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缺失的现状,引发了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切。如何界定并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出现的现代性、中国性问题,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的主旨在于明确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并尝试建构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基于以上问题的设定,论文从当代中国的现实背景和特殊国情入手,在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础上,以关系契约理论为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建构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并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模型和评价指标。论文的落脚点最后回到中国现实,在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框架指导下,借鉴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经验,以“公私协作”模式为范本探索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可能路径,以期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推进新时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履行。
     全文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作为问题的缘起,本章首先立足于中国现实,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时代性。进而将关注视角集中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通过“三鹿奶粉”和富士康“连跳门”等典型案例揭示我国企业在产品质量、员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以及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社会责任履行缺失的现象。最后,本章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深入,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反思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的症结归结为:一是缺乏对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定内涵的清晰界定;二是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和实现机制。
     第二章: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作为对第一章归纳的症结的回应,本章采取广义说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并澄清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而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阶段和构成要素,概括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突出了对中国特有问题的关注和解读。具体而言,首先从概念界说、语义分析和性质解读对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作了阐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依法经营、积极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责任的同时,应承担的增进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明确了“企业”、“社会”和“责任”等核心词语的语义,归纳了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相统一的属性。其次,分别从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企业慈善捐助,不同于“企业办社会”以及其承担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无关等对我国存在的认识误区予以厘清。最后,本章依据“当代中国”这一主线概括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阶段的初级性、承担主体的多元性、义务对象的广泛性和涵盖内容的开放性等主要特征。
     第三章: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基础。这一章是以关系契约理论作为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基础,并提出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导意义。本章首先在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内涵的基础上,对西方既有的社会利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其阐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的理论困境。其次,通过关系契约理论的引入和分析,从预设前提和内在属性两方面论证了其阐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可行性,重点从关系契约注重“实质主义”的方法论、“沟通合作”的核心理念、“利益分担”的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阐释的理论优势。最后,从关系契约理论有利于体现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实现内在规范与外在规范共同调整以及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共处,重点剖析了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构。本章是对第一章归纳的症结的消解。这一章按照“体系确立”、“具体构成”、“实践应用”的逻辑尝试对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展开论述,这是本文论证的核心和重点。首先,在“体系确立”部分,论文指出国外“同心圆”责任体系、“层级式”责任体系的缺陷,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化建设目标相衔接,提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并对新体系落实新时期“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政府主导性、保障了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界定的包容性等优势加以论证。其次,本章从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政治责任、社会文化责任、社会建设责任以及社会生态责任等方面重点论述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有机构成,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元主体类型对其实体内容加以阐述。最后,本章以关系契约理论为内核,设计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应用模型和评价指标,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参考。
     第五章: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作为论文的落脚点,本章从转型期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经验借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策略选择、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实践范本——“公私协作”模式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进行讨论。本章首先考察了转型期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特殊性,归纳了俄罗斯坚持“实质主义”的主体定位、采取政府“沟通合作”的激励方式、选择“利益分担”的实现模式的主要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其次,论文在借鉴俄罗斯经验的基础上,提炼了关系契约理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策略选择的指导作用。最后,论文探讨了引入“公私协作”模式作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范本的可行性和实施建议等问题,以期优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
     以上五章内容勾画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现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本体论、价值论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通观全篇,论文采用明线和暗线两条基本线索展开,明线是以“当代中国”为导向,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到其内涵的界定与正当性基础的阐释、再到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建构与其实现机制的讨论,始终强调“中国问题”、“中国风格”和“中国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构和落实方面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暗线则是以“关系契约理论”为指导,站在“实质主义”方法论立场上,以“语境论”为看待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出发点,以关系契约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基础和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应用模型的理论内核,为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富有弹性的分析框架。总之,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实现了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研究较为理想的结合。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came ahot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around the world. The bad performance status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parks concern in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circles about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 in our country.How to define and solve the problem with modernity and Chineseness inperforma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s a common problem in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o clear the connotation of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ry to construct theChinese characteristic syste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Under this theme,from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and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reviews the legitimac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constructs the “Five in One”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s the concreteimplementation model and evaluation index. At last, this paper’s foothold finallycomes back to China. In the framewor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contemporary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ussia'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implementing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the sample of“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ode, in order to enrich and develop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advance its better implementation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body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 incontemporary China. As origin of the problem,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e of the reality,and then focus on the status quo of perform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urcountry, reveals the phenomenon of bad performance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in product quality, protection of employees’ rights and interes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haritabl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by “San Lumilk” event and “Foxconn jump gate” event and other typical cases. Finally, thischapter will further rethink the lac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ur countryfrom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boil these reasons downto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question is lack of clear defining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ies’ specific connot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econd question islack of theory syste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nnot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ontemporary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crux summarized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chapter take the generalized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larifies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China, sums up the main feat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China by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ourcountri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ighlights the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to China's unique problems. To be specific, this chapter interprets the general sense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ripartite face such as the nature of theconcept, semantic analysis and property interpret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 refers to the corporate sha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creasingstakeholder’s interests and social public interests besides undertake liability forshareholders for manag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creating profits. This chapter clears the meaning of three core words such as “enterprise”,“social” and“responsibility” and induces the uniform properties of legal obligation and moraloblig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this chapter clarify themis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uch 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s not equal to char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different from “corporate forsocial” as well as the bear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nothing to dowith the corporate’s development stage, etc. Finally,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mainline of “contemporary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ies’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such as the diversity of obligation subjec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obligation object and the openness of the content, etc.
     The third chapter is legitimac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ontemporary China. This chapter takes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as the basis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gitimacy found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puts forwar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in our country. Firstly,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legitimac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chapter reflects on western existing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such as the Social interest theory, stakeholdertheory, corporate citizenship theory, and points out its plights and deficiencies ininterpreting the legitimacy of Chin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byintroducing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in demonstra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from precondition and intrinsic properties, focus on the internal fitness and strongexplanatory power of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from the methodology of “essencedoctrine”, the cor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theimplementing mechanism of “benefit sharing”. Finall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ies’ guidance significance of our countries’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construction from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is helpful to reflect thedialectical unity of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actualize the mutual adjustment of internal standard and external standard and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orporatedevelopment and social system.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chapter is the resolution to crux summarized in the firstchapter. This chapter discuss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contemporar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concrete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hich is the core and focus of thispaper. Firstly, in the part of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defects of “Concentric circles”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hierarchy” responsibilitysystem,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ive in on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connect up the aim of 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 in new period and argues the advantages of“five in one”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arrying out the “five in one” overall layout of 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embodying the government dominant in theimplement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uaranteeing the inclusivenessof scope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this chapterelaborates the concret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i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ystem from soci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social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socialcultural responsibility, social constructing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cologicalresponsibility and expounds its solid content connecting multivariate body type inour country such as state-owned corporate and private corporate. Finally, from thekernel of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this chapter designs the application modeland evaluation index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ontemporaryChina for providing a practical refere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the foothold of the paper,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three levels, such as experience of implemen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strategy choice of implemen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 china and the practice model of implemen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ode. Firstly,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particularity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sums up themain experiences of Russian corporate i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adhering to the “essence doctrine” subject orientation, taking government incentives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sel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model of“benefit sharing”.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Russian experience, this chapter refines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in choosing the implementationstrategy of our countri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nally, this chapter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of introducing“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odel as the implementing sample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in our country for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ur country.
     The above five chapters outlin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ontology, axiology and practic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s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open clue and latent clue as two basic clues.The open clue of this paper is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n introducing th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 defining its connotation and legitimacyfoundation and discuss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mechanis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lueemphasizes the “Chinese problem”,“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standards” inChina for realizing the “theory confidence”,“road confidence” and “institutionconfidence” in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he latent clue of this paper is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Guidedby this clue, this paper stands on the position of “essence doctrine” methodology,offers a dynamic and resilient theory framewor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view of “contextual theory”, taking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as the justific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he and theory kernel of application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ll in all, two clues run through the paper whichrealized the idea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引文
①张文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南京日报》2013年1月8日,第A12版。
    ①张文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人民日报》2011年3月13日,第012版。
    ③朱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第79页。
    ④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②参见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刘建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与推进路径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86页。
    ②高尚全:《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学习时报》2004年10月25日,第1版。
    ①肖红军、王晓光、李伟阳:《中、日、韩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比较研究——基于三国全球契约成员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管理》2010年第2期,第14页。
    ①赵钧:《转型背景下的责任考量——第六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召开》,《WTO经济导刊》2011年第7期,第49页。
    ①参见朱贵平:《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科学发展观透视》,《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第30页。
    ②温家宝:《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5年9月7日,第002版。
    ①参见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2006~2010年间10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78页。
    ②陈宁远:《有摇摆的民间投资,就有消失的内需经济》,《东方早报》2010年3月26日,第A23版。
    ①参见顾功耘、王丹:《略论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上海商业》2005年第3期,27-29页。
    ①康彩霞、李力、白现军:《政府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8期,第63页。
    ①陈明明、姚海涯:《利润驱动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商界》2009年第8期,第94页。
    ②陈明明、姚海涯:《利润驱动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商界》2009年第8期,第94页。
    ③陈小曼:《富士康“连跳门”拷问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分析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第7期,第23页。
    ①郑思华:《从富士康“连跳门”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当代经济》2012年1月(下),第58页。
    ②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②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中国劳动》2004年第9期,第4页。
    ①葛建平、雷涯邻:《转型期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10期,第13-14页。
    ②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2页。
    ①高尚全:《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学习时报》2004年10月25日,第1版。
    ①邓泽宏、谭力:《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其矫正——以国内近年发生的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案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93页。
    ②[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
    12页。
    ①皮菊云、袁华:《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5页。
    ②潘旭:《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边界》,《科技创新导报》2006年第1期,第184页。
    ①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4页。
    ②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4页。
    ①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第41页。
    ②参见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34-38页。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郑祝君:《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公司制度的理念变迁》,《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1页。
    ②Bowen H.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Harper Press,1953,p.31.
    ③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34页。
    ④Keith Davis,“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1960):70.
    ⑤[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煜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⑥[日]金泽良雄:《当代经济法》,刘瑞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③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④参见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⑤参见郭军:《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010版。
    ①参见郭军:《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010版。
    ①这里的定义是在吸收其他学者定义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定义。参见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②[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不同类型组织价值实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营利性商业企业侧重于经济价值的实现,而公益创业企业侧重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结合,而非营利性组织侧重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参见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②史际春、肖竹、冯辉:《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40页。
    ③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第66页。
    ①参见《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②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144页。
    ③史际春、肖竹、冯辉:《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41页。
    ④参见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①蒋建湘:《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政法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04页。
    ②参见郑曙光:《企业社会责任:商法视野的考察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期,第173页。
    ③常凯:《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36-37页。
    ④参见蒋建湘:《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政法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05页。
    ①Carroll Arehie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v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Business Horizons34(1991):42.
    ②《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0)》,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第778页。
    ③当然,利益相关主体感知社会责任时和企业具体承担时并不必然遵循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的顺序,这些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
    ④学者周祖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不但持此观点,而且认为道德义务是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关键。参见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第61页。
    ①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①以关系契约理论作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将在后面章节中展开。这里只是简要说明引入关系契约理论有助于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统一的性质。
    ②参见包月阳:《初级阶段的中国CSR》,《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17日,第001版。
    ①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百分之十二的部分,准予扣除。这实际上就是鼓励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表现,并为靠法律强制力予以推行。
    ①参见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企业家看社会责任》2007年版,第8页。
    ①参见张娟:《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5期,第61页。
    ①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发展的新阶段》,《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5期,第40页。
    ②李荡、祁少云、李文等:《赢在责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①《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特征:整体进入起步阶段》,《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Z1期,第39页。
    ②董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进入起步阶段》,《建筑》2013年第2期,第17页。
    ①彭华岗:《加快转变方式国企应起带头作用》,《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页。
    ②参见方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参考报》2009年10月22日,第008版。
    ①苗婷婷:《论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时代金融》2008年7期,第77页。
    ②伏军:《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及其实现路径选择》,载于楼建波、甘培忠主编:《企业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284页。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6页。
    ①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②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定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③祝继高、廖乔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7日,第A06版。
    ①参见王立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生产力研究》2009年12期,第19页。
    ①参见肖海军:《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相对责任与绝对责任》,《法治论坛》2010年第1期,第163—166页。
    ②参见肖海军:《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相对责任与绝对责任》,《法治论坛》2010年第1期,第160—162页。
    ①参见刘大洪:《“美丽中国”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9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张文显、信春鹰:《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法治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9期,第16页。
    ①李振江:《法律体系的逻辑分析》,《法律方法》2010年第19卷,第341页。
    ①蒋开富:《正当性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49页。
    ①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1页。
    ②季卫东:《秩序的正统性问题》,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3/12/zh42343563414213002261131_76639.htm,2012年12月
    17日访问。
    ③参见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01—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7页。
    ②参见[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页。
    ③参见张乃根:《西方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页。
    ④张宏生、谷德春:《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页。
    ⑤根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是来自企业的内在驱动力还是外部驱动力,学术界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理论分为三类:外生说,即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由企业外部力量迫使企业不得已而为之;内生说,即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东西,企业本身就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和力量源泉;内外兼具说,即既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事情,同时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外部相对人对企业约束的结果,两者不可分离。相对而言,内外兼具说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首先有利于企业自身,同时也有利于相对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⑥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企业价值观的整合观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2期,第61页。
    ②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①参见赵建梅:《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种理论研究路径的分析与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2期,第15页。
    ②比如水、电、石油等大型国有垄断企业而言,政府可能是其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而作为一些民营中小企业,政府的直接影响相对而言就会相对有限。
    ③龚天平:《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76页。
    ④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
    127页。
    ①[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参见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①参见[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6页。
    ②参见[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②参见[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康娜:《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2008年博士论文,第36页。
    ①康娜:《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2008年博士论文,第36页。
    ②李淑英:《社会契约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52页。
    ③参见[美]莫顿·J·霍维茨:《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谢鸿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①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
    ②[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③参见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吉林大学法学理论2006年博士论文,第95页。
    ①康娜:《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2008年博士论文,第45页。
    ①参见[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参见刘清芝:《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解析》,《学理论》2011年第36期,第72页。
    ①参见步淑段、秦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第91页。
    ①步淑段、秦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第91页。
    ②参见步淑段、秦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第91页。
    ①[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9页。
    ①See Ian R. Macneil, The New Social Contract-An Inquiry into Modern Contractual Relations, Yale UniversityPress,1980, pp.1-2.
    ②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③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④王玉国:《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9页。
    ①[日]内田贵:《契约的再生》,胡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②参见马东:《从合意到关系——契约模式的演变》,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①参见曾哲:《从共同体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人民日报》2013年1月24日,第007版。
    ②杨玉梅:《旅游企业与原住民的关系治理——基于关系契约理论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4期,第175页。
    ①[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代译序。
    ①参见[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②[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③[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①参见段文、晁罡、刘善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51页。
    ②Klaus M. Leisinger, Creating Value through Responsible Business,http://www.bcsd.org.tw/2010/images/doc/701/20071011/20071011.pdf, visited on2013-03-12.
    ①参见蒋建湘:《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政法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05页。
    ①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
    ②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1期,第21页。
    ①姚建宗:《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32页。
    ②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1期,第21页。
    ①韩振峰、孙尚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人民论坛》2013年第2期,第189页。
    ②邹东涛、席涛:《制度变迁的中国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第22页。
    ③参见陈佳贵、黄群惠、彭华岗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8页。
    ①参见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
    ②周沛霖:《浅论三元主体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政府职能》,《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第15页。
    ③楼建波、郭秀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理念和中国实践之路》,载于楼建波、甘培忠主编:《企业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3页。
    ④徐金海:《论社会责任的商法向度:基于营业自由的视角》,《中国商法年刊》2009年,第324页。
    ⑤徐金海:《论社会责任的商法向度:基于营业自由的视角》,《中国商法年刊》2009年,第325页。
    ①叶泰民:《“企业社会责任态度”及“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意愿”之研究》,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9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2页。
    ②叶泰民:《“企业社会责任态度”及“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意愿”之研究》,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9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3页。
    ①戴安林:《“五位一体”总布局:日益丰富的战略部署》,《湘潮(上半月)》2013年第2期,第4页。
    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五位一体”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存在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的表述,但其并不是在纯粹法律意义上使用这些词语,甚至五位一体的社会责任领域分类在具体的社会情况中也可能会出现交叉和重叠,但这并不影响“五位一体”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实的解释力。
    ③参见戴安林:《“五位一体”总布局:日益丰富的战略部署》,《湘潮(上半月)》2013年第2期,第5页。
    ①参见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第140-141页。
    ②参见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第141页。
    ③王海福,《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服务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天津日报》2013年4月8日,第009版。
    ①转引自刘展铭:《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②喻中:《法律:最低限度的社会共识》,《法制日报》2008年6月1日,第010版。
    ③丁鑫、古桂琴:《企业环保责任与政府规制必要性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0期,第63页。
    ①谢地:《国有经济的身份与地位:法经济学的视角》,《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3期,第51页。
    ②李岚、张凯璇:《微软的“政治觉醒”及美国企业的政治行为特征》,《河南科技》2012年第9期,第27页。
    ①李岚、张凯璇:《微软的“政治觉醒”及美国企业的政治行为特征》,《河南科技》2012年第9期,第27页。
    ②陈静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组织化——以厦门PX项目中“散步事件”为例》,《北方环境》2011年第12期,第12页。
    ③罗筠:《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及解决对策——以贵州瓮安县为例》,《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2010年,第319页。
    ②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第68页。
    ①李章军、张烁、江琳:《五位一体奔向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13年3月17日,第011版。
    ②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1期,第13页。
    ④张文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人民日报》2011年3月13日,第012版。
    ①参见王茂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2期。
    ②Peter F. Drucker,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Harper&Row Publishers,1973, p.341.
    ③刘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5页。
    ④参见南方日报评论员:《“五位一体”为发展方式确立了新坐标》,《南方日报》2012年11月23日,第F02版。
    ①本报评论员:《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北京日报》2012年11月25日,第001版。
    ②王茂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2期,第119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张文显、信春鹰:《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法治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9期,第15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张文显、信春鹰:《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法治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9期,第15页。
    ②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
    1期,第17页。
    ①谢菊:《论生态责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28页。
    ②赵惊涛:《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133页。
    ③蔡守秋:《生态法学方法论的要点》,《清华法治论衡》2010年第13辑,第2页。
    ④参见刘大洪:《“美丽中国”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9页。
    ①郑晋鸣、颜维琦、王逸吟:《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光明日报》2013年3月14日,第001版。
    ①参见南方日报评论员:《“五位一体”为发展方式确立了新坐标》,《南方日报》2012年11月23日,第F02版。
    ①陶勇:《企业间合作关系质量内涵探讨》,《市场周刊商务》2004年第8期,第20页。
    ①See Bart Nooteboom,Victor A. Gilsing, Density and Strength of Ti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A Competence AndGovernance View,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96711, visited on2012-09-16.
    ②陶勇:《企业间合作关系质量内涵探讨》,《市场周刊商务》2004年第8期,第20页。
    ③参见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④参见殷杰:《语境主义世界观的特征》,《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94页。
    ①参见[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微小企业就无需承担社会经济责任之外的任何社会责任。一个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程度的社会责任往往取决于企业的具体承担能力是否与其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匹配。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的规模与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多大范围的社会责任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②参见蒋建湘:《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政法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05页。
    ①参见李海婴、翟运开、董芹芹:《企业社会责任:层次模型与动因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第19页。
    ①参见王志华:《俄罗斯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①邹东涛、席涛:《制度变迁的中国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第22页。
    ①唐朱昌:《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2期,第40页。
    ②廖伟径:《俄罗斯:多元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经济日报》2012年8月18日,第07版。
    ③赵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及对我国东北振兴的启示》,《对外经贸》2012年第7期,第51页。
    ①赵萌:《用CSR管理政府关系——中俄企业比较》,《中欧商业评论》2011年第10期,第119页。
    ②Jeremy Baskin, Value, Values and Sustainability: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 companies,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94573, visited on2012-11-12.
    ③廖伟径:《俄罗斯:多元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经济日报》2012年8月18日,第07版。
    ①田春生:《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第125页。
    ②Ясинe, Брем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2002(11),转引自:张永刚、方振邦:《俄罗斯政府与大型企业关系模式演变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4期,第5页。
    ③俄罗斯社会信息局:《俄罗斯商业和联合国全球契约:实践中的社会责任》2007年研究报告,2007年。
    ④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5页。
    ①[俄]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全国论坛,http://www.csrforum.ru,2011年。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11页。
    ②赵萌:《用CSR管理政府关系——中俄企业比较》,《中欧商业评论》2011年第10期,第121页。
    ③赵萌:《用CSR管理政府关系——中俄企业比较》,《中欧商业评论》2011年第10期,第121页。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6页。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7页。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8页。
    ②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9页。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5页。
    ②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3页。
    ③关健斌:《俄罗斯要对拖欠工资者用重典》,《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6日,第03版。
    ①参见关健斌:《让一夜暴富的人把钱吐出来》,《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7日,第05版。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9页。
    ②赵萌:《用CSR管理政府关系——中俄企业比较》,《中欧商业评论》2011年第10期,第121页。
    ①参见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13页。
    ①[俄]М.В.拉德琴科、Р.Г.列昂季耶:《俄罗斯大、小企业的相互关系评论》,钟建平译,《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6期,第79页。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10页。
    ②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13页。
    ①[俄]俄罗斯经理人协会、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管理学研究生院等:《将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战略之中》,《俄罗斯2008年社会投资报告》2008年。
    ①赵萌:《超越商业,不逾越政府: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领袖怎样做慈善》,《斯科沃新兴市场研究院月度研究报告》2011年,第13页。
    ①参见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韦黎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推着企业走》,《南方周末》2007年11月1日,第C17版。
    ①赵萌:《用CSR管理政府关系——中俄企业比较》,《中欧商业评论》2011年第10期,第121页。
    ②崔利民:《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法律规制》,《河北法学》2010年第10期,第160页。
    ①李林:《公私合作关系中PPP合作机制研究》,重庆大学管理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②李林:《公私合作关系中PPP合作机制研究》,重庆大学管理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①参见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①具体事例表现在:北京2008年奥运部分工程、北京地铁四号线等建设、重庆中法供水公司项目以及杭州湾大桥等路桥建设投资等都很好地引入了“公私协作”模式,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建立起合作的契约关系,并实现了充分利用私人资源并提供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服务。
    ①参见徐枭雄:《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建构——基于公私协作治理的视角》,《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7期,第61页。
    ①任琦鹏、杨青:《PPP用于不同地域养老院的风险评价模型》,《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第46页。
    ①在讨论我国政府与各种类型企业合作过程中,虽然区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有“公公协作”、“公私协作”之分,但是为了讨论和表述方便,后文仍然沿用西方“公私协作”的提法,但是这里要注意区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国有企业与西方私有企业性质上的区别。虽然,概念表示应当有所差异,但是基于政府与企业关系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不影响“公私协作”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②曾敏等:《论政府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定位和作用》,《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6期,第1页。
    ①张燎:《对中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中公私协作机制的现状观察和思考》,《城市公用事业》2010年第1期,第3页。
    ①郜金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现状、内涵及功能分析》,《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第132页。
    ①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文显.张文显法学文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张文显.法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0]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1]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2]黄文艺.比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4]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7]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8]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2]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3]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4]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5]王志华.俄罗斯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6]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满河军.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8]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论——企业与利益关系者的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9]叶保强.建构企业的社会契约[M].台北:台北鹅湖出版社,2002.
    [30]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2][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M].雷喜宁,潘勤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4][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玉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5][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36][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8][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
    [39][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王春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0][俄]弗·沃·日里诺夫斯基.俄罗斯的命运[M].李惠生,盛世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41][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M].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2][俄]科萨尔斯,雷芙金娜.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M].石天,董英辅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0.
    [43][俄]O·T·博戈莫洛夫.俄罗斯的过渡年代[M].张弛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44][美]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杨斌,石坚,郭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5][德]霍尔斯特·施泰因,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李兆雄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6][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李春玲,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7][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
    [48][美]马尔康姆·麦克托西,露丝·汤姆斯,黛博拉·莱普茨格,等.全球企业公民必读: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战略选择[M].殷格非,于志宏,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49][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0][德]莱因哈德·默恩.企业家的社会责任[M].沈锡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51][美]里查德·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M].翁绍军,马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2][美]林恩·夏普·佩因.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M].杨涤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3][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M].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4][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5][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7][日]内田贵.契约的再生[M].胡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58][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9][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1][俄]B·Л·伊诺泽姆采夫.后工业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安启念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2][俄]尼·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M].董友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C.学位论文
    [1]资琳.契约制度的正当性论证——一种以主体为基点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2]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3]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4]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5]杨春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
    [6]李林.公私合作关系中PPP合作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1]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2卷)[C].尹田.契约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冲突与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C].格兰特·吉尔莫.“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张文显,信春鹰.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法治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
    [2]姚建宗.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J].政治学研究,2010(2).
    [3]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
    [4]韩振峰,孙尚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3(2).
    [5]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属性和方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6]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7]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8]朱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6(3).
    [9]宋显忠.合理性与现代法的理性构造[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10]傅穹.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迷思与规制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11]张维迎.企业社会责任的困惑与悖论[J].企业文化,2007(10).
    [1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
    [13]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J].法学,2007(12).
    [14]张永刚,方振邦.俄罗斯政府与大型企业关系模式演变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4).
    [15]姚金海.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5).
    [16]李雪平.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性质和效力——兼议ISO26000制定中的法律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2007(4).
    [17]刘诚.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J].中外法学,2006(5).
    [18]沈四宝,程华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J].法学杂志,2008(3).
    [19]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
    [20]李平龙.超越道德教化——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内涵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5(1).
    [21]刘继峰,吕家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扩展与协调[J].法学评论,2004(5).
    [22]张国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意蕴[J].江苏社会科学,2007(5).
    [23]刘沂江,刘诚,孟德胜.论交互性的企业社会责任[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24]冯果,辛易龙.公用企业社会责任论纲——基于法学的维度[J].社会科学,2010(2).
    [25]刘新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社会科学,2010(2).
    [26]林海.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与法律调整机制的转型[J].学海,2010(2).
    [27]贾生华,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视角到协同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8]陈永正,贾星客,李极光.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形成条件及表现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9]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
    [30]朱慈蕴.论金融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从应对和防范危机的长效机制出发[J].清华法学,2010(1).
    [31]朱慈蕴.公司的社会责任:游走于法律与道德规范之间[J].中外法学,2008(1).
    [32]周林彬,何朝丹.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J].现代法学,2008(2).
    [33]胡小静.论公司社会责任:内涵、外延和实现机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2).
    [34]龙一平,沈绍睿.法律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构建[J].前沿,2010(23).
    [35]郜金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现状、内涵及功能分析[J].河北法学,2010(1).
    [36]常凯.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7]刘新民,谢志华.企业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7(7).
    [38]沈艺峰,沈洪涛.论企业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J].中国经济问题,2003(2).
    [39]余逊达,陈旭东,朱卓瑶,等.公众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浙江社会科学,2006(5).
    [40]吕军书.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思考——兼论三鹿毒奶粉事件[J].前沿,2009(9).
    [41]卢勇.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初探[J].学术论坛,2006(12).
    [42]李春梅,徐会.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学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9).
    [43]刘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4]田春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中日社会责任制度比较为视角[J].兰州学刊,2009(1).
    [45]董保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6]郭斌,田学辉.基于法律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7]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6(2).
    [48]虞慧晖,贾婕.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49]何国华,刘继峰.企业行为中的利己主义、理性主义及伦理主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及系统结构探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0]邓泽宏,谭力.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其矫正——以国内近年发生的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案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
    [51]郑曙光.企业社会责任:商法视野的考察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52]林艳琴.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3]张洪,李健.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整合视角的研究[J].企业管理,2007(3).
    [54]朱锦程.政府、企业与社会三者关系中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55]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56]王丹,聂元军.论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美国政府的实践和启示[J].理论探索,2008(6).
    [57]沈晓阳.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6(6).
    [58]单双.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兼评美国“其他利害关系人条款”[J].中国司法,2004(12).
    [59]李嘉宁,胡改蓉.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不完全契约与动态平衡理论的思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5).
    [60]武圣涛.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模式[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1]雷兴虎,刘斌.《企业社会责任法》: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法制保障[J].法治研究,2010(4).
    [62]邢海玲.从“三鹿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理想的尴尬[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63]胡鸿高.论企业社会责任[J].东方法学,2008(1).
    [64]郑在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商法考量——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综述[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1).
    [65]廖永威.企业社会责任外部促进机制的法学与经济学研究[J].兰州学刊,2008(11).
    [66]钟宏武.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概况及启示[J].WTO经济导刊,2008(4).
    [67]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68]胡元聪.外部性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8(4).
    [69]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
    [70]廖斌,徐景和.公司多边治理研究[J].政法论坛,2003(1).
    [71]崔利民.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法律规制[J].河北法学,2010(10).
    [72]蒋开富.正当性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73]胡树,夏美玲.社会责任视角下日本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关系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74]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J].社会科学,2010(2).
    [75]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法律科学,2000(3).
    [76]赵萌.用CSR管理政府关系——中俄企业比较[J].中欧商业评论,2011(10).
    [77]唐朱昌.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2).
    [78][俄]М.В.拉德琴科,Р.Г.列昂季耶.俄罗斯大、小企业的相互关系评论[J].钟建平译.西伯利亚研究,2009(6).
    [79]А.Н.ГоловКцщцн. Правовля реформа в россии[J].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право,2005(6).
    [80]В. Н. Галузо. Институт власти прокурора вРоссии[J].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право,2011(2).
    [81]В.А.Кцщцн. Правовля реформа в россии[J].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право,2005(6).
    [82]В.П.Басцк.Количественные и ачесвенные изменения принципв граждансвтаР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J].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право,2005(6).
    [83]Larry Cata Backe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ransnational Law: The UnitedNation’s Norms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a Harbinger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Law [J]. Columbia Human RightsLaw Review, Vol.37,2006.
    [84]Lewis D.Solomon, Donald E. Schwartz, Jeffrey D. Bauman. Corporations Lawand Policy: Materials and Problems (Second Edition)[M]. West Publishing Co.St. Paul,Minn.,1988.
    [85]Jesse H. Choper, Ronald J. Gilson, John C. Coffee. Cases and Material onCorporations (Fifth Edition)[M]. Aspen Law&Business, Aspen Publishers Inc., NewYork,2000.
    [86]A. A. Berle Jr. Corporate Powers as Powers in Trust [J]. Harvard Law Review,Vol.44(7),1931.
    [87]E.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J].Harvard LawReview,Vol.45(7),1932.
    [88]Cheri A. Budzynski. Can a Feminist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reak down the Barriers of the Shareholder Primacy Doctrine [J].University ofToledo Law Review, Vol.38,2006.
    [89]Paul Redmond.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 and Human Rights: Options for StandardSetting and Compliance [J].International Law,Vol.37,2003.
    [90]Ilias Bantek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International Law [J].Boston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22,2004.
    [1]张文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N].人民日报,2011-03-13(012).
    [2]韦黎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推着企业走[N].南方周末,2007-11-1(C17).
    [3]关健斌.让一夜暴富的人把钱吐出来[N].中国青年报,2009-3-17(005).
    [4]关健斌.俄罗斯要对拖欠工资者用重典[N].中国青年报,2009-7-26(003).
    [5]廖伟径.俄罗斯:多元措施扶持中小企业[N].经济日报,2012-8-18(007).
    [1]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全国论坛(2011)[EB/OL].
    [2013-02-08]http://www.csrforum.ru.
    [2]Jeremy Baskin.Value,Values And Sustainability: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Emerging Market Companies [EB/OL].[2012-11-22].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945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