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翔实史料为依据,注意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野,着力运用文本解读、个案考察、人物性格分析等方法,将北宋著名书院及其相关学术大师、书院教育家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努力揭示北宋书院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运行机理、书院教育与学术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以及早期中国书院的社会历史效应。论文抓住了“书院教育一学术大师”这根主脉进行论述,探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发展的辨证关系,突显了书院与北宋社会、文化、政治、官学等方面的互动过程。同时,论文还十分注意书院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变化发展,特别是著名学术大师和书院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特点以及相关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提升。此外,论文还非常关注他们的学术立场、价值导向、人才素养、研究成果,以及书院教育思想对南宋以后中国书院发展的内在影响。
This article is lead by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using the abundant historical materials,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views of many subjects,such as philosophy,education,sociology and politics.It will emphasize methods of explaining the text,reviewing historical cause,analyzing the person's thoughts and characteristic,taking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correlated academic masters and educators of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as the study object,also about the context of social history.It will fix out the space-time status of its development,its function system,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rt of academic culture and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education,and the the social historical effect of the early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China.This article holds the clue of“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education-academy master”,discuss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y, emphasizing the the mutual process of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with the society,culture,politics,and official academy at Northern Song Dynasty.At the same time,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eory and experience in Academic Institution,especially the teaching traits and the philosophy thoughts improvement of famous academic masters;it also notices their academic position,value orientation,human accomplishment,research achievement,and the inner influence of the later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引文
1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65-71页。
    1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65-71页。
    2 李才栋、熊庆年编纂:《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页。
    3 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1(宋)范祖禹著:《范太史集》,卷二十二,《转对条上四事状》,引自《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J10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2(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第740页。
    3(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第740页。
    1 高一涵撰:《非“君师主义”》,摘自陈独秀等著,王中江、苑淑娅选编:《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
    2(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3(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7页。
    4(宋)李觏著:《李觏集·礼论第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庆历民言·复教》,中华书局1981年,第245页。
    2(清)邵子彝等修、鲁琪光等纂:《同治建昌府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卷八。
    3(宋)李觏著:《李觏集·礼论第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4(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1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24页。
    1(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4页。
    1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1页。
    1 章柳泉著:《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3页。
    2 章柳泉著:《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1 刘卫东、高尚刚编著:《河南书院教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页。
    2 白新良著:《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2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2页。
    3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4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1 李才栋、熊庆年编纂:《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页。
    2(宋)袁燮撰:《四明教授厅续壁记》,载《絮斋集》卷十.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1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60页。
    2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61页。
    3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65页。
    4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77页。
    1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89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2(清)邵子彝修:《同治建昌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3(清)邵子彝修:《同治建昌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1 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1 程有庆、张丽娟著:《中国版本文化从书——宋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2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页。
    3 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4 刘得人:《送车涛罢举归山》,《全唐诗》八十五册。
    1 参考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1 自“桂岩书院”至“飞麟学塾”,参考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 参考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24-25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2 张斌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3 张斌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4 张斌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2 李才栋、熊庆年编著:《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页。
    3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6页。
    4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1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48页。
    2 参考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两教育出版社1993年,29-30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2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1 自“云阳书院”至“易南精舍”,均参考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宋)薛居正著:《旧五代史·晋书》卷98《女重荣传》,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页。
    2 王曾瑜著:《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1 邓小南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第208页。
    2(宋)范祖禹著:《范太史集》,卷二十二,《转对条上四事状》。自《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10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69-270页。
    3(元)脱脱撰:《宋史·仁宗纪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20页。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一,庆历四年八月戊午条。
    5(元)脱脱撰:《宋史》,卷四百十一,《欧阳守道传》,中华书局1986年。
    6(元)脱脱撰:《宋史》,卷三百十一,《昌夷简传》,附公子弼传,中华书局1986年。
    7 陈植锷著:《北宋义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1 邓小南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37页。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一十),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第485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三),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第523页。
    4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5(宋)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卷二十五,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年。
    1(宋)留正等撰:《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十,乾道七年四月庚戌,引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94-595页。
    2(宋)不著撰人:《咸淳遗事》卷下,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第818页。
    1 邓小南:《关于“道理最大”——兼论宋人对祖宗形象的塑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n et).2006年4月2日。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第57页。
    3 参考张其凡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6月。
    4 参考张其凡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6月。
    1 参考张其凡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6月。
    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第八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3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第644页。
    1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3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第340页。
    2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6页。
    3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4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1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第十册,中华书局1985年。
    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
    3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1(宋)李觏著:《庆历名言·考能》,《李觏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236-237页。
    2(宋)王安石著:《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3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序録》,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4(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政书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第670页。
    1(元)脱脱:《宋史·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157页。
    1(宋)李觏著:《庆历民言·复教》,《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45页。
    2 李才栋、熊庆年编撰:《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页。
    3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92页。
    4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92页。
    5(宋)佚名辑:《圣宋文选》卷九,《孙明复文.寄范天章书》,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1 陈学恂主编、王炳照 郭齐家副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2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83页。
    3(宋)李觏著:《富国策第一》,《李觏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4 范仲淹著:《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引自(清)范能睿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57页。
    5(元)脱脱撰:《宋史·范仲淹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1156页。
    1 这里的“话语权”从属于“学术权力”,而后者受到宋朝体制的保障。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士刘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3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1 自《四部从刊初编·史部》之《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六之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
    2(宋)程颢著:《明道文集》卷二,《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3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19《论选举状》
    4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57页。
    1(宋)李觏著:《李觏外集卷第一》,《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67页。
    2(宋)王安石著:《王文公文集》卷八《答王景山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0页。
    3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98页。
    4 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页。
    5 胡适著:《记李觏的学说》,自《胡适文存》,1935年亚东版,第50页。
    1 姜国柱著:《李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9页。
    1 费金玲:《宋仁宗与佛教关系初探》,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2期。
    2 费金玲:《宋仁宗与佛教关系初探》,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2期。
    1(宋)钱景臻撰:《钱氏私志》,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小说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第661页。
    2 当时的佛教没有也不可能在自己在政治上“另起炉灶”,它只能(或尽可能)通过宋朝的“共治”体制及其学术文化氛围去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仁宗即便再虔诚也不可能宣布以释氏之教治天下。因此,契嵩尽可以歌颂皇帝“以慈德至道(浸润了佛教精神的儒家至道)治天下”;
    3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页。
    1(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425页。
    1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68页。
    2 自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惠洪:《明教嵩禅师》。
    1 契嵩著:《辅教篇上·原教》,自《谭津文集》卷一。
    1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41页。
    2 《大正藏》卷48,第988页上中。
    1 《大正藏》卷48,第608页中。
    2 详见本文“第四章”。
    3 见第四章。
    1 唐·惠能原著,邓文宽校注:《六祖坛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2(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中华书局1986年,第540页。
    1 《道藏》,第八册,《洞真部·方法类·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室内炼丹诀》,卷上。
    1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分卷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991页。
    2 李才栋、熊庆年编纂:《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27页。
    1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分卷副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94页。
    2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67页。
    3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67页。
    1 袁燮在《四明教授厅壁续记》讲:“自庆历始,其卓然为后学师表者,若南都之戚氏,泰山之孙氏,海陵之胡氏,徂徕之石氏,集一时俊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既深矣。”《宋元学案·高平学案》讲袁氏说法“是谢山所本”,但谢山却将“徂徕之石氏”排除在外(或无意漏掉?)。但总的来说,袁燮与谢山所表达的基本是同一意思。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高平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35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高平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34页。
    2 戚同文于开宝九年(976)去世后,一直到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间,睢阳书院情况不明。
    1(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2(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尹师鲁河南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3(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范仲淹识富弼》,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827页。
    1(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范义正公年谱》,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17页。
    2(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范义正公年谱》,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19页。
    1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1(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七·选任贤能论》,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高平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37页。
    1 间引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第190页。
    2 李才栋、熊庆年编纂:《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直讲李先生年谱》,中华书局1981年,第493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三十一,《先夫人墓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359页。
    3(宋)李觏著:《李觏集》,《直讲李先生年谱》,中华书局1981年,第499页。
    4(宋)李觏著:《李觏集》,《李觏外集卷第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467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91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85页。
    3(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508页。
    4 李才栋编著:《白鹿洞书院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52-253页。
    5(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89页。
    6 谢善元著:《李觏之生平及思想》.中华书局1988年,第61页。
    7(宋)李觏著:《李觏集》,《直讲李先生门人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508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直讲李先生门人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501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李觏外集》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471页。
    3(宋)李觏著:《李觏集》,《李觏外集》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469页。
    4(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常语辨》,中华书局1986年,第163页。
    5(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礼论第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19-20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第5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礼论第四》,中华书局1981年,第11页。
    3 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自《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五期。
    1(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5-6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礼论第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19-20页。
    2 徐松著:《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二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
    3 徐松著:《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二十四,中华书局1957年。
    4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2页。
    5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3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卷十八,《安民策第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68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卷十三,《教道第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11页。
    3(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十一,《庆历民言·孝原》,中华书局1981年,第246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7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庆历民言·复教》,中华书局1981年,第245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直讲李先生年谱》,中华书局1981年,第501页。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
    4(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17页。
    1(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17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17页。
    1 间引自陈学浔主编,王炳照、郭齐家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2 沈括《续笔谈十一篇》,间引自邓小南:《关于“道理最大”——兼论宋人对祖宗形象的塑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年4月2日)
    1 胡适著:《记李觏的学说》,《胡适文存》,1935年亚东版,第43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序録》,中华书局1986年,第23页。
    1(宋)欧阳修著:《居士集》卷二十五《胡先生墓表》,中华书局1936年。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九,中华书局1986年.第3085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1 间引自陈学洵主编,王炳照、郭齐家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
    1(宋)胡瑷撰:《周易口义·系辞上》,自《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7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6页。
    3(宋)胡瑷撰:《周易口义·乾》卷一.自《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5页。
    4(宋)胡瑗撰:《周易口义·系辞上》,自《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76页。
    5(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6页。
    6(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9页。
    1(宋)胡瑗撰:《周易口义》卷九《艮》卦口义,自《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6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9页。
    4(宋)胡瑗撰:《周易口义》卷二《蒙》卦口义,自《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7页。
    5(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17页。
    1(清)范能睿编集、薛正兴校点:《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21页。
    1(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之《学校考七》,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
    2(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思补楼清光绪三年(1897)刻本。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
    1 金林祥:《胡瑗教育思想研究》,《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30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30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
    2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7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0页。
    5(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2页。
    1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两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4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3 李国钧主编:《中图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2(清)黄宗羲著:《朱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3 间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2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页。
    1 陈植锷著:《石介事迹著作编年》,中华书局2003年,第17页。
    2 陈植锷著:《石介事迹著作编年》,中华书局2003年,第42页.第45页。
    3 陈植锷著:《石介事迹著作编年》,中华书局2003年,第51页,第60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页。
    5(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校点:《范仲淹全集·言行拾遗事録卷第一》,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805页。
    6(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页。
    1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65页。
    2 陈学洵主编,王炳照、郭齐家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3(宋)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三《上刘工部书》,中华书局1984年,第153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99页。
    5(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页。
    6(清)黄宗羲著:《朱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页。
    2(宋)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怪说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
    1 间引自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3页。
    2(宋)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三《上蔡副枢密书》,中华书局1984年,第144页
    3 陈学洵主编,王炳照、郭齐家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分卷——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1(宋)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怪说中》,中华书局1984年,第62-63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109页。
    3(宋)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三《上蔡副枢密书》,中华书局1984年,144页。
    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九,中华书局1986年,3086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365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366页。
    3 白寿彝总主编、第七卷陈振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15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366页。
    1 白寿彝总主编,第七卷陈振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17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662页。
    1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7页。
    2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1 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周敦颐事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页。
    2 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周敦颐年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页。
    3 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周敦颐事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页。
    4 孔令宏著:《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年,第110页。
    5 《鹤林寺志·高僧》,《中国佛寺志》第43册,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
    1 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周敦颐年谱》,江两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2 《周敦颐年谱》载:庆历七年(1047),周“作书堂于郴之鱼县”
    3 王晓天主编:《周敦颐与汝城》,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59页。
    1 王晓天主编:《周敦颐与汝城》,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29页。
    1(宋)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间引自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4页。
    3 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六,慧远还与十八高贤结成白莲社(东晋名士陶渊明亦在其中),共修净业,因此后世亦称净宗为“莲宗”。结社念佛、共期西方,成了后来净土宗门的一种风气,严耀中以为这在江南更为突出(严耀中著:《中国东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
    1 释大安集述:《净土宗教程》(修订本),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出版。
    2 《居士分灯录》卷下,《(?)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3(宋)邹甫:《游濂溪辞并序》,摘自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05页。
    1 《楞伽师资记》卷一载有五祖弘忍的一则公案:问:“学问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弘忍)答曰:“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2(清)黄宗炎撰:《易学辩惑·太极图说辩》,《从书集成续编·经部》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据《昭代从书》本影印,第548页。
    1 《居士分灯录》卷下,《(?)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4页。
    1 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通书集解》,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2 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之《通书集解·诚上第一》,江两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3 周文英主编:《周敦顾全书》之《通书集解·诚上第一》,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1 陈鼓应译注:《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3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88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明道先生行状》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
    3(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96页。
    4 章启辉、段欣著:《洛学源于周濂溪邵康节》,摘自王晓天主编:《周敦颐与汝城》,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150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外书》卷十二,中华书局1981年,第413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集·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84页。
    1(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第127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二先生语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81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652页。
    1 引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2-223页。
    2 张瑞璠主编、黄书光副主编:《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二卷,本卷著者:黄明喜、于述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引言》第6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82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26页。
    3(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潘富恩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5页。
    4(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40页。
    5(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37页。
    6(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32-633页。
    1(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5-386页。
    2(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6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38页。
    4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1页。
    5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1页。
    6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2页。
    7 刘卫东编著:《河南书院教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1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9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77页。
    3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8页。
    1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伊川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6页。
    2(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传·程颐》,文渊阁四库从书本。
    1(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2(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伊川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6页。
    3(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伊川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04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第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第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31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40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5页。
    3(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4(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5(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四》,上海古出籍版社2000年,第269页。
    6(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周易下经上·咸》,中华书局1981年,第855页。
    7(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华书局1981年
    8(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周易下经上·恒》,中华书局1981年,第862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中华书局2000年,第67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五·畅潜道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318页。
    3(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中华书局2000年,第75页。
    4(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
    5(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中华书局2000年,第32页。
    6(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华书局2000年,第302页。
    1(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2(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华书局2000年,第302页。
    3(宋)程颢 程颐撰:《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4(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1年,第292页。
    5(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91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83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41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40页。
    1(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4-65页。
    2(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483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42页。
    4 《论学篇》,《二程粹言》卷一。
    5 《敬》,《北溪字义》卷下。
    6(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41页。
    7(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8(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9(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2(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遗书·伊川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05页。
    3(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三·谢显道记忆平日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65页。
    4(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5(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
    6 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四,《存养》(凡七十条)
    7(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外书·卷十二·传闻杂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433页。
    8(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中华书局1981年,第206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太极图说》,中华书局1986年,第498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3(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4(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5(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2-113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4页。
    3(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4(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8-189页。
    5(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6(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
    7(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9页。
    8(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
    9(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1(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御史游公墓志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3页。
    2(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御史游公墓志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3页。
    3 程利田著:《道南首豸山》,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1年,第8-9页。
    1 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2 此处之“自家屋头”之“天理”,既是相对于佛道二家而言,亦与乃师茂叔相区别。
    1 陈植锷著:《北宋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93页。
    2(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十六,《寄周礼致太平论上诸公启》.中华书局1981年,第275-276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35页。
    1 陈梦雷:《图书集成·选举典·学校部》,中华书局1934年。
    2(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八》,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 刘卫东、高尚刚编著:《河南书院教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页,第22页,第24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1页。
    2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3页。
    3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6-117页。
    1(清)陆继萼修:《登封县志》,卷十五,《学校志》,(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刊本。
    2(清)蒋光祖修:《乾隆邓州志》,卷十二,《学校志》(附书院),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1 转引自苗春德:《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0-61页。
    1 “范公书院”、“文学书院”、“泰山书院”、“徂徕书院”、“圣泽书院”均参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1页。
    1(元)脱脱著:《宋史·孝义传》,中华书局1985年。
    2(民国)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影印1931年《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第四期本,第2页。
    1(清)黄宗羲原著:《宋元学案·苏氏蜀学略》,中华书局1986年,第3274页。
    1 曹月堂:《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2页。
    1 “巴陵石鼓书院”、“清溪书院”、“汨罗书院”均参考或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2页。
    2(清)张培仁等修、李元度纂:《平江县志》,卷十一,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3(元)脱脱著:《宋史·文苑·李公麟》,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23页。
    1 王晓天主编:《周敦颐与汝城》,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19页。
    2 自“湘西书院”至“文靖书院”,参考摘自冯象钦编著:《湖南教育史》第一卷,岳麓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5页。
    2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4-27页。
    1 自“登东书院”至“华林书院”,参考自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3-40页。
    2 “秀溪书院”与“匡山书院”,参考摘自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两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1-32页。
    3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1页。
    1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1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1 李才栋著:《白鹿洞书院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52页。
    2 谢善元著:《李觏之生平及思想》,中华书局1988年,第61页。
    3 参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1页。
    1 参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6页。
    1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2 徐书生、涂和平著:《南昌教育览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3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1 《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页1605;《嘉靖赣州府志》卷十,页4。
    2 自“琴江书院”至“柏林书楼”,均摘自李才栋著:《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1 自“云冈书堂”至“涂时甫书屋”,均摘自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57页。
    2 自“田氏经堂”至“长春谷书舍”,均摘自李才栋著:《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1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2 “需岩书院”、“松庄书院”均摘自李才栋著:《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3(清)朱奎章修、胡芳杏等纂:《同治乐安县志》,卷八,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1 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2 李才栋著:《白鹿洞书院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1 柳诒征著:《江苏书院志初稿》,摘录于《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2页。
    2 吴景贤:《安徽书院记》,摘录自《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3 “桂枝书院”与“乐山书院”摘自(清)清恺等修:《绩溪县志》,传抄本。
    1 自“怀玉精舍”至“高扬书院”,摘自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6-57页。
    1(明)田珀修:《万历新昌县志》,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
    2(明)田珀修:《万历新昌县志》,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
    1 “稽山书院”与“龙山书院”,均参考并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09页。
    1 自“大隐山讲堂”至“桃源书院”,均参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09页。
    2 自“萱堂”至“醉经堂”,均参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09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50页。
    1 自“延和精舍”至“安定书院”,皆摘自张斌著:《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2 自“古灵书院”至“尊尧书屋”,均参考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1009页。
    3 自“梅岩精舍”至“汪隐居讲舍”,均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09页。
    1(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2 “东林书院”、“澹台书院”与“武进龟山书院”均参考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08页。
    3 “城东书堂”与“城西书堂”均引自夏星南著:《常州书院教育的兴衰》,载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第103页。
    4 今福建省所辖区五代时先归王氏割据,后为南唐(江南国)所并。赵宋灭南唐统一福建,设福建路。应该说与江南、两浙相比,福建文化的发展略为迟缓。
    1(清)章竟可修、林咸吉等纂:《古田县志》,乾隆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第125页。
    2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3页。
    3(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37-239页。
    4 “灵溪书院”与“龙江书院”,均参考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3页。
    5 程利田著:《道南首豸山》,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1年,第25页。
    6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3页。
    7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3页。
    1(明)李熙纂修:《民国政和县志》,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1 自“梧峰书院”至“松明书院”,均参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3页。
    2(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
    1 自“西溪书院”至“封龙书院”,均摘自王兰荫著:《河北书院志初稿》,载于赵所生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248-249页。
    2 自“雄山书院”至“董泽书院”,参考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08页。
    1 自“芸阁书院”至“嘉岑书院”,均参考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6页。
    2 曹月堂:《中国文化世家·巴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1 曹月堂:《中国文化世家·关陇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1 自“沟深书院”至“柳沟书院”,均参考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5页。
    2 “修文书院”与“东台书院”,均参考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6页。
    3(清)阿麟修、王龙勋等纂:《光绪新修漳川府志》(据光绪二十三年刻本影印),摘自《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巴蜀书社1992年,第308页。
    1 自“涵晖书院”至“梅城书院”,均摘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4页。
    2(清)黄时沛等纂:《东莞县志》,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又据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6页。
    3 “清献书院”与“东坡书院”,均摘自自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25页。
    4 曹月堂:《中国文化世家·岭南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1、〔宋〕王应麟著:《玉海》,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
    2、〔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浙江书局本
    3、〔元〕脱脱撰:《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4、〔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四库本
    5、〔明〕薛应旗编集:《宋元通鉴》,明刊本
    6、〔清〕王夫之撰:《宋论十五卷》,中华书局本
    7、〔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8、〔清〕王梓才、冯云濠同辑:《宋元学案补遗》,四明张氏约园,民国26年(1937)版本
    9、〔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本
    1、(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影印
    2、(明)康河修,董天锡纂:《嘉靖赣州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据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影印
    3、(明)杜思修,冯惟纳纂:《嘉靖青州府志》,明嘉靖四十四年(1656)刻本
    4、(明)杨维新修:《万历会稽县志》,万历三年(1575)刻本
    5、(明)田琯修《万历新昌县志》,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
    6、(明)吕乾健修:《万历商丘县志》,明万历十一年(1583)刻本
    7、(明)栗可仕修:《汶上县志》,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补版重印
    8、(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
    9、(清)宋国荣修,羊琦纂:《顺治归德府志》,上海图书馆1962年传抄清 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10、(清)沈棻修:《康熙西平县志》,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
    11、(清)陈食花修:《康熙益都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2、(清)卢璨等修:《康熙龙游县志》,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13、(清)杨望廷修:《康熙上蔡县志》,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14、(清)管竭忠修:《康熙开封府志》,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15、(清)娄一均修:《康熙邹县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
    16、(清)罗复晋修,李茹纂:《雍正抚州府志》,元善雍正七年刻本
    17、(清)郝玉麟等修:《乾隆福建通志》,清乾隆二年(1731)刻本
    18、(清)姜顺蛟修:《乾隆吴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19、(清)罗愫修:《乾隆乌程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据乾隆十一年(1746)影印
    20、(清)辛竟可修:《乾隆古田县志》,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21、(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等纂:《乾隆福州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影印
    22、(清)蒋光祖等修:《乾隆邓州志》,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23、(清)程志隆修:《乾隆泰安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24、(清)徐恕修:《乾隆平阳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25、(清)李琬修:《乾隆温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26、(清)康基渊纂修:《乾隆嵩县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27、(清)郑交泰修,王云万纂:《乾隆毫州志》,保赤堂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28、(清)陆继萼修:《乾隆登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末刊本
    29、(清)钱维乔修:《乾隆鄞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影印
    30、(清)陈阑森等修:《乾隆南昌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31、(清)李亨特修,平恕等纂:《乾隆绍兴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32、(清)雷学淦修:《道光新建县志》,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33、(清)徐清选修:《道光丰城县志》,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34、(清)王德瑛纂修:《道光舞阳县志》,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35、(清)李彷梧修:《道光宝丰县志》,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
    36、(清)李熙龄等纂修:《广南府志》,影抄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冯誉熄补刻本
    37、(清)庆元修:《道光南昌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38、(清)姚锟修:《同治滑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39、黄鸣珂、石景芬著:《同治南安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据同治七年刻本影印)
    40、(清)童范俨修:《同治临川县志》,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41、(清)德馨、鲍孝光修:《同治临江府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2、(清)沈建勤等修:《同治德安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3、(清)蓝煦等修:《同治星子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影印
    44、(清)张兴言修:《同治宜黄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5、(清)程芳等修:《同治金溪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6、(清)朱奎章修:《同治乐安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7、(清)柏春修:《同治南丰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8、(清)项珂修:《同治万年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49、(清)邵子彝、鲁琪光纂修:《同治建昌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据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影印)
    50、(清)盛元等著:《同治南康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据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影印)
    51、(清)狄学耕等修:《同治都昌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52、(清)区作霖、冯阑森修:《同治余干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53、(清)陈薡修:《同治德化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54、(清)黄德溥、崔国榜修:《同治赣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55、(清)沈恩华修:《同治南康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56、(清)李人镜修,梅体萱纂:《同治南城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57、(清)张廷珩,华祝三纂:《同治铅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58、(清)欧阳骏修:《同治万安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59、(清)王肇渭修:《同治龙泉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60、(清)宗源瀚修:《同治湖州府志》,爱山书院同治十三年刻本
    61、(清)定祥等著:《光绪吉安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据光绪二年刻本影印)
    62、(清)宋瑛等修:《光绪泰和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63、(清)曾国藩、刘坤一等修:《光绪江西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据清光绪七年刻本影印)
    64、(清)杨廷望纂修:《光绪衢州府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65、(清)张宝琳修:《光绪永嘉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据华东师范大学馆藏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影印
    66、(清)李铭皖修,冯桂芬纂:《光绪苏州府志》,江苏书局清光绪九年本
    67、(清)姚延福修:《光绪临朐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68、(清)刘世宁原本:《光绪淳安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光绪十年(1884)刻本影印
    69、(清)熊璨修:《光绪扶沟县志》,大程书院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70、(清)胡建枢修:《光绪郓城县志》,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71、(清)杨泰亨修:《光绪慈溪县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72、黄体震等修:《民国政和县志》,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1、《赵清献公年谱》
    2、《范文正公年谱》
    3、《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4、《周敦颐年谱》
    5、《宋韩忠献公年谱》
    6、《曾南丰年谱》
    7、《温公年谱》
    8、《宋司马文正公年谱》
    9、《张子年谱》
    10、《王荆国文公年谱》
    11、《宋孙莘老先生年谱》
    12、《宋徐节孝先生年谱》
    13、《明道先生年谱》
    14、《伊川先生年谱》
    15、《东坡先生年谱》
    16、《山谷先生年谱》
    17、《游定夫先生年谱》
    18、《杨龟山先生年谱》
    19、《尹和靖先生年谱》(以上年谱均摘自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20、《眉派苏氏重修族谱》,乾隆28年刻本
    21、(清)陈筠楚等纂修:《义门陈氏宗谱》,清嘉庆5年(1800)星聚堂木活字本
    22、(清)范来庆范有福主修:《范氏重修宗谱》(金坛)清光绪9年(1883) 敦叙堂木活字本
    23、《温氏宗谱》,(宁都)清道光19年(1839)忠武堂木活字本
    24、《毗陵前舍苏氏重修宗谱》,清光绪23年(1897)文海堂木活字本
    25、(清)刘鸿儒等纂修:《彭城刘氏宛旌礼村世谱》,清光绪30年木活字本
    26、(如皋)胡兆聪 等纂修:《胡氏世谱》民国5年(1916)思贻堂木活字本
    27、《江峡周氏宗谱》,民国6年(1917)峡镇爱莲堂木活字本
    28、《温氏余庆祠族谱》,民国12年(1923)成都天章石印本
    29、《周氏宗谱》,民国25年(1936)爱莲堂木活字本
    30、《黄氏续修大成宗谱》,民国27年(1938)嗣雅堂木活字本
    1、(宋)袁燮撰:《絜斋集》,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明袁氏进修堂重刊本
    2、(宋)徐铉著:《徐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3、(宋)石介著:《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校点本
    4、(宋)程颢著:《二程文集》,四库本
    5、(宋)韩琦著:《安阳集》,四库本
    6、(宋)杨亿著:《武夷新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7、(宋)黄庭坚著:《山谷集》,四库本
    8、(宋)李觏著:《旰江集》,四库本
    9、(宋)苏辙著:《苏辙集》,中华书局本
    10、(宋)苏辙著:《龙川略志》,四库本
    11、(宋)苏辙著:《栾城集》,四库本
    12、(宋)苏轼著:《东坡全集》,四库本
    13、(宋)王安石著:《临川文集》,四库本
    14、(宋)陈襄著:《古灵集》,四库本
    15、(宋)徐积著:《节孝集》,四库本
    16、(宋)赵抃著:《清献集》,四库本
    17、(宋)真德秀著:《真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本
    18、(宋)曾巩著:《元丰类稿》,四库本
    19、(宋)张方平著:《乐全集》,四库本
    20、(宋)李觏著:《李觏集》,中华书局本
    21、(宋)欧阳修著:《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影印本
    22、(宋)司马光著:《温国文正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23、(宋)朱熹著:《晦庵集》,四库本
    24、(元)吴澄著:《吴文正集》,四库本
    25、(清)范能濬编集:《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
    26、(清)许正绶著:《安定言行录》,月和精舍丛钞本
    1、(明)吴道行著:《岳麓书院图志》,万历刊本。
    2、(明)李安仁著:《重修石鼓书院志》,万历17年刊本
    3、(清)吕永辉撰:《明道书院志附明道书院日程》,光绪26年刊本
    4、(清)耿介著:《嵩阳书院志》,康熙23年刊本
    5、(清)廖文英著:《白鹿洞书院志》,康熙12年增补本
    6、(清)赵宁著:《新修长沙府岳麓书院志》,康熙26年刊本,咸丰11年重刊本
    7、(清)王昶著:《天下书院总志》,清抄写本
    8、(清)张伯行著:《学规类编》,正谊堂全书本,康熙46年刊本
    9、(民国)柳诒徵著:《江苏书院志初稿》,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1931年(第4期)
    10、赵所生、薛正兴编纂:《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李才栋、熊庆年编纂:《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朱瑞熙、孙家骅编:《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中华书局1996年
    13、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王兰荫撰:《河北书院志初稿》,载1936年师大月刊
    1、盛朗西著:《中国书院制度》,中华书局1934年
    2、陈元晖、王炳照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3、章柳泉著:《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4、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李才栋著:《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6、白新良著:《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7、张正藩著:《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8、杨布生等著:《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9、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10、李才栋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胡昭曦著:《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
    13、李才栋著:《白鹿洞书院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14、吴万居著:《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15、郑学檬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16、胡青著:《书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特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7、刘卫东、高尚刚编著:《河南书院教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18、杨慎初等:《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年
    19、郝万章著:《程颢与大程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20、孙彦民著:《宋代书院制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63年
    21、(韩)丁淳睦著:《中国书院制度》,汉城文音社1990年。
    22、邹友兴撰:《丰城书院研究》1998年。
    23、朱汉民著:《中国的书院》,商务印书馆1993年。
    24、刘伯骥著:《广东书院制度》,国立编译馆1978年。
    25、朱汉民著:《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
    26、陈谷嘉、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王炳照、郭齐家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8、张瑞瑶主编,黄书光副主编:《中国教育哲学史》(四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9、陈学恂主编,周德昌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30、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1、邓广铭著:《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三联书店2007年
    32、关履权著:《两宋史论》,中州书画社1983年
    33、乔卫平著:《中国教育制度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35、姜国柱著:《李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6、谢善元著:《李觏之生平及思想》,中华书局1988年
    37、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38、潘富恩等著:《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39、李兵著:《书院与科举关系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0、贾海涛著:《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41、李弘祺著:《宋代教育散论》,东升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
    42、黄志繁著:《“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三联书店2006年
    43、陈来著:《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45、余英时著:《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6、杨鑫辉、李才栋主编:《江西古代教育家评传》,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47、周文英、李才栋主编:《周敦颐全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48、束景南著:《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49、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50、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51、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
    52、游德馨主编:《游酢新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4年。
    53、清代野史丛书:《康雍乾间文字之狱》(外十二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54、周勇著:《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55、李才栋、曹涛主编:《中国文化世家——江右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6、陈植锷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
    57、严耀中著:《中国东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58、妙灵著:《般若智慧论——“金刚经”二十七疑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59、程利田著:《道南首豸山》,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1年8月
    60、邓小南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
    61、张其凡著:《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62、贾海涛著:《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6月
    63、(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64、(英)洛克著:《政府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
    65、罗银胜编:《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1999年1月
    66、黄进兴著:《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67、陈来著:《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年12月
    68、朱学勤著:《风声·雨声·读书声》,三联书店,1994年9月
    1、李才栋撰:《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规模证实》,《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2期。
    2、李才栋撰:《唐至北宋的江西书院》,《江西教院学刊》1982年2期
    3、赵旗撰:《宋代书院兴起的背景》,《中国书院》第四辑
    4、蒋建国撰:《论书院祭祀的作用及借鉴意义》,《中国书院》第四辑
    5、李劲松撰:《五代时期江西书院考述》,《赣文化研究》第九期
    6、姜国柱撰:《中国书院的社会功能》,东林书院重修4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7、李才栋撰:《赣南儒学和书院在宋代的发展》,《中国书院研究》
    8、李才栋撰:《书院的起源与宋代书院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5年3期
    9、李才栋撰:《我国古代书院的特点与书院的价值》,《教育研究》1985年10期
    10、邹重华撰:《宋代四川书院考》,《中国书院》第三辑
    11、李才栋撰:《关于古代书院中实施大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书院》第三辑
    12、 张其凡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6月
    13、邓小南撰:《关于“道理最大”——兼论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net)2006年4月2日
    14、陈亚平撰:《道德的记忆》,《读书》2001年8月
    15、童恩正撰:《中国古代的巫》,《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6、王培元撰:《华夏中心主义的幻灭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产生》,自李世 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
    17、陈方正撰:《脱离华夏中心主义:动态中国的形成》,《社会观察》2006年9期
    18、张鸣撰:《辫子王朝的闲话》,《读书》,2001年8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