后仪”所备礼物的耳饰中,有“四珠葫芦环一双。
    4此名称来自于(明)《天水冰山录》,知不足斋丛书。
    1《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一四“八旗都统四 阅选秀女”
    2清宫《活计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2(清)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M].扬州:广陵书社.2004.
    3同2.
    1蔡玫芬.清宫的特殊耳饰:一耳三钳[J].故宫文物月刊.2012,(8)(台北:故宫博物院),P56-64.
    2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4同2.
    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2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2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3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4同3.
    5同3.
    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2同1,
    3同1.
    4同1.
    1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2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3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1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云南、贵州、西藏卷[M].科学出版社,2005.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赵评春.黑龙江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 JOHN THOMSON.中国最后一个古代[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民国73年.
    2《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明清金银首饰[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赵评春:《黑龙江古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6月
    4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1《蒲松龄集》“银匠章第十七”.路大荒整理.上海古籍.
    2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1《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明清金银首饰[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1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2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1《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五年更定命妇冠服。……五品.(礼服)……小珠梳环一双”。
    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2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3同2.
    4同1.
    5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169.
    l陈夏生.谈清宫宝石应用文化[J].故宫文物月刊.2012,(6) P61.
    1乔梁.美玉与黄金: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业集团在首饰材料选取中的差异[J].考古与文物.2007,(5);党郁.北方地区耳饰初论及相关问题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9)P22
    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一)[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P3-4
    2同1.P4.
    1杨明星等.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宝石的主要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9).
    2《明史》卷八二“食货六”
    3《明实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梁鸿志复印件)卷之一百四
    4《明史》列传“李三才”中,三才上奏万历帝:“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
    5《明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红格钞本)三百四十卷
    6《明史》卷八二“食货六”
    7韩大成.明代帝后搜刮珠宝述略[J].紫禁城.1982,(5).
    8赵松龄等.明定陵出土部分宝玉石的鉴定[J].定陵(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70-371.
    9费信《星槎胜览》和马欢《瀛涯胜览》两书均有详细记载。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三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P 865-873.
    4.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器初论[C].东亚玉器(第一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5.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又获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05-01).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巴东县银盘墓群发掘报告[J].南方文物,2009,(4).
    7.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4).
    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9,(11).
    9.余继明.良渚文化玉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0.郭大顺,方殿春,朱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1.邓聪.东亚玦饰四题[J].文物,2000,(2).
    12.邓聪.东亚玦饰的起源与扩散[C].东方考古(第一集).2004.
    13.邓聪.从《新干古玉》谈商时期的玦饰[J].南方文物,2004,(2).
    14.邓聪.环状玦饰研究举隅[C].东亚玉器(第一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15.邓聪.东亚玉器[M].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16.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
    17.邓聪.从河姆渡的陶制耳栓说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8.费玲伢.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玉耳珰初探[J].东南文化,2010,(2).
    19.赵福生.平谷县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年鉴198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8).
    21.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计略[J].文物,1961,(11).
    2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J].考古学报,1978.(2).
    2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4-1995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发掘[C].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2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M].文物出版社,2005.
    2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遗址1996~1998年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2001(12).
    27.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文物出版社,1999.
    28.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8,(7).
    2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
    30.干小莉.从凸纽型玦看环南海区域土著文化的交流[J].南方文物,2008,(2).
    31.郭大顺.龙山辽河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2.杨建芳.耳饰玦的起源、演变与分布:文化传播及地区化的一个实例[C].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台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1.
    33.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邱承墩[M].科学出版社,2010.
    34.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J].东方博物,2006,(3).
    35.常光明.玉玦考——“玉玦”非“珥”亦非“韘” [J].英才高职论坛(第5卷第2期).2009,(5).
    36.刘国祥.论西辽河流域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第9期),2002.
    37.刘国祥.兴隆沟聚落遗址:8000年前精美玉器,5000年前裸女陶塑[J].文物天地,2002,(1).
    38.周庆基.说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9.杨美莉.中国古代玦的演变与发展[J].故宫学术季刊,1993年第11卷第1期.
    4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1956.
    41.黄士强.玦的研究[J].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37/38期合刊,民国64年06月出版.
    4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3.郭敏.先秦首饰习俗探析[D].2005.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成都文物考占研究所.金沙玉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安阳殷墟出土玉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6.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J].考古,1984,(8).
    47.杨绍舜.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J].考古,1977(5).
    48.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J].文物,1977(11).
    49.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J].文物,1980(7).
    50.四川省文化厅文物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选[M].巴蜀书社,1992.
    51.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4,(4).
    52.林继来.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玉器[J].考古与文物,2001(6).
    53.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文物出版社,1980.
    54.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文物出版社,1989.
    55.吉琨璋.山西曲沃羊舌发掘的又一处晋侯墓地[M].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6.
    56.喻燕姣.略论湖南出土的商代玉器[J].中原文物,2002(5).
    57.喻燕姣.湖南宁乡出土商代玉玦用途试析[M].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社,2006.
    58.吴沫,丘志力.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玉器探析[J].东南文化,2005,(3).
    5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田东县发现战国墓葬[J].考古,1979,(6).
    60.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衢州西山西周土墩墓[J].考古,1984,(7).
    61.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10).
    6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安徽舒城县河口春秋墓[J].文物,1990,(6).
    63.高至喜.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代铜器和遗址[J].文物,1963,(12).
    64.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工农兵群众热爱社国文化遗产[J].文物,1972,(1).
    65.林巳奈夫.春秋战国时代の金人と玉人[C].收氏编:春秋战国出土文物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5.
    66.郭政凯.山陕出土的商代金耳坠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1988,(6).
    67.王滨.略谈临淄商王村战国墓出土的金耳坠[J].管子学刊,1998,(3).
    68.张越,王滨.金耳坠[J].管子学刊,2010,(3).
    69.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J].考古,1991,(5).
    70.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J].考古,1980,(4).
    71.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J].考古学报,1976,(1).
    7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1).
    7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J].考古,1966,(5).
    74.赵爱军.试论匈奴民族的金银器[J].北方文物,2002,(4).
    75.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3,(10).
    7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1933,(4).
    7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卢龙县东闰各庄遗址[J].考古,1985,(11).
    7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J].辽海文物学刊,1989,(2).
    79.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J].考古学报,1973,(2).
    80.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6.
    82.崔岩勤.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器简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83.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8,(4).
    84.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等.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J].考古,1976,(1).
    85.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报告[C].文物资料丛刊(1).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86.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J].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
    8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近十年来文物考古新发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M].文物出版社,1991.
    8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J].考古,1992,(5).
    89.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J].文物,1962,(4)、(5).
    90.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J].文物,1960,(7)
    91.张长寿.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J].考古,1987,(5).
    92.孙秉君,蔡庆良.芮国金玉选粹—陕西韩城春秋宝藏[M].三秦出版社.2007.
    9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
    9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97.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汉广陵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98.刘云辉.陕西出土汉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
    99.王文浩,李红.汉代玉器[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100.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01.湖北省宜昌博物馆.当阳岱家山楚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03.刘谦.辽宁义县保安寺发现的古代墓葬[J].考古.1963,(1).
    1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05.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106.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J].考古学报.1978,(2).
    10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09.郑君雷,赵永军.从汉墓材料透视汉代乐浪郡的居民构成[J].北方文物.2005, (2).
    110.刘伟杰.由汉代妇女离异与再婚的状况看汉代人的贞节观[J].民俗研究.2007,(1).
    111.(日)原田淑人.汉六朝の服饰[M].东洋文库刊行,昭和12年12月25日发行.
    112.潘玲.西沟畔汉代墓地四号墓的年代及文化特征再探讨[J].华夏考古. 2004, (2).
    11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14.田耘.西岔沟古墓群族属问题浅析[J].北方文物,1984, (1)
    115.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J].文物.1960,(8-9合刊)
    116.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J].考古学报物,1974,(2).
    117.晋宁县文化体育局.古滇王都巡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精粹[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18.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 (2).
    119.潘玲.两汉时期东北地区和长城地带的三种耳坠[C].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
    120.林沄.西岔沟型铜柄铁剑与老河深、彩岚墓地的族属[C].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12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额尔古纳右旗拉布达林鲜卑墓群发掘简报[C].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22.乌兰察布博物馆.察右后旗三道湾墓[C].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23.内蒙古文物考古究所.扎赉诺尔古墓群1986年清理发掘报告[C].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24.雷云贵,高士英.朔县发现的匈奴鲜卑遗物[C].陕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25.郭珉.吉林大安后宝石墓地调查[J].考古,1997,(2).
    126.内蒙古博物馆.卓资县石家沟墓群出土数据[C].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2).
    127.(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8.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J].考古.1966,(5).
    129.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30.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4,(6).
    131.辽宁省文物考占研究所等.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97,(11).
    13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年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97,(9).
    133.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坝马场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3, (6).
    13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
    135.罗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M].南京出版社,2004.
    13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4,(2).
    137.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 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原州古墓集成[M].文物出版社,1999.
    138.马莉.宁夏固原北朝丝路遗存显现的外来文化因素[J].丝绸之路.2010, (6).
    13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 (6).
    140.周金玲.营盘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J].文博,1999(5)
    141.韩巍.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种系类型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5.
    14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2,(8).
    143.田立坤.关于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几个问题[C].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144.(后晋)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14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146.(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7.徐良玉,李久海,张容生,扬州发现一批唐代金首饰[J],文物.1986.(5).
    148.黄正建.唐代的耳环[C].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3辑),三秦出版社,2006.
    149.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巴东义种地墓葬发掘报告[J].汉江考古.2009,(4).
    150.田华.敦煌莫高窟唐时期耳饰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2
    152.(唐)徐坚等.初学记[M].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
    153.(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M].(唐代四大类书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2003.
    154.雷闻.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从敦煌158窟北壁涅盘变王子举哀图说起[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
    155.陈寅恪.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C].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56.论唐代妇女普遍再婚的原因[OL].百度文库.
    157.冯恩学.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J].华夏考古,2011,(1).
    158.(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
    159.(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二)[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160.(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61.(宋)吴自牧.梦粱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62.(宋)周密 云烟过眼录[DB].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
    163.(清)徐士銮.宋艳[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164.扬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J].考古与文物,2008,(4)
    165.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6.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郊北宋墓[J].考古.1982,(4).
    167.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168.陈来.宋明理学[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1.
    169.高克勤.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J].复旦学报,1998,(4).
    170.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具会.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发掘报告[J].考古.1964,(11).
    171.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镇下王村宋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8,(4).
    17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长安区郭杜镇清理的三座宋代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J].文物,2008,(6)
    173.蔡玫芬.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 器物卷[M].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99.
    174.湖州市博物馆.浙江湖州三天门宋墓[J].东南文化,2000,(9)
    175.(明)宋濂,王祎.元史[M].中华书局.1976.
    176.(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7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8.(元)佚名.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七年.
    179.(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0.何高济译.鄂多立克东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81.余大钧译着.蒙古秘史[M].河北人民出版.2007.
    182.马可 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曼纽尔 科姆罗夫英译,陈开俊等合译.马可 波罗游记[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83.杨兆钧译.克拉维约东使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84.任爱农.高邮“天茄”考[J].江苏中医.1988,(2).
    185.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具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5,(6).
    186.陈有旺.西安玉祥门外元代砖墓清理简报[J].文物.1956, (1).
    18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清理记[J].文物,1961, (9).
    188.石守谦,葛婉章.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M].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90年.
    189.贾玺增.罟罟珠冠高尺五,暖风轻袅鹖鸡翎——蒙元时期的罟罟冠[J].紫禁城,2011,(7)
    190.鄂多立克着,何高济译.鄂多立克东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19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韩森寨元代壁画墓[M].文物出版社.2004.
    193.孙悟湖等.元代宗教文化略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5)
    19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后太保村史氏家族墓发掘报告[C].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
    19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宁智标塔[M].科学出版社,2006.
    196.刘冰.赤峰博物馆文物典藏[M].远方出版社,2007.
    197.宋岘.“回回石头”与阿拉伯宝石学的东传[J].回族研究.1998, (3).
    198.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J].民俗研究.2010,(2).
    199.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M].大百科全书出版利.1987.
    200.东乌珠穆沁旗文物保护管理所.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哈力雅尔蒙元时期墓葬清理简报[J].草原文物.2012,(1).
    201.(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
    202.(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03.(宋)叶隆礼.辽志[M].商务印书馆,1936.
    204.许晓东.辽代玉器研究[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3.
    205.许晓东.契丹人的金玉首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
    206.许晓东.辽代的东西方交通和琥珀的来源[C].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苏芳淑主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4.
    20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208.朱天舒.辽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09.康平县文化馆文物组.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辽墓[J].考古.1986,(10).
    210.冯永谦.辽宁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J].考古.1960,(2).
    211.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辽墓[J].考古.1987,(10).
    212.李霖.河北承德县道北沟村辽墓[J].考古.1990,(12).
    213.刘谦.辽宁锦州市张扛村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4,(11).
    214.赵文刚.天津市蓟县营房村辽墓[J].北方文物.1992,(3).
    215.王健群,陈相伟.库伦辽代壁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16.项春松.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二号辽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
    217.徐英.摩竭造像的原型与流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6).
    218.岑蕊.摩竭纹考略[J].文物.1983,(10).
    219.王秋华.惊世叶茂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20.埃玛 邦克.辽代首饰[M].金翠流芳——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饰物.
    221.莫家良.辽代陶瓷中的鱼龙形注[J],辽海文物学刊.1987,(2).
    222.曾育.鱼龙变[J].故宫文物月刊.1984, (2卷3期).
    223.徐英.摩竭造像的原型与流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 (6).
    224.李宁峰等.彰武朝阳沟辽代墓地[C].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225.(元)脱脱.金史[M].中华书局,1975.
    226.(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M].中华书局,1986.
    227.(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清刻本)[DB].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
    228.宋辽夏金史话[M].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
    229.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松花江下游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的金代墓群[J].文物.1977,(4).
    230.胡秀杰.黑龙江省绥滨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墓群出土文物[J].北方文物.1995.(2).
    231.方明达,王志国.绥滨县奥里米辽金墓葬抢救性发掘[J].北方文物.1999,(2).
    23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绥滨永生的金代平民墓[J].文物.1977,(4).
    233.杨海鹏.别样风情的女真金耳饰[J].收藏家.2009,(4).
    234.赵评春等.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8.
    235.冯恩学.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J].华夏考古,2011,(1).
    236.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畔绥滨中兴古城和金代墓葬[J].文物,1977,(4).
    237.胡秀杰,田华.黑龙江省绥滨中兴墓群出土的文物[J].北方文物,1991,(4)
    238.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新香坊墓地出土的金代文物[J].北方文物,2007,(3)
    239.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小北街金代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2006,(11)
    240.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从出土文物看黑龙江地区的金代社会[J].文物.1977,(4)
    241.阎景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J].北方文物,1990,(2).
    242.杨玉斌.春水玉赏析[J].收藏家.2009,(9)
    243.(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44.(明)李东阳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大明会典[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245.(明)徐一夔等奉勅撰.大明集礼[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书.此书修成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此后密藏内府一百六十年.
    246.(明)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M].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
    247.(明)王圻等.三才图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48.(明)中东宫冠服[M].
    249.(日)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50.(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51.(明)天水冰山录[M].知不足斋丛书.
    252.(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53.(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中华书局.1983.
    254.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徐成志等.事物异名别称词典[M].齐鲁书社,1990.
    255.南京市博物馆.明朝首饰冠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5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梁庄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57.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58.《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明清金银首饰[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259.金维诺.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60.金维诺.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6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卢湾区明潘氏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1,(8).
    262.上海博物馆.上海浦东明陆氏墓记述[J].考古.1985,(6).
    263.思德等.海南陵水发现明代墓葬[J].南方文物.2003,(2).
    264.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墓发掘报告[J].交物.1973,(3).
    265.四川省博物馆,剑阁县文化馆.明兵部尚书赵炳然夫妇合葬墓[J].文物.1982,(2).
    2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上、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67.于秋伟.九龙山麓鲁王慕 明初亲王第一陵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物简[J].收藏家.2010,(12).
    268.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J].文物.1982,(8)
    269.路秀闵.明鲁荒王墓:地下宫殿[M].山东友谊书社,1988.
    270.定陵珍宝[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271.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志[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272.韩大成.明代帝后搜刮珠宝述略[J].紫禁城.1982,(5)
    273.杨明星等.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宝石的主要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9).
    274.林建.明代肃王研究[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27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76.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77.(清)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M].扬州:广陵书社,2004.
    278.(清)刘廷玑.在园杂志[M].
    279.(清)顾张思.土风录[M].清嘉庆三年序刊本.
    280.(清)叶梦珠.阅世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81.大清会典图例
    282.李洵等校点.钦定八旗通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8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香港:柏高出版社,1992.
    284.紫禁城出版社编.故宫藏清代后妃首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285.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展览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286.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 (3).
    287.佚名.清代帝后像.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8
    288.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289.陈夏生.溯古话今谈故宫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290.陈夏生.谈清宫宝石应用文化[J].故宫文物月刊.2012,(6)
    291.国立故宫博物院.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
    292.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市帝生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
    293.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M].紫禁城出版社.2004.
    294.蔡玫芬.清宫的特殊耳饰:一耳三钳[J].故宫文物月刊.2012,(8)
    295.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M].知书房出版社.2004.
    296. JOHN THOMSON中国最后一个古代[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民国73年.
    297.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M].台北:文书房出版社.2004.
    298.(美)詹姆斯 利卡尔顿.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99.金易等.宫女谈往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00.故宫博物院.清史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301.清宫《活计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302.辽宁大学历史系.建州闻见录校释[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
    303.(汉)刘熙.释名[M].商务印书局,1939.
    304.(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05.(晋)崔豹撰,(后唐)马缟集,(唐)苏鹗纂.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M].商务印书馆,1956.
    306.(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影印本)[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6.
    307.(隋)虞世南.北堂书钞[M].文渊阁四库本.
    308.(唐)玄应.玄应音义[M].据清乾隆年间武进庄忻刊行本.
    309.(宋)高承.事物纪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10.(宋)佚名.百宝总珍集,玄览堂丛书三集[M].1955年南京图书馆影印本.
    311.(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奉敕编纂.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影印.
    31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313.(元)佚名.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后集(刻本)[M].
    314.(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15.(明)王三聘编.古今事物考[M].商务印书馆,1937.
    316.(明)佚名.明本大字应用碎金(百爵斋丛刊)[M].民国二十三年(1934).
    317.(明)新刻校正官板居家必用事类(刻本)[M].
    318.(明)碎金(据明永乐初内府刻本影印)[M].民国二十四年(1935)北平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319.(清)虫天子.香艳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20.(清)王初桐.奁史[M].据清嘉庆二年伊江阿刻本影印.
    321.(清)李渔.闲情偶寄[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322.吴大澄.古玉图考[M].中华书局,1948
    323.二十五史[M].中华书局校勘本.
    32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09.
    325.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32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327.乐府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28.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赵评春.黑龙江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29.张静,齐东方.古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30.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31.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玻璃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32.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3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34.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35.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36.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33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38.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339.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与香港大学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金翠流芳——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饰物[M].
    340.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宝蕴迎祥——承训堂藏金[M].2007.
    341.关善明,孙机.中国古代金饰[M].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有限公司,2003.
    342.黄能馥,苏婷婷编.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43.孟燕.耳环 项链 戒指——五彩缤纷的服饰习俗[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44.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 工艺美术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45.徐湖平.金银器——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46.李炳武.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47.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织绣服饰全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48.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49.上海博物馆编.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M].上海:上海博物馆,2000.
    350.张景明.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M].文物出版社,2005.
    351.国家文物局主编.1998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52.白宁主编.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353.李飞.中国传统金银器艺术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54.段清波.掌上珍:中国古金银器[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355.蒋文光,夏晨.中国古代金银器珍品图鉴[M].知识出版社,2001.
    356.贺云翱.中国金银器鉴赏图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57.(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5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59.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60.(英)威廉 亚历山大着,沈弘译.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61.曹颂今.试论周代的礼文化的精神本质[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62.石谷风.徽州容像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
    363.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364.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1992.
    365.李翎.耳饰与佛教艺术[J].世界宗教文化,2002,(2).
    366.金维诺.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367.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368.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M].紫禁城出版社,2010.
    369.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J].文物.1991,(11).
    370.李世源,邓聪.珠海文物集萃[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0.
    371.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
    372.陈彦堂.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漆木器、金银器、杂项[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73.唐际齐.释甲骨文“(?)”[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
    37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古代民族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75.党郁.北方地区耳饰初论及相关问题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9).
    376.乔梁.美玉与黄金: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业集团在首饰材料选取中的差异[J].考古与文物.2007,(5).
    377.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DB].
    378.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图像选粹[M].国立故宫博物院,1973.
    379.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380.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
    381.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382.常州博物馆编.常州博物馆50[M].文物出版社,2008.
    383.詹祥生.婺源博物馆藏品集粹[M].文物出版社,2007.
    384.陈燮君.上海考古精粹[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85.杜玉琴.女性观念的演变[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86.刘巨才.选美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387.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M].文物出版社.1984.
    388.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藏画精选[M].读者文摘亚洲有限公司.1981.
    389.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藏画大系[M].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
    390.袁杰.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M].紫禁城出版社.2008.
    391.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编委员会.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画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392.杨新.《明清肖像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93.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M].讲谈社,中国文物出版社,1988.
    394.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科学出版社,2005.
    395.国立中博物院存台文摄物院选集第四集:历代帝后像[M].中华民国三十九年二月.
    396.中国历代帝后像[M].民国有证书局珂罗版影印本.
    397.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编辑委员会.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98.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中国考古文物之美[M].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1994.
    399.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