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京剧梅派唱腔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沿革、唱腔特点、传承方式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试图以此个案探索中国戏曲艺术流派的兴衰发展规律,从而对如何抢救当今戏曲艺术流派的衰落现状提供理论借鉴。
     第一章是对梅兰芳唱腔艺术沿革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在大量分析梅兰芳唱腔的基础上,将梅兰芳唱腔艺术的沿革历程划分为继承期(1914年以前)、新腔初创期(1914年-1924年)、突破期(1925年-1930年)和回归期(1931年-1961年)四个时期。
     第二章是对梅派唱腔音乐的分析。本章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理论,对梅派【西皮】、【二黄】、【反二黄】多种板式唱腔的腔音、腔音列、腔韵三个结构层次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必要时选取程派唱腔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章以第二章的研究为基础,对梅派唱腔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首先,梅派唱腔具有独特的“中和”音乐美学观;其次,梅派唱腔体现出独特的旋律形态特征,其中包含四种特性旋法;再次,梅派唱腔简洁朴实的伴奏特点,与唱腔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后,梅派唱腔具有优雅、大方、明亮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是对梅兰芳唱腔艺术传承状况的研究,将梅兰芳唱腔艺术的传承总结为原样传承、变化传承、因素传承三种方式。三种传承方式都是被动的继承,而梅兰芳唱腔艺术本身在传承中并没有得到发展。另外,在原样传承中也只继承下来了数量有限的梅派代表剧目。
     由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的兴衰得出启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流派是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性—元化戏曲创作机制的产物,而当今导演制下创作主体的多元分化与传统戏曲艺术流派生成机制相违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今戏曲艺术流派的发展。为了挽救当今戏曲艺术流派衰落的局面,必须继承以演员或其他艺术家为中心的综合性—元化的戏曲创作运行机制。
The paper seclected the aria of Mei School of Beijing Opera as the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foucsed on the histor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uccession of the aria art. The research aims at uncovering the law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opera School and the law of decline of the Chinese opera School through the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also try to offer a referential perspective to revitalize the run-down of the Chinese opera School.
     The content of the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aria's history of the Mei School of Beijing oper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large quantity aria of Mei Ian-fang, divide the Mei's aria history into four stages. The fist is the inheritage stage (before 1914). The second is the preliminary new aria composing stage (between 1914 to 1924). The third is the stage of great revolution of aria (between 1925-1930). The four is the returning to the traditional aria stage (between 1931 -1961).
     The Chapter Two is a research on the Mei school's aria. Based on the level structur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the writ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angyin, Qiangyinlie and Qiangyun of Mei Ian-fang's Xipi, Erhuang and Fanerhuang aria. When it was necessary , the aria of the Cheng School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draw compares.
     The Chapter Three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i school's aria based on the chapter two. Firstly, Mei School's aria has the unique harmony aesthetic; Secondly, The Mei School aria has the unique morphology, and this conlude the four special tune; Thirdly, the aria's company has its unique simple style, and the aria and the company become a undivided whole. Lastly, Mei school's aria has the elegance, generous and bright style.
     The Chapter Four is a research on succession of Mei Ian-fang's aria. There are three succession forms. The first is to keep the Mei Ian-fang's aria unchanged. The second form is some ingredient of aria was changed. The third is the ingredient of aria was used by some other music forms. In all the three forms, Mei Ian-fang's aria was inherited passively, and Mei Ian-fang's aria has not been developed. With the first succession form, there are only small part of Mei Ian-fang's aria has been inherited.
     From the research we got a inspiration. It is that Chinese Opera School is the outcome of the synthetic and unified music creation form. But today's multi-originator run counter to the unified music creation, and this is an obstacle to Chinese opera school'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trieve the decreasing fate of Chinese opera shool, we must carry on the mechanism of unified music creation.
引文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第四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1]张庚主编.中国京剧史(中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710页
    [2]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1]吴国钦.论中国戏曲及其他.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年:第1页
    [2]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王耀华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477页
    [3]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2页
    [1]杨敏.评剧流派成因浅析.戏剧文学,2004年第2期:第4页
    [2]杨敏.评剧流派成因浅析.戏剧文学,2004年第2期:第4页
    [1]吴乾浩.流派千秋与流派积弊——中国戏曲世纪回顾与展望.福建艺术,2001年第1期:第6-8页
    [2]吴乾浩.流派千秋与流派秘弊——中国戏曲世纪回顾与展望.福建艺术,2001年第1期:第6-8页
    [3]吴乾浩.流派千秋与流派积弊——中国戏曲世纪回顾与展望.福建艺术.2001年第1期:第6-8页
    [4]徐兰沅口述.唐吉记录整理.徐兰沅操琴生活.第三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183页
    [1]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学术部主编.梅韵麒风——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2]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学术部主编.梅韵麒风——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1]1935年台湾“国剧学会”出版
    [2]梅兰芳口述.徐姬传等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全集(第一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8页
    [3]梅兰芳口述.徐姬传等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全集(第一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1]载于《戏曲艺术》1996年第2期。
    [2]载于《中国京剧》1997年第2期。
    [3]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s1期。
    [4]载于《戏曲艺术》2007年第3期。
    [5]载于《戏剧——中国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载于《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
    [1]许蔚.梅兰芳男旦艺术鼎革论析.戏曲艺术,2007年,第3期:57-61页
    [2]载于《中国京剧》2007年第9期。
    [1]徐城北.梅兰芳艺术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5页
    [2]徐城北.梅兰芳艺术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6-277页
    [3]傅谨.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梅兰芳1930年访美的文化阐释,中国京剧,2007年,第10期:24-25页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第四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2]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
    [3]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7页
    [4]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13-21页
    [5]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
    [6]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7页
    [1]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2]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3]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4]董维松.论润腔.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第62页
    [5]董维松先生润腔的五大类分类法是以于会泳四大类分类法为基础提出的,其中阻音式润腔是董维松先生新增加的润腔类别。
    [6]王耀华.论‘腔音列'(上).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第5页
    [1]王耀华.论‘腔音列'(上).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第5页
    [2]王耀华.论‘腔音列'(上).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第6页
    [3]王耀华.论‘腔音列'(上).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第6页
    [1]王耀华.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现状及其启示.当代戏剧,2009年,第1期:34-35页
    [1]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259页
    [2]吴迎.梅兰芳演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上海: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出版《梅兰芳老唱片全集》所附图书,第38页。
    [1]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1]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14页
    [1]具体情况可参见《中国京剧史》(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491-492页。
    [2]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1]同上
    [2]演员因失音而不能歌唱称为“塌中”。
    [3]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1]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同上
    [3]《舞台生活四十年》第94页提到,“他(指梅兰芳的伯父)是教完我《玉堂春》以后,转过年来的八月二十八死的,那年他是四十八岁。”梅雨田是于1914年辞世的,因此梅兰芳学唱《玉堂春》当时在1913年。
    [4]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1]《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
    [1]齐如山《京剧之变迁》,第28页。
    [2]齐如山《京剧之变迁》,第28页。
    [3]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1]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1]刘复.梅兰芳歌曲谱(序言)》.梅兰芳全集(八).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2]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河北高阳人,早年曾经留学美国,对欧洲戏剧有一定的研究,民国前后结识了崭露头角的梅兰芳,两人开始了长期的合作,梅兰芳的古装新戏多出自齐如山的编剧。1932年梅兰芳举家南下迁居上海,两人分道扬镳。齐如山还著有《齐如山全集》,其中包括《中国戏之组织》《国剧之变迁》《上下场》《梅兰芳艺术之一斑》《戏班》《脸谱》等。是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京剧理论家。
    [3]罗瘿公(1880-1924),广东顺德人,康有为的弟子,擅长诗歌、文艺、书法,等。程砚秋的大部分代表剧目为罗瘿公编写。
    [4]清逸居士(生卒年不祥),原名爱新觉罗·溥绪,清皇室后裔,为尚小云编写了众多的代表剧目。
    [5]陈墨香(1984-1942),一名敬余,湖北安陆人。1924年至1935年之间与荀慧生合作,为其编写和改编了50余部代表剧目。
    [1]赵志安.京胡伴奏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92页
    [2]梅兰芳.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71页
    [1]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1]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1]齐如山.国剧漫谈.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第2页
    [2]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09-620页
    [3]齐如山.京剧的变迁.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第7页
    [1]根据陈德森1925年高亭唱片录音记谱。
    [1]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叶秀山论京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2]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叶秀山论京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3]根据梅兰芳1920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1]根据梅兰芳1957年剧场实况录音记谱整理。
    [1]根据梅兰芳1926年高亭公司《嫦娥奔月》录音记谱。
    [1]参见齐如山《国剧汇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2]徐兰沅.徐兰沅操琴生活.第三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55页
    [3]同上
    [4]同上
    [1]缪天瑞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402页
    [2]马少波等主编.中国京剧史(中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727页
    [1]马少波主编.中国京剧史(中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707页
    [2]根据梅兰芳1930年胜利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1]根据梅兰芳1926年高亭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1]谱例选自卢肃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上).北京:北京出版社,第291页
    [1]歌词来自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2]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7页
    [3]同上
    [1]徐兰沅.徐兰沅操琴生活.第三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48页
    [1]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55页
    [2]这里传统剧目是指1949年之前的剧目,包括之前梅兰芳创编的新剧,以及一些传统剧目——笔者。
    [1]《穆桂英挂帅》“捧印”一场戏的唱词。
    [2]这篇文章本是1960年5月梅兰芳准备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上宣读的讲稿,但是因故未能宜讲。这篇文章也未发表过,成为了梅兰芳的遗稿。
    [1]梅兰芳.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第二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2]梅兰芳.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第二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3]根据梅兰芳1959年剧场实况录音记谱。
    [1]梅兰芳.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第二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1]根据梅兰芳1924年日本蓄音器公司录音记谱。
    [2]根据梅兰芳1934年胜利公司录音记谱。谱例中的▲记号是“压音”腔音的标记,关于此种腔音详细解释可参见第二章。
    [1]见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发行《梅兰芳老唱片全集》中所附吴迎文章《梅兰芳唱腔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梅兰芳1929年高亭唱片录音记谱。
    [2]参见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发行的《梅兰芳老唱片全集》所附图书第47页。
    [3]根据梅兰芳1953年剧场实况录音记谱。
    [1]根据梅兰芳1924年胜利公司录音记谱。
    [2]根据梅兰芳1953年现场实况录音记谱,录音来自于飞乐唱片公司出版的《梅兰芳唱片大全》。
    [1]童忠良.基本乐理教程.第九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
    [1]刘正维.戏曲音乐三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30-38页
    [1]根据梅兰芳1935年百代唱片录音校正。
    [1]根据梅兰芳1935年高亭唱片录音记谱
    [2]根据梅兰芳1954年剧场实况录音记谱,录音来自《梅兰芳唱片大金》,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出版。
    [1]根据梅兰芳1932年长城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2]根据梅兰芳1920年白代公司唱片录音记谱整理。
    [1]根据1935年高亭唱片陈德霖《虹霓关》[西皮慢板]唱腔记谱。
    [2]谱例可参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第482页。
    [1]卢肃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北京:ISBN中心出版,第484页
    [2]《西施》、《廉锦枫》、《宇宙锋》的第二分句拖腔谱例分别根据1923年百代唱片、1924年日本蓄音器公司唱片、1928年胜利公司唱片录音记谱。
    [3]根据梅兰芳1929年蓓开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4]根据梅兰芳1953年剧场实况录音记谱整理。
    [1]根据梅兰芳1959年剧场实况录音记谱整理。
    [1]根据梅兰芳1925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
    [2]根据梅兰芳1935年高亭公司录音记谱。
    [3]根据梅兰芳1925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
    [1]根据梅兰芳1931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
    [1]《俊袭人》根据梅兰芳1929年高亭公司录音记谱整理:《汾河湾》根据梅兰芳1931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2]《太真外传》根据梅兰芳1931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玉堂春》根据梅兰芳1935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1]《太真外传》根据梅兰芳1931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汾河湾》根据梅兰芳1931年百代公司录音记谱整理。
    [1]李维康.京剧发展要走大路——我演梅派戏的点滴与认识.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第15页
    [1]钮镖.翁思再.关于<大唐贵妃>的通信.上海戏剧,2003年,第8期:第25-26页
    [2]根据上海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大唐贵妃》VCD中《梨花颂》记谱。
    [1]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第81-86页
    [1]孙从音.中国戏曲创腔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2]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40页
    [3]陆海.拼贴——鲜为人知的音乐创作手法.歌剧,2008年,第1期。
    [4]转引自郭元.阿奥·帕特的拼贴艺术——<信条>为钢琴,合唱和伴奏.音乐探索,2005年,第3期:第65页
    1 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据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系1963年油印教材翻印本。
    2 齐如山.国剧漫谈.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
    3 齐如山.京剧之变迁.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
    4 齐如山.梅兰芳艺术之一班.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
    5 徐兰沅口述.唐吉记录整理.徐兰沅操琴生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6 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7 缪天瑞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8 何为.戏曲音乐散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9 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
    10 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11 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 许姬传.许国航.胡金兆.赵荣琛.徐凌云.宋长荣.张静榕.向家炳.中国四大名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 杨予野.京剧唱腔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15 庄永平.潘方圣.京剧唱腔音乐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
    16 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学术部主编.梅韵麒风——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17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第四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 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9 齐如山.国剧汇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 齐如山.齐如山全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
    21 安志强撰文.许俊德编选记谱.尚小云唱腔选集.第二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
    22 张庚主编.中国京剧史(上、中、下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23 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24 苏移.中国京剧剧谚选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25 梅兰芳.移步不换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6 梅兰芳口述.徐姬传等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梅绍武.屠珍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一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 梅兰芳演出剧本选.梅绍武.屠珍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二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 梅兰芳.梅兰芳戏剧散论。梅绍武.屠珍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三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 梅兰芳.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梅绍武.屠珍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四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0 赵志安.京胡伴奏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31 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32 费玉平.京剧唱腔句法与作品分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33 徐城北.梅兰芳艺术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4 逯兴才主编.戏曲导演教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35 王耀华等著.中国传统乐谱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90页
    36 孙从音.中国戏曲创腔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37 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8 吴国钦.论中国戏曲及其他.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年
    39 谱例选自卢肃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40 中国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第九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41 荀令香编.万如泉.万凤姝记谱.荀慧生唱腔选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
    42 梅兰芳四十三个剧目唱腔片段集.梅葆琛.林映霞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五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3 梅兰芳流派剧目荟萃.梅兰芳十出代表剧目曲谱。梅葆琛.林映霞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六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4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曲谱演出本.梅兰芳《生死恨》曲谱演出本.梅兰芳唱腔选集音响整理本。梅葆琛.林映霞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七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5 刘天华.梅兰芳歌曲谱。梅葆琛.林映霞等编撰.梅兰芳全集(第八卷).第二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6 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13-21页
    47 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77页
    48 吴乾浩.流派千秋与流派积弊——中国戏曲世纪回顾与展望.福建艺术,2001年,第1期
    49 刘正维.戏曲音乐三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第30-38页
    50 钮镖.翁思再.关于<大唐贵妃>的通信.上海戏剧,2003年.第8期:第25-26页
    51 刘正维.皮黄腔的个性.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5-53页
    52 杨敏.评剧流派成因浅析.戏剧文学,2004年,第2期
    53 董维松.论润腔.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第62-74页
    54 郭元.阿奥·帕特的拼贴艺术——<信条>为钢琴,合唱和伴奏.音乐探索,2005年,第3期:第65页
    55 傅谨.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梅兰芳1930年访美的文化阐释.中国京剧,2007年,第10期
    56 李维康.京剧发展要走大路——我演梅派戏的点滴与认识.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11-15页
    57 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王耀华.王耀华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58 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第81-86页
    59 陆海.拼贴——鲜为人知的音乐创作手法.歌剧,2008年,第1期
    60 王耀华.论“腔音列”(上).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5-14页
    61 吴迎.梅兰芳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出版《梅兰芳老唱片全 集》所附图书第38-51页。
    62 王耀华.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现状与启示.当代戏剧,2009年,第1期:第34-35页
    63 1923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西施》“西施女生长在苎萝村”([西皮慢板])
    64 1924年梅兰芳日本蓄音器公司录音《天女散花》 “祥云冉冉波罗天”([西皮导板]、[西皮慢板])
    65 1925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廉锦枫》“遭不幸老严亲穷边丧命”([西皮慢板])
    66 1928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宇宙锋》“初嫁匡门心好惨”([西皮慢板])
    67 1929年梅兰芳高亭公司录音《俊袭人》“没奈何且把这女红来整”([西皮慢板])
    68 1931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丁山打雁》“娇儿打雁无音信”([西皮导板][西皮慢板])
    69 1935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玉堂春》“玉堂春跪至在督察院”([西皮导板][回龙][西皮慢板][西皮原板])
    70 1920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汾河湾》“儿的父投军无音信”([西皮原板])
    71 1924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洛神》“我这里拾翠羽斜插云鬓”([西皮原板][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散板])
    72 1928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玉堂春》“公子二次把院进”([西皮原板])
    73 1929年梅兰芳高亭公司录音《凤还巢》“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西皮原板])
    74 1929年梅兰芳蓓开公司录音《宇宙锋》“老爹爹发恩德将本修上”([西皮原板])
    75 1920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虹霓关》“见此情不由人心中暗想”([西皮二六])
    76 1923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霸王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西皮二六])
    77 1926年梅兰芳高亭公司录音《天女散花》“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西皮二六])
    78 1929年梅兰芳大中华公司录音《春灯谜》“尊声夫人听奴禀”([西皮二六])
    79 1929年梅兰芳大中华公司录音《红线盗盒》“红线女近前来一言告稟”([西皮二六])
    80 1929年梅兰芳蓓开公司录音《太真外传》“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西皮二六])
    81 1931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霸王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西皮二六])
    82 1931年梅兰芳新乐风公司录音《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西皮二六])
    83 1932年梅兰芳长城公司录音《俊袭人》“好男儿在青春竟无志气”([西皮二六])
    84 1929年梅兰芳蓓开公司录音《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西皮流水])
    85 1929年梅兰芳高亭公司录音《凤还巢》“母亲不可心太偏”([西皮流水])
    86 1935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三堂会审》“在洪洞住了一年整”([西皮流水])
    87 1923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南梆子])
    88 1924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西施》“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南梆子])
    89 1926年梅兰芳高亭唱片:录音《黛玉葬花》“碧玉阶前莲步移”([南梆子])
    90 1928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春秋配》“问君子因甚是荒郊站定”([南梆子])
    91 1929年梅兰芳大中华公司录音《俊袭人》“见此人不由人自思自付”([南梆子])
    92 1929年梅兰芳大中华公司录音《太真外传》“万岁爷把羯鼓一声来响”([南梆子])
    93 1930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三娘教子》“王春娥听一言喜从天降”([南梆子])
    94 1931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南梆子])
    95 1931年梅兰芳新乐风公司录音《春灯谜》“说无缘又何必庙中相遇”([南梆子])
    96 1932年梅兰芳长城公司录音《红线盗盒》“看承嗣在帐中和衣睡稳”([南梆子])
    97 1920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二黄慢板])
    98 1923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洛神》“云鬓罢梳慵对镜”([二黄慢板])
    99 1924年梅兰芳日本蓄音器公司录音《西施》“水殿风来秋气紧”([二黄导板][二黄回龙][二黄慢板])
    100 1925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录音《牢狱鸳鸯》“自那日烧香后身体困倦”([二黄慢板])
    101 1926年梅兰芳高亭公司录音《西旌》“水殿风来秋气紧”([二黄导板][二黄回龙][二黄慢板])
    102 1928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西施》“坐春闺只觉得光阴似箭”([二黄慢板])
    103 1929年梅兰芳大中华公司录音《六月雪》“未开言不由人泪如雨下”([二黄慢板])
    104 1929年梅兰芳蓓开公司录音《刺汤》“桥楼上打罢了初更尽”([二黄导板][二黄回龙][二黄慢板])
    105 1929年梅兰芳蓓开公司录音《祭江》“想当年截江事心中悔恨”([二黄慢板])
    106 1934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三娘教子》“我哭,哭一声老薛保”([二黄散板][二黄碰板][二黄慢板])
    107 梅兰芳电影《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四平调])
    108 1935年梅兰芳高亭公司录音《游龙戏凤》“自幼儿生长在梅龙镇”([四平调])
    109 1920年梅兰芳百代唱片录音《黛玉葬花》“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反二黄慢板])
    110 梅兰芳录音、梅葆玖配像《女起解》“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辨”([反二黄慢板])111 1925年梅兰芳百代公司唱片录音《祭塔》“未开言不由娘珠泪双流”([反二黄慢板])
    112 1934年梅兰芳胜利公司录音《六月雪》“没来由遭刑宪受此大难”([反二黄慢板])
    113 梅兰芳电影《宇宙锋》“我这里假意儿懒睁杏眼”([反二黄慢板])
    114 1931年梅兰芳新乐风公司录音《太真外传》“九华帐拥绣衾方才睡稳”([反二黄慢板])
    115 1952年梅兰芳《凤还巢》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16 1953年梅兰芳《霸王别姬》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17 1953年梅兰芳《宇宙锋》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18 1953年梅兰芳《洛神》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19 1953年梅兰芳《西施》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20 1954年梅兰芳《贵妃醉酒》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21 1959年梅兰芳《穆桂英挂帅》剧场实况录音梅兰芳唱腔
    122 上海音像出版社发行VCD《大唐贵妃》梅葆玖唱腔
    123 李维康《游龙戏凤》“自幼儿生长在梅龙镇”
    124 李维康“2006年建设之春春节戏曲晚会”录像《武家坡》“指着西凉高声骂”([西皮二六])
    125 陈其萍 2005年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录像歌曲《梅兰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