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走向融合,基于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下的母语教材建设也显示出某种程度的趋同,反映着母语教材建设的共同规律。我国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文学类教材《读者的选择》(以下简称加州版)同属于地方版教材,它们编制出版时间大体接近,又具有广泛的区域代表性,更为主要的是两者在编排体例上有着惊人的趋同,反映了各自母语教材建设的主流走向。
     本研究的思路可表述为:从探讨两套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入手,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和个案法从静态的教材内部结构和动态的言语实践系统两方面,对两套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揭示了两套教科书在这两方面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对我国母语教材建设的启示作用。
     两种教科书设计思路差异中显现整合,即都可以概括为主体内容、合成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分为课文和言语实践两部分,所以本研究从动静态的角度去比较两种教科书。静态的内部结构主要从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图像系统和附录系统六个方面比较两种教科书各自要素的内容、特点和呈现方式,通过具体层面的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内容编制的理论支撑和文化背景。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主要采取个案比较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个案从训练的内容、目标、实施、策略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其发现各自的特点和异同,力图能够窥斑见豹。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教科书言语实践系统所设板块不同,内容各异,但却呈现某种程度的趋同,设计思路也是异曲同工。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思维方式的碰撞,所选取的比较的个案在趋同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两种教科书口语交际在过程设计、评价、对交流双方的关注方面各具特色;两种教科书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目标、阅读价值趋向、阅读训练方式和阅读策略方面均大相径庭;两种教科书写作训练除了训练内容、过程和策略方面的趋同性外,加州版在指导策略和能力培养方面还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在最后一部分的思考借鉴,本研究从教科书编制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现代多媒体的渗透及内部结构设计几方面来凭介加州版语文教科书并反思我国母语教科书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Along with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he culture of the west and east is heading for a collision and a mixing. The mother-tongue textbook construction, which is based on a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al tradition, also displays much convergence and reflects the common regulation of the mother-tongue textbook construction. Jiangsu Education Edition Chinese experimental textbook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hinese curriculum criterion (which will hereafter be referred to as the Jiangsu Education Edition) and the literary textbook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ate of California's The Reader's Choice, which will hereafter be referred to as the California Edition) are both local, the time of their compilation and issue is nearly the same, and they both have a representative in the district; furthermore, they are astonishingly similar in planning style and they each reflect their mother-tongue essential textbook direction. So I decided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each textbook's system: both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ir speech practical ties.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is research can express for: from talking about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ese two kinds of textbook, So I decided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each textbook's system: both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ir speech practical ties by using individual cases method and Comparison method. Comparing two sets of language textbooks deeply and trying to fi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 this both side and enlighten function to our mother tongue textbook.
     There is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sign of two kinds of textbook, That is topic contents synthesize unit and each un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ext and practical ties two parts, so I compared the two textbooks' internal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he text system, material system (which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xt), exercise system, knowledge system, picture system and appendix system. The aim of this kind of comparison is to inquire into the contents of each,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y of presenting and propping up each one's theory of outworking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for the language practical ties, I mainly used the case method and chose representative reading training, writing train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to compare the two textbooks' training content goal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evaluation etc. I tried to deduce general rules from specific cases. From the comparison, it can be noted that: the two textbooks' language practical ties have different content and different parts, but their essentials are nearly the same; the thought design is different in approach but equally satisfactory in result. But because of the collision of race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racial language and racial modes of thinking, each text also presen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dividualities are as follows: In its oral communication, there is difference in intercourses design, evaluation, process of two kinds of textbook Jiangsu Education Edition pays attention to training and reduces the importance of skill and method; giving prominence to scenarios. It pays attention to language environment; 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process, and being in need of evaluation. But the California Edition pres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raining;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stener and the speaker, and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target direction and process traction, permeating a diverse evaluation; As for reading training, the two kinds of reading trainings in the textbooks display a vast difference in their reading target, reading value tropism, reading mode and reading strategy. In the area of writing training, the writing trainings of the two textbooks are nearly the same.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nt, process, strategy etc., the California Edition presen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meating guide suggestions and encouraging principle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It also provides work of age cohorts.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bility, it pays much attention to building up the reader's conscious ability, ego construction ability, conversational ability, and using medium technique ability etc. The last part is thinking and draw lessons from California Edition, This research talks about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of the textbook, Promoting independence study of students, the design of speech practices activity, permeating the modern multi-medi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design and it also rethinks the shortage of our mother tongue textbook in these aspects. The purpose lies in constructing our mother-tongue textbook perfectly from these aspects.
引文
①李建平:《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中国教育报,2002-11-17。
    ②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351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http://www.hzedu.net/Template/govManage3.aspx?id=280
    ②白玉波:《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西北师范大学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③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④高月丽:《中外母语教材对比分析》,《陕西教育》2003年第6期。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②《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华民国79年版,第55、61页。
    ①这类论文主要有:吕春丽:《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湖南教育》2002年第5期;戴浅伦:《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2期;高月丽:《中外语文教材对比分析》,《陕西教育》2003年第6期;王晓霞:《国外及港台地区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观比较》,《学科教育》2004年第3期;赵年秀:《对中学语文教材写作训练方案的跨文化比较与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②这类论文有:秦健:《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于漪:《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张悦群:《国外语文怎么教》,http://www.hjjy.net/gkzf/show.asp?id=266;蒋呢:《美国人怎样教语文》,http://ht88.com/downinfo/58501.html。
    ③转引自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说明第1页。
    ①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②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3页。
    ①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②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130页
    ③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④朱绍禹:《语文教育科研导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Z1期。
    ①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321页。
    ②吕春丽:《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湖南教育》2002年第5期。
    ①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②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③窦桂梅:《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第5版。
    ①窦桂梅:《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第5版。
    ②韩艳梅:《特色·问题·建议——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③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①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秦健:《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③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④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①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②朱芒芒:《构建中学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成功尝试》,《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2期。
    ③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Z1期。
    ①赵年秀:《对中学语文教材写作训练的跨文化比较与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①王晓霞:《国外及港台地区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观比较研究》,《学科教育》2004年第3期。
    ②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①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②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Z1期。
    ②秦健:《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①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9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②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③陈伯璋:《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省思与挑战》,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中华民国90年版,第71页。
    ①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②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③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
    ①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
    ②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
    ③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
    ④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
    ①黄文贵:《语文学习参考书的编辑设想》,《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②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③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④McGraw-Hill:《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5.
    ⑤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①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②李大圣:《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评介》,《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①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
    ③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①张勇:《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语文建设》2005年第5期。
    ②张勇:《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语文建设》2005年第5期。
    ③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④洪宗礼:《语文》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⑤洪宗礼:《语文》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①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①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②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50
    ③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174
    ④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13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174
    ②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50
    ③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37
    ④ 李立伊:《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美高中教育异同》,http://218.77.114.2:800/newyali/yjxxx/cgzs/2002/00706.doc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50
    ② 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③ 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版,第44页。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7
    ②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37
    ③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511
    ①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①[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高文译:《孩子们,你们生活的怎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②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悦群制作:《十批高中语文教科书》,http://www.hjjy.net/printpage.asp?ArticleID=2017。
    ②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版。
    ①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②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③洪宗礼:《语文》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④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①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7
    ②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①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①刘淼:《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建设》2005年第11期。
    ②刘淼:《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建设》2005年第11期。
    ③阎苹:《对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功能的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35期(中学文科·第12期)。
    ①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31页。
    ①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513页。
    ③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①王艺:《中美小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第62页。
    ①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288-289页。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14.
    ②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14.
    ③ 三原征次著,钟启泉译:《教材编制的思想与实践》,《外国教育资料》1980年第3期。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493
    ①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16页。
    ①李大圣:《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评介》,《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②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577.
    ①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219—220页。
    ②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版,第67—68页
    ①韩雪屝:《中国当代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①朱芒芒:《构建中学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成功尝试—苏教版课标〈语文〉(7-9)年级介绍》,《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7-8期。
    ②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③洪宗礼:《语文》九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216页。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3,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620—625.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②倪文锦,欧阳如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③洪宗礼:《语文》九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①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年第2期。
    ②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版,第169页。
    ③韩雪屝:《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④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279页。
    ①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版,第183—184页。
    ②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③王松泉,钱威:《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④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⑤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⑥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①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280页。
    ②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页。
    ③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83页。
    ④ Kylene Beers: 《Holt Reading Soluti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376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ge376
    ① Kylene Beers Holt: 《Reading Soluti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376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ge370
    ①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页。
    ②[德]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③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④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⑤洪宗礼:《语文》九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①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②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③韩艳梅:《特色.问题.建议——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④洪宗礼:《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页。
    ① 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204—207.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③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314页。
    ①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赵年秀:《对中学语文教材写作训练方案的跨文化比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12期。
    ①涂雪武:《剖析鄂教版,用好新教材》,http://www.v234.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24&ArticlePage=3.
    ②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18-319页。
    ②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③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313—314页。
    ①陈珍,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
    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③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326页。
    ④叶之善:《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⑤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⑥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⑦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①涂雪武:《剖析鄂教版,用好新教材》,http://www.v234.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24&ArticlePage=3
    ②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②张蕾:《写作心理学》,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页。
    ③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④同上。
    ⑤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272页。
    ⑥韩艳梅:《特色·问题·建议——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86页。
    ②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③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①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改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①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391页。
    ②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①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②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①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①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
    ②赵年秀:《语文教材言语技能训练型单元结构新构想》,《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②同上。
    ③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291页。
    ④旅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⑤McGraw-Hill: 《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 Grade 6: The Reader's Choice》, McGraw-Hill Companies Press,2002 page 115.
    ①靳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②柳斌:《中小学课程建设资料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③赵年秀:《语文教材单元结构设计策略新探》,《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1期。
    ④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①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①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②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③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特点和趋势》,《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年第1-2期。
    ①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②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③岳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④曾祥芹:《国外阅读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184页。
    ⑤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95页。
    ①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②郝元菲:《比较阅读漫议》,《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③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页。
    ④阎苹等:《对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功能的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35期(中学文科·第12期)。
    ①吕红梅:《一图抵万言—阅读教学中视觉意象的运用》,《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2005.
    [6]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1]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4]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15]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6]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7]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8]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9]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3.
    [2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4]哀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6]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7]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8]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9]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0]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3]王松泉,钱威.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4]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5]Kylene Beers Holt Reading Solution Copyright b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376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36]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8]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9]张蕾.写作心理学[M].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
    [40]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3]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5]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5]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6]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47]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
    [48]靳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临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1]李建平.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2-11-17.
    [2]王延峻.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以七本教材为例[J].南京师大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3]白玉波.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课程艺术标准纲要》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
    [4]高月丽.中外母语教材对比分析[J].陕西教育,2003(6).
    [5]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Z1、3).
    [6]吕春丽.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J].湖南教育,2002(5).
    [7]窦桂梅.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N].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
    [8]韩艳梅.特色·问题·建议——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透视[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9]秦健.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10]朱芒芒.构建中学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成功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04(7—8).
    [11]韩雪屏.深入研究母语教材的结构原理[A].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2]赵年秀.对中学语文教材写作训练的跨文化比较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
    [13]王晓霞.国外及港台地区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观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4(3).
    [14]黄文贵.语文学习参考书的编辑设想[J].中学语文教学,2004(12).
    [15]李大圣.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16]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J].学术论坛,2003(3).
    [17]张勇.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J].语文建没,2005(5).
    [18]三原征次著,钟启全译.教材编制的思想和实践[J].外国教育资料,1980(3).
    [19]阎苹等.对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功能的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5).
    [20]王艺.中美小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
    [21]吕红梅.一图抵万言——阅读教学中视觉意象的运用[J].语文建设,2005(7).
    [2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2).
    [23]郝元菲.比较阅读漫议[J].语文教学研究,2005(2).
    [24]陈珍、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1).
    [25]赵年秀.语文教材言语技能训练型单元结构新构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5(2).
    [26]赵年秀.语文教材单元结构设计策略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3(11).
    [27]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28]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特点和趋势[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1-2).
    [29]岳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和启示[J].教育研究,2002(8).
    [30]刘淼等.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5(11).
    [31]涂雪武.剖析鄂教版,用好新教材[J].http://www.v234.com/Article Show.asp?ArticleID=62244&ArticlePage=3.
    [32]悦群制作.十批高中语文教教科书[J].http://www.hjjy.net/printpage.asp?ArticleID=2017.
    [33]李立伊.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美高中教育的异同[J].http://128.77.114.2:800/iks/cg25/00706.Do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