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立足全球化背景,以当代著名华语导演张艺谋、徐克、李安为例,从现代性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审视和梳理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总体特征和个性风格。笔者首次提出华语电影现代性的四种主要类型,即“启蒙现代性”、“娱乐现代性”、“日常现代性”和“传奇现代性”,并分别结合三位导演的主要作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文本分析。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分为五章。
     导论部分首先厘清和界定“全球化”、“现代性”、“文化认同”以及“华语电影”这四个重要概念,并揭示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电影和华语电影不仅是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全球化和现代性的重要“推手”。在全球化时代,两岸三地的华语导演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其作品中表现西方现代性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困惑?
     正文第一章首先概括分析了张艺谋、徐克及李安所分别代表华语电影“启蒙现代性”、“娱乐现代性”和“日常现代性”的总体特征,并指出他们的新历史武侠影片共同具有“传奇现代性”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以张艺谋电影为例,具体分析其“红色三部曲”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所体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启蒙现代性立场,认为西方观众和研究者将张艺谋影片中的“启蒙现代性”,解读为“刻意迎合西方想象的东方景观”,完全是误读的结果。
     第三章从华语电影娱乐现代性的视角探讨徐克的主要代表影片,认为由于香港商业消费社会的文化需要,徐克的作品在追求现代性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注重适应香港大众文化认同的娱乐性要求。
     第四章以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及《色戒》为例,具体分析其所隐藏的西方现代性与东方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指出其影片体现了华语电影日常现代性的总体特色和个性风格。
     第五章则从传奇现代性的视角,具体分析《黄飞鸿》、《卧虎藏龙》和《英雄》等新历史武侠影片中分别体现出的现代性内容与文化认同之意义。这一章属于在同一电影题材下三位导演不同艺术风格和文化认同维度上的比较研究。
     结语总结全文。从电影创作和成名时期来说,徐克最早、张艺谋次之、李安最迟。张艺谋精于摄影画面和色彩运用,但叙事技巧不足;李安长于电影叙事和思想挖掘,却有形成固定模式之嫌;徐克技术全面,注重特技和创新,但有力不从心之感。张艺谋影片适应着时代的要求,以启蒙现代性的立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李安立足西方日常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流露出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怀旧之情;徐克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性兼收并蓄、中西文化混合,其影片体现了华语电影娱乐现代性的特色。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globalized background, takes contemporary renowned Chinese Director Zhang Yimou, Xu Ke, Ang Lee as the example, carefully examines and combs the Chinese movie's overall characteristic and individuality style ,from the modernity and the cultural approval's angle of view。The author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four kinds of main Chinese movie modernity type, namely“the Enlightment modernity”,“the entertainment modernity”,“the daily modernity”and“the legendary modernity”, and unifies three director's principal productions to carry on concrete and thorough text analysis separatel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the main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And the main text divides into five chapters in all.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part defines clearly and limits four important concepts ,“the globalization”,“the modernity”,“the cultural approval”as well as“Chinese movie”, and promulgates their logic relations.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movie and Chinese movie are not only the product of“the globalization”and“the modernity”, simultaneously is also the important“the hand slap”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globalized time, Chinese directors are facing a common problem: How to display the contradictory and confusion between the Western modernity and th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approval in films.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zes and anali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 that Zhang Yimou, Xu Ke and Ang Lee are separately on behalf of the Englightment modernity,the entertainment modernity and the daily modernity in Chinese movie.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y have new historical knight-errant movies of“the legendary modernity”together.
     The second chapter takes the Zhang Yimou movie as the example, study the Englightment modernity of“the red trilogy”as well as“The City of Golden Armor”.The authou thought that the Western audience and the researcher misrepresent the Englightment modernity of the Zhang Yimou movie a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West imagine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main movie of Xu Ke from the angle of entertainment modernity view ,thought that because of the expenditure cultural in Hong Kong commercial society, Xu K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adapt Hong Kong mass culture entertaining reality request, during the pursue modernity ideological concept and expression means of art.
     The fourth chapter takes Ang Lee’s“the family trilogy”and " Lust, Caution " as the example, studies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modernity and the cultural approval, and pointed out his movie has manifested Chinese movie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ual style of“the daily modernity”
     The fifth rules from the legendary modernity angle of view, study he new historical knight-errant movie ,"Huang Feihong",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Hero" ,and manif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ity content and the cultural approval separately. This chapter belongs to the research between the different artistic style and the cultural approval dimension of three directors in identical movie theme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The author thought: Xu Ke is early, Zhang Yimou is next, Ang Lee is latest of becoming famous in the movie,. Zhang Yimou is skilled in the photographic picture and the color utilization, but lacks the ability of narration; Ang Lee excels in the movie to narrate with the thought excavation, and also becomes visible suspicion of the fixed pattern; Xu Ke’s technology is comprehensive,and he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stunt and the innovation, but seemed to be that lacks the ability to do what one would like the feeling. Zhang Yimou’s movie is adapting the time request, critiqu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he standpoint of the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ng Lee bases the social life of the West daily modernity, reveals his attachment and the nostalgia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Xu Ke swallows everything uncritically between th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ity , and his movie manifests“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mix”and“the entertainment modernity”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ovie.
引文
1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 [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
    2汪信砚:《全球化与人类的共同利益》,载蔡拓编:《中国学者论全球化与自主》,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3王逢振:《全球化》,载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1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刘金源:《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对全球化的制衡作用》,载蔡拓编:《中国学者论全球化与自主》,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295页。
    3有关电影的具体发明过程,可参看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第一节“电影的发明”。
    4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5李政亮:《在战争与现代生活中回荡的日本电影》《读书》,2007年第9期
    6李政亮:《在战争与现代生活中回荡的日本电影》《读书》,2007年第9期
    1 [法国]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鲁晓鹏编:《跨国的华语电影:身份,国家,性别》,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刘宇清:《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2鲁晓鹏编:《跨国的华语电影:身份,国家,性别》,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刘宇清:《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3杨静:《试论中国电影参与全球化的策略》,《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4韩少功,王尧:《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1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8页。
    2马国川:《秦晓: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12日。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4周宪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5 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三联书店2006年版,《导言》第14页。
    6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从文化的角度看》,三联书店,2005年版序。
    7马国川:《秦晓: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12日。
    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第4页。
    2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周宪、包兆会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3叶雨:《江河入海:中国文化的双重使命——访许倬云先生》,《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30日。
    4朱滢:《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1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3杜维明:《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人文社会学和哈佛—燕京学社所面临的挑战》,载刘海平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4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33页。
    1韩少功、王尧:《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01页。
    2 [加]卜正民、[加]施恩德编:《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45页。
    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2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载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2可参看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第一、第二章;周星:《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戏剧》, 2000年第1期。
    3罗艺军等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 [加]卜正民、[加]施恩德编:《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导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版,第6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2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后大陆艺术电影中的多重认同》,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后大陆艺术电影中的多重认同》,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4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后大陆艺术电影中的多重认同》,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5 [加]卜正民、[加]施恩德编:《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导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42页。
    6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2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代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高明晨:《全球化、后殖民性与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自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2孟建、李亦中等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3韩少功,王尧:《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1蔡志诚:《批评的踪迹与现代性测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一种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作者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郑树森主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扉页。
    4李建强、章柏青主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第2页。
    5陈旭光:《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1杨红菊:《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3周星:《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戏剧》杂志,2000年第1期。
    
    1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2周星:《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戏剧》,2000年第1期。
    3邵牧君:《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电影艺术》,1986年第9期。
    4杨春时、俞兆平主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2杨红菊:《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4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5周星:《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戏剧》杂志,2000年第1期。
    1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2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1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3冯果:《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192页。
    
    1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2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2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230页。
    3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231页。
    
    1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2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页。
    3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页。
    4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5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1刘忠波:《“九七”回归时期香港电影的文化认同》,《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2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3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4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焦素娥、雷利鸣:《影像奇观中的民族精神——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视角及文化特色》,《南都学坛》, 2002年第5期。
    2王海洲:《港台武侠片概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
    3张会军:《对电影的敬仰和真诚》,载陈捷:《第五代: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代序,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末末编著:《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4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5末末编著:《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末末编著:《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2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2005年版,第5页。
    3邹建:《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有关徐克的个人简历,可参阅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1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3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4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1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2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1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2黄治平:《李安“三部曲”的中国想象》,苏州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
    1末末编著:《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2末末编著:《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3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4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2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3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2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4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5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电影双周刊》,1993年8月第374期,转引自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2 (香港)列孚:《徐克“黄飞鸿”系列研究》,载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3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1邹建:《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王正刚:《从功夫探功底———李安电影的叙事特征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2张帆:《论李安电影的创作特征与文化身份》,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1夏衍:《夏衍电影剧作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1页。
    3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等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5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6金真徽:《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8月19日。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3甘阳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初版前言,第5页。
    4甘阳:《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甘阳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5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6杨红菊:《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王丽娟:《反思——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起点》,《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何建平:《试论中国电影传统中的“现代性神话”》,《电影创作》,2000年第4期。
    2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5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1页。
    6吴小丽、徐甡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
    1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4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1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2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3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4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122页。
    5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6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7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2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3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1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2邹建:《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3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罗雪莹:《红高粱:张艺谋写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1页。
    2李静:《旷野中奏响的生命狂欢曲——<红高粱>中“红色”原型的解读》,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年第3期。
    1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2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3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4佘爱春、李艳:《生命狂欢·民族寓言·意识形态——电影<红高粱>的一种读解》,《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1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30页。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2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后大陆艺术电影中的多重认同》,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1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与跨国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9页。
    2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3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2王振民、王绍尧编《影海扬帆:电影批评理论与实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3叶坦:《“电影是感情性的东西”:与张艺谋的谈话》,《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1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1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2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3臧焱辛、张媛:《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论电影<菊豆>对小说<伏羲伏羲>的二次创作》,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2孙颖:《文化的悲剧——康妮和菊豆比较》,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1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2苏童:《婚姻即景》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3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苏童:《婚姻即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自序第1页。
    
    1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64页。
    1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3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1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2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3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4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1马中:《试论<乡音>的“二律背反”》,王人殷编:《豪华落尽见真淳——胡炳榴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2李九如:《爱情悲剧与生存窝言—<黑白往事>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比较》,《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
    3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2杨红菊:《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研究再审视》,《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3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2鲁晓鹏:《中国电影史中的社会性别、现代性、国家主义》,姜振华、胡鸿保编译,《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2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2张英进:《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卢燕、李亦中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3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后大陆艺术电影中的多重认同》,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3页。
    3 (香港)列孚:《香港文化漫游》,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01-202页。
    1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2丁宁:《浅析徐克“古典系列”的文化意蕴》,《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1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2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3彭辉:《92香港电影新热门—古装片、女性片》,《电影评介》,1992年第10期。
    
    1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2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崔斌箴:《庄子化蝶亦戏亦真——品味张国荣的表演境界》,《电影》,2003年第6期。
    1张弘:《<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消费导刊》,2008年第3期。
    2俞剑钊、宁惠:《论李碧华<青蛇>主题的表现》,《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 [奥]阿兰·瓦尼埃:《精神分析学导论》,怀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1陈勤建、尹笑非:《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梁祝“包办婚姻说”遭质疑》,《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12日。
    2陈勤建、尹笑非:《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易中天:应该打倒孔家店,不能打倒孔夫子》,《经济观察报》,2008年10月13日,第41版。
    4全慰天:《论“家天下”》,载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版,第106页。
    1全慰天:《论“家天下”》,载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版,第107页。
    2全慰天:《论“家天下”》,载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版,第109-113页。
    3全慰天:《论“家天下”》,载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版,第114页。
    1关华:《从<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悲剧心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孔远志:《梁祝故事在海外的传播及研究设想》,《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1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3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4郦因素:《当代动画片艺术的文化阐释——<小倩>、<花木兰>和<宝莲灯>比较分析》,《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5郦因素:《当代动画片艺术的文化阐释——<小倩>、<花木兰>和<宝莲灯>比较分析》,《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1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2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2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1 [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刘俊著:《“家”的颠覆与重建——以“父子关系”为视角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变迁》,载刘俊:《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22日。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如意:《姊妹篇<推手>》,《大众电影》,2005第9期。
    2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3甘小二:《诗意地栖居于电影语言──李安和<推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4[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32页。
    
    1[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8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阿D :《喜宴》,《大众电影》, 2004年第24期。
    2史波:《李安与<喜宴>》,《世界博览》,1995年第1期。
    1贾斯汀·怀亚特:《营销边缘化文化——<喜宴>、文化身份和20世纪90年代的独立电影》,《世界电影》, 2006年第2期。
    1顾文若、逯贵林:《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基因》,《咸宁学院学报》,第28卷第2期。
    2陈曦:《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读与写杂志》,第5卷第4期,第49页。
    
    1 [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页。
    2 [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32页。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2曹福刚:《退守·投降·开创新生活——李安电影“家庭三部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与期待》,《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3卷第4期。
    3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5页。
    1余锐:《自我实现的影像历程———论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真正内涵》,《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6卷第3期。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183页。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李欧梵:《场景调度下的历史》,载郑培凯编:《色·戒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75页。
    
    1李青霜:《李安〈色·戒〉:一种文学批评式的电影改编》,载《电影文学》,2008年第3期。
    2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3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1郑培凯编:《色·戒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1戴锦华:《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
    2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3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1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郑培凯编:《色·戒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3王茹:《解构相像的共同体——浅议电影<色·戒>》,《电影评介》, 2008年09期5月上。
    1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85-186页。
    2张健、张春晓:《欲望与戒律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李安电影的主题轮回》,《青年记者》,2008年9月下
    3祝东力:《<色·戒>与国家认同》,《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乔洁琼:《论新武侠电影的发展和嬗变》,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
    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鲁晓鹏:《中国电影史中的社会性别、现代性、国家主义》,《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5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译者序第2页。
    2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3蔡洪生、宋家玲、刘桂清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2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3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1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2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3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3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3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1 (香港)列孚:《徐克“黄飞鸿”系列研究》,《当代电影》,1997年第3期。
    2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 (香港)列孚:《徐克“黄飞鸿”系列研究》,《当代电影》,1997年第3期。
    1汪晖:《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载李世涛主编:《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2 [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旸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第23页。
    
    1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2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孙献韬、李多钰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2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1宋婷婷译:《进入龙的世界——导演李安谈<卧虎藏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3 (台湾)焦雄屏:《影像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4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285页。
    5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99页。
    6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1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1周文萍:《江湖梦想与文化反思——对<卧虎藏龙>的几种解读》,《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12页。
    2乐黛云:《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载刘海平主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3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4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5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6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184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3张英进:《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卢燕、李亦中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2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
    
    1王海洲:《类型规范与文化改写:全球化时代的<英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2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8页。
    3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4王振民、王绍尧编:《影海扬帆——电影批评理论和实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1余玉熙:《<英雄>的商业成功与有效的市场策划》,《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2王海洲:《类型规范与文化改写:全球化时代的<英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183页。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1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2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3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4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1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美]白睿文(Michael Berry):《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罗祖珍,刘俊希,赵曼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6.[美]乔治·里茨尔:《虚无的全球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年版。
    1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7.[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9.[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加]卜正民、[加]施恩德编:《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22.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3.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三联书店,2006年版。
    24.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6.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7.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28.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9.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1.蔡拓编:《中国学者论全球化与自主》,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2.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4.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窦欣平:《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36.冯果:《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37.甘阳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韩少功、王尧:《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台湾)焦雄屏:《影像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1.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李建强、章柏青主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50.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2.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3.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54.林精华:《民族认同和语言表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刘岩:《西方现代戏剧中的母亲身份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月版。
    56.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三联书店,1996年版。
    57.刘俊:《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刘海平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0.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61.罗雪莹:《红高粱:张艺谋写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62.罗艺军等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63.卢燕、李亦中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66.孟建、李亦中等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69.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宋子文编著:《台湾电影3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72.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73.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4.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76.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77.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张燕:《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与跨国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82.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邹建:《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85.周安华主编:《现代影视艺术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1999年版。
    86.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7.周宪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周宪、包兆会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9.赵一凡等编:《西方文化理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90.朱滢:《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郑培凯编:《色·戒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94.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95.钟大丰、潘若简、庄宇新主编:《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2002年版。
    96.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97.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8.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版。
    99.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从文化的角度看》,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0.夏衍:《夏衍电影剧作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101.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汪民安:《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王逢振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5.王志敏主编:《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06.王志敏主编:《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07.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108.王振民、王绍尧编:《影海扬帆——电影批评理论和实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王海洲主编:《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10.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111.吴小丽、徐吴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112.颜纯钧:《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113.杨春时、俞兆平主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4.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115.[英]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Cinema and Cultural Modernity》(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6.[澳]克里斯·巴克:《电视、全球化与文化认同Televisi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ies》(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蔡圣勤:《英美电影流派艺术概论》(英文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