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①“两个趋向”是世界各国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律。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因此,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观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首先,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形成原因;接着,从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角度阐明了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后,指出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做到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发展为要求,持续发展为导向,统筹兼顾为方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In the fourth plenum of the party,HuJintao made two important conclusion about "two trends", in som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development process, agricultural support for industry and provides industry with up with a universal trend in the initial stage,but a degree in industrial, industrial giving support to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city and rural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universal trend."Two trends" is the common laws which all contries to push forward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China has entered new stage which industrial giving support to the agricultural and city promoting rural. October eleventh in 2005, the sixteenth session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put forward a proposal about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eleventh a five year plan's proposal which to construct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at production and lif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neaty countries and management of democracy. Sticking to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n 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has a theor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des more systematic study about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in China,firs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caus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aspects,second, it clarifie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and inherence request to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but also a carrier to solve disharmo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at last,this paper points out must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must allover,harmoniously and continually develop,according to laws and taking man as founda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press forward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to a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①江泽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人民日报,2001-8-8。
    ①郝金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实现机制[J].学理论,2008年第7期。
    ①五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姜羽,王征失,杨薇.当前农村干群矛盾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②马芒.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3期。
    ①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8页。
    ①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9页。
    ②同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2008年1月30日。
    ①马绍峰,宋德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7期。
    ②环境保护部发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http://stock.sohu.com/20100604/n272566600.shtml, 2010-06-04。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2页。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②蒋和平,朱晓峰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胡锦涛.建和谐社会要从大社会着眼从小社会着手[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1-01 /847693.shtml,2007-01-01。
    ①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0-03-16。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①可持续发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480.htm,2010-12-02。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光明日报,2003-10-15。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25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18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②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05。
    ①蒋和平,朱晓峰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3页。
    ②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2页。
    ③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260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2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版。
    5、郑又贤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版。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
    7、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3月版。
    8、蒋和平,朱晓峰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9、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5月版。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文件),2004年2月8日。
    1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文件),2005年1月30日。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2006年2月21日。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2008年1月30日。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文件),2009年2月1日。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文件),2010年1月31日。
    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发[2000]16号),2000年10月11日。
    [1]钟长城.“新农村”内涵的界定与前景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车国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宋洁尘.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架构[J].调研世界,2006年第7期。
    [5]吴海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个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6]曾玉林.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J].云梦学刊,2008年第3期。
    [7]朱春江.新农村建设内涵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9年第15期。
    [8]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9]李军.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与价值思考[J].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
    [10]程保平.新农村需要新农民[J].调研世界,2006年第1期。
    [11]张德元.再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调研世界,2006年第5期。
    [12]赵树凯.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治理[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3期。
    [13]苏杨.警惕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5期。
    [14]胡义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无法规避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4期。
    [15]叶敬忠,杨照.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
    [16]周三中,许红.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探讨[J].问题探讨,2008年第5期。
    [17]李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18]马晓河.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2期。
    [19]高敏.浅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营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20]叶祥松,罗海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式的集体化之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1]贺达水.欧盟与美国兴农宏观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
    [22]金洪云.日本的农村振兴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
    [23]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发展,2005年第12期。
    [24]杨继瑞.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2期。
    [25]季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J].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4期。
    [26]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27]昌忠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前沿,2009年第10期。
    [28]白雪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年第2期。
    [29]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2期。
    [30]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12期。
    [3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2]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年第7期。
    [33]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
    [34]王明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年第12期。
    [35]王雅安.围绕“五新一好”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前进,2006年 第5期。
    [36]赵鸣骥.支持放活农村体制推进新农村建设——来自浙江、江苏的调查[J].中国财政,2006年第11期。
    [37]贾康.对江苏省创新农村医疗卫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调查[J].中国财政,2006年第12期。
    [38]吕炜.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J].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39]李善伟,陈潇,周静静.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出路[J].现代农业,2007年第7期。
    [40]胡永波,聂坤伦,宋陈玲.简述新农村建设的误区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期。
    [41]陈柏峰.新农村建设要关注非物质性公共产品供给[J].调研世界,2006年第7期。
    [42]马晓河.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2期。
    [43]曾宪.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44]刘鸿渊.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关键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2期。
    [45]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46]蔡立安,柳夏年.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47]苏锡发.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新型基层管理人才—一位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来信[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2期。
    [48]陈飞.唯物辩证法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9]陈飞.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0]陈飞.新农村建设矛盾及成因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1]陈飞.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