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論文是對《上?┪镳^藏戰國楚竹書》(1~5)所收佚書詞語的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所公布的篇章,是未經後人篡改的戰國時期楚國的寶貴語料,其所記錄的詞語能夠真實地反映戰國時期的語言使用情況。其內容涉及文學、歷史、文獻、軍事等方面,對其研究,體現了多學科的滲透和交融,因此對竹書文本本身的研究更為重要。
     上博楚竹書距今遙遠,其在詞語使用方面與今有異,釋讀難度很大,就現已公布的上博楚竹書篇章而言,經過學者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文本的釋讀和文義的疏解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一些疑難問題,衆說紛紜,還需要進一步梳理研究;有些常見詞語的確切含義還不清楚,有些包含重要內容的簡文的斷句還有待推敲等等。且學者對篇章詞語的釋讀、釋義都散見在各種相關論著之中,未能將上博簡中的詞語做一整體的彙集;學者所取得的成果,還沒有對其系統地歸納總結,因而還不能為廣大讀者準確、便捷地利用。所以本文所做的,是在前輩時賢考釋的基礎上,對上博楚竹書(1~5)中佚書中詞語進行研究,目的是要完整地將上博楚竹書佚書詞語的書面形式和意義呈現出來?疚牟粌H對詞語進行義項歸類,亦對有爭議或較為複雜的詞形、詞義進行申述。申述的內容包括:一、對一些爭議較大的詞語考釋,辨明其是非;二、在學者考釋的基礎上,對詞義乃至句義予以詮釋;三、對某些詞語的意義,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博楚竹書中的大部分詞語,都能與傳世典籍中的詞語相印證,不僅能夠佐證《漢語大詞典》釋義的成說;還能提供許多以往不見記載的詞義,為《漢語大詞典》中已有的詞條,增添新的義項;還能修正已有詞條的詞義;上博楚竹書的辭例還能為《漢語大詞典》記載的義項提供或提前書證。本文對此現象亦有涉及。
May in 1994,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emerged on the Hong Kong Heritage market, which was heard by The Shanghai Museum, and eventually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buy the more than 1200 pieces of the acquisition at first. Between the autumn and winter of the same year, some friends from Hong Kong presented the Shanghai Museum with 497 pieces again. These includes over a hundred kinds of ancient books, Some chapters of which could be compared with what handed down , but most of which are the Losing books of pre-Qin, so these pieces were called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hu". Since December in 2001, the Shanghai Museum has published seven volum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have a research on the words, which is recorded in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in the Shanghai Museum Bamboo Books of Warring States Chu (1 ~ 5).
     The Bamboo is the earliest books we have seen, and it have the real handwriting of that time, what?s more, the words recorded in which could reflected the prevailing language usage, so the bamboo gives us not only a material treasure, but also the precious ancient culture inhentance of the Chinese history.The discovery and publication of the Chu bamboo slips provide rich materials for us to study history, culture and idea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sequently setting off a climax in the research of Chu character and culture.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are these not seen in the masterpieces of literature, or the dissipated books. So the research on the words of Losing Ancient Books will be delighted and defiant for the modern people. According the efforts of many years, the research on Chu bamboo books has yielded excellent results. A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explained, and the ideas of the bamboo slips have also been clear. But some of difficult questions which are divergent need to be carded and researched exhaustively.Exact meaning of some common words is not definite,they are discussed furtherly.And the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rticles of scholars are scattered among the associated books, so far which haven?t been summanized systematicly the meaning of words in the Losing books of Chu Bamboo Slips(1~5)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and the harvest in which haven?t been used by the majority of reader accurately ande easil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lars, we will make a systemic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full face of the words in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of Chu Bamboo Slips (1 ~ 5) for academic use.
     This article is titled "The Study of Words of Losing Ancient books in Chu Bamboo slips (1~5)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the "prefac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dy" of the thesis ; the third part is the“appendix”.
     The“preface”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describ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scussion, the basis and objectives of the topics, the materials used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what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of Chu Bamboo Books emendate and replenish“Chinese Dictionary”with examples. For the research on any unearthed documents, they have some restrictions on by themselves, so it must be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ture which handed down, in order to be confirmed and supplemented. Conversely, the study of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can also supplement the descendent masterpiece. The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hu is the precious corpus, which have not been tampered by the generations, most words of which can corroborate with that of the descendent books, but there are some not appeared in the descendent books. In the process of Carding and researching on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of Chu Bamboo Books, we will contrast the items with the entries of“Chinese Dictionary”, received: some terms contained in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not only prove the interpretation in“Chinese Dictionary”,but also provide some new meaning which is not in historical records.And add new meaning for existing words in“Chinese Dictionary”.Even if revise the existing words comprehensively. And while some definition of the terms in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can advance the era of documentary evidence.
     As a main part, the "body" is about a research on the words? phrase and meaning.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and studies of the fore man, we will make an effort to collect the correlative articles, clear up some view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oint of view on some controversial words in textual research, identify the non - turn on the meaning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sense of words and sentences, Even if there are some meaning of items we don?t clear, we will cite paper the mainstream of academic discussion as far as possible examples in order to index and learn for the later learners.
     The words entry in this paper, sort the entry of the words just as the article of "Shuowen Jiezi".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we will interpret the terms of the bamboo slips. The main content expressed as follows: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words appeared in chapters; the pronunciation marked the words; enumerate the phrases and its? numb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cited the speech. In this way, not only it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words and sense of the Losing ancient books in Chu Bamboo Books, but also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usage of a character, voice problem and also.
     For convenience of reader ,we make the Stroke Keys of the word.The appendix includes a littl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my conducting and studying.
引文
1李學勤:《再序》,何琳儀著《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2頁。
    2朱淵清:《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1頁。
    3參張立行:《戰國竹簡露真容》,《文滙報》,1999年1月5日第1、3版。鄭重:《“上博”看楚簡》,《文滙報》,1999年1月14日。陳燮君:《先秦古籍的又一次重要發現》,《中國文物報》,2002年1月11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序》,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1月,2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下文簡稱“上博楚竹書”。
    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偶霭嫔纾?007年7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偶霭嫔纾?008年12月。下文涉及此些書時,均簡稱“上博一”、“上博二”??。
    6按照整理者分篇統計當為46篇,其中上博二中《從政》甲篇與乙篇、上博五中《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夀》與《平王與王子木》,據學者考證,當合為一篇。參陳劍:《〈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8日;又《文物》,2003年第5期,57-59,64頁。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郭永秉:《關于<競建>和<鮑叔牙>的字體問題》,簡帛網,2006年3月5日。上博六中《天子建州》和上博七中《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凡物流形》四篇皆有甲、乙兩個版本,其內容相同,視為一篇,因此共有39篇。
    1《李學勤先生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會議閉幕式上的演講》,《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1頁。
    2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7月,165頁。
    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下文均簡稱為“《上博字編》”。
    2上博《緇衣》,還有郭店簡《緇衣》對讀。《周易》還有馬王堆帛書《周易》、阜陽漢簡《周易》等版本對讀。參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蠾x》,中華書局,2008年4月。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春秋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3前文已言明上博二中《從政》甲篇與乙篇、上博五中《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據學者考證,當合為一篇?珵榱藭鴮戅o例的方便,遵循學界習慣,仍沿襲整理者所命的篇名。
    1裘錫圭:《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根據》,氏著《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0月,294頁;又氏著《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170頁。
    2裘錫圭:《說字小記》,《北京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又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646-647頁。
    4參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236-238頁。
    1如唐鈺明:《金文複音詞簡論——兼論漢語複音化的起源》,《人類學論文選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又氏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117-135頁。毛遠明:《左傳詞彙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80-89頁。
    2參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子羔>篇的簡序》,《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11頁。
    1參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凡例”,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頁。
    2李守奎:《楚文字編》“前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9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前言”、“凡例”,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1裘錫圭:《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年第6期;又氏著《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194-208頁。劉釗:《談古文字資料在古漢語研究中的重要性》,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7月,415-437頁;又《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3期,54-58頁。
    1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8日。陳劍指出“遷”也可能是“變化”之意而非“遷徙(居處)”之意。
    1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何有祖:《上博五楚竹書<競建內之>劄記五則》,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93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202頁。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98頁。
    1“登年”的釋讀,參陳偉:《上博五<弟子問>零識》,簡帛網,2006年2月21日。田煒:《上博五<弟子問>“登年”小考》,簡帛網,2006年3月22日。
    2白於藍:《釋“玄咎”》,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9日;又《“玄咎”考》,《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79-84頁。
    3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11-212頁。
    4“遭殃”、“絕綱”的釋讀,參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307頁。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從“亢”諸字》,待刊稿。
    5參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奄然”的釋讀,參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1參康蘇:《關於中學語文課本中幾個習見詞語的解釋問題》,《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2期,125-128頁。文非:《“寡婦”“行人”不可以今律古》,《閱讀與寫作》,2003年11期,19頁。馮進:《<孔雀東南飛>“寡婦起彷徨”句新解》,《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69-70頁。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255頁。
    1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165-166頁。整理小組解釋“寡夫若寡婦”為“鰥夫或者寡婦會有災禍”,可商。
    2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簡帛網,2006年3月31日;又《上博(五)零札(五則)》,《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104-105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65頁。
    4陳偉:《關於楚簡“視日”的新推測》,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51頁。
    2宋華強:《“還年”小議》,簡帛網,2008年8月9日。
    3何有祖:《<季康子問於孔子>與<姑成家父>試讀》,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1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
    2“謁告”釋讀,參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9日;又《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27-334頁。
    1參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又《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20頁。
    2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3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1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下文涉及此書,均簡稱“《上博字編》”。
    1董珊:《“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58-61頁。
    2宋華強:《楚簡“禱”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3日。
    3各家之說參宋華強:《楚簡“禱”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3日。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黃德寬),2007年4月,85-87頁。
    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49頁。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1月,195頁。
    6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31頁。
    7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25頁。
    8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285頁。宋華強:《楚簡“禱”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3日。
    1裘錫圭按語。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69頁,注[二十]。此外“”,學者或讀作“揖”、“抑”或“撙”等觀點,但證據略顯不足。參李天虹:《郭店楚簡文字雜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94-99頁。季旭昇:《説文新證(上)》,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28-30頁。
    2此句話中的“”,整理者直接釋作“能”,李守奎釋作“”。細審圖版,李先生之說可從R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60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96頁。
    3古文字“慧”、“羽”相混。參唐蘭:《殷墟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5月,19-20頁。裘錫圭:《殷墟甲骨文“慧”字補說》,《華學》第2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2月,33-38頁。
    4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231頁。李守奎:《楚璽文字六考》,《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402頁。
    5范常喜:《新蔡楚簡“咠禱”即“禱”說》,簡帛網,2006年10月17日。
    6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一)》,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104-105頁。
    7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70-71頁;又氏著《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20頁。
    8宋華強:《楚簡“禱”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3日。鄭偉:《古代楚方言“”字的來源》,《中國語文》,2007年4期,378-381頁。王志平:《“”字的讀音及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394-399頁。
    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99頁。劉信芳:《竹書〈柬大王泊旱〉試解五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4日。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4頁。
    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418頁。
    2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劄記》,簡帛網,2006年11月8日。
    3張繼凌撰寫、季旭昇訂改:《<柬大王泊旱>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85-86頁。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2006年11月22日;又《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字試解》,簡帛網,2009年2月15日。
    4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復旦網,2008年12月31日。
    5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字試解》,復旦網,2009年2月15日。
    6單育辰:《〈昭王毀室〉的再研究》,“西南大學 2009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字學研究領域)”會議論文(重慶),2009年11月。
    1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2王貴元:《上博五札記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
    1侯乃峰:《讀簡帛散劄》,簡帛網,2006年11月26日。
    2俞敏監修、謝紀鋒編纂:《虛詞詁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1頁。
    3此處據侯乃峰文改?钅朔澹骸蹲x簡帛散劄》,簡帛網,2006年11月26日。
    4俞樾等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2006年6月,278頁。
    5林素清:《讀<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48頁。林先生認為“”字可讀作“壹”。本文以為“壹”出現在秦文字中,現存楚文字皆寫作“一(弌)”,因此“”讀作“一(弌)”是謹慎的觀點。
    1董珊:《“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58-61頁。
    1高佑仁:《釋《競建內之》簡7的“則質諸鬼神曰:‘天地明棄我矣?’”》,簡帛網,2008年5月31日。
    1李守奎:《略論楚文字与小篆的關係》,《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2期,4頁。
    1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修訂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9日;又孔子2000網,2004年4月22日。
    2曹峰:《楚簡<恆先>“祥義利巧綵物出於作”解》,孔夫子2000網,2004年12月22日;又簡帛研究網,2004年12月26日。
    3董珊:《楚簡<恆先>“詳宜利巧”解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11月9日。曹峰:《楚簡<恆先>“祥義利巧綵物出於作”解》,孔夫子2000網,2004年12月22日;又簡帛研究網,2004年12月26日。董珊:《關于楚簡<恒先>“詳宜利巧”解釋的補正》,簡帛研究網,2005年1月4日。
    4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修訂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9日;又孔子2000網,2004年4月22日。
    1參汪啓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巴蜀書社,1998年8月,113-116頁。
    2陳劍:《<孔子詩論>補釋一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楚簡《詩論》學術研討會,2002年1月14日;又《中國哲學》第24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1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00一》(上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207-214頁;又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4月,39-53頁。
    2此句斷句,參曹峰:《<三德>零釋(二)》,簡帛網,2006年4月8日;又《關於上博楚簡<三德>九號簡文的釋讀》,錢杭主編《社會·歷史·文獻—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6年,337-341頁。
    1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姚孝遂),1991年;《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335頁。
    2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2007年9月;又復旦網,2007年12月16日。
    1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2單育辰:《〈昭王毀室〉的再研究》,“西南大學 2009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字學研究領域)”會議論文(重慶),2009年11月。
    
    1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付”字聲系,365-368页。
    2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彭祖試探》,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9日。
    1趙炳清:《上博簡三<彭祖>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1月26日。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燕趙學術》,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年4月,9-10頁。
    2張桂光:《<簡大王泊旱>編聯與釋讀略說》,《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267頁。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1頁。
    1參陳嘉凌:《<魯邦大旱>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41-52頁。
    2參劉樂賢:《上博簡<魯邦大旱>簡論》,《文物》,2003年5月,60-63頁。劉先生在文後注[9]指出,讀“名”為“禜”,是陳劍的觀點。
    3田煒:《讀上博竹書(四)瑣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3日。
    4參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99頁。
    1僅見黃人二讀作“祅殃”,沒有說服力,不從。黃人二:《讀上博藏簡容成氏書後》,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5日;《出土文獻論文集》,高文出版社(臺中),2005年8月,244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62頁。
    3張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徐在國),2004年4月,102頁。
    4“戢兵”、“永得”的釋讀,見孫飛燕:《〈容成氏〉“執兵欽 ,羕于民”試解》,孔夫子2000網,2007年8月4日。
    5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9日。
    1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34頁。
    2楊澤生:《說〈上博六·競公瘧〉中的“欽”字》,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
    3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的縯變》,《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8月,408-421頁;又氏著《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5-15頁。
    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56頁。
    2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4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85頁。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簡帛網,2006年5月10日。
    4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四則》,《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80-82頁。
    5彭浩:《“有司箸作浮老弱不刑”解》,簡帛網,2006年3月7日;又《<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二則》,《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7頁。
    1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又《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3期,7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224頁。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 75頁,考釋[六三]。
    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227頁。
    4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又《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3期,
    7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224頁。
    1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又孔夫子2000網,2005年3月30日。
    2王蘭:《“牪爾正”句試釋》,簡帛網,2006年12月10日;又《楚簡文字釋讀三題》,《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367-370頁。
    3李強:《<曹沫之陳>剳記》,簡帛網,2007年3月14日。
    4孟蓬生:《“牪”疑》,簡帛網,2007年9月22日;又《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17-20頁。
    1董珊釋作“”字,讀“型”作“釁落”。見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其後有“請落”、“鉶落”等讀法。見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札記》,簡帛網,2006年11月8日。蔣德平:《<上博四·昭王毀室>補釋一則》,《中國文字研究》第7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187-188頁。
    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4頁。
    3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4劉釗:《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字》,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28日。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又《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89-101轉 108頁。于成龍:《釋既刀──新蔡楚簡中的釁禮》,《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64-67頁。
    5大西克也:《試釋上博楚簡<昭王毀室>中的“刑刏”》,《語苑擷英(二)慶祝唐作藩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12月;又簡帛研究網,2008年2月8日。
    1趙炳清:《上博簡三<彭祖>補釋》,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1月26日;又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燕趙學術》,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年4月,9-10頁。
    2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燕趙學術》,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年4月,9-10頁。
    3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字,38頁。
    4虞萬里:《由簡牘字形的隸定分析形聲字通假的背景——以“常”、“嘗”為中心》,《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141頁。
    1參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7年4月,52-55頁。
    2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陣>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子2000網站,2005年2月13日。
    3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7年4月,55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99、200、214頁。
    2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3曹峰:《<三德>與<皇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1)》,簡帛網,2006年4月3日。
    4范玉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張世超),2007年,19頁。
    5參宗?睢㈥愂犁t、萧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常、故字,672、957頁。
    6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7劉信芳:《竹書〈柬大王泊旱〉試解五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4日。
    1上博本《緇》簡14“《呂刑》云:‘苗民非用霝,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灋’”,可知“”又可讀作“藥部”的“虐”。然魚、藥二部遠隔,音不可通。上博二《從甲》簡15有兩處“虐”寫作“”。馮勝君指出上博本《緇》的“虐”字作“”,可能是由寫作“”形的字演變而來T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65頁。
    1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65頁。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98頁,注[七一]。
    1林清源:《釋“參”》,《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286-290頁。
    2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43頁。
    1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子2000網,2005年2月13日。
    2參高佑仁執筆、朱賜麟協撰、季旭昇訂改:《<曹沫之陳>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85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20頁。
    2陳偉:《上?┪镳^藏戰國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朱淵清:《“三制”解》,簡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
    3俞志慧:《<從政>:“三誓”、“三制”或者“三慎”?》,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21日。
    4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00一》上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207-214頁;又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4月,39-53頁。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兼説“丨”為“針”之初文》,《古墓新知》,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4頁;又氏著《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98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275頁。
    2王志平:《〈容成氏〉中製樂諸簡的新闡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01-402頁。王志平:《再論〈容成氏〉中的“方爲三俈”》,《華學》第8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147-154頁。
    3王輝:《讀上博楚竹書〈容成氏〉劄記(十則)》,《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319-320頁。
    4晏昌貴:《〈容成氏〉中的“禹政”》,《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64頁;又《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6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389頁。
    5大西克也:《戰國楚系文字中的兩種“告”字——兼釋上博楚簡〈容成氏〉的“三俈”》,《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92-93頁。
    6子居:《關於“上愛其政”向陳劍先生請教一下》,發布於復旦網所屬論壇“學術討論”子論壇,2008年11月27日。其後有戰國時代(董珊)的跟帖,2008年11月28日。董珊之說引自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
    1董珊之說引自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
    1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子2000網,2005年2月13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255頁。
    3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子2000網,2005年2月13日。
    1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后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曹峰:《<三德>與<皇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簡帛網,2006年3月22日。曹峰:《<三德>所見“皇后”為“皇帝”考》,武漢大學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6月;又氏著《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2月,233-240頁。
    2林文華:《<上博五·三德>“高陽”、“皇后”考》,簡帛研究網,2007年9月10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61頁。
    2參蘇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
    3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
    4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第280頁。
    2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冊,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注釋[98],514頁。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注釋[138],98-99頁。
    1參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177頁。李學勤:《由楚簡<周易>看馬王堆帛書<周易>經文》,《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期,《船山學刊》雑志社編輯出版,2004年7月,56-62頁。陳惠玲撰寫、季旭昇訂改:《<周易>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0-81頁。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6日;又《江漢考古》,2005年第4期;何琳儀、程燕、房振三:《滬簡<周易>選釋(修訂)》,《周易研究》第1期,2006年。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5年4月,10-11頁。
    2陳劍:《楚簡“”字試解》,“2008年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2008年10月30-11月2日。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84頁。
    4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78頁。
    5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孔子2000網,2005年2月20日。
    6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孔子2000網,2005年,3月5日;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
    1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孔夫子2000網,2005年2月22日;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5日。
    2李家浩:《包山楚簡研究(五篇)》,《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又《包山遣冊考釋(四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5期,1-8頁。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270-274頁;又《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145頁。
    3上博四《曹》篇中的“”,皆讀作“兵甲”之“甲”。
    4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351頁。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110-111頁。
    5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150頁。
    6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19-2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50頁。
    2廖名春:《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一)》,簡帛研究網,2002年12月27日。
    3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又《第二批滬簡選釋》,《學術界》2003年第1期,89-90頁;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48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55-168頁。
    4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未刊。
    5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799、810頁。
    6單育辰:《<容成氏>新編練及釋文》,復旦網,2008年5月21日。又《<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37-39頁。
    7葉曉峰:《關于楚簡中的“丨”字》,復旦網,2008年5月29日。
    8張金良:《釋乁》,復旦網,2009年2月3日。
    1各家之說可參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53-254頁。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14-15頁。
    2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兼說“丨”為“針”之初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宂嫛?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1-6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29頁。陳思婷撰寫、季旭昇訂改:《<內豊>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24頁。
    2李銳:《讀上博四劄記(一)》,孔子2000網,2005年2月20日;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許無咎:《〈內禮〉劄記一則》,簡帛研究,2005年3月1日。黃人二:《讀上博藏簡第四冊內禮書後》,“新出戰國楚竹書研讀會”論文,臺灣楚文化研究會,2005年3月12日。林素清:《釋“匱”——兼及〈內禮〉新釋與重編(初稿)》,“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論文,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2005年5月28-30日。
    3李守奎:《楚簡文字四考》,《中國文字研究》第3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191-193頁。
    1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更名為《第二批滬簡選釋》,《學術界》,2003年第1期,85-93頁;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44-455頁;《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55-168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74、176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76頁。
    4廖名春:《楚簡〈逸詩·交交鳴鳥〉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9-15頁。秦樺林:《楚簡逸詩〈交交鳴〉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1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年4月,334頁。
    2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79-7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1月,158頁。
    2參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247-250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1月,158頁。
    4李學勤:《<詩論>與<詩>》,廖名春:《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3月;《中國哲學》第24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124頁。李學勤:《<詩論>簡的編聯與復原》,《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1期, 6頁。李學勤:《<詩論>說<關雎>等七篇釋義》,《齊魯學刊》,2002年第2期,93頁。
    5楊澤生:《試說<孔子詩論>中的篇名<中氏>》,《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355-362頁。又氏著《戰國竹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144-149頁。
    1張劍:《關于<邶風·燕燕>的錯簡》,《孔子研究》,2001年第2期,112-114頁。
    1李學勤:《楚簡<子羔>研究》,《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2-17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1月,137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75頁。
    3趙平安:《“進芋子以馳于倪廷”解》,簡帛網,2006年3月31日;又《上博藏楚竹書<競建內之>第9至10號簡考辨》,《出土文獻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9-13頁。
    4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曹峰:《<三德>零釋》,簡帛網,2006年6月4日。
    5此字還見於信陽簡2·22、望山M2·9、望山M2·30,辭例均為“□番(反)芋之□”,但由于上下文的殘缺,還待考。
    6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28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55頁。
    1曾侯乙墓鐘磬銘文律名“姑洗”之“姑”寫作“割”。從“害”得聲的“割”,讀作魚部的“姑”,可證魚部的“禹”與“害”音近。參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18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2月,145、147頁。
    3李學勤:《續說<詩論>簡<葛覃>》,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2次研討會,2000年10月;李學勤:《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又氏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176-179頁。
    1李天虹:《<葛覃>考》,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2次研討會,2000年10月;又《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2年第2卷2期,10頁;又艾兰、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103-104頁。會議時間為2000年8月,北京。
    2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6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160頁。
    3黃德寬、徐在國:《談<孔子試論>中的三個<詩經>篇名》,《古籍研究》,2002年第1期,安徽大學出版社,104-105頁。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4-5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4裘錫圭:《釋“”》,香港中文大學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編《古文字學論集初編》,1983年;又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12頁。
    5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覃”、“曷”字聲系,239、615頁。
    6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4日;又氏著《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27頁。
    7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札記》,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8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289-291頁。
    8馮勝君:《讀上博簡<孔子詩論>劄記》,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1。
    9裘錫圭:《釋“”》,香港中文大學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編《古文字學論集初編》,1983年;又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13頁。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4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95頁。
    1董珊將上博四《采》中的“”隸作“(或從索)”,讀作“蔬”。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陳劍對董珊的隸定給予肯定。
    2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簡帛網,2006年3月10日;又《中國文字研究》第8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68-70頁。
    3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簡帛網,2006年3月10日;又《中國文字研究》第8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68-70頁。
    1白海燕:《<季康子問於孔子>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2009年4月,71頁。
    2“”字,包山楚簡中亦常見,有兩種用法:一用作姓氏,二與地名連用。黃錫全釋作“戡”。何琳儀讀作“遂”。李運富釋作“剡”。上博資料公布後,《周易》整理者、季旭昇釋作“煭”之或體,或“烈”之象意本字。王輝釋作“烕”婞S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191頁。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6月22日。內容又見《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夀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43頁。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9月, 931頁。李運富:《楚系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嶽麓書社,1997年10月,105-106頁。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198頁。陳惠玲撰寫、季旭昇訂改:《<周易>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129-130頁。王輝:讀上博楚竹書《容成氏》札記(十則),《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318-322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0月,262頁。
    4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姚孝遂),1991年;又《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36頁。本文觀點皆引自後者。
    5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96頁。
    6唐洪志亦有相同觀點,然唐先生不同意“”釋作“葛”。唐洪志:《上博簡(五)孔子文獻校理》,華南师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白於藍),2007年6月,20-21頁。
    1王韜:《<容成氏>文本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8年4月,112-123頁。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76-81頁。
    2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
    3林素清:《〈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試解》,“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會議”論文,2007年11月。
    4裘錫圭:《古文獻中讀爲“設”的“埶”及其與“執”互訛之例》,《東方文化》第36卷,1998年1、2期合訂,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39-45頁。
    5“”的釋字,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釋作“”;二釋作“幵”,考慮到字形上無法確釋,辭例上又卡不死,姑且從文義入手,暫從“”之說。釋“”之說,參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61頁。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80頁。釋“幵”之說參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9日;又更名為《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27-334頁。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又《第二批滬簡選釋》,《學術界》,2003年第1期;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林素清:《〈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試解》,“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會議論文,2007年11月。
    1《左傳·成公十六年》:“有韎韋之跗注。”《正義》:“鄭氏以跗當為幅?薄磅啤睘閬K紐侯部字,“幅”為幫紐職部字。
    2林素清:《〈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試解》,“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會議論文,2007年11月。
    3郭永秉:《讀<六德>、<子羔>、<容成氏>剳記三則》,簡帛網,2005年5月26日;又氏著:《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朱維錚),2006年10月,32-35頁;又《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84-90頁。
    1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455-542頁;亦見其著《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23頁。
    2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236-238頁。
    3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后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4陳斯鵬:《楚簡中的一字形表多詞現象》,《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215頁。
    1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又《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70-71頁。
    2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1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103頁。
    2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13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80頁。
    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2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35頁。
    4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5袁國華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藝文印書館,1999年元月,187頁。“怒”字還寫作“”,見“”條目。
    
    1參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455-542頁;又氏著《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171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66頁。
    1蘇建洲:《<容成氏>柬釋(四)》,簡帛研究,2003年4月16日。又蘇建洲:《<容成氏>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156頁。張新俊:《說饎》,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9日;又《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5年4月,131-135頁。禤健聰:《上博楚簡釋字三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
    2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11月10-11日;又復旦網,2008年1月6日。
    1陳劍:《楚簡“”字試解》,“2008年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2008年10月30-11月2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2月,148頁。
    3馮勝君:《讀上博簡<孔子詩論>劄記》,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1日。
    4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7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251頁;《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30頁。許全勝:《<孔子詩論>零拾》,《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364頁。
    5李學勤:《<詩論>與<詩>》,《清華簡帛研究》第2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3月;又《中國哲學》第24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又氏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257頁。
    6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216頁。
    7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4日;又氏著《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24頁。
    8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6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162頁。
    9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剳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268頁;又簡帛研究網,2002年7月3日。
    1“送”字釋讀,參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從“悤”、悤“兇”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12頁;又復旦網,2008年12月15日。
    2李学勤,《<诗论>简的编连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5-8頁;又氏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247-249頁。
    3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41頁。
    4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212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198頁。
    2李學勤:《楚簡<子羔>研究》,《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3頁。
    3張富海:《上博簡<子羔>篇“后稷之母”節考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7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6-52頁。
    1廖名春:《<子羔>篇感生簡文考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8-33頁;又見廖名春:《上博簡<子羔>篇感生神話試探》,《福建師范大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6期,65-72頁。
    2胡雅麗:《楚人祭祀勾沈》,《楚文化研究論集》第5輯,黃山書社,2003年6月,217-233頁。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試解》,《古文字論集(三)》,《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175-177頁。(此書實際出版時間為2006年10月)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百之”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8月24日;《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67-71頁。吳振武:《范解楚簡“蒿(祭)之”與李解簋“夆馨香”》,“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11月10-11日。以下說解參考范、吳二位先生之文。
    3胡雅麗:《楚人祭祀勾沈》,《楚文化研究論集》第5輯,黃山書社,2003年6月,217-233頁。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試解》,《古文字論集(三)》,《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175-177頁。(此書實際出版時間為2006年10月)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百之”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8月24日;《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67-71頁。
    4吳鎮烽、裘錫圭讀作“芬芳”。吳鎮烽:《器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6期,59-60頁。裘錫圭:《簋銘補釋》,復旦網,2008年4月24日。
    1李家浩之說見吳振武:《試釋西周簋銘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61-62頁。吳振武:《范解楚簡“蒿(祭)之”與李解簋“夆馨香”》,“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北,2007年11月10-11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83頁。
    2劉釗:《〈容成氏〉釋讀一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15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51-352頁。楊澤生:《上?┪镳^所藏竹書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4月16日;又氏著《戰國竹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175-176頁。
    3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9日;又更名為《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31頁。
    4蘇建洲:《<容成氏>柬釋(四)》,簡帛研究,2003年4月16日;又蘇建洲:《<容成氏>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173-174頁。
    5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96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68-169頁。
    6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08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67頁。
    1參肖攀:《楚帛書丙篇及殘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守奎),2009年4月,59-62頁。
    2曾憲通:《楚帛書文字新訂》,《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93-94頁。
    1趙平安:《上博簡<三德>“毋奡貧”解讀》,簡帛網,2007年1月1日;又《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5月,6-11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53頁。徐在國:《說“咠”及其相關字》,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4日。高佑仁:《〈曹沫之陳〉校讀九則》,簡帛網,2005年11月13日。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師:陳偉武),2006年4月,88-90頁
    3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又孔子2000網,2005年2月20日;又氏著《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105頁。
    4沈培:《說古文字里的“祝”及相關之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會議”論文,2006年11月;又《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3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53頁。
    2徐在國:《說“咠”及其相關字》,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4日。
    3錢玄、錢興奇:《三禮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809頁
    4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又孔子2000網,2005年2月20日;又氏著《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105頁。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師:陳偉武),2006年4月,88-9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90頁。
    1俞偉超、李家浩:《論“兵闢太歲”戈》,文化部文物局文獻研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142頁。何琳儀:《長沙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97-101頁。
    2參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何琳儀),2002年5月,1頁。顏世鉉《包山楚簡地名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59-60頁,轉引自蘇建洲:《說楚文字中的“紀郢”》,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6日。
    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80頁。
    4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617頁。
    5曹峰:《<三德>與<皇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簡帛網,2006年3月22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76頁。
    2廖名春:《楚簡〈逸詩·交交鳴鳥〉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9-15頁。
    3季旭昇:《〈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4季旭昇:《〈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61頁。
    2蘇建洲:《〈郭店〉、〈上博(二)〉考釋五則》,《中國文字》新29期,藝文印書館,2003年12月,217-218頁。
    3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56-157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6頁。
    4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又《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中華書局,2006年12月,190-197頁。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丵”及從“丵”諸字》,《中國文字》新22期,藝文印書館,1997年12月,121-150頁。
    5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2頁。
    6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9
    7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
    1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90頁。
    2參范玉珠:《上?┪镳^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張世超),2007年5月,21頁。
    3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虎”字聲系,875頁。
    1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六則》,簡帛網,2006年5月18日。
    2張新俊:《楚簡文字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7年6月,7-10頁;又《釋上博楚簡<三德>中的“虞”》,《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464-466頁。
    3參吳振武:《戰國壐印中的“虞”和“衡鹿”》,《江漢考古》,1991年第3期,85-86頁。上博二《容成氏》簡5、32“有吳”均讀作“有虞”。郭永秉:《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朱維錚),2006年10月;又《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48-54頁。郭店簡《唐虞之道》篇中的“虞”皆作“吳”。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70頁。
    2蘇建洲同意隸作“蓏州”,但讀作“幽州”,即《爾雅》、《周禮》、《呂氏春秋》的“幽州”K建洲:《〈容成氏〉柬釋(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29日。
    3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44頁。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70頁。
    5凡國棟:《〈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試探》,《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215-216頁。
    6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45頁。晏昌貴:《上博簡〈容成氏〉九州柬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4月6日;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釋》,《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503-506頁。
    7白於藍:《讀上博簡(二)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92頁。又白於藍:《讀上博簡(二)劄記》,《江漢考古》,2005年第4期,73頁。
    1沈建華:《楚簡<容成氏>州名與卜辭金文地名》,《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331-332頁。
    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403頁。
    3參房振三:《信陽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何琳儀),2003年5月,119頁。
    4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60頁,注(511)。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35頁。
    5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后記》,1992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2期,71頁。
    6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62頁。
    7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杮枳”》,《簡帛研究》第2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7頁。
    
    1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45頁。
    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1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49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7頁。
    2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36頁。
    3晏昌貴:《〈容成氏〉中的“禹政”》,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58-366頁;《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6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384-392頁。
    4郭永秉:《從<容成氏>33號簡看<容成氏>的學派歸屬》,簡帛網,2006年10月7日;又《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188-194頁;又氏著《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125-134頁。
    1廖名春:《〈上博五·君子為禮〉篇校釋箚記》,簡帛研究網,2006年3月6日。
    2張昊:《上博简(五)<君子为礼>与<弟子问>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21頁。
    3張昊:《上博简(五)<君子为礼>与<弟子问>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21頁。
    1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姚孝遂),1991年;後更名為《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22頁。
    2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66頁。
    2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152頁。
    3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335頁。
    1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9月22-24日;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2007年9月;又復旦網,2007年12月16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87頁。
    3秦樺林:《楚簡〈昭王與龔之脽〉補釋》,孔子2000網,2005年2月24日。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陳偉武),2006年4月,123頁。又《上博簡<昭王毀室>篇字詞補釋》,《簡帛研究二00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52-53頁。
    4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5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24日。
    
    1單育臣:《佔畢隨錄之六》,簡帛網,2008年8月5日。
    2劉雲:《說上博簡中的“掌”字》,簡帛網,2008年11月29日。
    1相關辭例分別為:“[茍有行],必見其成”(上博《緇衣》簡21)、“必正其身,然後正世”(《唐虞之道》簡3)、“聖者不在上,天下必壞”(《唐虞之道》簡27+28)“至信如時,必至而不結”(《忠信之道》簡2)、“必行,損”(《語叢三》簡16);“大偽也,禮必兼”(《語叢三》簡60)。
    2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47、282頁。另楚帛書丙篇亦有“”,讀作“必”,辭例作“女(如) (必)武”,何琳儀疏解此句為:“女”,即“如月”,見《爾雅·釋天》:“二月為如”。“”,原篆作“”,從匕才聲,疑讀“材”。“材武”見《史記·韓信列傳》:“上以韓信材武”。肖攀指出楚帛書的“( )”當從“匕”得聲,讀作“必”,解釋此句為“如月適宜出兵作戰”。參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84頁。肖攀:《楚帛書丙篇及殘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守奎),2009年4月,41頁。
    1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205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305頁。
    3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三冊零札》,《華學》第7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176頁。代詞連文現象亦可參鄧佩玲:《新見爯器銘文小議》,《紀念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8年10月11、12日,28-37頁,
    4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87頁。
    1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子2000網,2005年2月13日。
    2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又《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74頁。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又孔子2000網站,2005年2月20日。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3參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剳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81-182頁。
    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45頁。
    2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9月,1405頁。
    3此器的定名略有爭議,或名“楚王酓審盂”,或名“楚王酓審盞”,或名“楚王酓審盞盂”。參王人聰:《楚王酓審盞盂餘釋》,《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65-68頁。
    4李學勤:《楚王酓審盞及有關問題》,《中國文物報·文物研究第二十六期》,1990年5月31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288頁。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9日;又孔子2000網,2004年4月22日。龐樸:《〈恆先〉試讀》,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恆先試探》,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2日。董珊:《楚簡〈恆先〉初探》,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2日。
    2李學勤:《楚簡〈恆先〉首章釋義》,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3日。
    3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11月10-11日;又復旦網,2009年6月2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67頁。
    2高佑仁執筆、朱賜麟協撰、季旭昇訂改:《<曹沫之陳>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88頁。
    3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又孔夫子2000網站,2005年3月30日。
    4王蘭:《“牪爾正”句試釋》,簡帛網,2006年12月10日;其內容又見《楚簡文字釋讀三題》,《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367-370頁。
    5李強:《<曹沫之陳>剳記》,簡帛網,2007年3月14日。
    6孟蓬生:《“牪”疑》,簡帛網,2007年9月22日。
    7周鳳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夀>、<平王與王子木>新訂釋文注解語譯》,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年11月10、11日。
    1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2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24日;又《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335-338頁。
    3李佳興:《〈昭王毀室〉中的字(簡2)》,簡帛研究網,2005年5月9日。以上三說可參梁靜:《上博(四)<采風曲目>等六篇集釋》,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天虹),2006年6月,35-36頁。
    4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校注—兼談楚昭王的歷史形象》,《東方人文學誌》,2005年9月。引自張繼凌撰寫、季旭昇訂改:《<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56頁。
    5侯乃峰:《讀簡帛散劄》,簡帛網,2006年11月26日。
    6張崇禮:《讀上博四<昭王毀室>劄記》,簡帛網,2007年4月21日。
    7單育辰:《〈昭王毀室〉的再研究》,“西南大學 2009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字學研究領域)”會議論文(重慶),2009年11月。
    8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24日;又《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335-338頁。
    1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8-39頁。
    2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93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2月,249頁。
    2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63頁。
    3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82-106頁。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2月,249頁。趙建偉:《郭店竹簡<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釋》,《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34-39頁。
    5陳偉:《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9頁;又氏著《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93頁。
    6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益”字聲系,450頁。
    1“嗌”字學者或認為讀“益”,訓為“有益”、“增益”等觀點,然覺不妥。參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63頁。
    2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133-170頁。
    3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01頁。
    4丁原植:《楚簡儒傢性情說研究》,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月。引自陳霖慶撰寫、季旭昇訂改:《<性情論>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182頁。
    5陳偉:《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0年,9-10頁;又氏著《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93-194頁。
    1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155頁。
    1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65頁。
    2魏堅主編:《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284頁。
    3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223頁。
    4劉樂賢:《額濟納汗簡的“唬”字與楚簡的“”字》,《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488-49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51、279頁。
    2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1年;後更名為《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36頁。
    3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25頁。
    1洪家義:《命、令的分化》,《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7月,122-126頁。趙誠:《金文中的命》,《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巴蜀書社,1998年10月,104-107頁。
    2參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第1冊,“令”字,中華書局,1996年5月,366頁。
    3林素清:《釋吝——兼論楚簡的用字特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2分,2003年6月,300頁。
    1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5年4月,126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94-295頁。
    2曹峰:《<三德>零釋(二)》,簡帛網,2006年4月8日;又《<三德>零釋》,氏著《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2月。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929、934頁。
    1王晨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三德>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沈培、陳劍),2008年5月,72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189頁。
    3蘇建洲:《<容成氏>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132-133頁。
    1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94-95頁。
    1李天虹:《上博(五)零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06頁。
    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56頁。
    3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51-52頁。
    4張繼凌撰寫、季旭昇訂改:《<柬大王泊旱>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00頁。周鳳五:《重編新釋上博四<簡大王泊旱>》,“新出土楚竹書研讀會”講,2005年2月23日,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引自張繼凌撰寫、季旭昇訂改:《柬大王泊旱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00頁。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0頁。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2006年11月22日;又《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259-268頁。
    5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又《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68-78頁。
    6張繼凌撰寫、季旭昇訂改:《<柬大王泊旱>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0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35頁。
    2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3何有祖:《<季康子問於孔子>與<姑成家父>試讀》,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4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905、908頁。“”字編中隸作“”,釋作“啻”;《釋文一》中隸作“”。
    5郭店本、上博本《緇衣》中、的釋讀,及其“從容”的含義,參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54-255頁。
    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684頁。
    1朱德熙:《戰國時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118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偶霭嫔纾?003年12月,281-282頁。
    2引者按:陳先生隸為“”。
    3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8日。
    4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
    5陳偉:《<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續)》,簡帛網,2006年3月2日;又《<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出土文獻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8頁。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01頁。
    7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8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1林素清:《讀<季康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48-50頁。
    2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182-185頁。
    3參張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徐在國),2004年4月,304頁。
    4白於藍:《讀上博簡(二)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84-494頁;又《江漢考古》,2005年第4期,69-74頁。
    1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185頁。
    2白於藍:《讀上博簡(二)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84-494頁;又《江漢考古》,2005年第4期,69-74頁。
    3裘錫圭:《說字小記》,《北京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又氏著《古文字論集》,646-647頁。
    1參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58-259頁。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中華書局,1999年11月,132-134頁。
    2李守奎:《古文字辨析三組》,《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77-86頁。
    1單周堯,黎廣基:《上博楚竹書(二)<從政>甲篇“獄則興”試釋》,《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77-80。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16頁。
    3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4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22頁。或釋“洒”,參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4日。又《第二批滬簡選釋》,《學術界》,2003年第1期,88頁;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448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168頁。陳秉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2期,89-91頁。或釋作“”,見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剳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85-186頁。
    6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壹)》,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25日;又《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八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60頁。
    1陳劍:《上?┪镳^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復旦網,2008年2月28日。又見於《簡帛研究》二00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30-43頁。陳劍在其文中注①指出,此文系寫作時間為2004年4月。
    2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67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536頁。
    3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及相關資料研究》,《華學》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07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79頁。
    2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4月1日。
    3林素清:《讀<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46-52頁。
    4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4月1日。
    5林素清:《讀<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6月,46-52頁。曹建國:《上博竹書<弟子問>關于子路的幾條簡文疏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85-94頁。
    1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冊),中華書局,1998年9月,706-707頁。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4年12月,56頁。
    2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66頁。
    1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釋注商榷》,《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5期,103-104頁。
    1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345頁。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79頁。
    2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又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4日。
    3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年第5期,31頁。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75頁。
    5王志平:《〈容成氏〉中製樂諸簡的新闡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06頁。
    6王輝:《讀上博楚竹書〈容成氏〉劄記(十則)》,《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319-320頁。
    7淩瑜、秦樺林最早指出《容成氏》的“(衛)”當讀作“越”,訓作“度”,但未詳細論證。參凌瑜、秦樺林:《釋楚竹書<周易>之“”》,《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16-17頁。單育辰同意秦樺林、孫飛燕讀“(衛)”為“越”的觀點,進而考釋了“子彈庫”楚帛書乙篇“乃上朕(騰) (登),山陵不,乃命山川四海,熱氣寒氣,以爲其,以涉山陵”中的“(越)”。見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55-56頁。
    1孫飛燕:《讀<容成氏>劄記二則》,復旦網,2009年1月17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6年12月,259頁。
    2張昊:《上博简(五)<君子为礼>与<弟子问>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23頁。
    3蘇建洲:《<君子為禮>簡七字詞考釋二則》,復旦網,2009年11月26日。
    4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師:陳偉武),2006年4月,110頁。
    1季旭昇:《説文新證(上)》,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250頁。關于“眂”、“眡”在古文字中的用法,馮勝君先生做了更為詳細的討論,參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14-217頁。
    2參汪啓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巴蜀書社,1998年8月,113-116頁。
    1滕任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713-714頁;又《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801頁。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537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434頁。
    2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2007年7月6日。
    3沈培:《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簡帛網,2007年7月17日;又“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1月10-11日。
    4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孔夫子2000網,2007年7月16日。陳偉:《〈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2007年7月19日。
    5沈培:《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簡帛網,2007年7月17日;又“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1月10-11日。
    6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語的補充説明》,《新果集--慶祝林澐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632-633頁。
    
    1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卑”字聲系,478-479頁。
    1裘錫圭:《古文字釋讀三則》,《徐仲舒先生九十壽辰論文集》,1985年11月;又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8月,398-402頁。
    2李守奎:《古文字辨析三組》,《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83頁。
    1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新釋》,《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91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77頁。
    3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簡帛網,2006年2月25日。
    4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28頁。
    5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91頁。
    6朱艷芬:《<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良寶),2008年4月,45頁。
    7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8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17頁。
    9季旭昇:《說“婁”、“要”》,《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485-487頁。
    1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8頁。
    1陳劍:《<上博(三)·仲弓>賸義》,《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73-84頁。
    2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8日。楊懷源:《讀上博簡<中弓>札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8月7日。此句的釋讀有多種觀點,可參甄真:《上?┪镳^藏戰國楚竹書(三)<中(仲)弓>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2007年4月,35-38頁。
    1楊懷源:《讀上博簡(三)<中弓>札記四則補》,簡帛研究網,2004年9月20日。
    2季旭昇:《<上博三·仲弓>篇零釋三則》,簡帛研究网,2004年4月23日。
    1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中華書局,1993年2月,111頁。
    2李守奎:《楚文字編與楚文字編歸字說明》,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姚孝遂、吳振武),1997年,19頁。
    3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87頁。
    4季旭昇:《説文新證(上)》,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104頁。
    5各家之說參朱艷芬《<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良寶),2008年4月,34-35頁。鍾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守奎),2007年4月,15頁。
    6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73頁。
    1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6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46頁。
    3季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簡帛研究網,2003年5月21日。陳嘉凌:《<昔者君老>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98-100頁。王志平:《上博簡(二)剳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501頁。
    4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17日。
    5曹峰:《楚簡<昔者君老>新注》,《楚地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31-51頁。趙炳清:《<昔者君老>與楚國的太子教育》,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30日。
    1韓英:《<昔者君老>與<內豊>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守奎),2008年4月,59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59頁。
    3秦樺林:《楚簡<君子爲禮>札記一則》,簡帛網站,2006年2月22日。
    
    1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中華書局,1993年,74頁.
    2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89頁。
    1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沈培),2002年6月,17-18頁。
    
    1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是”字聲系,461頁。
    2參俞敏監修、謝紀鋒編纂:《虛詞詁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196-197、398-403頁。
    1季旭昇:《<雨無正>解題》,“中國經學研究會第二屆經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年12月8日;又《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8-15頁。
    1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78頁。
    2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91、94頁。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3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四則》,《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79、82頁。
    1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乍”字聲系,904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91-292頁。
    3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
    4參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第2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881-888頁。
    5孫稚雛:《竝果戈銘釋》,《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6月,104頁。
    1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46頁,注[一0]。
    2李守奎:《〈曹沫之陣〉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496頁。
    3大西克也:《戰國楚系文字中的兩種“告”字——兼釋上博楚簡〈容成氏〉的“三俈”》,《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81-96頁。曾發表在《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繫[臺北],2005年12月,143-158頁。陳劍:《釋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55-100頁;又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4月,127-176頁。
    1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史語所),2003年;又復旦網,2008年7月31日。
    2參滕壬生:《楚繫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155頁。雖說此字釋作“”不確,但郭店簡《尊德義》簡28的“速”作“”,其右上部已經訛與“兼”近。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92頁,注[35]。
    4參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97-98頁。
    5見賈連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簡釋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186-231頁。
    6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姚孝遂),1991年;後更名為《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87頁;又劉釗:《釋甲骨文耤、羲、蟺、敖、諸字》,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7月,13-17頁。
    7季旭昇:《說朱》,《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5月,129-144頁。
    1裘錫圭先生按語。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46頁,注[七]。參張紅:《郭店簡<窮達以時>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6年4月,21-24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79頁。
    3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28頁。
    1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簡1+5“成公遇,跪於疇中”,其中“遇”原簡作“”,陳偉釋作“藕”,讀作“遇”。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1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1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十周年紀念論文,1988年;又《古文字研究》第20輯,中華書局,2000年3月,175頁。
    2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校補》,《江漢考古》,1989年第4期,51頁。
    3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13頁。
    4參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又《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19-20頁。黃錫全:《<包山楚簡>部分釋文校釋》,《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194頁。何琳儀:《包山楚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年第4期,56頁。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後記》,1992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2期,70頁。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1992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又《東方文化》(香港),1998年1、2期合刊;又氏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10頁。
    5曾憲通:《論齊國“之璽”及其相關問題》,《華學》第1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72-81頁。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五則)》,《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3期,58-65頁。
    6此句參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又見《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20頁。
    1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6年9月22-24日;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2輯,2007年9月;又復旦網,2007年12月16日。
    2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99-100頁。張新俊、張勝波:《葛陵楚簡文字編》,巴蜀書社,2008年8月,49頁。
    3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黃德寬),2007年4月,77-80頁。
    4彭浩:《包山二號楚墓卜筮和祭禱竹簡的初步研究》,《包山楚墓》(上冊),1991年10月,559頁。曾憲通:《包山卜筮簡考釋(七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繫:《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0月,418頁。孔仲溫:《楚簡中有關祭禱的幾個固定字詞試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10月,問學社,1997年,591頁。
    5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6年9月22-24日。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2007年9月;又見復旦網,2007年12月16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72頁
    2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3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簡帛網,2006年2月25日。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李偉泰:《〈競建內之〉與〈尚書〉說之互證》,“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年11月10-11日。
    4見周波:《戰國時代各繫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76頁。
    5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6羅竹鳳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0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12月,1178頁。
    1上博一《緇衣》簡13“則民有=”,其中“”合文。“”即從心、從灷聲,今本《緇衣》相應之字作“孫”,“”、“孫”均讀作“愻”?盀馈笔恰半蕖钡穆暦?定紐侵部字,“愻(遜)”是心紐文部字,古音有一定的距離,但在楚竹書中可通。參沈培:《上博簡〈緇衣〉篇“”字解》,《華學》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68-74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51頁。
    2廖名春:《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剳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子2000網站,2005年2月13日;又《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剳記》,《華學》第8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161-167頁。
    3季旭昇改訂、高祐仁執筆、朱賜麟協撰:《<曹沫之陳>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70頁。
    4季旭昇改訂、高祐仁執筆、朱賜麟協撰:《<曹沫之陳>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70頁。
    5陳斯鵬:《戰國竹簡散文文本校理舉例之二——<曹蔑之陣>校理》,氏著《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98頁。
    6參宗?睢㈥愂犁t、萧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還”字,2314頁。
    7宋華強:《“還年”小議》,簡帛網,2009年8月8日。
    8“瞏”見簡乙四102、零214、零717;“還”見甲三342-2;甲三32;“嬛”見甲三204;乙四105;零257等。見《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簡釋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186-231頁。
    1參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183-185頁。
    2張桂光:《<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文字考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339頁。
    3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9月,870頁。
    1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從“悤”、悤“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12頁;又復旦網,2008年12月15日。
    2簡27“(送)其所愛,必曰吾奚舍之,賓贈是也”是說《詩經》中《渭陽》篇的觀點,李銳、廖名春已提及。見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剳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269頁;又簡帛研究網,2002年7月3日。
    3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41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317頁。
    2楊澤生:《說上博簡“宋穆公者,天下之亂人也”》,簡帛網,2006年3月10日。
    3李家浩、楊澤生:《讀上博竹書<鬼神之明>中的“送公”》,《簡帛》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177-186頁。
    1劉國勝:《信陽長臺關楚簡<遣策>編聯二題》,《江漢考古》第3期,2001年,67頁。沈培:《上博簡<緇衣>篇“”字解》,《華學》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8-74頁;又《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132-136頁。
    2參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108-109頁。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繫》,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98-99、109-110頁。
    3李家浩、楊澤生:《讀上博竹書<鬼神之明>中的“送公”》,《簡帛》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177-186頁。
    1曾有讀“吹”、“讞”、“感(或撼)”等說。參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373頁。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45頁。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92頁。
    2摹本引自饒宗頤、曾憲通:《隧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149頁。
    3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冊,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553-554頁。
    4大西克也:《談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字的讀音和訓釋問題》,中國出土資料學會《中日出土資料研究》第四號,2000年3月。引自侯乃峰:《<周易>文字彙?尅?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劉信芳),2007年5月,488頁。
    5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27頁。
    6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補釋》,《簡帛研究滙刊》第1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繫(臺北),2003年5月。引自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67頁。
    7侯乃峰:《楚竹書<周易>文字相關研究文章(四篇)》,氏著《<周易>文字彙?尅?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劉信芳),2007年5月,491頁。
    1參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92頁。
    2李零曾解釋為“煩義”,後來放棄。參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511頁。後又讀“羡”,見氏著《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111頁;又氏著《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77頁;又氏著《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48頁。
    3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宂嫛?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121-125頁。
    4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481頁。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406頁。王寧:《釋郭店楚簡中的“噬”與“澨”》,簡帛研究網,2002年8月27日。
    5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481頁。
    6參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407頁。
    7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宂嫛?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121-125頁。
    8辭例均作“威儀遲遲”。
    9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01頁。
    1見上博二《民之父母》簡2,辭例作“必達于禮樂之源”。
    2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字》新27輯,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55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17頁。
    2陳偉:《上?┪镳^藏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又《上博簡<從政>、<周易>校讀》,《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頁。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2003年1月14日;又《學術界》2003年第1期,98-103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17頁。李守奎:《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雜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482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146頁。
    1引自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釋讀一則》,《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年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93-94頁。
    2范常喜:《上博二<從政(甲)>簡三補說》,《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夀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227-230頁。
    3陳劍:《金文“彖”字考釋》,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5月,243-272頁。
    4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12月,68-69頁。
    1吳振武:《陳曼瑚“逐”字新證》,《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46-47頁。
    2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4日;增訂版又見《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132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70頁。
    2李天虹:《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3陳偉:《<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
    4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92頁。
    5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9月,“狄”字聲系,469-470頁。
    1參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330頁。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36-137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22頁。
    3陳美蘭:《<從政>語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57、75頁。
    4單周堯、黎廣基:《讀上博楚竹書(二)《從政》甲篇“愄(威)則民不道”小識》,《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巴蜀書社,2008年5月,2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22頁。
    2單周堯、黎廣基:《讀上博楚竹書(二)《從政》甲篇“愄(威)則民不道”小識》,《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巴蜀書社,2008年5月,1-5頁。
    1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8日。
    2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剳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又《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91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10頁。
    2陳斯鵬《<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孔子2000網,2005年3月9日;又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宋華強《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簡帛網,2006年9月24日。
    3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3期;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222頁。
    1宋華強:《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簡帛網,2006年9月24日;又氏著《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家浩),2007年5月,193-198頁。
    2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黃德寬),2007年4月,56-58頁;又《新蔡葛陵楚簡字詞考釋三則》,《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3期,14頁。另有學者將簡文“辸而”讀作“仍而”,但在簡文的編聯與我們意見不同,故不取其說。見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19-136頁。
    3參宗?睢㈥愂犁t、萧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35頁、1828頁。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70頁。
    5蘇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何有祖:《上博(五)零釋》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劉洪濤先生亦從蘇建洲先生釋為“逆”,訓為“揆度”,認為簡文“可逆而告”讀為“可逆而造”,意思近於《孟子·離婁下》:“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的“可坐而致”。這句話大概是講:某一事物或道理,雖然沒有親聞親見,但是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也可以料理的到是什麼樣子。劉先生之說似過於輾轉。劉洪濤:《〈上博五·弟子問〉小考兩則》,簡帛網,2006年5月31日。
    6禤建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1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4月1日。
    2參宗福邦、陳世鐃、萧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1490頁。
    3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7期;又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414、417頁;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93頁。
    4參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80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97頁。張桂光:《<簡大王泊旱>編聯與釋讀略說》,《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266-269頁。
    2劉信芳:《竹書〈柬大王泊旱〉試解五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4日。
    3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0頁。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2006年11月22日;又《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261頁。
    4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0頁。
    5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又《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68-78頁。
    6信陽簡一·〇四:“相保如。”何琳儀釋“”爲“个”之異文。唐本《說文》:“个,半竹也。”張崇禮據此認為“”或可訓爲“小竹”。“儀”應即占卜用的小竹,“儀”與典籍中“羽儀”的構詞方式相同。將“儀愈夭”解釋為“加快了折竹占卜的速度?朔N釋字釋義還待探討,故不從。張崇禮:《讀上博四<簡大王泊旱>雜記》,簡帛網,2007年6月3日。張崇禮:《釋<景公虐>的“製蔑耑折”》,簡帛研究,2008年2月19日。
    7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0頁。
    8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2006年11月22日;又《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261頁。
    1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624頁。
    2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12月,407-408頁。董蓮池:《古文字無傾頭形“夭”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491-495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84頁。
    4林志鵬:《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二“佝”》,簡帛網,2006年5月11日。
    5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94頁。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76頁。
    1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2參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4日;又見《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132頁。吳振武:《陳曼瑚“逐”字新證》,《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46-47頁。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89頁,[注19]。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58-59頁,[注5]。
    5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后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坐”、“跪”辨析,參王鳳陽:《古辭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812-813頁。
    2參季旭昇:《説文新證(下)》,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87頁。
    3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陳偉武),2006年4月,74-76頁。
    4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170頁。
    1參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4年,“”字,971-978頁。
    2徐仲舒:《金文嘏辭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1分冊,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38頁;又《徐仲舒歷史論文選輯》(上),中華書局,1998年,555-556頁。
    3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42頁,注[五四]。
    4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9月,673-674頁。
    1黃德寬:《說》,《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272-276頁。
    1此句釋讀可參朱艷芬《<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良寶),2008年4月,51-53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186頁。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9頁。林志鵬:《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簡帛網,2007年1月30日。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簡帛網,2006年3月6日。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92頁。
    3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簡帛網,2006年3月6日。林志鵬:《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簡帛網,2007年1月30日。林志鵬:《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簡帛網,2007年1月30日。
    1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34頁,注[六五]。
    2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263-264頁。
    3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361頁。
    4何有祖:《包山楚簡試釋九則》,簡帛網,2005年12月15日。
    5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簡帛網,2006年3月6日。
    6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9頁。
    7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9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183頁。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袁金平:《讀<上博(五)>札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單育臣:《上博五短札(三則)》,簡帛網,2006年4月30日。張富海:《上博簡五釋詞兩則》,簡帛網,2006年5月10日。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90-96頁。
    2尚賢(沈培):《小議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虛詞“凡”》,簡帛網,2006年5月13日;又《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45-54頁。
    3王靜如:《跋高本漢的<上古中國音當中幾個問題>并論冬烝兩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3分,臺北維新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28年1月,403-416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22頁。
    2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83頁。
    3李家浩:《傳賃龍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三》,《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01頁。
    4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5許慜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硏究》,臺灣師範大學,2008年,74頁。
    6白海燕:《<季康子問於孔子>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2009年4月,76頁。
    7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簡帛網,2006年3月10日;又《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1輯,大象出版社,68-70頁。
    8參許偉健:《上古漢語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105頁。
    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22頁。
    1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2李家浩:《談包山楚簡“歸鄧人之金”一案及其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31頁。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44頁。
    4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913頁。
    5瀋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
    1陳偉:《<苦成家父>通釋》,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
    2王輝:《上博楚竹書(五)讀記》,《中國文字》新32期,藝文印書館,2006年12月,31頁。
    3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姑城家父試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164-174頁。
    4周鳳五:《上博五<姑城家父>重編新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武漢大學,2006年11月8-10日,288-290頁。
    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219頁。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06頁。
    1各家觀點參曾憲通:《長沙楚帛文字編》,中華書局,1993年2月,96-97頁。陳媛媛:《<楚帛書·乙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守奎),2009年4月,23-30頁。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344-345頁。
    2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2輯,2000年7月,275-277頁。
    1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東”字聲系,15-18頁。
    1參李學勤:《史惠鼎與史學淵源》,《文博》,1985年第6期,14-16頁。王人聰:《西周金文“”一詞補釋》,《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2期,49頁。
    2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272-273頁。
    3孫詒讓:《籀高述林》七,第二八頁《周師龢父拓本跋》。轉引自陳秉新:《釋及相關字詞》,《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239-245頁。
    4朱德熙:《釋》,《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1-2頁。
    5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冊),中華書局,1998年9月,232頁。
    6釋文參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79-80頁。
    1單育辰:《〈昭王毀室〉的再研究》,“西南大學 2009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字學研究領域)”會議論文,2009年11月。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偶霭嫔纾?002年12月,272頁。
    2蘇建洲:《<容成氏>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146頁。
    1王輝:讀上博楚竹書《容成氏》札記(十則),《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318-322頁。
    2董珊:《<曹沫之陣>中的四種“復戰”之道》,簡帛網,2007年6月6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78頁。
    2李佳興:《<上博四·曹沫之陳>54簡“”字試釋》,簡帛研究網,2007年2月25日。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274頁。
    4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陣>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孔夫子2000網,2005年2月13日。董珊:《<曹沫之陣>中的四種“復戰”之道》,簡帛網,2007年6月6日。
    5參宗?睢㈥愂犁t、萧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758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207頁。
    2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3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19-136頁。
    4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下冊),中華書局,1998年9月,1055-1057頁。
    5參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85頁。
    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91頁。
    2參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2月,“述”字,584頁。
    3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朮”字聲系,557頁。
    4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5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120、132頁。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偶霭嫔纾?001年11月,127頁。
    2范毓周:《上海博物館藏楚簡<詩論>第2簡的釋讀問題》,簡帛研究網,2002年3月6日;又《東南文化》,2002年第7期,72頁。
    3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剳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266-269頁。孟蓬生:《<詩論>字義疏證》,廖名春編《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123頁。
    4劉信芳:《楚簡<詩論>所評風、雅、頌研究》,艾兰、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04年12月,文物出版社,107頁。(會議時間為2000年8月,北京);又氏著《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7頁。
    1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37頁。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76頁。
    2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第1冊,中華書局,1996年5月,“御”字,391-406頁。
    3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第1冊,中華書局,1996年5月,“御”字,393頁。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中華書局,1979年6月,391-393頁。
    2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22頁。
    1裘錫圭:《釋“建”》,《古文字研究》第17輯,1989年6月,206-209頁;又《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353-356頁。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63-64頁。
    3參裘錫圭:《釋“建”》,《古文字研究》第17輯,1989年6月,207頁;又《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354頁。
    4魏宜輝:《說“建”》,《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276-280頁。
    1陳劍:《<上博(三)·仲弓>賸義》,《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73-91頁。
    1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第4冊,中華書局,1996年5月,“率”字,3149頁。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4年12月,523頁。
    1王鳳陽:《古辭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649頁。
    1季旭昇:《<上博四·逸詩·交交鳴鳥>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2上博二《容》簡31“以於溪谷,濟於廣川”,孫飛燕從音理和文獻的角度指出,此處的“”可讀作“越”,“越”古音屬匣紐月部,“衛”亦屬匣紐月部。二者聲韻全同,當可通假。“越”的含義亦為“渡”,簡文“越於溪谷”,含義當為“渡溪谷”。單育辰據孫飛燕的觀點,指出楚帛書中的“”亦當讀作“越”,山陵不(越)”、“以爲其(越)”的“越”與“以涉山陵”的“涉”文意正好相成,是“跨越”、“踰越”的意思。見孫飛燕:《讀<容成氏>劄記二則》,復旦網,2009年1月17日。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年2月20日,55頁。
    3新蔡簡的“”用作地名,且簡文殘斷,無法斷定具體用法。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站,2003年12月7日;又《中國文字研究》,第5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56頁;又《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264頁。
    4參侯乃峰:《<周易>文字彙?尅?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劉信芳),2007年5月,217-227頁。劉波:《<楚帛書·甲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守奎),2009年4月,80-93頁。
    5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后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
    1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5-6頁。
    2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12月,78頁。
    3季旭昇:《説文新證(上)》,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127頁。
    4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103頁。
    1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63頁,注(573)。
    2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滙釋》,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7年4月,209頁。
    3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滙釋》,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7年4月,209頁。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偶霭嫔纾?005年12月,231頁。
    5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6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7許慜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硏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05-108頁。
    8參看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諸家考釋異同一覽表》,《中國文字》新二十期,1995年12月,234頁。
    
    1參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1989年7月,“危”字聲系,447頁。
    2參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3各家之說參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7年4月,66-68頁。
    1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277-281頁;又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7月,140-148頁。
    2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又孔夫子2000網,2005年3月30日;又《〈上博竹簡(四)〉考釋三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1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56-66頁。
    3單育辰:《上博竹書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00五》,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9月,44-45頁;《<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7年4月,68-69頁。
    4陳偉:《九店楚日書蠾x及其相關問題》,《人文論叢》1998年卷,武漢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151頁。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科學出版社,1999年,142頁。李家浩:《釋文與考釋》,《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89-90頁。李家浩:《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的性質及其他》,《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375-376頁。
    1近日,單育臣又重新檢討了“”字的釋讀問題。將望山楚簡中帶有“”的辭例與睡虎地秦簡《日書》相近內容相比對,指出“”可以釋作“之”。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一》,復旦網,2009年8月3日。學者已指出其非,參單育辰之文後的跟帖。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偶霭嫔纾?004年12月,165頁。
    2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24日。
    1陳思婷撰寫、季旭昇訂改:《<采風曲目>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0-11頁。
    1各家說法參房振三:《信陽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何琳儀),2003年5月,24-25頁。
    2如郭店簡《成之聞之》簡29、32。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68頁。
    1李零:《讀<楚繫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143頁。論文寫作時間見《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158頁。
    2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175頁。
    3楊琪:《說“治”》,復旦網,2009年11月27日。
    4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時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文史》第8輯,1980年3月,4頁;又《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118頁。
    5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802-803頁。此書亦收“”形體,學者指出“”形體當為“”,應該作“后”講,后妃之義。參陳英杰:《西周青銅器器用銘辭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15頁。
    6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438頁。
    1裘錫圭:《說“以”》,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108頁
    2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328-339頁。
    3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7月,242頁
    4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2249-2250。
    5各家之說參侯乃峰:《<周易>文字彙?尅?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劉信芳),2007年5月,450-451頁。
    1陳英杰:《楚簡劄記五則》,《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472頁,注釋④。
    2參裘錫圭:《說“以”》,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106-110頁。王貴民:《“”非耜形新探》,《中原文物》,1983年3期,56-59頁。
    3形體來源參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565-566頁。
    4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589頁。
    5楊琪:《說“治”》,復旦網,2009年11月27日。
    6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977頁。
    7參裘錫圭:《甲骨文字考釋(八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80年12月,153-157頁;又《釋“”、“”》,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35-39頁。
    1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273頁。
    2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3冊,中華書局,1999年5月,2157-2206頁。
    3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7月,801-804、968-970頁
    4楊琪:《說“治”》,復旦網,2009年11月27日。
    5相關辭例參包山簡224、包山簡213、上博三《中弓》簡8、楚帛書丙93。
    6陳英杰:《楚簡劄記五則》,《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472頁。
    7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3冊,中華書局,1999年5月,2492頁。
    8裘錫圭:《說“以”》,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108頁。
    9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3432頁。
    1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三冊),中華書局,1989年1月,969頁。
    2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又氏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43頁,注①。
    3朱起鳳:《辭通·錢序》,開明書店,1934年,4頁。
    1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44頁。
    1整理者讀作“詞”,參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217頁。李零讀作“始”。陳偉讀作“殆”。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480頁。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30頁。
    2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63、172頁。
    1沈培:《試說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關于賚、武、韶、夏之樂一段文字中的幾個字詞》,《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3年10月,226頁;又《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64-70頁。
    1裘錫圭讀作“治”或“司”,參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200頁,注[八]。
    1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63頁。
    2何有祖先生認為此字從“戈”、從“五”聲,可能是“敔”之異體,訓為禁止。何有祖:《楚簡劄記二則》,《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349-350頁。
    3陳偉:《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116頁。
    1簡文中“”及其異體多讀為“治理”之“治”,或即楚動詞“治”之學帧@钍乜⑶O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589頁。
    1沈培:《試說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關于賚、武、韶、夏之樂一段文字中的幾個字詞》,《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3年10月,222-226頁;又《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64-70頁。
    1此字整理者沒有釋讀,疑為“”字訛變。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266頁。
    白海燕.<季康子問於孔子>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白於藍.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J].殷都學刊,1997(3):44-45.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M].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110-116.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釋注商榷[EB/OL].簡帛研究網,2002-01-08,http://www.jianbo.org/Wssf/2002/baiyulan01.htm;[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5):100-104.
    白於藍.讀上博簡(二)劄記[M]//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84-494;[J].江漢考古.2005(4):69-74.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語的補充説明[M]//新果集--慶祝林澐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32-633.
    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
    陳劍.說慎[M]//簡帛研究二00一(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207-214;[M]//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39-53.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EB/OL].簡帛研究網,2003-01-08,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1.htm;[J].文物.2003(5):56-59轉 64.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EB/OL].簡帛研究網,2003-01-09,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2.htm;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M]//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327-334.
    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M]//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2003年;[EB/OL].復旦網,2008-07-31, http://www.gwz.fudan.edu.cn/Default.asp.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18.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jian01.htm
    陳劍.<上博(三)?仲弓>賸義[M]//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3-90.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陣>新編釋文(稿)[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12,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EB/OL].孔子2000網站,2005-02-13,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96.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15,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EB/OL].簡帛網,2006-02-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陳劍.<上博(五)>零札兩則[EB/OL].簡帛網,2006-02-21,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216.
    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EB/OL].簡帛網,2006-03-10, http://www. 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M]//華東师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河南:大象出版社,2007:68-70.
    陳劍.釋造[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5-100;[M]//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127-176.
    陳劍.金文“彖”字考釋[M]//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243-272.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M]//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11;[EB/OL].復旦網,2008-01-06,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295.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EB/OL].復旦網,2008-02-28,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60 ; [M]//《簡帛研究》二00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30-43.
    陳劍.楚簡“”字試解[M]//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主辦.2008年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M].北京:綫裝書局,2007.
    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補釋[M]//簡帛研究彙刊(第1輯),1993:327-329;[M]//武漢大學歷史學集刊(第3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3-24.
    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5):29-33.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陳偉.九店楚日書蠾x及其相關問題[J].人文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151.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EB/OL].簡帛研究網,2003-01-10,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1.htm;上博簡<從政>、<周易>校讀》[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7.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3-03-17,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3.htm.
    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J].中國史研究,2003(3):43-50.
    陳偉.上博五<三德>初讀 [EB/OL].簡帛網 , 2006 - 02 - 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1
    陳偉.楚簡讀為“次”之字補說[EB/OL].簡帛網,2006-03-1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1.
    陳偉.<苦成家父>通釋[EB/OL].簡帛網 , 2006-02-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
    陳偉.<季康子問孔子>零識 (續 )[EB/OL].簡帛網 , 2006-03-0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5;[M]//出土文獻研究(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8.
    陳偉.上博楚竹書<苦成家父>研究[M].中國中古世史研究2006.<簡大王泊旱>新研[EB/OL].簡帛網 , 2006-11-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66;[M]//簡帛(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59-268.
    陳偉.讀 <上博六>條記[EB/OL].簡帛網 , 2007-07-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陳偉.〈慎子曰恭儉〉校讀 [EB/OL].簡帛網 , 2007 - 07 - 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7.
    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M]//中國古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328-339.
    陳偉武.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孲米志C議[M]//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99-106.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三冊零札[M]//華學(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76.
    陳煒湛.包山楚簡研究(七篇)[M]//紀念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4.
    陳英杰.楚簡劄記五則[M]//漢字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469-476.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丵”及從“丵”諸字[M]//中國文字(新22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121-150.
    陳秉新.釋及相關字詞[M]//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239-245.
    陳霖慶撰寫、季旭昇訂改.<性情論>譯釋[M]//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152-221.
    陳嘉凌.<魯邦大旱>譯釋[M]//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41-52.
    陳嘉凌.<昔者君老>譯釋[M]//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87-102.
    陳美蘭.<從政>語釋[M]//<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53-85.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20,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28;[EB/OL].孔子2000網,2005-02-20;[M]//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93-109.
    陳斯鵬.<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EB/OL].孔子2000網,2005-03-09,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51 ;[EB/OL].簡帛研究網,2005-03-1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sipeng002.htm.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EB/OL].簡帛網,2006-04-01, 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詩論>解詁[J].考古與文物,2007(6):57-62;[M]//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37.
    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陳斯鵬.楚簡“史”、“弁”續辨[M]//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400-406.
    陳斯鵬.略論楚簡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係[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10-233.
    陳斯鵬.楚簡中的一字形表多詞現象[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95-239.
    陳思婷撰寫、季旭昇訂改.<采風曲目>譯釋[M]//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1-27.
    曹峰.<恆先>編聯、分章、釋讀剳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4-05-16.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198
    曹峰.楚簡<恆先>“祥一利巧綵物出於作”解[EB/OL].孔夫子2000網,2004-12-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00;簡帛研究網,2004-12-26,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aofeng01.htm.
    曹峰.楚簡<昔者君老>新注[M]//楚地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1—51.
    曹峰.<三德>與<皇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EB/OL].簡帛網,2006-03-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8
    曹峰.<三德>與<皇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EB/OL].簡帛網,2006-04-0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4
    曹峰.<三德>所見“皇后”為“皇帝”考[C].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06.[M]//上博楚簡思想研究[M].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233-240.
    曹峰.<三德>零釋(二) [EB/OL].簡帛網 , 2006-04-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0;又<三德>零釋[M]//上博楚簡思想研究[M].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
    曹峰.關於上博楚簡<三德>九號簡文的釋讀[M]//錢杭主編<社會·歷史·文獻—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6:337-341.[M]//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223-232
    晁福林.上博簡<仲弓>疏證[J].孔子研究,2005(2):4-16.
    曹建國.上博竹書<弟子問>關于子路的幾條簡文疏釋[M]//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85-94.
    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程燕所記.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3-01-13,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gyan01.htm;[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27-428.
    崔海鷹.郭店儒簡<成之聞之>研究[D].山東:曲阜師範大學,200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大西克也.談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字的讀音和訓釋問題[M]//[日]中國出土資料學會.中日出土資料研究(第四號),2000.
    大西克也.戰國楚系文字中的兩種“告”字——兼釋上博楚簡〈容成氏〉的“三俈”[M]//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2-93.
    大西克也.試釋上博楚簡<昭王毀室>中的“刑刏”[M]//語苑擷英(二)慶祝唐作藩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EB/OL].簡帛研究網,2008-02-08,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daxikeye 001.htm.
    鄧佩玲.新見爯器銘文小議[M]//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紀念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08:28-37.
    丁四新.楚簡〈恆先〉章句釋義[EB/OL].簡帛研究網,2004-07-25;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ingsixin01.htm [M]//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86-87.
    董蓮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解詁(一)[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2):14-17.
    董蓮池.説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董蓮池.古文字無傾頭形“夭”字說[M]//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491-495.
    董珊.“弌日”解[J].文物,2007(3):58-61.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2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
    董珊.楚簡〈恆先〉初探[EB/OL].簡帛研究網 , 2004-05-12,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ongshan02-1.htm.
    董珊.楚簡<恆先>“詳宜利巧”解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4-11-09,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ongshan04.htm .
    董珊.關于楚簡<恒先>“詳宜利巧”解釋的補正[EB/OL].簡帛研究網,2005-01-04,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93.
    董珊.<曹沫之陣>中的四種“復戰”之道[EB/OL].簡帛網,2007-06-0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7.
    凡國棟.〈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試探[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12-219.
    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試解[J].考古與文物,2005(增刊):175-177.
    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百之”補議[EB/OL].簡帛研究網,2005-08-24,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fanchangxi005.htm;[J]中國歷史文物,2006(5):67-71.
    范常喜.上博二<從政(甲)>簡三補說[M]//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夀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227-230.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六則 [EB/OL].簡帛網 , 2006-5-1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2.
    范常喜.新蔡楚簡“咠禱”即“禱”說[EB/OL].簡帛網,2006-10-1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40.
    范玉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7.
    范毓周.上海博物館藏楚簡<詩論>第2簡的釋讀問題[EB/OL].簡帛研究網,2002-03-06,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fanyuzhou07.htm;[J].東南文化,2002(7):71-73.
    范毓周.<詩論>第三枚簡釋讀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2-05-07,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fanyuzhou08.htm.
    房振三.信陽楚簡文字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馮勝君.讀上博簡<孔子詩論>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2-01-11,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fengshengjun01.htm.
    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樷>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D].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4.
    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M]//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281-285.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M].北京:綫裝書局,2007.
    高亨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M].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9.
    高佑仁.〈曹沫之陳〉校讀九則 [EB/OL].簡帛網 , 2005-11-1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
    高佑仁執筆、朱賜麟協撰、季旭昇訂改.<曹沫之陳>譯釋[M]//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137-233.
    高伯舟.對<漢語大詞典>內容和編排的幾點看法[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999(4):58-65.
    郭忠恕、夏竦.汗簡·古文四聲韻[M].中華書局,198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5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在貽.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郭永秉.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係統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郭永秉.讀<六德>、<子羔>、<容成氏>剳記三則[EB/OL].簡帛網,2005-05-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53;[M]//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32-35;[M]//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4-90.
    郭永秉.從<容成氏>33號簡看<容成氏>的學派歸屬[EB/OL].簡帛網,2006-10-0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55;[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88-194;[M]//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5-134.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M].北京:中華書局,2000.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聲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
    韓英.<昔者君老>與<內豊>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何琳儀.長沙銅量銘文補釋[J].江漢考古,1988(4):97-101.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校補[J].江漢考古,1989(4):48-53.
    何琳儀.包山楚簡選釋[J].江漢考古,1993(4).55-63.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M].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琳儀、徐在國.釋“”及其相關字[M]//中國文字(新27輯),臺灣:藝文印書館,2001:103-112.
    何琳儀.釋蒝[M]//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2001;
    [M]//黃德寛、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294-298.
    何琳儀 .滬簡詩論選釋[EB/OL].簡帛研究網 , 2002-01-17,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helinyi01.htm;[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荷虾瓿霭嫔纾?002:251.[M]//黃德寛、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130.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M]//
    黃德寛、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222.
    何有祖.讀上博簡〈容成氏〉偶得[EB/OL].簡帛研究網,2003-07-11,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eyouzhu01.htm.
    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5-04-15,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heyouzu001.htm.
    何有祖.包山楚簡試釋九則 [EB/OL].簡帛網 , 2005-12-1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2.
    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 [EB/OL].簡帛網 , 2006-03-0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6.
    何有祖.<季康子問於孔子>與<姑成家父>試讀[EB/OL].簡帛網,2006-02-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2.
    何有祖.上博(五)零釋[EB/OL].簡帛網 , 2006-02-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EB/OL].簡帛網 , 2007-07-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
    洪家義.命、令的分化[M]//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122-126.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語考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侯乃峰.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EB/OL].簡帛網,2006-03-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5;[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29-138.
    侯乃峰.<周易>文字彙?孾D].安徽: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剳記[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與先秦《詩》學學術研討會,2002;[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荷虾瓿霭嫔纾?002:277-288.
    胡雅麗.楚人祭祀勾沈[M]//楚文化研究論集(第5輯),合肥:黃山書社,2003:217-233.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M]//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98-111.
    黃德寬、徐在國.談<孔子試論>中的三個<詩經>篇名[J].古籍研究,合肥:安徽大學,2002(1):104-105.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J].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2):4-5;[M]//黃德寛、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黃德寬.說 [M]//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272-276.
    黃德寛、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黃麗娟.戰國多聲字研究[M]//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174-184.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容成氏書後[EB/OL].簡帛研究網,2003-01-15,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uanrener01.htm;[M]//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
    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仲弓試探[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23,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1.htm;上海博物館藏戰國<仲弓>試探[J].文物,2006(1):82-86.
    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彭祖試探[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29,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2.htm.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第四冊內禮書後[M]//臺灣楚文化研究會.“新出戰國楚竹書研讀會”論文,2005.
    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姑城家父試釋[M]//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164-174.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壹)[EB/OL].簡帛研究網,2003-02-25;
    《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八則》[M]//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56-464.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剳記(八則)[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56-464.
    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數則[EB/OL].簡帛研究網,2004-06-22,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xiquan02.htm;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M]//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夀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38-46.
    蔣紹愚.《古漢語詞滙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季旭昇.說朱[M]//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129-144.
    季旭昇.讀郭店、上博簡五題:舜、河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M]//中國文字(新27輯),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13-120.
    季旭昇.説文新證[M].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
    季旭昇.<雨無正>解題[M]//中國經學研究會第二屆經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3):8-15.
    季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EB/OL].簡帛研究網,2003-05-21.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jixusheng03.htm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M].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M].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M].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M].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季旭昇 .上博五芻議 (上) [EB/OL].簡帛網 ,2006-02-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
    季旭昇 .上博五芻議 (下) [EB/OL].簡帛網 , 2006-02-1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
    季旭昇.說“婁”、“要”[M]//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485-487.
    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EB/OL].簡帛網,2006-03-0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7
    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1-25.
    季旭昇 .<上博三?仲弓>篇零釋三則 ,簡帛研究网, 2004-4-23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jixusheng02.htm
    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EB/OL].簡帛研究網,2004-01-11,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jialianmin01.htm ; [J].華夏考古,2004(3): 89-101、108.
    江學旺.淺談古文字異體揉合[J].古漢語研究,2004(1):77-79.
    蔣德平.<上博四·昭王毀室>補釋一則[M]//中國文字研究(第7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187-188.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宂媅C].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
    孔仲溫.楚簡中有關祭禱的幾個固定字詞試釋[M]//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問學社有限公司,1997:579-598.
    孔仲溫.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M]//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243-250.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李學勤.史惠鼎與史學淵源[J].文博,1985(6):14-16.
    李學勤.楚王酓審盞及有關問題[J].中國文物報·文物研究(第26期),1990.
    李學勤.續說<詩論>簡<葛覃>[M]//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2次研討會,2000.
    李學勤.楚簡〈恆先〉首章釋義[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23,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xueqin01.htm.
    李學勤.由楚簡<周易>看馬王堆帛書<周易>經文[J].《船山學刊》雑志社編輯出版.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4(1):56-62.
    李學勤.讀孫詒讓<周禮正義·天官>筆記[M]//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EB/OL].孔夫子網,2007-07-16,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J].文物,2006(9):90-96.
    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3):30-37;[M]//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5-52.
    李家浩.包山266號簡所記木器研究[J]//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25-554;[M]//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22-257.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J].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339-358.
    李家浩.包山楚簡研究(五篇)[M]//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1993.
    李家浩.包山遣冊考釋(四篇)[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5):1-8.
    李家浩.談包山楚簡“歸鄧人之金”一案及其相關問題[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6-32.
    李家浩、楊澤生.讀上博竹書<鬼神之明>中的“送公”[M]//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7-186.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M]//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十周年紀念論文,1988;[M]//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3:154-178.
    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M]//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425-456.
    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M]//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270-274.
    李零.《讀九店楚簡》[J].考古學報,1999(2):141-152.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M]//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39-16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M]//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455-54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M].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M].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M].北京:三聯書店,2004.
    李零.讀上博楚簡<周易>[J].中國歷史文物,2006(4):54-67.
    李守奎.古文字辨析三組[M]//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77-86.
    李守奎.楚文字編與楚文字編歸字說明[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李守奎.楚簡文字四考[M]//中國文字研究(第3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191-193.
    李守奎.楚文字編[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釋讀一則[M]//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年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93-94.
    李守奎.楚璽文字六考[M]//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401-405.
    李守奎.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雜識[M]//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78-483.
    李守奎.〈曹沫之陣〉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M]//漢字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492-499.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6-45.
    李天虹.郭店楚簡文字雜釋[M]//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94-99.
    李天虹.<葛覃>考[M]//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2次研討會,2000;[D]//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2(2:2);[M]//艾兰、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3-104.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李天虹.上博五<競>、<鮑 >篇校讀四則 [EB/OL].簡帛網 ,2006-02-19,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3.
    李天虹.上博(五)零識三則 [EB/OL].簡帛網 , 2006 - 02 - 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6
    李強.<曹沫之陳>剳記[EB/OL].簡帛網 , 2007-03-1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34.
    李銳.讀上博簡(二)<子羔>札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3-01-10,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rui02.htm.
    李銳 .<恆先>淺釋[EB/OL].孔子2000網 , 2004-04-17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hengxianqs.htm ; [EB/OL].簡帛研究網站,2004-04-23,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rui002.htm.
    李銳 .<仲弓〉補釋[EB/OL].孔子2000網 , 2004-04-18,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bushi.htm.
    李銳 .<仲弓>新編[EB/OL].孔子2000網 , 2004-04-22,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inbian.htm.
    李銳 .讀上博四劄記(一) [EB/OL].孔子2000網 , 2005-02-2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07 ;[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2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rui001.htm.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EB/OL].孔夫子2000網,2005-02-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23 ;[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25,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rui002.htm.
    李銳.<曹劌之陣>重編釋文[EB/OL].孔夫子2000網站,2005-05-17,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790 ;[EB/OL].簡帛研究網站,2005-05-27,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rui003.htm.
    李銳.讀<季康子問於孔子>劄記[EB/OL].孔子2000網,2006-02-26,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2272
    李偉泰.〈競建內之〉與〈尚書〉說之互證[M]//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
    李綉玲撰寫、季旭昇訂改.<彭祖>譯釋[M]//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245-271.
    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M].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李佳興.〈昭王毀室〉中的字(簡2)[EB/OL].簡帛研究網,2005-05-09,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jiaxing001.htm.
    李運富.楚系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M].嶽麓書社,1997.
    李運富.論出土文本字詞關係的考證與表述[J].古漢語研究,2005(2):74-81.
    李運富.論漢字的記錄職能(上)[J].徐州師範大學學吧(哲社版),2003(1):56-59.
    李運富.論漢字的記錄職能(下)[J].徐州師範大學學吧(哲社版),2003(2):67-70.
    李運富.論漢字職能的變化[J].古漢語研究,2001(4):49-55.
    李運益.論語詞典[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李佳興.<上博四·曹沫之陳>54簡“”字試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7-02-25,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lijiaxing001.htm.
    梁靜.上博(四)<采風曲目>等六篇集釋[D].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M].臺灣: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廖名春.上博簡<子羔>篇感生神話試探[J].福建師范大學報(社科版),2003(6):65-72.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19,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aominchun01.htm.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修訂稿)[EB/OL].孔子2000網,2004-04-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sbcczshxjsxdg.htm .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新釋[J].中國哲學史,2004(3):83-92.
    廖名春.楚簡〈逸詩·交交鳴鳥〉補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12,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aominchun005.htm ; [J].中國文化研究,2005(1):9-15.
    廖名春.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剳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12,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aominchun002.htm;[EB/OL].孔子2000網站,2005-02-1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95.
    廖名春.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剳記[M]//饒宗頤主編.華學(第8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61-167.
    廖名春.〈上博五·君子為禮〉篇校釋箚記[EB/OL].簡帛研究網站,2006-03-06,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75.
    林清源.釋“參”[M]//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286-290.
    林素清.釋吝——兼論楚簡的用字特徴[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2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293-306.
    林素清.釋“匱”——兼及〈內禮〉新釋與重編(初稿)[M]//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論文,2005.
    林素清.讀<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46-52.
    林素清.〈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試解[M]//“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會議”論文,2007.
    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J].江漢考古,1992(4);[M]//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9-20.
    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EB/OL].簡帛網,2006-02-2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4.
    林志鵬.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二“佝”[EB/OL].簡帛網,2006-05-1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0.
    林志鵬.〈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旁(從土)地”、“公君(从二虫)”二詞試解[EB/OL].簡帛網 , 2006-06-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70.
    林志鵬 .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EB/OL].簡帛網 , 2007-01-3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13.
    凌瑜、秦樺林.釋楚竹書<周易>之“”[J].周易研究,2007(5):16-17.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1991年;[M]//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M]//“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討論會”論文,1992;[M]//東方文化,香港,1998(1、2期合刊);[M]//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灣: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3-32.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M]//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75-93:
    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札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2-01-08;[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289-291.
    劉釗.〈容成氏〉釋讀一則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3-03-15,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zhao01.htm;[M]//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351-352.
    劉釗.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字[EB/OL].簡帛研究網,2003-12-28,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uzhao01.htm.
    劉釗.釋甲骨文耤、羲、蟺、敖、諸字[M]//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13-17.
    劉釗.談古文字資料在古漢語研究中的重要性[M]//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415-437;[J].古漢語研究,2005(3):54-58.
    劉國勝.郭店竹簡釋字八則[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1999(5):42-44.
    劉國勝.信陽長臺關楚簡<遣策>編聯二題[J].江漢考古,2001(3):66-70.
    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EB/OL].簡帛網,2006-03-3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7;上博(五)零札(五則)[M]//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04-105.
    劉洪濤.〈上博五·弟子問〉小考兩則[EB/OL].簡帛網,2006-05-3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54.
    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劄記[EB/OL].簡帛網,2006-11-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57.
    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EB/OL].簡帛網,2007-07-0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1#_ftnref6
    劉樂賢.上博簡<魯邦大旱>簡論[J].文物,2003(5):60-63.
    劉樂賢 .讀上博(四)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 , 2005-02-15,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18.
    劉樂賢.額濟納汗簡的“唬”字與楚簡的“”字[M]//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488-490.
    劉樂賢.上博楚簡考釋三則[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92-200.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M]//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30-354.
    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J].江漢考古,2000(1):42-46.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M].臺灣:藝文印書館,2003.
    劉信芳.楚簡<詩論>所評風、雅、頌研究[M]//艾兰、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5-114;[M]//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劉信芳.竹書〈柬大王泊旱〉試解五則[EB/OL].簡帛研究網,2005-03-14,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uxinfang001.htm.
    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七則 [EB/OL].簡帛網 , 2006-03-0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1.
    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四則[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80-82.
    劉波.<楚帛書·甲篇>集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劉雲.說上博簡中的“掌”字[EB/OL].簡帛網 , 2008-11-2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04.
    劉雲.釋<弟子問>中“偃”字的一種異體[EB/OL].復旦網,2009-07-13,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47.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全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孟蓬生.<詩論>字義疏證[M]//廖名春編.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123-126.
    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26,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mengpengsheng01.htm.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5-02-15,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M]//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68-78.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EB/OL].簡帛研究網,2005-03-06,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2.htm;[M]//簡帛研究二00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68-78.
    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EB/OL].簡帛研究網,2005-03-31,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3.htm.
    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字詞考釋[M]//華學(第8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21-126.
    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5-06-21,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4.htm ;[M]//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燕趙學術,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9-14.
    孟蓬生.“牪”疑[EB/OL].簡帛網 , 2007-09-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21;[M]//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20.
    毛遠明.左傳詞彙研究[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龐樸.初讀郭店楚簡[J].歷史研究,1998(4):4-9.
    龐樸.〈恆先〉試讀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4-04-26,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169.
    彭浩.包山二號楚墓卜筮和祭禱竹簡的初步研究[M]//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555-563.
    彭浩.“有司箸作浮老弱不刑”解[EB/OL].簡帛網 , 2006-03-0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9.
    彭浩.<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二則[M]//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6-10.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M] .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8:1-6.
    裘錫圭.中國出土文獻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裘錫圭.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根據[M]//曹亦冰編.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M]//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294-302;[M]//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70-176.
    裘錫圭.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J].中國語文,1979(6);[M]//裘錫圭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194-208.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M]//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532-562.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音樂研究[M].1981(1):17-23.
    裘錫圭.古文獻中讀爲“設”的“埶”及其與“執”互訛之例[J].東方文化:第三十六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8:39-45.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子羔>篇的簡序[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1-11.
    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M]//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顧立雅古文字學研究中心主辦.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7; [EB/OL].復旦網 , 2009-06-02,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06.
    裘錫圭.簋銘補釋[EB/OL].復旦網 , 2008-04-24,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11.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從“悤”、悤“兇”之字[M]//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 1 - 12 ; [EB/OL].復旦網 , 2008-12-1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66
    裘錫圭.上博簡《相邦之道》1號簡考釋[J].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第1辑)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8-72.
    秦樺林.上博簡<孔子詩論>辨證[J].古漢語研究,2003(2):61-64.
    秦樺林.楚簡逸詩〈交交鳴〉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5-02-2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qinhualin001.htm.
    秦樺林.楚簡〈昭王與龔之脽〉補釋[EB/OL].孔子2000網,2005-02-24,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26.
    秦樺林.楚簡<君子爲禮 >札記一則 [EB/OL].簡帛網 ,2006-02-2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0.
    邱德修.〈上博〉(四)〈楚昭王毀室〉簡“之”[M]//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2005.
    饒宗頤.楚繒書疏證[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輯刊:第四十本(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1-32.
    饒宗頤.楚恭王酓審盂跋[J].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臺北.
    饒宗頤、曾憲通.隧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單育辰.上博五短札(三則 ) [EB/OL].簡帛網 , 2006-04-3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3.
    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單育辰.上博竹書研究三題[M]//簡帛研究二00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44-48.
    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M]//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研究2009:76-81.
    單育辰.〈昭王毀室〉的再研究[M]//重慶:“西南大學 2009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字學研究領域)”會議論文,2009.
    單周堯,黎廣基.讀上博楚竹書(二)《從政》甲篇“愄(威)則民不道”小識[M]//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1-5.
    單周堯,黎廣基.上博楚竹書(二)<從政>甲篇“獄則興”試釋[M]//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7-80.
    尚賢(沈培).小議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虛詞“凡”[EB/OL].武漢簡帛網,2006-05-13.[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45-54.
    沈培.試說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關于賚、武、韶、夏之樂一段文字中的幾個字詞[M]//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3:217-231頁;[M]//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8-73.
    沈培.上博簡<緇衣>篇“”字解[M]//華學(第6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68-74;[M]//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132-136.
    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EB/OL].簡帛網,2006-02-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
    沈培.說古文字里的“祝”及相關之字[M]//“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會議”論文,2006;[M]//簡帛(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0.
    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EB/OL].簡帛網,2007-07-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2.
    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M]//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 2007 ; [EB/OL].復旦網 , 2007-12-1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2.
    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EB/OL].復旦網,2008-12-31,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2.
    沈建華.楚簡<容成氏>州名與卜辭金文地名[M]//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328-33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宋華強.楚簡“禱”新釋[EB/OL].簡帛網 .2006-09-0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12.
    宋華強.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EB/OL].簡帛網,2006-09-2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25.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宋華強.“還年”小議 [EB/OL].簡帛網 , 2009-08-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62.
    蘇建洲.<容成氏>柬釋(二)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3-03-29,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15.htm.
    蘇建洲.<容成氏>柬釋(四)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3-04-16,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17.htm.
    蘇建洲.〈郭店〉、〈上博(二)〉考釋五則[M]//中國文字(新29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3:209-225.
    蘇建洲.說楚文字中的“紀郢”[EB/OL].簡帛研究網,2003-03-06,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12.htm.
    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EB/OL].簡帛研究網,2005-03-1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sujianzhou003.htm ; [EB/OL].孔夫子2000網,2005-03-3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 1656.
    蘇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 [EB/OL].簡帛網 , 2006-02-1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9.
    蘇建洲.<上博五>補釋五則 [EB/OL].簡帛網 , 2006-03-2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3.
    蘇建洲.<君子為禮>簡七字詞考釋二則[EB/OL].復旦網,2009-11-2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98.
    孫飛燕.讀 <容成氏>劄記二則 [EB/OL].復旦網 , 2009-01-17,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6. 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孫飛燕〈容成氏〉“執兵欽 ,羕于民”試解[EB/OL].孔夫子網,2007-08-04,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rongchengshi.htm#_ftn4
    孫稚雛.竝果戈銘釋[M]//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103-108.
    唐蘭.殷虛文字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唐鈺明.金文復音詞簡論——兼論漢語復音化的起源[M]//人類學論文選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M]//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7-135.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后記[M]//“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1992;[J].考古與文物,1993(2):69-79.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唐洪志.上博簡(五)孔子文獻校理[D].廣州:華南师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滙釋[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譚繼和.巴蜀文化辨思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吳振武.戰國壐印中的“虞”和“衡鹿”[J].江漢考古,1991(3):85-87.
    吳振武.陳曼瑚“逐”字新證[M]//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46-47.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M]//漢語史學報·第3輯·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2-93.
    吳振武.試釋西周簋銘文中的“馨”字[J].文物,2006(11):61-62.
    吳振武.范解楚簡“蒿(祭)之”與李解簋“夆馨香”[M]//台北:“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
    吳鎮烽.器銘文考釋[J].考古與文物,2006(6):58-65.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汪啓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M].四川:巴蜀書社,1998.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王輝.讀上博楚竹書〈容成氏〉劄記(十則)[M]//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318-322.
    王輝.上博楚竹書(五)讀記[M]//中國文字(新32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6:21-32.
    王筠.說文釋例[M].北京:中國書店,1983.
    王念孫.讀書雜誌[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王引之.經傳釋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王鳳陽.古辭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王穎.包山楚簡詞滙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王延棟.戰國策詞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王政白.古漢語同義詞辨析[M].安徽:黃山書社出版,1992.
    王貴元.上博五札記二則 [EB/OL].簡帛網 , 2006-03-03,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7.
    王蘭.楚簡文字釋讀三題[M]//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367-370.
    王連成.也談楚簡中“”字[EB/OL].簡帛網 , 2006-10-2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47.
    王人聰.西周金文“”一詞補釋[J].考古與文物,1987(2):49-50.
    王人聰.楚王酓審盞盂餘釋[J].江漢考古,1992(2):65-68.
    王樹民.釋“志”[M]//文史(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312-317.
    王韜. <容成氏>文本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12-123.
    王志平.再論〈容成氏〉中的“方爲三俈”[M]//華學(第8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47-154.
    王志平.“”字的讀音及相關問題[M]//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394-399.
    王晨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三德>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王靜如.跋高本漢的<上古中國音當中幾個問題>并論冬烝兩部[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3分),臺北:臺北維新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28:403-416.
    魏堅主編.額濟納漢簡[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魏宜輝.說“建”[M]//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276-280.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EB/OL].孔子2000網,2005-03-05,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42 ;[EB/OL].簡帛研究網,2005-03-10,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weiyihui001.htm.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詞滙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向熹.詩經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9.
    許偉健.上古漢語詞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許無咎.〈內禮〉劄記一則 [EB/OL].簡帛研究, 2005-03-01,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36.
    許慜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硏究[D].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7;[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徐在國.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劄記[J].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5):79-85.
    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3-12-07;[M]//中國
    文字研究(第5輯),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155-156;[M]//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247-253.
    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EB/OL].簡帛研究網,2004-04-24,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xuzaiguo04.htm;[M]//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30-133.
    徐在國.說“咠”及其相關字[EB/OL].簡帛研究網 , 2005-03-04,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xuzaiguo001.htm.
    謝維揚,朱淵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肖攀.楚帛書丙篇及殘片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9-62.
    禤健聰.上博簡(三)小札[EB/OL].簡帛研究網 , 2004-05-12,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xuejiancong01.htm.
    禤健聰.上博楚簡釋字三則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5-04-15,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xuejiancong002.htm.
    禤健聰.新出楚簡零札[M]//康樂集-曾憲通教師七十夀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216-222.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 [EB/OL].簡帛網 , 2006-02-2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6.
    禤健聰.上博簡<昭王毀室>篇字詞補釋[M]//《簡帛研究》二00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49-53.
    禤健聰.楚簡文字補釋五則[M]//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363-366.
    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全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6.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俞樾等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俞敏監修、謝紀鋒編纂.虛詞詁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俞偉超、李家浩.論“兵闢太歲”戈[M]//文化部文物局文獻研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38-145.
    楊伯俊,徐提.春秋左傳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1.
    楊伯俊.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全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
    楊伯俊.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楊澤生.戰國竹書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竹書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2003-04-16;[M]//戰國竹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175-176.
    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EB/OL].簡帛研究網 , 2004-04-29,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yangzesheng03.htm.
    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EB/OL].簡帛研究網 ,2005-03-24,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yangzesheng001.htm;[M]//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335-338.
    楊澤生.說上博簡“宋穆公者,天下之亂人也”[EB/OL].武漢簡帛網,2006-03-10.
    楊澤生.楚竹書<周易>剳記[M]//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辰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69-173.
    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EB/OL].簡帛網,2006-03-20, http://www. 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6.
    楊澤生.說〈上博六·競公瘧〉中的“欽”字[EB/OL].簡帛網,2007-07-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0.
    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字試解[EB/OL].復旦網,2009-02-15,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95.
    楊朝明.<從政>篇釋義三則 [EB/OL].簡帛研究網 , 2003-05-04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yangchaoming02.htm.
    楊懷源.讀上博簡<中弓>札記四則[EB/OL].簡帛研究網,2004-08-07,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huaiyuan01.htm.
    楊懷源.讀上博簡(三)<中弓>札記四則補[EB/OL].簡帛研究網,2004-09-20,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huaiyuan02.htm.
    楊懷源.上博簡(一)·〈孔子詩論〉“紳而”考[EB/OL].簡帛研究網站,2004-10-12,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huaiyuan04.htm;[M]//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17-25.
    晏昌貴.上博簡〈容成氏〉九州柬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3-04-06,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yanchanggui01.htm.
    晏昌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釋[J].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4):503-506.
    晏昌貴.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中的“禹政”[M]//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6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84-392.
    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M]//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65-298.
    晏昌貴 .三德四札[EB/OL].简帛網 , 2006-03-0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2.
    晏昌贵.<三德>“不堕祭祀”补说[EB/OL].简帛网, 2006-05-0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5.
    于成龍.釋既刀──新蔡楚簡中的釁禮[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4):64-67.
    袁國華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M].臺灣:藝文印書館,1999.
    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諸家考釋異同一覽表[M]//中國文字(新20期),藝文印書館,1995:207-263.
    袁國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伐)器”、“滂沱”考釋[M]//武漢大學等舉辦.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博簡, 2006:36-43;[M]//中國文字(新32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6:45-56.
    袁金平.讀 <上博(五) >札記三則 [EB/OL].簡帛網 , 2006-02-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0.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考釋三則[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版),2009(3):12-16.
    葉正渤.上古漢語詞滙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宗福邦、陳世鐃、萧海波主編.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共13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時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M]//朱德熙文集(第5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15-120.
    朱德熙.釋[M]//朱德熙文集(第5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2.
    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朱艷芬.<競建入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曾憲通.關於曾侯乙編鐘銘文的釋讀問題[M]//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5-26.
    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的縯變[M]//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408-421;[M]//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5-15.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曾憲通.包山卜筮簡考釋(七篇)[M]//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405-424.
    曾憲通.論齊國“之璽”及其相關問題[M]//華學(第1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72-81.
    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五則)[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3):58-65.
    曾憲通.楚帛書文字新訂[M]//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89-95.
    曾憲通.古文字資料的釋讀與訓詁問題[M]//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33-40.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J].中國語文,1983(5);[M]//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190-197.
    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M]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208-232.
    張崇禮 .讀上博四<昭王毀室>劄記[EB/OL].簡帛網 , 2007-04-2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51.
    張崇禮.讀上博四<簡大王泊旱>雜記[EB/OL].簡帛網,2007-06-03,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5.
    張崇禮.釋<景公虐>的“製蔑耑折”[EB/OL].簡帛研究網,2008-02-19,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zhangchongli002.htm.
    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EB/OL].簡帛網,2006-05-1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8.
    張富海.上博簡五釋詞兩則 [EB/OL].簡帛網 , 2006-05-10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9.
    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M].臺灣:藝文印書館,1999.張桂光.楚簡文字考釋二則[J].江漢考古,1994(3):75-78.
    張桂光.<郭店楚墓竹簡>釋注續商榷[M]//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00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86-191.
    張桂光.<簡大王泊旱>編聯與釋讀略說[M]//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266-269.
    張昊.上博简(五)<君子为礼>与<弟子问>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張紅.郭店簡<窮達以時>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張劍.關于<邶風·燕燕>的錯簡[J].孔子研究,2001(2):112-114.
    張全民.“白徒”初探[J].社會科學戰綫,1997(5):174-177.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M] .中文出版社,1996.
    張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D].合肥:安徽大学,2004.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張新俊.楚簡文字研究[D].福建:廈門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7.
    張新俊.釋上博楚簡<三德>中的“虞”[M]//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464-466.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M].成都:巴蜀書社,2008.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御”[M]//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1-75.
    鄭剛.戰國文字中的同源詞與同源字[M]//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226-233.
    趙炳清.上博簡三<彭祖>補釋[EB/OL].簡帛研究網 , 2005-01-26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1.htm.
    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釋[EB/OL].簡帛研究網,2005-04-10,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2.htm.
    趙炳清.<昔者君老>與楚國的太子教育[EB/OL].簡帛研究網,2005-04-30,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80.
    趙誠.金文中的命[M]//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104-107.
    趙建偉.郭店竹簡<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釋[J].中國哲學史.1999(2):34-39.
    趙平安.釋包山楚簡中的“”和“”[J].考古,1998(5):80-81.
    趙平安.續釋甲骨文中的“乇”、“”、“”[M]//華學(第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9-11.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及相關資料研究[M]//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107-113.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字及相關問題研究[J].考古,2004(8):54-59.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M]//中國文字(新27輯).藝文印書館,2001:51-64.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為一字說[M]//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275-277.
    趙平安.“進芋子以馳于倪廷”解[EB/OL].簡帛網,2006-03-3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6.上博藏楚竹書<競建內之>第9至10號簡考辨[M].出土文獻研究(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13.
    趙平安.上博簡<三德>“毋奡貧”解讀[EB/OL].簡帛網,2007-01-0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97;[M]//張顯成.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6-11.
    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甄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仲)弓>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鄭剛.戰國文字中的同源詞與同源字[M]//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226-233.
    鄭偉.古代楚方言“”字的來源[J].中國語文,2007(4):378-381.
    鍾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研究概況及文字編[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周大璞.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第2冊)[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
    周鳳五.包山楚簡文字初考[M]//王叔岷先生八十大夀慶論文集,大安出版社,1993:361-377.
    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EB/OL].簡帛研究網,2002-01-16,http://www.jianbo.org/Wssf/2002/zhoufengwu01.htm;[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荷虾瓿霭嫔纾?002:152-172.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剳記[M]//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181-195.
    周鳳五.上博三<仲弓>篇重探摘要[M]//清華大學.“多元視野中的中國歷史”第二屆中國史學國際會議,2004.
    周鳳五.重編新釋上博四<簡大王泊旱>[M]//“新出土楚竹書研讀會”講,2005.
    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M]//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9-136.
    周鳳五.上博五<姑城家父>重編新釋[M]//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2006:281-293.
    周鳳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夀>、<平王與王子木>新訂釋文注解語譯[M]//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
    周鳳五.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新探[M]//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主辦.2008年國際簡帛論壇,2008.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周法高.《金文詁林》[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