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珰大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慢慢越来越注重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除了选择与出入场合相符的不同着装、搭配合适的鞋帽之外,佩戴得体的耳饰也可对整体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因此耳饰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属饰品,一些男性也开始佩戴耳饰以起到装饰,张扬自身个性的作用,并且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发展趋势,给现代男性的形象装扮带来一股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对待佩戴耳珰的男性,社会大众都会有些潜意识的不良反应,更不用说穿孔和纹身。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于男性装扮的包容和理解也随之加深。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不置可否,并没有深层的看到男性装扮的社会精神性和物质性。同时男性饰品的研究设计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文化积淀,才能从社会大众认同的限度和男性自身心理层面达到一种对形象装扮的解放。
     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对流行文化影响下的男性耳饰研究和概括较少,所以本文在这方面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基础,使继而进一步探讨科学的方法和深层的设计背后的含义变得相对容易。正是源起于这个特点,也决定了本文在实用目的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上的局限性。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1、做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做基础性工作;2、对现有资料进行专业角度的归纳总结,确定分析的类型角度,为进一步研究起到引导性作用;3、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与总结,为日后的科研实践起到参考性作用;4、基本资料调研与分析基础上的个人见解,对流行文化影响下的男性耳饰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slowly in public image. Except in different occasions choose different dress, tie-in appropriate footwear, wear appropriate earring also can make the finishing point to whole image of effect, give a person the freshness. Therefore earring also is not only the exclusive ornaments, female people themselves to some men wearing earring, and also began to develop the trend of modern men, to the image of the revolutionary dress brings a driving for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he last services to the society. Treatment of men, wearing earring society will be some unconscious of adverse reactions, not to mention perforation and tattoos. Of cours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 it also increased, to the male of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 dress also deepened. But this kind of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is not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deep and not ask to see men dressed up social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The study also male jewelry design also need to do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ultural support from public recognition, to the extent and male reached a level of mental image of the liberation of the dress.
引文
①《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1页
    ②《战国策》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73页
    ③《东汉会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9页。
    ④《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0页
    ⑤《释名》,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版,第75页。
    ⑥《释名》卷四,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版,第75页。
    ⑦《宋诗纪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⑧《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4页。
    ⑨《敦煌莫高窟唐时期耳饰研究》论文,第23页。
    ⑩《从嬉皮到雅皮—昔日嬉皮自述》,(美)詹姆士·克里福德,李二仕梅峰\译87页
    
    11《急救篇》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1936年版,第192页
    12《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13《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9
    
    14《苗族服饰文化》杨正文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15《元典章》诵芬室丛刊初编本
    16《南史》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49页
    17《梁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95页
    18《云南志略》,《说邪》卷三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排印本第20页
    19《宋诗纪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20《花间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3页
    21《金瓶梅词话》,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930页
    22《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11页
    2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11页
    24《释名》卷四,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版、第75页
    
    25《出埃及记(21:1-6)》,《圣经.旧约》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发行2006.10版
    26《释名》卷四.商务印书馆丛书系成本.1939年版.第75页
    27《庄子·内篇上》.扫叶山房石印本.1919年版.第9页
    28《南村辍耕录》卷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7页
    29《留青日札》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版.第683页
    30《释名》,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版,第75页。
    31《中国古代人体装饰》,邓婕,世界图书出版社.第61页。
    32《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2页。
    33《苗族服饰文化》杨正文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34《中国古代人体装饰》,邓婕,世界图书出版社.第60页。
    35《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21页。
    36《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23页。
    
    37《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2页。
    38《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31页。
    39《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2页。
    
    40《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上海文化出版社.第411页。
    4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8页。
    4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页。
    4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3页。
    44《玉台新咏》成都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188页。
    45《孝经·开宗明义章》
    46《艺术与工业》,里德,1956.第160页。
    47《敦煌莫高窟唐时期耳饰研究》论文,第23页。
    48《绘画迹象论》,钟孺乾,2004.第229页
    ⑴(美)里奥·布劳迪,译者:杨述、伊马丹、韩小华,从骑士精神到恐怖主义:战争和男性气质的变迁[M],东方出版社,2007
    ⑵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人民出版社
    ⑶(法)巴特,译者:敖军,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⑷荒林,男性批判[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⑸(美)曼斯菲尔德(Mansfield,H.C),译者:刘玮,男性气概[M],译林出版社
    ⑹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⑺(英)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⑻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⑼周丽娅,服装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⑽郑婕,中国古代人体装饰[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⑾(美)詹姆士·克利夫德,从嬉皮到雅皮—昔日嬉皮士自述[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⑿梅华,服饰与信仰[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⒁(英)伊丽莎白·奥尔佛,译者:刘超、甘治欣,首饰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⒂顾平,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表达—艺术专业学术论文写作[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⒃(日)黑川雅之,译者:(台)李朝金,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2002
    ⒄徐恒醇,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⒅张星,服装流行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⒆(美)埃米·帕斯坦,西部的诱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⒇何晓宁,演绎与形态:男性首饰初探[J],2007 [2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2]王威多,流行文化与当下首饰设计风尚[J],2007
    [23]梁卉莹,新艺术时期的首饰设计[J],2007
    [24]乔方芳,探讨朋克首饰的色彩表现[J],华商,2009
    [25]胡先明等,设计要素在首饰中的体现[J],包装工程。2006
    [26]郑军、沈丽,“都市美型男”风潮下的性别气质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5
    [27]田华,敦煌莫高窟唐时期的耳饰研究[J],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