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生平与思想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谓李翱复性思想本于佛,《宋高僧传》力倡此说,朱熹习焉而不察,阮元择焉而不精,冯友兰论焉而未审,弟子张跃述之,众人承之,遂使此说推阐于学术界,弥漫以至于今。而李翱思想之深衷隐义,遂洲没不彰。笔者有鉴于此,试图通过三重解读,打开李翱复性思想之义理架构,还李翱思想之本来面目给学术界。此外,本论文还从《春秋》学、礼学这两个全新的角度入手,对李翱思想之研究领域进行扩充。本论文有关李翱生平部分之考论,亦皆为解决其生平研究中之疑点而作。总之,本论文试图把握的写作原则是不新不论,前人已有之研究不再重复。
     引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介绍,并明确了本论文的内容设置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针对李翱生平研究中留存的若干重大疑点和空白点进行详细考论,专篇探讨有关李翱生年、李翱任滑州幕职、河南府幕职以及任朗州刺史等的生平行事,并随文纠正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中的有关谬误。其中李翱生年与其《复性书》之作年紧密相关,李翱任朗州刺史的时间亦有助于辨明《宋高僧传》中李翱问道于药山惟俨一事之真伪。故本部分之考论不仅可以填补李翱生平研究中的有关空白点,同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李翱的思想、作品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对于李翱复性思想的研究。第二章对李翱心性哲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回顾,依据各派学者着眼点的不同,从儒、释、道三个方面对前贤的李翱思想研究工作进行分类介绍和述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本论文的着力点所在,笔者以傅斯年先生、牟宗三先生等所揭示的李翱的儒家本位、儒学底蕴为基点,以唐君毅先生、陈弱水先生等所阐明的道家、道教学说在李翱复性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为考察重点,以冯友兰先生、张跃先生等所指出的佛学影响为具体分析对象,分别从儒、道、释三家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入手,采用三重解读的方法,对李翱复性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和有层次的深入解析,这在有关李翱思想研究的工作中尚属首次。
     要而言之:李翱复性思想,是以孟学为底蕴、以荀学为辅翼、以《乐记》为发端、以《易传》为桥梁、以《中庸》为骨架、以《大学》为标的,融通儒道,兼及佛学,而万流归宗,宗于孔门,万象朝圣,朝于孔子,此即李翱所谓“如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春秋》学和礼学的角度入手,对李翱思想研究工作进行拓荒和扩充,同时也对唐代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Li Ao's philosophy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we did not carry out the meaning of his philosophy articles. On the base of Confucius, Li Ao assimilated the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mainly from Taoism, though he also involved Buddhism. So I don't agree with Zhu Xi, Ruan yuan and Feng you lan, who declared that Li Ao's philosophy derived from Buddhism. This present thesis also correts some mistakes and draws some new conclusions about the research of Li Ao's life.
     In the preface, I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ok, such as researches in the past times, academic value, research meaning and methods.
     In the first chapter, I try my best to analyze and solve some promblem of Li Ao's biographical details. Some concerned historical sources and some research articles have negligence and mistakes about Li Ao's life and essays. Bearing the intention of solving these promblem, the thesis makes a careful revies of Li Ao's birth and his career of government. Thus, the thesis contribute a great deal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his works and philosophy thinking.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refore, designed to gi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 about the research on Li Ao's human nature philosophy. My third chapter, fourth chapter and fifth chapter is the emphersis of my thesis. The academia has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Li Ao' ideas, especially his famous philosophy article Fu-Xing shu. Most people are 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his idea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Neo-Confucian in Song Dynasty.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Confucius, Taoism and Buddhist, I discussed its breakthrough in exceeding Confucians and its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rough my explanation, it is for sure that we can review Li Ao's philosophy.
     Li Ao did not establish the doctrine of Fu-Xing on reality but on ontology,which not only took in Mencius good-nature doctrine but also transcened it. Due to the influcnce of Taoism and Buddhism, Li Ao constructed Confucian doctrine of Fu-Xing.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Neo-confucians, for he had a basis of Neo-confucians in Song Dynasty.
     My sixth chapter and seventh chapter research Li Ao's idea from new point of Chun-Qiu and Rites,which will help us have a comprehensive mastering of his thinking and the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引文
1[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M]卷十六 第478页 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M]卷一百六十 第4208页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M]卷一百七十七 第5282页 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M]卷一百七十一 第4455-4456页 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M]卷八十一 第3600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6卞孝萱 元稹年谱[M]第321页 济南:齐鲁出版社 1980
    7卞孝萱 元稹年谱[M]第356-357页 济南:齐鲁出版社 1980
    8[清]劳格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M]第83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1冯友兰先生之观点详见氏著《中国哲学史》[M]第331-335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2张跃先生之观点详见氏著《唐代后期儒学》[M]第130-139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3详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M]第143-147页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4详见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上)》[M]第339-341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详见傅斯年著《性命古训辨证》[M]附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第180-182页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本章在介绍性列出台湾学者牟宗三先生及陈弱水先生关于李翱思想的研究论点时,采用了台湾连育平硕士论文《李翱思想研究》中的有关叙述。
    7详见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六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8详见陈弱水著《<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该文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1998年6月
    1 蒙文通 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7年第2期
    2 《论语笔解》的真伪一直存有争议,现代学界一般认为其反映了韩愈、李翱二人早期的学术思想,可以视为可信的材料。查屏球先生的《韩愈<论语笔解>真伪考》立足于文献考证,从唐代关于韩愈注《论语》一事的记载,宋人对《论语笔解》的著录,《论语笔解》流传情况等方面,对其真伪问题及有关争议进行了追溯和清理,得出结论认为《论语笔解》确为韩愈、李翱所作。本论文中从思想角度对《论语笔解》和李翱《复性书》及其它文章所作之比照、引证、考索,亦可说明《论语笔解》与李翱的学术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李翱思想的可信资料。
    3[宋]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 朱子语类[M]卷一百三十七 第327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4
    4 根据笔者的考订,李翱《复性书》作于贞元十七年,详见拙文《李翱生年考辨》。《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之《原道》题解曰:“贞元二十一年(805),韩愈上书李巽,云‘谨献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朱熹疑所谓旧文,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旧注多采其说。然元和八年(813)韩愈作《进学解》称孟子、荀卿“优入圣域”,孟、荀并提,而此篇则云荀子‘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以孟子直接孔子,将荀子排除于道统之外,当是韩愈的定论,故此篇疑作于元和八年之后,确年不可考。”韩愈《原性》之作年,台湾学者罗联添定在贞元二十至二十一年,日本学者末冈实认为可能早至贞元十九年。总之是作于贞元十七年后。再从文本的角度看,《原性》文末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韩愈此“杂佛老而言”一语即当意指李翱《复性书》,则《原性》自应作于《复性书》后,亦可据此窥见韩、李二人学术旨趣及学术发展路向上的微妙差异。而《原道》之作年显然要更晚于《原性》,韩愈《原性》于孟、荀、扬三家皆尊,《原道》则尊孟而抑荀、扬,故程伊川以《原性》为韩愈少作,而《原道》为晚期思想成熟之作。
    5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附录 卷三 第184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6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附录卷三 第185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7 程伊川以《原性》为韩愈少时之作,《原道》为晚期之作,实乃独具慧眼之论。而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为孔子以前道统传承的次序,这不仅是先秦儒家本有的认识,同时也是韩愈、李翱二人久已形成的共识,于是对于孔子之后的道统承继,事实上就成了二人思想的区别所在。韩愈之《原性》,大约作于《复性书》后的二三年间,文中 于孟子、荀子、扬雄三家尚无所轩轾,韩愈此一时期论儒家之道时,亦每喜以扬雄继需轲,与韩愈关系密切的皇甫湜、张籍等辈,亦未能特尊孟子。而至《原道》,韩愈已退抑荀、扬,独尊孟子,曰:“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是谓其晚期思想成熟之标志。李翱贞元十七年作《复性书》,虽然对荀子思想之重“学”、重“礼法”等处亦多有所取,然文中于先秦诸子已独标孟子而不提荀子,并曰:“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於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惟节文、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显然这即是韩愈《原道》中“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的先声。从韩愈前期作品《原性》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看,可以推知韩愈前期对《复性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道统传承的看法尚不认同,而到了他后期所作的《原道》,已是完全认同李翱《复性书》中关于道统传承的看法了,尽管他对于李翱《复性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杂佛老”仍会有所不满。
    8 傅斯年 性命古训辨证[M]附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 第180-181页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72页,1998年6月
    10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201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1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七 第53-54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2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七 第54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3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二 第8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4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二 第7-8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5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30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6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二 第15-16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7[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卷四 第318页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版
    18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上)[M]第497-498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二 第7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20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2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1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上)[M]第268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俆复观 中国学术精神[M]第24-25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3 俆复观 中国学术精神[M]第37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4[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第7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25 张跃 唐代后期儒学[M]第132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26 此处之论述重点参考、援引了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第一章第五节、第二章第五节、第十一章第四节。
    27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二 第6-7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28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47-48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9[清]黄宗羲原著 全祖望补修 宋元学案[M]卷十一 第482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201-202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 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69页,1998年6月
    3 详见傅斯年著《性命古训辨证》[M]附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第180-182页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上)[M]第269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八 第66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6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八 第153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7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补遗卷一 第156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8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补遗卷一 第154-155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9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26-27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0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25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1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79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2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80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3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六 第130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4[唐]韩愈撰 马其昶校注 韩昌黎文集校注[M]卷二 第261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5[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第16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16 苏轼《庄子祠堂记》曰:“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苏轼认为:“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儿,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苏轼此一论点即可导源于韩愈。
    17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二 第7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8[魏]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 老子[M](丛书《二十二子》)第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9 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六 第44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20[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五 第51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1[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八 第87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2[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一 第1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3[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第2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24 俆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第43-44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5 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211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6[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第16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27[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卷二 第150-152页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版
    28[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三 第39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9[清]阮元校刻 十二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八 第86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0[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卷五十三 第1633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1[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八 第88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2[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七 第81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3[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卷五十二 第162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4[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卷五十三 第1633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5陈来主编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汤用彤选集[M]第430-43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36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五 第36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37[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卷一 第14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8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28页,1998年6月
    39[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M]卷五九七 第6041-6042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宋]赞宁撰 宋高僧传[M]卷十七 第423-424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2[宋]赞宁撰 宋高僧传[M]卷十 第227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一 第1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4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第332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5根据笔者的考订,李翱《复性书》作于贞元十七年,详见拙文《李翱生年考辨》。韩愈《原性》之作年,台湾学者罗联添定在贞元二十至二十一年,日本学者末冈实认为可能早至贞元十九年。总之是作于贞元十七年后。
    6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49-450页,1998年6月
    7王能杰 从复性书至原道 第40-41页 台中:青莲出版社 2008
    8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68页,1998年6月
    9[隋]智颂《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册 第882页
    10[清]阮元 揅经室集(一集)卷十 第213页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11楼宇烈等编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M]第四卷(一) 第169页 北京:中华书局
    12[梁]真谛译 高振农校释 大乘起信论校释 第36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13[唐]慧能 郭朋校释 坛经校释[M]第39-40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4石峻 楼宇烈等编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M]第二卷(二) 第384页 北京:中华书局
    15[隋]吉藏《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册 第86页
    16[唐]慧能 郭朋校释 坛经校释[M]第32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7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211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8[梁]真谛译 高振农校释 大乘起信论校释 第40-41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19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69-471页,1998年6月
    20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80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21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80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22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25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23[清]阮元 揅经室续集[M]卷三 第123-124页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24[清]阮元 揅经室续集[M]卷三 第124页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25 陈弱水《<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450页,1998年6月
    26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第202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7[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卷二 第151页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版
    28[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卷三 第307-309页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版
    29[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卷二 第222页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版
    30[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卷三 第306页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版
    31 详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浩曰:唐时莫是李翱最识道理否”条。《朱子语类》卷五十九“问乃若其情”条曰:“李翱灭情之论乃释老之言”,同卷“德粹问孟子道性善”条曰:“李翱复性则是,云灭情以复性则非,情如何可灭,此乃释氏之说,陷于其中不自知。”此皆上袭用《宋高僧传》之意,下为李翱复性本于佛之说张目,而与阮元批驳习之之有关论述一并为现代学术界所承袭,笔者于前文中对此已重点进行了阐解和辨析。《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韩文公似只重皇甫湜”条,朱子指出:“李翱却有些本领,如《复性书》有许多思量,欧阳公也只称韩、李”,此论甚为公允。
    1[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M]卷三六八 第373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3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3[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3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4[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5[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9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6[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4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7[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3-24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8[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23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9春秋三传[M](《四书五经》宋元人注,中国书店版)第35页 北京:中国书店 1985
    10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28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1[唐]韩愈撰 马其昶校注 韩昌黎文集校注[M]卷三 第209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2[唐]韩愈撰 马其昶校注 韩昌黎文集校注[M]卷二 第102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3[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M]卷六七0 第6818-6819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4[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M]卷五二四 第5326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5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八 第57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6[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12-13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17[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12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18[唐]韩愈,李翱 论语笔解[M](丛书集成初编) 第1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19[唐]柳宗元 柳河东集[M]第三卷 第58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后晋]刘昫 旧唐书[M]卷二十五 第941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77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3[宋]王溥 唐会要[M]卷十七 第405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4[唐]杜佑 通典[M]卷五十二 第1451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5黄正建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M]第162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6[唐]杜佑 通典[M]卷五十二 第1452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7[宋]王溥 唐会要[M]卷十七 第415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8黄正建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M]第165-166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9[后晋]刘昫 旧唐书[M]卷一百三十 第3617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0[宋]王溥 唐会要[M]卷十八 第418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1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77-78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2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七 第53-54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3[美]包弼德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第29-30页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14张跃 唐代后期儒学[M]第30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15[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 卷三六八 第3735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6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六 第45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7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24-26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8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十 第80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9郝润华校点 李翱集[M]卷四 第29页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四书五经》(宋元人注) 北京 中国书店 1985
    《二十二子》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诸子集成》 上海 上海书店 1986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通典》[唐]杜佑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唐国史补》[唐]李肇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大唐六典》[唐]李林甫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1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新唐书》[宋]欧阳修 宋祁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 中华书局校点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李文公集》[唐]李翱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李翱集》[唐]李翱著 郝润华校点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论语笔解》[唐]韩愈,李翱撰,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撰 马其昶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唐]韩愈著 钱仲联集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撰 朱金城笺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柳河东集》[唐]柳宗元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66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唐会要》[宋]王溥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四书集注》[宋]朱熹撰 济南 齐鲁书社 1992
    《四书或问》[宋]朱熹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著 全祖望补修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揅经室集》[清]阮元著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揅经室续集》[清]阮元著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全唐文》[清]董浩等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唐尚书省朗官石柱题名考》[清]劳格,赵钺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唐方镇年表》[清]吴廷燮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编纂 刘大钧整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9
    《大乘起信论校释》[梁]真谛译 高振农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坛经校释》[唐]慧能 郭朋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大正新修大藏经》[日]高楠顺次郎等编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1928
    《云笈七籤》[宋]张君房辑 济南 齐鲁书社 1988
    《道藏精华录》守一子编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唐君毅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唐君毅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唐君毅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才性与玄理》牟宗三著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心体与性体》牟宗三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人性史论》徐复观著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国学术精神》徐复观著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新儒家思想史》张君劢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庄老通辨》钱穆著 北京 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庄学管窥》王叔岷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庄子发微》钟泰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胡适著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刘梦溪主编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刘梦溪主编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熊十力选集》陈来主编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冯友兰选集》陈来主编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汤用彤选集》陈来主编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等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儒学思想史》张岂之主编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十三经概论》 蒋伯潜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2版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哲学》方立天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中国孔学史》罗安宪主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中国孟学诠释史》黄俊杰著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 黄俊杰编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四端与七情》李明辉著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唐代后期儒学》张跃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南宋儒学建构》何俊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隋唐史》岑仲勉著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6
    《六-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黄正建主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吴丽娱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戴伟华著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佛教各宗大义》黄懺华著 福建莆田广化寺 1992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余日昌著 成都 巴蜀书社 2003
    《荷泽宗研究》聂清著 成都 巴蜀书社 2003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郭绍林著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楼宇烈等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唐文考辨初编》 韩理洲著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韩理洲著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5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韩愈评传》附《李翱评传》 卞孝萱,张清华,阎琦著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柳宗元评传》孙昌武著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王通论》尹协理,魏明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韩愈资料汇编》吴文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氏族研究》 李浩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顾学颉文学论集》 顾学颉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朱刚著 上海 东方出版社 1997
    《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著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唐代古文运动论稿》刘国盈著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唐学与唐诗》查屏球著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0
    《唐代诗文六家年谱》 罗联添著 台北 学海出版社 1986
    《元稹年谱》 卞孝萱著 济南 齐鲁出版社 1980
    《白居易生活系年》 王拾遗编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1
    《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岑仲勉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陈弱水著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1998年6月
    《从复性书至原道》 王能杰著 台中 青莲出版社 2008
    《缘起与空》[日]松本史朗著 肖平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撰 朱谦之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LIAO:BUDDHIST,TAOIST,or NEO-CONFUCIAN? T.H.BARRE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李翱研究》黄爱平撰 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李翱年谱稿》何智慧撰 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试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吴丹撰 苏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李翱思想研究》王宏海撰 河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李翱思想述评》张瑜撰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5年硕士论文
    《李翱思想研究》连育平撰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