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学者不断为之故、训、传、说。到清代,《尚书》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上,都是以前各朝代无法比拟的;而且今人在研究《尚书》时,也都不能不考察清代《尚书》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自身研究的起点。
     清代《尚书》学的演变与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清鼎革,使一大批士人在反思明亡的教训中,把矛头指向王明心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尚书》研究的重心是反思蔡沈《书集传》给学界带来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把东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中二十五篇定为伪书。到乾嘉时期,考据思想主导着学界,《尚书》辨伪学者的重心是探寻二十八篇真古文《尚书》的意蕴。到晚清时期,清廷面临内忧外患,经世致用思想再次激起波澜,《尚书》学研究的旨趣发生转变,在今文经学的主导下,《尚书》辨伪不仅在于它的学术意义,而且是清儒面对世变而作出的应急反应。
     清儒中以阎若璩为代表的辨伪派和以毛奇龄为代表的证实派,对古文《尚书》的传承系统展开争论,其大旨在于证明各自传承体系的合法性。两派辩论的焦点是东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中的二十五篇的真伪,他们主要围绕二十五篇的篇目篇数、文体格制、文献来源等议题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这些辩论,虽然两派都难以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但是使东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存在的争议问题更加明晰,使后人更清楚的看到问题的根结。辨伪派和今文学家均在追寻晚书的作者。这二十五篇虽然被多数人否定,但是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并没有因为两派学者的辩论而丧失,两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二十五篇的思想价值。
     有清一代,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是粮食的主产区,呈现“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同时在战略上,长江中下游是南北交通的交集区,而这个地区水灾也不断发生。清代《尚书》研究学者对长江中下游的水道问题的关注,集中表现在对三江、九江地望的考论。他们通过梳理三江、九江地望的历史沿革,试图找到二大地望的具体方位,以便解决当时社会的需要。
     清朝是传统学术总结的重要时代,对《尚书》的辑佚和历代经解的汇编恰恰反映出这个时代儒学的基本走向。清儒《尚书》辑佚和经解汇编不仅在总结学术,而且把辑佚、汇编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又与社会思潮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
Shang Shu is part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scholars of every dynasty were try to interpret it.Regardless of the depth and breadth in the study, or in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every dynasties are unlikely to be achieved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in which the studies about shang shu stepted into a new phase; And even the modern scholars in the study Shang Shu, are unlikely to exceed the scholars of Qing Dynasty.so the outcomes. Of the Qing dynasty of Shang Shu is very important to our study in which.
     The changing of Shang Shu research in academic keep serious contact of study though in the Qing Dynasty.After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o establish the period。The demise of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think the lessons of Mi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struggle directed against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d。Shang Shu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thought Cai Shen Shu Ji Zhuan the consequences。They made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dedicated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government's Ancient of Mei Ze Shang Shu in the twenty-five as genuine.To the Qianlong period, the test, according to the dominant ideolog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hang Shu Discrimination scholars focus is really looking twenty-eight Ancient Shang Shu significance.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faces a foreign invasion of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disturbances.Pragmatism of attention once again to academics,The period study of change research。Dominant in the New Text school, the Shang Shu Discrimination is not only academic significance is that it has, but also in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 changes the face of society's respons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cholars,'such as Yan Ruoqurepresented by Mao Qiling represented faction and the odd school age is confirmed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Shang Shu of History, arguing the teaching system.Their aim is to teach the system to prove the legitimacy of their.They debate focused 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Dong Jin Dynasty,Mei Ze dedicated to classical, study Shang Shu is true in the twenty-five books or pseudo-book。Although they are difficult to come up with evidence to convince each other, but the government dedicated to Ancient Eastern Mei Ze,study Shang Shu is even more clear.This twenty-five, although the negative, but its ideological value and did not lose the debate, because of their value. In fact they are in varying degrees the idea of mining the value of twenty-five
     Qing Dynasty,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 "Huguang cooked, the world is full"situation.At the same time strategically,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north-south dividing line, and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also continue to occur. scholar of Qing Dynasty watercourse of the Yangtze River's concern about the focus on San Jiang and Jiu Jiang looking at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ey combed through the San Jiang and Jiu Jiang, looking at the history, the second largest location to find the specific loca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Summary of the Qi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ic era of the Shang Shu Collections and assembly times precisely reflect this trend. Qing scholars, Study of Shang Shu not only in the summary of academic and assembly and to recollect and assembly combined with academic research, also with the change in social thinking together, which reflec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引文
①关于六经的次序不一,参见周国林《六经次序及有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文献所编《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
    ②马士远:《周秦<尚书>流变研究》,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243页。
    ①李学勤:《李学勤谈清华竹简》,《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第2版“访谈”,2008年11月9日。
    ①(台湾)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1975年硕士论文。而后在《女师专学报》(1978年6月、1979年6月第10、11卷)上发表。
    ②(台湾)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序例》,《图书与图书馆》,1977年4月第3卷。
    ③(台湾)古国顺:《清代尚书学》,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④此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12期。
    ⑤参见刘起釪《顾颉刚与<尚书>研究》(《科学社会战线》1984年第3期)一文,顾氏对《尚书》研究的最大成果是顾氏与其弟子合作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尚书校释》四卷。
    ⑥陈梦家:《尚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
    ⑦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⑧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①(台湾)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1975年硕士论文。而后在《女师专学报》(1978年6月、1979年6月第10、11卷)上发表。
    ②(台湾)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序例》,《图书与图书馆》,1977年4月第3卷。
    ③(台湾)古国顺:《清代尚书学》,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版。
    ④刘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⑤王旭艳、庄大钧:《论从理学到朴学转型期的清初<尚书>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⑥邱志诚:《<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及近代疑古思潮研究(上)》,《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⑦马延炜:《术与世变之间--晚清古文<尚书>辨真的思想史意义》,《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⑧(台湾)许锬辉:《六十年来之尚书学》,《国学》,1972年5月第1卷。
    ⑨蒋秋华:《五十年来的尚书研究》,林庆彰主编:《五十年来的经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
    ⑩王连龙:《近二十年来<尚书>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白林政:《建国后“伪<古文尚书>”及<尚书孔传>研究平议》,曲阜师范大学专门史,2008年硕士论文。
    12王孝鱼:《介绍王夫之的<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尚书老子衍>和<庄子通>》,《哲学研究》,1962年第5期。
    13林青山:《从<尚书引义>看王夫之的认识论》,《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14(台湾)张静婷:《王船山<尚书引义>政治实践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 论文。
    ①庄庭兰、刘晓东:《论王夫之的<尚书引义>--思辨性的(尚书)学》,《黑河学刊》,2007年6期。
    ②张学智:《王夫之<尚书>诠释中的实心实学--以<尧典>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③杨艳香:《论王夫之的文质观--以<尚书引义·毕命>为例》,《船山学刊》,2008年第2期。
    ④方祖猷:《万斯同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5--261页。
    ⑤(台湾)张晓生:《姚际恒及其尚书礼记学》,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9年硕士论文。
    ⑥容肇祖:《阎若璩的考证学》,《领南学报》,1930年9月第1卷4期,后收入《容肇祖集》,齐鲁书社,1989年。
    ⑦曹海东:《闫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1期。
    ⑧(台湾)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1年博士论文。
    ⑨(台湾)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3年硕士论文。
    ①于语和:《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②王昭:《清初考据学巨著<尚书古文疏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③(台湾)魏慈德:《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方法论》,《东吴中文学报》,1999年5月第5期。
    ④陈居渊:《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在清代思想史上的重新定位》,《经学今诠续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台湾)许华峰:《论<尚书古文疏证>与<古文尚书冤词>、<尚书考异>的关系》,彭林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⑥吴超:《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之关系考论》,《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⑦闫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
    ⑧参见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⑨张荫麟:《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鞫》,《燕京学报》,1929年6月第5期。
    ⑩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
    11(台湾)戴君仁:《阎毛古文尚书公案》,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3年。
    12(台湾)王保德《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驳议》(《中华杂志》,1969年9、12月7卷第9、12期)、《阎若璩亡证德乃降及郁陶系伪窜》(1970年9月第6卷第1期)、王保德《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驳议续论》(《中华杂志》,1970年10月第8卷第10期)、王保德《评阎若璩证璧中疏离同景帝初的无据》(1970年12月第6卷第4期)、王保德《阎若璩不了解(同德度羲)的意义》(《学园》,1971年3月第6卷第7期),胡秋原《关于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之公案》(《中华杂志》,1969年9月第7卷第9期)(台湾)刘善哉《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道统的反考证》(《学园》,1969年12月第5卷第4期)、《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反考证》(《学园》,1970年5月第5卷第9期)、《阎若璩攻击大禹谟皋陶迈种德之评议》(《学园》,1970年8月第5卷第12期)、《阎若璩疏证攻击胤征的评议》(《学园》,1970年11月第6卷第3期)、刘善哉《对阎若璩以孔传尚书用七世庙为伪文的反考证》(《学园》,1971年1月第6卷第5期)。
    ①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与清代学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③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
    ④刘瑞:《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疑案的审核》,《中国文化报》,2007年2月17日。
    ⑤(台湾)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5年硕士论文。
    ⑥(台湾)赵铭丰《惠栋<古文尚书考>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7级硕士论文)、《惠栋(古文尚书考)引“梅鷟曰”的价值平议》(《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第二届青年经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惠栋(古文尚书考)关于“虞廷十六字”辨伪试释》(《国立中央大学2007年第十四届全国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论文研讨会论文集》)、《从惠栋(古文尚书考)的“阎君之论”探析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抄本的传布》(《国家图书馆馆刊》,2008年第1期)、《惠栋(古文尚书考>三组辨伪举证效力择释》(《世新大学2008年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惠栋(古文尚书考)辨伪举证的效力平议》(《东吴中文在线学术论文》,2008年第2期)、《<惠栋<古文尚书考>考辨方法的推理辨证--以“辨梅氏增多古文之谬十五条”为甄别对象>(《华梵大学2008年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学术丛书》第二辑《儒家思想与儒学文献研究专刊》)、《惠栋<古文尚书考>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
    ⑦李开:《惠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⑧施建雄:《王鸣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⑨(台湾)赵铭丰:《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7年第三届青年经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⑩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王光汉:《<尚书义考>整理本指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
    12毛远明:《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第2期。
    ①董莲池:《段玉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台湾)赖贵三:《焦循<尚书>学及其研究述评》,《国文学报》,2002年12月第32期。
    ③(台湾)陈韦在:《焦循<尚书>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4年硕士论文。
    ④陈居渊:《论焦循的<尚书>学研究》,《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⑤(台湾)蒋秋华:《焦廷琥<尚书伸孔篇>初探》,《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年。
    ⑥(台湾)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3年硕士论文。
    ⑦尹烨:《<尚书今古文注疏>训诂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⑧(台湾)郑裕基:《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改动“雅雨堂本”<尚书大传>举例》,《中华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6月34期。
    ⑨(台湾)蒋秋华:《王闿运<尚书著述考>》,章化师范大学,2006年。
    ⑩单殿元:《高邮王氏研究<尚书>的成就与方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后收入单殿元:《王念孙王引之著述析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①原昊:《李调元及其<郑氏古文尚书证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孙玉敏:《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2--112页。
    ③(台湾)蒋秋华:《吴汝纶<尚书古文>主史记说平议》),《屈万里先生百岁诞辰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6年。
    ④(台湾)蒋秋华:《刘沅书经恒解研究》,《经学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抽印本。
    ⑤(台湾)夏乡:《皮锡瑞<尚书>学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⑥(台湾)何铭鸿:《皮锡瑞<尚书>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⑦曹辉:《论皮锡瑞的<尚书中候疏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⑧(台湾)蒋秋华:《清代扬州学者的禹贡研究》,杨晋龙主编《清代杨州学术》,2005年抽印本。
    ⑨(台湾)蒋秋华:《晚清四川学者的<尚书>研究》,《儒藏论坛》第二辑,2008年。
    ⑩伦明:《续书楼读书记》,《燕京学报》,1927年6月第3期。
    11(台湾)郑裕基:《陈澧整理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评述》,《中华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26期。
    12(台湾)许锬辉:《六十年之尚书学》,《国学》,1972年5月第1卷。
    13(台湾)蒋秋华:《五十年来的尚书研究》,林庆彰主编《五十年来的经学研究》,学生书局,2003年版。
    ①王连龙:《近二十年来(尚书)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汉)司马迁:《史记·五宗世家》,中华书局,1962年,第2093页。
    ②(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赞》,中华书局,1965年,第2436页。
    ①关于宋代《尚书》学研究的成果硕博论文有2篇,论文大约二十余篇。
    ②此文与周师国林合作发表于《孔子学刊》第一辑,而后在删改后发表于《求索》,2011年第3期。
    ③参见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而马士远在《周秦(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中对先秦古籍引用《尚书》考证详实。
    ④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⑤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40页。
    ⑥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31页。
    ①而《史记·儒林列传》载申公之“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这说明孔安国因学于申公之《诗》而为博士,而后学者强调孔安国的尚书学地位,少有提到《诗》博士,不知为何。
    ②(清)周用锡:《尚书证义·叙》,《续四库全书》第48册,第79页。
    ③(清)程廷祚:《晚书订疑》卷上《二汉尚书之学》,《续四库全书》第46册,第5页。
    ④陈以凤:《孔安国在汉代尚书学传播中的地位》,《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
    ⑤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第119页。
    ①(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一《尧典》,《续四库全书》第46册,第12页。
    ②见(清)朱彝尊《尚书古文辨疑·伪传大序》和(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
    ③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④白新良:《孔安国献书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岳麓书社,1984年。
    ⑤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
    ①刘起舒:《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第129页。
    ②(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卷一,《续四库全书》第46册,第349页。
    ③(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卷三《史记第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第45页。
    ④马雍:《尚书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第14页。
    ⑤(民国)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9--190页。
    ⑥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序》,齐鲁书社,2002年。
    ⑧谢祥皓、刘宗贤:《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162页。
    ⑨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齐鲁书社,2004年,第16--20页。
    ①(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②(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卷二,《尚书类聚初编》第八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8页。
    ①杨善群:《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②黄怀信:《<孔丛子>与世系》,《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第339页。
    ①(汉)班固:《后汉书·野王二老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8页。
    ②蒋善国认为《孔传》前有《孔说》,《孔传》从《孔说》发展而来。(《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5页。)而马雍认为三国时期出现的伪书与《孔传》不一样,称之为“前伪《孔传》”。(《尚书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第43页。)
    ①李学勤:《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95页。
    ①陈梦家等认为此孔安国为东晋孔安国。(《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125页。)而杨善群等认为此孔安国为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从史料来看陈氏为对。
    ②陈梦家持此说,见陈氏《尚书通论》第242页。而蒋善国则认为东晋孔安国不可能作《古文尚书》。(《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0--351页。)
    ③(清)冯登府:《十三经诂答问》卷一,《皇清经解续编》3册,第861页。
    ④如《尚书正义·尧典》云“王肃之注尚书,其言多同孔传。”《经典释文·叙录》“王肃亦注今文,而解大与古文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史通·正史篇》“王肃亦注今文尚书,而大与古文孔传相类,或肃私见其本,而独秘之乎。
    ①蒋善国认为孔衍好著述,而不好注解古书,所以不可能作《孔传》。(《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1页。)
    ①而(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卷一《书类》则云:《经义考》谓此书“乃孔晁采郑康成集肃,参以己见者,则当属之孔晁,不属郑王,让无显证,姑录之”。与姚氏引文有别。
    ②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三联书店,1983年,第243页。
    ③蒋善国持此说。(《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1--361页。)而白林政认为孔晁作《尚书孔传》不可靠。(《建国后“伪<古文尚书>”及<尚书孔传>研究评议》,曲阜师范大学专门史2008年硕士论文,第32--33页。)
    ④杨善群:《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⑤孔颖达撰,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清)焦循:《尚书补疏·叙》,《续四库全书》第48册,第1页。
    ②(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五《尚书》,三联书店,1998年,第95页。
    ③(清)焦循:《雕菰集》卷十六《尚书孔氏传自序》,道光四年《文学山房》本,第330页。
    ④(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台湾大化书局,1984年,第1页。
    ①见《古今图书集成·理学篇·经籍典》卷一一四,第566册,第41页。
    ②(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八十四,《四库全书》678册,第150页。
    ③见朱彝尊:《经义考》卷八十四和八十五,《四库全书》678册。
    ④(元)李维桢:《尚书日记·序》,《四库全书》64册,第334页。
    ①(元)董鼎《纂注》及(清)朱彝尊《经义考》引张云章说皆作“程葆舒”。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书传会选》,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②(明)梅鷟:《尚书考异》卷五,《四库全书》64册,第302页。
    ①(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八十八,《四库全书》678册,第192页。
    ①(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八十九,《四库全书》678册,第202页。
    ②(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九十一,《四库全书》678册,第217页。
    ③(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九十一,《四库全书》678册,第219页。
    ④(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九十一,《四库全书》678册,第219页。
    ①(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四《鸟鼠同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13页。
    ②(明)田艺蘅:《留青日记》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③(明)郑瑗:《井观琐言》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页。
    ④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辽宁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①以上三条见(明)陈泰交《尚书注考》卷一,《四库全书》64册,第1页。
    ②(明)梅鷟:《尚书考异》卷五,《四库全书》64册,第18-19页。
    ③(明)吴澄:《吴文正集》卷十九《书传辑录纂注·后序》,《四库全书》1197册,第10页。
    ④(明)梅鷟:《尚书考异》卷三,《四库全书》64册,第8-10页。
    ①见(明)梅鷟《尚书考异》,《四库全书》64册,第49页。
    ②(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康熙十七年本,第23页。
    ③(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康熙十七年本,第40页。
    ④周本享点校:《震川先生集》卷九,《送何氏二子序》,上海古籍,1981年,第195页。
    ①周予同:《经学历史序》,中华书局,2004年。第1页。
    ②(清)章太炎:《国学略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③(清)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补》,中华书局,2008年,第211页。
    ④(清)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三《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道光四年《文学山房》本,第212页。
    ⑤(台湾)李澄源:《经学通论》,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二辑第二册,台北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第4--5页。
    ①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②(清)乾隆:《文渊阁记》,见《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中华书局,1982年,第17页。
    ③(清)乾隆:《清仁宗圣谕》见《大清十朝圣训》卷九,第5128--5129页。
    ①(清)皮锡瑞著,周予同点校:《经学历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23页。
    ②(晋)僧佑:《弘明集》卷二《明佛论》,《四部从刊》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汪道昆本。
    ③姜广辉:《论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湖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④《圣祖圣皇帝御制文四集》卷二十一《朱子全书序》。
    ⑤(清)皮锡瑞著,周予同点校:《经学历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28页。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231页。
    ②(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七十九《与卓去病论经学书》。
    ③(清)费密:《费氏遗书三种·弘道书卷上》,见《怡兰堂从书》,艺文印书馆,1970年。
    ④胡适:《胡适文存》(第三集),黄山书社,1996年,第446页。
    ①(清)臧琳:《经义杂记》卷一《题记》,第1页。
    ②见(清)王引之《经义杂记》卷前《阎若璩序》,《皇清经解》5册,第2页。
    ③(清)崔述:《崔东壁遗书》第五册,台北世界书局,1963,第13页。
    ④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309页。
    ⑤庄庭兰、刘晓东:《论王夫之的<尚书引义>》,《黑河学刊》,2007年第6期。
    ①于语和:《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南开大学校报》,1994年第5期。
    ②(清)盛二百:《尚书考辨序》,见古国顺《清代尚书学》,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第249页。
    ③江瀚:《尚书考辨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年,第224页。
    ①(清)戴震:《戴东原集·与姚孝廉姬传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1页。
    ②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维活力·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③(清)戴震:《戴东原集·与是仲明论学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30页。
    ④(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313页。
    ⑤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第34--135页。
    ⑥(清)唐鉴:《训蒙千字文序》,见何桂珍《何文贞公遗书》中册,光绪十年六安求斋刊本。
    ⑦(清)凌廷堪:《戴东原先生事略状》,《校礼堂文集》,第317页。
    ①(清)戴震:《戴震全集》第6册,黄山书社,1995年,第504--506页。
    ②(清)戴震:《戴震全集》第1册,黄山书社,1995年,第112页。
    ③(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历史·周秦古史》,中华书局,1963年,第448页。
    ④(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九《尚书类》,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93页。
    ⑤(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五《尚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53页。
    ⑥(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书》,中华书局,1954年,第235页。
    ①此为(清)惠士奇楹联,见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录《国朝宋学师承记》卷上,第1页。
    (?)(清)袁枚:《袁枚全集》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1993年,第306页。
    ①(清)汪中:《与巡抚毕侍郎书》,《江都汪氏丛书》,中国书店,1925年,第12页。
    ②(清)贺瑞麟:《清麓文集》卷十二《击剑篇赠刘东初》,光绪年间六传经堂刻本。
    ③(清)夏炯:《夏仲子集》卷一《学术有用无用辨》。
    (清)朱一新:《夏仲子集》卷三《书《礼经释例》后》,民国十四年刻本。
    ②(清)夏炯:《夏仲子集》卷五《墨稼堂藏书记》。
    ③(清)刘蓉:《养晦堂文集》卷四《与曾子植书》,光绪丁丑思贤讲舍刻本。
    ④(清)豫师:《(汉学商兑)赘言·序》,光绪十四年刊本。
    ⑤(清)贺熙龄:《寒香馆文钞》卷二《潘孝桥四书章句集注辅序》。
    ⑥(清)方宗诚:《柏堂集后编》卷三《校刊(汉学商兑)》,《柏堂遗书》第59册,光绪七年刻本。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74--75页。
    ①(清)魏源:《书古微》,《续四库全书》48册,第1--2页。
    ②(清)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自序》,《续四库全书》55册,第845页。
    ③(清)龚自珍:《大誓答问·序》,、《续皇清经解》4册,第291页。
    ④(清)邵懿辰:《尚书传授同异考》,《续四库全书》50册,第13页。
    ①(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134页。
    ①(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卷二,《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8页。
    ②(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0--141页。
    (清)李荣陛:《尚书考》卷六,《续四库全书》45册,第661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440--441页。
    ②(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134页。
    (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②(清)程廷祚:《晚书订疑》,《续四库全书》44册,第52页。
    ③(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4页。
    ④(清)程廷祚:《晚书订疑》,《续四库全书》44册,第52页。
    (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贾逵传》,《续四库全书》45册,第315页。
    ⑥(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三,《四库全书》66册,第567页。
    (清)张崇兰:《古文尚书私议·上》,《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5册,第690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一,《续四库全书》50册,第252--253页。
    ②(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一,《续四库全书》50册,第253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六,《续四库全书》50册,第286页。
    ④(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440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440--441页。
    ②(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252—253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441页。
    ④(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续四库全书》46册,第354页。
    ⑤(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续四库全书》46册,第354页。
    ①(清)程廷祚:《晚书定疑》,《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页。
    ②(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56年,第55页。
    ③(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56年,第55页。
    ①(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56年,第55页。
    ②符定一:《新学伪经考驳谊》,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14页。
    ③(清)李荣陛:《尚书考》卷一,《续四库全书》45册,第575页。
    ①(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39页。
    ②(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二《真古文尚书三十一篇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6页。
    ③(清)王鸣盛:《尚书后案》卷三十《郑康成书赞》,《续四库全书》45册,第301页。
    ④(清)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①(清)程廷祚:《晚书定疑》,《续四库全书》44册,第52页。
    ②(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后汉书杜林传》,《续四库全书》45册,第315页。
    ③(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后汉书杜林传》,《续四库全书》45册,第315页。
    ④(清)李荣陛:《尚书考》卷一,《续四库全书》45册,第575页。
    ①(清)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卷首《尚书》,《续四库全书》50册,第16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79页。
    ②(清)皮锡瑞:《尚书古文疏证辩正》,《续四库全书》51册,第45页。
    ③(清)邵懿辰:《尚书传授同异考》,《续四库全书》50册,第29页。
    ④(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续四库全书》46册,第371页。
    ⑤(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三,《四库全书》66册,第567页。
    ⑥(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436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卷上,《续四库全书》50册,第436页。
    ②(清)邵懿辰:《尚书传授同异考》,《续四库全书》50册,第30页。
    ③(清)王树枏:《尚书商谊·序》,《续四库全书》53册,第1页。
    ④(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续四库全书》46册,第370页。
    ①(清)洪良品:《尚书辨惑》卷一,《续四库全书》50册,第252页。
    ②(清)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③(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四库全书》66册,第257页。
    ①马雍:《尚书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第29页。
    ②王蒨:《论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文献》,1997年第2期。
    ③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40-一41页。
    ④(唐)孔颖达撰,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卷二《虞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⑤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4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86年,第114页。
    ②(南朝)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6年,第17页。
    ③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9页。
    ④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⑤(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三,《四库全书》66册,第566页。
    ①(清)洪良品:《尚书辨惑》卷一,《续四库全书》50册,第252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4页。
    ③(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六,《四库全书》678册,第72页。
    ④(清)程廷祚:《晚书订疑》,《续四库全书》44册,第45页。
    ①(清)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卷首,《续四库全书》52册,第24页。
    ②(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二引,《续四库全书》46册,第332页。
    ③(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二,《四库全书》66册,第530页。
    ④(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二,《续四库全书》46册,第332--333页。
    ①(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一,《续四库全书》46册,第322页。
    ②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3页。
    ③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①(唐)孔颖达撰,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卷二《虞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②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③刘起舒:《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第392页。
    ④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82页。
    ①(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①(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6册,第148页。
    ②(清)焦循:《尚书补疏叙》,《续四库全书》48册,第1页。
    ①(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45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④(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⑤(清)惠栋:《古文尚书考》卷上,《续四库全书》44册,第58页。
    ①(清)惠栋:《古文尚书考》卷上,《续四库全书》44册,第60页。
    ②(清)惠栋:《古文尚书考》卷上,《续四库全书》44册,第60页。
    ③(清)程廷祚:《晚书定疑》,《续四库全书》44册,第6页。
    ④(清)惠栋:《娥术篇》卷四,《续四库全书》116册,第238页。
    ⑤(清)惠栋:《娥术篇》卷四,《续四库全书》116册,第240页。
    ⑥(清)惠栋:《娥术篇》卷四,《续四库全书》116册,第252页。
    ⑦(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辨伪孔大序》,《续四库全书》48册,第305页。
    ①(清)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一,《续四库全书》398册,第46页。
    ②(清)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一,《续四库全书》398册,第59页。
    ③(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一《古文尚书真伪源流通考》,《续四库全书》46册,第313--314页。
    ④(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一《古文尚书真伪源流通考》,《续四库全书》46册,第316页。
    ①(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7页。
    ②(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7页。
    ③(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7页。
    (清)①邵瑞彭:《尚书决疑》,《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7--48页。
    ②(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8页。
    ③(清)邵瑞彭:《尚书决疑》,《尚书类聚初编》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48页。
    (清)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卷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5册,第160页。
    ②(清)茹敦和:《尚书未定稿》卷上,《四库未收书辑刊》10辑第18册,第60页。
    ①(清)张崇兰:《古文尚书私议》,《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5册,第64页。
    ②(清)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卷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5册,第43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六,《续四库全书》50册,第294页。
    (清)洪良品:《古文尚书释难》,《续四库全书》50册,第443页。
    (清)洪良品:《古文尚书商是》,《续四库全书》50册,第490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商是》,《续四库全书》50册,第491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商是》,《续四库全书》50册,第490--491页。
    ②(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三,《续四库全书》50册,第287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三,《续四库全书》50册,第286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六,《续四库全书》50册,第263页。
    ②(清)洪良品:《古文尚书商是》,《续四库全书》50册,第484页。
    ①(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卷一,《续四库全书》46册,第362页。
    ②(清)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卷一,《续四库全书》46册,第347页。
    ③(清)吴澄:《书纂言·目录后序》,《四库全书》135册,第238页。
    ①(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八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6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④于语和:《阎若壕(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南开学报》,1994年第5期。
    ⑤(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3页。
    ⑥(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1页。
    ⑦(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页。
    ①(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大禹谟》,《续四库全书》48册,第318页。
    ②(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太甲下》,《续四库全书》48册,第335页。
    ③(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太甲下》,《续四库全书》48册,第335页。
    ④(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58页。
    ⑤(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胤征》,《续四库全书》48册,第326页。
    ①(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武成》,《续四库全书》48册,第352页。
    ②(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武成》,《续四库全书》48册,第350页。
    ③(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一,《续四库全书》48册,第324页。
    ①(清)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第43页。
    ②(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四库全书》66册,第570--571页。
    ③(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四库全书》66册,第570--571页。
    ①(清)周春:《古文尚书冤词补正》,《续四库全书》45册,第565页。
    ②(清)赵佑:《尚书质疑》卷上《尚书古今文说》,《续四库全书》45册,第572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五,《续四库全书》50册,第289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五,《续四库全书》50册,第289页。
    ②(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十二,《续四库全书》50册,第355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十二,《续四库全书》50册,第356页。
    ④(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十三,《续四库全书》50册,第365页。
    ①(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4--245页。
    ④(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5页。
    ⑤(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
    ⑥(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7--88页。
    ①(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二《读伪古文尚书黏签标记》,《续四库全书》45册,第354页。
    ②(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蔡仲之命》,《续四库全书》45册,第350页。
    ③(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录·蔡仲之命》,《续四库全书》45册,第350页。
    ④(清)洪良品:《古文尚书析疑》,《续四库全书》50册,第474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析疑》,《续四库全书》50册,第474页。
    ②(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续四库全书》50册,第420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六,《续四库全书》50册,第332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析疑》,《续四库全书》50册,第472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论泰誓》,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82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5--87页。
    ①(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3--85页。
    ①(清)孙乔年:《尚书古文证疑》,《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5册,第137页。
    ②(清)皮锡瑞:《书经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69页。
    ③(清)李荣陛:《尚书考》卷三《今文泰誓二则》,《续四库全书》46册,第628页。
    ④(清)惠栋:《古文尚书考》卷下,《续四库全书》50册,第80页。
    ①(清)钱大听:《古文尚书考序》,《续四库全书》50册,第55页。
    ②(清)龚自珍:《大誓答问》,《续皇清经解》4册,第292页。
    ③(清)龚自珍:《大誓答问》,《续皇清经解》4册,第293页。
    ④(清)龚自珍:《大誓答问》,《续皇清经解》4册,第291页。
    ⑤(清)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⑥(清)李荣陛:《尚书考》卷五《今文泰誓考二则》,《续四库全书》45册,第627页。
    ①(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续四库全书》42册,第218页。
    ②(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四部丛书》本,第443页。
    ③(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四部丛书》本,第640页。
    ④(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卷三十,《续四库全书》52册,第349页。
    ①(清)俞樾:《尚书平议》,《尚书类编》4册,第321页。
    ②(清)钱大昕:《古文尚书考序》,《续四库全书》44册,第22页。
    ①(清)《潜研堂文集》,《四部丛书》本,第443页。
    ②(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十,《续四库全书》46册,第257页。
    ③(清)宋翔凤:《尚书谱·与陈编修寿祺书》,《皇清经解续编》2册,第522页。
    ①(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三十三,《续四库全书》46册,第301页。
    ②(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一引,《续四库全书》46册,第332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0页。
    ④(清)朱彝尊:《古文尚书辨》,《四库未收书辑刊》18册,第325页。
    ⑤(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辨孔颖达序》,《续四库全书》45册,第309页。
    ⑥(清)王鸣盛:《尚书后辨附·辨孔颖达序》,《续四库全书》45册,第309页。
    ①(清)惠栋:《古文尚书考》,《续四库全书》44册,第61页。
    ②(清)丁晏:《尚书余论》,《续四库全书》48册,第15页。
    ③(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二,《续四库全书》50册,第264页。
    ①(清)程廷祚:《晚书定疑》,《续四库全书》45册,第15页。
    ②(清)邵懿辰《尚书传授同异考》,《续四库全书》45册,第13页。
    ③(清)邵懿辰《尚书传授同异考》,《续四库全书》45册,第16页。
    ①离扬:《<尚书辑佚>辫证》,《先秦史论坛》,2005年第3期。
    ②廖名春:《郭店楚简<缁衣>与引<书>考》,《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③姜广辉:《<尚书>今古文真伪新证》,《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④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第12版。
    ⑤(明)陈第:《尚书义》《四库全书》,第86页。
    ①(清)孙承泽:《尚书辨》,《四库全书》,第35页。
    ②(清)万斯同:《群书疑辨》,《续四库全书》,第358页。
    ③(清)戴均衡:《书传补商》,《续四库全书》50册,第35页。
    ④(清)张瑮:《尚书要义序》,《续四库全书》43册,第292页。
    ⑤(清)王裕宸:《古文尚书辨惑跋文》,《续四库全书》50册,第432页。
    ⑥(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卷三《古文尚书》不可废说》,咸丰五年刻本。
    ⑦(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卷三《壁中古文不足轻重说》,咸丰五年刻本。
    ⑧(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中华书局,1986年。
    ①(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②(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续四库全书》46册,第194页。
    ③(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续四库全书》46册,第194页。
    ④(清)惠栋:《古文尚书考》卷上《续四库全书》46册,第120页。
    ⑤(清)方宗诚:《志学续录》卷三《甲申笔记》,《柏堂遗书》第34册,光绪十年刻本。
    ⑥(清)夏炯:《夏仲子集》卷三《书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后》。
    ⑦(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续四库全书》46册,第298页。
    ①(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续四库全书》50册,第331--332页.
    ②(清)焦循:《尚书补疏》,《续四库全书》48册,第1页。
    (清)焦循:《尚书补疏》,《续四库全书》48册,第1页。
    ②(清)焦循:《雕菰集》卷十六,《尚书孔氏传自序》。
    ③(清)沈彤:《尚书小疏》,《续四库全书》43册,第632页。
    ①(清)赵佑:《尚书质疑叙》,《续四库全书》45册,第472页。
    ①此图来自高师第《禹贡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①(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5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8--799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0页。
    ④(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0--761页
    ⑤(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0--761页
    ①(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②(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③(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
    ④此图来自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①(清)丁晏:《禹贡锥指正误》,《续四库全书》55册,第346页。
    ②(清)朱鹤龄:《尚书埤传》卷五《禹贡之三江》,《四库全书》66册,第774--777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2页。
    ④(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5页。
    (清)钱肃润:《尚书体要》,《续四库全书》48册,第324页。
    ②(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5--216页。
    (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5--216页。
    ①(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7--218页。
    ②(清)王鸣盛:《尚书后案》卷三,《续四库全书》45册,第60页。
    ③(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5--216页。
    ④(清)吴汝纶:《尚书故》卷一《禹贡·三江》,《续四库全书》50册,第565页。
    ①(清)杨陆荣:《禹贡臆参》,《四库未收书辑刊》6册,第423页。
    ②(清)曹尔成:《禹贡正义》,《续四库全书》55册,第247页。
    ③(清)郭兆李:《心园书经知新》,《续四库全书》48册,第352页。
    ③(清)皮锡瑞:《尚书古文疏证辨正》,《续四库全书》51册,第72页。
    ⑤(清)皮锡瑞:《尚书古文疏证辨正》,《续四库全书》51册,第72页。
    ⑥(清)李慎儒:《禹贡易知篇》卷五,《续四库全书》55册,第492页。
    ⑦(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71页。
    ①(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71页
    ②(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71页。
    ③(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72页。
    ④(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72页。
    ⑤(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73页。
    ①(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80页。
    ②(清)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卷一,《续四库全书》55册,第180页。
    ③(清)赵佑:《尚书质疑》卷上《北江中江解》,《续四库全书》45册,第501页。
    ①此图来自高师第《禹贡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24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7页。
    ①(清)赵佑:《尚书质疑》卷上《九江辨》,《续四库全书》45册,第515页。
    ②(清)杨守敬:《禹贡本义》,《续四库全书》55册,第595页。
    ③(清)杨守敬:《禹贡本义》,《续四库全书》55册,第595页。
    ④(清)成容镜:《禹贡班义述》,《续四库全书》55册,第404页。
    ⑤(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8页
    ①(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8页。
    ②(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9--220页。
    ①(清)焦循:《禹贡郑注释》,《续四库全书》55册,第219页。
    ②(清)丁晏:《禹贡锥指正误》,《续四库全书》55册,第346页。
    ③(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4--205页
    ⑤(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⑥(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⑦(清)王建常:《书经要义》,《续四库全书》43册,第315页。
    ①(清)李慎儒:《禹贡易知篇》卷五,《续四库全书》55册,第502页。
    (清)②贺淇:《尚书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4册,第329页。
    ①黎(清)庶昌:《(禹贡)三江九江辩》,《拙尊园丛稿》卷四。
    ②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周纪·穆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③陈致远:《(禹贡)“九江”地望说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
    ④翦伯赞认为:“湖广从明末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谣。”(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1页。)
    ⑤参见吴琦:《清代湖广粮食刘向及其社会功用》,《漕运·群体·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⑥《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七,康熙三十七年三月。
    ⑦《清圣祖实录》卷一九二,康熙三十八年六月。
    (清)⑧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
    ①(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序》,《续四库全书》48册,第1页。
    ②(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43年,第261页。
    ①(清)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自序》,《续四库全书》55册,第845页。
    ②(清)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自序》,《续四库全书》55册,第846页。
    ③(清)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自序》,《续四库全书》55册,第845页。
    ①(清)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续四库全书》55册,第848页。
    ②(清)皮锡瑞:《尚书中侯疏证》,《续四库全书》55册,第861页。
    ①(清)戴震:《戴震全集》第6册,黄山书社,1995年,第504--506页。
    ②(清)阮元:《研经室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四部丛刊》,商务印书馆,1922年。
    ①(法国)吕克尔著,林宏涛译:《诠释的冲突》,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第14--15页。
    ①(清)唐鉴:《训蒙千字文序》,见何桂珍《何文贞公遗书》中册,光绪十年六安求斋刊本。
    ②(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313页。
    ③(清)戴震:《戴震全集》第6册,黄山书社,1995年,第504--506页。
    ④(清)戴震:《戴震全集》第6册,黄山书社,1995年,第112页。
    ⑤(清)洪良品:《古文尚书析疑》,《续四库全书》50册,第472。
    ⑥(清)戴均衡:《书传补商叙例》,《续四库全书》45册,第37页。
    ⑦(清)戴均衡:《书传补商叙例》,《续四库全书》45册,第37页。
    ⑧(清)吴骞在《古文尚书冤词补正·序》,《续四库全书》46册,第553页。
    (清)赵佑:《尚书质疑叙》,《续四库全书》45册,第472页。
    ①此文与周师国林合作,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
    ②(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07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144页。
    ④(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42页。
    ⑤(宋)范晔:《后汉书·杜林传》,中华书局,1956年,第934--937页。
    ⑥(宋)范晔:《后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56年,第2566页。
    ①(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39页。
    ②(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二《虞书》,《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7页。
    ③(清)王鸣盛:《尚书后案》卷三十《郑康成书赞》,《续四库全书》45册,第301页。
    ④(清)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卷首《尚书》,《续四库全书》50册,第16页。
    ⑤(清)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①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40--41页。
    ②(清)孔颖达撰,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卷二《虞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③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41页。
    ④(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49页。
    ⑤(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43页。
    ⑥(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0页。
    ⑦(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1页。
    ⑧(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1页。
    ⑨(宋)范晔:《后汉书·孔禧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560页。
    ⑩(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二,《四库全书》66册,第557页。
    ①(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一《古文尚书考辨》,《续四库全书》44册,第150页。
    ②(清)皮锡瑞:《书经通论》卷一《书经》,中华书局,1959年,第81页。
    ③(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三《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考辨上》,《续四库全书》44册,第178页。
    ④(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九《经部五之下书类》,《续四库全书》924册,第111页。
    ⑤(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二《费誓》,《续四库全书》44册,第177页。
    ①(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礼记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211页。
    ②(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孟子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97页。
    ③(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孟子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99页。
    ④(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二《禹贡》,《续四库全书》44册,第161页。
    ⑤(清)宋鉴:《尚书考辨》卷二《费誓》,《续四库全书》44册,第177页。
    ①(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153页。
    ②(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③(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4页。
    ④(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论语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94页。
    ⑤(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论语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94页。
    ⑥(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论语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32页。
    ⑦(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论语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32页。
    ⑧(清)宋鉴:《尚书考辨》卷四《一校以论语而知其伪也》,《续四库全书》44册,第194页。
    ①(清)盛二百:《尚书考辨·序》,见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第249页。
    ②江瀚:《尚书考辨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年,第224页。
    (汉)伏胜:《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
    (汉)孔安国:《尚书孔氏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汉)马融:《尚书注》,《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汉)郑玄:《尚书注》,《丛书集成》本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宋)蔡沈:《书经集传》,《新刊四书五经》本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的1959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清)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章钰等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徐世昌:《清儒学案》,中国书店1990影印本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
    (清)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春秋)李耳:《老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
    (战国)庄周:《庄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
    (战国)墨翟:《墨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
    (清)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十四卷首一卷、补遗二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李塨:《恕谷后集》十三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李绂:《穆堂初稿》五十卷、别稿五十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惠周惕:《砚溪先生集》十一卷、总目二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三十四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王鸣盛:《西庄始存稿》三十九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赵翼:《瓯北集》五十三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汪中:《述学》六卷、附春秋述义一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郝懿行:《晒书堂集》十七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焦循:《雕菰集》二十四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宋翔凤:《朴学斋文录》四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张澍:《养素堂文集》三十五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朱骏声:《传经室文集》十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龚自珍:《龚定盒全集》二十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魏源:《古微堂集》十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王闿运:《湘绮楼全集》三十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王先谦:《虚受堂》十六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章炳麟:《太炎文录》初编六卷、补编一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徐时栋:《烟屿楼文集》四十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三十三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邵懿辰:《半岩庐遗集》二卷,《续四库全书》本
    (清)朱彝尊:《经义考》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柱:《尚书论略》,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胡朴安、胡道静:《校雠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张西堂:《尚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版年版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日)山井涌:《明清思想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
    (台湾)古国顺:《清代尚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版
    马雍:《尚书史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
    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台湾)李振兴:《尚书流衍及大义探讨》,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台湾)李振兴:《尚书学述》,东大出版社1994年版
    顾颉刚主编:《尚书通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顾颉刚、顾廷龙辑:《尚书文字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全四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1987年版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起舒:《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刘起舒:《尚书研究要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商务印书馆1996重印本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日)近藤光男:《清朝考据学の研究》,研文出版1987年版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编:《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李国祥、彭益林主编:《古籍整理研究(八种)》,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国祥、杨昶主编:《国学知识指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陈鼓应等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版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
    (台湾)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台湾)林庆彰主编:《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1900-1993)》,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版
    钱宗武:《尚书入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郝敬:《尚书辨解(第二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民编:《尚书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1994年版
    来新夏:《古籍整理散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台湾)许锬辉:《尚书著述考》,国立编译馆2003年版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成中英:《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
    (日)滨口富士雄:《清代考据学の思想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94年版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日)木下铁矢:《清代考据学とその时代——清代の思想》,创文社1996年版
    (日)冈本さぇ:《清代禁书の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6年版
    方祖猷:《万斯同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开:《惠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师渠:《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版
    周予同著,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着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重印本
    陈少明:《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台湾)张维屏:《纪昀与乾嘉学术》,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98年版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锡华:《校勘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杜勇:《<尚书>周初八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梦家:《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版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和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
    (日)本田成之著,孙俍工译:《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2001年重印本
    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崇文书局2001年版
    吴量恺:《崔述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实学研究会主编:《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黄怀信:《尚书注训》,齐鲁书社2002年版
    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周裕锴:《中国古代诠释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林庆彰、张寿安:《乾嘉学者的义理学》,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版
    张三夕主编:《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国林、刘韶军主编:《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
    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舜徽:《切庵学术讲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沉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陈戍国:《尚书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台湾)郑吉雄编:《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台湾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张寿安著:《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日)岛田虔次著,甘万萍译:《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彭林编:《清代经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文廷海:《清代春秋毂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董莲池:《段玉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学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与清代学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孙玉敏:《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台湾)郑吉雄编:《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台湾)黄俊杰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台湾)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台湾)李明辉编:《儒家经典诠释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柳宏:《清代<论语>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孙玉敏:《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施建雄:《王鸣盛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志强:《古本<尚书>文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台湾)周凤五:《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1974年硕士论文
    (台湾)张晓生:《姚际恒及其<尚书><礼记>学》,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9级硕士论文
    (台湾)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1年博士论文
    (台湾)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3年硕士论文
    王蒨:《尚书探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1994年博士论文
    (台湾)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3年 硕士论文
    (台湾)张静婷:《王船山<尚书引义>政治实践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1999年博士论文
    (台湾)夏乡:《皮锡瑞<尚书>学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台湾)何铭鸿:《皮锡瑞<尚书>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台湾)陈韦在:《焦循<尚书>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4年硕士论文
    (台湾)赵铭丰:《惠栋<古文尚书考>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7年硕士论文
    刘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7年硕士论文
    尹烨:《<尚书今古文注疏>训诂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8年硕士论文
    白林政:《建国后“伪<古文尚书>”及<尚书孔传>研究平议》,曲阜师范大学专门史,2008年硕士论文
    涂耀威:《清代<大学>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文献学,2010年博士论文
    段凌辰:《尚书余论提要》,《孤兴》,1925年11月1期
    吴承仕:《<尚书>古今文说》,《中大季刊》,1926年3月第1卷1期
    顾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1册,1926年版
    伦明:《续书楼读书记》,《燕京学报》,1927年6月第3期
    张荫麟:《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鞫》,《燕京学报》,1929年6月第5期
    容肇祖:《阎若璩的考证学》,《领南学报》,1930年9月第1卷4期,后收入《容肇祖集》,齐鲁书社1989年版
    沈延年:《尚书今古文篇目真伪考》,《中大文科》(季刊),1930年1月第1期
    章太炎:《<古文尚书>拾遗》,《国学论衡》第4期(上)1934年11月、《章氏国学讲习会》编印第25期1936年
    钱穆:《跋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5年5月9卷3期
    顾颉刚:《崔迈之禹贡遗说》,《禹贡》(半月刊),1935年4月3卷4期
    杨易霖:《驳龚自珍尚书中古文说》,《学术世界》,1936年1月1卷8期
    赵贞信:《经学丛书本<尚书余论>校后记》,《群雅》,1941年4月2集2卷
    胡玉缙:《尚书传授同异者叙》,《许顾学林》,中华书局1958年版
    苏庆彬:《阎若璩胡渭崔述三家辨伪方法之研究》,《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1年
    王孝鱼:《介绍王夫之的<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尚书老子衍>和<庄子通>》,《哲学研究》, 1962年第5期
    (台湾)于大成:《谈伪古文尚书》,《台湾新生报》,1968年7月30日
    钱穆:《读张穆著<阎潜邱年谱>——再论尚书古文疏证》,《书目季刊》,1976年6月10卷1期,后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152页
    邹逸麟:《胡渭和他的禹贡锥指》,《人民政协报》,1977年10月6日
    戴逸:《汉学探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张晓虎:《汪中简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黄侃:《尚书孔传参正笺识》,《量守庐群书笺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黄爱平:《乾嘉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五)》,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林青山:《从<尚书引义>看王夫之的认识论》,《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日本)吉田纯:《<尚书古文疏证>とその时代》,《日本中国学会报》,第40集1988年
    曹海东:《闫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1期
    钱宗武:《<尚书>述略》,《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吴光:《论黄宗羲的学术成就》,白寿彝主编《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1990年版
    瞿林东:《阮元和历史文献学》,白寿彝主编《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1990年版
    姚淦铭:《论王国维的<尚书>词汇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2期
    (台湾)程元敏:《说<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汉学研究》,1993年12月第11卷2期
    徐小恋:《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清籍琐议》,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台湾)许华峰:《论<尚书古文疏证>与<古文尚书冤词><尚书考异>的关系》,《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1994年版
    于语和:《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王昭:《清初考据学巨著<尚书古文疏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程丰:《关于<伪古文尚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李耀仙:《<伪古文尚书>与宋明理学》,《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
    王世舜:《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毛远明:《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第2期
    陈居渊:《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在清代思想史上的重新定位》,《经学今诠续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光汉:《<尚书义考>整理本指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
    李学勤:《<尚孔传书>的出现时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刘泽亮:《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杨善群:《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杨善群:《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陈居渊:《清代“乾嘉新义理学”探究》,《求索》,2003年第5期
    王连龙:《近二十年来<尚书>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雷平:《20世经清代学术史研究述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杨善群:《论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杨善群:《古文<尚书>研究》,《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2005年
    周积明、雷平:《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闫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
    邵毅平:《<尚书>的古今文问题》,《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8期
    周积明、雷平:《清代经世思潮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06年第25卷第1期
    陈居渊:《论焦循的<尚书>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刘瑞:《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疑案的审核》,《中国文化报》,2007年2月17日
    刘笑敢:《从注释到创构:两种定向两个标准》,《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黄爱平:《百年来清代汉学思想性问题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单殿元:《高邮王氏研究<尚书>的成就与方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庄庭兰、刘晓东:《论王夫之的<尚书引义>》,《黑河学刊》,2007年6期
    王旭艳、庄大钧:《论从理学到朴学转型期的清初<尚书>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原昊:《李调元及其<郑氏古文尚书证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郑吉雄:《论清儒经典诠释的拓展与限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杨绪敏:《伪<尚书>的出现及考辨的历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邱志诚:《<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及近代疑古思潮研究(上)》,《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马延炜:《术与世变之间——晚清古文<尚书>辨真的思想史意义》,《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李艳芳:《<尚书>与今古文之争》,《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张学智:《王夫之<尚书>诠释中的实心实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曹辉:《论皮锡瑞的<尚书中候疏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吴超:《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之关系考论》,《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