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节—山东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直以来,秧歌作为我国民间“庙会”、“社火”中的歌舞戏沿承了正统的仪式性,同时又具有节庆狂欢化的反仪式特征。在各区域秧歌展演的仪式性程序中,普遍的功能意义是祭神、祭祖,传达一种人界对神圣世界秩序的依从。更不容忽视的潜层功能指向是:在与中国传统的傩仪、迎春仪式、元宵仪式时间一致的情况下,秧歌这种群体参与的仪式展演成为了加强性的象征仪式——人类随自然节气的更替而表现出的自我调适。同时,秧歌在民间的表演包含了很多粗朴、天然的特质,搀杂着怪诞、色情与挑逗的反仪式成分。这其中包括秧歌队丑角的狂欢与胡闹;歌、舞、戏中性暗示、性吸引的动作或唱词。所以,秧歌展演不仅有仪式性的贯穿始终,反仪式性也存在于仪式活动特定的时区内。
     从“仪式性和反仪式”的角度来研究秧歌,是前人的研究中没有直接、明确指出过的。仪式性和反仪式两方面在每一省域种类的秧歌中,侧重体现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即使是本文所研究山东省域的三大秧歌:鲁中平原的商河鼓子秧歌、胶东半岛烟台地区的海阳秧歌、胶东半岛青岛地区的胶州秧歌,由于地理人文、人口迁移、民俗传统等原因,所分别体现出的仪式与反仪式性质和形态也有很大不同。本人通过在对上述地方多次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证山东地区秧歌的节庆仪式过程与反仪式因素;乡土社会的等级秩序与表演体系等几方面的相互关系。
     论文在以山东省三种尤具代表性的秧歌民俗为基础,着重考察表演活动中仪式性与反仪式的分流共存,揭示中国乡土社会“闹节”这一独特现象,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与西方狂欢的本质不同,从中国传统节庆时令表演中的秩序与无序中审视仪式与反仪式的适用性及象征意韵。
     本文还强调指出秧歌的是:秧歌并不仅仅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种,而是元宵节前后在北方各地农村化妆表演的歌舞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它浓郁的戏剧性表现在角色行当齐全、男扮女装、歌舞小戏多表现男女调情的内容情节。为了阐述秧歌在节令展演活动中体现出的仪式性与反仪式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全面地认识乡土社会仪式表演活动的整体过程,本文还涉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现状和变迁这一现实问题,秧歌在北方各地农村是“村内”或“村际”的仪式性活动。现代农村的生活方式、村落秩序、村际关系整体上的变动不可否认地影响了民间传统文艺节目的展演。此外,秧歌还与乡村宗族关系、宗教信仰、等级制度、节令娱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和纽结。
All along, Yangge as an singing and dancing drama of civilian“temple fair”,“gam”evolutes traditional ceremony, and takes on anti-ceremony characteristic of fest ival bashing. In ceremony program of Yangge performing all regions, the general function significance is divinity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transmit a compliance of human to holiness word order. The hidden function direction, which no allows to be ignored, shows that With the same time as Chinese traditional Spring and lantern ceremony Yangge which participational performing becomes a reinforcing symbolic ceremony, which 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atural cycle of human performance. While Yangge based on civilian performing includes much crude, natural characters and Mixed with weird, pornography and flirting anti-ceremony ingredients, such as Harlequin's Carnival with monkeyshine, singing, dancing, drama sex hinted and attracting of the action or libretto. Therefore Yangge performing not only holds ceremony through to the end, but also possess anti-ceremony at special time of ritual.
     From "ceremony and anti-ceremony " angle of view to research Yangge is not directly, clearly pointed out at previous studies. Ceremony and anti-ceremony both in Yangge of each province, the degrees of emphasized on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Even though three yangge of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we investigate, Shanghe drum Yangge of Shandong middle plain, Haiyang Yangge of Yanyai region, Jiaozhou Yangge of Qingdao region. For anthropogeography, populace moving and folk-custom, the character and form of ceremony and anti-ceremony are showed with very difference. Through on the spot researching to above regions, we validate feast celebrating ceremony process and anti-ceremony factors of Shandong Yangge, the relation of village society rank and act system.
     Based on introduction of three best representative Yangge of Shang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at describing distribution and coexistence of ceremony and anti-ceremony in performactivity, demonstrating“Carnival festival”that special phenomena of Chinese village society, reviewing deep-seated reason of the phenomena and difference from west carnival, Surveying applicability and symbolize significance of ceremony and anti-ceremony from order and no-order in performing a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This paper also emphasizes on that Yangge is not only a Chinese folk dance, but also a dressing, singing and dancing at north villages in festival of lanterns, it is a all-around playing form. Its dramatis exhibits on scenes of player completing, man playing woman, playlet representing man and woman flirtation. In order to expound ceremony and anti-ceremony factors of Yangge in performing at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both relation, understand more roundly whole process of village society ceremony activity, this paper also involved the problem of Chinese village society status and flux. Yangge is an inner or border Ceremony activity in north villages. The modern country life style, village order and village relation changing do no question to influence performing of folk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rogram. Moreover, Yangge also inseparably relates to village agnation, religion, grade and feast amusement.
引文
1 《清涧县志》(八卷 清道光八年刻本)转引自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西北卷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 年第 1 版 1997 年第 2 次印刷第 110 页
    2 “闹阳歌”指的就是“闹秧歌”。同上,第 110 页。
    3 《陵县续志》(四卷 民国二十四铅印)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 丁世良、赵放主编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2 月北京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114 页
    4 《峄县志》(二十五卷 清光绪三十年刻本)同上, 第 107 页
    5 周扬、萧三、艾青等 著《民间艺术和艺人》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 张家口 1946 年版
    6 张庚 著《秧歌与新歌剧》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年版
    1 哈华 著《秧歌杂谈》华东人民出版社 上海 1951 年版
    2 顾也文 著《秧歌与腰鼓》文娱出版社 上海 1950 年 1 月 30 日 3 版第 1 页
    3 同上,第 4 页
    4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59—72 页
    1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71 页
    2罗雄岩 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1 月第 1 版
    3大德、宁佑在《陕北秧歌渊源新探》载于《文艺研究》
    4 席军、张杰 著《“秧歌”应是“阳歌”——陕北秧歌刍议》载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 3 期第 94—98 页
    5张余 著《秦晋伞头秧歌概说》载于《民俗研究》1997 年第 2 期第 68—73 页
    6李雄飞 著《说“伞头”道“秧歌”》载于《延安文艺研究》1989 年第 2 期
    7王继思 著《浅议陕北秧歌中的宗教色彩》载于《美与时代》2004 年第 7 期下
    8王杰文 著《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与乡土社会的秩序 》论文未发表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
    2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
    3刘志军 张浔 著《山东鼓子秧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年第 1 版
    4吕文斌等 编著《胶州大秧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
    5李瑞林 战肃容《东北大秧歌》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
    6 陈爱宝 著《东北秧歌的“丑”与美》载于《剧作家》2006 年第 3 期第 146 页
    7 王德福 著《谈东北大秧歌的审美价值》载于《舞蹈论丛》1987 年第 2 辑第 42—47 页
    8王德福 著《东北二人转舞蹈浅析》载于《舞蹈论丛》1987 年第 4 辑第 87—91 页
    9康保成 著《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2 版
    
    1洪飞 著《“秧歌”简述》载于《晋阳文艺》1982 年第 10 期第 63—64 页
    2李开方 著《陕西民间秧歌的形式和分类》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4 辑第 137—142 页
    3薛亦冰 著《秧歌源流辨析》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4 辑第 123—136 页
     1 孙惠柱 著 《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载于《戏剧艺术》2005 年第 3 期第 55页
    2 同上,第 55—56 页
    1 [美] 理查德?谢克纳 著 孙惠柱 译 《人类表演学的现状、历史与未来》载于《戏剧艺术》2005 年第 5期第 5 页
    2 曹路生 著《论中国现存原始戏剧的表演形态》载于《戏剧艺术》1990 年第 1 期第 25 页
    3 [美] 维克多·特纳 著 黄剑波 柳博赟 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月第 1 版第 224 页
    4 王铭铭 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152 页
     1Turner,V.,1967,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al.Ithaca,New York:CornellUniversity Press.P95转引自 郭于华 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 页
    2 [美] 维克多·特纳 编 方永德等 译《庆典》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年 7 月第 1 版第 7 页
    1 鞠基亮 著《宗教与世俗的选择——从中古欧洲戏剧引发出的思考》载于《戏剧艺术》1989 年第 4 期第88 页
    2 陈多 著《新世纪傩戏学发展刍议》载于《戏剧艺术》2003 年第 1 期第 102 页 转引自《戏史辨》第二辑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45、53 诸页
    3 廖奔 刘彦君 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第 1 卷第 40 页
    4王胜华 著《戏剧:仪式的嬗递与孳乳》载于《戏剧艺术》1997 年第 3 期第 30—31 页
    
    
    1曹路生 著《论中国现存原始戏剧的表演形态》载于《戏剧艺术》1990 年第 1 期第 28 页
    2 同上,第 32 页
    3 田仲成一 著 钱杭、任余自译《中国的宗教与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 页
    1 郭于华 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 页
    2 埃德蒙·R?利奇,1995,“从概念及社会的发展看人的仪式化”,选自《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1966,B 辑,772 号,251 卷,第 403—408 页 转引自 郭于华 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10 月第 1 版第 340 页
    3 Geertz,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Basic Books,Inc. P87--125 转引自 郭于华 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 页
    4 郭于华 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64 页
    1 [荷兰]胡伊青加 著 成穷 译 《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2—23 页
    2 [美] 理查德?谢克纳 著 孙惠柱 译 《人类表演学的现状、历史与未来》载于《戏剧艺术》2005 年第 5期第 7 页
    3 同上,第 6 页
    4 [荷兰]胡伊青加 著 成穷 译《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第 31 页
     1 [荷兰]胡伊青加 著 成穷 译《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4 页
    2 姚伟钧 余和祥 主编 赵庆伟 朱华忠 著《游戏风情》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262—263 页
     1 姚伟钧 余和祥 主编 赵庆伟 朱华忠 著《游戏风情》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24 页
     1罗雄岩 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年 6 月第 1 版第 190 页
     1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474 页
    1 曹刚勇主编《大化扬舞风——张浔先生从事舞艺五十五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页
    2 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第 1 版第 755 页
    
    1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第 1 版第 756 页
    2同上,第 759 页
     1,2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41 页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42 页
    2 同上,第 35 页
    3 王沪宁 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9 页
    
    1 瞿同祖 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 北京 1981 年第 1 版 第 2—3 页
    2 杜赞奇 著 《文化、权力与国家 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第 97 页
     1 杨懋春 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182 页
     1 李幼蒸 著《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第 1 版第 98 页
    2 [美]郝大维 安乐哲 著 《孔子哲学思微》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9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61—62 页
    3 王常则 译注 《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第 189 页
    1 赵丙祥《文化接触与殖民遭遇——明清时期以来胶东半岛中西文化接触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未发表 第73 页
    2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河北卷 学林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69 页
    3卜键 著《从祭赛到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90 页
    4 杨天宇 《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第 1 版 第 251、276、296 页
    1卜键 著《从祭赛到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91 页
    2 卜键 著《从祭赛到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95 页
    3《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0 年第 1 版第 1567 页
    4卜键 著《从祭赛到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93 页
    5 《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清水河县》,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6 《荣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7 卜键 著《从祭赛到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83 页。
    1 《大同县志》,清道光十年刻本。
    2《辽阳县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3 赵世瑜 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生活》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2002 年 4 月北京第 1 版第247 页
    4 王杰文 著《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与乡土社会的秩序 》论文未发表第 28 页。
    5 杨米人等著 路工编选 《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出版社 1962 年版。路工先生所编选的《燕九竹枝词》,其中有孔尚任等人对于京师正月十九庙会中花鼓秧歌表演盛况的描述。据此推断清代康熙年间,京师秧歌表演已经十分普遍。
     1 王秋桂 著《元宵节补考》载于 于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251—269 页。
    2 陈多 叶长海 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7 月第 1 版第 9 页
    1 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474 页
    2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269 页
    3 同上,第 248 页
     1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9--80 页
    1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 页
    2 杨懋春 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第 160 页
     1 王常则 译注 《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第 195 页
    2阎云翔 著 李放春、刘瑜 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 月第 1 版第 58 页
    3马塞尔·莫斯 著 汲喆译《礼物》上篔兰统霭婕? 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81 页
     1 阎云翔 著 李放春、刘瑜 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 月第 1 版第 209 页
    2 同上,第 58 页
    3 同上,第 57—58 页
     1,2 转引自王铭铭 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第 138 页
    1 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2 页
    2 《胶州市文化志》蔡铁原 主编 胶文内刊第 002 号 1992 年 4 月第 1 版第 142 页
    3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1987)63 号 1988年 8 月第 1 次印刷第 861 页
    4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43 页
    
    1 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青岛胜迹集萃》1986 年内部资料第 187—188 页
    2 山曼 主编《节庆》齐鲁特色文化丛书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 版第 170─171 页
    3 梁景之著《清代民间宗教和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第 295 页
     1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 154 页
    2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0 页
     1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1987)63 号 1988年 8 月第 1 次印刷第 861 页
    1 赵丙祥 著《文化接触与殖民遭遇——明清以来胶东半岛中西文化接触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未发表第 63页
    2 谭鸿鑫 著《老烟台影览》内部资料 1996 年第 202 页
    3 杨懋春 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第 154—155 页
     1 杨懋春 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第 160 页
    1 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592 页
    2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 页
    1 曹刚勇主编《大化扬舞风——张浔先生从事舞艺五十五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第 1 版第 5页
    2 同上,第 5 页
    3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9 页
    4 曹刚勇 主编《大化扬舞风——张浔先生从事舞艺五十五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页
     1 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593 页
     1 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54 页
    1 鞠春山《海阳秧歌初探》载《舞蹈论丛》1985 年第 4 期
    2 孟宪波 主编《海阳大秧歌》烟台市内部资料出版物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1 页
    3 同上,第 7 页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89 页
    2 见孟宪波 主编《海阳大秧歌》烟台市内部资料出版物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页
     1 海阳县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海阳县文化志》内部资料 1992 年 3 月第 1 版第 33 页
    2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海阳县志》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 (1987)63 号第 6 页
     1 孟宪波 主编《海阳大秧歌》烟台市内部资料出版物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60-166 页
     1 孟宪波 主编《海阳大秧歌》烟台市内部资料出版物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5 页
    1 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第 1 版第 6 页
    2 《胶州大秧歌》吕文斌等 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 页
    3 《胶州市文化志》蔡铁原 主编 胶文内刊第 002 号 1992 年 4 月第 1 版第 60 页
    4 吕文斌等 编著《胶州大秧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18 页
     1 罗雄岩 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第 122 页
    2 海阳县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海阳县文化志》内部资料 1992 年 3 月第 1 版第 70—71 页
     1 吕文斌等 编著《胶州大秧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2 页
    
    1 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第 1 版第 868 页
    2 由宋振江、孙培祥、姜锡池 2006 年 6 月整理。宋振江,胶州市胶东镇群众文艺干部;孙培祥,胶东镇南庄二村党支部书记;姜锡池,胶州秧歌传人,胶州市文化志有记载。
     1吕文斌等 编著《胶州大秧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24—138 页此剧本版本是根据1984 年 7 月胶州老艺人谭敬殿、李敬贤、唐振敬小场演出本整理而成。个别地方有改动。
     1 吕文斌等 编著《胶州大秧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68 页
    12 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67 页
    
    2 李雪梅 等著《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2 页
    3 刘志军、周冰 著《山东民间舞选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第 1 版第 5 页
     1 罗雄岩 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第 124 页
    1 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7 页
    2 资华筠 著《舞蹈生态学导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年第 1 版 第 50 页
    3 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8 页
    4 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第 1 版第 6 页
    1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海阳县志》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 (1987)63 号第 6 页
    2 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8—69 页
     1 刘建 著《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第 256 页
    1 王克芬 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395 页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86 页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88-93 页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174—175 页
    1 《胶州大秧歌》吕文斌等 编著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3 页
    1 孟宪波 主编《海阳大秧歌》烟台市内部资料出版物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55—160 页
     1 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第 157 页
     1 Ruth Finnegan,Oral Traditions and the Verbal Arts A Guide to Research Practices,London:Routledge 转引自 万建中 著《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 1 版第47 页
    1 [俄]巴赫金 著《小说中的时间与时空体的形式》载《文学与美学问题》莫斯科 文艺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311 页
    2 《巴赫金全集》第 6 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12 页。
    3 夏忠宪著《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6—67 页
    4 夏忠宪著《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5 页。
    1 钟敬文 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53 页。
    2 程正民 著《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52 页
    
     1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河北卷 学林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72 页
    1 董晓萍 [美] 欧达伟 著《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第 1 版 第96 页
    2丁金宏 著《人口空间过程:胶东半岛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第 104—105 页
    3 李瑞林 战肃容 著《东北大秧歌》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 页
    1 马秋芬 著《到东北看二人转》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35 页
    2 同上,第 35 页
    3 陈爱宝 著《浅论东北秧歌的“丑”与美》载于《剧作家》2006 年第 3 期
    4 罗雄岩 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第 130 页
     1 马秋芬 著《到东北看二人转》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86--87 页
    1 姚伟钧 余和祥 主编 赵庆伟 朱华忠 著《游戏风情》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263 页
    2 David. Holm. Art and Ide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171—173 转引自 王杰文 著《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与乡土社会的秩序》未发表 第 80 页注释部分
    3 王杰文 著《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与乡土社会的秩序》未发表 第 80 页
    4 在大场秧歌表演的间歇时间里,许多村落的秧歌队不仅表演小场子,还演唱一种地方歌谣,当地人称这种表演唱为“弹唱”。据地方文化工作者介绍,这种弹唱艺术主要兴盛于明清时期,因此,“弹唱”又被称为“明清小唱”。同上,第 98 页。
    1王杰文 著《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与乡土社会的秩序》未发表 第 79—81 页
    
    
    1 张法 著《20 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67 页
    2 [法]米歇尔?福柯 著 佘碧平 译《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第 110 页
    3 [法]米歇尔?福柯 著 佘碧平 译《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第 118 页
     1 [法]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杨远婴 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2003 年 1 月北京第 2 版第 248 页
     1 黄华 著《权力,身体和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第 101页
     1 黄华 著《权力,身体和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第 70 页
    2 [法]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杨远婴 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1999 年 5 月北京第 1 版第 227 页
     1 莫伟民 著《莫伟民讲福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104 页
    1 陈思和 著《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载于《上海文学》1994 年第 1 期第72 页
    1 韩晓莉 著《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载于《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 6 期第 100 页
    2 《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载于《山西文艺史料》第 1 辑第 226 页
    3 贾冀川 著《1942 年解放区的文艺思想》载于《新文学史料》2000 年第 3 期第 26 页
    4 周扬 著《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载于《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 437—453 页
    5陈思和 著《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载于《上海文学》1994 年第 1 期第 72页
    1 王培元 著《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2 页
    2 黄波 著《秧歌和大变动时代的知识分子》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6 年 4 月上第 121 页
    3 文贵良 著《秧歌剧:被政治多改造的民间》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期第 105—106 页
     1,2 刘晓真 著《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第 78 页
    1 李景汉 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25 页
    2 田翠琴 齐心 著《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第 1 版第 324 页
    
    1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韩莉 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第 1 版 2002 年 1 月第 2 次印刷第 202 页
     1 《文化进社区居民乐滋滋》载于《上海商报》2002 年 8 月 27 日
    2,3 邵月 著《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1 期第 1486 页
     1王桂欣、赵溢洋 著《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载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第 120页
    2 吴文光 著《江湖报告——一个以大棚为个案而展开的田野调查》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1吴文光 著《江湖报告——一个以大棚为个案而展开的田野调查》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2 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第 52 页
    3 同上,第 302 页
    1、[美] 理查德?谢克纳 著 曹路生 译《〈环境戏剧〉对中国戏剧有用吗?》载于《戏剧艺术》1997 年第 2 期
    2、[美] 理查德?谢克纳 著 孙惠柱 译 《人类表演学的现状、历史与未来》载于《戏剧艺术》2005 年第 5 期
    3、曹路生 著《论中国现存原始戏剧的表演形态》载于《戏剧艺术》1990 年第 1期
    4、陈爱宝 著《浅论东北秧歌的“丑”与美》载于《剧作家》2006 年第 3 期
    5、陈多 著《新世纪傩戏学发展刍议》载于《戏剧艺术》2003 年第 1 期
    6、陈思和 著《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载于《上海文学》1994 年第 1 期
    7、大德 等 著《秧歌城的新秧歌盛会》载于《舞蹈》1992 年第 4 期
    8、费秉勋 著《我国广场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载于《舞蹈艺术》1986 年第 2 辑
    9、傅道彬 著《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2 期
    10、傅德全 士戈 著《河北民间舞蹈〈拉花〉(上)》载于《舞蹈艺术》1986 年第 3 辑
    11、傅德全 士戈 著《河北民间舞蹈〈拉花〉(下)》载于《舞蹈艺术》1986 年第 4 辑
    12、古峰 著《陕北秧歌简介》载于《群众舞蹈》1981 年第(1)(2)(3)(4)期
    13、谷亦安 著《阿尔托式戏剧的演出形式及风格特征》载于《戏剧艺术》1989年第 1 期
    14、郭玉琼 著《狂欢与规训: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 年第 1 期
    15、韩晓莉 著《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载于《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 6 期
    16、洪飞 著《“秧歌”简述》载于《晋阳文艺》1982 年第 10 期
    17、胡克 著《再看今日秧歌》载于《舞蹈》1991 年第 3 期
    18、胡志蕴 著《秧歌仙子》载于《舞蹈》1991 年第 4 期
    19、黄波 著《秧歌和大变动时代的知识分子》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6 年 4月上
    20、贾冀川 著《1942 年解放区的文艺思想》载于《新文学史料》2000 年第 3 期
    21、鞠春山 著《海阳秧歌初探》载于《舞蹈论丛》1985 年第 4 辑
    22、鞠基亮 著《宗教与世俗的选择——从中古欧洲戏剧引发出的思考》载于《戏剧艺术》1989 年第 4 期
    23、李宝锋 著《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载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24、李开方 李安福 著《陕北秧歌史料的重大发现——甘泉宋金时期秧歌画像砖介绍》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4 辑
    25、李开方 著《陕西民间秧歌的形式和分类》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4 辑
    26、李丽虹 著《胶州八角鼓的源流与艺术特色》载于《民俗研究》1997 年第 3期
    27、李雄飞 著《说“伞头”道“秧歌”》载于《延安文艺研究》1989 年第 2 期
    28、李耀萍 著《延安民间艺术——大秧歌》载于《延安文艺研究》1989 年第 4期
    29、林继富 著《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载于《民俗研究》1997 年第 1 期
    30、刘建国 著《秧歌起源的质疑》载于《舞蹈》1987 年第 5 期
    31、刘晓真 著《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32、刘志军 著《山东古代舞蹈》载于《舞蹈艺术》1986 年第 2 辑
    33、刘志军 著《试论鼓子秧歌构图》载于《舞蹈论丛》1985 年第 3 辑
    34、刘志宇 著《秧歌的“管办”和“管办民办”并举》载于《群众文化研究》1988 年第 4 期
    35、穆长青 著《延安时期陇东的革命秧歌与社火》载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0 年第 1 期
    36、潘丽 著《国民与政治认同的新秧歌运动》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 2 期
    37、秦继昌 尤建伟 著《古都邺城文化艺术拾零——兼析冀南民间舞蹈》载于《舞蹈论丛》1987 年第 1 辑
    38、邵月 著《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1 期
    39、孙惠柱 译《什么是人类表演学——理查德?谢克纳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讲演》载于《戏剧艺术》2004 年第 5 期
    40、孙惠柱著 《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载于《戏剧艺术》2005 年第 3 期
    41、王德富 著《东北二人转舞蹈浅析》载于《舞蹈论丛》1987 年第 4 辑
    42、王德富 著《谈东北大秧歌的审美价值》载于《舞蹈论丛》1987 年第 2 辑
    43、王耕夫 著《孔子与乐舞浅论》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3 辑
    44、王桂欣、赵溢洋 著《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载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45、王继思 著《浅议陕北秧歌中的宗教色彩》载于《美与时代》2004 年第 7 期下
    46、王杰文 著《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与乡土社会的秩序 》论文未发表
    47、王胜华 著《戏剧:仪式的嬗递与孳乳》载于《戏剧艺术》1997 年第 3 期
    48、文贵良 著《秧歌剧:被政治多改造的民间》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49、徐大军 著《元杂剧演述体制中说书人的叙述质素》载于《戏剧艺术》2002年第 6 期
    50、薛亦冰 著《秧歌源流辨析》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4 辑
    51、尹喻 著《秧歌研究的良好开端——北方秧歌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舞蹈论丛》1987 年第 2 辑
    52、英力 著《辽南秧歌的回顾和展望》载于《舞蹈艺术》1985 年第 3 辑
    53、岳瑟 著《佳县店镇宋家山村的秧歌队——绥德文工团采风纪实》载于《延安文艺研究》1989 年第 4 期
    54、曾维群 宁文焕 著《甘南社火秧歌》载于《民间文学论坛》1989 年第 4 期
    55、张生泉著《论作为文化的表演艺术》载于《戏剧艺术》2005 年第 1 期
    56、张喜臻 著《略谈“傩”、“打野胡”与秧歌的关系》载于《民间文学论坛》1986 年第 2 期
    57、张余 著《秦晋伞头秧歌概说》载于《民俗研究》1997 年第 2 期
    58、张玉林 著《浅谈大秧歌花灯会活动时代价值》载于《群众文化研究》1990年第 1 期
    59、赵丙祥 著《文化接触与殖民遭遇——明清时期以来胶东半岛中西文化接触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未发表
    60、周扬 著《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载于《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1、[德]马文?克拉达 格尔德?登博夫斯基 编 朱毅 译 《福柯的迷宫》商务印书馆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
    2、[俄]巴赫金 著《小说中的时间与时空体的形式》载《文学与美学问题》莫斯科 文艺出版社 1975 年版
    3、[法]爱弥尔―涂尔干 著 渠东 汲喆 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 1 版
    4、[法]吉尔?德勒兹 著 杨凯麟 译 《德勒兹论福柯》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3 月第 1 版
    5、[法]列维-斯特劳斯 著 李幼蒸 译《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6、[法]列维-斯特劳斯 著 渠东 译 梅非 校 《图腾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6 月第 1 版
    7、[法]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 译《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出版社 2001 年 8月第 1 版 2004 年 5 月第 2 次印刷
    8、[法]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三联书店 2004 年第 4 次印刷
    9、[法]米歇尔·福柯 著 钱翰 译《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10月第 1 版 2004 年 10 月第 3 次印刷
    10、[法]米歇尔·福柯 著 钱翰 译《不正常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1 版
    11、[法]米歇尔·福柯 著 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12、[法]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杨远婴 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1999 年5 月北京第 1 版
    13、[荷兰]胡伊青加 著 成穷 译《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
    14、[美] 维克多·特纳 编 方永德等 译《庆典》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年 7 月第1 版
    15、[美]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 著 夏业良 鲁炜 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
    16、[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 著《人类学的四个讲座: 谣言 想像 身体 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
    17、[美]顾定国 著 胡鸿宝 周燕 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夫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第 1 版
    18、[美]郝大维 安乐哲 著 《孔子哲学思微》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9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1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韩莉 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 1999 年 11月第 1 版 2002 年 1 月第 2 次印刷
    20、[美]理查德?谢克纳 著 曹路生译《环境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第 1 版
    21、[美]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著 徐江敏译李姚军校《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2、[美]维多利亚·塞茨 著 李方 译《职场形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第 1 版
    23、[美]维克多·特纳 著 黄剑波 柳博赟 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 1 版
    24、[英]E?霍布斯鲍姆 T?兰格 著 顾杭 庞冠群 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 1 版
    25、[英]彼得?布鲁克 著《空的空间》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年 8 月北京第 1 版
    26、[英]马丁?艾斯林 著罗婉华 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年 12 月第 1 版
    27、《巴赫金全集》第六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29、David,Holm. Art and Ide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澳]贺大卫《革命中国的艺术及其意识形态》
    30、安得鲁·斯特拉森 著《人类学的四个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月第 1 版
    31、卜键 著《从祭赛到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
    32、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 赵国新译《身体与社会》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
    33、蔡铁原 主编《胶州市文化志》 胶文内刊第 002 号 1992 年 4 月第 1 版
    34、曹刚勇 主编《大化扬舞风——张浔先生从事舞艺五十五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第 1 版
    35、曹路生 著《国外后现代戏剧》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8 月第 1 版
    36、车文明 著《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
    37、陈多 叶长海 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7 月第 1版
    38、陈学孟 编著《商河鼓子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
    39、程正民 著《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第 1 版
    40、褚建芳 著《人神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
    41、戴斯蒙德?莫里斯 著 梁豪 译《身体语言》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 8 月第 1版
    42、丁金宏 著《人口空间过程:胶东半岛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 1 版
    43、丁世良、赵放 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 1997 年 7 月第 2 次印刷
    4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2 月北京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4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年 9 月第 1 版 1997 年 7 月第 2 次印刷
    46、董晓萍 著《说话的文化》中华书局 2002 年 4 月北京第 1 版
    47、董晓萍、欧达伟(R.David Arkush)著《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第 1 版
    48、杜小真 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2 版 2004 年 5 月第
    3 次印刷
    49、杜赞奇 著 《文化、权力与国家 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
    50、高鼎铸著《山东戏曲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年 2 月北京第 1 版
    51、顾也文 著《秧歌与腰鼓》文娱出版社 上海 1950 年 1 月 30 日 3 版
    52、郭于华 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
    53、海阳县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海阳县文化志》内部资料 1992 年 3 月第 1 版
    54、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海阳县志》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 (1987)63 号
    55、黄华 著《权力,身体和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
    56、黄宗智 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二、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6 月第 1 版
    57、霍长和 金芳 著《二人转档案》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58、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第 1 版
    59、金泽 著《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3 月第 2 版 1996 年 3 月第 3 次印刷
    60、瞿同祖 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北京 1981 年第 1 版
    61、康保成 著《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2 版
    62、康正果 著《身体和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第 1 版
    63、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第 1版
    64、克利福德·吉尔兹 著 王海龙 张家瑄 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2 版
    65、黎国韬 著《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第 1版
    66、李景汉 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67、李瑞林 战肃容 著《东北大秧歌》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
    68、李雪梅 等 著《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1 版
    69、李亦园 著《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70、李银河 著《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
    71、李幼蒸 著《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 月第 1 版
    72、梁景之 著《清代民间宗教和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73、梁永佳 著《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74、廖奔 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75、林济庄 著《齐鲁音乐文化源流》齐鲁书社 1995 年 7 月第 1 版
    76、刘建 著《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版
    77、刘志军 张浔 著《山东鼓子秧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年第 1 版
    78、刘志军、周冰 著《山东民间舞选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第 1 版
    79、吕文斌等 编著《胶州大秧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
    80、罗雄岩 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1 月第 1 版
    81、马力学 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上、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 7 月第 1 版
    82、马秋芬 著《到东北看二人转》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1 版
    83、马塞尔·莫斯 著 汲喆 译《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84、孟宪波 主编《海阳大秧歌》烟台市内部资料出版物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
    85、莫伟民 著《莫伟民讲福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
    86、倪彩霞 著《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6月第 1 版
    87、彭兆荣 著《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2 月第 1 版
    88、钱茀 著《傩俗史》广西民族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
    89、裘柳钦 著《中国民间舞蹈音乐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年 6 月第 1 版
    90、山曼 主编《节庆——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版
    91、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
    92、孙惠柱 著《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第 1 版
    93、孙丽主编《舞蹈——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版
    94、孙兆霞 等著《屯堡乡村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 1 版
    95、田翠琴 齐心 著《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第 1 版
    96、田仲成一 著 钱杭、任余自译《中国的宗教与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97、万建中 著《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 1 版
    98、汪民安 著《福柯的界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 1 版
    99、王常则 译注 《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
    100、王常则 译注 《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
    101、王宏刚 荆文礼 于国华 著《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年 4 月第 1 版
    102、王沪宁 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103、王克芬 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
    104、王铭铭 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
    1 版
    105、王培元 著《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06、王铁夫 著《二人转研究》春风文艺出版社 196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107、王晓家主编《戏曲——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 版
    108、王岳川 著《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09、魏占河 主编《音乐——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 版
    110、吴晓邦 总主编 安莉 主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吉林卷》中国 ISBN 中心
    111、吴晓邦 总主编 李开方 主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陕西卷》北京中国 ISBN 中心 1995 版
    112、吴晓邦 总主编 吕良 主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山西卷》中国 ISBN 中心1993 年 5 月第 1 版
    113、夏忠宪著《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1 版
    114、雅克·德里达 著《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115、阎云翔 著 龚小夏 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
    116、阎云翔 著 李放春、刘瑜 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第 1 版
    117、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118、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119、杨懋春 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版第 1 次印刷
    120、杨天宇 《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第 1 版
    121、姚伟钧 余和祥 主编 赵庆伟 朱华忠 著《游戏风情》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 月第 1 版
    122、叶舒宪 彭兆荣 著《人类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版
    123、于春华 著《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1 版
    124、于平 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1 月第 1 版
    125、于苑利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126、于苑利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127、余秋雨 主编 《国际现代艺术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6 年 12 月第1 版
    128、余秋雨 著《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第 1 版
    129、张勃主编《礼仪——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版
    130、张法 著《20 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
    131、张法 著《20 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
    132、张宏明 著《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
    133、张华 著《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6 月第 1 版
    134、赵世瑜 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生活》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2002 年 4 月北京第 1 版
    135、赵旭东 著《权力与公正:河北李村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13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河北卷》中国舞蹈出版社 1989 年 12 月第 1 版
    13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辽宁卷》中国 ISBN中心 1998 年 3 月第 1 版
    138、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山东卷》北京 中国ISBN 中心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139、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河北卷 学林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第 1 版
    140、钟敬文 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41、周江林 著《对抗性游戏——百年世界前卫戏剧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
    142、周宁 著《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
    143、朱炳祥 著《社会人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 1 版
    144、资华筠 著《舞蹈生态学导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年第 1 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