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程颢程颐兄弟及其所创立的理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言其广泛,是指二程之学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言其深远,是指二程之学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庙堂之学,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近代以来,西力东侵,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作为中国传统的官方哲学,二程之学发生了历史性嬗变。晚清时期,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高居庙堂之上的唐鉴、曾国藩、倭仁等理学名臣推动了理学的复兴,对二程之学的学术研究以及在政治实践上的应用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由经学时代进入史学时代,程朱理学丧失了官方哲学的地位,但是关于二程之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科学化,体现了民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变迁。
     因此,本文对近现代二程之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考察,对研究理学以及整个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对探寻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政治思想演变的轨迹,对处理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的关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厘清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二程之学自身的嬗变节律,丰富二程之学研究这一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抽象继承近现代二程之学中与时代性、民族性相适应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由来、学术价值、学术史综述、学术重难点及创新点、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为正文,全面考察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二程之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渊源与流变》简述宋代至清前期的二程之学,对二程之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央政权对二程之学的褒扬等内容进行简要的历史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不同政权与二程之学》分晚清、民国两个时期,对晚清政府、太平天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政权、伪政权对待二程之学的态度作一历史考察。《近现代二程之学文献统计》搜集整理晚清民国时期二程著作(包括单行本与合刊本)的刊刻、印刷、发行情况,系统考察传统治学方法以及现代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下晚清民国时期研究二程及其思想学术的著作与论文。《晚清经今古文与二程之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晚清理学家、宋学家、汉学家对二程之学的批判与维护。《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二程之学》从维护和批判两个方面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二程之学。《现代新儒学与二程之学》探讨冯友兰“新理学”、贺麟“新心学”、马一浮对二程之学的继承与新发展。管道中在现代学科体系下,采用现代研究方法研究二程及其思想学术,其所著《二程研究》为近现代二程研究之大成,本文特列《二程研究之大成:管道中与〈二程研究〉》一章。《中西学术交流下的二程之学》主要探讨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二程之学受到的冲击及其获得的新发展。《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考察近现代二程之学的历史命运,将近现代二程之学的特点概括为:政治层面遭受猛烈批判,思想文化层面获得了新发展。
As the creator of neo, Cheng Hao and Cheng Y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The neo has an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a's politic, economic, and culture, from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oday . As an official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had a drastic change with the West of East invas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ang Jian, Zeng Guofan and other peoplel romoted the neo-Renaissan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great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the philosophy of Cheng-Zhu lost the official statu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cientific study on Cheng Hao and Cheng Yi developed.
     This article has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of the all-round, multi-level and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advanced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in modern times,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hinese. It h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in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rhythm of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Through this article,we can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building a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o explain the topic origin,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article, academic history, academic difficulty and innovation, concept definition.
     The second part investigates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modern China: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during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attitudes and polici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Beiyang Government,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PC regime and the Wang Jingwei puppet regime to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the movement, printing, distribution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s writings and academic books and papers in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nd modern research methods on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thologists, Sinologists' criticism and maintenance on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late Qing dynasty; people's criticism and maintenance in The Wusi period; the writings of Feng youlan, He Lin and Ma yifu on Cheng Hao and Cheng Yi; Guan daozhong and Study on Cheng Hao and Cheng Yi; the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duir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fate of Scienc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modern China : subjected to fierce criticism at the political level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at ideology and cultural level.
引文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清)纪昀编纂:《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66~1987年。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2、(宋)朱熹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 1980年。
    4、(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6年。
    6、(清)倭仁著,张凌霄编:《倭仁集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
    7、(清)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语录·村续语录》,中华书局, 1995年。
    8、(清)颜元著,王星贤、张介尘、郭征点校:《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
    9、(清)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
    10、(清)魏源著、夏剑钦主编:《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
    11、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胡适著、郑大华整理:《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熊十力著、黄克剑等编:《熊十力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
    14、贺麟:《贺麟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5、(清)阮元著:《皇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16、(清)王先谦著:《皇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
    17、(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18、(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
    19、徐世昌等编纂,沈芝盈、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
    20、杨向奎主编:《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
    21、张岂之主编:《民国学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近代报刊资料《申报》、《东方杂志》、《新生活》、《大公报》、《孔教会杂志》、《岭南学报》、《现代史学》、《新中华》等。
    2、现代期刊《孔子研究》、《孔孟月刊》、《朱子学刊》、《鹅湖》、《道家文化研究》、《文史知识》、《中国文哲研究集刊》、《中州学刊》、《中国哲学史》等。
    1、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
    2、唐文治:《二程大义》,1923年。
    3、徐敬修:《理学常识》,大东书局,1925年。
    4、林科棠:《宋儒与佛教》,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5、贾丰臻:《宋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6、钟泰:《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7、吕思勉:《理学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8、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9、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10、姚名达:《程伊川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1、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1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13、贾丰臻:《中国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14、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 1937年。
    15、柳诒徵:《中国文化史》,钟山书局,1948年。
    16、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4年。
    17、伊川县工农理论骨干学习班,中共伊川县委机关理论小组选批:《程颢程颐言论选批》,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5年。
    18、伊川县贫下中农理论学习小组编著:《程“夫子”现丑记:批判程颢程颐故事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19、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20、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部编:《二程思想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1、龚书铎主编:《清代理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部编:《二程思想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3、徐远和著:《洛学源流》,齐鲁书社,1987年。
    24、贾顺先著:《宋明理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刘象彬著:《二程理学基本范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
    26、卢连章著:《二程学谱》,中州古籍出版,1988年。
    27、潘富恩、徐余庆著:《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28、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9、汤用彤著:《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0、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
    31、庞万里著:《二程哲学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2年。
    32、尹协理:《宋明理学》,新华出版社,1993年。
    33、黄书光著:《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年。
    34、姜广辉著:《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5、吴乃恭著:《宋明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3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37、潘富恩著:《程颢程颐评传:倡明道学观礼识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8、徐洪兴著:《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
    39、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40、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 1997年。
    41、姜广辉:《走出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42、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联书店,1997年。
    43、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卢广森、卢连章主编:《洛学及其中州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45、朱汉民:《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6、徐洪兴著:《旷世大儒:二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7、周叔子主编:《理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
    48、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
    49、范立舟著:《理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50、沈福顺、董根洪著:《天人性命:理学思想六百年》,辽海出版社, 2001年。
    51、卢连章著:《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2、张学强著:《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53、刘固盛:《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潘富恩、徐洪兴:《中国理学》,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55、董根洪:《宋明理学无神论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56、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57、张九韶:《理学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8、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9、李禹阶、廖小波编著:《道德理性与社会控制——宋明理学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思想》,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4年。
    60、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周全华编译:《儒家道德哲学:理学与心学》,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
    62、卢子震著:《理学基本理论概说》,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63、李逸山、蔡秀姬:《理学探源》,香港东方文化中心, 2005年。
    64、石明庆著:《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65、裴高才著:《理学双凤:程颢程颐》,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
    66、邱世鸿著:《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年。经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类著述
    67、(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
    68、(清)方东树:《汉学商兑》,《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
    69、(清)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史学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70、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想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71、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72、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73、李申著:《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4、高怀民著:《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5、石训、姚瀛艇等:《北宋哲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76、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77、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4年。
    78、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年。
    79、姜林祥主编:《中国儒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80、李学勤主编、朱汉民著:《中国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81、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
    82、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钱穆:《宋明理学纂要》,正中书局,1953年。
    2、张文治:《理学大纲》,扫叶山房,1955年。
    3、王云五:《宋儒与佛教》,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4、黄公伟:《宋明清理学体系论史》,幼师书店,1971年。
    5、夏君虞:《宋学概要》,华世出版社,1976年。
    6、蔡仁厚:《宋明理学·北宋篇》,学生书局,1977年。
    7、蒋伯潜:《理学纂要》,大林出版社,1978年。
    8、戴景贤:《北宋周张二程思想之分析》,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79年。
    9、李日章:《程颢·程颐》,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
    10、张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学生书局,1986年。
    11、张永儁著:《二程学管见》,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2、蔡仁厚:《宋明理学》,学生书局,1989年。经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类著述
    13、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新亚研究所,1974年。
    1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正中书局,1975年。
    15、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知出版社,1976年。
    16、董金裕:《宋儒风范》,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
    17、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文津出版社,1985年。
    18、孙振青:《宋明道学》,千华出版社,1986年。
    19、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上),张君劢先生奖学金基金会,1979年。
    20、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友联出版社,1980年
    2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大林出版社,1980年。
    22、臧广恩:《中国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
    23、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
    24、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三民书局,1984年。
    1、(日)大江文城著:《程朱哲学史论》,东洋大学出版部,1911年。
    2、(日)狩野直喜:《中国哲学史》,岩波书店,1953年。
    3、(日)市川安司:《程伊川哲学的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
    4、(日)西顺藏:《中国思想史论集》,筑摩书局,1969年。
    5、(日)山本命:《宋时代儒学伦理的研究》,理想社,1973年。
    6、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編:《二程外书粹言索引》,九州大学出版社,1974年。
    7、(日)国士馆大学附属图书馆编:《楠本正继先生中国哲学研究》,国士馆大学附属图书馆,1975年。
    8、(日)森三树三郎:《中国思想史(下)》,第三文明社,1978年。
    9、(日)冈田武彦:《宋明哲学的本质》,木耳社,1984年。
    10、(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日)沟口雄三著、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2、(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英)葛瑞汉(A.C.Graham)著、程德祥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日)今关寿麿著:《宋元明清儒学年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1、刘彩姮:《二程子哲学之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66年。
    2、杨树荣:《程颐教育思想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74年。
    3、曾振都:《程明道仁道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78年。
    4、李承焕:《程明道思想中“价值”之根据与其实践的问题》,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
    5、张红均:《二程哲学逻辑结构初探》,指导老师张浩、刘象彬,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6年。
    6、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龚书铎,1992年。
    7、田映霞:《程颢程颐教学思想初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周德昌,1994年。
    8、周晋:《二程与佛教》,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陈来,1995年。
    9、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论文,导师丁祯彦、高瑞泉,2001年。
    10、谢寒枫:《程颢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哲学博士论文,导师蒙培元,2002年。
    11、杨东:《王弼易学与程颐易学的比较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硕士论文,导师蔡方鹿,2002年。
    12、申乐利:《民国王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海林,2002年。
    13、杜潞:《二程情境互动写作教学初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潘新和,2003年。
    14、王秀玲:《从“二程语录”词汇研究看《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与不足》,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魏达纯,2004年。
    15、魏崇周:《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郑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李维新,2004年。
    16、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博士论文,导师谢遐龄,2003年。
    17、张敏:《程颢“识仁”思想管见》,吉林大学中国中国哲学硕士论文,导师张连良,2004年。
    18、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海林,2004年。
    19、贾维军:《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海林,2004年。
    20、吴静:《北宋周、张、二程诸子“气以载性”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李禹阶,2004年。
    21、吴晓玲:《宋明理学视野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律史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怀效锋,2005年。
    22、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论文,导师林忠军,2005年。
    23、房秀丽:《李二曲理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论文,导师王新春,2006年。
    24、屈宁:《晚清宋学派礼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海林,2006年。
    25、刘乐恒:《程氏易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论文,导师刘仲宇,2006年。
    26、余渊明:《寻乐之教与宋代理学》,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论文,导师王玉德,2007年。
    27、张婷:《“二程语录”词汇研究》,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曾昭聪,2006年。
    28、盖志芳:《民国礼学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海林,2007年。
    29、李祥东:《汤斌理学思想研究》,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牛建强,2008年。
    30、许晓瑛:《方东树理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邓志峰,2008年。
    31、王蕾:《曹端理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论文,导师王新春,2008年。
    32、张丹:《二程文学思想及诗文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高林广,2008年。
    33、王鹏英:《二程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杨存昌,2009年。
    1、冯友兰:《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2年第1期。
    2、华山:《程朱理学批判》,《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2期。
    3、姜国柱:《“关学”与“洛学”》,《哲学研究》,1982年第9期。
    4、张建:《从二程评孟子看二程思想》,《中州学刊》,1984年第6期。
    5、姜国柱:《洛学的产生及其思想渊源》,《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
    6、冯憬远:《二程是怎样把“理”吹上天去的——二程理学唯心主义思维路径辨析》,《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7、梅溪:《论二程的“道”范畴——兼论二程哲学体系结构特征》,《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8、高康:《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州学刊》,1988年第4期。
    9、公木:《述伊洛之源流辨二程之异同——读《二程学谱》》,《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
    10、姜国柱:《二程的认识论及其历史贡献》,《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1期。
    11、林德安:《评二程“灭私欲、明天理”的伦理价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2、衷尔钜:《从洛学到闽学——综论杨时、罗从彦、李侗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
    13、王育济:《论二程的“天理人欲之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4、贾贵荣:《宋代妇女地位与二程贞节观的产生》,《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15、章启辉:《二程天理论的伦理特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6、蔡方鹿:《1949年以来二程研究述评》,《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7、蔡方鹿:《程颢程颐的思维方式及其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18、张建瑞:《“二程”的母亲侯氏夫人》,《文史月刊》,1994年第6期。
    19、蔡方鹿:《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20、唐辉:《二程理学的基本理路》,《学术论坛》,1995年第5期。
    21、刘学民:《二程领导统御思想浅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22、高建立:《二程哲学性质辨析》,《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3、陈增辉:《二程尼本思想简论》,《河北学刊》,1997年第1期。
    24、黄明喜:《论二程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5、杨达荣:《二程道德论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6、史成志:《二程“理”、“气”思想辨析》,《德州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7、潘富恩、劲燕:《论洛学对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8、董根洪:《“天下之理,莫善于中”——论二程的中和哲学》,《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
    29、徐仪明:《孔孟仁孝观与二程知医为孝说》,《开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0、王书华:《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的对立与分歧》,《河北学刊》,2001年第2期。
    31、朱汉民:《二程天理论的文化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2、陈来:《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以二程到朱子的仁说为中心》,《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33、章启辉:《程颢程颐与周敦颐的佛学思想》,《求索》,2001年第5期。
    34、许珠武:《明觉与思维——论二程认识路线的分殊》,《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35、李馥明:《二程洛学与君主专制主义论》,《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6、刘蔚华:《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文史哲》, 2002年第3期。
    37、范立舟:《论二程的历史哲学》,《史学月刊》, 2002年第6期。
    38、徐方平:《试述二程哲学心范畴的多重涵义——谈葛瑞汉对于心问题的有关论述》,《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9、高慧霞:《二程对儒学哲理化的论证》,《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0、张静互:《论二程的“为己之学”及其对朝鲜教育理念的影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第5期。
    41、程有为:《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2006年。
    42、杨仁忠:《二程天理论的佛学渊源及其文化学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3、成中英、杨柱才:《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44、庞万里:《二程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45、朱康有:《二程理学:心性实学之萌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6、吴静、苏洁:《二程礼论与理一分殊探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7、朱康有:《二程理学:心性实学之萌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8、高建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9、李存山:《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兼论二程洛学与两次“革新政令”的关系》,《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
    50、卢连章:《二程理学与佛学思想》,《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
    51、王利民:《二程诗辨伪》,《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52、李馥明:《宋代“二程”的国家忧患意识及其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3、李禹阶、吴静:《二程缘气以论性思想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
    54、张香兰:《略论二程的学习思想》,《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55、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6、李钟麟:《二程“诚”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57、肖永明、朱汉民:《二程理学体系的建构与〈四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8、程宗成:《“二程”上世系及其谱系分歧》,《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9、向世陵:《“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
    60、杨仁忠:《试论程颢程颐反佛思想之特点》,《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1、崔华前:《二程的德教方法及其现代价值》,《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1期。
    62、刘玉敏:《敬与静——二程“主敬”思想对先秦儒家之“敬”及佛道“静”的思想》,《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3、覃晓婷:《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4、李煌明、李红专:《宋明理学“孔颜之乐”理论的发展线索》,《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
    65、徐洪兴:《二程论“仁”和“礼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6、黄忠天:《〈二程集〉易说初探》,《周易研究》, 2006年第5期。
    67、蔡方鹿:《程颢程颐在宋学和理学中的地位》,《学习论坛》,2007年第5期。
    68、赵振:《二程考据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
    69、姜海军:《二程的尊孟及其孟学思想》,《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
    70、丁为祥:《践形与践行——宋明理学中两种不同的工夫系统》,《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1期。
    71、孙景山:《探析张载建构之气与二程建构之理》,《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2、张海英、张松辉:《二程之鬼神观探析》,《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书先公自撰墓志后》,《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45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再上疏》,《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7~458页。
    ②吴康:《二程门人学述》,《学术季刊》第3卷第2期,1954年。
    ①据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并参考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3页。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5页。
    ②(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①范立舟:《理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144页,。
    ②(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答晁以道书》,《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2页。
    ③(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答张闳中书》,《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5页。
    ①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②(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与金堂谢君书》,《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3页。
    ③(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页。
    ①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中州学刊》,1983年第4期。
    ②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83页。
    ③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南庙试策第四道》,《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0页。
    ②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③程鹰、张红均:《二程故里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7页。
    ④吕旭峰在《洛学与宋代河南书院》中也持相同观点,见《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①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348页。
    ①见本文第三章《近现代二程之学文献统计》第一节《近现代〈近思录〉刊刻与二程之学》。
    ②陈荣捷:《朱子学新论》,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0页。
    ①(宋)叶适著,刘公纯等点校:《习学记言》,《叶适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20页。
    ①(元)郝经著,秦雪清点校:《两宋先生祠堂记》,《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5页。
    ②徐远和:《洛学源流》,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33页。
    ③(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题晦庵先生行状后》,《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9页。
    ④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①(清)陈鼎:《东林列传高攀龙传》,清康熙五十年刻本。
    ②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③(清)朱彝尊:《道传录序》,《曝书亭集》卷三五,上海国学整理社、世界书局,1937版。
    ④(明)曹端著,王秉伦点校:《太极图说述解序》,《曹端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⑤(明)薛瑄:《读书录》卷五,同治正谊堂本。
    ①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清)永瑢等著:《康斋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〇,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清)顾炎武著:《朱子晚年定论》,《日知录集释》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55页。
    ②(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19页。
    ①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57~359页。
    ②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卷?绪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0~27页。
    ③《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十二,《清实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9页。
    ①(清)陆陇其:《道统》,《三鱼堂外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5册。
    ②(清)李光地:《进书笔记及论说序记杂文序》,《榕村全集》卷十,清乾隆元年(1736年)家刻本。
    ③(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四,《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①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386页。
    ①(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拟国史儒林传序》,《研经室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7页。
    ①(清)陈确撰:《大学辨》,《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9页。
    ②康熙七年(1668),颜元的养祖母去世,繁琐的丧葬礼仪使得颜元意识到朱子《家礼》不近人情,不合实用。参见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卷》第332页。
    ③(清)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未坠集序》,《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97~398页。
    ④(清)梁启超著,张圣洁校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①朱有谳:《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①王庆成:《儒学在太平天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3期。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5页。
    
    ①转引自王庆成:《儒学在太平天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3期。
    ②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①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②郑廷玺:《宋明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嵩县风光——嵩县文史资料特辑》,1993年版,第23页。
    ①章开沅:《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②陈立夫:《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天府新论》1994年第4期。
    ③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3页。
    ①孙中山:《与日人某君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2页。
    ②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①郑廷玺:《宋明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嵩县风光——嵩县文史资料特辑》,1993年版,第23页。
    ①魏善斋:《优免程氏三夫子茔田差徭记》,程鹰、张红均《二程故里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②详见本文第五章《尊孔读经与批儒反孔浪潮下的二程之学》。
    ③王兴国:《青年毛泽东与儒学》,《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
    ④王兴国:《成年毛泽东与儒学》,《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①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导师田海林教授。
    ①缪斌:《新民主义》,高军、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7页。
    ②曾业英:《略论日伪新民会》,《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80卷:报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10页。57
    ①辨微:《妾命薄》,原载《文汇报·世纪风》1938年6月20日,引自姜振昌、徐萍编:《民国杂文大系(八):孤独的风中之旗—“孤岛”杂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②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导师田海林教授。
    ①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3页。
    ①明清时期二程著作版本刊刻情况来源于: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巴蜀书社,1990年),《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84年)等。
    ①(宋)朱熹:《近思录》后序,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清)江永:《〈近思录集注〉自序》,《近思录集注》,上海书店,1987年版。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版。
    ③程水龙:《〈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绪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程水龙:《〈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绪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此表依据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制成。按: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对《近思录》所载622条资料皆考列其出处,对各卷所引二程子之言,则根据《程氏外书》、《程氏遗书》、《二程文集》而确定其出处。
    ②有些内容无法明确判定属于程颢或程颐,则统一归入“二程”列。
    ①程水龙:《〈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①吹万:《程伊川累世不裹足》,《觉民》第8期,1904年。
    ①张昭军:《晚清时期儒学的格局与谱系》,《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②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李细珠:《略论道咸同时期的理学复兴及原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③龚书铎主编、张昭军著:《清代理学史(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2~61页。
    ①(清)吴廷栋:《召见恭纪》,《拙修集》卷一,同治十年(1871)六安求我斋刊本。
    ①(清)方宗诚:《吴竹如年谱》,见吴廷栋《拙修集续编》附录,同治十年(1871)六安求我斋刊本。
    ①朱寿彭:《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719页。
    ①(清)倭仁著、张凌霄校注:《倭仁集注·日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②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③(清)徐世昌:《序〈李文清公日记〉》,《李文清公日记》卷首,1915年版。
    ①(清)倭仁著、张凌霄校注:《倭仁集注·日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②(清)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③(清)倭仁著、张凌霄校注:《倭仁集注·日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④(清)倭仁著、张凌霄校注:《倭仁集注·日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⑤龚书铎主编、张昭军著:《清代理学史·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184页。
    ①(清)吴廷栋:《庚子都中与执夫、子垣两弟书》,《拙修集》卷十,同治十年(1871)六安求我斋刊本。
    ②(清)曾国藩:《致诸弟》(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全集·家书(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③韦政通:《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上册,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403页。
    ①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198页。
    ②(清)贺瑞麟:《刘东初四十初度序》,《清麓文集》卷四,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③(清)贺瑞麟:《答王逊卿书》,《清麓文集》卷十,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④(清)贺瑞麟:《学王秉粹书》,《清麓文集》卷十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①(清)贺瑞麟:《赠马养之》,《清麓文集》卷十二,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②(清)贺瑞麟:《重刻〈三鱼堂文集〉序》,《清麓文集》卷二,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③(清)贺瑞麟:《书〈晋儒备考〉后》,《清麓文集》卷二,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④(清)贺瑞麟:《清麓遗语》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谊书院刻本。
    ⑤(清)贺瑞麟:《清麓日记》卷二,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①(清)贺瑞麟:《传心堂学要》,《清麓文集》卷十六,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②康万武:《理学后秀晚清名儒:贺瑞麟》,李钟善、陈敏钰主编《陕西历代教育家评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③(清)贺瑞麟:《清麓遗语》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谊书院刻本。
    ①龚书铎主编、张昭军著:《清代理学史?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②(清)贺瑞麟:《学古书院学约》,《清麓文集》卷十六,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③(清)贺瑞麟:《读书录要》,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④(清)贺瑞麟:《赠马养之》,《清麓文集》卷十二,光绪二十五年(1899)传经堂刻本。
    ①康万武:《理学后秀晚清名儒:贺瑞麟》,李钟善、陈敏钰主编《陕西历代教育家评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②彭卫民:《学归大统:清代“汉宋之争”的三个阶段》,《朝阳人文社会学刊》第8卷第1期,2010年6月。
    ①(清)张之洞:《通经》,《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0页。
    ②(清)张之洞:《通经》,《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2页。
    ③(清)张之洞:《通经》,《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2~9784页。
    ①(清)张之洞:《通论读书》,《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4页。
    ②(清)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古文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7页。
    ③详见本文第三章:《近现代二程之学文献统计》第一节中《〈近思录〉刊刻与程朱理学传播》。
    ④(清)张之洞:《通论读书》,《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3~9794页。
    ⑤(清)张之洞:《通论读书》,《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4页。
    ①(清)张之洞:《通论读书》,《輶轩语·语学第二》,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4页。
    ②徐世昌等编纂,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儆居学案上》,《清儒学案》卷一百五十三,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陈澧:《陈兰甫澧先生遗稿》,《岭南学报》第2卷第3期,1931年。
    ④(清)王先谦著,梅季标点:《〈南菁书院丛书〉序》,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0页。
    ①(清)曾国藩:《问学》,《曾国藩全集·求阙斋日记类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4页。
    ①(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②程颢于宋仁宗嘉佑五年至七年(1060~1062)任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主簿,后人为了纪念,便修建程颢祠。
    ③(清)曾国藩:《笔记二十七则》,《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78页。
    ④(清)曾国藩:《五箴》,《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47页。
    ⑤(清)曾国藩:《致诸弟》(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全集·书信》,378页,岳麓书社,1995年版。
    
    ①(清)曾国藩:《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93~394页。
    ②(清)曾国藩:《问学》,《曾国藩全集?·求阙斋日记类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3页。
    ①(清)曾国藩:《复夏教授》,《曾国藩全集·书信(五)》,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467页。
    ②林美珠:《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建国学报》第19期,2000年。
    ③(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④(清)曾国藩:《致刘蓉》,《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6~7页。
    ⑤(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①(清)曾国藩:《复朱兰》,《曾国藩全集·书信(八)》,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5876页。
    ②(清)曾国藩:《阳明文集》,《曾国藩全集·读书录》,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67页。
    ③(清)曾国藩:《复夏教授》,《曾国藩全集·书信(五)》,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467页。
    ①罗检秋:《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②(清)庄存与:《奉天辞第一》,《春秋正辞》,《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7页。
    ③(清)皮锡瑞:《书经》,《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④龚书铎主编、张昭军著:《清代理学史(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页。
    ①(清)宋翔凤:《论语说义(一)》,《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5页。
    ②(清)宋翔凤:《论语说义(一)》,《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5页。
    ③(清)龚自珍:《江子屏所著书序》,《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④(清)龚自珍:《与江子屏笺》,《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①(清)魏源:《默觚上》,《古微堂内集》,《魏源全集》第12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清)魏源:《默觚上》,《古微堂内集》,《魏源全集》第12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①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商务印书馆,1916年。
    ①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②张颂之:《孔教会始末汇考》,《文史哲》2008年第1期。
    ①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第39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31页。
    ①陈独秀:《社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期,1915年。
    ①陈独秀:《复辟与尊孔》,《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②陈独秀:《一九一六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5页。
    ③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页。
    ①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②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③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①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②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③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179页。
    ①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179页。
    ②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182页。
    ①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②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49页。
    ①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30页。
    ②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7页。
    ①胡适:《贞操问题》,《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5页。
    ①钱玄同:《敬答穆木天先生》,《钱玄同文集》第2册,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②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①伍启元:《论“全盘西化”》,《今日评论》第5卷第5期,1941年2月。
    ①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②陈序经:《对于一般怀疑全盘西化者的一个浅说》,《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
    ①胡适:《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原载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转引自《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胡适文集》卷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页。
    ②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胡适文集》卷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455页。
    ③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①陈立夫:《中国文化建设论》,《文化建设》第1卷第1期,1934年10月。
    ②王新命、陶希圣、何炳松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月刊社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1936年9月。
    ①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胡适文集》卷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8页。
    ②王新命、陶希圣、何炳松等:《我们的总答复——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月刊社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1936年9月。
    ①郑振铎:《郑振铎之意见》,《文化建设》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
    ②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陈少明:《走向后经学时代》,《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④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①“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孔孟原始儒学和宋代新儒学而言,是儒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新儒家”是指“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因此,为行文方便,本文中“现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家”有时交替出现。
    ①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②陈战国:《〈新理学〉与程朱理学》,高秀昌编《冯友兰研究》第二辑《旧邦新命》,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③因为本文探讨的是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嬗变与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成书于80年代,其中虽有《道学的奠基者——二程》一章,但由于时间限制,故在此不讨论。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
    ②冯友兰一直坚持“宋明道学”的说法,其内容与“宋明理学”基本相同。本文为行文一致,采用“宋明理学”的说法。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第229~230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第232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第232~233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第233~234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第234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第235页。
    ⑤(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师训》,《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3页。
    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冯友兰全集》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94页。
    ①冯友兰此处“新儒家”是相对于孔孟原始儒学家而言,即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宋明理学家。
    ②北京大学编:《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文科版)》(十),1990年版,第138页。
    ①贺麟:《儒学思想的新开展》,《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②贺麟:《儒学思想的新开展》,《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①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2页。
    ②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2~193页。
    ③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3页。
    ④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3页。
    ①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5页。
    ②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7页。
    ①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6页。
    ②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7页。
    ③贺麟:《宋儒的新评价》,《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7~198页。
    ①王凤贤:《评马一浮论陆王心学》,《阳明学新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②郑大华:《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
    ③马一浮:《与池君》,滕复主编《默然不说声如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④贺麟:《当代中国哲学》,《民国丛书》第3编第5册,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6页。
    ①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复兴书院讲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复兴书院讲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复兴书院讲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6页。
    ①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复兴书院讲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②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复兴书院讲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浙江台州黄岩新桥中学:《新桥中学校史》,《黄岩文史资料》第9辑,1987年,第92页。
    ②蒋维乔:《〈二程研究〉序》,《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自序》,《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
    ①蒋维乔:《〈二程研究〉序》,《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
    ②管道中在《二程研究》中提出,所谓“宋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宋学家的思想、学术,包括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二是专指“二程之学”,即程颢、程颐兄弟的思想、学问,这在《宋学的特性与定义》中给予明确定义。为行文方便,本文在“宋学”专指“二程之学”时,以“宋学(二程之学)”表示。如无“宋学(二程之学)”字样,则泛指宋学。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页。
    ④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页。
    ⑤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3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47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48页。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51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52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52页。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54页。
    ④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58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0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1页。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5~66页。
    ④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7页。
    ⑤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94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94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00页。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07页。
    ④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10页。
    ⑤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19页。
    ⑥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19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21页。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雍也》,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页。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34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37页。
    ②(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4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75页。
    ④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39页。
    ⑤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47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52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54页。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60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63~164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66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71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附师说后》,《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3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79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84页。
    ③(宋)程颢:《再上疏》,《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7~458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97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98页。
    ②(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40页。
    ③(宋)朱熹:《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朱子文集大全?记集》卷四。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07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七,《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98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12页。
    ①(清)熊赐履:《学统》卷八,《孔子文化大全》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
    ②(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15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17页。
    ②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17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40页。
    ①管道中:《二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28页。
    ①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
    
    ①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3页。
    ②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绪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5页。
    ①吴铮强:《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①(清)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0页。
    ①舒新城编:《清帝逾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②朱有谳:《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③张建伟:《近代化细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①详见本文第六章《继承与发展:现代新儒家与二程之学》。
    ①详见本文第七章《二程研究之大成:管道中与〈二程研究〉》。
    
    ①[朝鲜]郑麟趾:《高丽史》列传卷22。
    ②[韩国]崔英辰著、邢丽菊译:《韩国儒学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①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②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③[韩国]韩崔英著,邢丽菊译:《韩国儒学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146页。
    ①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②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③(日)三宅正彦:《幕藩主从制的思想原理》,转引自三宅正彦著、陈化北译《日本儒学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①(日)三宅正彦:《京都町众伊藤仁斋的思想形成》,转引自三宅正彦著、陈化北译《日本儒学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②(日)三宅正彦:《江户时代的思想》,转引自三宅正彦著、陈化北译《日本儒学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③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4页。
    ①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李帆:《清代理学史·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50~555页。
    ①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导论》,上海书店,2004年版,第4~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