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常州府为有清一代古文与骈文重镇,古文之“阳湖派”,骈文之“常州派”,都是曾经推动、影响甚至引导、转变文坛风气的重要文学流派,但是目前学界对常州古文、骈文的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骈文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社会、地域、家族彼此交叉、三位一体的广阔视野中,对清代主要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常州的古文与骈文,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全文主体计有六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章为总论,勾勒了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的地理人文和家族文化背景;第三、四章为常州古文研究;第五、六章为常州骈文研究。
     常州古文研究以“阳湖派”为中心。恽敬、张惠言是“阳湖派”的领军:恽敬古文根柢儒术、综取百家,以峻大、简隽两种风格见长;张惠言所为文章,精神出于经史,以渊雅沉劲取胜。恽、张而外,李兆洛、陆继辂、张琦也是“阳湖派”的代表作家:李兆洛古文所擅长,在于淑世多情;陆继辂则擅以婉挚多情之笔,抒写人生感喟;张琦以数篇史论文的成就最高,其议论卓特而辞气俱盛。
     常州骈文研究,揭示了清中期常州骈文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对其代表作家的骈文成就进行了系统研究。洪亮吉、孙星衍是所谓骈文“常州派”的领袖:洪亮吉骈文“具兼人之勇,有万殊之体,篇什独富”,以“清新”见长,而兼擅其他多种风格;孙星衍骈文古奥渊雅、用心深隽,诚为名家手笔。洪、孙以外,刘嗣绾也是“常州派”代表作家,其骈文赋物纤新、写情沉绵、议论明通;方履篯骈文众体兼工,而以情长、气壮两者最为擅胜;董基诚、董祐诚兄弟骈文“儁不害窕,缛而有则”,写景、抒情、议论兼长。
     在背景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清中期常州古文与骈文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论述。古文方面,作为常州古文主体的“阳湖派”,是清代古文史上唯一可与“桐城派”在一定程度上相抗衡的文学流派;骈文方面,常州骈文在作家群体规模、骈文创作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称得上是清代骈文王国中的一支劲旅。
Changzhou of Qing Dynasty is the key place which famous for its Ancient Prose and Parallel Prose. Yanghu school who famous for its Ancient Prose, and Changzhou school who famous for its Parallel Prose, are both the key schools that had promoted, impacted even leaded, transformed the culture current of that times. However, the academic circle attache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Ancient Prose and Parallel Prose of Changzhou, especially the latter. This thesis, basing on the former research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background and complex of the society, region and family, focuses on the Ancient Prose and the Parallel Prose of Changzhou School in th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Qianlong, Jiaqing and Daoguang.
     The context of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and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hapter one and two are the pandect which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ography and the humanity and the family culture of the Ancient Prose and the Parallel Prose of Changzhou School. Chapter three and four focus on the Changzhou Ancient Prose, While chapter five and six on the Changzhou Parallel Prose.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zhou Ancient Prose is centered on the Yanghu School, and the key writers of Yanghu School are Yunjing and Zhang Huiyan. Yunjing’s Ancient Prose is based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absorbed the other Schools’characteristics, forming the character of strong, simple and beautiful styles, while Zhang Huiyan’s Prose is character by elegant, profound and strong which due to inherit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and History.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two writers, Li Zhaoluo, Lu Jihe, Zhangqi are also the main writers of Yanghu School. Li is good at describes his affection, Lu is used to express his ideas about the life in indirect and affectionate way, while Zhang is famous for his historical comments which are full of eloquent and powerful word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angzhou Parallel Prose reveals the reasons why it come the prosperity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n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ain writers’Parallel Prose. It’s no questions that Hong Liangji and Sun Xingyan are the leaders of the Changzhou Parallel Prose School. Hong’s Parallel Prose is character by its vigor; tolerance, quantity, so clean writing and combing are the merit of his prose. Meanwhile, Sun’s Parallel Prose is profound and hard understanding. Besides Hong and Sun, Liu Siwan’s prose is character by its meticulous describing, indirect affection and direct discussion; Fang Lvjian is good at all kinds of prose styles and character by deep affection and powerful vigor and Dong Jicheng, Dong Youcheng are good at handle the structures of the prose and combine the description, expression and discussion together. All of them are also the key writers of Changzhou School.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ncrete writer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ngzhou School’s status in the Qing Literature and gives same conclusion and expectation on this School in the fields which beyond the capacity of the author because of the poor materials.
引文
1刘祺编辑、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卷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1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八《恽子居先生行状》,花雨楼校本。
    2“常州派”或“常州体”,是清代以来对洪亮吉、孙星衍为首的骈文流派的概称。主要成员洪、孙(俱阳湖人)而外,尚有杨芳灿(金匮人)、刘嗣绾(阳湖人)、曾燠(江西南城人)、彭兆荪(镇洋人)、李慈铭(浙江绍兴人)等,所为文章以清新为鲜明风格特色。是清代影响深远的骈文流派。
    1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三,光绪十六年刻本。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第18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钱仲联《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总序》,见钱仲联主编、严明等选注评点《张惠言文选》卷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4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高明路点校《书目答问补正》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第25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参见王先谦辑《续古文辞类纂》卷首,清光绪十年行素草堂刊本。
    2参见马其昶《抱润轩文集》卷五,民国十二年刊本。
    3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4参见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黄山书社,1989。
    5见《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
    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587页,中华书局,1961。
    7参见朱东润撰、章培恒导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第374~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第25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参见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四),第3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3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第612~6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7~128页,商务印书馆,1937。
    2张仁青《骈文学》,第530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3张仁青《骈文学》,第543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4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8页,商务印书馆,1937。。
    5参见《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6除孔广森《遗郑堂遗稿》的《题词》系孙星衍所作,其余皆出吴鼒之手。
    1参见吴鼒辑《八家四六文钞》各卷卷首《题词》,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2参见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参见《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4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476、47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江山之助”的含义颇为丰富,主要指自然地理、创作主体的社会境遇以及文化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的激发。这里不展开,详见第一章引言部分。
    2梁启超《饮冰室全集》第十四册《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第50页,中华书局,1941。
    1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陈寅恪著、唐振常导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陈氏较为完整的论述是:“所谓士族者,起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分别见陈寅恪著、唐振常导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9页、第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分别参见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十,四库全书本;《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四库全书本;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五《舆地志》,四库全书本。
    2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一《舆地志·常州府图说》,四库全书本。
    1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一《舆地志·常州府图说》,四库全书本。
    2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一三《舆地志·山川·常州府》,四库全书本。
    3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康熙二十八年,参见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一三《舆地志·山川·常州府》,四库全书本。
    4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一三《舆地志·山川·常州府》,四库全书本。
    5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十,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6朱伯康、施正康的《中国经济通史》,将清代的手工业大体上分为“官府手工业及官营官控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两大类,较为合理。详见朱伯康、施正康的《中国经济通史》,第431~4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九《风俗》,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1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九《风俗》,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2黄卬辑《锡金识小录》卷一《备参上》,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3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十《物产》,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4前引材料俱见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十《物产》,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1154页,中华书局,1955。
    2《吴越春秋》“故吴”注语云:“太伯所都谓之吴城,在梅里平墟,今无锡县境。”参见赵煜撰《吴越春秋》卷一,四库全书本。
    3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首《宋荦序》,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1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首《赵弘恩序》,四库全书本。
    2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九《风俗》,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3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九《风俗》,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4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卷九《风俗》,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5苏轼《文忠集》卷一九《菩萨蛮·东坡宜兴事》云“买田阳羡吾将老”,四库全书本。
    1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四库全书本。
    2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三一《顾宪成传》,四库全书本。
    3参见[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第53~5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一九《舆地志·风俗·常州府》,四库全书本。
    5许慎撰《说文解字》卷八(上),四库全书本。
    1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三一《钱一本传》,四库全书本。
    2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三一《钱一本传》,四库全书本。
    3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二九《吴中行传》,四库全书本。
    
    1萧一山撰、杜家骥导读《清史大纲》,第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刘成禺《世载堂杂忆》,第23~24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
    3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3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谢阶树《洪稚存先生传》,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8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吕培编《洪北江年谱》,第51~5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4《常州府志人物传·洪亮吉传》,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三五六《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6。
    1以上所引文字皆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三五六《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6。
    2正如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所说:“大经学家王怀祖(念孙)抗疏劾和珅,大史学家洪稚存应沼直言,以至遣戍。这种举动,在明朝学者只算家常便饭,在清朝学者真是麟角凤毛了。”清廷对读书人言论钳制的严酷,远胜明朝,洪亮吉敢冒天下大不韪,越职言事,直刺时弊,所为之事虽与吴中行、钱一本辈相似,但其性质要比后者严重得多,故说亮吉表现出了比他的同乡前辈更大的勇气和胆识。梁启超之语,见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1梁启超《饮冰室全集》第十四册《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第60~61页,中华书局,1941。
    
    1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参见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七,四库全书本。
    4庄存与《春秋要指》,清道光九年广东学海堂刻本。
    
    1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七三《方耕学案上》,中国书店,民国二十七年。
    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133页,岳麓书社,1998。
    3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江藩《汉学师承记》,第72页,上海书店,1983。
    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53页,岳麓书社,1998。
    3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1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69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8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张惠言》,中华书局,1976。
    4参见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上《易义别录序·总叙》,四部丛刊本。又见江藩《汉学师承记·经师经义目录》,第137页,上海书店,1983。
    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皖派经学家第六》,第95页,岳麓书社,1998。
    6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吕思勉《经子解题》,第7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8吕思勉《经子解题》,第7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7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100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高明路点校《书目答问补正》,第10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5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吴派经学家列传第四》,第53页,岳麓书社,1998。
    1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吴派经学家列传第四》,第53页,岳麓书社,1998。
    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考史学家列传第十五》,第225页,岳麓书社,1998。
    3即洪亮吉所主撰乾隆《宁国府志》、《怀庆府志》、《延安府志》、《泾县志》、《登封县志》、《固始县志》、《澄城县志》、《淳化县志》、《长武县志》九种,孙星衍主撰乾隆《松江府志》、《邠州志》、《三水县志》三种,陶澍主撰、陆继辂总纂嘉庆《安徽通志》及陆继辂主撰嘉庆《郯城县志》两种,李兆洛独撰嘉庆《凤台县志》及李兆洛主撰、董士锡续成嘉庆《怀远县志》两种,洪符孙主撰嘉庆《禹州志》、《鄢陵县志》、《河内县志》三种,董祐诚主撰嘉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两种,方履篯主撰道光《河内县志》、《永定县志》、《武陟县志》三种。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66~267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7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地理学家列传第十七》,第249页,岳麓书社,1998。
    6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地理学家列传第十七》,第250页,岳麓书社,1998。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81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1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地理学家列传第十七》,第249页,岳麓书社,1998。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6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0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4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196~1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94~29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01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0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0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1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济、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第23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济、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第23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章太炎《学隐二》云:“自惠氏为《明堂大道录》,已近阴阳。而孙星衍憙探《道臧》房中之说,张琦说《风后握奇经》,神仙兵符,几于一矣。琦尝知馆陶县,其后山东有义和团。刘逢禄以《公羊传》佞谀满洲。大同之说兴,而汉虏无畔界。延及康有为,以孔子为巫师。”(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60~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菿汉微言》云:“《明堂大道录》流为张翰风之《风后握奇经》,《公羊》、《齐诗》流为康长素之《孔子改制考》。翰风为义和团之先师,长素虽与相反,而妖妄则同。若探其原,则董仲舒、翼奉亦义和团之远祖矣。”(同上,第113页)另刘师培《清儒得失论》有“张琦、周济,工古文辞,好矫时漫物,兼喜论兵,自谓孙、吴蔑以加,琦书尤诡”云云,虽于张琦学说亦持批评,然而综论清儒得失必得及此,亦能说明张琦学说影响之大。(同上,第160页)
    
    1曹虹《阳湖文派研究》,第90页,中华书局,1996。
    2曹虹《阳湖文派研究》,第85页,中华书局,1996。
    3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三九《戴先生震传》,四部丛刊本。
    4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3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前引见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3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参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128~129页,岳麓书社,1998。
    2参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134~135页,岳麓书社,1998。
    3参见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论常州派语,见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章太炎《清儒一》,见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69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7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参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129、133页,岳麓书社,1998。
    5参见艾尔曼著、赵刚译《经济、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第1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参见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2艾尔曼著、赵刚译《经济、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第23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张惠言《茗柯文三编》,四部丛刊本。
    4张惠言《茗柯文补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海国纪闻序》,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一,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2刘益《增修族谱序》,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一,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3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序》,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4秦兰枝等编纂《锡山秦氏宗谱》卷首《续辑锡山秦氏宗谱序》,同治十二年刻本。
    5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毗陵吕氏族谱》卷首,光绪四年增修木活字本。
    1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卷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2吕思勉《刘氏清芬录序》,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卷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3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卷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1夏孙桐《锡山秦氏文钞序》,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首,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2语见秦敦世《锡山秦氏文钞序》,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首,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3秦殿栋、殿楹、殿模《锡山秦氏诗钞·凡例》,秦彬初辑、秦殿栋等选辑《锡山秦氏诗钞》卷首,道光十九年刻本。
    4前引材料皆见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首《例言》,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1见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首,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2金之俊《苍忱公墓志铭》,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毗陵吕氏族谱》卷一四,光绪四年增修木活字本。
    3秦瀛《秋窗课读图记》,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七,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1参见储凤林修《宜兴南臧储氏分支谱》卷首,光绪十九年永绥堂木活字本。
    2秦兰枝等编纂《锡山秦氏宗谱》卷首,同治十二年刻本。
    3刘祺《尚絅刘氏清芬录绪言》,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卷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4刘汉卿《武进西营刘氏族谱序》,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首,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1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第4~5页,上海书店,1991。
    2刘逢禄《清诰授中宪大夫……卣于府君行述》,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六,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1洪亮吉《南华九老会倡和诗序》,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五,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五《南华九老会倡和诗序》,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九,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2前引材料俱见秦焕《寄畅园九老说》,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九,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3参见刘锡祜、刘锡嘏《清诰赠大夫……先考豫章府君暨诰封太宜人……王恭人行略》,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六,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4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一一《闺秀》,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5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九,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秦彬初辑、秦殿栋等选辑《锡山秦氏诗钞前集》卷一,道光十九年刻本。
    2秦夔《先君贞靖先生(旭)行实》,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一,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3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二“秦瀚小传”,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4秦彬初辑、秦殿栋等选辑《锡山秦氏诗钞今集》卷二“秦松龄小传”引王渔洋《居易录》,道光十九年刻本。
    5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三辑,文海出版社,1991。
    1沈维鐈《树蕙轩诗集题词》,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文稿外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2前引材料参见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先世轶事·轶史类》“刘汝藻小传”,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张皋文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2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3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二,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4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1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六,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2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一五,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5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三,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6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七,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7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8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八,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9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三《答周表弟仪暐》,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0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表甥女陆氏圹铭》,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二《先府君行述》,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四,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一一《闺秀》,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二《附监生考取同州吏目庄君行状》,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5参见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1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6参见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庆阳府知府薛君墓志铭》、卷一二《孝廉方正祝君行状》,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洪亮吉《读长庆集寄孙大》,《卷施阁诗》卷一,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洪亮吉《卷施阁诗》卷一,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洪亮吉《卷施阁诗》卷九,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60~61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6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五,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四,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与赵青州书》,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4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五,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6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五,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三辑,文海出版社,1991。
    2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卷一一,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1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萧氏寄庐灯影图记》语,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2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前引材料见赵怀玉《先妣叶宜人事述》,叶庆元纂《吴中叶氏族谱》卷五五,宣统三年增修东洞庭山刻本。
    4前引材料见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6前引俱见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下《先妣事略》,四部丛刊本。
    1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六《皇敕封孺人故翰林院编修张君妻吴氏墓志铭》,黄山书社,1991。
    2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六《皇敕封孺人故翰林院编修张君妻吴氏墓志铭》,黄山书社,1991。
    3赵怀玉《先妣叶宜人事述》,叶庆元纂《吴中叶氏族谱》卷五五,宣统三年增修东洞庭山刻本。
    4董士锡《祖妣钱孺人行略》,《齐物论斋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5刘逢禄《清诰封恭人先妣庄太恭人事略》,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六,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6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先世轶事·轶史类》“虞友兰”,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7参见张绍南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戊戌(1898年)刻本。
    8张绍南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戊戌(1898年)刻本。
    1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下《先妣事略》,四部丛刊本。
    2叶庆元纂《吴中叶氏族谱》卷五五,宣统三年增修东洞庭山刻本。
    3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六,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4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六,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1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2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4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南楼赠书图记》,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洪亮吉《卷施阁诗》卷十《秘阁研经集·南楼忆旧诗四十首》,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5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刘汉卿《武进西营刘氏族谱序》,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一,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2吕承庆《道光二十年重修族谱序》,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毗陵吕氏族谱》卷首,光绪四年增修木活字本。
    3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表》论张氏家族语,参见张琦《宛陵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贵溪县知县陆君墓志铭》,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参见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八《恽子居先生行状》,花雨楼校本。
    1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八《答屈侃甫》,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删定望溪先生文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与赵青州书》,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4梅曾亮著,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岘山房诗文集·文集》卷二《复陈伯游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6实则关于“骈散融通”,袁枚、汪中已启其绪;阳湖作家如洪亮吉、孙星衍虽未专论此一问题,而其所为文章已实践了此所谓“骈散融通”;而“桐城派”固然扬散抑骈,刘开之出,其《与王子清太守论骈体书》持骈、散一源论,与“阳湖派”已无根本歧牾。过程颇复杂,第五章第一节《常州骈文兴盛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有详论,此不赘。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101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1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济、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第23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四,光绪四年淮南书局刊本。
    5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二《崇百药斋诗文集叙》,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6关于“阳湖派”诸家的学术造诣以及他们的学术造诣对文学思想的影响,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学术兴盛与常州文学精神》。
    1蒋明达等修《毗陵蒋巷蒋氏宗谱序》,光绪三十五年柱五堂木活字印本。
    1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八《恽光禄传》,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2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首,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石桥湾恽氏祠堂记》,四部丛刊本。
    4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1江庆柏总结“望族”应具备条件为六点,本文此处有所参照,参见江庆柏《明清江南望族文化研究》,第7~12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石桥湾恽氏祠堂记》,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东麓先生家传》,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后谿先生家传》,四部丛刊本。
    3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一,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4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八《征信》,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5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八《征信》,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6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八《征信》,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第219页,商务印书馆,1937。
    2诸人的画学成就,可参阅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先德·艺术》(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和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香山先生家传》、《逊庵先生家传》(四部丛刊本)。
    3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九,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4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八《征信》,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5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五〇四《艺术列传三·恽格》,中华书局,1976。
    6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逊庵先生家传》,四部丛刊本。
    7惠栋撰《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卷五,乾隆惠氏红豆斋刻本。
    8马总《意林》卷五引《仲长统昌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恽格著、钟进辑《南田画跋》,道光十一年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南田先生家传》,四部丛刊本。
    3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先德》,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4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南田先生家传》,四部丛刊本。
    5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先德》,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6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先德》,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7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先德》,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先德》,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2清人徐珂云:“画家之四王,三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一常熟(王翚),非出自一族也。毗陵恽氏则以一族而多画。”参见徐珂编《清稗类钞·艺术类·毗陵恽氏多画师》,中华书局,1984。
    1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2前引材料俱见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3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4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八《征信》,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二,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2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3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4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5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6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二《檗斋弟六十寿序》,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7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二二,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一,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2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卷一,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3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一,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二《答伊扬州书》,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一,四部丛刊本。
    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2李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四二,台北明文书局,1985。
    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4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一,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上曹俪笙侍郎书》,四部丛刊本。
    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上曹俪笙侍郎书》,四部丛刊本。
    4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一,四部丛刊本。
    5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上曹俪笙侍郎书》,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上曹俪笙侍郎书》,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3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一《与舒白香》,四部丛刊本。
    4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一《与舒白香》,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与纫之论文书》,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二《答来卿》之一,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言事》卷二《答来卿》之一,四部丛刊本。
    2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四二,台北明文书局,1985。
    3章太炎《说林下》,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1柳存仁等《中国大文学史·清代文学》,第83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兵部额外主事王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2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府君行实》,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府君行实》,四部丛刊本。
    3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妣事略》,四部丛刊本。
    3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张皋文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4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祭张皋文文》,四部丛刊本。
    5前引文字俱见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张皋文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1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四《述庵文钞序》,四部丛刊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七家文钞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七家文钞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4张惠言《茗柯文编》卷首,四部丛刊本。
    5张惠言《茗柯文编三编》,四部丛刊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七家文钞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补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3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上《毕训咸咏史诗序》,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文稿自序》,《茗柯文编三编》,四部丛刊本。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张惠言》,中华书局,1976。
    3张惠言《茗柯文编》卷首,四部丛刊本。
    4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八,花雨楼校刻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初编》,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送恽子居序》,《茗柯文编初编》,四部丛刊本。
    3张惠言《送恽子居序》,《茗柯文编初编》,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初编》,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茗柯文编初编》,四部丛刊本。
    3即故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张惠言《茗柯文编四编》,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上,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三编》,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三编》,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府君行实》,四部丛刊本。
    3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祖妣事略》,四部丛刊本。
    4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妣事略》,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先妣事略》,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初编》,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3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下,四部丛刊本。
    4张惠言《茗柯文编补编》卷上,四部丛刊本。
    5张惠言《原治》,《茗柯文编三编》,四部丛刊本。
    6张惠言《茗柯文编补编》卷上,四部丛刊本。
    
    1张惠言《茗柯文编三编》,四部丛刊本。
    2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
    3张惠言《茗柯文补编外编后序》,四部丛刊本。
    4郭麐《灵芬馆杂著》卷二《张皋闻茗柯文后序》,清嘉道间刻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二《先府君行述》,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蒋彤编《武进李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夹山熙河王氏谱序》,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五,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蒋彤编《武进李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5蒋彤编《武进李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6包世臣《李凤台传》,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首,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7蒋彤编《武进李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二《先府君行述》,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蒋彤编《武进李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诗古微序》,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首,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首《赵振祚序》,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朱自清《诗言志辨》,第3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八《答高雨农》,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八《答屈侃甫》,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6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八,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四《享帚集文钞序》,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八《答屈侃甫》,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九,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二,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先太孺人年谱》,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寄耀遹荆州》,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三《别从子遹》,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4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八,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5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九,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6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先太孺人年谱》,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7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与陈伯游书》,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8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9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七,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0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九《丙子祭诗文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先太孺人年谱》乾隆五十年(1785)条云:“至冬,不孝聘妻殇。”其妻钱惠尊,乃后娶。
    1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表甥女陆氏圹铭》,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八《殇冢碣》,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十《先太孺人年谱》,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贵溪县知县陆君墓志铭》,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5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贵溪县知县陆君墓志铭》,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6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贵溪县知县陆君墓志铭》,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与方少尹书》,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二,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一《贵溪县知县陆君墓志铭》,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九《丙子祭诗文》,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5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百衲琴谱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七家文钞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百衲琴谱序》,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张惠言《词选序》云:“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者,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悱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参见《茗柯文二编》卷上,四部丛刊本。张惠言所解释之“词”的意思,已与许慎所释意思大异,其所以如此,乃是故意偷换概念,以适其推尊词体——以词等同《诗经》、《楚辞》——之用。
    3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三《冶秋馆词序》云:“而同时又有皋文之弟宛邻,及左杏庄、恽子居、钱季重、李申耆、丁若士、家劭文,相与引申张氏之说,于是尽发温庭筠、韦庄、王沂孙、张炎之覆,而金元以来俚词淫词、叫嚣荡佚之习,一洗空之。”
    4张惠言《茗柯文编二编》卷上,四部丛刊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六,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六,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1引文俱见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七《庄叔枚墓志铭》,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2引文俱见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七《黄璞山墓志铭》,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3引文俱见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八《庄传永墓碣铭》,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4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二《崇百药斋诗文集叙》,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5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二《崇百药斋诗文集叙》,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1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表》,见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见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见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5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6张琦《宛邻集》卷一,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7张琦《宛邻集》卷一《岁暮感怀赠包十五并示黄心盦……》,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8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吴德旋《张宛邻先生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见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见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5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参见第一章《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展开的地理人文背景》第三节《学术发达与常州文学精神》。
    3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5李兆洛《张翰风先生传》,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参见第一章《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展开的地理人文背景》第三节《学术发达与常州文学精神》。
    3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高明路点校《书目答问补正》,第16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4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5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6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吴德旋《张宛邻先生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包世臣《张琦祭文》,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表》,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5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6张琦《亡室汤孺人行略》,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7张琦《亡室汤孺人行略》,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8包世臣《皇敕封孺人山东馆陶县知县张君妻汤氏墓志铭》,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包世臣《皇敕封孺人山东馆陶县知县张君妻汤氏墓志铭》,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汤瑶卿《蓬室偶吟》,张琦《宛邻集》卷七,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琦《壬辰七月十四日除妇服述情》,张琦《宛邻集》卷二,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一一,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2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一一,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3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一一,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4张曜孙《先府君行述》云,“不孝(曜孙)生三岁,府君即出游,六岁自京师归踰月。甲申秋,不孝侍母至山东,始得侍温清”,又云,其“幼好读医书,比至山东,府君(琦)即亲授之”,可见曜孙幼时很少受到父亲的教诲。曜孙系琦中年所得子,备极宠爱,而情况如此,曜孙四姊,自然亦少受父训了。
    5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6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二,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琦《亡室汤孺人行略》云,汤瑶卿年二十七来嫁,瑶卿长琦一岁,故可推知其成婚在二十六岁时。
    3张琦《宛邻集》卷二,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四《答赵乾甫书》,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前引俱见张琦《宛邻集》卷四《答赵乾甫书》,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琦《宛邻集》卷四《答赵乾甫书》,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三,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三《古诗录序》,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琦《宛邻集》卷三《古诗录序》,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三《古诗录序》,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四《答赵乾甫书》,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张曜孙《先府君行述》,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4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表》,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5包世臣《皇敕授文林郎山东馆陶县知县加五级张君墓志铭》,张琦《宛邻集》卷六张曜孙辑《明发录》,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琦《宛邻集》卷三《商鞅论》,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张九成《孟子传》卷一三,四库全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三《商鞅论》,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三〇《东坡文钞》,四库全书本。下引东坡《范增论》皆同此。
    1张琦《宛邻集》卷三《范增论》,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三,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下引《六国论》上篇皆同此。
    3张琦《宛邻集》卷三,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下引《六国论》下篇皆同此。
    
    1苏辙《栾城应诏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2张琦《宛邻集》卷三,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3前引皆见张琦《宛邻集》卷三《乐毅论》,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1参见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3~139页,商务印书馆,1937。
    1陈宝琛《八家四六文注序》,吴鼒辑、许贞干注《八家四六文注》卷首,光绪十七年刻本。
    2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五《清诰授资政大夫工部左侍郎圃三刘公……墓志铭》,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3吴鼒《八家四六文钞》第四册《思补堂文集》卷首,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4王文濡选、蒋殿襄等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第二册,民国七年上海文明书局铅印本。
    5王文濡选、蒋殿襄等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第二册,民国七年上海文明书局铅印本。
    
    1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第10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谢无量《骈文指南》,第79页,中华书局,1918。
    3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4页,商务印书馆,1937。
    1张仁青《骈文学》,第606~609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2张仁青《骈文学》,第635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3金秬香《骈文概论》,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34。
    4“桐城派”扬散抑骈以梅曾亮之论称为集大成,其《复陈伯言书》“盖骈体之文,如俳优登场”云云,已如前引。
    5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一九《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四部备要本。
    6孙星衍《仪郑堂遗稿原序》引孔广森语,吴鼒辑、许贞干注《八家四六文注》卷首,光绪十七年刻本。
    7曾燠编《国朝骈体正宗序》,清嘉庆十一年赏雨茅屋刻本。
    
    1刘开《孟涂骈体文》卷二,道光六年刘孟涂集刻本。
    2张惠言《七十家赋钞目录序》,《茗柯文初编》,四部丛刊本。
    3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三,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4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与赵青州书》,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刊刻本。
    1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首,清光绪八年江苏书院刊本。
    2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首,清光绪八年江苏书院刊本。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张惠言》,中华书局,1976。
    4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四,清光绪四年刊本。.
    5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六,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1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第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陆继辂《崇百药斋续集》卷二《闻洪四胙孙稚存先生子补学官弟子并寄洪三符孙都下》,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刊刻本。
    
    1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二,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4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洪亮吉《卷施阁诗》卷十《南楼忆旧诗四十首》,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二,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洪亮吉《卷施阁诗》卷十,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7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4法式善《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存先生行状》,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5~7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赵怀玉《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君墓志铭》,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85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2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51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历史文化深厚积淀与常州人文性格熔铸》。
    4《常州府志·洪亮吉传》,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3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5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3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6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91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前引材料俱见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二《平生游历图序》,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二《平生游历图序》,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二《平生游历图序》,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5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6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3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7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5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8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5~2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26~27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2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3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法式善《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寸先生行状》,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4法式善《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寸先生行状》,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5赵怀玉《皇清奉直达夫翰林院编修洪君墓志铭》,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87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6详见第一章第三节《学术兴盛与常州文学精神》。
    7法式善《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存先生行状》,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4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8孙星衍《翰林院编修洪君传》,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9法式善《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存先生行状》,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74~75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0孙星衍《翰林院编修洪君传》,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第80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首,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吴鼒《八家四六文钞》第二册《卷施阁文乙集》卷首,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2钱基博《骈文通义》,第17页,上海大华书局,1934。
    1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30页,商务印书馆,1937。
    2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7页,商务印书馆,1937。
    3如张仁青《骈文学》论洪亮吉与常州体时有云:“洪亮吉所为骈文,格调纤新,笔致轻倩,世有‘常州体’之称,稍后之刘嗣绾、杨芳灿、彭兆荪、曾燠、李慈铭专学之,影响殊为深远。”张氏所概括洪亮吉和“常州体”的特色所谓“格调纤新,笔致轻倩”,与刘麟生的“清丽”、“轻倩清新”意思亦近,只是他将洪亮吉一人指为“常州派”开派大师,孙星衍则不在其列,未为允恰。所引材料,见张仁青《骈文学》,第543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3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一,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八,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5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6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7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5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6洪亮吉《更生斋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7张仁青《骈文学》,第138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8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五,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二,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5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姚燮评语见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6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4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3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五,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4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5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二,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4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5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6所引《与孙季逑书》文字,见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三,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六,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九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2所引文字分别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493、4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岱南阁集》卷二《许太恭人九十生辰事略》,清嘉庆间刻本。
    2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嘉谷堂集·江宁忠愍公祠堂记》,清嘉庆间刻本。
    1王光燮《亡女王采薇小传》,见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附王采薇《长离阁诗集》卷末,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
    2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3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4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八《孙星衍传》,中华书局,1976。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八《孙星衍传》,中华书局,1976。
    7孙士廉《年谱题记》评星衍语,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首,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叶观国《薇阁偶存弁言》,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附王采薇《长离阁诗集》卷首,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
    2叶观国《薇阁偶存弁言》,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附王采薇《长离阁诗集》卷首,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
    3袁枚《孙薇隐妻王孺人墓志铭》,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附王采薇《长离阁诗集》卷末,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
    4何森林《薇阁偶存弁言》、张经邦《薇阁偶存题辞序》,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附王采薇《长离阁诗集》卷首,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
    5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6袁枚《孙薇隐妻王孺人墓志铭》,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附王采薇《长离阁诗集》卷末,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
    7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8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9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2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3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4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下,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5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下,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2吴鼒《八家四六文钞》第三册《问字堂外集》卷首,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3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问字堂集》卷末《问字堂集赠言》,清嘉庆间刻本。
    4参见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高明路点校《书目答问补正》卷四《集部·别集第二·清骈体文家集》,第23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5吴鼒《八家四六文钞》第三册《问字堂外集》卷首,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1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大清防护昭陵之碑》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4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下引《大清防护昭陵之碑》皆同此,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1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关中金石记跋》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1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4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国子监生赵君妻金氏诔》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1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祭钱大令文》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八《祭钱大令文》张寿荣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4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7页,商务印书馆,1937。
    
    1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卷一,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2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行略》,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3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文稿外篇》,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1刘延和《简之府君暨妣汪宜人行略》,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行略》,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2翁方纲《树惠轩诗集序》,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行略》,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3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先世轶事·轶史类》,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4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答吴梅庵书》,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1刘延和《简之府君暨妣汪宜人行略》,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行略》,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2陆耀遹《祭刘芙初编修文》,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五,光绪十六年刻本。
    3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答陈理堂书》,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4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先世轶事·轶史类》,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5法式善《尚絅堂诗集叙》,刘嗣绾《尚絅堂诗集》卷首,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6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答陈理堂书》,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7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先世轶事·轶史类》,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8刘嗣绾《尚絅堂诗集》卷首,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1郭麐《尚絅堂诗集序》,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文稿外篇》,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2严迪昌《清词史》,第45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法式善《尚絅堂诗集叙》,刘嗣绾《尚絅堂诗集》卷首,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4刘昆《尚絅堂诗集序》,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文稿外篇》,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1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2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二,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1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2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十《山中与鲍若洲书》姚燮评语,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3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二,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1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二《许玉年悼亡词序》,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1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二,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2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1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二,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2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3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十,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1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2刘嗣绾《尚絅堂骈体文》卷一,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3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卷十,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1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上海世界书局,第50页,1934。
    2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三,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四《方彦闻传》,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四《方彦闻传》,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王树枏《万善花室文稿叙录》,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首,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2王树枏《万善花室文稿叙录》,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首,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3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首,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4王树枏《万善花室文稿叙录》,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首,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5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首《万善花室文稿序》,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1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七《跋方彦闻隶书》,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346~3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三,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1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四,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2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二,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1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三,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2王树枏《万善花室文稿叙录》云:“乾嘉间阳湖工偶体文者,以洪稚存、孙渊如、赵味辛、刘芙初为最,彦闻与董子诜、董方立兄弟联镳并起,以称雄于世,所谓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踵芳尘于后者也。”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首,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1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五《董方立诔序》,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2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五《董方立诔序》,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3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五《董方立诔序》,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董君方立传》,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5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二《答董方立书》,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6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五《董方立诔序》,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7玉麟《栘华馆骈体文序》,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首,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8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五《董方立诔序》,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9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二《答董方立书》,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10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董君方立传》,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0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一三《董君方立传》,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3玉麟《栘华馆骈体文序》,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首,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董祐诚《董方立文乙集》卷首,清同治八年刻董方立遗书本。
    2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卷五,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二,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一,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二,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2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三,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3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四,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二,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2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卷二,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三,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2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四,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二,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2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四,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二,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董基诚、董祐诚《栘华馆骈体文》卷四,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2张惠言《茗柯文三编》,四部丛刊本。
    3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八,花雨楼校刻本。
    4张惠言《黄山赋》,见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一,光绪十六年刻本。
    
    1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一,光绪十六年刻本。
    2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一,光绪十六年刻本。
    3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一,光绪十六年刻本。
    4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一,光绪十六年刻本。
    
    1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皖派经学家列传第六》,第96页,岳麓书社,1998。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八二《张惠言传附张成孙传》,中华书局,1976。
    3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皖派经学家列传第六》,第96页,岳麓书社,1998。
    4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二,光绪十六年刻本。
    
    1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二,光绪十六年刻本。
    2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二,光绪十六年刻本。
    3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二,光绪十六年刻本。
    4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二,光绪十六年刻本。
    1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三,光绪十六年刻本。
    2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四,光绪十六年刻本。
    
    1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三,光绪十六年刻本。
    2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四,光绪十六年刻本。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3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四,光绪十六年刻本。
    3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四,光绪十六年刻本。
    
    1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四,光绪十六年刻本。
    2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一四,光绪十六年刻本。
    3董士锡《祖妣钱孺人行略》,《齐物论斋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1参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地理学家列传第十七》,第246页,岳麓书社,1998。
    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地理学家列传第十七》,第246页,岳麓书社,1998。
    3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4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1扬雄《扬子法言》卷二《吾子篇》,四库全书本。
    2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1曹虹《阳湖文派研究》,第130页,中华书局,1996。
    2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文稿外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3刘祺编辑、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卷首,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4参见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23~139页,商务印书馆,1937。
    1参见张仁青《骈文学》,第530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本文在第五章第一节《常州骈文之兴及其原因》有相关论述。
    2张仁青《骈文学》,第635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1、张廷玉等撰:《明史》,四库全书本。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3、陈鼎撰:《东林列传》,四库全书本。
    4、欧阳东凤撰:《晋陵先贤传》,清同治七年刻本。
    5、赵熙鸿等编:《毗陵科第考》,清同治七年刻本。
    6、徐珂编:《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清国史馆撰、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李元度撰:《国朝先正事略》,台北:明文书局,1985。
    9、李垣撰:《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
    10、钱仪吉纂:《碑传集》,台北:明文书局,1985。
    11、缪荃孙纂:《续碑传集》,台北:明文书局,1985。
    12、《大清十朝圣训》,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
    13、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1986。
    14、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上海书店,1987。
    15、张惟骧纂:《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
    16、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象传》,上海:上海书店,2001。
    17、潘荣胜主编:《明清进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
    19、钱王瑟之主编:《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20、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21、蒋彤编:《武进李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22、张绍南撰、王德福续撰:《孙渊如先生年谱》,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23、范成大撰:《吴郡志》,四库全书本。
    24、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四库全书本。
    25、《钦定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本。
    26、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四库全书本。
    27、陈玉璂编纂:《常州府志》,清光绪十二年聚珍版翻印本。
    28、张球修、汤成烈纂:《道光武进阳湖合志》,清光绪五年刻本。
    29、施惠、钱志澄修:《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清嘉庆刻本。
    30、彭文杰纂辑:《彭氏宗谱》,民国十一年衣言堂刻本。
    31、叶庆元纂:《吴中叶氏族谱》,清宣统三年增修东洞庭山刻本。
    32、恽宝惠等修:《毗陵恽氏家乘》,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33、毗陵庄氏编纂:《毗陵庄氏增修族谱》,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34、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西营刘氏家谱》,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35、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毗陵吕氏族谱》,清光绪四年木活字本。
    36、蒋明达等修:《毗陵蒋巷蒋氏宗谱》,光绪三十五年柱五堂木活字印本。
    37、储秉渊等纂修:《丰义储氏分支谱》,清光绪木活字本。
    38、秦兰枝等编纂:《锡山秦氏宗谱》,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9、秦世铨、秦曙邨编纂:《锡山陡门秦氏宗谱》,民国十年木活字本。
    40、叶梦珠撰:《阅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1、黄卬辑:《锡金识小录》,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42、刘禺生撰:《世载堂杂忆》,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
    43、恽格著、钟进辑:《南田画跋》,清道光十一年刊本。
    44、恽寿平绘:《恽南田山水画册》,上海:有正书局,民国十四年珂罗版。
    45、李兆洛编,殷海国、殷海安校点:《骈体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6、恽珠编:《国朝闺秀正始集》,清道光十一年红香馆刻本。
    47、恽珠编:《国朝闺秀正始续集》,清道光十六年红香馆刻本。
    48、曾燠选、姚燮评:《国朝骈体正宗评本》,清光绪十年花雨楼朱墨套印本。
    49、张鸣珂辑:《国朝骈体正宗续编》,清光绪十四年寒松阁刻本。
    50、吴鼒辑:《八家四六文钞》,清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51、吴鼒辑、许贞干注:《八家四六文注》,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52、王先谦辑:《续古文辞类纂》,清光绪十年行素草堂刊本。
    53、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54、王文濡选、蒋殿襄等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民国七年上海文明书局铅印本。
    55、顾光旭辑:《梁溪诗钞》,清嘉庆元年刻本。
    56、周有壬辑:《梁溪文钞》,民国三年游艺斋木活字本。
    57、张曜孙辑:《阳湖张氏四女集》,清道光阳湖张氏宛邻书屋本。
    58、秦彬初辑、秦殿栋等选辑:《锡山秦氏诗钞》,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59、秦毓钧辑:《锡山秦氏文钞》,民国十九年咏烈堂铅印本。
    60、刘祺编、刘继丰校订:《武进西营刘氏清芬录第一集》,民国十二年尚絅草堂初刊本。
    61、唐顺之撰:《荆川集》,四库全书本。
    62、王士禛撰:《渔洋山人精华录》,万有文库本。
    63、袁枚撰:《小仓山房诗文集》,四部备要本。
    64、姚鼐撰:《惜抱轩文集》,四部丛刊本。
    65、洪亮吉撰:《卷施阁集》、《更生斋集》,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66、孙星衍撰:《孙渊如先生全集》,清嘉庆间刻本。
    67、孙星衍撰、王重民辑:《孙渊如外集》,民国二十一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铅印本。
    68、赵怀玉撰:《亦有生斋文集》,四部丛刊本。
    69、杨芳灿撰:《芙蓉山馆全集》,清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70、刘开撰:《孟涂骈体文》,道光六年刻本。
    71、钱大昕撰:《潜研堂集》,四部丛刊本。
    72、庄培因撰:《虚一斋集》,清光绪九年刻本。
    73、庄述祖撰:《珍艺 文钞》,清刻本。
    74、恽敬撰:《大云山房文稿》,四部丛刊本。
    75、张惠言撰:《茗柯文编》,四部丛刊本。
    76、钱仲联主编、严明等评点:《张惠言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77、张琦撰:《宛邻集》,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78、李兆洛撰:《养一斋文集》,清光绪四年汤成烈等重刊本。
    79、陆继辂撰:《崇百药斋文集》,清嘉庆二十五年合肥学社刻本。
    80、刘嗣绾撰:《尚 堂集》,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81、包世臣撰:《小倦游阁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82、吴德旋撰:《初月楼文钞》,花雨楼校刻本。
    83、方履篯撰:《万善花室文稿》,清光绪七年王氏刻畿辅丛书本。
    84、董基诚、董祐诚撰:《栘华馆骈体文》,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85、董祐诚撰:《董方立文甲、乙集》,清同治八年刻董方立遗书本。
    86、董士锡撰:《齐物论斋文集》,清道光二十年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87、刘逢禄撰:《刘礼部集》,清道光十年思误斋刻本。
    88、宋翔凤撰:《朴学斋文录》,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浮溪精舍丛书本。
    89、张成孙撰:《端虚勉一居文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90、汤瑶卿撰:《蓬室偶吟》,续修四库全书本。
    91、王采薇撰:《长离阁诗集》,清光绪十年吴县朱氏槐庐校刻本《孙渊如先生全集》附。
    92、魏源撰:《古微堂外集》,清光绪四年刊本。
    93、姚华撰:《弗堂类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94、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0。
    95、钱仲联主编:《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6、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97、庄存与撰:《春秋要指》,清道光九年广东学海堂刻本。
    98、江藩撰:《汉学师承记》,上海:上海书店,1983。
    99、支伟成撰:《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98。
    100、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高明路点校:《书目答问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01、徐世昌撰:《清儒学案》,北京:中国书店,民国二十七年本。
    102、梁启超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3、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4、梁启超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05、章太炎、刘师培著,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6、章太炎撰:《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7、张舜徽撰:《清儒学记》,济南:齐鲁书社,1991。
    108、朱自清撰:《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9、吕思勉撰:《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0、钱穆著:《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1、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2004。
    112、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3、马积高著:《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14、罗检秋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116、孟森著:《心史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7、孟森著:《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8、孟森撰:《清史演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9、辜鸿铭、孟森等著:《清代野史》,成都:巴蜀书社,1998。
    120、钱穆著:《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21、萧一山著:《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2、萧一山撰、杜家骥导读:《清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3、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2006。
    124、何宗美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25、陈时龙著:《明代中晚期的讲学运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6、潘光旦著:《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上海书店,1991。
    127、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28、冯尔康著:《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29、宋元强著:《清朝的状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30、张杰著:《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1、江庆柏著:《明清江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2、钱杭著:《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33、吴仁安著:《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4、马学强著:《江南望族——洞庭席氏家族人物传》,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35、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6、秦佩珩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37、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国经济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38、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39、徐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0、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1、樊树志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2、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43、任放著:《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44、傅抱石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南京:南京书店,1931。
    145、俞剑华著:《中国绘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46、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147、叶昌炽著、王欣夫补正、徐鹏辑:《藏书纪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8、叶德辉撰:《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
    149、傅增湘撰:《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50、瞿良士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51、吴晗著:《江浙藏书家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2、杨立诚、金步瀛合编,宋海屏校订:《中国藏书家考略》,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
    153、严佐之著:《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54、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5、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6、钱基博撰:《骈文通义》,上海:大华书局,1934。
    157、谢无量撰:《骈文指南》,北京:中华书局,1918。
    158、瞿兑之撰:《中国骈文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
    159、金秬香撰:《骈文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60、刘麟生著:《中国骈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61、梁乙真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纲》,北京:中华书局,1927。
    162、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3、柳存仁等著:《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2001。
    164、刘声木著:《桐城文学渊源考》,上海:世界书局,1974。
    165、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6、朱东润撰、章培恒导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7、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68、张仁青著:《骈文学》,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169、胡文楷著:《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70、严迪昌著:《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71、严迪昌著:《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72、严迪昌著:《阳羡词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
    17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74、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5、刘世南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76、罗时进著:《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177、曹虹著:《阳湖文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178、奚彤云著:《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9、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80、潘乃谷、潘乃和选编:《潘光旦选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181、[德]马克斯·韦伯、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82、[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济、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