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甸回族女性社会生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沙甸回族女性社会生活研究》一文,是在近现代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沙甸地区的回族妇女生活方式、生活习尚及生活状态演变的历史。
     为了清晰明确的呈现沙甸回族女性的社会生活,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阐述选题缘由、回顾了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沙甸历史钩沉。本章的历史时限为19世纪前后至21世纪上半叶,在此期间中国历史经历了近代化危机与转型、清末回族起义、新文化运动与妇女解放,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沙甸回族女性也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她们的抉择与态度与沙甸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
     第二章人生历程。作为一个自然人,沙甸妇女必然经历从襁褓至终老的历程,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沙甸回族女性也经历着孩童、少女、妻子、母亲、祖母等社会角色的转变。这些历程中,从外在的服饰装束、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智力成长、情感变迁,社会认同等均为本章的考察内容。
     第三章婚姻与家庭生活。对女性而言,在一生中要经历从定位家庭(出生家庭)向生育家庭(婚后组成的家庭)的转变。本章围绕着沙甸回族女性的妇女观与婚姻观、婚姻的相关仪式、离婚与婚姻保护、家庭生活等问题进行考察。
     第四章,从家庭走入社会。本章考察了沙甸女性从经济活动、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生活,以及社会情况变化后妇女回归家庭的情况。
     第五章教派与女性的宗教生活。本章考察了四个教派:格底目、哲赫忍耶、伊赫瓦尼和塞勒菲耶的历史源流与影响;从女寺、女学的兴盛及现代女性宗教生活的多样化阐述了女性的宗教生活变化。
     结论对沙甸回族女性社会生活的历史变化进行思考。认为沙甸回族女性的社会生活一方面与其他地区女性有趋同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性或差异性。认为女性在家庭和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中有重要作用;在宗教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女性回归家庭有利益家庭和谐,平衡就业矛盾。
     论文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就学术价值而言:
     首先,本文是对社会生活史、妇女史、回族史研究的丰富与补充。本文选题是立足于社会史鲜少关注的西南边陲——沙甸区域的社会生活,突破以往妇女史“辛亥——五四”突变研究模式,考察沙甸妇女在历史发展中的渐变与自我调适,整合了回族史以往研究中割裂回族妇女的社会属性,把回族妇女的服饰、婚姻、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视为个人属性进行整体研究,这样不仅从宏观上把握了回族女性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且在微观上亦可见回族女性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
     第二,本文从历史关怀的角度出发,将沙甸女性的社会生活置于历史发展潮流中,避免了只见历史不见人,或者人的变迁脱离历史发展的尴尬局面,进而深入揭示回族女性社会生活变迁在社会转型期的真实风貌与走向,实现回族女性研究的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第三,本文探究了云南特殊地域环境下,回族女性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展现了回族文化大视野下的地域多元性。比较了沙甸女性社会生活与中国主流社会的趋同性与差异性;探讨了女性社会性别变迁的调控方式,预测了女性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
The "SHA-DIAN AREA Muslim women of social life" a title, in the modern historical context, explore the old city SHA-DIAN Muslim women Hong 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festyle, Customs of lif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living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lea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sardines Muslim women, including: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covers the topics of reason,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First chapter SHA-DIAN history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of the history of the time limit for the19th century to the21st century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 half of Chinese history, during which experienced a the Modernization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the Qing Hui upris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other major events, SHA-DIAN Hui women is the witness of these events and witnesses, their choices and attitudes sardin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life course. As a natural person, the the sardines women must experience from its infancy to his home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as a social person, sardines Muslim women experiencing child, girl, wife, mother, grandmother and other social roles shift. Course from external clothing attire, codes of conduct, demeanor, to inherent intellectual growth, emotional changes, social identity are the study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For women, in a lifetime to experi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amily from the positioning family (birth family) to the birth family (marriage). This chapter revolves around the sardines Hui women's views on women and marriage, the ceremony of marriage, divorce and marriage protection, family life and other issues to inspect.
     Chapter IV, from the family into the community.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The sardines women from economic activity,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life,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women return home after.
     Chapter5denominations and female religious life.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four denominations:grid mesh bottom, Zhe He forbearance Yeah, Sheikh Varney and Seiler Fiesole historical origin and influence; describes the women from the women's mosques, the rise of female science and diversity of modern women religious life religious life changes.
     The conclusions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ocial life of SHA-DIAN Hui women. SHA-DIAN Hui women's social lif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other women in the region of convergence, on the other hand, special or differential. That the women in the family harmony, religious harmony, social harmon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ation; women returned to their homes in condi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ests of family harmony,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Papers to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 In terms of academic value:
     First,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history, women's history, history of Hui rich supplement. The topics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ocial history rarely concern the southwest border-sardines area of social life, breaking the women's history in the past "XIN-HAI" Mutation Research mode, the test Chasha Austin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dient and self-adaptation, integration of Muslim history previous studies fragmented the Hui women's social attributes, the the Hui women's clothing, marriage, production and life, religious beliefs as personal property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uslim women and social changes of life, not only to grasp the macro and microscopically visible the true picture of the social life of Muslim women.
     Second, 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y of care, sardines women's social life in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voiding the saw changes in history, but not the people, or the people out of the embarrassmen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uslim women in society, and then reveal the life change in real style and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transition, Hui Women i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un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 Yunnan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Muslim women, to show the Hui cultural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diversity. Compared the sardines women's social life and the convergence of mainstream society and differences; regulation of the female gender change, forecasting the trend of changes in the lives of women in society.
引文
①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 柳诒徵:《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1页。
    ② 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③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 虞和平、郭润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158页。
    ⑤ 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⑥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系列包括: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年版。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魏宏运主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6页。
    ② 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吕美颐:《走出中世纪——近代中国妇女生活的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 (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 (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丁宏:《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丁宏:《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水镜君:《中国清真女寺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日)松本真澄:《中国西北伊斯兰女子教育》,《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戴建宁:《试论回族妇女信仰伊斯兰教的心理特征》,《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王晓燕:《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骆桂花:《社会变迁中的回族女性文化环境》,《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 (元)刘应李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②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载《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 从贾勇步(今河口县)登陆至矣符管(今屏边县城)一日。从矣符管至曲鳥馆(今屏边县新现)一日,至思下馆(今蒙自县城)一日,至沙隻馆(今蒙自鸡街沙甸附近)一日,至南埸馆(今建水县城)一日,至曲江馆(今建水曲江县)一日,至通海城(今玉溪通海县)日,至江川县(今玉溪江川县)一日,至进宁馆(今昆明晋宁县)一日,至鄯阐柘东城(今昆明市)一日。”又载“八平城(今蒙自县东)八十里至沙隻馆,又经南亭(今建水县南庄)六十里至曲江。”根据笔者实地田野考察蒙自县至沙甸现在距离为30公里左右,依照樊绰队伍行进速度,大概为一天路程,同时,樊绰也记载八平城至沙隻馆的路程为80里,唐代1里≈360步*5尺=1800尺*23.1厘米≈415.8米=0.4158公里、80里*0.4=32公里,与现在沙甸距蒙自的路程相近,所以笔者推测沙隻馆为沙甸。这是沙甸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书籍中。
    ① (唐)樊绰著,向达校注:《蛮书》卷1《云南界内程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② 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2页。
    ① 《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② 江应棵:《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载《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③ 沙甸回族史编写组:《沙甸回族史料》1986年内部资料。第108页
    ④ 思普沿边的沿革:1949年成立思普区,1950年改为宁洱专区,同年改为普洱专区,1953年改为思茅专区,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1973年正式分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①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载《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 《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③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载《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 转引自(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② 高洪兴:《缠足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 匹志:《今昔女子观》,《申报》1941年2月1日。
    ① 丁宏:《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回族》,陈长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② 采访人马姓阿婆,地点川方寨。
    ③ 采访人林姓奶奶,地点沙甸大寺。
    ① 见(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9页。
    ① 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① (芬兰)E.A韦斯特马克著、李彬等译:《人类婚姻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2页。
    ② 妇女观:是指特定时代的人们对这一时代妇女在社会、家庭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及看法。
    ① (乾隆)李焜撰《蒙自县志·卷六》,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
    ② 谢震:《论可怜之节妇宜立保节会并父兄强青年妇女守节之非议》,《女报》1909年第2期。《论三从》,《女报》增刊《女论》1909年9月出版。江亢虎《忠告女同胞》,《民立报》1911年。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第57页。
    ① 沙甸回族史编写组:《沙甸回族史料》,内部资料1989年。第115页。
    ②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云南回族历史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①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第221节。
    ②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云南回族历史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云南回族历史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③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① 高回松:《云南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浅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 丁宏:《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回族》,陈长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 (巴勒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② 丁宏:《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回族》,陈长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① 江应棵:《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云南回族历史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云南回族历史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 杨善华编著:《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① 杨善华编著:《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② (美)古德著,戴章玲译:《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页。
    ③ 访谈:58岁马姓男子,采访地点沙甸大寺
    ①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①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① (民国)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载于《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 沙甸回族史编写组《沙甸回族史料》,内部资料。第115页。
    ② 云南回教俱进会振学社高等中阿学校《毕业纪念特刊》,1928年出版。
    ①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第13页。
    ②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第13页。
    ① 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18页。
    ②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4页。
    ③ 傅来苏:《文典先生笑谈“蒙自趣事”》,载《云南民革》,2001年8期。
    ① 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中华书局2007年版。P9
    ① 云南回教俱进会振学社高等中阿学校《毕业纪念特刊》,1928年出版。
    ① 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载于《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云南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② 瓦哈比派: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派别。亦称瓦哈比派运动。18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半岛奈季德地区的伊斯兰学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2)创立。该派自称“认主独一者”,因其创始人瓦哈卜的名字而得名,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思潮和运动的先驱。其主要教义为: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标新立异”,“回到《古兰经》去”,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伊斯兰教的“正道”,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
    [1](明)刘文征纂修《滇志》三十三卷疆域山川卷,抄本。
    [2](清)范承勋王继文修吴自肃纂《云南通志》三十卷,清康熙三十年(1691)刊本。
    [3](清)师范纂修《滇系》四十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云南通志局重刊嘉庆本。
    [4](清)岑毓英等修陈灿纂《云南通志》二百四十二卷(首四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5](清)云南课吏馆编《全滇纪要》(疆域门财政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6](清)汤大宾修 赵震纂《开化府志》十卷,传抄乾隆二十四年(1759)刊本
    [7](清)秦仁 王纬修 伍士玠 任瑛纂《弥勒州志》二十七卷首一卷傅腾蛟增订传抄乾隆四年(1739)本。
    [8](清)祝宏修赵节等纂《建水州志》十六卷清乾隆间重印雍正九年(1731)州署刊本原为十二卷重印时新增艺文四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汉口铅印本。
    [9](清)李熙龄等纂修《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此志据道光二十年(1840)郑绍谦原稿增补纂修而成。
    [10](清)管学宣纂修《石屏州志》八卷,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印乾隆二十四年(1759)刊本。
    [11](清)李焜纂修《蒙自县志》六卷清嘉庆初袁筠校刊本记事至嘉庆元年。
    [12](清)林则徐等修《云南省广南府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13](清)江清源修《临安府志》(光绪),北京:全国图书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年。
    [14]丁国樑修梁家荣纂(续修)《建水县志》十八卷民国九年(1920)云南官印局铅印本。
    [15](续修)《蒙自县志》十二卷首一卷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宣统年稿本。
    [16](民国)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1949年影印本。
    [17](民国)《续蒙自县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
    [18]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上、中、下册。(内刊本)
    [1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
    [21]《沙甸回族史料》,1988年内部印本。
    [22]《红河回族简史》,1996年内部印本。
    [23]王子华、马绍美主编:《沙甸的昨天、今天》,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4]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23年版。
    [2](民国)《云南行政纪实》,云南财政厅印刷局民国21年(1932年)铅印本。
    [3]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云南杂志选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58年。
    [4]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第2卷、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1963、1977年版。
    [5]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第一册—第四册),台北: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9年。
    [6](日)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7]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上、下册),台北:台北传记文学社1975年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9]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 1981年版。
    [10]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委编《红河州文史资料选辑》(1—13辑),个旧: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委,1983年—2001年。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2]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4]云南省档案馆编《近代云南人口史料19091982》》,昆明:云南省档案史料丛编1987年版。
    [15]《云南现代史料丛刊》,昆明:云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印行1987年版。
    [16]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17]张振鹃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8]李春龙主编《云南史料选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9]姚继德选编:《云南回族族谱家谱资料选编》,收马建钊主编《中国南方回族谱牒资料选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0]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姚继德、王子华选编:《云南省回族碑刻、匾额、楹联选编》,收答振益、安永汉主编《中国南方回族碑刻匾联选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姚继德、王子华选编:《云南回族历史人物资料选编》,收白先经、翁乾麟主编《中国南方回族历史人物资料选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3]姚继德选编:《云南回族文化教育资料选编》,收德尔基彭措、郭嵩明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文化教育资料选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4]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姚继德、王子华选编:《云南回族社团组织资料选编》,收马建钊主编《中国南方回族社团组织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云南《清真月报》第一至第四期,1915年出版。
    [2]云南《清真汇报》第一期,1923年出版。
    [3]云南回教俱进会振学社高等中阿学校《毕业纪念特刊》,1928年出版。
    [4]云南《清真铎报》70期,1929年至1949年昆明出版。
    [5]南京边事研究会编《边事研究》创刊号(1934年),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6]中国民族学会西南边疆研究社《西南边疆》(1938-1944),出版地点不详,西南边疆刊社。
    [7]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编印:《云南省伊斯兰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专刊》1984年。
    [8]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编印:《云南省伊斯兰教第二次代表会议专刊》1986年。
    [9]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编印:《云南省伊斯兰教第三次代表会议专刊》1988年。
    [10]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编印:《云南省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会议专刊》1990年。
    [1]王世杰:《女子参政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新知社1921年版。
    [2]易家钺:《妇女职业问题》,上海: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年版。。
    [3]沈钧儒编:《家庭新论》,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4]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海:上海新文化书社1923年版。
    [5]张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6]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上海:新月书店1929年版。
    [7]麦惠庭:《中国家庭改造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8]程商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9]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南京:妇女共鸣社1936年版。
    [10]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纲要》,贵阳:文通书局1946年版。
    [12]李雪荔:《中国妇女史话》,南京:新妇女社1947年版。
    [13]白寿彝、韩道仁、丁毅民编著:《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
    [14](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吴云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彭明主编:《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9]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20]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1]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1851—1958)》,高大伦等编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3]杜琴芳:《女性观念的衍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禹燕:《女性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5]李合龙:《中国女性未来发展大趋势》,北京: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
    [26]史莉编:《角色、困惑、追求:当代妇女形象探讨》,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27]李小江:《夏娃的探索——妇女研究论稿》,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困惑》,陶铁柱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9](美)丽莎·斯冈茨尼、约翰·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杨兆钧主编:《云南回族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31]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32]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33]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4]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5]夏海勇主编:《社会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6]樊静:《中国婚姻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37]刘发岑:《婚姻通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刘忻等主编:《民国社会大观》,福州:附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李小江主编:《妇女研究在中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奚从清、俞国良:《角色理论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况世英主编:《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3]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4](英)F·R·艾略特:《家庭:变革还是继续》,何世念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丁水木等:《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6]彭卫:《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7]王文斌:《疯狂的教化——贞节崇拜至通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8]张岂之等:《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49]任天石等:《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史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0]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编:《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1]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
    [5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4]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5]陶毅等:《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56]李小江:《告别昨天——新时期妇女运动回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7]高洪兴:《缠足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58]沙莲香主编:《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59](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0]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2]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极其变迁》,银川: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5]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6]李小江:《关于女人的答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7]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6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69](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70]王振、杜芳琴:《社会性别选择》,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1](英)雷蒙德·弗恩:《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2]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法)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6]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77]朱易安等:《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赵利生:《民族社会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0](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1]夏晓虹:《晚晴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李贞德:《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84](美)曼素恩:《辍耕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5]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6]谭林主编:《1995—200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7]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88]张莲波:《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历程》,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祝平燕、夏玉珍主编:《性别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马维良:《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邱敬东:《今日沙甸》,《瞭望周刊》1984年第5期。。
    [2]戴存甲:《乡村里的“城市”——记个旧市沙甸村的巨大变化》,《中国穆斯林》1984年第4期。
    [3]杨万顷:《沙甸区振兴民族文化教育》,《中国穆斯林》1985年第4期。
    [4]郑江平:《沙甸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国穆斯林》1986年第3期。
    [5]林增琪:《简述沙甸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1988年第1期。
    [6]张莲波:《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7]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运动史(18951945)》,(台北)文史哲1989年。
    [8]马恒丰:《沙甸先贤白诚亮》,《中国穆斯林》1989年第5期。
    [9]吴淑珍:《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历史考察》,《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0]行龙:《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1]徐建生:《近代中国婚姻家庭变革思潮述论》,《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2]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家庭改制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3]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初步分析报告》,《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1期。
    [14]金一虹:《女性文化素质现状及未来发展设想》,《学海》1992年第3期。
    [15]韩贺南:《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性转型——九十年代中国城镇社区男女家庭角色比较研究》,《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6]臧健:《妇女职业角色冲突的历史回顾——关于“妇女回家”的三次论争》,《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妇女的状况》,《人民日报》1994年6月3日。
    [18]徐辉琪:《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的觉醒与对封建礼教的冲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9]张显菊:《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刊物的妇女解放思想宣传》,《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
    [20]孙兰英:《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角色”》,《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
    [21]何黎萍:《中国近代妇女职业的起源》,《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
    [22]范海燕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妇女婚姻顾念的变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23]丁宏:《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4]徐安琪:《中国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生活质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3期。
    [25]李慧英:《近五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书评》,《中国妇女报》2001年1月17日。
    [26]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27]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8]罗惠翾:《清真寺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以沙甸调查为中心的研究》,《宗 教与民族》(第四辑)2006年。
    [29]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额回族生育文化变迁》,《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7期。
    [30]骆桂花:《社会变迁中的回族女性文化环境》,《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1]罗惠翱:《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会中的功能——以云南沙甸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2]桂榕:《宗教、权利、文化——云南沙甸回族农村和谐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33]桂榕:《回族农村的“权力文化网络”——云南沙甸和谐社会的政治人类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34]林艺:《云南回族妇女教育的传统与现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5]江晓红:《农村回族女性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宁夏泾原县黄花乡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