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老美学对两宋工笔花鸟画的影响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两宋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本土产生并成熟的一个画科,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论其风格样式,形式构成,技法语言和题材选择都会受到宋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北宋统一中国以后,实行“右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儒、道、释思想都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并逐渐相融相通,虽然儒家经国济世之学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之下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但道家清静无为,淡泊恬远的修身思想已经深深的烙在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印记中,宋代知识分子以入世为儒,出世为道的方式,坚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义无反顾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大道之境。
     庄老美学有着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文化特征和虚静,恬淡,清逸的审美特征。道家美学的这些性格,被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们接受并身体力行着,且水到渠成的注入到了艺文创作中。通过对宋代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作品的分析,可以从他们的技法语言、风格样式中解读出宋代文人虚静恬淡的审美心态,淡泊明志的人格风范和他们珍爱生命,主张众生平等的博大胸怀。
     事实上,在画家们看来,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体验“天道”,绘画创作的过程就是“体道”的方式和过程。宋人工笔花鸟画创作是画家与天地万物间心灵的交流,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赞美。他们看到了花鸟草虫的生命本质,也看到了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本质!
As a ripe branch in painting which formed in its native land, Chinese exquisite brush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were all effec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the economics,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no matter on its style, the constitu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subject matter. After united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e policy of elevating the civilian official and debasing the military officer were carried out, therefore,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were developing and blending gradually during the period. The governing class advocated greatly the theory of Confucianism which had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the ideas, but the ideas of quiet and inaction of DaD had been engraved in their minds by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held fast to their spirits in their own way, they also seek the idea of the oneness of Man and Heaven and take it as a duty not to turn back.
     The esthetics of Daoism uphold native beauty and seek unrestraining in soul in cultural features. They appreciate the quiet and pe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thetics of Dao were accepted and carried out by painters, literati and officildom in the Song Dynasty, what's more, they were poured into the creature on literature and arts. By analyzing representative exquisite brush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work of each time of Song Dynasty, we can read their empty and quiet, their indifference to fame or gain from their technique and style. We can also read their treasurelove the life, and advocates all the living things equality.
     In fact, the view of the painters on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arts is the experience Natural Law, that the drawing creation is the process and way of experience Dao. The exquisite brush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cre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is the soul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inters and myriad thing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respect and praises to the natural life. They had read the flowers, birds grasses and insect's life essence, they also read the person's life essence.
引文
① 引自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5页
    ② 引自梅墨生2006年5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的学术报告《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几点阐释》。
    ① 参见赵德贵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等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11
    ① 参见赵德贵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等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11
    ① 参见周谷城《中国通史》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第23至28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314《范仲淹传》,中华书局,1977,第10276页
    ① 王国维为北京历史学会作题《宋代之金石学》的学术讲演,1927年
    ① 南宋·王偁《东都事略》
    ② 吴功正《论宋代美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5,01,第112~119页
    ③ 宋·黄庭坚《题东坡字后》
    ④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① 引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 引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① 参见周谷城 《中国通史》下册第15至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② 西晋·左思《咏史》
    ①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
    ②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③ 张海鸥《宋代隐士隐居原因初探》,求索,1999年第4期
    ① 引自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文史哲》,2005.3,第48至54页
    ② 此处借用唐代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的句子,原文是: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
    ③ 元·脱脱《宋史》卷128《列传第六十五》,中华书局,1977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77页
    ②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① 本节参考了王毅《百家讲坛.魏晋神韵》,央视国际,2003.12.03
    ② 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24页
    ① 摘自《庄子·大宗师》,以后凡《庄子》引文均在行文中标注,不再另行加注。
    ① 引自陈宏《中西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科学派美学丛刊》,2006,03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① 凡《道德经》引文,均在行文中标注,不再另行加注。
    ①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
    ② 恽南田《瓯香馆集》
    ③ 原文可以这样理解: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空灵,空灵就能”无为无不为”。这里用来说明虚静对于体悟大道的作用。
    ④ 引自明·袁中道《爽籁亭记》。袁中道为文学史上公安派中间。这段文字本位论述静气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这里用来在绘画审美中静气的作用。
    ① 引自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第186页
    ② 宋·董逌《广川题跋》
    ① 明·沈灏《画尘》
    ① 引自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第49页
    ① 参阅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9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 南宋·邓椿《画继》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95页
    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25页
    ② 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① 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典雅》
    ①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②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①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② 南宋·邓椿《画继》
    ③ 本节参阅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第53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第53页
    ① 北宋·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转引自《中国艺术精神》第222页
    ②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
    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第348页
    ① 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第47页
    ② 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第 页
    ① 见附录2
    ② 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第42页
    ③ 南宋·邓椿《画继》卷一《圣艺》
    ④ 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② 五代·荆浩《六要》)
    ③ 清·张庚《浦山论画》)
    ① 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第57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② 南宋·邓椿《画继》
    ① 李平《<文心雕龙>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② 转引自黄侃撰,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1页
    ① 西汉刘安撰《淮南子·成道训》
    ① 王文娟《论道家色彩观》,《美术观察》2006,6第97页
    ②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③ 南宋·董逌《广川画跋》
    ① 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第43页
    ② 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① 明·李开元《中麓画品序》
    ② 清·恽格 撰《南田画跋》
    ① 清·笪重光《画筌》
    ② 宋·苏东坡诗《涵虚亭》
    ③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第373页
    ① 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画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第8页
    ① 转引自薛富兴《汉魏美学概观》,《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①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② 南宋·邓椿《画继》
    ③ 引自王剑引主编《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槁木死灰]条:干枯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喻“丧我”的“坐忘”境界。后亦引申为对世事无动于衷。
    ④ 宋·邓椿《画继》
    ① 明·李日华《恬致堂集·书画谱》
    ② 明·杨表正《弹琴杂说》
    ③ 宋·米友仁自题其《云山得意图卷》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⑤ 闻一多对庄子的评价,转引自聂永华《鲁迅、闻一多的<庄子>散文艺术研究》
    ⑥ 本节参阅朱良志《虚静说》,文艺研究, 1988年第一期
    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8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李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与道禅哲学的渊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 引自梅墨生先生2006年5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的学术报告《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几点阐释》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② 宋·宗炳《画山水序》。
    ③ 南宋·张怀为韩拙题《山水纯全集》后序。
    ④ 南宋·张怀《山水纯金集·后序》。
    ① 米友仁《元晖画跋》。
    ② 宋·韩拙《四库全书·山水纯全集》。
    ① 《傅抱石美术文集》第228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① 引自李军“中国油画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说“三”道“二”—中西艺术精神探源》,2002.4.5。
    [1] 李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与道禅哲学的渊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3,04,第41-47页
    [2] 吴功正.论宋代美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5,01,第112-119页
    [3] 张海鸥.宋代隐士隐居原因初探,求索.1999,04,第85-89页
    [4] 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文史哲.2005.3,第48至54页
    [5] 杜道明.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0,01,第84-90页
    [6] 王文娟.论道家色彩观,美术观察.2006,06,第97页
    [7] 薛富兴.汉魏美学概观,思想战线.2005,02,第102-109页
    [8] 朱良志.“虚静”说,文艺研究.1988,01,第27-37页
    [9] 葛启进.试探审美虚静心境—审美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第86-90页
    [10] 徐邦达.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第1期,第64-69页
    [11] 葛鸿志.携彩入玄素彩墨互辉映—中国画色彩的传统观念与当代思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9,第20卷第3期,第62-63页
    [12] 毛宣国.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求索》,1998,03,第94-98页
    [13] 李广南.论中国画空白的精神意蕴,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3,卷23,第42-43页
    [14] 李明.“随类赋彩”与中国绘画的哲学色彩观,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32页
    [15] 赖兴才.中国画线条的哲理意味,龙岩师专学报.2002.04,第20卷第2期,第48页
    [16] 吴宁 范立舟.两宋士风述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第95-102页
    [17] 朱人求.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第14-19页
    [18] 霍然.宋代美学思潮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浙江社会科学.1996,第1期,第43-47页
    [19] 虞文霞.宋太宗_右文政策_与宋代文化昌盛,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专辑,第33-36页
    [20]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美术研究.1982,04,第52-61页
    [21] 陈传席.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书屋.2001,06,第63-67
    [1] 赵德贵主编.东北师大学历史系等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11
    [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5页
    [3] 周谷城.中国通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第23至28页
    [4] 元·脱脱.宋史.卷314范仲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10276页
    [5]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北京:北京历史学会的学术讲演,1927
    [6] 元·脱脱.宋史.卷128列传第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77页
    [8]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24,200页
    [9] 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第186页
    [1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81,192,225页
    [12] 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第53页
    [13]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53页
    [14] 谢稚柳主编.中国书画鉴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136页
    [15]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第571页
    [16] 李平.<文心雕龙>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7] 黄侃撰,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1页
    [18]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373页
    [19] 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画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第8页
    [20] 王剑引主编.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31页
    [22] 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第228页
    [23] 郭廉夫.花鸟画史话,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第47页
    [24] 宋·沈括.候真平校点,梦溪笔谈,长沙:岳麓书社,2002,第123页
    [25]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第129页
    [26] 钱穆.庄老通辨.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
    [27] 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第39页,
    [28]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第233页
    [29]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8页
    [30]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第326页。
    [3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446页
    [32]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第355、348、393页
    [1] 梅墨生.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几点阐释.北京:中国美术馆,2006.05.20
    [2] 王毅.百家讲坛·魏晋神韵.北京:央视国际,2003.12.03
    [3] 李军.说“三”道“二”—中西艺术精神探源.北京:“中国油画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2.04.05
    [1] 傅吉鸿.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对当今中国画教育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2] 倪春燕.宋代与现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 王瑛.论工笔画线造型的传统特征及当代衍变.[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 曾素艳.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 笪珪如.铁围山丛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附:中国美术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13-276页
    [2]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美术研究.1982,04,第52-61页
    [3] 姜今.历代花鸟画发展一览表.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第213-214页
    [4] 郭廉夫.花鸟画史话.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第51-88页
    [5] 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第47-7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