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西方二元经济理论为参照系,对比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这种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在于理论必须与现实结合并随实践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是在不同于西方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不变,而是在制度变迁的环境中发展演进的。尽管这些理论存在种种不足,仅就制度环境差异这一点,中国二元经济理论就可以看作是对西方二元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迥异于西方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环境对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差异性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的理论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一个思想资料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制度外生给定的西方二元经济理论所处的制度环境中,确实没有必要考虑制度变迁对二元结构形成和转换的影响。但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的突出特征则表现为对制度、体制因素在二元结构形成和转换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重视和强调,制度渐进演变的制度环境自然反映在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设计中,从而提出和研究了西方二元经济理论较少涉及的问题,提出了西方二元经济理论不曾提出的二元结构转换路径。
     本文把西方二元经济理论的结构转换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分五个专题展开比较研究:(1)比较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理论在二元结构形成和转换思路上的创新和发展,制度二元论和制度变迁是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2)比较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理论在工业化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二元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学者始终关注的焦点。(3)比较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理论在农业发展思想上的创新和发展,制度约束使得中国学者不得不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二元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产业发展的狭隘视角。(4)比较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理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上的创新和发展,制度环境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在这个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5)比较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理论在结构转换与收入分配关系上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城乡居民群体的收入差别是西方二元经济理论不曾涉及的问题,却是中国学者研究的中心问题。这更清楚地显示出制度环境约束带来结构转换的收入分配效应与西方二元经济理论逻辑的偏离。
     本文重视探寻理论发展背后制度环境因素的决定作用,这种简单的逻辑关系很容易使人产生制度环境决定论的印象。笔者并不是用制度环境决定论来否定中国学者在理论探索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也并不认为单纯的制度变迁就能解决二元结构转换的全部问题。但制度环境的路径依赖和制度构成中的力量对比已经清晰地反映在中国二元经济理论中。重视制度因素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在二元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偏好。
By contrast of the dual econom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ual economy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s and opening up. In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 thought history, this contacting research can contribute much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Ever since the reforms and opening up, the dual economy of China evolves different from the dual economy with the institution evolution. In the ca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the dual economy of China can be seen a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ual economy despite its shortcomings. We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al economy of China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 history ever since the reforms and opening up, which can on the one side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different from the dual economy, and on the other hand bring a thought platform for further studies.
     In the dual econom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 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y structure.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are the focus and emphasis on the key function from sectors of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system environment adequately embodied in the theory analysis and policies design of the dual economy theory in China. Thereby, the route of transfer of the dual economy structure is mentioned.
     This paper bases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model as the basic analysis framework, compromising the following five subjects: (1) contras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spect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nstitution Dualism and Institution evolution is the basic points of theory in China. (2) Contras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spec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in China.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3) Contras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spect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in China. Institution restraints make the scholars think comprehensively the effects of the agriculture、the countryside and the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ucture conversation of dualistic economy.(4) Contras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spect of the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migration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in China.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woks well in this respect (5) Contras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spect of 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in China. The dual economy ignores the field of 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a, which is the central subject of that the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This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devi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restraints bringing to the effec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during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ual econom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determinative effect of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leading to the illusion of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determinates. The author doesn't simply deny the creativity of the scholars in the studies of development theory by utilizing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determinates; neither does the author simply think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stitutions can explain all the questions facing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all the factors constituting institution are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in China. It's the basic character and preference of the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in China ever since the reforms and opening up that emphasizes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market-based reforms.
引文
1[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15页。
    2[美]杰拉尔德·M.梅尔,詹姆斯·E.劳赫.发展经济学的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1[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1页。
    1转引自[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叶世昌.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2[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04页。
    3转引自[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8页。
    4转引自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1罗必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J].经济理论Lj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3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73-75页。
    1范家骧.七十年代的发展经济学[J].世界经济,1980年第4期。
    2梁小民.威廉·阿瑟·刘易斯[J].世界经济,1981年第8期。
    3陶文达,徐宽.发展经济学与经济研究的层次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第3期。
    4谭崇台.从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看经济发展理论的源流[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1武桂馥.西方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述评[J].世界经济,1986年第6期。
    2刘吉瑞.从二元经济走向现代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年第3期。
    3刘吉瑞,何其钢.二元经济工业化的模式及其转换[J].改革与战略,1986年第3期。
    4刘纯彬.我国杜会各种弊病的根子在哪里(文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第4期。
    1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1转引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4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5[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13页。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15页。
    2转引自汪小勤.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期。
    1[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3-74页。
    1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2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3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4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1李亨章.论双重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兼论我国二元经济转化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2期。
    2吴天然.论环二元经济结构及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道路[J].当代经济科学,1992年第4期。
    3吴承明.论工场手工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4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1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8页。
    2严瑞珍.试论农业处境自然恶化的规律[J].农业经济问题,1991年第1期。
    1卢荣善.论市场农业的弱质性与政府保护[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2刘艳.中国农业弱质性探究[J].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
    3冯继康、李岳云.“三农”难题成因:历史嬗变与现实探源[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9期。
    1冯继康,李岳云.“三农”难题成因:历史嬗变与现实探源[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9期。
    2陈志武.“扩大内需意义中的农业发展观”大可不必[EB/OL].价值中国网,2006年12月25日。
    3余维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4张忠法、李文.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政策特征[J].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1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1李亨章.论双重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兼论我国二元经济转化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2期.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20页。
    3吴伟东、冯玉华、贾生华.我国三元结构问题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5期。
    4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f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5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6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1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美]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205页。
    3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1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I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1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D].西北大学,2004年,第2页。
    2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3高帆、秦占欣.二元经济反差: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经济科学,2003年第1期。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3雷海章.竞争·联合·走出二元--兼论中苏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1姜月忠、阿岩.论双轨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经济研究,1991年第11期。
    2刘伟、杨云龙.工业化与市场化:中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J].经济研究,1992年第12期。
    3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2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3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4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5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I.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6宋洪远.经济体制与农户行为--个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户问题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8期。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1樊纲.“苏联范式”批判[J].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2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3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4徐祥临.日本农协的主要经验对我国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J].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1樊纲,张曙光,杨仲伟,张燕生,袁刚明.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5页。
    2樊纲,张曙光,杨仲伟,张燕生,袁刚明.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6页。
    3周冰.论公有制宏观经济的行为主体--兼与樊纲、张曙光等商榷[J].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4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5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
    1转引自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2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3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5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吕建春.论我国农地制度重构的理论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2[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7页。
    3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6页。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4页。
    2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259页。
    3柳士发.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三重二元结构[J].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
    4吴天然,胡怀邦,俞海,陈伟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的发展道路道--兼论环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转换[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3年第4期。
    5孙凯、高帆.我国对二元经济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人文杂志,2005年3期。
    1李亨章.论双重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兼论我国二元经济转化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2期。
    2柳士发.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三重二元结构[J].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
    1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2李克强.论我国的三元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3吴卫东,冯玉华,贾生华.我国三元结构问题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5期。
    4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5颜平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元”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1991年第5期。
    6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7李克强.论我国的三元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赵勇.城镇化:中国经济三元结构发展与转换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
    2李克强.论我国的三元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3徐庆.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姚兴涛,朱永达.我国四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结构转换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徐庆.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1吴天然.论环二元经济结构及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道路[J].当代经济科学,1992年第4期。
    1吴天然、胡怀邦、俞海、陈伟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的发展道路道--兼论环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转换[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3年第4期。
    2孙凯、高帆.我国对二元经济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人文杂志,2005年3期。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4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5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6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7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8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9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10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1-32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0页。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4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5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6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7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8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
    9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2[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0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4[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5[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6[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2[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3[美]费景汉、古斯塔犬·拉尼斯.劳动剩余--理论与政策I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2页。
    4[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5[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3页。
    1[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78页。
    2[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5页。
    3[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5页。
    4[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1页。
    5[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0页。
    6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7[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0页。
    8[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1页。
    9[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5页。
    1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6页。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5页。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页。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8页。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20页。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6页。
    5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6页。
    1林毅夫、蔡畴、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7页。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8页。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1页。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53页。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3-54页。
    2[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0页。
    3[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1页。
    4[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3页。
    5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8页。
    1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2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3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4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页。
    1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2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3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1苗长虹、樊杰、张文中.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吴天然.论环二元经济结构及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道路[J].当代经济科学,1992年第4期。
    3李克强.论我国的三元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二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
    2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二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
    3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I.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4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181页。
    1苗长虹、樊杰、张文中.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陶友之、周一烽、顾存伟、真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3期。
    3崔力群、刘小京.温州模式浅谈[J].中国农村观察,1986年第6期。
    4张仁寿.温州模式几个理论认识问题[J].浙江学刊,1988年第5期。
    5陶友之、周一烽、顾存伟、真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3期。
    6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崔力群,刘小京.温州模式浅谈[J].中国农村观察,1986年第6期。
    2陈秀宝.我对“温州模式”的认识[J].经济研究,1986年第8期.
    3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4万解秋.苏南模式: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管理世界,1988年第1期。
    1万解秋.苏南模式: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管理世界,1988年第1期。
    2胡方松.试谈“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1986年第8期。
    3张仁寿.温州模式与市场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第10期。
    4郑勇军、董希望.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5蔡昉.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成功的条件--兼与国有企业改革比较[J].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1刘芳震.浅谈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困难、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5期;杨继瑞.乡镇企业扶持、改革、调整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5期。
    2陈剑波.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年底9期。
    3陈剑波.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年底9期。
    1田国强.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J].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2蔡昉.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成功的条件--兼与国有企业改革比较[J].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3转引自郑勇军、董希望.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1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218页。
    2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218页。
    3郑勇军、董希望.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2[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72-479页。
    3[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78页。
    4[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78页。
    5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6页。
    2[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6页。
    1[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3-294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5页。
    1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1.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3-14页。
    2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58页。
    3孙林.新中国农业经济思想是[MI.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7页。
    4陈文科.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1996年第7期。
    1[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78页。
    2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3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页。
    4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5白天山.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J].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6樊纲,张曙光,王利民.双轨过渡与“双轨调控”(上)--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点研究[J].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
    1刘思华.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农业保护战略的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2蔡昉.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1黄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陈志国、李惠茹.价格对农业发展的弱波趋势[J].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2郑凤田、陈武.关于我国粮食供给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1叶兴庆.农业剩余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2年第2期。
    2白天山.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J].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1蔡昉.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政策[J].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2卢峰,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J].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3蒋和平、温思美.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制约及矫正的思路[J].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1王朝才.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及其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4期。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3雷海章.农业不是弱质产业--关于“农业保护”问题之我见[J].调研世界,2002年第1期。
    4蔡昉.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1林后春.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侯风云.增加政府的有效投入是使农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J].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3查振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内在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1查振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内在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2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988年版,第3页。
    3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1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2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3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4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1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2郭熙保.我国农业资源转移的规模与特点[J].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3牛若峰、郭玮、陈凡.中国经济偏斜循环与农业曲折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1冯海发、李激.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2王忠海.走出“剪刀差”的误区[J].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3张西营、邢莹.新时期的“剪刀差”与“剪刀差”研究的新时期[J].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1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1林毅夫.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J].中国物资流通,1999年第10期。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2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3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4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276页。
    5[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0页。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2马春辉.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J].改革,1999年底6期。
    3郭玮、陈仙林.农村市场何以启而不动[J].调研世界,1999年第8期。
    4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 页。
    1张颢瀚、章寿荣.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路径--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学海,2005年第6期。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3张培刚等.新发展经济学[MI.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4胡寄窗.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我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
    1转引自徐长生.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陈亚军、张耕田.革新经营规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年第2期。
    1牛若峰.产业一体化:市场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6期。
    2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3王红星.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年第3期。
    4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调研世界,1997年第2期。
    5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1997年第8期。
    1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0期。
    2陈吉元.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点看法[J].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
    3夏英、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及国际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12期。
    1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0期。
    2靳相木.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断--兼与严瑞珍、陈吉元、牛若锋等同志商榷[J].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年第11期。
    3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1唐文光.从“倒奶”事件看“公司+农户”模式[J].湖湘论坛,2005年第2期。
    2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8期。
    3赵灵敏.“公司”+“农户”廿年难算这个“加”[J].南风窗,2004年第22期。
    4霍红梅.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农民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5转引自霍红梅.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农民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1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2靳相木.试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实践的理论解释及比较分析[J].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
    1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2赵德余、顾海英.从规范经验主义到制度主义--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的评论[J].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1钱忠好.节省交易费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对江苏如意集团的个案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8期。
    2生秀东.农业产业化:一个理论假说及其政策含义[J].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
    3张天琦、魏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市场、准企业(准市场)和企业”的比较的比较研究--从农业产业化组织演进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1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嘹望,2005年第47期。
    2转引自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瞭望,2005年第47期。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J].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4期。
    2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3转引自黄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瞭望,,2005年第47期。
    4转引自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晾望,2005年第47期。
    5转引自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6转引自姜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时代的要求--“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五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
    7张锐.“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1张红宇.“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J].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2王平.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J].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3转引自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嘹望,,2005年第47期。
    4刘奇.新农村建设正当其时[J].瞭望,2005年第40期。
    5转引自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瞭望,2005年第47期。
    1申端锋.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2贺雪峰.立足增加农民福利的新农村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期。
    3转引自王菁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6年第5期。
    4转引自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瞭望,2005年第47期。
    5贺聪志、李玉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1姜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时代的要求--“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五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
    2吕新业.第三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6农民视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3叶敬忠、杨照.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4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5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孙自铎.对以新农村运动解决制造业供给过剩的主张说“不”[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
    2于光远.有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的一个哲理[J].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1任建平、赵龙跃.9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2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5-54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106页。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
    4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5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3页。
    6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3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4页。
    2[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9页。
    3[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9页。
    4[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0页。
    5[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9页。
    1[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28页。
    2[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51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1[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1页。
    1[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81-82页。
    2[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78页。
    1刘甲朋、尹兴宽、杨兵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1期。
    2郑文兵、仲笑林.传统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缘何存在的理论研究[J].农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3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余恩海、徐浩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分析[J].经济师,2002年第8期。
    1郑文兵、仲笑林.传统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缘何存在的理论研究[J].农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2牛仁亮.二元经济中劳动力转移尺度的重新界定[J].经济研究,1993年第4期。
    3转引自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4樊茂勇、侯鸿翔.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隐性失业分析[J].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1[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18页。
    2[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3温铁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J].读书,2001年第10。
    4王凤山.关于“民工潮”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改革”课题组.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病'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2王凤山.关于“民工潮”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3胡斌.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机及其决策行为--兼析外出与不外出打工劳动力收入逆差的形成[J].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4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姚先国、来君.二元社会结构中]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6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1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51页。
    1陈锡康.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M].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4页。
    2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道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3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4陈锡康.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M].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5转引自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道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1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穆光宗.人口增长效应理论:一个新的假说[J].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2[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125页。
    3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4许经勇、韦署林.“民工荒”是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城乡二元体制的“混血儿”[J].调研世界,2005年第1期。
    5穆光宗.“民工潮”世纪之潮[J].经济世界,1994年4期。
    1吴鹏森.“民工潮”形成原因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2葛象贤、屈维英.民工潮探源(上)[J].瞭望,1989年第44期。
    3袁亚愚.民工潮--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阵痛”[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2期。
    4吴鹏森.“民工潮”形成原因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5姚上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剖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许经勇.本是同根生:透视“民工潮”与“民工荒”[J].调研世界,2005年底8期。
    7穆光宗.“民工潮”世纪之潮[J].经济世界,1994年4期。
    8朱泽.“民工潮”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12期。
    1袁亚愚.民工潮--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阵痛”[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本刊评论员.“民工潮”:一个跨世纪的难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4期。
    3穆光宗.“民工潮”世纪之潮[J].经济世界,1994年4期。
    4吴鹏森.“民工潮”形成原因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5王凤山.关于“民工潮”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1袁亚愚.民工潮--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阵痛”[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穆光宗.“民工潮”世纪之潮[J].经济世界,1994年4期。
    3张幼文.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5年第6期。
    1许经勇.本是同根生:透视“民工潮”与“民工荒”[J].调研世界,2005年第8期;
    刘润葵.中国人工资低是竞争优势吗?[J].经济世界,2002年第7期;
    朱箴元.不宜长期将“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3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155页。
    1党国英、杨宜勇、徐林清、薛涌.“民工荒”透析[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9期。
    2朱先武.“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3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1詹玲.关于“民工荒”的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05年第2期。
    2赵武、刘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5年第3期。
    3许经勇.本是同根生:透视“民工潮”与“民工荒”[J].调研世界,2005年第8期。
    4许经勇、韦署林.“民工荒”是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城乡二元体制的“混血儿”[J].调研世界,2005年第1期。
    1党国英、杨宜勇、徐林清、薛涌.“民工荒”透析[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9期。
    2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3蔡昉.“刘易斯转折点”挑战[EB/OL].财经网观点述评,2007年3月4日.
    4姜华东.“民工荒”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J].开放导报,2007年第3期。
    1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2许经勇.本是同根生:透视“民工潮”与“民工荒”[J].调研世界,2005年第8期。
    3党国英、杨宜勇、徐林清、薛涌.“民工荒”透析[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9期。
    4宋晶.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
    5蔡昉.“刘易斯转折点”挑战[EB/OL].财经网观点述评,2007年3月4日.
    1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2党国英、杨宜勇、徐林清、薛涌.“民工荒”透析[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9期。
    1党国英、杨宜勇、徐林清、薛涌.“民工荒”透析[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9期。
    2转引自詹玲.关于“民工荒”的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05年第2期。
    3李玮.从“民工荒”现象看企业对员工的责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2任建平、赵龙跃.9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1吴承明.论工场手工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转引自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3转引自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2陈东琪.未来15年中国就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1995年底1期。
    3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4郭书田.对农村工业化、城市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2期;
    李勇.发展小城镇之路不可取[J].中国改革,1996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改革”课题组.我国转型时期‘农村病'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2袁志刚.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J].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
    3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4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1张茂林.“民工潮”“逆潮回归”现象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1996年第7期。
    2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3陈武.农业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连续转移模式[J].经济研究,1992年第11期。
    1韩保江.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边际递减与剩余劳动力反梯度转移[J].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1王碧峰.城市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3期。
    2[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15页。
    3[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17页。
    1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409页。
    2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09页。
    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陈柳钦.产业发展:城市化的动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3辛焕平.城市化若干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4李志检.小城镇如何担负城市化重任--中国城市化问题综述[J].发展,2001年第12期。
    1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辛焕平.城市化若十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3周一星.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4夏小林、王小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兼评“城市化方针”[J].改革,2000年第2期。
    5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开放导报,2000年第5期。
    6张锐.“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1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开放导报,2000年第5期。
    2周一星.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1张颢瀚、章寿荣.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路径--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学海,2005年第6期。
    2周一星.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3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人民出版社,第59页。
    4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辛焕平.城市化若干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2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辛焕平.城市化若干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5曲喻.城市化政策研讨会综述[J].城市问题,1992年第3期。
    1陈安民.经济社会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新探[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31期。
    2周亦乔.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7期。
    4傅勇.户籍改革宜渐进有序--与主张全面取消者商榷[J].经济学家,2005年第4期。
    5周健.统一城乡户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J].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8期。
    1白永秀、马小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J].改革,2005年第4期;
    孙雷、陈波种.土地换保障: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2周健.统一城乡户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J].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8期。
    1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第5期;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2辛宝海.农地私有化障碍分析--利益博弈中的农地制度变革动力学[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4期。
    3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第5期。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2[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7页。
    3[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8页。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5页。
    2[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9页。
    3[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4页。
    4[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1页。
    5[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0页。
    6[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I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0页。
    7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1[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5页。
    2[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3页。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2页。
    4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5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6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
    7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2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4[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3页。
    5[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3页。
    1陈宗胜.倒U形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陈宗胜.倒U形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2陈宗胜.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J].经济研究,1997年 第3期。
    1转引自(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2陈宗胜.倒U形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3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1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2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04页。
    1陈志武.“扩大内需意义中的农业发展观”大可不必[EB/OL].价值中国网,2006年12月15日。
    2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3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
    4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5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I.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3胡景北.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J].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
    1胡景北.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J].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
    1[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5页。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1徐庆.四元经济模型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经济科学,1997年第2期。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3转引自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4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J].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1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2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4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1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2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3[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50页。
    1段宾、张瑞.中国资本、资本效率、工资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历史分析(1952--1990)[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3转引自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4“外来农民工”调查组.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6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 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2页。
    3 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4 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I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5[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M].1978年版,第52页。
    1 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2[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8页。
    1 穆敏.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综述综[J].理论学刊,2002年第7期。
    1 辛田.名籍、户籍、编户齐民--试论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的起源[J].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3期。
    2 赵云旗.秦国由弱变强与财政改革的关系[J].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1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1 赵昆.“经济人”假设与制度认同[J].齐鲁学刊,2007年第5期。
    2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 赵宇、刘艳.户籍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3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1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 赵宇、刘艳.户籍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1.[美]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277.
    2.[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3.
    3.[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48.
    4.[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13.
    5.[美]杰拉尔德·M.梅尔,詹姆斯·E.劳赫.发展经济学的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46.
    6.[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04.
    7.[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49.
    8.[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3.
    9.[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00.
    10.[美]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英]阿兰·A.瓦尔特斯.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68.
    11.[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16.
    12.[英]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80.
    13.[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35.
    14.[英]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86.
    15.[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15.
    16.[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95.
    17.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3.
    18.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22.
    19.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4.
    20.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6.
    21.陈锡康.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50.
    22.陈在余.需求约束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23.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60.
    24.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31.
    25.淡远鹏.片断化生产、技术扩散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6.樊纲,张曙光,杨仲伟,张燕生,袁刚明.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685.
    27.傅泽平.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1.
    28.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D].西安:西北大学,2004.
    29.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57.
    30.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第一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388.
    31.胡景北.工资增长的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14.
    32.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
    3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86.
    3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91.
    3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93.
    36.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2.
    3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37.
    38.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252.
    39.马晓河.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
    40.牛若峰,郭玮,陈凡.中国经济偏斜循环与农业曲折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5.
    41.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309.
    42.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47.
    43.孙林.新中国农业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04.
    4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3.
    45.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67.
    46.万晓光.发展经济学理论·政策·实践[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343.
    47.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3.
    48.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20.
    49.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0.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70.
    51.文峰.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3.
    53.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14.
    54.杨俊青.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非国有企业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98.
    55.杨俊青.论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古典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新探[D].天津:南开大学,2004.
    56.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1.
    57.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4.
    58.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274.
    59.张培刚等.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745.
    60.张绍焱,梅德平.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308.
    61.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55.
    62.“外来农民工”调查组.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1995,(4):92-104.
    63.白天山.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J].经济研究,1992,(1):41-47.
    64.白永秀,马小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J].改革,2005,(4):61-65.
    65.本刊评论员.“民工潮”:一个跨世纪的难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4,(4):8-10.
    66.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41-49.
    67.蔡昉,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11-19.
    68.蔡昉.“刘易斯转折点”挑战[EB/OL].财经网观点述评,2007-3-4.
    69.蔡昉.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政策[J].经济研究,1994,(6):33-40.
    70.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16-25.
    71.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6):11-16.
    72.蔡昉.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3,(1):26-32.
    73.蔡昉.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成功的条件--兼与国有企业改革比较[J].经济研究,1995,(10):35-40,69.
    74.蔡昉.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配置的跨世纪调整--制度、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0,(5):18-22.
    75.查振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内在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1994,(1):47-50.
    76.陈安民.经济社会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新探[J].集团经济研究,2007,(31):48-49.
    77.陈东琪.未来15年中国就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1995,(1):53-57.
    78.陈鸿彬.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4,(7):82-83.
    79.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 究,1994,(4):14-22.
    80.陈吉元.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点看法[J].浙江学刊,1996,(5):51-54.
    8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调研世界,1997,(2):11-15.
    82.陈吉元.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中的四个关系--为李纪恒著《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所作的序言[J].中国农村经济,1998,(9):77-78.
    83.陈剑波.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9):24-32.
    84.陈柳钦.产业发展:城市化的动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4):68-73.
    85.陈文科.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1996,(7):59-66.
    86.陈武.农业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连续转移模式[J].经济研究,1992,(11):52-55.
    87.陈秀宝.我对“温州模式”的认识[J].经济研究,1986,(8):65.
    88.陈志国,李惠茹.价格对农业发展的弱波趋势[J].经济研究,1996,(2):67-72,66.
    89.陈志武.“扩大内需意义中的农业发展观”大可不必[EB/OL].价值中国网,2006-12-15.
    90.陈宗胜.倒U形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5):33,55-59.
    91.陈宗胜.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J].经济研究,1997,(3):21-31,39.
    92.崔力群,刘小京.温州模式浅谈[J].中国农村观察,1986,(6):52-53.
    93.党国英,杨宜勇,徐林清,薛涌.“民工荒”透析[J].金融信息参考,2004,(9):40-41.
    94.杜鹰.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6):4-11.
    95.段宾,张瑞.中国资本、资本效率、工资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历史分析(1952--1990)[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33-52.
    96.樊纲,张曙光,王利民.双轨过渡与“双轨调控”(上)--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点研究[J].经济研究,1993,(10):15-26.
    97.樊纲.“苏联范式”批判[J].经济研究,1995,(10):70-80,34.
    98.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1):3-15.
    99.樊茂勇,侯鸿翔.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隐性失业分析[J].经济评论,2000,(5):47-50.
    100.范家骧.七十年代的发展经济学[J].世界经济,1980,(4):68-74.
    101.冯海发,李激.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3,(9):60-64.
    102.冯继康,李岳云.“三农”难题成因:历史嬗变与现实探源[J].中国软科学,2004,(9):1-9.
    103.傅勇.户籍改革宜渐进有序--与主张全面取消者商榷[J].经济学家,2005,(4):61-65.
    104.高帆,秦占欣.二元经济反差: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经济科学,2003,(1):97-103.
    105.高帆.二元经济理论的演化和最新发展[J].学术探索,2004,(1):19-22.
    106.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91-102.
    107.葛象贤,屈维英.民工潮探源(上)[J].瞭望,1989,(44):16-18.
    108.辜胜阻.中国二元城镇化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1995,(6):62-69.
    109.桂勇,顾东辉,朱国宏.社会关系网络对搜寻工作的影响--以上海市下岗职工为例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2,(3):45-51.
    110.国风.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论我国的小城镇建设[J].1998,(6):197-201.
    111.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8):148-150.
    112.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6):217-225.
    113.郭书田.对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89,(2):20-23.
    114.郭玮,陈仙林.农村市场何以启而不动[J].调研世界,1999,(8):30-31.
    115.郭熙保.我国农业资源转移的规模与特点[J].经济研究,1992,(9):38-47.
    116.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二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3,(7):3-14.
    117.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34-45.
    118.韩保江.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边际递减与剩余劳动力反梯度转移[J].经济研究究.1995,(7)38-43,31:.
    119.韩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J].江淮论坛,1995,(2):2-12.
    120.何莉.库兹涅茨倒U假说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国外财经,2001,(4):65-68.
    121.何平,余茂辉.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J].财贸研究,2004,(12):14-19.
    122.贺聪志,李玉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67-73.
    123.贺雪峰.立足增加农民福利的新农村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6,(1):84-89.
    124.侯风云.增加政府的有效投入是使农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J].经济研究,1996,(5):71-73.
    125.胡斌.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机及其决策行为--兼析外出与不外出打工劳动力收入逆差的形成[J].经济研究,1996,(9):62-69.
    126.胡方松.试谈“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1986,(8):64.
    127.胡寄窗.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我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1993,(10):71-72.
    128.胡景北.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J].经济研究,1994,(3):32-43.
    129.胡景北.论发展经济学的定义[J].经济研究,1995,(11):72-79.
    130.胡英.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1,25(6):9-15.
    131.黄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提法的由来[J].瞭望,2005,(47):16-18.
    132.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J].经济研究,1994,(4):24-30.
    133.黄泰岩,王检贵.从城乡收入差距看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1999,(6):47-50.
    134.黄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1,(3):47-55.
    135.霍红梅.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农民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理论视野.2007,(6):23-24.
    136.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29(2):49-55.
    137.姜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时代的要求--“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五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6,(8):93-94.
    138.姜华东.“民工荒”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J].开放导报,2007,(3):57-57,92.
    139.姜月忠,阿岩.论双轨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经济研究,1991,(11):24-28,62.
    140.蒋和平,温思美.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制约及矫正的思路[J].经济研究,1995,(11):47-53.
    141.焦建国.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观点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5-13.
    142.靳相木.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断--兼与严瑞珍、陈吉元、牛若锋等同志商榷[J].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11):11-13.
    143.靳相木.试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实践的理论解释及比较分析[J].经济科学,1998,(1):49-54.
    144.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12):22-26.
    145.雷海章.竞争·联合·走出二元--兼论中苏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1988,(10):39-40,38.
    146.雷海章.农业不是弱质产业--关于“农业保护”问题之我见[J].调研世界,2002,(1):3-4.
    147.李陈华,刘思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洛伦兹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3):30-41.
    148.李亨章.论双重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兼论我国二元经济转化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1989,(2):3-16.
    149.李克强.论我国的三元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1,(3):65-82.
    150.李玮.从“民工荒”现象看企业对员工的责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4-68.
    151.李勇.发展小城镇之路不可取[J].中国改革,1996,(4):36-37.
    152.李志检.小城镇如何担负城市化重任--中国城市化问题综述[J].发展,2001,(12):35-39
    153.梁小民.威廉·阿瑟·刘易斯[J].世界经济,1981,(8):76-77。
    154.林后春.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1995,(4):54-64.
    155.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33-40.
    156.林毅夫.深化市场改革是解决当前农民问题的关键[J].经济研究,1998,(11):19-23.
    157.林毅夫.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J].中国物资流通,1999,(10):8-12.
    158.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12-15:.
    159.林兆木.关于扩大内需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13-20.
    160.刘纯彬.我国杜会各种弊病的根子在哪里(文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8,(4):48-50.
    161.刘芳震.浅谈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困难、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5):72-73.
    162.刘吉瑞,何其钢.二元经济工业化的模式及其转换[J].改革与战略,1986,(3):1-8.
    163.刘吉瑞.从二元经济走向现代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3):48-51.
    164.刘甲朋,尹兴宽,杨兵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4,(1):32-36.
    165.刘奇.新农村建设正当其时[J].瞭望,2005,(40):55-57.
    166.刘润葵.中国人工资低是竞争优势吗?[J].经济世界,2002,(7):16.
    167.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3,(10):27-35.
    168.刘思华.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论--农业保护战略的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6,(6):63-68.
    169.刘伟,杨云龙.工业化与市场化:中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J].经济研究,1992,(12):3-11.
    170.刘艳.中国农业弱质性探究[J].求是学刊,1998,(3):46-49.
    171.柳士发.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三重二元结构[J].人文杂志,1999,(5):52-59.
    172.卢峰.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J].经济研究,1997,(2):3-11.
    173.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6):48-54.
    174.卢荣善.论市场农业的弱质性与政府保护[J].社会科学战线,1995,(4):98-103.
    175.陆铭.社会关系作为转型劳动力市场上的投资--对《社会关系网络对搜寻工作的影响》一文的拾遗与回顾[J].世界经济文汇,2002,(3):52-54.
    176.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3):4-15.
    177.吕建春.论我国农地制度重构的理论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1):20-25.
    178.吕新业.第三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6农民视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7,(3):106-108.
    179.罗必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4):57-62.
    180.马春辉.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J].改革,1999,(6):79-85.
    181.苗长虹,樊杰,张文中.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02,21(1):125-133.
    182.苗苗.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中非数量因素量化初探[J].经济问题,2006,(5):46-48.
    183.穆光宗.“民工潮”世纪之潮[J].经济世界,1994,(4):30-34.
    184.穆光宗.人口增长效应理论:一个新的假说[J].经济研究,1997,(6):49-56.
    185.穆敏.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学刊,2002,(7):94-97。
    186.牛仁亮.二元经济中劳动力转移尺度的重新界定[J].经济研究,1993,(4):18-26.
    187.牛若峰.产业一体化:市场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1995,(6):7-11.
    188.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4-8.
    189.农业部农村改改试验区办公室.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战略构想[J].中国农村经济,1995,(12):15-21.
    190.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变[J].经济研究,1994,(1):31-39.
    191.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1997,(8):6-12.
    192.庞丽华.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2):11-17.
    193.钱忠好.节省交易费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对江苏如意集团的个案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8):62-66.
    194.乔正高,辛宝海.工业化重新定位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J].齐鲁学刊,2000,(3):32-34.
    195.曲喻.城市化政策研讨会综述[J].城市问题,1992,(3):封面四-26.
    196.任建平,赵龙跃.9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2,(10):65-71.
    197.任志成.FDI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1(1):80-83.
    198.申端峰.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2):43-47.
    199.生秀东.农业产业化:一个理论假说及其政策含义[J].中州学刊,1998,(5):37-40,55.
    200.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6,(1):69-81.
    201.宋洪远.经济体制与农户行为--个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户问题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1994,(8):22-28,35.
    202.宋晶.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10):92-96.
    203.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4):78-91.
    204.孙凯,高帆.我国对二元经济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人文杂志,2005,(3):73-76.
    205.孙雷,陈波翀.土地换保障: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5):59-63.
    206.孙自铎.对以新农村运动解决制造业供给过剩的主张说“不”[J].中国农村经济,2002,(8):63-66.
    207.谭崇台.从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看经济发展理论的源流[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20-26,84.
    208.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1996,(10):33-39.
    209.唐文光.从“倒奶”事件看“公司+农户”模式[J].湖湘论坛,2005,(2):54-55.
    210.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45-56.
    211.陶文达,徐宽.发展经济学与经济研究的层次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3):69-73.
    212.陶友之,周一烽,顾存伟,真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 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7,(3):48-58.
    213.田国强.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J].经济研究,1996,(11):11-20.
    214.万解秋.苏南模式: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管理世界,1988,(1):128-136.
    215.汪小勤.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8,(1):73-78.
    216.王碧峰.城市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3):74-79.
    217.王朝才.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及其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3,(64):2-8,15.
    218.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道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5):38-46.
    219.王凤山.关于“民工潮”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4,(4):32-33,45.
    220.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52-69.
    221.王红星.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3):76-81.
    222.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27-35.
    223.王检贵.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相对过剩[J].上海经济研究,1999,(1):8-12.
    224.王菁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5):74-77.
    225.王平.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J].中国改革,2005,(12):32-33.
    226.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2):82-84.
    227.王忠海.走出“剪刀差”的误区[J].经济研究,1993,(1):33-38.
    228.韦伟,傅勇.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口流动模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16-22.
    229.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开放导报,2000,(5):21-23.
    230.温铁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J].读书,2001,(10):22-29.
    23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J].决策与信息,2006,(4):49.
    232.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19-30.
    233.吴承明.论工场手工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1-14.
    234.吴鹏森.“民工潮”形成原因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6):12-14.
    235.吴天然,胡怀邦,俞海,陈伟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的发展道路道--兼论环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转换[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3,(4):8-14.
    236.吴天然.论环二元经济结构及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道路[J].当代经济科学,1992,(4):21-26.
    237.吴伟东,冯玉华,贾生华.我国三元结构问题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1988,(5):52-56.
    238.武桂馥.西方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述评[J].世界经济,1986,(6):40-46.
    239.武力.城市化: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评朱铁臻先生的城市现代化研究[J].经济研究,2003,(12):90-92.
    240.夏小林,王小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兼评“城市化方针”[J].改革,2000,(2);33-38.
    241.夏英,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及国际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2-7.
    242.谢来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政策体系建构[J].农业经济问题,2006,(2):48-53.
    243.辛宝海.从分工利益的获取看农业产业化的障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1):8-9.
    244.辛宝海.农地私有化障碍分析--利益博弈中的农地制度变革动力学[J].经济体制改革,2007,(4):75-79.
    245.辛焕平.城市化若干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21-25.
    246.辛念军,张培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二元经济理论的修正[J].教学与研究,2005,(10):76-82.
    247.辛田.名籍、户籍、编户齐民--试论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的起源[J].人口与经济,2007,(3):54-57,77.
    248.徐长生.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5,(4):65-77.
    249.徐庆.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J].经济研究,1996,(11):60-65.
    250.徐庆.四元经济发展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经济问题,1997,(2):3-9.
    251.徐祥临.日本农协的主要经验对我国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J].经济研究,1995,(11):61-67.
    252.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1):3-8.
    253.许经勇,韦署林.“民工荒”是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城乡二元体制的“混血儿”[J].调研世界,2005,(1):30-33.
    254.许经勇.本是同根生:透视“民工潮”与“民工荒”[J].调研世界,2005,(8):14-17,33.
    255.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74-79.
    256.严瑞珍.试论农业处境自然恶化的规律[J].农业经济问题,1991,(1):47-52,23.
    257.颜平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元”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1991,(5):17-22.
    258.杨继瑞.乡镇企业扶持、改革、调整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5):68-71.
    259.杨俊青,圣明.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关二元经济形成与消失理论简评[J].经济问题,2005,(5):2-4.
    260.姚上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剖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110-113.
    261.姚先国,来君.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8):68-75.
    262.姚先国,刘湘敏.劳动力流迁决策中的迁移网络[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4):124-130.
    263.姚兴涛,朱永达.我国四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结构转换初探[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23(4):352-361.
    264.叶飞文.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及其走向[J].中国劳动,2005,(2):27-28.
    265.叶敬忠,杨照.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17-23.
    266.叶世昌.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86-91.
    267.叶兴庆.农业剩余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2,(2):35-40,63.
    268.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32-38.
    269.于光远.有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的一个哲理[J].经济研究,1997,(5):53-55.
    270.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3):76-82,106.
    271.余恩海,徐浩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分析[J].经济师,2002,(8):20-21.
    272.余维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J].经济研究,1994,(4):29-31.
    273.袁亚愚.民工潮--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阵痛”[J].社会科学研究,1995,(2):55-62.
    274.袁志刚.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J].经济研究,1994,(9):32-37.
    275.詹玲.关于“民工荒”的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05,(2):102-104.
    276.张颢瀚,章寿荣.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路径--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学海,2005,(6):5-9.
    277.张红宇.“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J].中国改革,2005,(12):34-35.
    278.张茂林.“民工潮”“逆潮回归”现象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1996,(7):54-58,66.
    279.张仁寿.温州模式几个理论认识问题[J].浙江学刊,1988,(5):29-33.
    280.张仁寿.温州模式与市场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1993,(10):25-29.
    281.张锐.“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改革,2005,(12):43-44.
    282.张天琦,魏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市场、准企业(准市场)和企业”的比较的比较研究--从农业产业化组织演进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2):49-54.
    283.张西营,邢莹.新时期的“剪刀差”与“剪刀差”研究的新时期[J].经济研究,1993,(5):43-48.
    284.张显高.简评“不发达经济学”[J].学术月刊,1964,(1):58-65,74.
    285.张幼文.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8.
    286.张忠法,李文.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政策特征[J].经济研究,1996,(1):50-54.
    287.赵德余,顾海英.从规范经验主义到制度主义--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的评论[J].学术月刊,2005,(3):44-52.
    288.赵昆.“经济人”假设与制度认同[J].齐鲁学刊,2007,(5):122-125。
    289.赵灵敏.“公司”+“农户”廿年难算这个“加”[J].南风窗,2004,(22):70-72.
    290.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19-28.
    291.赵武,刘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5,(3):124-126.
    292.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8.
    293.赵勇.城镇化:中国经济三元结构发展与转换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1996,(3):63-68.
    294.赵宇,刘艳.户籍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7):11-12,24.
    295.赵云旗.秦国由弱变强与财政改革的关系[J].齐鲁学刊,1999,(3):91-96.
    296.郑凤田,陈武.关于我国粮食供给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4,(1):40-46.
    297.郑文兵,仲笑林.传统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缘何存在的理论研究[J].农业经济,2005年,(12):3-5.
    298.郑勇军,董希望.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1997,(7):68-71.
    29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改革”课题组.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病'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1995,(4):61-68,80.
    300.钟甫宁.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农业经济问题,1995,(9):18-19.
    301.周冰.论公有制宏观经济的行为主体--兼与樊纲、张曙光等商榷[J].经济研究,1995,(12):33-36,77.
    302.周健.统一城乡户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J].中国国情国力,2006,(8):24-25.
    303.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75-82.
    304.周一星.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6):160-165.
    305.周亦乔.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 (2):65-66.
    306.朱先武.“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4,(11):20-21.
    307.朱泽.“民工潮”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3,(12):33-36.
    308.朱箴元.不宜长期将“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5.
    309.Amarty K.Sen.Peasants and Dualism with or without Surplus Labor[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5):425-450.
    310.Bardhan,Pranab.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7(2):129-142.
    311.Bhagwati,Jagdish N.and Srinivasan,T.N.On Reanalyzing the Harris-Todaro Model:Policy Ranking in the Case of Sector-Specific Sticky Wag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3):502-508.
    312.Dale W.Jorgenson and Lawrence J.Lau.The Dual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Behaviour[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2):181-200.
    313.David L.Mckee and William H.Leahy.Intra-Urban Dualism in Developing Economies[J].Land Economics,1970,46(4):486-489.
    314.Dixit and Ayinash.Short-Run Equilibrium and Shadow Prices in the Dual Economy[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71,23(3):384-400.
    315.Du,Runsheng.Advancing Amidst Reform[A].In:J.W.Longwworth (ed).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Miracle[M].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89:6-7.
    316.Feldman and David H.The Trade-off between GNP and Unemployment in a Dual economy[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9,56(1):46-55.
    317.Fields and Gary S.Welfare Economic Approach to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Dual Econom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93(3):325-353.
    318.Filelds and Gary S.Dualism in the Labor Market:a Perspective on the Lewis Model after Half a Century[J].Manchester School,2004,72(6):724-735.
    319.Findlay and Ronald:On W.Arthur Lewi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82(1):62-79.
    320.Francois Bourguignon.Growth and Inequality in the Dual Model of Develop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0,57(2):215-228.
    321.Francois Niels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alism Revisited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4,49 (5) :654-677.
    322.Gerry Oster. A Factor Analytic Test of the Theory of the Dual Economy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9, 61 (1) :33-39.
    323.H. Myint. An interpretation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54, 6 (2) :132-163.
    324.H. Myint. Economic Theory and Development Policy [J]. Economica, New Series, 1967, 34 (134) :117-130.
    325. H. Myin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73 (5) :477-491.
    326.H. Myint. Organizational Du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1985, 3 (1): 25-42.
    327.H. Myint.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ltional and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58, 68 (270) :317-337.
    328.Harris J. R and Todaro M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70, 60 (1) : 126-142.
    329.Hornby J. M. Investment and Trade Policy in the Dual Economy [J] .Economic Journal, 1968, 78 (309) :96-107.
    330.Jeffrey G. Williamson.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Labor Surplus Model [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85,11 (2) : 171 -191.
    331.John C. H. Fei and Gustave Ranis. On the Empirical Relevancy of the Ransi-Fei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l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1,61 (4) :704-708.
    332.Jorgenson D. W. and Stephenson J. A.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oclassical Theory of Investment Behavior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9,51 (3) :346-353.
    333.Jorgenson D. W.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67,19 (3) :288-312.
    334.Jorgenson D. W. The Development of Dual Economy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1,71 (282) :309-334.
    335.Leslie H. Palmier. Improving Asia's Village: A Review [J]. Pacific Affairs, 1963,36 (3) :283-289.
    336.Lewis W .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22 (2) : 139-191.
    337.Lewis W. A. Unlimited Labor: Further Notes [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8,26 (1) :1-32.
    338.Mclntosh James. Growth and Dualism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5,42 (3) :421-433.
    339.R. Ramanathan. Jorgenson's Model of a Dual Economy-An Extension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7, 77 (306) :321-327.
    340. Ranis, G and Fei, J. C.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 (4) :533-565.
    341.Robert Mabro.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Dual Agriculture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71,23 (3) :401-417.
    342.Schachter Gustav.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Ltalian Dual Economy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7,15 (4) :398-407.
    343.Stiglitz, Joseph.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Wage Determination in LDC's: The Labor Turnover Model [J]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4, 88 (2) : 194-227.
    344.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59 (1)) :138-148.
    345.Todaro M. P. Internal Migration and Urban Employment: Com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 (3) :566-569.
    346.Todaro M. P.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Repl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60 (1) :187-188.
    347.Valerie R. Bencivenga and Bruce D. Smith. Unemployment, Magration, and Growth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105 (3) :582-608.
    348.William E. Cole and Richard D. Sanders. Internal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the Third World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3) :481-494.
    349.Yoshio Niho. Population Growth, Agri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6): 1077-10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