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一个竞争日趋剧烈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发展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都离不开对人的潜能挖掘,即对人的有效激励。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愈加突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目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广泛渗透到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该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技创新实力、国防与军事实力、文化教育实力、资源储备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等多重因素所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背后都与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才资源密切相连。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所言:“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知识就是权力,强有力地领导着世界信息革命的国家比任何国家都有力量。”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已经就教育地位进行了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他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而这种核心竞争能力又取决于各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那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获取的先决条件又是什么?我们讲,一流的大学必然具备一流的战略规划,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资源及配置,一流的管理效能。在这四个一流中,师资力量是关键,是统领,是核心。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大学师资质量决定着大学的层次和水平。同时,教育创新是个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作为教育创新主体的教师,在其教育生涯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不断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应有一个可持续的自我激励、自我更新的机制。但是,大学的生存环境,教师的管理对象、教育对象、工作内涵等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最佳发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升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不仅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高等教育组织完成社会使命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其中,高校教师角色突出,地位重要,影响关键。因而,高等教育必须要尊重教师的基本需要,也就是教师有作为一般人一样的自然属性要求,但是,更应当注意提升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是体现教师作为高层次知识群体的社会属性要求。
     本论文寻求超学科支撑,采用了学科汇聚研究方法。通过学科汇聚技术,各个不同学科必定产生共振和强大的爆破效应,学科汇聚已是必然趋势,在跨学科的层次,研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的问题,研究方法在结构上和象征上都是整合的。本论文在具体研究中运用教育学、政治学、制度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众多层面,进行多学科、多视野、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力求达到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本研究以中西方理论界对激励及激励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探索激励机制的内在动力、外在影响,着力研究探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动力系统、诱导系统、绩效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结构构成,并结合现有激励理论的思想内涵、思想方法、理论特点和意义,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和思想认识实际,力求系统构建符合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本文正文约16万字,共有六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探讨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提出的时代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之概况。主要理清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现状,明确其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出问题的关键,并探讨教师激励机制的发展变化及走向,明确教师激励机制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之架构。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索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支撑、要素构成、结构联接等几个维度。力求激励机制符合教师自身成长特点、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第四章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之系统。主要研究激励机制系统建立的原则,对动力系统、诱导系统、绩效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四大系统构成进行探索,从路径选择上把握激励机制系统构成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方式。
     第五章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之功能。主要探索激励机制功能之生成,激励机制的模式、原则及标准的创新,激励机制的系统运行等。
     第六章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之调控。主要分析激励机制运转过程之中的各种失控表征现象,以及可能的原因分析,力求调控对策促成激励机制系统的运行畅达。
     结语部分全面提炼和揭示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的关键和本质,并展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理论建设的走向。
The 21st century is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multi-polar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Being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and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age features fast pace of life and rapid development, as the level of interdependency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un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s is higher and the co-influence between them is greater.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all 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 and all these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exploitation of human potential, namely the effective stimulation for a pers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iven extra promine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ly the innovative and high technology,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has driven human society to march towards intellectual economy times from the later industrial economy times. And the human society is stepping into a new period of intellectual economy times which relies on knowledge resource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llectual economy age, the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infiltrated widely into almost all the field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the nat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higher education itself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ore competenc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a country i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its strength in economy, poli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affairs,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resources reserve, as well as its national cohesion, all of which have an underlying bea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alent resources. Just as Joseph Nye,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scholar puts it:'There has never been a time in our history when knowledge is power as it is now and the country which leads the worldwid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s more powerful than any other.'Therefore can we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a new phase of intellectual economy times which relies on knowledge resources.
     As early as the 1980s, Comrade Deng Xiaoping has already had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He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future.'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key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However, this kind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depends 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 what is the prerequisite to gai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university? When we refer to a university as a top one, then it is bound to possess such characteristics: world-class strategic planning, faculty,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teacher resource, which plays the role of a leading co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mong all these. Just like Mei Yiqi, a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has once put it:'What makes a good university is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masters it boasts, instead of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buildings that stand on its campus.'It is can be seen from this remark that the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a university determines its overall level. What's mor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hat advances with the times. In this way, teachers, as the principal part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should be able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self-motivation and self-renewal during their lifetime educational career. But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of universities, the managed and educational objects and the job content of teachers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nd are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Consequently, setting up a fair,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incentive mechanism in order to bring the teacher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nto full play and to enhance management level and efficiency should be an important task of our concer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is not only critical for the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a key link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erform social mission.
     Through applying the theories in pedagogy, politics, institution, psycholog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cience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to specific researches, this paper synthesizes and analyzes the numerous layers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faculties in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way to achieve unifica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logic, rationalism and emotio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presented befor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probes into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s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along with the structure of driving system, guidance system, performance system and control system of the mechanism.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ought connotation, thinking method, theoretical features and meaning of the existing incentive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and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has done a great deal of work to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ity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body of this paper, about 160 thousand word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current research state and scientific approach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s competition i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as talent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world, competition in tal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ierce. Bearing the nobl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socialist cause,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university teacher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ur gaps and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by comparing the research conditions of incentiv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It is essential to respect the basic needs of teachers as they have the same demand for as ordinary people because of natural attribute. However,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high level needs of teachers, which reflect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them as part of the high level intellectual group. This paper seeks support from a trans-disciplinary view and adopts a research method of discipline convergence. Discipline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because through such a kind of technology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e sure to generate resonation and a strong blasting effect.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level, the study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any single subject and the study method is integrated both structurally and symbolically.
     Chapter two i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t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operation stat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makes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clear and identifies the key issues to find out the best way for incentive.
     Chapter three is the analysis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It mainly probes into several dimensions in construct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such as the dimension of factors, structure and theory support, to mak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own developme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and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systems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It mainly discusses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from four parts, that is, the driving system, guidance system, performance system and control system.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seized structurally.
     Chapter five is the way to practically gener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echanism.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 mode, principle, standard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he mechanism.
     Chapter six is mechanism regulation. Various kinds of superfi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mena when there is something out of control dur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he mechanism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are analyzed to ensure smooth operation.
引文
① Joseph S. Nye,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Mar/Apr,1996, p20.
    ②参见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9页。
    ③[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第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④房汉廷:《破解金融抑制建立创业金融制度》,《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第1/2期,第11页。
    ①美国信息研究所,王亦楠译:《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②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③《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④[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第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⑤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①美国2009年度“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Report)”的数据。
    ②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终身教授。
    ①孙敬水:《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教育与经济》,2001年第2期,第3页。
    ②引自王继平:《美国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5期,第56页。
    ③引自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④[美]菲力普·阿尔特巴赫等:《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序)。
    ⑤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该校文理学院院长,主持研究并设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⑥参见陈昕:《高等教育变革视角下的大学治理》,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87年,第92页。
    ①丁学良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丁学良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①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②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③引自刘献君:《关于师资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3(4),第45页。
    ①龚映杉整理编辑:《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中国高等教育》,1999(6),第31页。
    ②[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72-73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②[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4-145页。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29日。
    ④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
    ①[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②[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④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
    ①秦晖:《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页。
    ①这里指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f:function(函数)。
    ②[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年版,第ⅩⅧ页。
    ①参见[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007-010页。
    ② AAUP: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③ AAUP:Recommended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④引自李子江:《美国大学教师终身聘任制的走向》,《复旦教育论坛》,2005.Vo1.3,No.4,第82页。
    ① Gibbs.G.,Pormoting excellent teaching is harder than you'd think:A note from an outside observer of the roles and rewards initiative. Change,1990.27,p18.
    ② Gary Rhoades,Barbara Spom. Quality Assurance in Europe and the U. S. Higher Education. 2002, p360.
    ③ Robin Wilson. New Research Casts Doubt on value of Student Evaluations of Professor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8-1-16,p12.
    ④托斯顿·胡森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4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
    ①《论语·子路》
    ②《管子》
    ③《论语·为政》
    ④《管子》
    ⑤《墨子·尚贤上》
    ⑥《荀子·王制》
    ⑦《荀子·王制》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高峰强:《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第80-83页。
    ③白雪瑞、李艳梅:《试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教书育人》,2008(3),第40-42页。
    ④郑建林:《论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 期第30卷,第17-19页。
    ①徐宏毅、周祖德:《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14卷第6期,第601-604页。
    ②张振鹏:《基于激励理论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11),第167页。
    ③贾杰、王晶:《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考试周刊》,2009(2),第25-26页。
    ④关云飞、陈晓红:《基于行为分类理论的高校教师二元激励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第799页。
    ①刘敏、杜治平:《构建新型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管理科学文摘》,2007(4),第87页。
    ②胡聚华:《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8),第74-76页。
    ③章翠、张秀荣:《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求实》,2008(2),第292-293页。
    ④刘恩峰等:《基于西方激励理论的河北省高师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8卷第1期,第16-19页。
    ⑤刘秀琼:《西方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综合运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第4-6页。
    ⑥彭本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模型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8(10),第240-242页。
    ⑦肖蓉、罗鸣春:《双因素理论对职校教师激励模式的借鉴》,《职教论坛》,2006(3),第4-6页。
    ①芮金生、彭兴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6期,第128-129页。
    ②陈春莲:《基于“需要层次理论”上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20卷第3期,第23-25页。
    ③刘玄正:《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的制度安排》,《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第93-95页。
    ④张立杰:《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11月第38卷第22期,第52-55页。
    ⑤张朝孝:《基于博弈论的员工激励与合作的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⑥李训:《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⑦参见张艳馥:《需求侧管理(DSM)激励机制理论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⑧罗建生:《美国终身教授制对我国高校激励机制的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24卷第6期,第153-156页。
    ⑨马跃如:《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参见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等著,刘济良译:《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②教师节大事记,网址: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6/info1220857633121366.htm。
    ③参见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④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0页。
    ⑤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
    ①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59号。
    ①邢志杰、闵维方:《影响高校教师岗位津贴分配的因素分析》,《教育与经济》,2006(02),第7页。
    ①[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①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59号。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第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②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① R.Eugene Rice. The Academic Profession:Toward a New Social Fiction. ASHE Reader Series:1996,Faculty and Faculty Iss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United States: Simon&Schuster custom publishing,p563.
    ①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463.htm.
    ② 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UK: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
    ①张燮主编:《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①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①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著:《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
    ②孔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第9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5页。
    ③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①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②引自刘颂:《关于现代激励理论发展困境的几点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4期,第30页。
    ③刘颂:《关于现代激励理论发展困境的几点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4期,第29-36页。
    ①申来津著:《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① Stephen 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In Krasner.ed, International Regimes.l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p2.
    ②邓纯东:《规范化、法制化:新时期政治机制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李景鹏:《权力政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①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②瞿葆奎主编:《教育文集·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③[美]C·赖特·米尔斯,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3页。
    ④参见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①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①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73页。
    ①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8页。
    ②参见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183525.htm?fr=ala0 1。
    ③贝塔朗菲,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50年代提出系统论。
    ④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①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②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江西教育科研》,1999(1),第36页。
    ③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226页。
    ①[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②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①储朝晖:《大学精神是大学学人的共同话语与责任》,《科技时报》,2006年7月15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04页。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②杨鲜兰:《大学精神与育人铸魂:导向·凝聚·塑造》,《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6日。
    ③余明阳:《大学品牌》,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7页。
    ④[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6页。
    ⑤[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①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参见关云飞等:《基于行为分类理论的高校教师二元激励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09年6月,Vo l.6.No.6,第800页。
    ②向秋华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4月,Vol.17,No.4,第107页。
    ①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①[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引自[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012页。
    ①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系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120页。
    ①汉·王充:《论衡·效力》
    ②参见[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022页。
    ①引自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34页。
    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8-59页。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⑥[英]大卫·休漠,陈玮译:《休漠经济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页。
    ①[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0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③孙彤编:《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①晋劲敏:《教师心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②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①参见海克·布鲁奇、苏曼特拉·戈沙尔,弘毅译:《释放组织的动力》,《管理@人》,2007年11期,第15-18页。
    ①翁君奕著:《创新激励—驱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③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④厉以宁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① Edward Gross. University as Organizations:A Research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8.33,p518.
    ②郭湛:《人活动的效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③参见[英]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①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8359.htm?fr=alaO 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244页。
    ①彭劲松:《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22页。
    ②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③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④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⑤[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9页。
    ①引自卜尚松、王力刚:《浅谈医院文化与医院品牌》,《中国卫生资源》,2004-7(1),第8-9页。
    ②许纪霖著:《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③余三定:《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开放时代》,1998(5),第22-27页。
    ④[德]柯武钢、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
    ⑤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6页。
    ①[澳]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社1989年版,第13-14页。
    ②[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9页。
    ③ 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1, pp49-58.
    ④[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5页。
    Nage,Public Policy:Goal,Means and Methods,ST.Matin's Press,New York,1984,pp110-120.
    ②[美]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6页。
    ③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④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页。
    ⑤[美]布罗姆利,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页。
    ⑥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⑦[美]A·爱伦·斯密德,黄祖辉等译:《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页。
    ①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91页。
    ②贺麟著:《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③[法]P·波丢著,王作虹译:《人:学术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④[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⑥[英]帕特丽夏·怀特著:《公民品德与公共政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
    ①[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方慈:《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内涵、外延与改革的理论思考》,《江苏高教》,1998(2),第9页。
    ②贺武华:《教育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放教育研究》,2003(4),第23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①[美]戴维思·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页。
    ③参见梁仲明:《关于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若干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l38,No.1,第115页。
    ①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中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020页。
    ②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中国教育学刊》,2006(12),第8-11页。
    ③ John S. Brubacher &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n American History: 1636-1956.Harper & Row Publisher,1958, p176.
    ④[英]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⑤[英]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美]杰里·加斯顿著:《科学的社会运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②刘易斯·科塞,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刘易斯·科塞,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④ Fuller J B, Hester B,Bamett K,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predicting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 for university faculty,staff,and administrator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6 (3),pp327-347.
    ⑤ 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 (4),pp698-714.
    ①参见约翰·克劳奈维根编:《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143页。
    ②引自郑也夫:《信任的简化功能》,《北京社会科学》,2000(3),第113-119页。
    ③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4页。
    ④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
    ⑤ Gaston,J.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ience.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78,p10.
    ①参见罗俊杰、陈荣芳:《论教师声誉的形成和维护》,《教育研究》,2008(4),第195页。
    ① Gotsi M, Wilson A M. Corporate Reputation:Seeking a Definitio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1),pp24-30.
    ②项颖等:《双因素理论的普适性》,《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5,2007(10),第115页。
    ③参见[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017页。
    ④[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019页。
    ①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American, English, Germa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24.
    ②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American, English, Germa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3.
    ③项颖等:《双因素理论的普适性》,《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5,2007(10),第116页。
    ④引自钱理群著:《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①[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③[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④ Philip P Wiener,ed.,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ldeas.Charles Scribner's Sons Publishers,1973,(2),p1.
    ⑤[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⑥[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165页。
    ①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②彭贺:《人为激励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0页。
    ③[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④余强:《现今美国大学教师工资的总体水平及其结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7(7),第59页。
    ①《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报告》,《中国高教研究》,2004增刊,第97页。
    ② Gerald R Rerris.Humam Resources Managements:Some News Directions.Joumal of Management,1999,2(3), pp385-415.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页。
    ①《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
    ②引自李敦送、廖世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7月,Vol.9,No.4,第1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8页。
    ①朱熹:《大学·中庸·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张楚廷:《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研究》,2008(7),第7页。
    ③饶惠、翟云玉:《确立高校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江西社会科学》,1998(9),第32页。
    ①引自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第8页。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2页。
    ③秦启轩等:《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协调》,《煤炭高等教育》,2002(7),第112页。
    ④ 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914:A History.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4, p128.
    ①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高等教育研究》,2002(1),第1-5页。
    ②《周易》:(坤卦·象辞>
    ③张应强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④李国秀:《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年2期37卷,第49页。
    ①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1987年11期,第5页。
    ②[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③引自王有亮:《试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地位》,《前沿》,1995年5期,第52页。
    ④[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5-49页。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 Derek Bok. Universitie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p11.
    ②康健:《“威斯康星思想”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第40页。
    ③引自秦国柱:《老题新议:大学教师与教书育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第9页。
    ④载于《参考消息》,1987年9月27日,第3版。
    ①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第63-65页。
    ②刘传德:《洪堡的高教改革理论与现代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龙江高教研究》,1993(3),第109页。
    ③崔运武:《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与科研》,《云南教育》,2002年第18期,第35页。
    ① Nature,2010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Vol 463,14 January 2010,p143.
    ①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社会科学论坛》,2002(6),第28-34页。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④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⑤《荀子·大略》
    ①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1页。
    ②[美]乔治·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卖当劳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③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9页。
    ④钱理群著:《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⑥[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 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①[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②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4页。
    ④[英]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⑤ Walter Buckley. Sociology and Modem Systems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67,p97.
    ①周春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前线》,2003(4),第31页。
    ①卡西尔:《人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72页。
    ①杜栋编著:《管理控制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首先提出。
    ①张碧辉、王平著:《科学社会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页。
    ①成琼文、李小娟、邓建:《研究型大学教师全面薪酬激励要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2月第26卷,第24期,第12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52页。
    ②邓纯东:《规范化、法制化:新时期政治机制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亚当·斯密,余涌译:《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道德情操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①杜友坚:《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教育评论》,2003(4),第29-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厉以宁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2010年两会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校长是排课程表的教务处长”http://leaming.sohu.com/20100303/n270541581.shtml。
    ①邱汝芳:《建立有效的高校人才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思考》,《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4),第58-61页。
    ①[英]大卫·威勒、[芬]玛丽亚·西兰琶著,张丽华译:《利益相关者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蓝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徐涌金:《试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强化》,《中国高教研究》,2005(7),第48-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参见[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②参见[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①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9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①引自王元:《弗罗姆“人性异化论”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4期,第83页。
    ② A.Maslow,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1971. P8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邓大松著:《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邓大松著:《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1.余仰涛著:《思想关系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周长城著:《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曾国安等编著:《征服危机—企业长盛不衰的奥妙》,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厉以宁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16.刘志远、林云著:《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翁君奕著:《创新激励—驱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8.申来津著:《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韦森著:《文化与制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1.邓纯东著:《规范化、法制化:新时期政治机制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杨伯溆著:《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成有信等著:《教育政治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6.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辛鸣著:《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葛力著:《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9.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葛荃著:《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2.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3.李苹莉著:《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4.洪远朋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彭劲松著:《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6.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国信息研究所,王亦楠译:《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纪报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贺麟著:《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0.秦晖著:《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41.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4.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晋劲敏著:《教师心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46.张燮主编:《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7.杨东平著:《大学之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8.张国庆著:《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0.周辅成著:《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1.李小宁著:《组织激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卢盛忠等著:《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3.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关培兰编著:《组织行为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6.杜栋编著:《管理控制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孙绵涛著:《教育政策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王坤庆著:《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9.王伟光著:《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王玉新著:《思维着的哲学智性》,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61.许纪霖著:《智者的尊严--知识分了与近代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62.杨明著:《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7年版。
    63.张应强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4.卓越著:《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曾峻著:《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6.付亚和、许玉林主编:《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7.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8.金吾伦主编:《跨学科研究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69.史斌编著:《统御——管理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70.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刘复兴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3.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5.范文曜等:《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南兆旭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全集》,香港:香港西迪商务出版公司,2000年版。
    77.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8.王建廷著:《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系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张碧辉、王平著:《科学社会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0.陶爱珠著:《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1.钱理群、高远东著:《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陈廷柱著:《大学的理想价值取向及其言说立场与限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余明阳著:《大学品牌》,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4.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丁学良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张楚廷著:《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8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9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9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2.[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3.[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前沿: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9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5.[美]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96.[美]孔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第9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7.[美]薛恩:《组织心理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
    98.[美]达夫特、诺伊著,杨宇等译:《组织行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99.[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娇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00.[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第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1.[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2.[美]迪安·R·斯皮策著,张心琴译:《完美激励:组织生机勃勃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03.[美]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刘济良译:《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6.[美]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7.[美]戴维思·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08.[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9.[美]斯密德,黄祖辉等译:《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0.[美]R·K·默顿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1.[美]鲍德里奇,焦叔斌译:《国家质量计划--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美]彼得·德鲁克:《社会的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3.[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14.[美]伯纳德·韦纳著:《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5.[美]布罗姆利,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
    116.[美]约翰·克劳奈维根编:《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18.[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9.[美]菲力普·阿尔特巴赫等:《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1.[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12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上),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2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24.[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25.[美]杰里·加斯顿著,顾昕等译:《科学的社会运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26.[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7.[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28.[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29.[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0.[美]哈里特·朱克曼著,周叶谦、冯世则译:《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1.[美]乔治·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卖当劳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3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3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4.[美]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5.[英]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36.[英]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7.[英]大卫·威勒、[芬]玛丽亚·西兰琶著,张丽华译:《利益相关者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蓝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38.[英]大卫·休漠,陈玮译:《休漠经济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39.[英]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0.[英]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2.[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43.[英]柏特兰·罗素:《社会改造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44.[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145.[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46.[英]帕特丽夏·怀特著:《公民品德与公共政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7.[法]卢梭:《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8.[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9.[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0.[法]P·波丢著,王作虹译:《人:学术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1.[古罗马]奥古斯丁著,成官泯译:《论自由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2.[古罗马]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3.[加]本杰明·莱文著:《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4.[以]约瑟夫·本·戴维著,赵佳等译:《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5.[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56.[瑞士]皮亚杰著:《行为,进化的原动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57.[台]傅佩荣著:《智慧与人生》,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1. Derek J. desor Solla Price.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2. Walter Frederick Buckley. 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67.
    3. 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1.
    4. Stuart S. Nagel, Public Policy:Goal,Means and Methods,STMatin's Press,New York,1984.
    5. Clark, B.R. (ed.),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84.
    6. Cobban, A.B., 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Methuen & Co Ltd, London,1975.
    7. Geiger, R.L., Research and Relevant Knowledg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Since World War Ⅱ,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3.
    8. 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A History.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Cranbury,1984.
    9. Gellert, C. (ed.),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ondon,1993.
    10. Rothblatt, S. and B. Wittrock (eds.),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3.
    11. Scott, P., The Crisis of the University, Croom Helm, London,1984.
    12. John S. Brubacher &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n American History:1636-1956.Harper & Row Publisher,1958.
    13. Gaston,J. 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ience.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78.
    14.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American, English, Germa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15. 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Francisco: Jossey-Bass,1975.
    16. Lawler E E. Strategic pa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
    17. Jan Currie,Richard DeAngelis.Globalizing Practices and Univesrity Responses:European and Anglo-American Differrences, London:Praeger Publishers,2003.
    18. Deci E L, Flaste R. Why we do what we do:The dynamics of personal autonomy. New York Putnam,1995.
    19. Philip P Wiener, ed.,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ublishers,1973.
    20.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UK: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
    21. Mary Henkel and Brenda Littl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wteen hihger education and the state.London and 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9.
    22. Speck,M.& Knipe.C.Why Can't We Get it R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ur Schools. Thousand Oaks.Calif.:Corwin Press,2001.
    23. Scott H.Levine.Querying On Quality:Assessing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 Satisfaction.American University,1997.
    24.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Audit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 Neo-Liberalism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orpological Institute,1999(4).
    25. Marry Tasker and David Packham, Changing culutre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Hihger Education 1987-93.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4(2).
    26. Gerald R Rerris. Humam Resources Managements:Some News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
    27. Gotsi M, Wilson A M. Corporate Reputation:Seeking a Definitio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1).
    28. Evans, L.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2.28(1).
    29. Calder B J.Staw B M. The self-perception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Personality SocPsych,1975.31.
    30. 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 (4).
    31. Zander U, Kogut B. 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 Organ Sci, 1995.6.
    32. Peter Drucker.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