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表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制度入宪,肇始于1918年制定、1919年8月11日生效的《德意志国宪法》。因该部宪法在魏玛地区制定,故又称为魏玛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宪法中规定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与以往政府担任“守夜人”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由消极政府向积极政府转变的趋势。
     我国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原第六条中增加一款,出现了“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新概念:“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以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条款自《共同纲领》起,便出现在新中国的历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当中。
     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今天,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扩大,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平等,这就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国家应否在宪法中预设“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为主体”与现实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否相矛盾?“公有制为主体”在事实和法律上能否得到保证?
     本文基于传统社会的二分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等原理,从理论上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属于以保障社会经济权利为主、干预社会经济为辅的“社会制度”,不应在法律上设定某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基本经济制度也不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约束力的基本国策,而应以宪法规范的形式出现在宪法中。
     由于此前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属性和宪法规范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现行宪法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不能发挥对社会经济的知道作用,相反还会因滞后于经济发展而需不断修正,损害了宪法尊严。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法基本经济制度中不应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基本经济制度应以发展生产力为立法目的。
     文章最后提出:应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宪法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重新表述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此项修改,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而且能够与宪法中的其他经济制度和改革中出现的地方立法相互协调,强化了宪法基本经济制度的规范性、包容性和稳定性,树立了宪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权威性。
Economic institutions showed in Constitutions originated firstly in Weimarer Verfassung (Constitution of German) 1918. Since then, the government has changed as an active role in controlling social economy from passive“Night Guard”.
     In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of 1999, Chinese Constitution produced a new concept“BASIC ECONOMIC INSTITUTION”: the state confirm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a main part, encourages each ownership form making progress. In fact, the clauses of same meaning have been written in Chinese Constitutions since 1954.
     At present, every ownership form becomes more and more equal after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Can the state expect“the public ownership as a main part”? How can that be true? It seems a conflict between“the public ownership as a main part”and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political state and citizen society”and Marxist basic principles, the basic economic institution should be regard as a social system instead of state one. It is more like a constitutional norm instead of a state essential policy.
     Since the academic circles had neglected the constitutional nature of basic economic institution, it had to be changed times following the social economic facts. Constitutional sovereigns were damaged.
     By studying with overall principles and facts, an amending proposal was issu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basic economic institution: in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ll the ownerships are co-existed and each ownership form is safeguarded to develop by the state.
     This amendment would meet with the socialist product goal and keep along with the sovereignty of Constitution. It also accommodates the legislations issued before.
引文
①[美]]阿兰·格鲁齐著:《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②[美]道格拉斯·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③梁小民著:《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14页。
    ①[德]柯武刚(Wolfgang Kasper)、史漫飞(Manfred E. Streit)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第131页。
    ②桂宇石、张扩振:《关于宪法经济制度的概念》,《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肖蔚云、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249页。
    ②[苏]马斯连尼科夫著《苏联宪法讲话》,群众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第51页。
    ③何华辉著:《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72页。
    ④周叶中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04页。
    ①《资本论》第3卷,第891—8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54页。
     ①李振杰著:《私营企业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27-28页。
    ①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属性”词条。
    ②周永坤:《社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中西法律的差异》,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①王和雄著:《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9页。
    ①[英]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页。
    ①韩大元、胡锦光主编:《宪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②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0页。
    ②谢瑞智主编:《宪法辞典》,台湾文笙书局1979年版,第61页,转引自郭道晖:《权威、权力还是权利》,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②[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页。
    ③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11月第1卷。
    
    
    ①徐国栋:《民法典与权力控制》,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②[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
     ①陈新民著:《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上册),台北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37-93页。
    ①参见刘东亮、郑春燕:《宪法基本国策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19页
     ①参见李峻登、梁丽娟:《论基本国策》,载《行政论坛》1995年第5期。
    ①张千帆:《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为宪法实施清除几点文本障碍》,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郑贤君:《论国家政策入宪与总纲的法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创刊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张文显:《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70页。
    ①张文显:《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70页。。
    ②转引自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③转引自骆伟建:《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载《法学》1985年第12期。
    ④参见刘景欣:《论中国宪法监督体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吴杰:《论宪法规范的特点》,载《中国法学》1987年第6期。
    
    
    ①骆伟建:《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载《法学》1985年第12期。
    ②周永坤著:《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04页。
    ③郭殊:《论宪法责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骆伟建:《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载《法学》1985年第12期。
    ②参见郑贤君:《论国家政策入宪与总纲的法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创刊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董和平:《宪法规范若干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1998年第4期。
    ①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转引自莫纪宏编著:《政府与公民宪法必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56页。
    ②转引自胡锦光:《论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载《法学家》1998年第4期。
    ①张根大著:《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传统上,理论界一直将宪法作为公法,尽管存在着争议。2001年在苏州大学举行的中国法学会宪法学年会上,有人认为宪法既是公法又是私法;也有人认为,宪法是法上之法,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但这些论证目前尚难动摇传统观点——作者注。
    ②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174页。
    ③同上,第175页。
    ④王磊著:《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①王磊著:《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①2001年下半年,以最高法院关于山东齐玉苓案的批复为契机,对宪法司法化的研究成为宪法学界空前的热点,出现了一大批以此为主题的论文。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就这一主题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其中王磊著:《宪法的司法化》一书及胡锦光:《中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性探讨》,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一文可为代表。
    ②也有学者对最高法院的这一批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关于教育权根本无须依据宪法,童之伟:《“宪法司法化”引出的是是非非》,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2期。
    ③王振民:《法院与宪法:论中国宪法的可诉性》,载张卫平主编:《司法改革评论》(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④参见上文。
    
    
    ①《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826页。
    ②刘向文、宋雅芳著:《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0页。
    ③肖蔚云、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①朱福惠著:《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②龚祥瑞著:《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③朱福惠著:《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④韩大元主编:《新中国宪法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⑤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9页。
    
    
    ①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②该案例不仅创设了司法审查制度,而且由于美国宪法的特殊历史地位,也成为违宪审查制度的发端。
    
    
    ①焦洪昌、唐彤:《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②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③参见文正邦:《关于“一国两制”的法哲学思考》,载《现代法学》1997年3期。
    ④谢维雁:《程序与宪政》,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①谢维雁:《论宪法的司法化》,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2期。
    ②李龙主编:《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①参见何华辉著:《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43-44页,关于序言的效力便有三种情形。
     ①参见郑贤君:《论国家政策入宪与总纲的法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创刊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周永坤著:《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97页。
    ②经济制度是一组规范,即便是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由若干规范组成的——作者注。
     ①李成瑞:《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实行私有化——两种经济理论争论的焦点》,共产党人网,2006年2月20日。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164~165、169、358、148~149、17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2~3、224~225、202、20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①参见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②刘文静:《公共利益的定义为何不好下》,载《检察日报》2004年8月25日。
     ①[日]小林直树:《宪法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第11页。
    
    
    ①[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和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167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404页。
    ③[英]哈耶克著,邓正来选编译:《哈耶克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459页。
     ①参见张文魁:《公有制经济》,思想政治教学网,2003-10-29。
    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①参见党国英:《传统公有制理论及其实践的历史终结》,“民主与科学”网站,http://www.dvscn.net。
    ②参见梁治平:《超越所有制的所有权》,21世纪经济报道网站,2003-01-09。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486页。
    1.尚全著:《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张兴茂主笔,张惠贞、赵保海著:《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陈文通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李景阳著:《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5.杨天宇著:《经济制度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7.赵冈,陈钟毅著:《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8.张雪艳著:《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与实践研究》,白山出版社2006年版。
    9.桂宇石主编:《中国宪法经济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段晓峰著:《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郝敬之主编:《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新编政治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陈本善等编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比较论》,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
    13. [美]比尔德著,何希齐译:《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张连铜编著:《现代经济制度选择与建设》,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
    15. [丹]诺格德著,孙友晋译:《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李建德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7.肖蔚云、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王明生主编:《中国经济制度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 [美]格鲁奇著,徐节文等译:《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0.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刘丽君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冯兴元等著:《立宪的意涵欧洲宪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宪法学精萃2004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 [美]肯尼思·W·汤普森编,张志铭译:《宪法的政治理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 [美]爱德华·S.考文著,强世功译:《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三联书店1996年版。
    26.周作翰著:《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7.余金成著:《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8.付子堂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张千帆等著:《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1.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2.杜承铭,吴家清等著:《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4.韩大元等著:《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陈宝音编著:《国外社会主义宪法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6.杨海坤主编:《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中国宪法学研究现状与评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1.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新视野》2007年第1期。
    2.谢志华:《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段钢:《试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制度安排的互动》,《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王毅:《为什么宪政对人权和财产权的保障是现代经济制度的基础——兼论罗马法以来公民社会法权形态与中国皇权社会"蚁民"法权形态的迥异》,《开放时代》2005第1期。
    5.杨思留:《试论经济制度的宪法属性——兼议我国宪法中经济制度的完善》,《学海》2005第1期。
    6.范龙堂:《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7.谭运宏:《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定位》,《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9.陈琪:《经济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
    10.汤在新:《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学家》2004年第6期。
    11.丁斗:《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制度的演变》,《当代亚太》1997年第3期。
    12.高国希:《中国经济制度选择的道德基础》,《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6期。
    13.张昕竹:《基础设施规制与中国经济制度》,《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9年第7期。
    14.李建标:《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与制度安排的可设计性》,《经济评论》2001年第2期。
    15.陈彩虹:《经济道德与经济制度》,《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
    16.李松龄:《经济制度与经济自由》,《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7.汪丁丁:《经济制度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读书》1997年第3期。
    18.刘军宁:《论经济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19.洪银兴:《论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所有制转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0.杨继瑞、何娟:《经济制度内涵思考》,《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21.黄少安:《关于经济制度及其层次性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22.李建德:《经济制度的再定义》,《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3.杨晓维:《论经济制度的内在均衡》,《经济学家》2002年第5期。
    24.康健:《论经济制度及其宪法表现》,《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
    25.夏锋、夏宁、段小霞:《论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开发研究》2004年第5期。
    26.桂宇石、伍华军:《我国经济制度变化的基本原因》,《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7.白永秀、吴航:《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2期。
    28.张宇:《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29.木志荣:《中国经济制度与私有产权的逆向变迁》,《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0.曹新:《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学习宇探索》2000年第5期。
    31.庄慧彬《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32.郭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辨析》,《金融科学》1999年第2期。
    33.李小明:《论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保障作用》,《法学》2000年第10期。
    34.马丽娜:《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公平与效率》,《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5.孙福运:《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陆仁权同志商榷》,《学术界》2002年第2期。
    36.谭运宏:《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定位》,《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7.张兴茂:《制度、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兼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38.文魁:《从所有制功能认识和把握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39.史坤娥:《关于宪法经济制度修改的若干建议》,《法学论坛》1998年第2期。
    40.宋小敏:《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制度“突变”理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41.桂宇石、祝捷:《经济制度变革释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2.邱晓霞:《论经济制度德宪法保障》,四川示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43.桂宇石、张扩振:《关于宪法经济制度的概念》,《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4.赵佳煊:《我国宪法规定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分析》,《世纪桥》2006年第9期。
    45.章永勇《南联盟宪法确立的经济制度》,《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6年第5期。
    46.范龙堂:《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47.侯仰德:《建立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经济制度》,《辽宁日报》2002年9月30日。
    48.柴振荣:《经济制度保证自由,规定界限》,《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第3期。
    49.周新城:《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若干理论思考》,《经济经纬》2006年第2期。
    50.王毅:《为什么宪政对人权和财产权的保障是现代经济制度的基础——兼论罗马法以来公民社会法权形态与中国皇权社会"蚁民"法权形态的迥异》,《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
    51.杨思留:《论我国宪法中基本经济制度的效力》,《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52.谢志华:《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3.孙晓玲:《论保护私人财产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界》2004年第3期。
    54.田洪声:《试论宪法的经济制度与财产保护——兼与俞子清教授商榷》,《华东经济管理》2000年第5期。
    55.马桂云:《基本经济制度浅议》,《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56.鲁从明:《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长江论坛》2003第3期。
    57.曹钢:《“公”与“私”共存是现阶段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陕西日报》2002年12月4日。
    58.丁巧林:《论经济制度何经济体制及其关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9.彭述华:《美国经济的国家因素:经济制度与主要国内经济政策》,《国际观察》2005年第6期。
    60.刘云英:《浅谈宪法修订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理由》,《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1.黄新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容探析》,《市场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62.李松龄:《经济制度与经济自由》,《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