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以翻译非文学作品而名列文学史的大家。现有的文学史除了描述进化论的影响外,通常强调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作品的文学特色,这些都尚不足以充分说明严复在近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复杂影响。有鉴于此,探讨严复的文学理念、梳理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厘清严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失为推动严复文学研究的尝试之举。
     严复影响近代文学变革的方式大致为:传播现代思想引发中国传统文学理念变动,进而影响近代文学的全面变革。依循这个理路,本文拟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发展变迁的背景下,运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分析、考察严复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复杂的关系。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局和最后一代士人群体的抗争和努力,考察严复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学术路径,最后总结出他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思想贡献。严复在进化论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充当了“舆论领袖”和“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他精心整合了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和几种西方进化论,形成了带有严氏风格特色的进化论——天演哲学。译著《天演论》的公开出版标志着天演哲学的初步成型。天演哲学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国人提供了一副明晰的人生指示图,即个体处理与物、他人及自身关系的普遍原则:个体与物的关系适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适用“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原则,二者冲突时“己轻群重”;个体和自身的关系适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天演哲学在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章,结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考察严复文学功用观的形成及其影响。严复强调文学“救亡启蒙”功用的同时,也肯定文学审美意义上的“无用之用”。严复在借鉴西学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学术分科思想,为文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提供了理论依据。严复的“美术”思想影响了近代“纯文学”观念的萌生。在功利和审美之间的抉择,奠定了严复在近代纯文学观念确立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在近代文学雅俗流变的背景下,考察严复的雅俗观及其在近代文学雅俗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以雅文学为本位的传统、西洋留学生的“身份焦虑”、天演进化思想的影响,导致严复在诗文创作和翻译中刻意“崇雅避俗”。不过,从他与“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来看,尽管严复主观上坚持雅文学的立场,客观上却开启了文学通俗化的道路,这种独特的影响缘于他的启蒙立场以及他所传播的现代思想。
     第四章,结合严复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从清末民初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进化观的形成和“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三个方面,来探讨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复杂幽微的关系。严复凭借对近代社会的全面影响,自然会影响近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在实践中他却对文学革新运动采取了疏远甚至反对的态度。这种“自洽”和“悖离”反映了严复作为传统士大夫面对现代思想时的矛盾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进化思想在中国演变为“革命”思想的复杂历程。严复最早明确表示进化论可以运用于文学领域,促进了文学进化观的形成。文学进化观不但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从杂文学体系向纯文学体系的转变,而且也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基调。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思想为“人的文学”观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无论是理论上的“自洽”、还是表面上的“悖离”,抑或实际过程中的“推动”,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之际为救亡图存所做的艰苦努力,也反映了近代文学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轨迹。
Yan Fu is the literary master in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due to his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works. Besid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his evolutionary theory, the present literary history normally focuses on Yan Fu’s translational thoughts and the literary features in his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fully present Yan Fu’s uniqu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and upon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Therefore,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Yan’s literary notion,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 and modern literary evolution, and clarify hi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literary history.
     Yan Fu influences modern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way of spreading modern thoughts to bring change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notions, so as to influence modern literary revolution as a whole.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and literary trend of thoughts,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pplies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culture,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to analyze and inspect Yan’s specific philosophic theory and literary notion, upo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 Fu and modern literary evolution can be clarified.
     The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the paper combines the changes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fights and efforts of the last generation of scholars, explores Yan’s special experience in life and study, and concludes his contributio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Yan Fu plays the role of“leadership”and“guard”in the spreading of evolutionary theory in China, and he integra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transformation and several western evolutionary theories and formed an evolution theory of his own style: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election. The publication of Tianyan Lun symbolizes the come into being of his philosophy of natural selectio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election provides for people transforming from traditin to modern time a clear life guidance, this i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oneself dealing with the objects, the others, and himself: the relation between oneself and the objects is applicable for the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of“Natural Selection,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the relation between oneself and the others is for the principle of“Freedom as the System, and Democracy as the Employment”, and the self will surpass the others when there is conflic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oneself is for the scientific concept and method. This phiosophy exerts enlightening function in moder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apter two, the paper combines the social trends of national salvation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of Yan Fu’s functional view on literature. While emphasing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saving and enlightening, Yan affirmed“the use of the useless”of literary aesthetics as well. In the proces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criticism on Chineses traditional study, Yan Fu formed his comparatively evident academic thoughts of separating subjects, and thu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literature separating from other subjects, and his thoughts on“the Fine Arts”influenced the emerging of“Pure Literature”in modern time. The selection between function and aesthetics paved the way for Yan Fu’s unique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pure literary notion.
     In Chapter thre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ry refinement and popularity, the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Yan Fu’s view on refinement and popul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 of refined literature as the major part in China, the identity anxiety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selection thought made Yan Fu adovate refinement and aviod popularity in his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of poetry. However, in the view of his relations with fictional revolution,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the May Fourth modern Chinese movement, although Yan Fu insisted refined literature subjectively, he objectively opened the way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such a unique influence is due to his enligtening principle and the modern thoughts he spread.
     In Chapter four, in accordance with Yan Fu’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literary view,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Yan Fu and modern literature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earance of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evolutional view,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iew of“literature of man”. Yan Fu’s overall influence upon modern society naturally influences on the deve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however, he stands aloof from and even rejects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movement. His attitudes of“rationality”and“alienation”expresses the controversial feelings of traditional scholars while facing to modern thoughts, and also reflects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ory transforming revolutionary thoughts. Yan Fu was the earliest to figure out that evolutional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literary field and h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evolutionary concept, which not only impacts upo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transforming from mixed literary system to pure literary system, but also settles the tune for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Yan Fu’s thoughts of“encouraging the people’s ability, educating the people’s intelligence, and refreshing the people’s virtue”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birth of the view of“literature of man”.
     Either the theoretical rationality, or the superfical alienation, or the practical promotio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 Fu and modern literary evolution not only illustrates the painful efforts made by modern scholars in national salvation during the turn of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home and abroad, but it reflects the rough traces of modern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如王栻的《严复传》(1957)、章回的《严复》(1962)、《严复诗文选注》(1975)、李泽厚的《论严复》(1977)、任访秋的《严复论》(1979)等都没摆脱这种观点的影响。
    ②刘半农:《复王敬轩书》,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③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351页。
    
    ①比如周作人的《鲁迅与青年时代》(1952)和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1953)中都涉及到一些严复影响鲁迅的细节。
    ②方铭、吕美生:《论桐城派》,《安徽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①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1~477页。
    ②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02页。
    ③欧阳哲生:《严复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④徐鹏绪:《中国近代文学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①[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①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自序》,第10页。
    ①1968年6月5日伯林致简·佛劳德的信。见[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②严复:《追忆癸巳原作,次弢菴韵》,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0页。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②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朱自清全集(第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③[美]E.希尔斯:《知识分子与权利》,转引自何晓明:《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5页。
    ④严复:《六十一岁生辰,韩生以诗见寄,斐然有怀,次韵为答》,《严复集》,第384页。
    ⑤严复:《挽黄远庸》,《严复集》,第394页。
    ⑥蒋梦麟:《西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新世纪万有文库”版,第3、8页。
    ①孟宾于:《雪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40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页。
    ③杨国强:《晚清士人与士相》,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自序》,第2~3页。
    ④冯桂芬:《知洋器议》,《校邠庐抗议(下)》,广仁堂校本,光绪乙酉(1885)年,第3~5页。
    ①许纪霖:《“断裂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编者序)》,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黄平:《知识分子:在漂泊中寻求归宿》,《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第1~10页。
    ②杨国强:《晚清士人与世相》,第223页。
    ③严复:《民国初建,政府未立,严子乃为此诗》,《严复集》,第380页。该诗的题目是严复的学生在辑录这首诗时代为拟定的。
    ④严复:《送郑太夷南下》,《严复集》,第363页。
     ①严复:《赠英华》,《严复集》,第414页。
    ①严复:《为周养庵肇祥题篝镫纺织图》,《严复集》,第389页。
    ②严复:《送沈涛园备兵淮扬》,《严复集》,第364页。
    ③严复:《送陈彤卣归闽》,《严复集》,第361页。
    ④鲁迅自传中也有类似记载:“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见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70页。
    ⑤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1546页。
    ⑥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2页。
    ①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0页。
    ②严复:《与张元济书(一)》,《严复集》,第524~526页。
    ③严复:《原强》,《严复集》,第5页。
    ④《天演论》的版本情况,可参考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134页;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5页。
    ①严复:《与张元济书(二)》,《严复集》,第527页。
    ②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1550页。
    ③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5页。
    ④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严复集》,第201页。
    ⑤唐才常:《尊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页。
    ①严复在1912年写给熊纯如的信中说“以不佞私见言之,天下仍须定于专制,不然,则秩序恢复之不能,尚何富强之可跂乎?旧清政府,去如刍狗,不足重陈,而应运之才,不知生于何地,以云隐忧,真可忧耳!”见严复:《与熊纯如书(一)》,《严复集》,第603页。
    ②新权威主义是与传统集权主义完全不同的集权思想。它“新”在不是以剥夺个人自由为基础来建立专制的权威,而是用权威来粉碎个人自由发展的障碍以保障个人自由。剥夺还是保障个人自由,是新旧权威主义的分水岭。见张式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个新“热点”:新权威主义》,《理论前沿》,1989年第59期。
    ③严复:《自拟书房联语》,1906、1907分别请郑孝胥和英华为他书写此联。郑联一直在书房悬挂着。见孙应祥、皮厚锋编:《<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④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5页。
    ⑤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9页。
    ①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561页。
    ②曾克耑:《<老子>评语之曾克耑序》,《严复集》,第1103页。
    ③严复:《原强》,《严复集》,第6页。
    ①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84页。
    ②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严复集》,第1350页。
    ③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2页。
    ④孟祥栋:《以西学光复中学——重评严复的文化观》,《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⑤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严复集》,第365页。
    ⑥严复:《〈英文汉诂〉巵言》,《严复集》,第156页。
    ⑦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⑧严复:《与熊纯如书(十六)》,《严复集》第615页。
    ①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②严复:《原强》,《严复集》,第7页。
    ③严复:《赠熊纯如联语》,《<严复集>补编》.第113页。
    ④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43页。
    ⑤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第4~5页。
    ⑥[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吴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②[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吴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③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第62页。
    ①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②严复:《<原富>按语(八○)》,《严复集》,第896页。
    ③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22页。
    ④贺麟:《严复的翻译》,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1页。
    
    ①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81页。
    ②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77页。
    ③严复:《<法意>按语(四六)》,《严复集》,第961页。
    ①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6页。
    ②严复:《天演论·论十五》,《严复集》,第1393页。
    ①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87页。
    ②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7页。
    ③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7页。
    ④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0页。
    ⑤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6页。
    ⑥[英]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进化论与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31页。
    ⑦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严复集》,第1347页。
    ①[英]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进化论与伦理学》,第29页。
    ②严复:《天演论·自序》,《严复集》,第1321页。
    ③严复:《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101页。在《译斯氏<计学>例言》的说明中可知,该文在《林严合钞》、《严几道诗文钞》及《现代十大家文钞》均有本文选录。今据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原富》本。
    ④严复《译<群学肆言>自序》,《严复集》,第123页。
    ⑤严复:《与熊纯如书》(六十三),《严复集》,第678页。
    ①严复:《<群学肆言>译余赘语》,《严复集》,第126页。
    ②严复:《译<群己权界论>自序》,《严复集》第131~132页。
    ③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序》,《严复集》第132页。
    ④严复:《译<社会通诠>自序》,《严复集》第135页。
    ⑤严复:《读新译甄克斯〈社会通诠〉》,《严复集》第148页。
    ①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2页。
    ②郭灿:《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深圳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③殷向飞:《<天演论>与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2006年度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①严复:《天演论·卮言六》,《严复集》,第1420页。
    ②严复:《天演论·吴序》,《严复集》,第1317页。
    ③严复:《天演论·导言二》,《严复集》,第1326页。
    ④夏曾佑:《<老子>评语·夏曾佑序》,《严复集》,第1100页。
    ①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页。
    ②“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见《维摩诘所说经注·不思议品》,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长安沙门僧肇注:《维摩诘所说经注》,光绪十三年(1887)夏六月,金陵刻经处,卷五,第4页。
    ③严复在国子监演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引用的一句话:“西哲尝云:‘宗教起点,即在科学尽处’。”见严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严复集》,第328页。
    ④[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343页。
    ⑤严复:《与诸儿书(三)》,《严复集》,第825页。
    ①严复:《天演论·论十》,《严复集》,第1379~1380页。
    ②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1137页。
    ③严复:《天演论·导言十八》,《严复集》,第1360页。
    ④严复:《与候毅书(二)》,《严复集》,第722页。
    ①严复:《主客平议》,《严复集》,第119页。
    ②张汝纶:《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严复集》,第1350页。
    ④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1104页。
    ⑤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1109页。
    ①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1138页。
    ②严复:《<群学肄言>译余赘语》,《严复集》,第125~126页。
    ③“托都”和“么匿”分别是英文total和unit的音译。
    ④严复:《译<群学肄言>自序》,《严复集》,第124页。
    ⑤严复:《天演进化论》,《严复集》,第310页。
    ⑥严复:《天演进化论》,《严复集》,第315页。
    ②严复:《天演进化论》,《严复集》,第315页。
    ③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82页。
    ①严复:《辟韩》,《严复集》,第35页。
    ②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1281~1282页。
    ③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1289~1290页。
    ①[英]泽格蒙特·鲍曼著;杨光、蒋焕新译:《自由》,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3页。
    ②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1279页。
    ③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51页。
    ④严复:《<法意>按语(八二)》,《严复集》,第981页。
    ⑤严复:《<原富>按语(一一四)》,《严复集》,第917页。
    ①许纪霖:《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1期。
    ②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2~3页。
    ③严复:《主客平议》,《严复集》,第118页。
    ④蒋国保:《严复的“自由、民主”观》,《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⑤罗晓静:《寻找“个人”》,《炎黄春秋》,2008年第9期。
    ⑥严复:《述黑格儿唯心论》,《严复集》,第216页。
    ⑦严复:《辟韩》,《严复集》,第35页。
    ①严复:《宪法大义》,《严复集》,第240页。
    ②严复:《原强》,《严复集》,第14页。
    ③严复:《<法意>按语(三九)》,《严复集》,第957页。
    ④冯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析严复的民主价值观》,《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①严复有“西人言治之编,所以烛漫漫长夜者,未必非自他之有耀也”的说法,见严复:《<法意>按语(四六)》,《严复集》,第961页。这里借用“烛”和“耀”的意象来形象地说明自由民主思想对近代知识分子个体觉醒的影响。
    ②严复:《译<群己权界论>自序》,《严复集》,第132页。
    ③[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④严复:《与熊纯如书(五十二)》,《严复集》,第667页。
    ⑤严复:《天演论·论十三》,《严复集》,第1388~1389页。
    ⑥严复:《天演论·论十五》,《严复集》,第1393页。
    ⑦严复:《述黑格儿惟心论》,《严复集》,第217页。
    ①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第3页。
    ②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132页。
    ③严复:《述黑格儿惟心论》,《严复集》,第213页。
    ④严复:《<民约>平议》,《严复集》,第337页。
    ⑤严复:《遗嘱》,《严复集》,第360页。
    ②[美]布林顿著、王德昭译:《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182页。
    ③[英]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8页。
    ①严复:《译<群学肄言>自序》,《严复集》,第123页。
    ②严复:《<群学肄言>译余赘语》,《严复集》,第125页
    ③严复:《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100页。
    ④严复:《天演论·论六》,《严复集》,第1370页
    ⑤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4页。
    ⑥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0页。
    ①严复:《<穆勒名学>按语(二七)》,《严复集》,第1047页。
    ②严复:《与张元济书(十三)》,《严复集》,第550页。
    ③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564~565页。
    ④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3页。
    ⑤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1页。
    ⑥严复:《读经当积极提倡》,《严复集》,第331页。
    ⑦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2页。
    ①《本社致留美同学书》,《科学》,第二卷,第10期。
    ②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1264页。
    ③严复:《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严复集》,第130页。
    ①严复:《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98页。
    ②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0页。
    ③严复:《赫胥黎治功天演论序》,《严复集》,第1411页。
    ④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0页。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4页。
    ②严复:《道学外传》,《严复集》,第484页。
    ③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81页。
    ④严复:《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100页。
    ⑤严复:《<穆勒名学>按语(四二)》,《严复集》,第1053页。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3页。
    ②严复:《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99页。
    ①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79页。
    ②严复:《与俞复书》,《严复集》,第725页。
    ③严复:《<民约>平议》,《严复集》,第338页。
    ④严复:《书示子璿四十韵》,《严复集》,第409页。
    ⑤严复:《何嗣五赴欧观战归,出其记念册子索题,为口号五绝句》,《严复集》,第403页。
    ⑥严复:《何嗣五赴欧观战归,出其记念册子索题,为口号五绝句》,《严复集》,第403页。
    ⑦严复:《与熊纯如书(三十六)》,《严复集》,第642页。
    ⑧严复:《与黄君书》,《严复集》,第723页。
    ⑨《社论:科学与反科学》,《科学》,第九卷,第一期,第1页。
    ①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作用问题》,《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第27页。
    ②严复:《天演论·导言一》,《严复集》,第1325页。
    ③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3页。
    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②福柯:《何为启蒙》,杜小真编选:《福柯集》,合肥: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页。
    ③转引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598页。
     ①严复:《原强》,《严复集》,第14页。
    
    ①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3页。
    ②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4页。
    ①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3页。
    ②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9页。
    ③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5页。
    ①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5页。
    ②周振甫:《严复诗文选·后记》,周振甫:《严复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92页。
    ③谭嗣同:《莽苍苍斋诗自序》,谭嗣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谭嗣同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54年版,第154页。
    ④郭嵩焘:《养知书屋诗集自序》,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559页。
    ⑤黄遵宪:《明治名家诗选序》,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9页。
    ⑥严复:《诗庐说》,《<严复集>补编》,第132页。
    ⑦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43页。
    
    ①严复:《天演论·导言二》,《严复集》,第132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62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22~23页。
    ②[清]顾炎武:《亭林文集》,上海:扫叶山房书坊光绪乙酉(1885)年版,卷四,第16页。
    ③[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5页。
    ④王廷相:《浚川公移集·督学四川条约》,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68页。
    ⑤黄宗羲:《姜定庵先生小传》,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页。
    ⑥魏源:《默觚上·学篇二》,赵丽霞选注:《默觚魏源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⑦方东树:《复罗月川太守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8页。
    ⑧康有为:《上海强学会章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5页。
    ⑨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第307~320页。
    ⑩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77页。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5页。
    ②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560页。
    ①严复:《天演论·论十六》,《严复集》,第1395页。
    ②严复:《政治讲义(第三会)》,《严复集》,第1265页。
    ③[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第14、164页。
    ④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严复集》。第166页。
    ⑤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周锡山编校:《王国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302页。
    ①严复:《李一山书(一)》,《<严复集>补编》,第313页。
    ②王飚、关爱和、袁进:《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③严复:《<原富>按语》(十九),《严复集》,第864页。
    ①严复:《诗庐说》,《<严复集>补编》,第132页。
    ②严复:《诗庐说》,《<严复集>补编》,第132页。
    ③严复:《与吴汝纶书(一)》,《严复集》,第402页。
    ④严复:《说诗用琥韵》,《严复集》,第402页。
    ⑤严复:《与三子严琥书》(七),《严复集》,第800页。
    ⑥严复:《<王荆公诗>评语》,《严复集》,第1153页。
    
    ①杨正典:《严复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②严复:《<老子>评语》,《严复集》,第1079页。
    ③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1109页。
    ①[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穆勒名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7页。
    ②严复:《述黑格儿唯心论》,《严复集》,第210页。
    ③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3页。
    ④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279页。
    ①严复:《与三子严琥书(九)》,《严复集》,第802页。
    ②严复:《说诗用琥韵》,《严复集》,第402页。
    ③项的原话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见项廷纪:《忆云词丙稿自序》,项廷纪撰:《忆云词附诗词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④严复:《<美术通诠·古代鉴别>按语》,《寰球中国学生报》,1907年第5、6合期。
    ⑤[英]倭斯弗著;严复译:《美术通诠·艺术》,《寰球中国学生报》,1906年第3期。
    ②朱希祖:《文学论》,《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一卷,第1期。
    ③旷新年:《文学的重新定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④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严复:《原强》,《严复集》,第7页。
    ②严复:《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严复集》,第127页。
     ①严复:《<法意>按语》(九二),《严复集》,第988~989页。
    
    ①严复:《题李一山汝谦所藏唐拓武梁祠画像有序》,《严复集》,第399页。
    ②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王国维集(第四册)》,第6页。
    ③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集(第二册)》,第175页。
    ①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集(第一册)》,第184页。
    ②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集(第二册)》,第301页。
    ③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集(第二册)》,第302页。
    ④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集(第二册)》,第324页。
    ⑤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1132页。
    ①黄开发:《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第27页。
    ②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朱自清全集(第三卷)》,第229页。
     ①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196页。
    ①祝春华:《访古论今说雅俗》,《文艺评论》,2001年第6期。
    ②孔庆东在《超越雅俗》一文中把“通”作为一个形容词和“俗”并列,强调“通俗小说”的“浅显易懂”,以区别于张赣生认为“通俗”为“通晓风俗”和“与世俗沟通”两层意思时把“通”作为动词而彰显出来的“雅话语”高高在上的姿态。孔庆东:《超越雅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③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
    ④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316页。
    ⑤李春青:《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孙克强:《雅俗之辩》,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5页。
    ②章亚昕:《近代文学观念流变》,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①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②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38页。
    ③朱志荣:《中国文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1页。
    ①严复:《与甥女何纫兰书》,《<严复集>补编》,第287页。
    ①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第476页。
    ②吴汝纶:《吴汝纶致严复书(四)》,《严复集》,第1562页。
    ③黄安榕:《严复诗文中的爱国热忱》,转引自习近平主编:《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133页。
    ④严复:《说难》,《严复集》,第491页。
    ①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4页。
    ②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53页。
    ③严复:《原强》,《严复集》,第7页。
    ④刘大魁:《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⑤[清]姚鼐:《与陈硕士》,姚鼐撰、陈用光辑:《惜抱尺牍八卷》,宣统元年(1909年)小万柳堂据海源阁本重摹刊,卷六,第10页。
    ⑥[清]姚鼐:《与陈硕士》,《惜抱尺牍八卷》,卷七,第13页。
    ⑦严复:《赠熊纯如联语》,《<严复集>补编》,第113页。
    ⑧徐鹏绪、周逢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⑨严复:《穆勒名学·按语》,《严复集》,第1028页。
    ⑩徐鹏绪、周逢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①“洋雅”是借鉴蒋晓丽的说法。“有些人就是喜欢挟‘洋’自重、挟‘洋’自‘雅’,以‘洋雅’文学自居自傲,将中国白话文学传统贬为‘旧’东西,不予认同,以‘洋’的‘雅’立场来压抑‘土’的‘俗’文学。”见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第294~295页。笔者这里仅强调近代一种“以洋为雅”的意识来说明严复散文创作中守雅避俗的新质。
    ②章亚昕:《近代文学观念流变》,第28页。
    ③汤姆·奈伦:《不列颠的崩解》,第340页。转引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77页。
    ④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21页。
    ⑤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22页。
    ⑥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22页。
    ①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11~1322页。
    ②严复:《天演论》(导言一),《严复集》,第1323页。
    ③吴汝纶:《天演论·吴序》,《严复集》,第1318页。
    ④吴汝纶:《天演论·吴序》,《严复集》,第1318~1319页。
    ⑤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562页。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2页。
    ②吴汝纶:《吴汝纶致严复书(六)》,《严复集》,第1564页。
    ③严复:《天演论·自序》,《严复集》,第1319页。
    ④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22页。
    ⑤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严复研究资料》,第266页。
    ⑥严复:《与梁启超书(二)》,《严复集》,第516页。
    ①严复:《与梁启超书(二)》,《严复集》,第517页。
    ②严复:《译<群学肄言>有感》,《<严复集>补编》,第12页。
    ③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第516页。需要指出的是在该文中作者还提到在空前崇雅的同时,“清代俗文化的发展、壮大也是很显著的。”
    ①[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第16页。
    ②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3页。
    ③严复:《太夷继作有“被刖”诸语见靳,乃为复之》,《严复集》第368页。
    ④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86页。
    ①严复:《与张元济书(八)》,《严复集》,第537页。
    ②严复:《与梁启超书(二)》《严复集》,第516页。
    ③严复:《遗嘱》,《严复集》,第360页。
    ④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页。
    ⑤严复:《与熊纯如书(八十三)》,《严复集》,第699页。
    
    ①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558~559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2页。
    ①梁启超(饮冰):《小说丛话(节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7页。
    ②郭绍虞、罗根泽:《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③姜东赋:《严复文艺观散论——兼与周振甫先生商兑》,转引自《严复研究资料》,第401~406页。
    ④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⑤王栻:《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了哪些论文》,《严复集》,第439~440页。
    ⑥汪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623~625页。
    ①严复:《与夫人朱明丽书(二十九)》,《严复集》,第753页。
    ②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转引自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2页。
    ③小说还被认为“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之大助”。见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41页。
    ④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页。
    ⑤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9页。
    
    ①[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2页。
    ①梁启超(饮冰)等:《小说丛话(节录)》,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7页。
    ②梁启超(饮冰)等:《小说丛话(节录)》,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7页。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十,第6页。
    ④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0页。
    ⑤夏曾佑(别士):《小说原理》,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1页。
    ⑥“士大夫读小说,只是看闲书,就是作小说,也只是游戏文章,总而言之,消遣而已。他们得化装为小市民来欣赏,来写作;在他们看,小说奇于事实,只是一种玩艺儿,所以不能认真、严肃,只是消遣而已。”见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朱自清全集(第三卷)》,第229页。
    ①[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第55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73页。
    ③严复:《原贫》,《严复集》,第294页。
    ④姚春树认为无论从理论倡导还是翻译实践来看,严复都对当时的“小说界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见姚春树:《理论倡导与译介实践——严复与晚清“小说界革命”新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该文不但认为《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是严、夏合著,而且还详细考证出1903年《大陆报》上刊登佚名作者关于《一千零一夜》又称《天方夜谭》的译作应是严复所为,为笔者认为严复没有积极参与“小说界革命”实践开拓了新思路。
    ⑤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学衡》第18期(1923),第7页。
    ②严复:《与张元济书(六)》,《严复集》,第535页。
    ③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1322页。
    
    ①《严复集》中把它放在《与梁启超书》中第二篇。
    ②严复:《与梁启超书(二)》,《严复集》,第516页。
    ③黄遵宪:《黄遵宪致严复书》,《严复集》,第1572~1573页。
    ①吴汝纶:《吴汝纶致严复书(八)》,《严复集》。第1566页。
    ②吴汝纶:《吴汝纶致严复书(二》,《严复集》。第1560页。
    ③夏曾佑:《夏曾佑致严复书》,《严复集》,第1574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42页。
    ②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第71页。
    ③袁进:《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①黄遵宪:《杂感》,《黄遵宪全集(上)》,第75页。
    ②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黄遵宪全集(下)》,第1419页。
    ③梁启超:《<沈氏音书>序》,《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卷二,第2页
    ④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2~93页。
    ②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集(第二册)》,第307页。
    ③严复:《与梁启超书(三)》,《严复集》,第518~519页。
    ①严复:《与梁启超书(三)》,《严复集》,第519页。
    ②严复:《与梁启超书(三)》,《严复集》,第519页。
    ③吴福辉:《“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①欧阳哲生:《严复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②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第3页。
    ①钱玄同和刘半农两人演“双簧”的时候,不管是《王敬轩君来信》还是《复王敬轩书》中都专门提到严复,但严复没有理会。见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②严复:《答郑太夷》,《严复集》,第366页。
    ②严复:《天演进化论》,《严复集》,第314页。
    ③严复:《天演进化论》,《严复集》,第310页。
    ①“哲学初祖天演严”,见梁启超:《广诗中八贤歌》,《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六册)》,卷十五(下),第13页。
    ②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转引自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第467页。
    ③吴汝纶:《天演论·吴序》,《严复集》,第1317页。
    ④严复:《天演论·导言五》,《严复集》,第1334页。
    ⑤严复:《天演论·导言六》,《严复集》,第1335页。
    
    ①严复:《<群学肄言>按语》,《严复集》,第921~922页。
    ②李强:《严复与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兼评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见刘桂生等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371页。
    
    ①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卷六,第114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43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6~457页。
    ①严复:《天演论·导言一》,《严复集》,第1325页。
    ②严复:《李一山书(二)》,《<严复集>补编》,第314~315页。
    ③严复:《原强》,《严复集》,第6页。
    ④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2页。
    ⑤严复:《译<群学肄言>自序》,《严复集》,第123页。
    ⑥严复:《<英文汉诂>巵言》,《严复集》,第157页。
    ⑦严复:《驳英<太晤士报>论德据胶澳事》,《严复集》,第55页。
    ①林振武:《近代知识分子对公理性质和来源的解读过程及其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第2期。
    ②严复:《中俄交谊论》,《严复集》,第477页。
    ③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1250页。
    ④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1245页。
    ⑤严复:《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100页。
    ⑥耿传明:《“政治小说”的出现与公理至上话语的确立——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政治》,《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⑦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
    ⑧陈赟:《中国现代性意识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严复:《天演论·导言十八》,《严复集》,第1360页。
    ②[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页。
    ③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绪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九,第59页。
    ④[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第234~241页。
    ⑤严复:《天演论·论十七》,《严复集》,第1474页。
    ①[英]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进化论与伦理学》,第61页。
    ②严复:《天演论·论十七》,《严复集》,第1475页。
    ③“进化”一词的翻译根据汉语言诠释的规则就蕴涵有“进步”的含义,“进步”的观念是20世纪中国精神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四以后,“进化”一词逐渐被“创造”“革命”等字眼所代替。参见苏中立:《天演、进化、进步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林基成:《天演=进化?=进步?——重读<天演论>》,《读书》,1991年6期;高瑞泉:《在进化论传播的背后——论“进步”观念在近代中国确立之条件与理路》,《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等。
    ④孙中山:《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0~261页。
    ⑤梁启超:《自由书·豪杰之公脑》,《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册)》,卷二,第33页。
    ⑥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卷一,第8页。
    ⑦孙中山:《在广州全国学生评议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114~115页。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独秀文存》,第95页。
    ②《新世纪之革命》,转引自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卷(下),第976页。
    ③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第四册)》,第180页。
    ④邹容:《革命军》,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革命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⑤郭国灿:《思想的历史与历史的思想——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5页。
    ⑥李石曾(真民):《革命》,转引自《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第2卷(下),第998~999页。
    ①朱谦之:《革命的目的与手段》,《奋斗》第4号(1920年),转引自郭国灿:《思想的历史与历史的思想——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论集》,第35页。
    ②真:《进化与革命》,转引自《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第2卷(下),第1041页。
    ③原话是“故无革命,则社会无进步。公理昌明,则革命益趋于公正,亦益趋于和平。”见民:《普及革命》,转引自《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第2卷(下),第1021页。
    ④梁启超:《释革》,《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九,第42页。
    ⑤《新世纪之革命》,转引自《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第2卷(下),第976页。
    ⑥梁启超:《释革》,《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九,第41页。
    ①刘成友:《进化论与文学的变迁》,《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②胡适:《我们走那条路》,《胡适文集(5)》,第362页。
    ③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版,第10页。
    ①胡适:《我的信仰》,《胡适文集(1)》,第18页。
    ②胡适:《我们走那条路》,《胡适文集(5)》,第358页。
    ③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集(3)》,第202页。
    ④梁启超一直是将“戏剧改良”纳入“小说界革命”的。
    ①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册)》,卷二十二,第191、189页。
    ②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十,第10页。
    ③梁启超:《劫灰梦传奇》,《饮冰室合集·合集(第十九册)》,卷九十二,第3页。
    ④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十一,第19页。
    ⑤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合集(第五册)》,卷二十三,第13页。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独秀文存》,第95~96页。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的<导言>》,《胡适文集(1)》,第124页。
    ①周作人:《思想革命》,《周作人文类编·中国气味》,第172~173页。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九》,《鲁迅全集(第二卷)》,第59页。
    ③高旭:《愿无尽斋诗话》,高旭著,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④朱希祖:《非“折中派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89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集(2)》,第7页。
    ②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全集(上)》,第68~69页。
    ③张荣翼:《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
    ④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1930年四版,第320~321页。
    ⑤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第330~331页。
    ⑥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文集(2)》,第27页。
    ⑦梁启超(饮冰):《小说丛话(节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5页。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卷三,第34页。
    ②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1页。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卷十,第10页。
    ④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5页。
    ⑤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集(2)》,第14页。
    ⑥胡适:《逼上梁山》,《胡适文集(1)》,第156页。
    ①胡适:《答朱经农》,《胡适文集(2)》,第66~71页。
    ②《青木正儿转述王国维论明清戏曲》:《王国维集(第三册)》,第419页。(青木正儿)对曰:“欲观戏剧,宋元之戏曲史,虽有先生名著,明以后尚无人着手,晚生欲致微力于此。”先生冷然曰:“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余默然无以对。
    ③高玉说“思想革命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深层的动力,推动白话文运动的不是语言形式而是思想。所以,五四白话文运动表面上是语言形式运动,但深层上则是思想革命。”见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四册)》,卷三十九,第44页。
    ②王飚:《近代文学观念理论基础的变动》,《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93页。
    ②1905年,严、孙二人在伦敦见面。孙中山对严复所言:“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言辞激烈地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见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1550页。
    ③严复:《译<社会通诠>自序》,《严复集》,第136页。
    ④严复:《与熊纯如信(八十三)》,《严复集》,第699页。
    ⑤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集(2)》,第14页。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14页。
    ①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集(第二册)》,第301页。
    ②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蔡元培全集(第四卷)》,第352页。
    ③严复:《天演论手稿·论十七》,《严复集》,第1476页。
    ④严复:《天演论·导言二》,《严复集》,第1326页。
    ⑤严复:《天演论·导言二》,《严复集》,第1326页。
    ⑥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50页。
    ⑦严复:《天演论·导言二》,《严复集》,第1328页。
    ⑧徐嘉瑞:《近古文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版,第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48页。
    ②[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③章太炎:《文学总略》,见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集(第一册)》,第22页。
    ②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集(第二册)》,第324页。
    ③沈雁冰:《什么是文学》,郑振铎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56页。
    ④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六卷)》,第99~100页。
    ⑤郑振铎:《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郑振铎全集(4)》,第1页。
    ②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及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③郑振铎:《文学的定义》,《郑振铎全集(3)》,第394页。
    ④郑振铎:《中国文人(?)对于文学的根本误解》,《郑振铎全集(3)》,第424页。
    ⑤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文集(2)》,第149~151页。
    ⑥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页。
    
    ①蒋键璋:《中国文学史纲》,上海:亚细亚书局1929年版,第3~4页。
    ②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1页。
    ③林之棠:《新著中国文学史》,北平: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12页。
    ④黄人著,江庆柏、曹培根整理:《黄人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王国维集(第三册)》,第3页。
    ③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胡适文集(8)》,第149页。
    
    ①蒋键璋:《中国文学史纲》,第4页。
    ②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版,第10页
    ③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第10~11页。
    ①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第12页。
    ②曾毅:《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版,《修正中国文学史弁言》,第1页。
    ③旷新年:《文学革命:进化文学史观》,《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5页。
    ⑤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第348页。
    ⑥王国维:《自序二》,《王国维集(第二册)》,第299页。
    ⑦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卷一)》,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版,《题语》,第1页。
    ①张世禄:《中国文艺变迁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6页。
    ②刘经庵:《新编分类中国纯文学史纲》,北平:著者书店1935年版,《编者例言》,第一页。
    ③胡云翼:《新编中国文学史》,《自序》,第5页。
    ④朱谦之:《音乐的文学小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5.
    ⑤陈子展《中国文学史讲话(上)》,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7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50页。
    ②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60页。
    ③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47页。
    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7)》,第1页。
    ⑤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7)》,第14页。
    ⑥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7)》,第14页。
    ⑦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7)》,第11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51页。
    ②沈雁冰:《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谢冰弦:《近代文学》,上海:文学评论社1929年版,第4~5页。
    ③具体可参考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6~418页。
    ①李大钊:《<晨钟之使命>》,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②杨义:《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3~44页。
    ③魏崇新、王同坤认为中国文学史的初程就是“走出混沌”的努力。见魏崇新、王同坤著:《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
    ④朱德发:《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第98页。
    ①严复:《原强》,《严复集》,第9页。
    ②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8页。
    ③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7页。
    ④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27页。
    ⑤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①严复:《天演论·导言八》,《严复集》,第1339页。
    ②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林志均编著:《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41年版,卷五,第12页。
    ③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148~149页。
    ④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饮冰室合集·合集(第十九册)》,卷八十九,第5页。
    ②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饮冰室合集·合集(第十九册)》,卷八十九,第38、39页。
    ③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表示过“今而知天下之爱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的意思。尽管有客气夸饰的成分,却也真切地表明了梁启超在东渡之前的思想深受严复影响。梁启超:《梁启超致严复书》,《严复集》,第1566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卷四,第2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卷四,第1页。
    ⑥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9页。
    ⑦汪原放:《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卷四,第3页。
    ②王向阳、易前良:《梁启超政治小说的国家主义诉求——以<新中国未来记>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③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胡适文集(4)》,第630~631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集(5)》,第511~512页。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的<导言>》,《胡适文集(1)》,第124页。
    ③胡适:《答朱经农》,《胡适文集(2)》,第71页。
    ④朱经农:《朱经农原书》,《胡适文集(2)》,第68页。
    ⑤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薛绥之、张俊才著:《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第47页。
    
    ①林纾:《论古文白话文之相消长》,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81页。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页。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文类编·本色》,第34页。
    ②周作人:《文艺的统一》,《周作人文类编·本色》,第78页。
    ③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周作人文类编·本色》,第49页。
    ④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文类编·本色》,第62页。
    ⑤周作人:《平民的文学》,《周作人文类编·本色》,第41页。
    ⑥茅盾:《关于创作》,《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①俞祖华:《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71页。
    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五卷)》,第108页。
    ④哈九增:《鲁迅对严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上海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⑤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四卷)》,第375页。
    ⑥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77页。
    ①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四卷)》,第375页。
    ②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91页。
    ③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第117~118页。
    ④鲁迅:《致唐英伟》,《鲁迅书信集(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840页。
    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⑥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4页。
    ⑦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8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1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3页。
    ③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8~59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2页。
    ⑤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6页。
    ⑥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第7页。
    ⑦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9页。
    ①于影:《20世纪初“新民”思想的倡导与超越——梁启超与青年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①陈独秀:《自序》,《独秀文存》,第2页。
    ②赵慎修:《近代文学的变革与发展》,见社科院文研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5页。
    ③[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09页。
    ①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第128页。
    ②胡适:《致母亲》,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1907~1933)》(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③严复:《原贫》,《严复集》,第293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第212~213页。
    ②当然,也有真正成为科学家的留学生。刘为民在《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中列有一个记录了有自然科学背景的新文学作家的长长的名单。见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7页。
    ③朱宗震:《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60~61页。
    ④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独秀文存》,第98页。
    ⑤朱宗震:《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第60~61页。
    [1]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2]陈炳堃.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3]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陈子展.中国文学史讲话[M].上海:北新书局,1933.
    [5]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稿[M].中华书局,1960.
    [7]管林、钟贤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8]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胡云翼.新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北新书局,1934.
    [10]蒋键璋.中国文学史纲[M].上海:亚细亚书局,1929.
    [11]林之棠.新著中国文学史[M].北平:华盛书局,1934.
    [12]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3]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M].北平:著者书店,1934.
    [14]刘麟生.中国文学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2.
    [1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0.
    [17]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8]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M].上海:开明书店,1935.
    [19]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M].上海:光明书局,1929.
    [20]徐嘉瑞.近古文学概论[M].上海:北新书局,1936.
    [21]徐鹏绪.中国近代文学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3]曾毅.中国文学史[M].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
    [24]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M].上海:北新书局,1928.
    [2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朱谦之.音乐的文学小史[M].上海:泰东图书局,1925.
    [27]朱志荣.中国文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90.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美]布林顿著;王德昭译.西方近代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11][日]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英]达尔文著;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吴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4][英]丹尼斯·史密斯著;萧韶译.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的预言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5][英]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7][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8][英]泽格蒙特·鲍曼著;杨光等译.自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9]《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进化论与伦理学[M].科学出版社,1971.
    [20]《茅盾全集》编辑委员会.茅盾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1]鲍晶.刘半农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85.
    [22]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86.
    [23]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24]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5]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6]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7]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8]陈越光,陈小雅.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9]崔运武.严复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0]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1]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2]冯保善.严复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33]冯亦代.八方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
    [34]福柯著;杜小真编译.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5]高惠群、乌传衮.翻译家严复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6]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7]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8]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著.胡适书信集(1907~193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9]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0]关爱和.悲壮的沉落[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1]关爱和.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2]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3]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5]郭国灿.思想的历史与历史的思想——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6]郭绍虞、罗根泽.中国近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8]郭嵩焘著;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9]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50]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1]郭颐颖.中国现代唯科学主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52]哈九增.鲁迅与严复[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53]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4]郝翔.进化论与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变革[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55]何晓明.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56]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7]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8]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5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唐才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0]黄开发.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61]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2]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3]黄人著;江庆柏、曹培根整理.黄人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64]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5]黄遵宪著;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7]蒋梦麟.西潮[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8]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M].成都:巴蜀书社,2005.
    [69]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0]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1]李承贵.中西文化之会通,严复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72]李春青.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3]李明山.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74]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7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6]连燕堂.从古文到白话——近代文界革命与文体流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7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78]梁启超撰;林志均编.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41.
    [79]刘大魁.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80]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1]刘师培著;舒芜校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2]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83]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84]卢美松.严复翰墨[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85]鲁迅.鲁迅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86]罗耀九.严复年谱新编[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
    [87]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88]马勇.严复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8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0]南京大学历史系,国营红卫机械厂《严复诗文选注》注释组选注.严复诗文选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
    [91]牛仰山,孙鸿霓.严复研究资料[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
    [92]欧阳哲生.严复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93]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4]皮厚锋.严复大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5]皮厚锋.严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6]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9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98]钱竞,王飚.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99]任访秋.近代文学作家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00]任访秋.中国新文学的渊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论严复与严译名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2]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3]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4]苏中立,涂光久.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105]苏中立,涂光久.严复思想与近代社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06]苏中立.救国、启蒙、启示:严复和中西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07]孙克强.雅俗之辩[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108]孙文礼.严复与道家思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09]孙应祥,皮厚锋.《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10]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11]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2]谭嗣同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辑.谭嗣同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113]汪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14]汪原放.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15]汪正龙.文学意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6]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7]王国维著;周锡山编校.王国维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8]王克非.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摄取:严复与日本启蒙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9]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0]王栻.严复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1]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22]王天根.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M].合肥:黄山书社,2009.
    [123]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4]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
    [125]王亚玲,唐希.严复与严复故居:中国福州严复故居纪念馆[M].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3.
    [126]王瑶.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7]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28]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9]魏崇新,王同坤.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130]魏源著;赵丽霞选注.默觚魏源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3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流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2]吴建国.雅俗之间的徘徊——16至18世纪文化思潮与通俗文学创作[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33]项廷纪.忆云词附诗词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4]谢冰弦.近代文学[M].上海:文学评论社,1929.
    [13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6]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37]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138]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39]严复译;欧阳哲生导读.天演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
    [140]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1]颜德如.严复与西方近代思想:关于孟德斯鸠与《法意》的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142]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43]杨国强.晚清士人与世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44]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5]杨阳.富强抑或自由——严复宪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46]杨义.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47]杨正典.严复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8]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4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0]俞政.严复译著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51]俞祖华.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52]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3]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54]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55]张俊才.叩问现代的消息: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6]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57]张汝纶.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8]张世禄.中国文艺变迁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59]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
    [160]章太炎著;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1]章太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62]章亚昕.近代文学观念流变[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163]赵利民.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164]赵炎秋,陈果安,潘桂林.明清叙事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5]郑振铎著、郑尔康编.郑振铎全集[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16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7]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168]周振甫.严复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69]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170]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171]朱自清著;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172]朱宗震.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福州市严复研究会.97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2]福建省严复研究会.93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3]郭卫东、牛大勇.中西融通:严复论集,北京:宗教出版社,2009.
    [4]黄瑞霖.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5]贾长华.严复与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刘桂生.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8]习近平.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0]张广敏.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11]赵家璧主编、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12]赵家璧主编、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4]翁银陶.简论严复诗论与其诗作之关系[C].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2007:218-226.
    [15]社科院文研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6]谢冰弦.近代文学,上海:文学评论社,1929.
    [1]本社致留美同学书.科学[J].1916,2(10):
    [2]毕耕.近代白话文理论的产生及流变[J].理论界,2008,(04):167-168.
    [3]陈庆元、陈炜.略论严复“严译名著”及报刊政论文[J].龙岩师专学报,1998,(02):30-33.
    [4]陈永标.严复的文化观和文学批评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3,(05):100-105.
    [5]陈月清.略论严复的法家观[J].文史哲,1974,(04):39-45.
    [6]陈赟.中国现代性意识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06):27-34.
    [7]丁四新.譬彼舟流不知所届——严复晚年心象剖析[J].江汉论坛,1995,(07):38-42.
    [8]杜治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纯”文学史的兴起——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编写[J].齐鲁学刊,2002,(02):66-71.
    [9]方铭、吕美生.论桐城派[J].安徽大学学报,1963,(01):63-80.
    [10]冯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析严复的民主价值观[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6):41-44.
    [11]福建师大中文系写作小组.论严复的尊法反儒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4,(02):16-25.
    [12]付建舟.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J].文学评论,2009,(04):143-148.
    [13]高瑞泉.在进化论传播的背后——论“进步”观念在近代中国确立之条件与理路[J].学术月刊,1998,(09):14-30.
    [14]耿传明.“政治小说”的出现与公理至上话语的确立——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政治[J].江汉论坛,2007,(01):114-119.
    [15]郭灿.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1996,(04):90-96.
    [16]哈九增.鲁迅对严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1986,(02):4-10.
    [17]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J].学衡,1923,(18):1-26.
    [18]黄洁.严复、夏曾佑的小说美学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5):205-208.
    [19]黄树红.论严复对文学与翻译的贡献[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04):5-9.
    [20]蒋国保.严复的“自由、民主”观[J].中国哲学史,1996,(03):96-99.
    [21]旷新年.文学的重新定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03):97-124.
    [22]旷新年.文学革命:进化文学史观[J].涪陵师专学报,1999,15(04):1-16.
    [23]李慈健.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J].河南社会科学,1996,(03):65-67.
    [24]李瑜.略论严复、章太炎尊法反儒思想及其演变[J].中山大学学报,1974,(04):34-36.
    [25]连文.从《论世变之亟》看严复的尊法反儒思想[J].福建师大学报,1974,(04):26-29.
    [26]林基成.天演=进化?=进步?——重读《天演论》[J].读书,1991,(06):29-38.
    [27]林振武.近代知识分子对公理性质和来源的解读过程及其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02):80-85.
    [28]刘成友.进化论与文学的变迁[J].学术月刊,1998,(08):8,20-21.
    [29]罗晓静.寻找“个人”[J].炎黄春秋,2008,(09):77-80.
    [30]罗云锋.学术分科与史、文独立——早期文学史书写的学术背景考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02):75-80.
    [31]罗志田.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3,(01):107-114.
    [32]孟祥栋.以西学光复中学——重评严复的文化观[J].上海大学学报,2003,(04):20-30.
    [33]舒远招.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达尔文思想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J].湘潭大学学报,2007,31(02):58-62.
    [34]苏中立.天演、进化、进步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6,(04):65-68.
    [35]王飚、关爱和、袁进.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展望[J].文学遗产,2000,(04):4-23.
    [36]王飚.近代文学观念理论基础的变动[J].长江学术,2008,(01):19-28.
    [37]王介平.论严复[J].教学与研究,1957,(12):25-34.
    [38]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03):151-164.
    [39]王宪明.严复《民国初建》诗“美人”新解[J].近代史研究,1996,(05):165-171.
    [40]王向阳、易前良.梁启超政治小说的国家主义诉求——以《新中国未来记》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6,(12):86-92.
    [41]倭斯弗、严复.美术通诠[J].寰球中国学生报,1906,(03):1-10;1907,(04):1-7;1907,(05、06):1-9.
    [42]吴福辉.“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01):1-12.
    [43]线文.争辩与启示:严复自由思想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2007,(06):35-39.
    [44]谢飘云.林纾与严复散文、译述之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2):38-46,51.
    [45]徐鹏绪、周逢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J].东方论坛,2002,(05):13-22.
    [46]许纪霖.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J].史林,2008,(01):53-62.
    [47]杨正典.严复诗歌美学思想初探[J].文史哲,1991,(05):92-94.
    [48]于影.20世纪初“新民”思想的倡导与超越——梁启超与青年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广州大学学报,2003 ,2(11):18-21.
    [49]袁进.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文学评论,2007,(01):123-128.
    [50]张均.现代性思想谱系及其批判[J].长江学术,2008,(02):1-7.
    [51]张荣翼.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J].齐鲁学刊,1999,(01):66-71.
    [52]张式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个新“热点”:新权威主义[J].理论前沿,1989,(59):2-4.
    [53]张啸虎.评政论家严复的器识与文艺[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08):172-178.
    [54]张修龄、马卫中.严复诗歌初论[J].苏州大学学报,1996,(04):65-70.
    [55]张宜雷.严复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变革[J].理论与现代化,2004,(05):71-74.
    [56]张宜雷.追溯中国文学观念现代性的起源[J].理论与现代化,2008,(03):114-116.
    [57]中文系写作组.论严复的思想演变及其历史教训[J].福建师大学报,1975,(02):63-70.
    [58]朱德发.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5):3-10.
    [59]朱希祖.文学论[J].北京大学月刊,1919,1(1):45-57.
    [60]祝春华.访古论今说雅俗[J].文艺评论,2001,(06):94-96.
    [61]左玉河.从“经世之学”到“分科之学”——近代早期的学术分科观念及分科方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01):30-34.
    [1]孟祥栋.包容、超越与激活——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4.
    [2]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觉醒与严复天演哲学[D].长沙:湖南大学,2002.
    [3]秦鹏飞.悖谬背后的现代性意蕴——论严复思想的文学启迪[D].开封:河南大学,2009.
    [4]殷向飞.《天演论》与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D].西安:西北大学,2006.
    [5]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D].济南:山东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