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庙会稳态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皇会”起源于民间“娘娘会”,是天津本地为纪念海神妈祖诞辰,在天后宫及周边街区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会期在农历三月二十三,不定年份举办。皇会在天津历史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了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性格,本地流传着“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皇会也被冠以“中国狂欢节”之美誉。然而,在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侵袭下,生发于农耕文明中的民间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与植根土壤已被严重破坏,各道花会也在劫难逃,纷纷面临传承后继乏人、会所荡然无存的窘境。虽然来自外界的破坏力极大,但皇会人依然秉承祖辈传承的办会传统,并以一种极为罕见的稳态性特征传承至今,这与大部分民间文化在生存困境中的销蚀、溃散形成了鲜明对比。天津皇会作为“非遗后”时代中典型的鲜活案例十分少见,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理角度,对其稳定性成因进行源头式探究。
     皇会的稳态性是在社会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合力促成的:首先源自于本地民众对妈祖信仰的笃信,这使得妈祖信仰渗透其精神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随后在国家与民间相互借势的过程中,完成了信仰本身的扩大与对皇会的加冕,并借助“文化场域”所产生的集体、主动的传承力,来完成传播与扩布,为皇会传承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此外,皇会还调和了国家与民间、正祀与淫祀、大传统与小传统、日常与狂欢、祭祀圈内与祭祀圈外、传承主体与传承客体等因素之间的对立关系,并在一种上至国家、下至民众集体稳定的社会氛围中存在并发展至今。国家、地方政府、地方文化精英、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信仰、一种组织、一种集会形成与稳定的基础。因此,研究皇会的稳定性,须从社会构成、血缘地缘、宗教信仰、礼治秩序、维系道德和社会阶层等多方面来全方位考察。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期望自“非遗后”的时代背景中,以具“稳态性”典型特征的皇会作为个案研究,找寻到现象背后保持其稳态性的普适性因素,为诸多面临传承窘境的民间庙会的稳态发展提供指导意义,在民间仪式的混杂与圆融中,找寻出它所发挥出的普遍作用,并由皇会个案上升至整个民间文化的保护,为民间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Huanghui started from a type of folk activity Niang Niang Hui,is a greatcelebration which is organized to honor the birthday of Ma Zu in the area of Tian Houtemple in March23rd of Chinese Lunar every year.Huanghu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i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ianjin and it represents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people. People even say that the Tian Hou temple wasfounded before the city. Huanghui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Chinese Carnival.However, with globalization an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culturespace formed around agricultural society has been destroyed badly. This was theenvironment in which Huanghui existed. Although the destructive power from theoutside is enormous, the people who use to do the performance in Huanghui insist oncarrying their custom and passed down the traditi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with aunique way of the stabilit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ispaper will investigate into the origin of Huanghui
     Many social factors have formed the stability of Huanghui tradition. First of all,the loyal faithful belief in Matsu of the local people permeated the religion into everyaspects of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life. With the taking advantage betweengovernment and folks, the faith in Matsu expanded itself and contributed to thedevelopment of Huanghui. In addition, Huanghui reconcil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the government and normal people, official life and local life, Great tradition andlittle tradition, the daily life and the carnival, the both inside and the outside socialcircle of the Matsu worship. And Huanghui develops in a stable social atmosphere.The relation among a nation and its government, local cultural elites and commonfolks is the stable b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faith and an organization. Thus,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bility of Huanghui must be done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aspects of social structure, blood and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religious belief, socialrules, moral relationship and class rel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special factors which can keepHuanghui develop steadily in the period of afte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eservation. Therefore, the thesis is trying to use Huanghui as the study case in orderto provide the indication for the further cultural protection.
引文
1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368.
    2冯骥才.文化怎么自觉?[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11):1.
    1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
    1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先后为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监修国史,宋宁宗时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前后经历40年方成《夷坚志》,另著有《容斋随笔》、《野处类稿》、《万首唐人绝句》等。其中关于妈祖题材的小说《林夫人庙》载于《夷坚志》丙卷九。
    2《浮曦妃祠》,载于《夷坚志》戊卷一。
    1此小说目前仅存一本于日本双红堂,为明万历建阳刻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复印本出版了《中卤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其中作者标“〔明〕吴还初”,其余未详。
    2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委员会: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78.
    1罗春荣.妈祖传说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李玉昆等.妈祖史迹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曹曦、艾明江.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信仰在台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龙辉.赤湾妈祖文化概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连景初.妈祖祭典与出巡[J].台南文化,1968(8).
    2吴醒周.妈祖身世探讨[J].民间知识,1960(21).
    3许炳南.鹿耳门天上圣母像之考据[J].台湾风物,1961(11).
    4林衡道.台湾农村寺庙分布情形之调查[J].台湾文献,1963(13).
    5增田福太郎.长崎妈祖源流[J].西日本史学,1953(15).
    6李献璋.以三教搜神大全与天妃娘妈传为中心来考察妈祖传说[J].台湾风物,1963(13).
    7柯木林.古色古香的天妃宫[M].石叻古迹.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79.
    8陈孺性.缅甸的五座华侨庙宇[J].南洋文摘,1961(2).
    9魏美昌.从澳门的妈祖文化研究展望妈祖文化的跨境跨国凝聚功能[J].文化杂志(中文版),2000(3).
    1全诗为“天妃庙对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酾酒未终舟子报,柁楼黄蝶早飞来”。
    2杨一崑,字二愚,号无怪,天津人,乾隆戊申年(1788年)举人。杨无怪擅长文章、对联和书法,但是今日作品大都失传,仅存两首白话长诗《皇会论》及《天津论》,收录在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中。
    3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2王大川.津沽旧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3张修华.天津老城忆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董季群.天津文化通览·天后宫写真[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尚洁.天津皇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天津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9.
    8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天津卷[M].天津:出版社不详,1988.
    9郭忠萍.法鼓艺术初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1侯杰、李净昉.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以天津皇会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教学,2005(3):21-25.
    2刘锡诚.葛沽皇会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05(3):39-43.
    3姚旸.论皇会与清代天津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中心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0(3):170-183.
    4王斌.天津葛沽宝辇的设计与文化意义[J].齐鲁艺苑,2011(3):73-75.
    5姚怡暾.浅谈天津皇会中的民间歌舞[J].甘肃农业,2011(5):54-56.
    6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0(2):124-135.
    7高明皓.信仰群体的力量——以天津天后宫信仰建构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8-101.
    3(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美)孙基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9.
    3(美)孙基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9.
    1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C].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29.
    3徐苑.几个妈祖宫庙起落的历史分析[J].中国人类学会通讯.2004(1):10.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
    1姚旸.论皇会与清代天津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中心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0(3):170-183.
    2(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89.
    3(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89.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6.
    2刘志琴.家庭变迁[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6.
    1(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88.
    1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33.
    1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142.
    1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简史》编写组.天津简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449.
    1鲍觉民.天津都市聚落的发展及其经济职能的变化[N].天津日报,1956-11-23.
    2平虏渠,今河北省青县至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之间的南运河。
    3泉州渠,从泒河尾(今海河)北岸(今天津东郊军粮城)至宝坻县迤南鲍丘水(今潮白河)与泃河(今蓟运河)汇合处。
    4新河运渠,盐关口(今宝坻境内)经右北平(今河北省丰润县和唐山市郊一带)到濡水(今滦河)一带。
    1引自《杜甫诗选》,《后出塞五首》。
    2引自《杜甫诗选》,《昔游》。
    3天津文物管理处.津门考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50-54.
    4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简史》编写组.天津简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6.
    5引自《宋史》标点本,“职官”,3979页。
    6引自《宋史》标点本,“职官”,3979页。
    7引自《金史》标点本,“河渠”,682页。
    1引自《明史》标点本,“兵志”,2193页。
    2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向京、津、冀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分为多批次。洪武年间四次: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永乐年间六次:永乐二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永乐四年正月、永乐五年五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四年十一月。迁民以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移民以永乐年间为多,洪武年间次之,其他年间也有少量分散移民。
    1引自元代王懋德《直沽》。
    2引自《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
    1引自《天津历史资料》第二期,雷穆森《天津》。
    2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C].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版。
    1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C].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版。
    2引自《天津历史资料》第二期,雷穆森《天津》。
    3引自金钺《天津政俗沿革记》序。
    1引自臧梦解《直沽谣》。
    2赵翼.天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626.
    3(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53.
    1(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53.
    2引自南宋李俊甫《莆田比事》。
    3引自南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
    4(明)阳思谦.泉州府志(明万历四十年刊本)[M].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0版。
    5(明)吕一静等《兴化府志》,卷二十五。
    1引自清人佚名《三教搜神大全》(又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
    2引自南宋黄岩孙《仙溪志》,卷四。
    3引自南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4福建林氏开闽始祖林禄自晋代永嘉年间入闽开基以后,就以莆田为南方发祥地,在唐代和宋代,莆田林氏先后共有一门九兄弟登进士、任刺史,史称前九牧、后九牧。九牧后代,很多散居潮州各地。不单林姓,其他各姓莆田籍潮州官吏,也有很大一部分落籍潮州。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披,已是唐代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林披生有9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皆成进士,分虽担任端州、横州、韶州、循州、雷州、福唐、邵江陵、容州刺史(也称“州牧”)。这时林披已定居莆田。一个家族里一下子出了九位官刺史,可说是创了历史纪录,是家族的无上光荣。故后世称莆田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九牧林以忠节科举闻名,历代"父子联科不乏官,兄弟同榜无间断"。今日所传后裔中,除了海上女神妈祖外,另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人物。
    5引自元代程瑞学《灵慈庙记》。
    6引自元倪中《天妃庙记》。
    1引自元丘人龙《天妃显圣录》。
    2引自明周瑛《兴化府志》。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9-60.
    1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25—26.
    2(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
    3(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
    4引自南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1引自《礼记·卷八·祭文》。
    2(美)孙基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0.
    3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叙事与官方叙事[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6):87-91.
    1皮庆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观[J].东岳论丛,2005(4):25-35.
    2在《淳裆临安志》一书中,丁伯桂在其《顺济圣妃庙记》文中有记载:“绍兴丙子,以郊典封灵惠夫人”。
    3蒋维锬.历代妈祖封号综考[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1):10-17.
    4引自王敬方《褒封水仙记》。
    5引自《天祐二年八月乙丑朔日有沽庙文》。
    6引自《元史·祭祀志》。
    1蒋维锬.历代妈祖封号综考[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1):10-17.
    2引自《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二、卷八十七,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3引自《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4引自《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卷四四五,“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本.
    5引自《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卷四四五,“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本.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9.
    2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叙事与官方叙事[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6):87-91.
    3纳日碧力戈.姓名:文化与符号的比较观察[C].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7-63.
    1引自(明)《续天津县志》,卷四。
    2引自(清)《塘沽区志》,第865页。
    1引自(清)《畿辅通志》,卷四十九,第5页。
    2引自(清)《重辑静海县志》,卷二,第18-19页
    3引自(清)《河间府志》卷六,第6-29页
    4水师营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驻地为今陆家嘴一带,乾隆年间两度增设人员,后在乾隆二十二年(1767年)撤销建制。
    5大沽营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驻地为今新城一带,咸丰、同治年间曾数次补充兵力。
    6引自(明)《天津府志》,卷十二。
    7引自(明)《天津府志》卷十二。
    8引自明代任天祚《重修敕建灵慈宫天妃碑记》。
    1引自元代诗人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
    2引自明代佚名《直沽棹歌》。
    3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
    1所谓弥漫性宗教,即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及信仰者,于是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的世俗制度中,从而称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失去了显著的独立性。参见:C. K. Yang, Religionin Chinese Societ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2:269.
    2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4.
    3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3.
    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74.
    1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1962:6.
    2参见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程歗.晚清乡土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54.
    2引自(元)危素所撰:河东大直沽天妃宫旧碑,天津卫志,卷四十。
    1引自(清)薛柱斗修《天津卫志》,卷三,民国23年(1934年)版。
    2引自(清)《天津卫志》,卷三。
    3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0.
    4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J].民间文化,2001(1):48-58.
    1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177.
    2小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J].民族艺术,2003(3):45-49.
    3参见:Xinzhong Yao-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2008:224.
    4(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4.
    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47.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45天.后宫的道士和香客
    2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5(:8原商务载印于书馆19,31693年6:414月7.7日《益世报》)
    1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71.
    2小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J].文化研究,2003(3)45-49.
    1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1.
    2据南头窑同心法鼓会时任副会长徐文和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2年3月22日采集。
    1引自清代金钺《天津政俗沿革记》。
    2引自《天津商会档案》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907年1月27日),天津档案馆存。
    3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4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董季群著,郭凤岐主编.天津文化通览(第一集)天后宫写真[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8.
    1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89.
    1樊彬.津门小令[M].天津档案.2007(8):37-38.
    2引自《益世报》1930年.
    3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和探索[J].民俗研究,2010(4):46-54.
    1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0.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92.
    1姚旸.论皇会与清代天津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中心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0(3):168-181.
    2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3.
    3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4许青松、郭秀兰合编.天津天后宫行会图[M].香港:香港和平图书公司,1992:127.
    5引自《重修天津府志》,“风俗”,卷二十六。
    1许青松、郭秀兰合编.天津天后宫行会图[M].香港:香港和平图书公司,1992:191.
    2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1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90.
    1(意)伊塔洛卡尔维诺,陆志宙、张密译.看不见的城市[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8.
    2陈克.关于天津文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3(6):68.
    3冯骥才.神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
    1谭汝为.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J].辽东学院学报,2005(4):13-19.
    2林希.其实你不懂天津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6.
    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39卷·交通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70.
    2王军.略论近代货栈业与天津华北物流中心地位的形成[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8(11):92-96.
    3冯骥才.神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
    1冯骥才.神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
    1据西码头百忍老会安维鸣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0年11月21日采集。
    2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59-60.
    3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215.
    4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2.
    1张宜雷.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8(6):521-524.
    2过去在皇会的行会过程中,参与行会或者进行表演的会都是以“XX地区XX老会”、“XX地区XX圣会”的名称出现。起初,名称中的“老会”和“圣会”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能被冠以“老会”的,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会成立历史久远,有三代以上的子弟会;二是在表演内容和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并得到广泛认可;三是参加过接驾仪式,并得到过皇封和赏赐。
    1冯骥才.记忆天津[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38.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8:3222.
    3引自《清会典》。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51.
    2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731.
    3郭忠萍.法鼓艺术初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4.
    1冯灵、光军编.天津法鼓[M].天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1988:18-19.
    2据河西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时任会头傅宝安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2年4月28日采集。
    3参见: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1.
    1据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时任副会头安维鸣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1年11月25日采集。
    2引自《天津卫志》。
    1引自《天津政俗沿革记》,“户籍”,卷五。
    2引自《天津政俗沿革记》,“户籍”,卷五。
    1转引自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9/08/26/004174726.shtml,2009年8月26日。
    2引自《天津市社会及经济行政概况统计》(1937年5月),第19页。
    3引自《敕建东岳庙碑记》(崇祯五年),碑额:四季白纸圣会,第60页。
    1引自清崔旭《津门百咏》。
    2引自樊文卿《津门小令》。
    3根据冯骥才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2年10月23日采集。
    4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91.
    2引自《明史礼四》,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1306.
    3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25.
    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25.
    2引自: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590.
    3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选自中国方志丛书[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4(清)霍灏.艮山杂志[M].丛书集成续编.收录于光绪二十二年钱塘丁氏刊本.
    1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0(2):122.
    2引自: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60-61.
    3(元)洪希文.降香祭湄洲林天妃祝文,转引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散文卷[J].卷10:12-13.
    4(元)虞集.昭毅大将军平江路总管府达噜噶齐兼管内勘农事黄头公墓碑,道园学古录[M].转引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碑记卷,卷41:16-18.
    5(元)黄向.天妃庙迎送神曲,载明李诩:续吴都文萃,转引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碑记卷[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4-15.
    1引自:续修四库全书,大明会典(明万历)[M].卷93.
    2引自《文渊阁编四库全书》,大明会典(明万历).卷八十五。
    3引自《明会典·礼部·祭祀》。
    4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0(2):126.
    2(明)汤显祖.续天妃田记[M].载于:玉茗堂文(之七).
    3引自《长泰县志·寺观》(明嘉靖),“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4引自《大清会典》(清康熙)卷六十六,“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本。
    1(清)三泰等.为闽省南台天后祠颁匾致祭事题本,选自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46-47.
    2自清朝一统天下后,定三跪九叩的拜天之礼,取代明朝五拜三叩之礼。
    3引自《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本。取少牢之祭为:祭牲取少牢,羊一、豕一;祭器中簠二,为黍、稷;簋二,为稻、粮;笾十,为盐、槀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为韭菹、醓醢,皿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拍。
    4董季群.天津文化通览(天后宫写真)[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60.
    1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336.
    1王斯福.学宫与城隍,收入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徐自立译[M].中华书局,2000:708.
    2引自《天津卫志》(康熙)卷一。
    1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引自《天津卫志》(康熙)卷一。
    2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44.
    3引自《荀子·礼论》。
    1引自《中庸》。
    2李亦园.民间文化与文化中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8.
    1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pv.
    2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pv.
    3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229.
    1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M].长沙:岳麓书社,2012:44.
    2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M].长沙:岳麓书社,2012:45.
    1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88.
    2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3据西码头百忍老会时任会头殷洪祥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0年11月21日采集。
    4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6-67.
    1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6.
    2贺雪峰.论村级权力的利益网络[J].社会科学辑刊,2001(4):52-55.
    1赵毅、刘晓东.16-17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9(1):1-14.
    1沟口雄三.所谓东林党人的思想——前进带中国思想的发展(上),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75号)[J].1978(3):203.
    1引自《唐栖志略稿》(乾隆),风俗(卷下),第19页。
    2据中营后同议高跷老会时任会头李凤龄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2年6月2日采集。
    3(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48.书中杜赞奇将习惯法定义为:村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达成的一种默契或共识,是一种公认的行为规范或惯例。
    1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A].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3辑)[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97.
    2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J].北京: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62.
    3蒋维锬.清代商帮会馆与天后宫[C].妈祖研究文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103.
    4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J].清史研究.1997(3):19.
    5刘正刚.清代福建天后宫考述[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52—60.
    1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A],张炎宪,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95-125.
    2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7(16):4.
    1孙学谦.天津指南[M].北京:新华书局,1922:122.
    2引自《天津政俗沿革记》(三)(卷十),1938:39.
    1李永菊.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43.
    2引自崔旭《津门百咏》。
    1参见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参见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前揭书。
    3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14.
    4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167.
    5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203.
    1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82.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方文.学科制度与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9.
    4何博.认同的本质及其层次性[J].大理学院学报,2011(1):61-65.
    1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0.
    2(法)E·涂尔干著,林宗锦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9.
    3(法)E·涂尔干著,林宗锦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9.
    3徐秦法.论信仰的社会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73.
    1据西码头百忍老会安维鸣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0年11月21日采集。
    2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136.
    3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36):199.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
    1许青松、郭秀兰合编.天津天后宫行会图[M].香港:香港和平图书公司,1992:191.
    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58.
    1引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
    1引自《礼记祭法》。
    2引自《汉书五行志》。
    3引自《老子天地鬼神目录》。
    4顾颉刚.妙峰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1-12.
    1(德)马克思韦伯,康乐等译.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3.
    1(德)马克思韦伯,康乐等译.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8.
    2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195-196.
    1(俄)M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184.
    2引自《礼记·月令》。
    3引自《周礼·地官·媒氏》。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8:167.
    1(英)蔼理士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33.
    2顾颉刚.妙峰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1-12.
    3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
    1据锦衣卫桥和音法鼓老会时任会头张恩惠先生口述,采访时间2011年10月9日。
    2董季群.图说天津卫[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78.
    1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俄)M巴赫金著,佟景韩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8.
    2(俄)M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183.
    1(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8.
    1据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时任副会头卢洪义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1年11月20日采集。
    2据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会员韩全利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1年11月26日采集。
    3据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会员朱金利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1年11月25日采集。
    1陶庆.现代“商人部落”的兴起与社会和谐治理——以福街草根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互动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2):84-93.
    2(美)迈克尔·曼,刘北成译.社会权力的来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1(德)马克斯·韦伯,康乐等译.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7.
    2(德)马克斯·韦伯,康乐等译.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6.
    1据锦衣卫桥和音法鼓老会时任会头张恩惠先生口述,采访时间2011年5月26日。
    2吴欣.宗族与乡村社会“自洽性”研究——以明清时期苫山村落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0(1):147-159.
    1许青松、郭秀兰合编.天津天后宫行会图[M].香港:香港和平图书公司,1992:172.
    1王玲.北京与周边城市关系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191.
    2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3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65.
    1张丰平,天津咸水沽人,家族过去以跑船为生,家族信奉妈祖。此录音据2012年4月23日采访整理。
    2顾颉刚.妙峰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54.
    3参见李世瑜.妙峰山与天津[J].天津文史,1995(1).
    4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
    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赵丙祥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16.
    2(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8-79.
    1(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8-79.
    1(韩)韩书瑞.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J].民俗研究,2003(1):100.
    3(德)费尔巴哈,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
    1(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4.
    1(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
    1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Taylor,Jay,The Rise and Fall of Totalitaria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New York:ParagonHouse Publishers,1993:73-74.
    1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C].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14.
    1史静.天津妈祖信俗标准化与在地化的博弈嬗变[J].齐鲁艺苑.2013(3),页数待定.
    1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67-71.
    1张士闪: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10(1):36-39.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
    1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142.
    1引自《天津记忆》,2008(冬季号):6.
    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7.
    3费孝通.东方赤子大家丛书——费孝通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118.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1.
    1马知遥.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J].民俗研究,2009(1):159-165.
    1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96.
    2柯林·伍德.精神镜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0.
    3马知遥.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J].民俗研究,2009(1):159-165.
    4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3):3-5.
    1(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5-6.
    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7.
    1(瑞)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4.
    2韩莹.红色遐想——荣格集体无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2(21):252-254.
    3刘克庄.白湖庙,妈祖文献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1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2):78-79.
    1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1.
    2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67.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3.
    2(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1-22.
    1冯骥才.要有民族文化情怀,抢救民族文化到了关键时候[N].北京日报,2011-5-26.
    1(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4.
    2(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6.
    1(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2.
    2伍兹认为,创新是个人适应过程的源泉,它采取长期变异、发现、发明和传播等形式完成。
    1据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时任副会头卢洪义先生口述资料整理,2011年11月20日采集。
    2叶韡明.远去的记忆闽南平和县春节习俗的人类学调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6-131.
    1出自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冯骥才.文化怎么自觉[N].文汇报,2011-08-26.
    1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与探索[J].民俗研究,2010(4):46-54.
    2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9.
    3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9.
    1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67-71.
    1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25.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96.
    1“场域”(field)概念最早在1975年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学场域的特殊性》一文中提出的。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各个行动者的相互关系网络”
    2张士闪.小章竹马: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2006(3):24-37.
    3史宗主编,金泽、宋立道等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31.霍斯曼对于此概念界定为,“当一个人遵循支配他的技术程序而举行传统仪式时,他的基本的焦虑保持着潜伏。我们说,仪式给了他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只有在仪式并未恰当被举行时,才会焦虑。事实上,这种态度变得成了一般化的规律性的任何时候,社会传统之一只要未被遵守,就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就可以称作次要的或替代的焦虑”。
    1表格参阅马书田.金像妈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清)僧照乘.天妃显圣录.陈洁.天津妈祖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
    [2]尚洁.皇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委员会: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
    [4]罗春荣.妈祖传说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5]李玉昆等.妈祖史迹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6]曹曦、艾明江.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信仰在台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7]龙辉.赤湾妈祖文化概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柯木林.古色古香的天妃宫[M].石叻古迹.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79.
    [9]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0]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1]王大川.津沽旧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2]张修华.天津老城忆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3]董季群.天津文化通览·天后宫写真[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尚洁.天津皇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天津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9.
    [17]郭忠萍.法鼓艺术初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18](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0](美)孙基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3]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4]刘志琴.家庭变迁[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25]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简史》编写组.天津简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6]天津文物管理处.津门考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7]金泽.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8]赵翼.天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29](明)阳思谦.泉州府志(明万历四十年刊本)[M].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0版。
    [3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1]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2](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3]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4]杨庆堃,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5]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6]程歗.晚清乡土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7]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8](日)渡边欣雄,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9]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0]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41]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2]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43]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4]董季群著,郭凤岐主编.天津文化通览(第一集)天后宫写真[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5]樊彬.津门小令[M].天津档案.2007.
    [46]来新夏.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7]许青松、郭秀兰合编.天津天后宫行会图[M].香港:和平图书公司,1992.
    [48](意)伊塔洛卡尔维诺,陆志宙、张密译.看不见的城市[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49]冯骥才.神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50]林希.其实你不懂天津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39卷·交通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52]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3]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10.
    [54]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5]冯骥才.记忆天津[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5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8.
    [5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8]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59](瑞)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60]冯灵、光军编.天津法鼓[M].天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1988.
    [61]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3]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选自中国方志丛书[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64](清)霍灏.艮山杂志[M].丛书集成续编.收录于光绪二十二年钱塘丁氏刊本.
    [65]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6]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67]王斯福.学宫与城隍,收入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徐自立译
    [M].中华书局,2000.
    [68]史宗主编,金泽、宋立道等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69]李亦园.民间文化与文化中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0]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M].长沙:岳麓书社,2012.
    [71]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72]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3]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4]孙学谦.天津指南[M].北京:新华书局,1922.
    [7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罗荣渠译.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6]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7]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8]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79]方文.学科制度与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0]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1](法)E·涂尔干著,林宗锦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82](德)马克斯·韦伯,王迪译.经济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3]顾颉刚.妙峰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84](德)马克思韦伯,康乐等译.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5]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
    [86](俄)M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7](英)蔼理士,潘光旦译.性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88](俄)古列维奇,庞玉洁、李学智.中世纪文化范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89]董季群.图说天津卫[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0](俄)M巴赫金,佟景韩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1](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2](美)迈克尔·曼,刘北成译.社会权力的来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3](德)马克斯·韦伯,康乐等译.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4]王玲.北京与周边城市关系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95]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游艺山庄,光绪十年(1884年).
    [96]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9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赵丙祥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8](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9](德)费尔巴哈,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0](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01]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102]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03]费孝通.东方赤子大家丛书——费孝通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10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5]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6](美)柯林·伍德.精神镜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7](德)格罗塞,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8]连景初.妈祖祭典与出巡[J].台南文化,1968(8).
    [109]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2):78-79.167、
    [110]叶韡明.远去的记忆——闽南平和县春节习俗的人类学调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6-131.
    [11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2]冯骥才.文化怎么自觉?[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11):1.
    [113]吴醒周.妈祖身世探讨[J].民间知识,1960(21).
    [114]许炳南.鹿耳门天上圣母像之考据[J].台湾风物,1961(11).
    [115]林衡道.台湾农村寺庙分布情形之调查[J].台湾文献,1963(13).
    [116](日)增田福太郎.长崎妈祖源流[J].西日本史学,1953(15).
    [117]李献璋.以三教搜神大全与天妃娘妈传为中心来考察妈祖传说[J].台湾风物,1963(13).
    [118]陈孺性.缅甸的五座华侨庙宇[J].南洋文摘,1961(2).
    [119]魏美昌.从澳门的妈祖文化研究展望妈祖文化的跨境跨国凝聚功能[J].文化杂志(中文版),2000(3).
    [120]刘锡诚.葛沽皇会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05(3):39-43.
    [121]侯杰、李净昉.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以天津皇会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教学,2005(3):21-25.
    [122]姚旸.论皇会与清代天津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中心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0(3):170-183.
    [123]王斌.天津葛沽宝辇的设计与文化意义[J].齐鲁艺苑,2011(3):73-75.
    [124]姚怡暾.浅谈天津皇会中的民间歌舞[J].甘肃农业,2011(5):54-56.
    [125]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0(2):124-135.
    [126]高明皓.信仰群体的力量——以天津天后宫信仰建构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8-101.
    [127]徐苑.几个妈祖宫庙起落的历史分析[J].中国人类学会通讯.2004(1):10.
    [128]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叙事与官方叙事[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6):87-91.
    [129]皮庆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观[J].东岳论丛,2005(4):25-35.
    [130]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J].民间文化,2001(1):48-58.
    [131]小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J].民族艺术,2003(3):45-49.
    [132]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和探索[J].民俗研究,2010(4):46-54.
    [133]谭汝为.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J].辽东学院学报,2005(4):13-19.
    [134]王军.略论近代货栈业与天津华北物流中心地位的形成[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8(11):92-96.
    [135]张宜雷.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8(6):521-524.
    [136]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0(2):122.
    [137]赵毅、刘晓东.16-17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9(1):1-14.
    [138](日)沟口雄三.所谓东林党人的思想——前进带中国思想的发展(上),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75号)[J].1978(3):203.
    [139]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J].北京: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62.
    [140]刘正刚.清代福建天后宫考述[J].汕头大学学报.1997(5):52—60.
    [141]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7(16):4.
    [142]李永菊.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43.
    [143]何博.认同的本质及其层次性[J].大理学院学报,2011(1):61-65.
    [144]徐秦法.论信仰的社会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73.
    [145]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36):199.
    [146]陶庆.现代“商人部落”的兴起与社会和谐治理——以福街草根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互动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2):84-93.
    [147]吴欣.宗族与乡村社会“自洽性”研究——以明清时期苫山村落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0(1):147-159.
    [148]张士闪.小章竹马: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2006(3):24-37.
    [149](韩)韩书瑞.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J].民俗研究,2003(1):100.
    [150]史静.天津妈祖信俗标准化与在地化的博弈嬗变[J].齐鲁艺苑.2013(3):页数待定.
    [151]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67-71.
    [152]张士闪: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10(1):36-39.
    [153]马知遥.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J].民俗研究,2009(1):159-165.
    [154]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3):3-5.
    [155]韩莹.红色遐想——荣格集体无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2(21):252-254.
    [156]鲍觉民.天津都市聚落的发展及其经济职能的变化[N].天津日报,1956-11-23.
    [157]冯骥才.要有民族文化情怀,抢救民族文化到了关键时候[N].北京日报,2011-5-26.
    [158]蒋维锬.历代妈祖封号综考[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1):10-17.
    [159]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C].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0]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C].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版。
    [161]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委员会: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6:78.
    [162]刘克庄.白湖庙,妈祖文献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95-125.
    [163]蒋维锬.清代商帮会馆与天后宫[C].妈祖研究文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1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