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The present research topic, from the broad perspective of inheritance and exploration, explores the cultural change of contemporary plays continuously and consistently, furthermore, intends to demonstrate such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plays as their background, updating features, theoretical ideas, creative rules and stage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it realistically sets a standard of contemporary pl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plays.
    The dissertation covers three aspects (i.e. "performance and style", "playwriting and creation" and "theories and ideas") and nine part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The producing and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plays. In close relation to the politics, economy and region in which contemporary plays were produced, the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ir various features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wide background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hapter I: The contemporary reform of stage performance style and appraising ideas. During the dynasties of Daoguang, Xianfeng, Tongzhi and Guangxu, people were gradually discontented with the plays of Luantan of which characters were mostly female and acts were about families and the elegantly- tuned Zhezi of Kun plays, both of which were produced in the dynasties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However, the Pihuang plays, which were characterized by old male characters, historical plays and roaring Huang tune, came into being and had grew perfect ever since. The main stream turned to the vigorous, updating performance style and appraising ideas.
    Chapter II: Exte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Beijing opera and Shanghai opera. Beijing opera had deeply changed in its management and artistic style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 Shanghai. 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southern Beijing opera had originated from the confusion of Beijing opera, Anhui opera and Bangzi pla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people in the circle of Beijing opera in Shanghai began to consciously build and consummate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meanwhile, they pointed out the improvement of Beijing opera by participating in bourgeoisie democratic revolution. Consequently, southern Beijing opera in Shanghai grew up quickly and contested with original Beijing opera, thus, developed into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Chapter III: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lays. This chapt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tradition inheriting of contemporary plays and their innovation in view of the origin of Beijing opera's acts. The innovation is characterized not only by their developing historical subjects and the actor-oriented playwriting system but also by some mature scripts handled by distinguished actors.
    Chapter IV: The fashion of new historical plays by actors. This chapter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ical plays by actors and their subjects' trends; people's value judgment and actors' historical playwriting; people's aesthetic value and actors' historical playwriting; the extreme growing of stylizing in actors' historical playwriting.
    Chapter V: The prosperity of contemporary plays reflecting current affairs. After
    
    
    Opium War, China was in chao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of saving nation. Therefore, the plays reflecting current affairs showed up afte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disappearance. In the beginning, such plays seldom reflected "external crisis" while most "domestic crisis" and the feudal moralist and value judgment, which contrasted sharply to the late plays concerning "external crisi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arly plays were limited to such subjects as legend while the late included legend, fashion Beijing opera, civilized opera, etc.
    Chapter VI: Contemporary plays in the eyes of play theorists. At the turn of reform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contemporary play theorist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expound "play", "tragedy",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y parallelism" etc.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Chapter VII: Moralization,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
引文
玩花主人选编、钱德苍续编:《缀白裘》,乾隆四十二年校订重刻,鸿文堂梓行。
    李世忠编:《梨园集成》(十八卷),光绪庚辰刊本。
    观剧道人编撰:《极乐世界传奇》(八卷),道光二十年刊本。
    《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十集),光绪丙午年铸记书局石印本。首都图书馆藏,赵景深藏书室有部分。
    清·杨静亭编:《都门纪略》 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清·杨静亭编,张琴等增补:《都门纪略》 同治十三年荣录堂重刊(四卷四册)。
    清·杨静亭编,刘玉奎增补:《都门纪略》 宣统二年荣录堂同治版印(六卷六册)。
    谢堃:《春草堂四种曲》,《春草堂集》,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一为《蘅芷庄人外集》),道光赐锦楼刻本。
    李文瀚:《李云生四种曲》(一为《味尘轩四种曲》),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味尘轩刊本。
    黄燮清:《倚晴楼七种曲》,《倚晴楼集》本,光绪七年重刻本。
    俞樾:《德清俞荫甫所著书》,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陈烺:《玉狮堂十种曲》,光绪十七年刊本。
    许善长:《碧声吟馆丛书》,光绪三年刊本。
    李慈铭:《桃花圣解盒乐府》,崇实斋校刻本。
    郑由熙:《暗香楼乐府》,光绪十六年刊本。
    杨恩寿;《坦园六种曲》,光绪年间刊本。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光绪二十六年上海藻文石印本。
    钟祖芬:《招隐居》,光绪二十年四川綦邑吴氏刊本。
    胡薇元:《壶庵五种曲》,1919年刊本。
    姜继襄:《劲草堂传奇三种》(一为《劲草堂曲稿》),1924年石印本。
    袁蟫:《瞿园杂剧》,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吴梅:《霜厓三剧》,1932年刊本。
    陈尺山:《孟谐传奇》,中华书局1916年刊本。
    王大错:《戏考》(四十册),1915年开始出版,1929年出齐。
    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长乐郑氏1931年影印本。《清人杂剧二集》,长乐郑氏1934年影印本。
    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上下),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庚子事变文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上、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
    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一、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996年版。
    洪深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北京戏曲编导委员会:《京剧汇编》(九十六集),北京出版社1957-1964年版。
    
    
    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黄希坚、俞为民选注:《近代戏曲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卫民编:《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徐幸捷、蔡世成主编《上海京剧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方家骥、朱建明主编《上海昆剧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汪培、陈剑云、蓝流主编《上海沪剧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傅惜华编著:《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
    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百本张”抄本《高腔戏目录》,首都图书馆藏。
    清·无名氏:《五十年前观剧日志》(抄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资料室藏。
    [钱塘]醉薇居士:《日下梨园百咏》,光绪十六年抄本,首都图书馆藏。
    傅晓航、张秀莲主编:《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编著:《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陈鸣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1897—192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德重:《中国文学编年录》,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下卷),黄山书社1993年版。
    郑方泽编:《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五集),人民出版社1982-1987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共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60年版。
    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艺理论卷》(两卷),上海书店1994--1995年版。
    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梁淑安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1919-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梁淑安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民间文学卷》(1949-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王晓传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戏剧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吴梅:《顾曲麈谈》,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中国戏剧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姚华:《菉漪室曲话》,《新曲苑》本,中华书局1940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张次溪:《燕京梨园史》,天津民报社1929年版。《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周明泰:《<都门纪略>中的戏曲史料》(几礼居戏曲丛书第一种),几礼居1932年版。《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料》(几礼居戏曲丛书第二种),几礼居1932年版。《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几礼居戏曲丛书第三种),几礼居1932年版。《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几礼居戏曲丛书第四种),几礼居1933年版。
    王芷章:《清代伶官传》(三卷),中华印书局1936年版。《清升平署志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版。
    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北平艺术出版社1933年版。
    哀梨老人:《乐府新声》(一名《同光梨园纪略》),上海国华书局1905年版。《百年来上海梨园之沿革》(载屠诗聘编《上海市大观》),1947年中国图书编译馆出版。
    杨掌生:《京尘杂录》(四卷),上海同文书局1906年版。
    王韬:《淞隐漫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弢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苕水狂生:《海上梨园新历史》,上海鸿文书局1910年版。
    幕优生:《海上梨园杂志》,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隐岩:《改良新戏考》,驾时书局1912年版。
    逋仙:《梅兰芳》,益森印刷公司1913年版。
    柳亚子:《春航集》,上海广益书店1913年版。《子美集》,上海光文印刷所1914年版。
    冯叔鸾:《啸虹轩剧谈》,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
    朱双云:《新剧史》,新剧小说社1914年版。
    王梦生:《梨园佳话》(文艺丛刊甲集),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进步书局编:《清代声色志》(稗史丛书之五),上海进步书局1915年版。
    穆尘英:《伶史》,汉英图书馆1917年版。
    
    
    周剑云编:《鞠部丛刊》,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版。
    刘豁公:《戏剧大观》,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版。
    陈彦衡,《说谭》,1918年版。
    郑正秋编:《新剧考证百出》,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19年版。
    宋春舫:《宋春舫论剧》第一集,中华书局1923年版。
    张肖伧:《菊部丛谈》,大东书局1926年版。
    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
    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一、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戏班》,北京国剧学会1935年版。《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齐如山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版。
    齐如山藏书:《各戏班花名册》,光绪十四年本,中国艺术研究所戏研所资料室藏。
    梅兰芳:《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梅兰芳全集》(1-8),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信芳:《周信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8月版。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平明出版社1954年版。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版。《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版。
    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1936年版。《明清戏曲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重印本。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版。
    周贻白:《中国剧场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曲海燃藜》,中华书局1958年版。《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上海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郭汉城:《戏曲剧目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板。
    马少波:《戏曲艺术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国京剧史》(上、中、下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胡忌主编:《戏史辨》(第一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戏史辨》(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孟瑶:《中国戏剧史》(4卷),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
    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5年版。《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与欣赏》,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阿英:《小说闲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小说二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赵景深:《明清曲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曲论初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戏曲初考》,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
    赵景深、李平、江巨荣:《中国戏剧史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
    赵景深主编:《戏曲论丛》(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中国戏曲史探微》,齐鲁书社1985年版。《中国戏曲史索隐》,齐鲁书社1988年版。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齐森华:《曲论探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夏写时:《论中国戏剧批评》,齐鲁书社1988年版。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陈多:《戏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洛地:《戏曲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谭帆:《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孙崇涛等:《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
    任二北编著;《优语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庄一拂:《明清散曲作家汇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邓乔彬:《吴梅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卫民:《吴梅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孟繁树:《中国板式变化体戏曲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陈为瑀:《昆剧折子戏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郭精锐:《车王府曲本与京剧的形成》,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茂烈、郭精锐:《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沈阳出版社1991年版。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侯希三:《北京老戏园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李畅:《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路工选编:《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典戏曲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现代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吴敢、杨胜生编《古代戏曲论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学庄、杨天石编著:《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版。《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秋瑾研究资料》,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管林、钟贤培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修订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版。
    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胡星亮:《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王立兴:《中国近代文学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楼栖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田本相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高义龙、李晓主编:《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麻文琦等著:《中国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王卫国等著:《中国话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高义龙:《越剧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景孤血:《京剧行当》,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3月版。
    董维贤:《京剧流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刘静沅:《京剧艺术发展史简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于质彬:《南北皮黄史述》,黄山书社1994年版。
    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龚和德:《乱弹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
    徐城北:《京剧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蒋锡武:《京剧精神》,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粉墨春秋——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翁思再主编:《京剧丛谈百年录》(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淑娟等编:《谭鑫培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杨小楼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王瑶卿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梅兰芳研究学会、梅兰芳纪念馆编:《梅兰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李晓、黄菊盛主编:《周信芳与麒派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史料》编辑组:《近代文学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出版社1985-1990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1-6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
    蔡世成辑选:《申报京剧资料选编》,1994年12月印。
    朱建明辑选:《申报昆剧资料选编》,1992年5月印。
    南腔北调人编:《戏典》,上海中央书店1948年版。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郑逸梅、徐卓呆编著:《上海旧话》,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
    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2000年版。
    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林明敏等编:《上海旧影·老戏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
    《申报》,上海申报社编辑出版。
    
    
    《新民丛报》(1902—1907),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社编印。
    《警钟日报》(1904—1905),蔡元培主编。
    《新小说》(1902—1906),新小说社发行。
    《绣像小说》(1903—1906),李伯元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
    《江苏》(1903—1904),江苏同乡会编辑发行。
    《女子世界》(1903—1907),上海小说林编辑出版。
    《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上海大舞台丛报编辑发行。
    《安徽俗话报》(1904—1905),陈独秀主编,芜湖科学图书社发行。
    《月月小说》(1906—1909),吴趼人主编,上海群乐书局编辑出版。
    《著作林》(1906—1908),陈蝶仙(天虚我生)主编,著作林月报社编辑发行。
    《小说林》(1907—1908),徐念慈主编,上海小说林总编辑所出版。
    《小说月报》(1910—1921),商务印书馆出版。
    《歌场新月》(1913—1915),王笠民主编,上海歌场新月社出版,民友社发行。
    《俳优杂志》,1914年创刊,冯叔鸾主编,上海文汇图书局编行。
    《游戏杂志》(1913—1915),钝根、天虚我生主编。
    《七襄》(1914—1915),上海七襄社编辑出版。
    《剧场月报》(1914—1915),上海民友社出版。
    《新青年》(1915—1922),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发行。
    《春柳》(1918—1919),天津春柳杂志事务所编辑出版。
    《戏剧丛刊》(1932—1935),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
    《艺术研究资料》(一—九集),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1982—1984年。
    《艺术研究》(一—八集),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1985—1986年。
    《戏曲研究》(一—五十七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
    《中华戏曲》(一—二十五辑),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主办。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