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立法的博弈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浪潮引发了各国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工具的层出不穷,对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监管提出了挑战。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沿着创新——放松管制——再创新——再放松管制这样的循环轨迹演进,体现了二者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博弈”过程。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无疑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在更广、更深层面上展开“博弈”提供了舞台。那么,如何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应该选择怎样的监管模式才能使监管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同时满足金融机构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和必然要求。以期实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均衡,这也是本文展开讨论和研究的主要思考和理路。为此,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监管立法。从金融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对与金融全球化密切相关的国际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了阐释,并指出金融全球化的属性、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和特征。金融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全球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加速了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在国际法律上,金融全球化对国际条约制定产生的影响为: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多边法律框架的形成,并使“巴塞尔协议’’对一国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为国家之间合作和协调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统一监管标准;对国内法的制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各国金融政策和法制的国际化和趋同化。主要表现在各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法制建设的步伐,积极促成涉外金融法日益与国际金融统一法接轨,提高两者的协调度。最后对国际金融监管立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下文对金融监管立法能够按照金融全球化发展框架的要求展开讨论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章金融创新与监管立法的博弈均衡。本章从研究金融创新的概念、创新类别和理论入手,分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实践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运用博弈模型探讨了金融机构必然创新和监.管部门一定监管的相互博弈均衡(监管部门监管,金融机构创新是各自的最佳行为选择)。据此,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路提出设想——应为支持和鼓励积极金融创新、遏制消极金融创新而监管。利用激励相容原理,引导金融机构的内控和市场约束合力实现监管目标;保护金融创新的监管,面向过程,强调事先预防与判断风险的事前性监管,而非事后性监管;实现成本均衡创新的监管,成本收益均衡,实现理想监管强度均衡,降低金融创新的监管服从成本;推进连续性创新的监管,转向功能性,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增加金融创新活力的监管,奉行国际化标准,通过创新在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下可以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调整监管目标,使监管部门在规范立法的基础上放松管制,金融机构应在防范风险的引导下开展创新,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最优均衡。
     第三章金融监管立法中分业经营和综合经营的博弈选择。国际金融的历史变迁始终伴随着分业与综合经营立法选择的困境。本章运用博弈模型对金融分业与综合经营(包括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立法困境和选择的客观理据进行了分析。通过立法价值——维护金融安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的观点,阐释了对综合经营立法的意义;在对金融分业与综合经营立法选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着力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从“分业”到“综合”转变过程中法律运作的特点,并指出了这些特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金融监管立法中功能性监管模式的选择。首先探讨了功能理论和功能性监管的独特优势。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功能性金融监管,能够实现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能够有效地解决综合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在监管过程中的归属问题,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的现象,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更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因此本章不再用博弈的分析方法加以冗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功能性监管的设想——由国务院设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并由其对金融集团的运营进行监管,在不改变原有监管结构模式的情况下,对金融集团实行有效监管,各金融子公司的单项业务,仍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按各自功能分别监管的设想,使监管更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第五章金融监管立法中跨国银行监管的博弈分析。本章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跨国银行监管立法的发展趋势的分析,阐释了我国银行监管立法目标的全球化定位;从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出发,通过基于对“公地悲剧’’发生和演变过程的博弈模型解析,推导出跨国银行经营风险的社会集体行为的产生和导致银行挤兑的嵌套式连锁结构的成因,同时演绎了法律如何起作用来调节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通过激励相容有效均衡机制将跨国银行经营与东道国对其监管的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实际上的一种合作博弈,从而使跨国银行自愿性社会责任行为和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wav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have initiated the increasing appearanc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their derivative tools, which give challenges to the financial watchdogs all over the world. Financial innovations have been evolving according to the cycles of innovation, the financial deregulation, new innovation and the renewal of the financial deregulation, which embodies the game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Meanwhil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provide a wide and deeper game stage for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an undoubted way. Then, how to supervis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how to select the supervision patterns to ensure the minimum cost and the maximum profits and meet the biggest rational and imperative needs of th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financial watchdogs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becomes the focus of my articl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Chapter on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legisla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For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 will interpret the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so, I will argue about the property of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root of its emergence and its embodi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has propelled the world-wid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industry and sped up the free capital flow and the general adoption of the market principle.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laws, its influenc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are ref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frames of the multilateral laws, the supervision of "Basel Pact" on a nation's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the legal basis and criteria of the integrated supervis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t also has great impacts on the national laws and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the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aw of the countries, which has been reflected in the fields of the quickening pace of the reform of monetary system and building of financial law system, the growing meeting between the financial laws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uniform law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armonization between the two.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I will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international supervision laws,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premises for the argument tha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laws can be discussed and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frame of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upervision supposi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upervision. In this chapter, I will study the concepts,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theor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utual fun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making use of the game pattern to explore the game balance between the necessity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watchdog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re their respective best choice) . The suppositions for Chinese financial supervision: to supervise for the sake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positiv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negative one; to actively encourage the compatibility principle and lead the inner control and market restrictions to realize the purposes of the supervision; to focus on the process in term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mphasize the precaution and supervision beforehand, not afterwards; to realiz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st balance and profits balance and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ideal intensity of the supervision and reduce the cost of the submission; to promote the progressive innovative supervision, turn to the functionality, focus on the basic functions realized by the financial product, reduce the functional conflicts, overlapping and blindness; to lift the supervision on the vitality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carry out the internationalized standards, win the initiatives through innovations under the frame of the new Basel capital Pact: to adjust the aims/targets of the supervision and deregulate the superv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andardized legislation. Th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make innovation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risks so as to realize the best balance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supervision in China.
     Chapter Three The Game selection of the individual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one i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have always been together with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individual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one. In this chapter, I will employ the game pattern to analyze the dilemma of the legislation of financial individual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financial controlling companies are included). I try to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rehensive through legislative values—to maintain financial security, promote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cost, and so on; to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gislative oper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lections between the financi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individual one and point out the values of these practices to China.
     Chapter Four The sele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patters in the financial legislation. First, I will explore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functional theories and functional supervision. The func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s will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across products, institutes and markets, efficiently solve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pervision,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vacuum supervision and multiple supervision, reduce the supervision cos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prevent the financial risk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better (in this chapter, therefore, I will not repeat the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game pattern). This chapter also put forward the functional suppositions of China through the reference to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tate Department should set up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Committee which supervi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clique without changing the previous supervision patterns. The individual business of the sub-companies will still be managed b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respectively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of the supervision.
     Chapter Five The Game Analysis of the supervision legislation over the multinational banks. In this chapter, I will interpret the global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legislation of the bank supervi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ndency of supervision legislation in the fields of the advanced multinational banks; point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 collective behavior of the multinational banks and the nesting chain structure of the bank run through the game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Meanwhile I will make a deduction about how to make use of laws to avoid the happening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that is, to transform the non-cooperative game of the supervision in the host country on the multinational banks into a co-operative game so as to realize the best trust Pareto optimum between the volunta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bank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host country through the encouraging the compatible effective balance organism.
引文
① 蔡则祥,卞志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趋势”,载《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第6页。
    ② [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5页。
    ② 刘志云等:“金融调控法与金融监管法关系论”,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③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2006年12月11日。
    ④ “鲶鱼效应”源于挪威人爱吃沙丁鱼的故事,鲜活的沙丁鱼吃起来才香嫩可口。由于沙丁鱼天性懒动,渔民把它捕捉上来不久就会死去。出于偶然的机会,一渔民不经意将一条鲶鱼掉进装沙丁鱼的鱼舱,当返回岸边打开鱼舱时,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掉的沙丁鱼居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于是渔夫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是掉进去的那条鲶鱼使然——沙丁鱼想要躲过被鲶鱼吞噬的厄运,就必须得在鱼舱里拼命不停的游动躲闪,最终大部分沙丁鱼在不停的运动中都活着返港。这就是有名的“鲶鱼效应”,用来比喻在企业中通过引进外来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加内部人才的竞争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血液循环的良性发展。
    ① 《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
    ① 刘蔚华主编:《方法学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② 伽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① 见季卫东代译序:《追求效率的法理》,载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8页。
    ③ 霍姆斯:《法律的道路》,载斯蒂文·J·伯顿主编:《法律的道路及其影响》,张芝梅、陈绪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① 尹传红:“博弈论解决利益冲突的策略”,载于网址:http://cpaper.bjd.com.cn/wb/,2007年3月29日。
    ② 瑞典皇家科学院对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评语,2005年10月10日。
    ①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页。
    ② 参见“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内涵”载于网址:http://www.xinzhitax.com,2005年4月7日。
    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② 参见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③ 弗朗索瓦·沙奈(法):《金融全球化》,中央翻译出版社,2001版,第2页。
    ④ 参见《国家金融安全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① 陈玲:“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对策探讨”,载《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第15期。
    ② 洪宁:“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载《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10期。
    ① 参见刘艺欣:“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全球化”,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② 朱芳:“金融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③ 聂利君:“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究”,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① 戴相龙:“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势及我国的金融政策”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12期,第2页。
    ① 邓立立:“浅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参与”,载《市场与发展》,2003年第10期,第37页。
    ② 参见周小亮的“当代制度经济学发展中的两条主线与其新自由主义本质之剖析”,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2期,第29-36页。
    ① 贺小勇:《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4页。
    ② 参见许多奇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国际调节的三性分析”,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3页。
    ③ 参见吴文劲的“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国际化影响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0页。
    ①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30年代初制订,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一个条例。因其在法案中的条目按字母顺序刚好是Q,故名“Q条款”。该条款的主要内容是: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他们吸收的活期存款支付利息(30天以下),并对上述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
    ② 参见许多奇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国际调节的三性分析”,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3页。
    ① 贺小勇著:《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8页。
    ② 巴署松:“金融改革:国际化亟需解决五大新问题”载《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51期。
    ③ 见“国内外经济学家纵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载2004年5月31日《证券时报》,(黄达,“人民币将跻身国际重要货币”)。
    ④ 巴曙松、毛晓威:“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载《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载《当代财经》,2004年第1期。
    ② 姜新娜:“经济全球化的表象形式”,载于网址:http://hlyanshou.gov.cn/,2006年6月6日。
    ③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5页。
    ① 吴念鲁:“期待金融安全立法”,载《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11期,第48页。
    ② 李健:“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防范”,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③ 参见张松涛的“当前在对外经济领域应当给予关注和研究的两个问题”,载《国际贸易论坛》,2001年第1期,第26-31页。
    ① 张松涛:“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再认识及中国‘入世’”,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2期。
    ② 王霞:“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探讨”,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106-108页。
    ③ 李健:“金融今球化进程中的风险防范”,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① 张显吉:“金融全球化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载《吉林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第41页。
    ② 参见何焰的“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兼论中国金融法治之因应”,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9期,第76-80页。
    ① 张幼文:“通过全球化改变我地位(WTO与中国‘入世’)”,载《国际金融报》,2000年8月2日第1版。
    ② 参见李仁真、何焰:“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晚近发展”,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一卷)。
    ① 赵耀:“对防范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思考”,载《武汉金融》,2002年第2期,第51-54页。
    ② 邱永红:“证券跨国发行与交易中的法律监管问题刍议”,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52-56页。
    ① 参见刘亚军的“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8月第72-73页。
    ① 李仁真、何焰:“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晚近发展”,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一卷)。
    ① 指的是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它为雇主和雇员的养老金存款提供了税收方面的优惠,也称为“401K'’计划。2001年,布什政府主持通过的减税法案中,再次修改了税法,把“个退账户”的最高年存款限额提高到3000美元,并将在2008年达到5000美元。届时,个退账户将能基本满足雇员退休养老需要,401(K)计划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
    ② 参见恽伟荣的《简化程序放宽规定》,载《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第38页。
    ① 季立刚:“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载《文汇报》,2006年6月19日,第14版。
    ② 孙涛:“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进展”,载《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③ Defei Chen, Acute Symptoms of Chronic Problems: Japan's Pro2crastination In Its Banking Cri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 fu2ture Perspective, 9 MNJGT 274 (2000).
    ④ 参见“金融监管有关问题研究综述”,载《济南金融》,2002年第9期,第42-46页。
    ① 陈奕杉:“论我国银行业监管模式重新选择的必要性及构建金融业监管体制的总体思路”,载《甘肃金融》2003年8期。
    ② 范旭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创新”,载《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11期,第58页。
    ① 贾宁:“对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探讨”,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85页。
    ② 贺小勇:《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8页。
    ① 张自力:“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市场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强化”,载《中国市场》,2006年第17期,第52页。
    ② 刘常青:“市场约束机制的前提条件——对央行强化信息披露机制的冷思考”,载《汉江论坛》,2006年第7期,第46页。
    ③ Heath Price Tarter, Are International Capital Adequacy Rules Adequate? The Basel Accord And Beyond, 148 UPALR1792 (2000).
    ① 胡燕玲:“‘激励相容’理论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第4卷,第3期,第62-65页。
    ② 胡燕玲:“‘激励相容’理论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第4卷,第3期,第62-65页。
    ③ 陈正勇:“激励相容:我国银行监管的现实选择”,载《济南金融》,2004年第4期,第30页。
    ④ 巴曙松,邢毓静:“鞭打慢牛——评央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载《中国金融》,2004年第8期,第24页。
    ① 邓艾:“激励相容理论在金融监管中的效用探析”,载《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第41-43页。
    ② 阙方平:“加强银行监管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载《武汉金融》,2003年第4期,第12-14页。
    ① 郑志:“金融监管要兼顾效率和安全,提高行政监管效率”,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8月4日。
    ② 参见刘红梅的“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武汉金融》,2002年第9期。
    ① 陈立彤、虞荣方:“从国外的监管实践看我国银行监管中的立法与执法”,载《金融论坛》,2002年第7期。
    ② 参见邓伟、邓勇的“金融监管体系:国际的变革与我国的调整”,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第4-6页。
    ① 虞群娥:“论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载《财贸经济》,2002年第6期,第53页。
    ② 参见孙涛的“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进展”,载《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③ 周恒山:“浅析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载《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第36页。
    ① 参见李强的“世界衍生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载《期货日报》,2005年2月24日。
    ② 同上。
    ③ 王琴:“当前国际金融发展的特征及其对金融监管提出的要求”,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 参见郭春松、朱孟楠的“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载《上海金融》,2004年第10期,第28页。
    ② 刘红梅:“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武汉金融》,2002年第9期,第31页。
    ③ 参见高峰的“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趋势”,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① 参见肖平飞的“试论国际金融监管立法的发展趋势”,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第4期,2004年8月,第58-60页。
    ① 马宏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载《经济评论》,2003年1期。
    ①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版,第73-74页。
    ② 引自: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Speech by Eugenio Domingo Solans, Member of the Governing Council and of the Executive Board of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delivered at the 38th SEACEN Governors Conference and 22nd Meeting of the SEACEN Board of Governors 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Prospects in Asia-Challenges to Central Banking", Manila, 13 February 2003.
    ③ 欧洲投资银行编:《创新、技术和金融》,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④ 陈柳钦:“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效应分析”载《山东经济》,2002年第3期。
    ① 李杨勇:“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关系”,载《新金融》,2004年第7期。
    ② 厉以宁:《谈金融创新》,载《金融参考》,1997年第5期。
    ③ 胡金焱:“论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济南金融》,2002年第1期。
    ④ 欧洲投资银行编:《创新·技术和金融》,段永宽译,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① 当博弈论蓬勃发展时,微观经济学已被博弈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② 康灿华、马琴芳:“论金融创新效应”,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③ 武长河、李灿:“中西方金融创新动因比较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④ 侯成晓:“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载于网址:http://www.zgjrj.com/jrjg/,2004年6月28日。
    ① 参见国际清算银行,《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创新》,1986年4月,转引自Frank J.Fabozzi,Franco Modigliani,Michael G.Ferri,《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② 谢春刚:“金融创新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 参见《全球化与加拿大的金融市场》,1989,P.32,转引自Frank J.Fabozzi,Franco Modigliani,Michael G.Ferri,《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① Stephen A.Ross,“Institutional Markets,Financial Marketing,and Financial Innovation”,Journal of Finance (July 1989).P.541,转引自同上。
    ② 谢春刚:“金融创新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 孙伍琴:“关于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理论框架的设计思路”,载《金融论坛》,2003年第4期。
    ④ 吴素萍:“银行会在未来消失吗?”,载《经济导刊》2000年第2期。
    ① 刘立平:“金融创新中的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管理”,载《运筹与管理》,2000年第2期,第123页。
    ① 张国喜:“金融工程对货币政策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6期,第85-87页。
    ② 岳改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载《西安金融》,2001年第2期,第160-168页。
    ③ 杨光铮:“世界金融一体化与风险防范”载《中国改革》,1999年第4期,第61页。
    ① 陈焕永:“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形成与风险防范”,载《上海投资》,1997年第7期,第35页。
    ① 高连和:“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载《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6期,第10页。
    ② 谷秀娟:“金融混业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问题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64-68页。
    ① 陈卫东:“金融创新工具的演化及最新发展”,载《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11期。
    ② 参见朱正罡的“西方金融创新及启示”,载《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何德旭:“金融监管: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兼论中国银监会的设立”载《管理世界》,2003年9期,第52-61页。
    ② 陈卫东:“金融创新工具的演化及最新发展”,载《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11期,第32-36页。
    ③ 高峰:“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第17-21页。
    ④ 何德旭:“金融监管: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兼论中国银监会的设立”,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① 陈卫东:“金融创新工具的演化及最新发展”,载《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11期,第34页。
    ② 参见韩娥、胡日东的“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辩证关系”,载《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1-2页。
    ② [美]朱·弗登伯格,[法]让·梯若尔著:《博弈论》黄涛、王一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0页。
    ③ 同上,第10-11页。
    ①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4页。
    ② 同上,第5页。
    ③ [美]朱·弗登伯格,[法]让·梯若尔著:《博弈论》黄涛、王一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页。
    ① 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当代财经》,2004年1期。
    ① 莫沙沙:“从分业向混业转变中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载《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 毛宁宁:“从股指期货的推出谈中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载《北方经贸》,2003年第12期。
    ③ 陆悦:“‘平安’启航”,载《互联网周刊》,2004年第10期。
    ① 赵锡军,参见钟加勇的“‘综合经营’下的监管博弈”,载《商务周刊》,2005年第11期。
    ②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99-100页。
    ③ 吴晓灵,参见钟加勇的“‘综合经营’下的监管博弈”,载《商务周刊》,2005年第11期。
    ④ 参见“关于混业经营的模式”,载《创投简报》,2005年第27期。
    ① 唐玉兰、陈春:“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业并购”,载《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② 陈琼:“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制度选择”,载《金融时报》,2004年11月23日。
    ③ 石安臣:“金融控股公司探析”,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23期。
    ① 陈柳钦:“美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及其制度经济学思考”,载《管理论坛》
    ② 黄卫红、周蓉蓉:“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载《金融论坛》,2001年第10期。
    ③ 陈柳钦:“金融正道:混业与分业的螺旋交替”,载《当代金融家》
    ① 张长弓、李庆文:“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看全球银行体制的变迁”,载《南方金融》,2000年第4期。
    ② 王敏玉:“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载《商业研究》,2001年第9期。
    ③ Frederic S. Mishkin, Stanley G. Eakins(1999).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itions[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① 罗本正:“银行重组:银行救助与创新发展”载《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
    ② 谢冰:“对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的再思考”,《首都经济》,2001年第4期。
    ① 常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一个分析框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 郄永忠:“从‘护送船队’到金融厅——日本新金融监管模式的启示”,载《经济导刊》2003年第9期。
    ① 盖艳梅:博士论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论》,第27页。
    ② 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5月版,第153-154页。
    ③ 谢非:“利益冲突与金融管制‘三墙’”载《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9期。
    ④ See Anthony Saunders, Ingo Walter, "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 we gain? What could we lose? The Nature of Universal Ban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New York, p. 98.
    ① 德国“财政部”与公平交易委员会于1977年便建议禁止银行对一般企业持股超过5%。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5月版,第137页。
    ② Supra note, p125.
    ③ 魏迎宁,参见钟加勇的“‘综合经营’下的监管博弈”,载《商务周刊》,2005年第11期。
    ④ 许多奇:“从‘分业’到‘混业’: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载《法学评论》,2003年4期。
    ① 许多奇:“从‘分业’到‘混业’:日本金融业的法律转变及其借鉴”,载《法学评论》,2003年4期。
    ① 张志文:“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成因剖析和经验教训”,《金融论坛》,2002年第6期。
    ② 余力:“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1期。
    ① 齐亚莉:“功能性监管: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② 王晓芳、田军伟:“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证券公司发展战略”,载《财贸经济》2003年第5期,第44页。
    ③ 参见宋晋阳:“论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载《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5期。
    ④ 王维强、于振玫:“投资基金制度会取代商业银行制度吗——关于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
    ① 项卫星:“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兼论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载《世界经济》,2004年第9期。
    ② 吴素萍:“银行会在未来消失吗?”,载《经济导刊》,2000年第2期,第28页。
    ③ 姜烨:“网络经济与功能性金融监管”,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第5页。
    ④ 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新方向”,载《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3期。
    ⑤ 同上。
    ① 王丽、徐加:“金融经营及监管体制探讨”,载《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② 陈麟、曾莉森:“功能性监管、面向过程监管——当代金融监管的趋势”,载《天府新论》,2005年11月,第224-225页。
    ③ 周恒山:“浅析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载《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④ 虞群娥:“论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载《财贸经济》,2002年第6期。
    ① 王自力:“金融控股期待监管创新”,载《银行家》,2006年第10期。
    ② 王自力:“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选择”载于网址:http://www.pbcti.cn/,2006年11月21日。
    ③ 何川、南蕾:“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的成本有效性分析”,载《广西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④ 参见“中国担保行业监管的框架分析”,载于网址:http://www.financestreet.gov.cn/,2006年10月29日。
    ⑤ 王自力:“金融控股期待监管创新”,载《银行家》,2006年第10期。
    ⑥ 王自力:“研究与比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选择”载于《经济观察报》,2006年10月10日。
    ① See Global Derivatives Study Group, Derivatives: 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Group of Thirty Report) (Group of Thirty, Washington DC, July 1993), p. 28.
    ② 周凤阳、张咏梅:“浅议大集中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构建”,载《上海金融》,2003年10期。
    ③ 葛敏、席月民:“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统一监管模式选择”,载《法学杂志》,第57-58页。
    ① 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载《济南金融》2004年第11期。
    ② 虞群娥:“论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载《财贸经济》2002年第6期。
    ③ 邓翠薇:“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问题”,载《银行与经济》,2003年9期。
    ④ 王自力:“研究与比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选择”,载《经济观察报》,2006年10月10日。
    ⑤ 王海滨、蒋菁:“美国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及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① 李玉红、麻卫华:“论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1期。
    ② 马红霞等著:《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316页。
    ① 黄庭:“从美国伞型监管体制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方向”,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 同上。
    ① 吴红英、魏颖:“对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考察与借鉴”,载《福建金融》,2004年第8期。
    ② 廖凡:“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11期。
    ③ 宋海鹰:“《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对英国金融监管的变革”,载《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① 姚德良:“英国金融监管系统化改革”,载《数字财富》,2004年第2期。
    ② 汤凌霄:“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 证券投资委员会(即SIB)成立于1985年,为英国管理及监督各类金融组织业务之机构。FSA系由SIB更名而来,其业务包括原隶属于SIB监理范围,暨自英格兰银行移转之银行监理权。
    ② 黎和贵:“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及启示”,载《金融时报》,2003年9月29日。
    ③ 朱石明:“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④ 乔海曙:“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与评价”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2期。
    ⑤ 同上。
    ① 姚德良:“英国金融监管系统化改革”,载《数字财富》,2004年第2期。
    ② 胡汝银:“金融市场发展与监管改革”,载《上海金融》,2004年第1期。
    ③ 曾忠生:“英国信托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南方金融》,2003年第10期。
    ① 曾忠生:“英国信托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南方金融》,2003年第10期,第5页。
    ① 曾忠生:“英国信托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南方金融》,2003年第10期,第5页。
    ① 王自力:“金融控股期待监管创新”,载《银行家》,2006年第10期。
    ② 阮永平等:“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国际实践——美、英两国的一个比较分析”,载才《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8期。
    ① 单丹:“论入世后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 燕小青、徐建国:“论中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载《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① 参见“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间协调合作机制研究”,载于网址:http://www.p5w.net/futures/zhzx,2006年2月23日。
    ② 同上。
    ① 郑泽华:“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与改革重点”载《海南金融》,2004年第7期。
    ② 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新方向”,载《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③ 范旭斌:“建立我国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① 宋之杰、陈红梅:“功能性统一监管:入世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新选择”,载《技术经济》,2003年第2期。
    ① 龚明华:“跨国银行引进: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比较研究”,载《当代财经》,2002年第8期。
    ①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of the Commons", Dec. 13(1968)Science, pp1243-1248.
    ②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89页。
    ③ 蔡奕著:《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3页。
    ① 黄晋:《国家对跨国公司并购的管制》,载于中国法制网,网址:http://www.iolaw.org.cn/。
    ② 李安民:《“海洋国土”提法之我见》,《中国海洋报》第1384期,2005年2月18日,理论探讨版。
    ③ 参阅联合国大会:《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第4部分第7点,《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第2条第2款第1、2项。
    ④ 蔡奕著:《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2-23页。
    ①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Dec.13 (1968) Science, pp1243-1248.
    ① 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王晖、白金辉、吴任吴译,北京大学出版年10月第1版,引言,第3页。
    ② Aumann, Robert J.: Handbook of 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 Amsterdam; New York: North-Holland, 1992.
    ③ 参见丁利:“作为博弈规则的法律与关于法律的博弈”,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版,“写在前面”第10页。
    ④ 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06-207页。
    ① 亚当·斯密著:《国富论》(上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中译本,第315页(上卷):第27页(下卷)。
    ② 赵汀阳:《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载《读书》2003年第2期,第77页。
    ① 冯玉军:《论法律均衡》,载《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79页。
    ① 罗伯特·吉本斯著:《博弈论基础》,高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21-23页。
    ①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Dec.13 (1968) Science, p1244.
    ① 见2002年10月20日题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化》的报道,载北望经济学园网,网址:http://www.beiwang.com/。
    ① 见2002年10月20日题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化》的报道,载北望经济学园网,网址:http://www.beiwang.com/。
    ① 罗杰·B·豪尔森著:《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于寅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7页。
    ① 罗杰·B·豪尔森著:《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于寅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页。
    ② 同上,第407页。
    ① 罗宾·保罗·麦乐怡著:《法与经济学》,孙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戴相龙:1997《迈向21世纪的中国金融业》,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2.曹凤歧:《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国际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元:《美国银行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4.曹凤歧:《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规划与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5.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甘培根、林志琦:《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7.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8.姜建清:《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君潞:《金融自由化:原由、历程、影响与前景》,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10.李豪明:《英美银行监管制度比较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11.李扬、黄金老:《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2.李越:《金融市场秩序》,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4.刘玉操、范伟强:《日本金融制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徐杰主编:《中国与德国——银行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吴志攀主编:《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8.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9.陈顺殷:《“入世”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0.陆前进:《开放经济下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上海才进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陈小敏、王晓秋、彭海燕:《美国银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2.史东明:《经济一体化下的金融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3.李早航:《现代金融监管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24.陈晓:《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5.孟龙:《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26.沈达明:《美国银行业务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贺小勇:《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2年版。
    28.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许健:《银行监管国际惯例》,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30.赵锡军:《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刘丰名:《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王贵国:《国际货币金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吴志攀:《金融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胡坚、陶涛著:《日本金融:危机与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张舒英等主编:《冷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38.朱大旗著:《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周英著:《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40.赵锡军:《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陈国庆:《英国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42.陈晓:《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3.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中央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
    44.周慕冰:《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45.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46.马明哲:《繁荣与危机—论中国保险体系改革与发展》,香港华光报业有限公司,1998年。
    47.邓成明等著:《中外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48.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49.廖瑛:《保险代理人行为规范及管理模式》,见顾功耘主编《金融市场运行与法律监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50.盛亚峰、赵勃、唐勇编著:《世界各国保险制度》,见顾海良、姚开建、胡晓林主编《世界市场制度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1.白钦先、郭翠荣主编:《各国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52.邵东亚著:《金融业的分与合:全球演进与中国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3.黄毅、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54.朱孟楠著:《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金融出版社。
    55.陈建华著:《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6.蒋立峰主编:《21世纪日本沉浮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白钦先《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现代金融监管研究丛书》总序,中国金融出版社。
    57.江曙霞著:《银行监督管理资本充足性管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58.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0.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1.孟龙:《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监管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62.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中央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
    63.黄运成:《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第155—162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64.陈安:《国际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版。
    65.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6.伍海华:《跨国银行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7.严骏伟:《国际监管:跨国银行的金融规范.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8.何林祥:《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稽核制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9.黄毅、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70.陈共:《证券与证券市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张育军:《美国证券立法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72.叶俊南:《现代证券法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刘俊海:《股东权法律保护概论》第56页,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74.马明哲:《繁荣与危机——论中国保险体系改革与发展》,香港华光报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75.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7.李玉泉主编:《保险欺诈及其法律对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版。
    78.孟宪伟主编:《经济欺诈及其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版。
    7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0.李玉泉主编:《保险欺诈及其法律对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81.[台]施文森著:《保险法判决之研究》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82.李玉泉著:《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3.韩世远著:《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4.潘履孚主编:《保险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85.邓成明:《中外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1.庄起善、柯荣富:《以实证分析看英、德、日等国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联合与分离的差异》,《国际金融研究》1997年第8期。
    2.朱华琳、张润晖:《美国保险代理人制度介绍》,见《上海保险》2003年第5期。
    3.张辉:《保险中介人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见《上海保险》1998年12月。
    4.粟榆:《对保险代理人基本资格培训工作的思考》,《上海保险》2004年第四期。
    5.姚壬元:《美国保险中介制度》,见《中国保险》2001年12月。
    6.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现代金融混业监管的最新模式》,《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7.项卫星等:《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8.王君:《金融监管机构设置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1期。
    9.王君:《银行监管应当专业化》,《财经》,2002年第2期。
    10.巴曙松:《银行立法应注意六个原则》,中国证券报2003年9月18日。
    11.姚壬元:《美国保险中介制度》,《中国保险》2001年第12期。
    12.黎和贵:《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及启示》,《金融时报》2003年09月29日。
    13.卓志:《保险监管的政治经济理论及其启示》,《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14.江其务:《论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金融研究》,1999年第三期。
    15.张强、汪东山:《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成本收益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16.李仁真,温树英:“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多边法律框架——WTO与金融服务贸易有关的协议评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6期。
    17.沈木珠:《WTO法律原则与我国入世之区域对策》,《现代法学》,2001年10 月第23卷第5期。
    18.汤小青:《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制度选择》,《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19.庄起善,柯荣富:《以实证分析看英、德、日等国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联合与分离的差异》,《国际金融研究》1997年第8期。
    20.李金泽:《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2期。
    21.吴群慧:《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金融业的分与合》,《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02期。
    22.安志达:《金融监管体制创新:从分业到混业》,《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9日。
    23.钟伟:《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分立的有效性前提》,《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24.亦冬:《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国际金融报》,2001年10月08日第六版。
    25.周建根:《银行业自律机制研究》,《金融研究》1996年第9期。
    26.李新民:《集休理性下的契约性组织行为》2001年第6期。
    27.王明立:《对“银行内控监管”的几点认识》,《金融时报》2003年5月7日。
    28.张晓娟:《中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中国金融电脑报》2004年11月7日。
    29.曹晓晶:《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1月30日。
    30.高伟:《证券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金融时报》,2003年01月06日。
    31.金中夏:《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比较与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4期。
    32.郄永忠:《“护送船队”监管利弊参半——日本证券监管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报》2003年03月17日。
    33.黎四奇:《从“红光事件”看信息虚假披露者对第三者的民事责任》,载《法学》2001年第7期。
    34.吕斌:《从信息不对称看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浅析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方向》,载2000年《长江证券研究年报》。
    35.谢杨东:《世纪末盘点股市十大违规案》,《大地》2001年第二十四期。
    36.徐菲、吴晓红:《国际保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报》2000年08月10日第七版。
    37.崔沛英:《论“核准制”的市场化改革意义》,《证券时报》2000年08月23 日。
    38.黄海骥:《保险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其影响》,《保险研究》2003年第12期。
    39.葛艳辉:《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金融会计》2001年第12期。
    40.杨华良:《论我国保险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保险研究》2001年第11期。
    41.徐菲、吴晓红:《国际保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报》,2000年08月10日第七版。
    42.吴志攀《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http://www.ynpcsc.gov.cn/yifazhisheng/content.asp 2005-7-29.
    43.徐进前:《新法案下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及启示》http://www.e521.com/ckwk/jinrong/500009/1015090741.htm
    44.孙震海:《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运行》,http://www.cass.net.cn/webnew/chinese/s30_rbs/files/kycg/sunzhenhai.htm2005-7-10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2年赴德国金融审计培训班综合报告》,http://www.audit.gov.cn/cysite/docpage 2005—06—10.
    46.刘志云:《金融调控法与金融监管法关系论》,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2005-07-25
    47.蔡奕:《试论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待遇标准问题》,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3_11/5/0928253241.htm, 2005-7-26.
    48.谢平、王素:《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http://www.17paper.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699 2005-7-26.
    49.张新、陈帼钊:《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与信用制度重建及对新兴证券市场的启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_7/28/1420182914.htm
    50.刘能元:《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完善治理结构》,http://business.sohu.com/93/44/article213114493.shtml 2005-7-29.
    5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http://www.chinaacc.com/fagui/qyckfg/30925161131.htm
    52.《新股发行四次“变身”》,2005年1月5日《香港叶滔国际时报》,http://www.yetao.net/article2/343/2005-01-05/93340.htm 2005-7-29.
    53.厉以宁:《中国需要加强对信用评级业的培育与监管》,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40/3341669.html 2005-7-28.
    54.乔海曙:《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67 2005-7-28.
    55.曹志东、卢雅菲、俞自由:《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及其国际比较研究》,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_7/22/1646261571.htm.
    56.傅安平:《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http://www.shufe.edu.cn/iipe/downloads/4of2/2-1.doc, 2005-7-28.
    57.刘威:《中央银行概论》,http://www.cer.net/article/20020109/3054014.shtml,2005-06-10.
    1.丹尼尔·史普博:《监管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佛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蒂米奇·威塔斯主编:《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托马斯·迈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凯文·多德、默文·K.刘易斯主编,陈雨露、王芳译:《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1年版。
    6.爱伦·加特等著,陈雨露等译:《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美]马特·马歇尔著,潘佳译:《欧洲中央银行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8.[加]温迪·多布森、(法)皮埃尔·雅凯著,彭龙译:《WTO中的金融服务自由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英]理查德·德尔著,王建梅等译:《全球证券市场风险及监管》,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10.[美]巴瑞·易臣格瑞著:《迈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思考》,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1.[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英]大卫·福特:《股票衍生产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5.[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6.[日]数阪孝志编:《日本型金融体系的转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7月第 一版。
    17.[日]翁百合著:《信息公开与日本的金融体系》,东洋经济新报社,1998年4月版。
    18.[日]吉田和男著:《金融改革与日本经济》,生产性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19.日本贸易振兴会编辑发行之1998年版JETRO白皮书投资卷《世界与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
    20.[日]菊池英博著:《银行大改革》,东洋经济新报社1997年10月版。
    21.蒋立峰主编:《21世纪日本沉浮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22.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辑出版《日本震动之日——1997年秋金融危机》1998年2月第一版。
    23.[日]海江田万里著:《日本再现活力》KK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24.[日]立胁和夫著:《修正日本银行法》,东洋经济新报社,1998年4月第一版。
    25.日本樱花综合研究所编著:《图解2001年的日本经济》,KANKI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26.日本经济企画厅编1999年版《世界经济白皮书》,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11月发行。
    27.《新帕尔格雷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8.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29.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著:《金融监管》第九章第三节,吴志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稳定方案》,福德姆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84年。
    31.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社会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曼昆:《经济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3.克拉克森著:《产业组织:理论、论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4.弗朗茨著:《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中文版。
    35.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36.[加]温迪·多布森、[法]皮埃尔·雅凯:《WTO中的金融服务自由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7.埃里希·弗罗姆:《自为的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8.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9.[英]约翰T·斯蒂尔著,孟兴国等译:《保险的原则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1. Roy E. Allen, Finacial Crises and Recess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4.
    2. Manus Egan, Jusin RushbroRe, Nicholas Lockett, EC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ion, Chancely Law Publishing Ltd, 1994.
    3. Joseph Jude Norton, Devising International Bank Supervisiory Stardands, Martinus Nijhoft Publishers, 1995.
    4. Michael Pawley, Fiancial Innov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Routledge Press, 1995.
    5. Henry Cavanna, Financial Innovation, London Rouledge Press, 1992.
    6. Claude E. Barfiel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Harmo nization versus Competition, The AET Press, 1996.
    7. BIS,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BIS Quarterly Review, August, 1999.
    8.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mpendium of Documents Produced by the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Volume one-four, May 2001.
    9. BIS,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Supervisory Guidance on Dealing with Weak Banks—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Dealing with Weak Banks, March2002.
    10. Gar, Alan, Regulation, Deregulation, Rregulation: the Future of the Banking, Insurance and Securities Industrie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11. Canals, Jordi, Universal Banking: International Comparision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12. LoveR, William A., Banking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Law, West Publishing Co,1992.
    13. Kirsch, Clifford, The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ion: 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Role of Banks, Mutual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Iv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1997.
    14. Koch, T. W., and MacDonald, S.S., Bank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 The Dryden Press, 2000.
    15. Goodhart, et al., Financial Regulation: Why, How and Where Now? Bank of England, Routledge, 1998.
    16. Sawamoto, Kuniho,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Changing Enviroment, St. Martin's Press, 1995.
    17. Allen, Franklin, Jun Qian and Meijun Qian, Law, Institutions,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MF Seminar paper, 2003.
    18. Centor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Challenges to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the EU, July 2000.
    19. E.p.Ellinger, Mocdm Banking Law.Clarendon Press,1987.
    20. P.M.Booth(199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 British Actuarial Journal.3,Ⅲ。
    21. M.B.Adams and G.D.Tower(1994):Theories of Regulation:Some Reflection on the Statutory Supervision of Insurance Companies in Anglo American Countries. Geneva papers on Risks and Insurance, No.71.April, 1994。
    22. P.Goeran T.Haegg: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The case of Sweden. Summary by Newsletter of Geneva Association.(1999).
    23. Ciocca. Supervision:One or more Institutions?BIS Review 39/2001.
    24. Davies,H.(2000),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a Changing World.,Swiss Banker s associations.
    25. Diamond,D.W.and R.G Rajan(1999)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Mimeo,University of Chicago.
    26. Economists(1999), The World Economy Monetary Metamorphosis, Sep 23rd.
    27. Ferguson.R.(2000),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 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7.
    28. Goodfriend,M. and J.Lacker(1999),Limited Commitment and Central Bank Lending, Economic Quarterly_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fall.
    29. Goodhart,C.A.E.(2000),Recent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Banking:Some Special Fe atures ofthe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and of the European System of Centr al Ba nks. Bank of England.
    30. Taylor, M. and A. Fleming(1999): "Integrated Financial Supervision:Lessons of S candinavian Experience." Finance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 12.
    31.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A Practical Legal Guide, edited by James Perry, Sweet and Maxwell ltd 2001.
    32. Eva Lomnica: Reforming UK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ion: The Creation of a Single Regulator,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Sep 1999.
    33. Margaret Elliott: DTB+SOFFEX+MATIF=EUREX, http://www.derivativesstrategy.com/magazine/archive/1997/1197exch.asp
    34. P.M.Booth(199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British Actuarial Journal.3, Ⅲ.
    35. WTO 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2 Dec. 1998, Background Note by the Secretariat, in FINANCIAL SERVICES.
    36. Miltoni.Robert. Rock, Martin. Sikora. Themergers Acquisitions Handbook, secnd edition, Mcgraw—Hill.inc., 1994.
    37. M.B.Adams and G.D.Tower(1994):Theories of Regulation:SomeReflection on the Statutory Supervision of Insurance Companies in Anglo\American Countries.Geneva papers on Risks and Insurance, No.71.April, 1994.
    38. Robert W. Klein, Martin F. Grace, Harold D. Skipper, Restructuring Regulation for Developing Insurance Market., Center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search, GSU.
    39. Susan brings, Daunting obstacles confront insurers in China, Best Review-Life-Health Insurance Edition, 1996, Sep.
    40. Louis D.Brandeis, Other People's Money & How the Bankers Use It (1933).
    41. Jenny Hamilton: The duty of disclosure in insurance law-the impact of legislative intervention upon the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insurers, lessons for the United Kingdom[1995]Consum.L.J.3.
    42. P.M.Booth(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British Actuarial Journal.3,Ⅲ.
    ① 该篇章是本论文作者关于博弈论分析法学的论述,附于此,意在对本论文使用博弈分析法学研究方法的原因和意义或许会有些许的了解和参考价值。
    ② 柯华庆:“法律博弈论如何可能?”,参见格若赫姆·罗珀著的《博弈论导引及其应用》——译者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版,第1页。
    ① 郭其友等:“罗伯特·奥曼的博弈论及其经济理论述评”,载《天涯社区经济论坛》,2005年10月10日。
    ② 同上。
    ① [美]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 钱弘道:“法学研究方法的一场革命”,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2月17日。
    ② 丁利:“作为博弈规则的法律与关于法律的博弈”,参见[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写在前面”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页。
    ① [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91页。
    ② 引自《新包格拉夫经济学辞典》,麦克米伦出版社,伦敦,1987年版,第1卷,第475页。
    ① 柯华庆:“科斯命题的澄清”,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② Exec.Order No.12,291,3 C.F.R.127(1982),reprinted in 5 U.S.C.§601(1988).这一总统令为克林顿总统发布的第12886号总统令所取代,3 C.F.R.638(1994),reprinted in 5 U.S.C.§601(2000)。克林顿总统令修改了里根总统令的某些程序和实体内容,但保留了里根总统令所创建的基本制度。
    ① 严旭阳:“博弈论: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参见[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译者的话”,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② 柯华庆:“法律博弈论如何可能?”,参见格若赫姆·罗珀著的《博弈论导引及其应用》——译者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版,第4页。
    ③ 丁利:“作为博弈规则的法律与关于法律的博弈”,参见[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写在前面”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0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钱弘道:“法律经济学和中国法律改革、未来中国法学”,在《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②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 [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 冯玉军:“论法律均衡”,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② 罗宾·保罗·麦乐怡著:《法与经济学》,孙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 罗杰·B.豪尔森著:《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于寅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7页。
    ①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9期。
    ① [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前言”,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① 郑德权、杨文奇:“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11期。
    ① 朱四倍:“没有博弈就没有真正的法律”,载于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年6月2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