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之一,包括人类从头到脚的一切服装与妆饰。一般来说,服饰具有三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保护身体;第二个功能就是美化身体;第三个功能就是社会标识作用。人类穿用服饰受时空变迁、物质基础、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由绪论、古代汉族女性服装概述、古代汉族女性妆饰概述、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的人类学研究、古代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特征和结语六部分组成。
     绪论对服饰、服饰文化和人类学视野的服饰文化做出界定,回顾前人服饰观念和研究成果,概括出古人对服饰具有政治、标识、教化、美化、实用等功能的主流观念,总结出前人服饰研究成果的认知、应用、文化研究三个层面。本文在前两个研究层面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古人对服饰的主流观念,以汉族女性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期、分类、分型,梳理出古代汉族女性服饰发展变化的脉络,克服以往考古学研究对考古文物资料重“物”轻“文”的现象,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为视角,展开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的历史民族学和考古人类学研究。
     第一章——古代汉族女性服装概述,将古代汉族女性的服装分作发祥期、形成期、定制期、完善期四个阶段和主服、首服和足服三个类型。第二章——古代女性妆饰概述,划分出女性化妆和配饰两大类别予以描述,将女性化妆史的历程划分为萌发期、成长期、成熟期、传承期四个阶段和面妆、眉妆、唇妆三部分来概括论述;将古代汉族女性的发式分为披发、剪发、编发、椎发、角羁、发鬟六种类型,并对发饰和理发工具也做出了分类;将古代女性配饰归纳为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四类逐一论及。古代汉族服饰概述是为古代汉族女性服饰文化论述搭建的背景与基础。
     运用人类学理论对古代汉族女性服饰进行阐释是本文的探索性研究。人类学在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时,有多种学派和理论。本文分别采用人类学的文化符号象征理论对“凤冠”这一象征女性至高身份的符号进行解释;采用“通过仪式”的理论对“盖头”这一女性人生的着重符号进行解释;采用性别理论对“五服制”
    
     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
    中的两性关系进行解释;采用功能理论对女性装饰心理进行解释;采用文化变迁
    理论对唐代女性妆饰鲜明的时代特征进行解释,来反映古代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的
    丰富内涵。
     基于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和丰富文化内涵,本文将其文化特征总结
    归纳出多样性、时代性、象征性和民族性的四个特征。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的多样
    性依托于多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染织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水平。由于汉民族
    发展历史的漫漫历程,女性服饰始终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紧密关联,形成风格各异的时代性。女性服饰不同色彩、纹饰运用,表现出中国
    文化深厚的象征意义。古代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也表现在多方面:端庄典
    雅、悬垂飘逸的宽衣体系,表现出汉族追求神韵和中和的审美趋向:服饰作为以
    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男女授受不亲”和“男尊女卑”
    观念的影响,以其完备的衣冠制度和宽衣形制,把男女通过“服”隔离开来:妆
    饰,尤其是化妆游离于礼制控制边缘。古代汉族女性通过这一相对于“服”较为
    自由的手段来表现追求美的天性和展现个性,并使封建社会主宰者——男性赏心
    悦目,实现两性的亲近。因此,古代汉族女性服饰具有两性隔离与亲近的双重性。
     通过论述,本文得出服饰文化研究的结论——服饰是流,文化是源。对于古
    代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的命题和研究,不仅是女性文化的研究,更是人类文化的研
    究。它带给我们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跨越时空的思考。
As part of the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costume includes every single piece of the dress and adornment we wear. Generally speaking, it has three functions: to protect our body, to prettify ourselves and to symbolize our social status. Several factors are decisive to what to wear and how to wear. Historical progression, social changes, material bases and ideology are all responsible so that we have various costumes that form a specific culture worth studying.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y are introduction, female dress of the ancient Hans, female adornments of the ancient Hans,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n female costum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costumes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gives her own definitions of costumes, costume culture in a common sense as well as in the anthropological sense. In the part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gives a short summary on the functions of costumes, which belongs to the mainstream in academic world, and classifies the research and studies ever done before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cognitive, applied and cultural. Based on these achievements, the dissertation is devoted to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female 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 of Han ethnic group in ancient times with the help of both written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rough combing out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stumes in the ancient history, the author provides a corrective to the archaeological studies that attach too more importance to specific articles than to the cultures they dwell in.
    Chapter on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stumes of the ancient Hans, namely, the origination, the formati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perfection, and classifies the ancient female dress and adornment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types: clothes, headdress and footgear.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cosmetic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female respectively. In this chapter, female cosmetics ar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at includes four periods: the origination, the growth, the maturity and the transmittance. The adornments of face, eyebrow and lip are illustrated as three parts. Furthermore, the hairstyle of females of Han ethnic group in ancient times is categorized as such six following types: long hair, short hair, braided hair, cone-shaped hair, horn-liked hair and bun of hair, and hair accessories and tools for hairdressing are also classified. In addition, accessories of ancient females are generaliz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e
    ar ornaments, neck ornaments, hand ornaments and waist ornaments. The introduction to costumes of Han ethnic group in ancient times foreshadows the illustration of female costumes.
    Adopting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to illustrate ancient female costumes of Han ethnic group is a pioneering attempt. Since there are so many schools and theories of anthropolog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a,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symbolic theory to illustrate "phoenix coronet", an emblem signifying the supreme social status of females, the theory of "the rite of passage" to
    
    
    interpret the "red cloth covering the face of the bride", a token symbolizing the important point of her whole life, and gender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reflected in "costumes wearing in funeral and in mourning period by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ad". In addition, functionalism is adopted to illustrate females' propensity for dressing up,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employed to expou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a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ornments of females hi that era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female costumes.
    Based on the plentifu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stumes of Han ethnic group hi ancient times, the author generalizes their cultural peculiarities as four basic types: diversity
引文
1、安毓英、金庚荣《中国现代服装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
    2、安毓英、束汉民《服装美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岑大利《中国发式习俗史》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陈东生、甘应进《新编中外服装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 商务印书馆1998年
    6、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岳麓书社 1998年
    7、陈丽菲《妆饰:审美的流动》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7年
    8、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
    9、啜大鹏《女性学》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10、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1、戴钦祥、陆钦、李亚麟《中国古代服饰》 商务印书馆 1998年
    12、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3、东郭先生《妓家风月》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0年
    14、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5、范藻《人体美鉴赏》 华夏出版社 1994年
    16、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7、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
    18、费孝通《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1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0、冯贺军《冯贺军谈古代陶俑》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2l、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8年
    22、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
    23、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 团结出版社 2000年
    24、顾方松《凤鸟图案研究》 浙江美术出版社 1982年
    25、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年
    26、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27、郭振华《中国古代人生礼俗文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8、汗牛、汤献斌《立体与平面——中西服饰文化比较》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29、何锡蓉《另一片天地——女性伦理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0、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1、贺麟《文化与人生》 商务印书馆1999年
    32、洪丕谟《走近女性世界》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
    33、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3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36、华梅《中国服装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37、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38、黄能馥、陈娟娟、钟漫天《中国服饰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39、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
    40、黄仁宇《关系千万重》 三联书店2001年
    4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三联书店1997年
    4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3、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
    44、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45、焦保娥《礼仪服饰》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46、金元浦、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7、居阅时、翟明安《中国象征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8、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
    49、李绍先、田远《阴霾下的芳草——中国古代性文化管窥》 巴蜀出版社2000年
    50、李湜《李湜谈中国古代女性绘画》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1、李淑华、刘娟《人伦丛书·人之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52、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第二辑·平等与发展》 三联书店1997年
    53、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第四辑·批判与重建》 三联书店2000年
    54、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流与边缘》 三联书店1999年
    55、李小江《身临“奇”境——性别、学问、人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56、李辛凯《服装美与着装美》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57、李秀莲《中国化妆史概说》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58、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 三联书店1997年
    59、李泽厚、刘纪纲《中国美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0、李泽厚《美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1989年
    61、粱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商务印书馆1999年
    62、廖文《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5年
    63、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1989年
    6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65、林语堂《女性人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6、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7、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68、刘辉煌《中国传统艺术·仕女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69、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0、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1、刘伟胜《文化霸权》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72、刘骁纯《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
    73、刘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4、刘远传《社会本体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75、卢玲《屈辱与风流——图说中国女性》 团结出版社2000年
    76、鲁达《中国历代婚礼》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77、罗慧兰《女性学》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
    78、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9、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80、毛秀月《女性文化闲谈》 团结出版社2000年
    81、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史稿》 作家出版社1995年
    82、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文化概论》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83、苗莉、王文革《服装心理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
    84、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 华文出版社1999年
    85、那日碧力戈《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86、欧阳洁《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 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
    87、欧阳周 陶琪《服饰美学》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88、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商务印书馆1999年
    89、彭林、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0、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91、蒲凝、雷云《人类文明史·服饰饮食卷·华衣美食》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2、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
    93、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9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商务印书馆1994年
    95、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96、容观瓊、乔晓勤《民族考古学初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97、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中国书店2001年
    98、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年
    99、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00、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1、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 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年
    102、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文物出版社2001年
    103、潭林、陈卫民《女性与家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4、唐家路、孙磊《中国吉祥装饰》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05、滕守尧《文化的边缘》 作家出版社1997年
    106、汪玢玲《中国婚姻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7、王化《遮盖与炫耀——服装的文化品位》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
    108、王家广《唐人风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9、王镜轮《中国皇后旧闻》 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110、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1、王书奴《中国娼妓史》 岳麓书社1998年
    112、王维堤《龙凤文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13、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4、王维忠、刘翠华、周加戎《艺用服饰资料》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
    
    
    115、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 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6、王蕴强、马玖成《色彩·服装与美》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117、王政、杜琴芳《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三联书店1998年
    118、魏国英《女性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9、邬红芳《服饰配套艺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120、吴成国《中国人的礼仪生活》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1、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 团结出版社2000年
    122、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3、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4、夏国美《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128、邢莉《中国女性民俗文化》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
    129、邢煦寰《通俗美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130、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131、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2、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3、徐学初、赖琪《中国古代性残害》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134、许惠英《人伦丛书·人之母》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5、许星《中外女性服饰文化》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136、杨鹍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7、杨圣敏《黄河文化丛书·服饰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8、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
    139、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0、叶大兵、叶丽娅《头发与发饰民俗——中国的发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1、叶立诚《服饰美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142、叶立诚《中西服装史》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143、仪平策《美学与两性文化》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
    144、易中天《艺术人类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45、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146、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7、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48、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9、臧迎春《中西女装造型比较》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150、曾慧洁《中国历代服饰图典》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151、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 三联书店1999年
    152、张健《张健谈古代珠宝首饰》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5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4、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5、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156、张理海《社会评价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7、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第一卷》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158、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科学出版社1999年
    159、章用秀《雅玩》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60、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61、赵常林、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中国文化书院1988年
    162、赵超、熊存瑞《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163、赵平、吕逸华《服装心理学概论》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164、赵庆伟《中国社会时尚流变》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6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6、郑巨欣《世界服装史》 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
    167、郑天一《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68、知原《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文物出版社1999年
    169、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70、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
    
    
    17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72、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73、钟年《中国人的传统角色》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4、周来祥《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176、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 重庆出版社1996年
    177、周卓人、丁习兰《女性体态与服饰》 河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178、朱狄《艺术的起源》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179、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180、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81、朱莜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商务印书馆1997年
    18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3、《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历史卷·民族卷·社会学卷·纺织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84、期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文物参考资料》、《南方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中原文物》、《北方文物》、《文物天地》、《故宫博物院院刊》。
    185、[德]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译 商务印书馆1997年
    186、[法]米歇尔·福柯《性史》 姬旭升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7、[美]Alison Lurie《解读服装》 李长青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188、[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 杜杉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9、[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 张海洋、王曼萍等译 华夏出版社1989年
    190、[美]J.A.谢尔曼/F.L.登马克《妇女心理学》 高佳、高地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191、[美]R.E.安德森I.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王吉胜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192、[美]安妮·霍兰德《性别与服饰》 魏如明译 东方出版社2000年
    193、[美]布兰奇·佩尼著《世界服装史》 徐伟儒主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9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李强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5、[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 钟良明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9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韩莉译 译林出版社1999年
    197、[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 程志民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198、[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吕万和、王智新译 商务印书馆2001年
    199、[日]荻村昭典《服装社会学》 [日]宫本朱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200、[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 费孝通译 华夏出版社2002年
    20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陶铁柱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20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甘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03、[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 李小兵译 东方出版社1988年
    204、Susan B.Kaiserz著 李宏伟译 《服装社会心理学》上下册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5、William A.Haviland:Cultural Anthropology, Orlando, Florida, Harcourt, 1993
    206、Raymond Scup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Glob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2
    207、John Monaghan and Peter Just: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8、Henritta L. Moore: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209、Henrietta L.Moore: Anthropological theory toda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9
    210、Marvin, Harris, Orna Johnson:Cultural Anthropology Boston,Allyn and Bacon,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